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2024-04-27

布局调整实施方案(通用8篇)

篇1: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营山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了进一步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四川省教育厅(联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全县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

我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 736 所,其中初中校点68所,小学校点668 所(单设初中12 所,完全小学17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6 所),共有在校学生114254人,其中初中阶段在校学生37739人,小学阶段在校学生76515人;教职员工5117人,其中:小学2813人,初中2304人;专任教师4655 人,其中初中阶段专任教师 1996人,小学阶段专任教师2659人。全县共有初中小学校园地1231444平方米。其中:小学626816平方米,初中604628平方米,校舍486269平方米,其中:小学校舍232686平方米,初中253583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大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但受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环境等条件限制,布局调整的目标没有完全达到。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及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办学条件的矛盾日益显现,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戴帽初中和村小布点仍然分散,规模较小,办学效益低下。目前,全县村民小校点1444个,单师班 1444个,而班额在25以下的就占491个,占村民小的34 %,近三年戴帽初中学校三个班不足200人,招生或毕业人数不足50人的就达20 所。这种大摊子,高成本,低效益的办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二是中小学教师队伍量少质弱。急待优化提高,多数农村中小学师资,特别是戴帽初中师资力量薄弱,初中学科严重不配套,代课教师多、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的教师数量大,村小教师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三是村民小及大多数戴帽初中校办学设备设施落后缺乏,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扩大规模办学,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潜力,已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势在必行。

二、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方针政策,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稳妥、有序地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促进我县义务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及目标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全县统筹规划,乡镇组织实施,分步合理推

进”的要求,遵循“相对集中、方便入学、改善条件、提高效益”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实现“中心小学扩大规模,初中相对集中”的总体目标。

1.初中布局调整基本原则及目标。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要对初中三个年级不足200人,每年招生或毕业人数不足50人且师资严重紧缺,学科不配套,同时距离相邻初级中学较近,相邻初级中学有接纳被撤并初中生源条件,办学水平低下的戴帽初中,原则上调整为纯小学,从2006年秋季起有计划停止这些学校招收初中新生,这些学校原覆盖的初中新生生源原则上调整到附近规模大、办学条件较好的乡镇初中或原区所在地初中校就读。被撤消初中招生的原戴帽初中校集中力量办好小学,其初中办学资源用于发展小学寄宿制。根据以上原则,2006年全县计划第一批将文殊小学、七涧小学、琵琶小学、普岭小学、盐井小学、铁顶小学、带河一小等7所戴帽初中改办为纯小学,从2006年秋季起停招初中新生,其中琵琶小学、普岭小学、铁顶小学、带河一小在2006年秋季开学前一次性将2007级、2008级初中生归并到相应的乡镇(原区)初中就读(见附表)。扩大了规模的这些乡镇(原区)初级中学,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办学条件和规模优势,集中力量办成县、市级示范初中。

2.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原则及目标。在坚持就近入学原则的前提下,以调减薄弱村小,办好乡镇中心小学为重点,夯实农村基础教育。根据“十一五”期间入学高峰期逐步下降的现状,各乡镇要有计划地调减村小数量,对学生不足30人,且小学高段学生离乡镇中心小学不超过3公里,低段学生不超过2公里的村小原则上予以撤并,学生归并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同时,各乡镇要力争办好现有的基点小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乡镇中心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小学高段学生寄宿制。

三、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布局调整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它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党政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切实加强领导,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县政府成立由分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县委办、县府办、各级乡镇党委政府和教育、财政、计划、建设、国土、发展和改革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考核布局调整实施工作;其次,各乡镇要通过广播、板报、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配置,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好处,使各级各部门积极支持布局调整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

(二)摸清实情,科学规划。各乡镇中小学校要按照布局调整总的原则和要求,规划好本地区村小校点的设点布局,要将村小布局方案于2006年7月前报教育局教育股,并在每年7月前将规划后变化的情况报教育局教育股。

(三)以奖代拨,保证投入。为了保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顺利实施,县政府将拨出专项资金补助奖励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激励各乡镇按规划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四)积极推进,稳步实施。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坚持“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稳步实施布局调整工作,正确处理好实现规模办学和方便群众、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杜绝适龄儿童辍学现象的发

生。

篇2: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县局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为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村小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一些村小,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打破村村办学的“小而全”办学模式。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不足15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小学。可设网点小学;距离中心小学较远的村,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网点小学;方便学生就学。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布局已不适应需要,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学生逐年减少,每个年级学生都在8人以下,全校学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孟常小学,长发小学,双福小学德信小学、东北小学。

2.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

三、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1.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学校布局与城镇建设和城镇整体功能不协调的问题。

2.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四、布局调整方案

(一)农村小学调整方案

1.原则: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留足发展空间。

2.工作目标: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全小学。

3.布局调整重点:将年在校生低于40人的村小学学校逐步取消;重点规划孟常、长发、东北、太河、德信、双福等学校。

(二)村校调整规划

1.原则: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2.工作目标:

(1)成立1个农村小学中心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建设规范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3.布局调整重点:

(1)组建规范化中学,将二中迁入一中,对双中学进行扩建,规划等。

(2)调整结构,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发挥效能。

将孟常小学、长发小学,规划到双兴小学,成立农村小学中心点。

将德信小学规划到双阳小学。

将东北小学规划到联发小学。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中心校长牵头的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篇3:闲话“学校布局调整”

进入本世纪, 教育布局调整的事情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背景之一, 是农村税费改革提出的任务。农村税费改革要求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压缩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编制, 而税费改革之初,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都还由乡级财政负担, 于是就提出了调整学校布局的任务。背景之二, 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持续实施, 农村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 学龄儿童开始减少, 一些地方的学校规模过小,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背景之三, 是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贫困山区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于是, 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出了优化教育资源、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从以上背景情况来看, 这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是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势在必行、十分必要的。但是, 在实施的过程中, 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关于中学布局的调整, 许多地方提出要把高中办在县城, 全县办一所高中;要把初中办在人口相对集中、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上, 四五个甚至七八个乡镇办一所初中。于是就出现了很多规模超大的高中、初中, 一些县的高中规模过万, 初中规模也达到数千人。与此同时, 普遍出现了大班额现象, 七八十人的班级比比皆是。人们不禁要问:小规模、小班额的学校固然不好, 浪费了教育资源, 但是超大规模、超大班额的学校就一定好吗?本人不敢苟同。中学生的年龄段, 正是身体发育期、青春萌动期、思想形成期, 需要学校和老师对每一位个体、每一名学生给予关心、关注, 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辅导, 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还要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发现、发掘和培养, 这一切, 在如此超大规模、超大班额的学校里, 能做到、能做好吗?

关于小学布局的调整, 各地普遍的做法是, 把一个乡镇的学生全部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 办寄宿制小学。问题是, 办了寄宿制学校, 学生就一定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吗?不完全是, 一些寄宿制小学仍然存在着校舍不足、条件简陋、教学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还有, 食宿条件准备好了吗?从媒体报到的情况看, 没有。有的学校一间宿舍挤着十几个、二十几个孩子, 晚上睡觉连翻身的空间都没有, 并且里面气味难闻, 令人窒息;有的学校名义上叫寄宿制, 但压根就没有学生食堂, 一到吃饭时间, 学生们提着煤油炉、自制火炉、柴禾, 到学校旁边的空地上露天做饭, 烟熏火燎, 残不忍睹, 做的也就是水煮米饭、面条;有的学校虽有食堂, 但条件很差, 只能做点主食, 学生长年吃一种饭。再者, 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解决了吗?没有, 路途稍微平坦的地方, 群众用拖拉机接送孩子, 事故时有发生;山大沟深的地方, 学生们只能翻山越岭跑上几十里路去上学, 有些学生路上没有伴, 只能由家长来回接送, 苦不堪言。试问, 七八岁、十一二岁的孩子跑这么远的路, 身体能吃得消吗?有没有一些家庭因为居住偏远, 放弃送孩子上学的情况?我没有做过调查, 不敢妄下结论。

篇4: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能否在百姓利益和教育发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找到双方都满意的方式,从而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呢?从南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来看,教育布局调整应遵循4个“有利于”,而统一这4个“有利于”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科学发展观。

一是有利于学生和家长。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办教育与办企业不一样。人口密集的城市需要教育,而那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群居住地也需要教育。哪里有孩子,哪里就要有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身体弱、认知水平低,需要国家关怀;学生行路安全、经济负担、亲情联系等需要国家考虑,而且,关注孩子就要关注孩子的家庭。南京市把方便孩子和家长作为布局调整的前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让布局调整充分地考虑百姓的负担和孩子就学的方便,考虑到学校、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

二是有利于资源配置。班级授课制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而班级授课制要求集中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高效益。校舍的建设、设施的建设、仪器的配置、图书的使用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教育资源的配置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闲置和浪费。南京市把资源合理配置作为布局调整的重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方便学生、方便家长的基础上,尽可能规模办学,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有利于质量提升。布局调整有利于学生就学,有利于资源配置,这些都是必要的,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也只是形式和手段,提升办学质量才是布局调整的目的所在,而决定办学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配备和调整。因此,南京市把教师队伍配置作为布局调整的关键,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努力实现教师队伍“正态分布”。

四是有利于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是布局调整的重点。而现阶段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则是优质均衡发展,因此,南京市把优质均衡作为布局调整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的逐步均衡。特别是大规模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和推广,新班额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升了一批薄弱、偏远学校,大大促进了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篇5: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指示精神,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办学水平,缩小城乡规模差别,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中心校讨论研究,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基础,以方便学生求知求学和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切实保障义务教育质量和不让一个孩子流失的前提下,按照我镇经济、人口和地理现状,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对现有中小学布局结构进行全面规划调整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方便和满足学生及家长需求的原则。

2、坚持改善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的原则。

3、坚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

三、调整规划

撤并新桥学校初中部,并入王人高级职业中学。

四、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4月)

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涉及面广,困难多,矛盾比较突出,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全镇基础教育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在工作中要讲究工作方法,设法化解矛盾。为了切实搞好我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经中心校研究决定,成立了王人镇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并深入各学校调查,认真讨论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合理的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邵利峰

副组长:孙克中张献毅

成员:王效民李明方杜俊刘云涛李学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王效民兼任。

2、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

一方面积极协调,争取村委会领导干部的支持。对村委领导干部,可组织到外乡镇学校实地考察,通过对比发展情况,亲身感受小学校的办学困难以及集中办学的优势,形成共识。

另一方面全面征求意见,主动走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各村各户做好宣传工作,向广大家长讲清布局调整的好处;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家长对布局调整工作意见和建议。

3、实施阶段(2011年9月)

领导小组成员主动与镇政府、教育局领导等请示,汇报布局调整工作,争取上级拨款,建设好王人高级职业中学的基础设施。合理调配撤并学校教职工以及撤并学校的资产。

六、具体要求

1、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作,各学校都要进一

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布局调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要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宣传其意义和目的,让全社会都能理解和支持。

3、撤并学校要做好分流学生的统计,并提供给接收学校。

4、布局调整的纪律要求:以大局为重,服从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进行财务清理和财产登记,办好交接手续,严禁乘学校撤并之际乱发放钱物,如出现违纪违规的问题,将严肃处理。

5、加强对接收学校的管理力度。学校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力度,让家长放心。

6、加强对保留教学点的管理。对教学点强化指导和管理,保障低年级学生继续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篇6: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村(社区)布局优化调整工作要求,为加强和规范做好布局优化调整各项工作,确保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有序推进,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长:XX

镇党委书记

XX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组长:XX

镇人大主席

XX

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主任科员

XX

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

XX

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工会主席

XX 镇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

XX

副镇长

XX

副镇长

XX

副镇长

XX

镇人大副主席

成员:XX

XX派出所所长

XX

社会事务服务站负责人

XX

财政和资产管理局副局长

XX

XX司法所所长

XX

镇扶贫科员

XX

镇党政办副主任

XX

镇纪检科员

XX

镇组织干事

XX

镇宣传干事

XX

镇矛调中心主任、综治中心负责人

XX

镇纪检办事员

XX

镇农经站站长

XX

镇农技站站长

XX

镇村建站负责人

XX国土分局局长

XX

XX市场监督管理分局副局长

XX

XX社区兼XX村党总支书记

XX

XX村兼四桥村党总支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五组”,负责具体专项工作,分别为办公室、方案论证评估组、清产核资组、村(社区)组织建设指导组、社会稳定组、纪检监督组。日常工作由葛登洋同志牵头落实。

1.办公室

主任:XX

成员:XX

主要职责:日常具体工作推进,协调各部门、村(社区)开展各项工作。

2.方案论证评估组

组长:XX

成员:XX

主要职责:布局优化调整方案的可行性、风险评估以及应急预案。

3.清产核资组

组长:XX

成员:XX

主要职责:布局优化调整前后集体“三资”排查、登记以及财务审计、规范操作等。

4.村(社区)组织建设指导组

组长:XX

成员:XX

主要职责:布局优化调整前后党组织、村委会选举工作以及人员安置、待遇保障等政策指导落实。

5.社会稳定组

组长:XX

成员:XX

主要职责:布局优化调整前后不稳定情况排查、处置。

6.纪检监督组

组长:XX

成员:XX

主要职责:布局优化调整前后各项工作纪律监督检查。

二、实施步骤

1.方案上报。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并多方征求意见,决定撤销XX社区、XX村,成立新的XX社区;撤销XX村、方港村,成立新的XX村;撤销XX村、XX村,成立新的XX村;撤销XX村、XX村,成立新的XX村;撤销XX村、XX村,成立新的XX村;撤销XX村、XX村,成立新的XX村;保留高庙社区不变。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村(社区)干部“双专”建设工作要求,方案4月底前完成上报。

2.组织实施。方案获批后,镇组织部门指导布局优化调整后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确定村级干部入额职数,提出布局优化调整后精简干部的安置意见;政法部门配合做好布局优化调整后的村(社区)拟任“两委”干部背景的“联查联审”等工作;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指导做好村组账务、财产和债务清理的审计移交工作。这些工作原则上在方案获批后一个月内完成。公安部门做好布局优化调整后的户籍管理工作;信访部门及时掌握信访动态,及时预警并牵头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其他职能部门做好为民服务等工作。

3.依法选举。布局优化调整完成后,先任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待村(社区)“两委”换届时,再组织布局优化调整后的村级党组织、村(居)委会、监委会班子选举。

4.完善提高。布局优化调整结束后,重点抓好村组清产核资工作,设计村级组织的原有印章,在新印章启用的同时,统一由镇党政办公室收缴封存。辖区内居民所持需要变更的簿、证、照等,由所涉及部门启动变更,随到随办,费用全免。

三、工作纪律

1.政治纪律。一是严格贯彻上级各项部署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和涉及优化调整的村(社区)党员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二是镇各部门、各村(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群众的正面引导。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组织人事纪律。一是村(社区)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期间,暂停相关干部调整、人事调动。二是村(社区)布局优化调整期间,相关党员干部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组织分配。

篇7:张庄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我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依据《河南省中小学办学标准》,在我乡近年来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提出如下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适应我乡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统筹整合全乡教育人才和资产,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小学布局,有步骤地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标准化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我乡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今后5-10年及更长时期的人口流动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国家规定的学校建设要求和标准,科学布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2、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教育发展全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财力的承受力,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接受程度,逐步推进,成熟一批调整一批。同时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要优先进行有危房改造任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做好一般学校的布局调整。

3、坚持先建后撤的原则。在符合新农村规划的原则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在现有学校特别是条件较好学校的基础上扩建,不搞大拆大建。凡撤并的学校先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场所是否已具备条件。

4、坚持全局一盘棋的原则。中小学布局向人口集中的区域调整,会有利于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入学。必要时初中、小学布局规划可打破乡、村界限。

5、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交通情况,人口覆盖状况,允许极少数行程远、交通不方便的小学教学点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三、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一般要求

1、初中布局调整。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使得其子女进城随父母就读,这样造成我乡初中学生逐年减少,根据3万人左右的乡(镇)可办1-2所初中这一要求,我乡原有两所中学撤并为一所。

2、小学布局调整。重点发展乡(镇)中心小学和较大规模小学。成建制小学可就近招收毗邻村的学龄儿童入学,有计划地撤并一批规模小、条件差的成建制小学和教学点。凡保留的成建制小学人口覆盖面应在5000人左右。不足120名学生的小学原则上予以撤并,就近到其他小学就读。考虑低年级学生年龄实际,可在原校暂设教学点,归属邻近成建制小学管理,不再单独立户。农村成建制小学逐步达到12个教学班540人(每班45人)的办学规模。积极筹划实施寄宿制学校项目。

3、幼儿园建设。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结合我乡不就调整规划把富余的校舍改扩建为幼儿园,在此基础上再建设五所公办幼儿园。

四、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工作的流程

1、提出学校布局规划的初步方案,报县教育局审核。

2、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

3、中心校向乡政府提出全乡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由乡政府

2研究批准。

五、加强组织领导

乡中心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张庄乡学校布局规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中心校,侯宪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六、工作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做好群众工作。通过板报、标语、进村入户等形式积极宣传布局调整工作,真正让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布局调整、整合资源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为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提高工作效益,积极稳妥实施。合并后的学校要具备规范化的办学条件。今后校安工程要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重点改造需要保留的学校,对于规划撤并的学校,不再投资建设,为下一轮的调整留有余地。凡新建和扩建的学校必须做好规划设计,做到“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项目建设均按法定建设程序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应紧密结合实际,稳步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实现规模办学和方便群众、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杜绝适龄儿童辍学现象的发生。

3、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布局调整后,被撤并的中小学资产,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各乡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妥善处置。用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处置和占用;未经县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财政国资审核评估,擅自变卖或占用教育资产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各有关中学和小学要认真做好撤并中小学校的资产审核、登记和保管工作,有关资产处置方案均须报县教育局、国资局批准后方可执行,资产清理所得资金全部纳入乡中学和中心小学账户核算,专项用于本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和 3

篇8: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研究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适应管理体制变化的必然选择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沿用“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国家实行的“费税改革”之后, 中央和地方财权分配发生了变化。

2001年,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开始“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 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简称“以县为主”) 这是一次重大调整, 管理重心的上移随之必然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 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这一文件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农村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的正式启动。

布局调整从现实做法来看主要是“撤点并校”, 尤其是撤销一些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差的村小和教学点。据统计, 从2000年至2009年, 我国农村 (包括县镇) 普通小学数从521468所缩减到263821所, 减少了49.4%;2000年至2007年, 教学点减少了50.9%。也就是说, 在10年时间内, 我国农村普通小学数减少了近一半, 其中县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是主要的撤并对象。由于学龄人口数量减少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多种原因,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进展很快。据统计, 在学生数量减少的同时, 学校数量也在锐减, 而且后者减少的百分比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左右。学校布局问题背后的基本矛盾是政府降低教育成本与农民需要方便上学的矛盾, 也可以称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从政府角度看, 在新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下, 需要减少中小学校数量, 从而达到缩短基建战线、减少教育经费开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从农民的角度看, 长期小学不离村、中学不离乡 (镇) 的上学格局被打破后必然感到不方便, 而且农民要解决交通问题, 寄宿的话还要解决吃饭问题, 成本普遍增加了。很多地区孩子上学路远了, 在路上时间长了, 还有翻山涉水等安全隐患。所以农民也希望孩子就近上学, 减少上学成本, 降低时间成本, 降低安全风险。面对上述基本矛盾, 首先有个立场问题, 应该优先考虑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保障农民子女的教育尊严。

不可否认, 我国农村教育仍然处于地方财力供给制约阶段, 而不是需求满足阶段。农村学校数量减少的同时, 寄宿制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形成了剪刀差。可见, 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是受财政支出成本压力影响的产物。但是, 农民的需求也不能不顾及, 要有缓冲的余地, 要循序渐进。农村的学校布局调整还要关注学生上学经过的地形地貌, 还要考虑与村屯文化建设, 与少数民族 (宗族、家族) 风俗习惯和谐共存等多种因素。

二、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同时, 为了解决上学远问题, 国家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简称“寄宿制工程”) 。

“寄宿制工程”从2004年起, 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00亿元左右, 用4年左右的时间, 帮助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从此,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兴建寄宿制学校的热潮。“寄宿制工程”的实施, 对扩大农村学校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 扩大教育规模、减少适龄儿童的失学率和辍学率, 提高教育效益、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由于农村自然条件艰苦, 各地社会发育程度不一致, 寄宿制学校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对于低龄儿童住宿是不是适宜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过早的寄宿, 会引起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诸多不适。“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 其心智尚不完善, 人格不够健全, 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 ”[1]有调查表明, 农村地区6-12岁儿童普遍偏瘦, 儿童身高和体重与城市儿童相比要低1-2个年龄, 这是营养不良最直接的表现;[2]过早的寄宿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亲情关系的疏远, 常常引发感情脆弱、焦虑自闭、自信心缺失、攻击性强等心理问题。

(二) 管理问题。

近年来, 不少研究表明, 我国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仅存在食宿条件差、安全事故隐患大、专职生活教师缺乏、加重了学生家庭的教育负担等问题, 而且大多数学校本着“安全第一”, 采取“圈养”的管理模式, 由于营养状况不良, 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 建设标准较低, 配套条件不完善。

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炊事员的聘用没有明确的工资来源和工资标准, 往往违规操作, 从“两免一补”住宿学生困难补助中抽取一些或者从公用经费中支付其工资;饮食的安全卫生、厕所的安全等问题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2008年12月下旬, 我们在广西百色农村调研一所寄宿制村小, 学生主要是当地瑶族儿童。全校166名学生, 110人住校, 学生宿舍是仅有建筑面积80多平方米的平房。每个床铺至少睡2人, 有的甚至是4个人一张床, 还有10多个学生住在村委会房子里。学校用水要到山下挑水。厕所离宿舍大约80米远, 下坡路上灌木杂草丛生, 没有照明, 学生夜间上厕所要结伴才敢去。学校6名男教师, 最小的40岁, 最大的53岁, 平均每周30课时, 晚上还要轮流值班。而校长和老师白天工作很辛苦, 晚上值班也不能不睡觉, 代替管理员。这样的值班形同虚设。学校从住宿生补助款中拿出500元雇用一个炊事员为学生热饭……。类似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在农村还有很多。

(四) 安全问题。

很多信息表明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重大安全事故频发。2005年11月25日, 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中心校发生寄宿学生拥挤踩踏事故, 导致8名小学生死亡, 27名小学生受伤, 其中重伤7人;2006年12月2日, 山西省蒲县蒲城镇南耀村小学6名寄宿小学生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事件;2008年12月1日, 陕西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学校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导致小学四年级12名女学生中毒, 其中11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足以引起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逃离农村, 到城市接受教育

近年来, 在一些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学生流失严重, 使农村出现了一些“冷清学校”, 甚至“空壳学校”。我们在山西省调研发现, 某乡镇中心小学生源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各年级只有一个班, 班额一般在10人左右。而当地的城市学校大班额问题很严峻, 每班80人以上, 教室拥挤不堪。

产生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群众对农村教育不满意, 让孩子进城接受教育。从教育资源配置角度分析, 这是“倒逼配置”———你不把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农村来, 我就把孩子送到城里去!倒逼配置”首先是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反映。同时“倒逼配置”还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本来政府设计教育资源配置时, 按照户籍和常住人口家庭的适龄儿童数据等制订计划, 保障按照生均标准将教育资源分配到学校, 可是“倒逼配置”的出现, 逼迫政府常常被动调整预算, 一方面免除杂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的基础数据需要时时跟踪、动态修改, 加大了工作难度;另一方面, 取消借读费之后, 农村儿童涌入城市学校, 使得城市教育经费需求预算也要不断改变, 其中有些数据模糊不清的问题容易带来教育浪费, 政府只好为学生支出两份经费。我们还要看到, “倒逼配置”是农民不得已的选择, 受害者也是农民自己。农民希望子女接收质量高的教育, 可是在家庭附近没有高质量的学校, 所以采取离开农村的下策。农民为了孩子读书到城市投亲靠友, 或者买房子、租房子, 这必然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从这点看, “倒逼配置”与党和政府现阶段对农民“多予少取”的执政理念不吻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倒逼配置”问题, 关键在于依法办教育。《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并采取措施, 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我们不能想象在农村可以没有学校教育。

四、大班额问题

(一) 农村学校大班额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编制不足造成的。

2001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主要根据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确定。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与教职工比, 初中阶段分别是13.5: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 重申了2001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 同时强调逐步改进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 按照有增有减的原则, 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据此核定的编制必须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从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出发, 从严从紧的原则适当增加编制。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分散的地区教职工的基本需求。

很多地方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2011年9月2日, 山东省编委办公室、教育厅、财政厅等三部门出台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新意见的最大变化在于山东省中小学教职工将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 按照意见规定, 山东省中小学教职工将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 其中: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分别为12.5:1, 13.5:1, 19:1。

(二) 大班额问题是对国家相关规章执行不力的问题。

2002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2002年7月1日施行。该文件规定, 学校班额, 小学每班45人, 初中和高中每班50人。

2008年12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原《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试行) 》 (1996) 同时废止。2008年的文件, 第八条“学校规模和班额”规定, 小学:非完全小学为4班, 30人/班;完全小学为6班、12班、18班、24班, 近期45人/班, 远期40人/班。初级中学为12班、18班、24班, 近期50人/班, 远期45人/班。

这些规章对班额的规定是明确的, 是应该得到落实的最高上限规定, 不应该突破。而这些规章的执行与否责任主体是学校还是政府?是中央政府还是某级地方政府这方面应该有所界定。教育督导部门、媒体、家长, 以及社会各界均应该监督教育中的类似违规问题。予以披露和批评, 促进问题的解决。

五、发展改革建议

(一) 要按照教育规律搞教育。

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在儿童年纪还小的时期家庭教育很重要。青少年教育时期无法评定哪些儿童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人才, 公平的价值理念也要求普及教育, 给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以相同的教育。所以, 我们的教育制度安排不能有农村歧视, 城乡教育要一体化设计规划。在农村, 也要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就近入学”, 不能按照经济规律办教育, 仅仅考虑减少成本而大量撤并农村学校。城市化是人口高度集中的模式, 但是新农村建设则是需要分散人口的。

在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两条战线, 存在着“争工”问题。从经济利益考虑, 城市化有诱惑。根据测算, 一个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他个人的消费可以增加两倍, 另外他增加的潜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需求在10万块钱, 所以如果一年我们能够增加2000万城市人口的话, 就能够带动20万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需求。所以现在最大的需求潜力, 来自于城镇化, 来自于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3]但是,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还要顾及在农村的大量人口存在, 以及他们的素质提高问题, 要肯定农村的价值。所以, 农村教育还是不可以按照城市化、工业化的“规模效益”来发展。

(二) 强化顶层设计。

国家各部门之间的府际关系调整历来是改革的关键。国务院对各部委事权的分配也是常常处于矛盾的焦点。各部门之间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常常导致效率低下、资源分割、各自为政。农村教育受到很大影响。我国现行农村教育资源散布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基础教育二司;省/市厅基础教育处 (二处) ;县局基础教育科;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

2.教育部职成司;省/市厅职成处, 县局职成科;职业中学、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事、劳动部) ;省/市厅、县局:技工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

4.农业部中央农村广播电视学校,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能鉴定处;省/市厅, 县局农村广播电视学校, 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站。

5.科技部, 省科技厅, 市县科技局, 星火学校。

6.文化部, 省文化厅, 市县文化局, 乡镇综合文化站, 村村文化站。

7.国务院 (省、市、县) 扶贫开发办公室;农民工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8.各级党建系统, 农村党员活动场所。

9.其他:共青团/妇联等实施的农村有关对象的教育活动。

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时期, 正值新农村建设大好时机, 本来应该通过顶层设计, 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资源整合, 将村小保留下来, 一方面方便儿童“就近入学”。另一方面, 减少其它部门在农村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文化部正推行村村建立文化站;科技部和农业部在强化农村科技推广站和农民业余学校、农村夜校网络;各级党委党建系统也在大力推进农村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 如果与教育部门学校布局调整统一进行是不是就会有新的局面。

据报道, 2005年以来, 宁夏某区加大了村级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力度, 先后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3个, 同步建设了围墙、硬化了场院、栽植了绿化带, 制定了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标准, 配齐了办公设备和电教设施。特别是2006年, 该区在10个村开展了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 为新建的8个村级活动场所统一安装了空调。与此同时, 调整办学布局推进资源整合, 全区逾半学校消失。2004年到2008年, 4年间撤并调整各类中小学校, 由原来的61所减少到29所。高中向城区集中, 初中和小学向乡镇集中, 村小面临全部被撤并的办学格局。

那么, 各部门的文化教育资源能不能协调起来, 不搞单打一, 改善府际关系, 协调方方面面条条块块的利益, 与农村学校布局和村小的撤并存留通盘设计, 在农村形成综合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场, 分季节分时段发挥不同功能, 这是我们的顶层政府顶层设计思考的问题。

在协调部门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关系时, 农民群众组织是议事的发动者, 他们提出需求, 农村基层县、乡 (镇) 政府应该得到相应的赋权, 召集利益相关者商议如何培育新型的农村综合社区, 如何兼顾各方面需要, 发挥多元化功能。其中, 农村人口分布数据和人口地理信息空间数据, 以及农村人口流动数据和农村学龄人口数据的跟踪统计非常重要。议事程序民主、公开、透明, 共同参与, 在新闻媒体和社会的监督下运作。这样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 也解决了农村其他各类人群搞活动所需的人员和场所。以往在单一部门规划中,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常常要考虑自成一统, 难免顾此失彼。例如, 搞寄宿制学校建设, 除了先争取立项、得到基建经费外, 必然要考虑解决生活教师、炊事员和夜间值班安全巡视员等问题, 否则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安全事故。

(三) 机制设计。

2007年, 3名美国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们的机制设计理论异曲同工,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效率, 二是激励相容。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 (简称“新机制”) 实施已经4年了, 实践证明, 这是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最佳选择。“新机制”明确了免除农村学生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免除杂费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所需资金, 西部地区, 由中央和地方按照8∶2比例分担, 中部地区, 中央和地方按照6∶4比例分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地方承担。东部地区的免除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 除直辖市外, 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 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地方按5∶5分担, 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 中央给予适当奖励性支持。

“新机制”在强调“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前提下, 明确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 极大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拮据的局面。很多农村学校校长说, 学校从来没有这么多经费, 真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 我们还要看到, “新机制”没有化解农村教育长期累积的教育资源存量少的困难, 没有起到消除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差距的作用, 没有解决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普遍低于城市学校的痼疾。在“新机制”实施以后, 有些地方财政虚报经费配套, 甚至虚报学生数, 以达到不仅不对农村教育投入, 反而要从中央财政的投入中挤出一些挪作它用的目的。2007年,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针对“新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下发了《关于印发违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行为处分规定的通知》。由此看来, “新机制”不是一劳永逸的完美设计, 还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

信息效率是指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参与者的信息, 这样可以减少信息收集成本以及规则对信息的依赖。我们的“新机制”需要各级政府承担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应责任, 但是, 不要完全依赖各级政府填报的关键性数据信息, 而仅仅参考以往的基础性数据就可以了, 这样可过滤掉某些投机者的虚假信息。

激励相容是指在所设计的机制下, 各参与者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时也能达到设计者既定的目标。由于各利益团体的利益不一致是社会的一种常态, 并且信息不对称也很难避免。机制设计理论在信息不完全的假定下认为, 除非是获得收益, 否则参与者一般不会披露真实信息。为此, 机制设计理论提出激励相容概念, 即制度或规则的制定者在不能了解所有利益相关者信息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制定一个对各方都有激励作用的规则, 使各方面利益得到兼顾的同时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整体目标。在我国道德诚信水平较低的社会环境下, 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聪明设计。

(四) 城乡一体化开通校车。

2008年10月, 十七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出“城乡统筹发展”, 还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作为六项基本目标之一, 这也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7月, 《规划纲要》提出:“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差距。”

可以说, 寄宿制学校建设在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可惜的是, 各级政府往往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的唯一出路, 忽视了儿童, 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特殊性。在此, 我们必须明确, 寄宿制学校建设只是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的办法之一, 不是也不应当成为解决适龄儿童“上学远”问题的唯一出路。按照国际惯例, 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有两个途径, 一是发展校车, 二是寄宿制。相比而言, 一般都会优先发展校车, 因为成本相对低, 也比较灵活。[4]但是, 我国的校车系统建设起步晚、发展比较缓慢, 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兆山等.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适应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2]农村学校厨房和学生营养状况调查报告以及有关问题的解决路径分析.http://all.vic.sina.com.cn.2010-10-09.

[3]郑新立:1个农民进城, 带动10万投资, 2010-03-0708:39:00来源:文汇报

上一篇:船舶制造基础试题下一篇:二手房中介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