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2022-06-22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布局调整实施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县局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为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村小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一些村小,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打破村村办学的“小而全”办学模式。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不足15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小学。可设网点小学;距离中心小学较远的村,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网点小学;方便学生就学。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布局已不适应需要,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学生逐年减少,每个年级学生都在8人以下,全校学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孟常小学,长发小学,双福小学德信小学、东北小学。

2.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

三、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1.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学校布局与城镇建设和城镇整体功能不协调的问题。

2.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四、布局调整方案

(一)农村小学调整方案

1. 原则: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留足发展空间。

2.工作目标: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全小学。

3.布局调整重点:将年在校生低于40人的村小学学校逐步取消;重点规划孟常、长发、东北、太河、德信、双福等学校。

(二)村校调整规划

1. 原则: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2.工作目标:

(1)成立1个农村小学中心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建设规范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3.布局调整重点:

(1)组建规范化中学,将二中迁入一中,对双中学进行扩建,规划等。

(2)调整结构,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发挥效能。

将孟常小学、长发小学,规划到双兴小学,成立农村小学中心点。

将德信小学规划到双阳小学。

将东北小学规划到联发小学。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中心校长牵头的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协调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二)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

第二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x大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设置学校布点,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实现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基本概况

我县现有中小学校xx所,其中普通高中x所,完全中学x所,职教中心x所,特教学校x所,初中xx所,x年一贯制学校x所,小学xx所。县(镇)xx所,乡(村)xx所。现有初中生xxxx人,小学生xxxxx人。县(镇)xxxxx人,乡村xxxx人。xx个乡(镇)教学点共有x所,x—xx名学生x所,xx—xx名学生x所。全县现有初中教师xxxx人,小学教师xxxx人,县镇xxxx人,乡(村)xxx人。

三、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目标

布局调整工作按照“科学布点、精简数量、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基本思路进行。按照省教育厅要求,结合我县中小学校网点布局的实情,共规划调整x所教学点,将现有x所小学教学点按家长需求在xxxx年x月xx日前正式实施撤并。做到布局合理,实现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x县x乡民主小学教学点(现有学生x人,教师x人),在xxxx年x月将原有学生xx人和教师xx人按家长需求撤并到x县x乡中心校。

五、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县长担任组长,县教育局、人社局、发改局、住建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布局调整工作进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局长担任,主要负责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组织实施,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逐级落实责任,协调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各项问题。

(二)加强调查研究。各成员单位要严格遵循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深入基层,调查论证,科学稳妥、有序推进布局调整的各项工作。

(三)扎实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集中财力物力,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教育资源。要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配备好相关的生活设施设备,做好各教学点建设工作,确保农村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撤并学校土地、建筑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并对撤并学校作为幼儿园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等用地提出具体意见。

(四)加强政策宣传。教育部门要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义、政策和有关要求,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促进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开展。

(五)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动态监测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教育督导室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责,进一步加强县域内办学水平评估,对推进布局调整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严重影响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的,追究相关当事人责任。

第三篇:庆阳市教育布局调整方案[范文]

庆阳市教育布局调整规划(2008年—2012年)

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2008年至2012年全市教育布局调整规划。

一、基础现状

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市按照省上统一部署,大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共撤并学校1450所,学校总数减少了36%,学校布局渐趋合理,教育资源得到较好整合。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集中,加之计划生育成效的显现,农村学龄儿童逐年递减,城乡教育布局又出现了新的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布点多、容量小、条件差、效益低,教师难配备,管理难跟进,质量难保障,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全市百人以下小学或教学点尚有965所,占同类学校总数的48%。其中,西峰27所,庆城167所,环县352所,华池133所,合水82所,正宁38所,宁县90所,镇原76所。50人以下的小学或教学点521个,占26%,其中,西峰区7个、庆城69个,华池73个,环县213个、合水县60个、正宁县26个、宁县46个、镇原27个。规模在 400人以下的初中有27所,占同类学校的19%。城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生上学难,教学班额大,择校现象突出。全市城镇小学班额46人以上的680个, 66人以上的229个;城镇初中班额56人以上的1115个, 66人以上的249个。因此,进一步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已成为推动和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为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全市教育规模、质量的统筹与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统筹与协调,城乡与区域的统筹与协调,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要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以创办寄宿制中小学为突破,坚持走“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 的规模办学路子。采取“撤、并、挂、建”等措施,优化学校布局,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撤”即撤并和改造布点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薄弱学校,在人口密集的乡镇,依托乡镇中心小学和条件较好的完全小学以及初中建办寄宿制学校。川塬区办学规模,初中不少于18个班、900名学生,小学不少于12个班、600名学生,山区初中不少于12个班、600名学生,小学不少于6个班、300名学生。“并”即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可兼并周边邻近的村小学,形成规模优势。把中心小学办成区域性师资培训中心、教学研究中心、电教信息中心。“挂”即极度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可适当保留教学点,挂靠在相距最近的小学,实行“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 管理。“建”即建办寄宿制学校。到2012年,较大乡镇只保留一所寄宿制初中和若干所小学;中等乡镇只保留一所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中心小学;山区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小乡镇,建办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形成城乡布局均衡协调,教育资源配置得当,质量效益稳定提高的新的教育布局体系。经过五年努力,全市撤并学校1000所,2008年撤并200所,2009年、2010年各撤并300所,2011年、2012年各撤并100所,全市学校总数减少到现有学校总数的一半。

宁县、合水、华池林区内的林业子弟学校,移交地方管理,纳入所在县区布局调整规划。

四、调整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全市教育布局调整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与新农村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薄弱学校改造、灾后重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根据今后及更长时期的人口流动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家规定的学校建设要求和标准, 立足当前实际,适应未来需要,超前规划,科学布点,避免重复建设,严防结构性浪费。

2、坚持分步实施原则。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教育发展全局,要根据教育发展要求、资金投入能力、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接受程度,逐步推进,成熟一批调整一批。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优先安排有危房改造任务的学校,县城、乡镇所在地的学校的布局调整。对于规划撤并以及虽然保留但规划不达标的学校,不再投资建设。

3、坚持学校建设标准化原则。无论是新建还是扩建的学校,都要按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标准,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建设。特别是撤点并校后建办的寄宿制学校,要认真建好食堂、供水、厕所、澡堂等必需设施,切实解决学生的食宿、学习以及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实际问题。

4、坚持区域一盘棋原则。中小学布局要向人口集中的区域发展,小学打破村域界限,中学打破乡镇区域界线,方便学生上学,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5、坚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原则。对近年来新建的教学楼,要在符合新农村规划的基础上,尽可能在现有学校、特别是条件较好学校的基础上扩建,避免大拆大建。根据不同地理环境、交通情况、人口覆盖状况,允许极少数行程较远、交通不便的小学教学点暂时保留,避免“一刀切”。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中小学布局调整,既是一项关系教育长远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必须站在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市、县区都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教育、发改、财政、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并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公室,办理具体业务。市上将把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定期检查通报,年终兑现奖惩。

2、加大统筹力度。各县区要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情况和群众的承受能力,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调研。对当地的地理、人口、经济和中小学校的布局、学生的分布及变化趋势、道路交通、办学质量、群众关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客观实际,从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和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出发,研究制定科学、适宜、务实的调整方案和办法,反复比较论证,科学谨慎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工作简单化和“一刀切”,造成新的教育资源浪费。各县区要严格按照本规划要求,重新制定本县区布局调整五年规划,报经市政府审查同意后执行。对三年内完成布局调整任务的县区给予奖励;对不按审定规划执行、达不到市上规定要求的,市上不安排布局调整专项经费。

3、整合项目资金。布局调整和建办寄宿制学校资金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分担,并通过列入教育项目、整合教育专项资金等多种渠道解决。市政府2008年筹措1.

1亿元,2009年、2010年分别再筹措1.3亿元。各县区政府按照市级资金1︰0.3落实配套资金。县区城市教育费附加也要重点用于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要积极整合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资金、转移支付危改资金、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灾后重建等各类项目资金,在排除危房、确保校舍安全的前提下,重点用于新规划的布局调整学校建设。列入布局调整的项目资金实行验资制,县区政府根据市上下达项目资金额度,将配套资金打入市教育布局调整办公室资金专户进行验资后,再汇入县级资金专户,封闭运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4、加强资产管理。各县区要切实加强撤并学校的财产管护、校产清理和移交工作,要通过资产互换、有偿转让、竞价拍卖等方式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把所得收入用于并入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当地教育事业,防止校舍等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布局调整后被撤并的农村中小学资产,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同意,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剂处置,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处置和占用。资产处置所得资金全部纳入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账户核算,专项用于本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

办学体制如何转变——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布局调整的几项原则:小学适度就近,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

有利于调动多方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

步实施

日前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发

展农村义务教育当前要重点抓好的6项工作之一。

从全国来看,“九五”期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2000年与1995年相比,小学学校数减少了11.5万所,办学点减少

3.3万个;中学学校数减少3752所,校均学生规模扩大,办学效益逐步

提高。但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仍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

教育资源难以集中,师资缺乏,体音美等课程无力开设,办学条件难以

改善,民办代课教师素质普遍较低等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新课程方案的

实施,小学英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现行的布局状况将更难以

适应,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教育投入机制变化等,新一轮的农村中

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正提上日程。

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记者认为,应以提高教育质

量和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育为宗旨,通过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

效益,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的均衡化、条件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

办学的特色化,通过办学体制的创新,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开创新

世纪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调整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小学适度就近,初中相对集中。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初中要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办学,满足初中适龄人口高峰期入学的需要。初中最好设在乡镇所在地或附近。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中小学布局均衡化、办学条件标准化,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三是有利于调动多方积极性。在中央领导下,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群众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在选点上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四是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调整,实施“校校通”工程,为农村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小学英语课等?开足开齐课程,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模式多样化。五是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在调整工作思路上,记者建议平原地区以标准化乡镇中心小学布局为先导和重点,建设并形成一批标准化小学,在此基础上以一般完全小学和简易小学为补充,逐步完成全面覆盖。山区以乡镇中心小学和深山、偏远地区的简易小学为重点先行布点,抓住两头,带动其余地带的布点。学校的布局调整实质上就是一定的适龄受教育人口群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地理环境、人口密度、服务半径、班级规模是影响布局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因此,调整的标准和幅度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以河南这个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为例,2000年,县及县以下共有初中4900所、小学3.9万所,平均每个乡镇有初中2.3所,每所初中覆盖人口1.58万人,校均规模1029人;每1.29个行政村有一所小学,每所小学覆盖人口1968人,校均规模340人。该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盆地面积占55.7%,山区丘陵面积占44.3%。常住人口9256万人,人口密度为554。

关于初中布局,记者认为,河南省可按每2至2.5万人口一所,先行规划。实施步骤上,鉴于初中正面临学龄高峰,压力很大,近3年应基本稳定现有格局,可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城镇化的进程、薄弱学校的改造等,开展标准化建设,新建扩建一批学校,适当调整布局明显不合理、规模小、效益差的学校。学校布局规划应既考虑到高峰期的需要,又要考虑高峰过后生源的减少。

关于小学布局,记者建议平原地区乡镇中小学服务半径不超过2公里,覆盖人口7000人左右,学校规模在600人以上,班额不少于35(高年级45)人;山区乡镇中心小学和平原的一般成建制小学达360人以上,班额不少于30(高年级40)人。据调查,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童单程徒步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的2公里为宜。山区丘陵地区情况复杂,不宜硬性规定,提倡通过发展寄宿制解决集中办学问题。深山区和建制校覆盖不到的地方要办好简易小学(包括复式班),方便就近入学。班额不足20人的简易小学可实行隔年招生,由乡镇统筹,防止高年级段生源波动。两

校共同覆盖的地区、个别布局的盲区、乡镇交叉地带,应允许学生跨地域择校。考虑到城镇化建设和人口迁移因素,城镇尤其是新兴集镇的学校校园规划应适当超前。布局中同时启动学制改革,将小学5年改为6年对缓解初中压力,搞好初中布局调整有积极作用。

关于调整幅度,仍以河南省为例,建议5年中,规划新建和扩建6000所中心小学,平均每万人左右1所,可吸纳小学生300万左右;每所中心小学带动辐射2至4所完小或简易小学(班),平原地区撤并完成后,半径1.5公里的服务区内一般不再有简易小学。“十五”末,小学数量调减40%左右,初中调减10%至15%。与此同时,逐步辞退所有代课教师和临时人员,正式教师按新标准定岗定编,教师整体素质和学科结构能够基本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小学生师生比更加合理,学校规模明显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调整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记者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中小学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将调整工作列入“十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做好群众工作。

二是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工作中要做到五个结合,即与乡村撤并工作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结合,与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结合,与义务教育的学制改革结合,科学规划,同步实施。三是建立布局调整专项经费。建立各级财政分担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建设专项经费;继续搞好教育费附加征收,并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布局调整;建立县政府统筹、中央和省、市各级财政规范转移支付的保障教育工资发放机制。

四是制定新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当前亟需出台新的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农村实际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作为定岗核编,核定经费,淘汰编外不合格人员,优化教师队伍的前提条件。

五是盘活教育资源,防止流失。建立教育资产管理机构,被撤并学校的教学仪器、图书、文体器材、课桌凳等应“物随生走”,工地、校舍等“产权归教”。政府可通过拍卖、转让、置换等多种方式,优先转用于邻近学校的改扩建,也可用于发展本村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作为学生校外活动、社会实践场地。经县级政府批准也可用于抵偿当地教育债务,一时无法处理的可暂时封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就此做出法律规定,以防止教育资源流失。

第四篇:江左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为优化我镇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集中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镇的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政府投 入为保证,以建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以“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先建后撤,分布实施”为原则,在我镇原来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调整力度,确保我镇教育资源得以科学、合理有效配置。

二、 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集中,加上计划生育的成效显现,农村学龄儿童逐年递减。我镇形成了校口多,学生少,中学生有1000余人,小学生不足4000人。500人以上的小学仅一所;14所成建制小学中,100余人的学校有9所;有两所不到100人;11所教学点中不足30人的有6所。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不均衡,个别课程特别是英语有些学校无法开设。部分小学教育资源闲置。因此,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三、 调整目标

如果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到2013年我镇中学调整为两所,设立6

所中心小学,3所成建制小学,8所教学点。

四、 调整规划和实施步骤

1、 2011年 扩建江左二中,撤销江左一中,学生全部并入现江

左二中。 现有的江左中心小学可以搬迁到江左一中,通过改建为江左第一中心小学,五里头、周村、晋庄的高年级学生可并入。李屯村、张洼村的低年级学生可并入五里头。温寨学生并入周村。五里头、周村、晋庄变为教学点。

2、 2012年建李寨小学为第二中心小学,白村、吴沟变为教学

点,高年级学生并入李寨。马村、段村撤销。 建乔村小学为第三中心小学,刘村,翟村变为教学点,高年级学生并入乔村。武寨、赵庄撤并。建上王小学为第四中心小学,魏村变为教学点,高年级学生并入上王。塔沟、王窑、郭楼撤并。

3、 2013年建刘楼小学为第五中心小学,相西、程村变为教学

点,高年级并入刘楼,杨窑、苏村、耿村撤并。建官庄小学为第六中心小学,杨沟,张窑,闫窑,三峰寺几个山村的300余名学生全部到官庄小学学习。

五、 主要措施

1、 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中小学布局调整关系到全镇千家万户,任务重,困难多,镇政府研究决定:以镇长为中小学布局调整小组组长。主抓教育的副职刘秀环为组长。中心学校校长李学宽及各村主任为成员。下辖小组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江左镇中心校,李

学宽同志为办公室主任。

2、 广泛宣传,达成共识

镇政府召开各村支书、村长及中小学校长会议,部署布局调整目标任务。要求利用各村广播,街头板报,学校的宣传栏。学生口头宣传等在群众中大力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目标措施,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老百姓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顺利推进。

3、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这次中小学布局调整,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合理安排,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对具备条件的学校一步到位,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坚决撤并。通过这次布局调整,既让群众满意,又确保办学效益。

江左镇人民政府

2011年元月

第五篇:张庄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方案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我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依据《河南省中小学办学标准》,在我乡近年来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提出如下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适应我乡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统筹整合全乡教育人才和资产,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小学布局,有步骤地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标准化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我乡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今后5-10年及更长时期的人口流动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国家规定的学校建设要求和标准,科学布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2、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教育发展全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财力的承受力,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接受程度,逐步推进,成熟一批调整一批。同时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要优先进行有危房改造任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做好一般学校的布局调整。

3、坚持先建后撤的原则。在符合新农村规划的原则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在现有学校特别是条件较好学校的基础上扩建,不搞大拆大建。凡撤并的学校先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场所是否已具备条件。

4、坚持全局一盘棋的原则。中小学布局向人口集中的区域调整,会有利于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入学。必要时初中、小学布局规划可打破乡、村界限。

5、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交通情况,人口覆盖状况,允许极少数行程远、交通不方便的小学教学点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三、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一般要求

1、初中布局调整。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使得其子女进城随父母就读,这样造成我乡初中学生逐年减少,根据3万人左右的乡(镇)可办1-2所初中这一要求,我乡原有两所中学撤并为一所。

2、小学布局调整。重点发展乡(镇)中心小学和较大规模小学。成建制小学可就近招收毗邻村的学龄儿童入学,有计划地撤并一批规模小、条件差的成建制小学和教学点。凡保留的成建制小学人口覆盖面应在5000人左右。不足120名学生的小学原则上予以撤并,就近到其他小学就读。考虑低年级学生年龄实际,可在原校暂设教学点,归属邻近成建制小学管理,不再单独立户。农村成建制小学逐步达到12个教学班540人(每班45人)的办学规模。积极筹划实施寄宿制学校项目。

3、幼儿园建设。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结合我乡不就调整规划把富余的校舍改扩建为幼儿园,在此基础上再建设五所公办幼儿园。

四、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工作的流程

1、提出学校布局规划的初步方案,报县教育局审核。

2、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

3、中心校向乡政府提出全乡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由乡政府

2研究批准。

五、加强组织领导

乡中心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张庄乡学校布局规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中心校,侯宪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六、工作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做好群众工作。通过板报、标语、进村入户等形式积极宣传布局调整工作,真正让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布局调整、整合资源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为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提高工作效益,积极稳妥实施。合并后的学校要具备规范化的办学条件。今后校安工程要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重点改造需要保留的学校,对于规划撤并的学校,不再投资建设,为下一轮的调整留有余地。凡新建和扩建的学校必须做好规划设计,做到“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项目建设均按法定建设程序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应紧密结合实际,稳步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实现规模办学和方便群众、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杜绝适龄儿童辍学现象的发生。

3、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布局调整后,被撤并的中小学资产,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各乡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妥善处置。用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处置和占用;未经县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财政国资审核评估,擅自变卖或占用教育资产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各有关中学和小学要认真做好撤并中小学校的资产审核、登记和保管工作,有关资产处置方案均须报县教育局、国资局批准后方可执行,资产清理所得资金全部纳入乡中学和中心小学账户核算,专项用于本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和 3

基础设施建设。

上一篇:毕节市海子街中学下一篇:班级量化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