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伯牙绝弦反思

2024-04-12

文言文伯牙绝弦反思(精选8篇)

篇1:文言文伯牙绝弦反思

《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伯牙绝弦

朝代:未知

作者:佚名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启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篇2:文言文伯牙绝弦反思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篇3:文言文伯牙绝弦反思

启示一:“对”在无痕, “话”在相扣。

在深入学习一篇课文之前, 读通全篇是学习文章的根基,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 读通全篇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罗老师告诉孩子们:“难读的要提醒大家注意”, “理解意思能读得更好”, “注释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把读的机会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文章, 这样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 还可以加 强学生的 记忆和理解。

【片段一】选自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师:我们今天要讲的《伯牙绝弦》是文言文, 毕竟是古文啊, 大家认为在阅读和理解文字方面有什么问题?有哪些比较难懂的地方?

生:以“子期死”为开头的那一句。

师: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词, 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 所以大家会觉得生疏难懂。

生:钟子期死了 (师提示:“死”可以换个说法。生表述:“钟子期去世了”) , 俞伯牙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琴声的含义了, 于是他就剪断琴弦, 摔坏了古琴, 从此不再弹琴。

师:我们先分析对于你们来说比较难懂的字。“谓”字在句中是什么意思啊?

生:觉得。

师:文言文中很多字的意思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生疏, 我们在不懂的时候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询。 (出示“谓”的释义:淤称为。于认为;以为。盂评论。) 古文中的字词翻译为现代汉语都有很多意思。“谓”在本句中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以为。

师:句中的“乃”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清楚了文言文中词句的意思之后, 读起来会更加有古文的味道, 断句也比较准确。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刚才的语句有了充分的理解。接下来哪里还存在问题呢?

生:“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这句话比较难读, 在读的时候“兮”字要和“峨峨”连起来读, 而且“兮”字要和“若泰山”分开, 不能连在一起读。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朗读的方法, 但是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根据注释, “兮”在本句中是语气词。

师:很好,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 我们要借助注释分析文章, 并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断句。“兮”和“哉”一样都是语气词,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啊”的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 首先要把握好怎么断句, 其次在朗诵语气词的时候一定要有感情, 这样读起来才有古文的韵律。

新老师上课常常会把关注点放在教案上, 而有经验的老师更多的是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罗老师特别注重关注学情。初读课文时, 他强调首先要读得“正确”。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句“毕竟是古文啊”充分地体现出了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体会学生的感受,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活动。

【片段二】选自2009年浙江省小语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钱峰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师: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在老师讲课之前, 同学们先自己朗读一遍, 体会一下文言文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哪些不一样。大家可以说一说朗读之后的感受。

生:有些词语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见过, 朗读起来很吃力。

师:是不是与平时的课文朗诵不一样?

生:读起来很生疏, 不顺口。

师:不顺口是文言文朗读中很普遍的感受。你觉得呢? (指一位学生)

生:在读的过程中, 不像其他文章可以理解文章内容, 我觉得读起来很不习惯, 而且也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师:这篇古文虽然只有五句话, 但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它的难度。在学习古文时, 首先要能熟练地朗读。那么就随老师一起读一下吧。

(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教师在读的过程中, 注意发音和停顿, 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7-8期《伯牙绝弦》教学辩课中就这一环节有这样的争议:钱老师不应在学生还未了解文章的情况下, 就领读文章。由于学生对文章还没有理解, 在没有理解的情况就不能很好地断句、朗读。他们认为钱老师应该先带领学生理解文章, 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正确地断句。但是有句古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钱老师应先让学生熟悉课文, 了解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这样才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讲解和分析。

反观罗老师的课, 相同的环节里, 则“冗繁削尽留清瘦”, 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进行引导并使学生理解虚词的含义, 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使学生能通顺地朗读课文;或者通过读好语气词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巧妙、无痕地使学生顺利地读通全文。最后罗老师范读。无疑, 罗老师的“读”在此课成了某种绝招、绝艺、绝学甚至绝唱!这里隐藏着本分的“读”、本色的“读”、本真的“读”。

启示二:“对”在悦纳, “话”在深刻。

元代程端礼有一句名言:“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平时多读书, 在读书上多下一些功夫, 写文章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学生在平时对不同方面的书籍都有一定的了解, 课堂上积极发言, 可活跃课堂气氛。罗老师上课时的布置和课堂内容的讲述, 充分地体现出了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 并且体现出罗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片段三】选自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师: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表现出伯牙善于弹琴, 而钟子期善于倾听呢?

生:可以从文中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对话中体现出来。

师:大家既然可以找出这些语句, 那么对于这些语句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伯牙在弹琴的时候, 心中想到的是对高山的感叹, 钟子期就说:“好啊, 琴声如高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到流水时, 钟子期就说:“好啊, 琴声像江河一样广阔。”

师:大家在理解古文时, 首先要借助注释, 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 联系上下文,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 这种方法很普遍也很有效。

师:在这两个句子中出现了“善”字的两种用法, 那么前后两种用法相同吗?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生:“善哉”的“善”是钟子期感叹俞伯牙弹奏曲子的优美, 是“好”的意思。而“钟子期善听”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师:不错, 对两个“善”的意思的分析都很正确。文言文中有很多一词多义的现象。“善哉”是钟子期对俞伯牙琴声的赞叹。

生:琴声真好听啊!

生:琴声真美妙啊!

师:在古代赞叹的时候就说“善哉”。

师:谁能尝试一下, 把钟子期在听到俞伯牙琴声后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随之朗诵)

师:“善哉”是语气助词, 在朗读的过程中, 一定要读出钟子期对俞伯牙的赞赏之情。当你读到钟子期所说的“峨峨兮”和“洋洋兮”的时候, 眼前是不是也出现了与钟子期一样的画面呢?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比如罗老师, 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 用“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俞伯牙的琴技, 而且体现出了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理解。并且联系全文与“善哉”中的“善”做对比, 不仅让学生理解到了“善”字的不同含义, 也有助于学生对语气词的掌握。

在这一环节中, 罗老师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1) 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 善于引导学生, 并在学生提出问题时, 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2) 注重文言文的词语特点。运用“善”字联系全文, 使学生深刻理解“善”的意思, 使学生熟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3) 朗读指导。首先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断句。

在教学中, “读”与“悟”如影随形, 读中悟“言语形式”, 悟后读“意象情味”, 既在文字之表, 又在文字之里。在教学过程中, 罗老师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家, 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 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去思, 步步深入而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 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

启示三:“对”在空白, “话”在倾吐。

在教学中, 罗老师填补了课文的空白, 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教师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 又相互感染着, 让课堂因补白而充实。

【片段四】选自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师: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伯牙所弹琴声优美的记载, 他们都喜欢听俞伯牙弹奏并能感受到琴声的美妙, 但是他们能感受到俞伯牙在琴声中所寄托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吗?

生: (齐) 不能。

师:那么对他来说, 知音是谁呢?

生:钟子期。

师:谁能感受到他在琴声中蕴含的感情呢?

生:钟子期。

师:文中所说的“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这个意思。

师:现在请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 假如你是俞伯牙, 对于你的琴声, 很多人能感受到其美妙, 但无一人懂你, 你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但是在碰到钟子期之后, 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 他都能感受到的时候, 你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对于子期, 你又有什么话要说?

这一读写结合,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也使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满, 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

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不断的交流活动来看, 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故事的讲解, 学生对他们珍贵的友谊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有感而发, 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这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理解, 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精神契合。

【片段五】选自特级教师闫学执教的《伯牙绝弦》

师: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 在遇到钟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的, 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

生:只是在恭维他, 说他弹琴弹得太好听了, 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

师:他需要这样的恭维, 表面上的赞美吗?

生:不需要。

生:他的所想所念只有钟子期能感受到。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只有钟子期会感受到伯牙心中巍峨的高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 也只有钟子期能感受到伯牙心中广阔的河流。

师:当伯牙听到毫无意义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

生:失落。

生:伤心。

生:忧郁。

……

师:他的心里一定会发出呼唤。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 你在哪儿呀?

师:后来, 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 他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

生:欢乐。

生:心奋。

生:高兴。

……

师: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 这句话是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 子期也。

其实闫老师已经找准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可是罗老 师以其独 特的姿态———让学生以文言文的方式进行对话, 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得更有效。

篇4:文言文伯牙绝弦反思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教学对策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语言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优秀古代文化的精髓。人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一共有四篇浅易文言文。由于知识储备较少,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言语方式上的迥异使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畏难情绪。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让课堂充满趣味,营造和谐的气氛,要有及时的鼓励、有趣的情景、美妙的音乐,还要有滋有味的朗读和多种形式的自学。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无限魅力。

我校最近举办了同课异构活动,曹老师和宋老师分别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教学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通过聆听两位教师对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课程,笔者对小学浅易文言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创境引情,激发阅读兴趣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对于这样一篇拷问“友谊观”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如何开场,能否吸引学生很是关键。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宋老师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引入课题;曹老师则采取看图说成语的游戏式导入,最后引出“高山流水”,并让学生说一说对“高山流水”这一成语的理解,然后引入正文。

两位老师利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悟理明智。在教学“伯牙摔琴谢知音”环节中,曹老师创设的情境为:第二年的今天,伯牙乘着一叶扁舟,又来到这个老地方与子期相会,可是他再也看不到子期,等待他的只有那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无言,流水无语,伯牙是多么希望子期能亲耳听到为他弹琴呀!在此,宋老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逐字逐句,感情诵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伤痛之情。

二、以读为本,凸显课堂效益

宋老师出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朗读课文五分钟后,曹老师提出问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学生自读课文,灵活变换读书的方式,共用了八分钟。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弦”是多音字,在文中应读“xian”的指导发音到位,借助工具书理解“弦”“绝”的意思,并且通过读来加强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两位教师都能以读贯穿全文,教师范读,学生试着用斜线标记停顿的地方,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在《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一些难字、生僻字,如“兮”“鼓”等词的含义。

三、放手学生,绽放思维之花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整堂课层层深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宋老师以字音导入新课,紧紧抓住“知音”理解作者的独特形象;曹老师则介绍更多的背景资料,仅仅抓住文本及课文注释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来理解文本。课堂气氛比较活妖,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两位教师独特的教学理念。

但是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应该把学习的权利放给学生,并指导他们读、悟、论,对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深入的推进。例如:两位教师都让学生仿写“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短语,拓展出“袅袅兮若炊烟”“徐徐兮若清风”“沙沙兮若细雨”等,从而体会出子期对伯牙的琴声了如指掌,绝非停留在“泰山”和“江河”的层面,“知音”的概念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脑海中。又如:教学结束时,宋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怎么看伯牙绝弦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很感人,对待友谊就应该这样;有的学生则很有见地,认为故事很感人,但是伯牙的做法欠妥,不仅不能慰藉知己的在天之灵,而且也浪费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在我国音乐史上给后人留下遗憾。对文本立体的认识和多元化的看法,激发了学生思维,让这节课变得更有韵味。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课后还要有延伸,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既要立足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家庭期望和社会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师生展示个性、收获智慧、放飞理想的知识海洋。让课堂充满活力,师生共同绽放思维之花,为小学文言文教学共创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新课标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2(1).

[2]黄付军.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枯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7).

篇5:文言文《伯牙绝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篇6:文言文伯牙绝弦译文翻译注释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1、善 :擅长,善于。

2、鼓:弹奏。

3、听:倾听。

4、绝 :断绝。

5、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6、曰:说。

7、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峨峨 :高

9、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10、若 :像……一样。

11、洋洋:广大。

12、念 :心里所想的。

13、必 :一定,必定。

14、之:他。

15、谓 :认为,以为。

16、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7、乃 :就。

18、复:再,又。

19、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20、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篇7:伯牙绝弦反思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篇8:文言文伯牙绝弦反思

一、创设情境, 赏心悦目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如果他们对所学的内容“热爱”或“需要”了, 他们学起来就有劲, 就能克服种种障碍, 取得成功。因此, 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 更新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精心设计课件, 从背景图片的选择到古典音乐的熏陶, 力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古朴典雅的画面和一曲曲典雅流畅的旋律。教师的范读、朗读也毫不含糊, 力求将学生带入那久远的年代。让课堂时刻流淌着柔美的音乐, 让学生在意味深长的意境中赏心悦目, 在尽情享受文言文独特艺术魅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文言文。

二、变讲为读, 化难为易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能否凭借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 在教学中, 我淡化了对语法、词汇的个别理解, 只求学生从整体感悟, 理解大意便可, 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各种方法自行理解文意, 遇到难题在合作学习中求助伙伴。教师只在关键处适时点拨、顺学而导, 充分相信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并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字当先、熟读成诵的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经历了千百年淘洗的文质兼美、气韵生动的《伯牙绝弦》也特别适合诵读。在进行了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中, 学生不断积累文言文语音、音调、语气、语速、语情、语韵等多方面的感性材料。古汉语字义、词意、句式以及特殊表达习惯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 学生理解感悟了文本, 化难为易。

三、体验升华, 变畏为趣

学生自行弄懂文义后, 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 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 让学生参与复述、想象、体验、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过程中, 我多次、多处创设、再现情境, 让学生听中想, 看中想, 演前议, 演后评……在一次次朗读体验、想象体验、角色体验中感悟“知音相遇之喜”与“知音离世之悲”。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 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表达等综合素养;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又使他们领悟了文心, 升华了情感, 延申创新了文言文课堂, 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四、教给方法, 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方法、领悟方法, 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运用方法。教师若长抓不懈, 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将得以提高, 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 教学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理解文言文的多种方法, 师生共同梳理后,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自学并讲述这个感人故事。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注重方法的正确引导, 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五、巧设平台, 展示分享

根据小学生兴趣容易转移的年龄特点, 为了使阅读形成传统, 延续人文。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充分展示学生阅读阶段性成果, 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比、学、赶、帮、超, 变兴趣阅读为意志阅读。课堂的过程中, 我积极寻找机会、巧设平台, 不断地让更多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心得。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交流有关伯牙的资料及故事;课中品读知音离世之悲时, 又拓展阅读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的一首追悼诗;在升华文心、背诵课文之后, 又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诗文和名句, 邀请班级文言文阅读爱好者向大家推荐几本文言文书籍、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如《三字经》《论语》《自治通鉴》《古文观止》等。树立榜样, 思维碰撞后更激发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喜闻乐见、朴实易行的小型阅读分享活动不仅检测了学生阅读的效果, 还使教师掌握了学生阅读时的不足与困难;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指导形式, 巩固、提高阅读效果,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 共同提高,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大学学院迎新策划下一篇:园区产业定位需要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