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的影响下优秀作文

2024-04-24

在鲁迅的影响下优秀作文(精选12篇)

篇1:在鲁迅的影响下优秀作文

说起鲁迅,想来大家并不陌生。在初中的语文课文中,也时常会与他碰面。

初遇鲁迅的文章,我并不喜欢,也不知为何母亲总是在我的耳边说鲁迅文章的好。我并不赞同。初读之时,总觉得行文之间读起来很不顺口,还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字词的顺序也与我平常所读文章有所不同……诸如此类,使得我无论怎么看鲁迅的文章都觉得不大顺眼。

顺不顺眼是一回事,学还是要学的。三番两次地被视为重点课文的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轰炸下来,任你的什么嚣张气焰也被灭得差不多了,对他文章的看法也有所改善,不像先前那般言行尖锐了。都说习惯成自然,我大概也正处于这个过渡阶段吧!

真正的对鲁迅文章的改观,是在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我被他那深切沉重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所触动。然后,我开始尝试着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与他的文章。我读了《朝花夕拾》。虽说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有一种奇怪的力量,让你看上之后就迫切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随后,我又读了《野草》。里面的文章大多都很短,但也极富深意,读起来耐人寻味。

就这样,我对鲁迅先生从初始开始的负面情绪逐渐向正面情绪改观,正面情绪在疯狂地滋长着。

至今,我仍坚持着鲁迅先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水的”这句经典话语,在学习上拼搏着,努力地把海绵里的水挤出更多。希望在鲁迅先生的引领下,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加多姿多彩的体验!

篇2:在鲁迅的影响下优秀作文

上了初中后,我的作文依然是班上最优秀的,可是,我却越来越对自己的文章不满意了。因为我终于发觉,那些总是被老师当范文的文章,其实是一种“伪文学”,也就是过去现在将来还会在学生中流行的那种“假大空”的文笔。我讨厌写这种文章的自己。

转折出现在初一下学期。那是的春天,我买了一本厚厚的《鲁迅杂文全集》。此后整个中学时代,这本书都一直与我不离不弃。这本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鸿篇巨制,被我反复的一看再看,有许多经典段落我都能流利背诵,并且我开始逐步的模仿鲁迅的文笔。我当时写了很多的“抽屉文学”,已经把鲁迅的风格演绎的炉火纯青了!记得我当时曾一度暗恋一个女生,后来模仿鲁迅的口吻给她写过一封信,很快她就回信了,说她总感觉那封信是鲁迅写的,说的我尾巴翘上了天! 我高中时候还做过一件很傻很天真的事情。当身边的朋友同学老师都说我的文章写的多好多好的时候,我就飘飘然起来。于是开始投稿,给许多的杂志和报纸都投过,但是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颇受打击。某天,我心情极度悲观失落,决心效仿古人,拿出一部分手稿,点燃,慢慢的把它烧完了。一边烧一边想着:“我的文章因为抨击时政,被当局政府追查,我要逃难了,这些文章都不能带走,留下来也是祸根,只能烧掉了!我要去逃难了,我要离开祖国,远走海外了!祖国啊母亲,等你自由安定了,我再回来看望你啊……”看着几朵红红的火苗冉冉升起,我却把它们想象成了熊熊烈火,并且露出了悲壮而决绝的神情! 那些可爱的时光已经远去了!

然而,阅读《鲁迅杂文全集》以及《鲁迅小说集》,不仅改变了我的`文笔,也彻底的改变了我的性格了!前些天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他不提倡中学生阅读鲁迅,因为“鲁迅的文章是在培养愤青坯子”!我顿时大吃一惊,并且幡然醒悟!确确实实,我小学时候还是一个很正常的小男孩的,但是上了初中,特别是全面并且反复的阅读过《鲁迅杂文全集》后,我真的开始变成一个愤青了!我总是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非主流看法”。我甚至看不起我的老师,觉得他们都很浅薄。我看不起我的同学,觉得他们很幼稚。我看不惯这个社会,觉得到处都充满着虚伪和虚假!我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怀疑。也对这个世界上的无数的悲痛和残酷感到愤怒而又因为无能为力而难过!虽然我现在已经写不出鲁迅风格的文章了,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也将可能继续持续下去。 我记得我在大一的时候,曾经在班上举办过一次关于鲁迅文学思想的讲座。那时我主要是讲解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当时我的一些激进的言辞让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的惊讶和震惊。她们震惊的是我怎么会这样想?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怎么会想这种事情?自此,我再次被人戴上了“偏激,另类”的帽子。

篇3:在鲁迅的影响下优秀作文

一、传播的状况

最早接触鲁迅文学的是在中国的朝鲜留学生以及在中国搞独立运动的文人。可见他对处于殖民地状态的韩国和韩国的知识分子是极为关心的。他们大多精通汉语, 可以直接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丁来东、柳树人、李陆史等。在日本留学的朝鲜留学生是较早接触鲁迅文学的第二类人群。鲁迅在日本留学长达八年, 在日本较早地开展了比较活跃的文学创作活动。鲁迅文学在日本得到了广泛地介绍和传播, 这无形中也吸引了朝鲜的在日留学生对鲁迅文学的关注。精通汉语和日语的朝鲜文人翻译了大量的鲁迅作品, 以此介绍给朝鲜人, 使鲁迅文学在朝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最早翻译鲁迅文学作品的是柳树人。1925年柳树人拜访鲁迅先生, 表示自己想把《狂人日记》翻译成朝鲜语, 得到了鲁迅的鼓励。1927年, 柳树人翻译的《狂人日记》在《东光》 (第16卷) 杂志上, 这是翻译、介绍到朝鲜的第一部鲁迅作品。朝鲜人开始慢慢对鲁迅文学有了认识。后来鲁迅的几篇小说也慢慢译成了韩文。1929年, 梁白华翻译了《头发的故事》, 第二年又翻译了《阿Q正传》。1930年2月丁来东翻译了《伤逝》, 以《爱人的死》为名发表在《中外日报》上。丁来东在1932年9月翻译了《孔乙己》, 但直到1934年2月才得以在《形象》第2号发表。1936年, 李陆史翻译了《故乡》, 并此后收录在自己的诗集《青葡萄》里。1946年, 金光洲、李容默合译了《鲁迅短篇小说集》, 这是《呐喊》、《彷徨》里鲁迅主要短篇小说在韩国最早的译本。1946年初裵浩也翻译了鲁迅的《故乡》, 发表在周刊“象牙塔”。裵浩还于1946年7月14日, 把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翻译成韩文发表在《首尔新闻》上。

在韩国文人热衷于翻译鲁迅作品的同时, 韩国社会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20~40年代朝鲜文人关于鲁迅的评价或者批评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对鲁迅的评价基本是两极化, 有赞成的一派, 也有批评或者反对的一派。这种现象主要与评价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思想倾向以及个人趣向有关系的。一般在华活动的独立运动家、爱国知识分子对鲁迅的评价很高;相对不属于这一类的文人一般持有批评、否定的态度。当然不否认也有极少数的文人持有较中立态度。

第二, 对鲁迅文学的了解和理解有些不够全面或者不够深, 并由此出现部分“误读”现象。如李光洙对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的理解问题。李光洙没有正确理解鲁迅创造的阿Q形象所具有的时代、社会意义的情况下, 一味地贬低阿Q形象。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学、文化“误读”。金台俊同样犯了和李光洙同样的错误, 对《呐喊》和《野草》批判道:“象到没落时期的‘小资产阶级’”。

第三, 许多朝鲜文人都十分关注鲁迅的人道主义和“左翼”转向问题。这可能与大多数接受者本身是独立运动家或者是爱国知识分子有关。当时在朝鲜“普罗” (无产阶级) 文学、艺术团体“卡普” (1925~1935年) 内部, 作家的转向情况备受关注, 转向情况也比较复杂。“普罗”文学风靡一时, 对当时整个朝鲜文坛影响很大。受这种文坛氛围的影响, 鲁迅文学方面的转向问题自然也受到特别的关注。丁来东对鲁迅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持怀疑的态度, 但也并不像韩国学者金时俊所说得的那样持“批判的态度”。

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评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但对之进行积极评价并接受的一面形成了时代的潮流, 这让我们不禁想要发掘鲁迅文学在韩国社会受到推崇的内在原因。

二、原因

鲁迅文学受到朝鲜文人以及爱国独立运动家们的推崇, 大致有如下几点原因:

首先, 鲁迅文学的思想性吸引了大批的朝鲜文人和读者。当时朝鲜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 在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下, 朝鲜人民需要精神上的食粮。而鲁迅作品中体现的反封建思想, 反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 斗争精神以及自我反省等, 与韩国人产生了共鸣。鲁迅文学的反封建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恰好能够满足朝鲜人民的这种精神上的需求, 所以深受关注、欢迎。

另外, 有文化和文学环境因素的影响。鲁迅文学在朝鲜大量被传播的时候, 正是朝鲜“普罗”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 建立、发展壮大的时候。当时“普罗”文学在朝鲜文坛上占主导地位, 影响力很大。这个时期中韩两国的文学气氛相吻合, 有不少的共同点, 所以很自然地中国的20~30年代的现代文学动态, 特别是中国的“左翼”文学备受关注, 这里当然包括鲁迅的文学。同时, 朝鲜国内文坛及媒体也开始关注鲁迅, 通过各种媒体积极、主动地宣传中国现代文学。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能够在朝鲜获得一席之地的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

总之, 对于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家园的韩国人来说, 以作品为“匕首和投枪”的鲁迅无疑是他们寻找希望和出路最好的精神寄托。作为深刻的思想家, 鲁迅对现实的解剖和对历史的洞察很容易引起韩国人的共鸣。鲁迅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犀利批判, 让韩国文人感同身受。因为, 他们有着与中国人民相似的文化基础, 也有着相似的民族命运。鲁迅精神激发了韩国文人对日本殖民者的反抗, 并在韩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影响

“韩国知识界呢, 也很早就接受鲁迅, 从鲁迅的文学与思想里发现觉醒封建意识的资源、反封建斗争的精神武器, 进而发现和帝国主义压迫者或者法西斯斗争的锐利的思想武器。”朴宰雨教授是在韩国对鲁迅研究贡献最大的学者之一, 他在《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集》的序文中也写了这样的话。这是韩国鲁迅研究一大特征的反映。

可以看出鲁迅虽然首先是属于中国的知识分子, 但又是属于东亚的知识分子。他是在现代东亚知识界里一直受瞩目的文学家兼思想家, 是一位很难再有的历史文化向导。”“韩国人看鲁迅, 有着中国人不同的视角。他们是带着被殖民化的记忆, 以一种反抗奴隶的自由的心, 自觉地呼应了鲁迅的传统。

鲁迅文学具有社会功能, 改革社会思想, 即攻击封建社会制度、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将沉睡的中国人唤醒。同样的, 这样的社会功能在韩国也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极大地鼓舞了在苦难中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朝鲜独立革命者以及在苦难中挣扎的民众, 是他们迈向自由与光明的指向标。

四、结束语

篇4:鲁迅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关键词:鲁迅 作品 影响 接受 越南

一、通过翻译工作接受鲁迅作品的影响

翻译工作被视为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桥梁。通过翻译的作品,各国文学就产生了接近与交叉影响。文学作品翻译不仅为语言解码,从这个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旨在承载翻译作品的思想与艺术价值,而且是作品的“再创造”过程。译者既是读者-接受者,又是艺术创造者。为了做好此工作,译者必须精通两种语言(母语与外国语),必须具备着两个民族的文化、社会背景的丰富知识,而且,需要深刻地理解自己国内读者的水平、爱好等客观要素。鲁迅先生早已被传播到越南,是依靠着研究家-翻译家邓泰梅。众所周知,越南文学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紧相连。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但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在20世纪初大约20多年的时间内确实没有影响到越南。原因在于法国殖民主义主张排斥20世纪初的“新书”运动,严格控制文化作品传播;另一方面,当时越南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学现代化过程的认识有所局限。19世纪末,一个古老而落后的中国与一个年轻而发达的西方相比不是个“理想”的模式了,因此导致中国文学成就对越南文学的影响并不大。越南研究者武玉潘先生认为,他翻译鲁迅的《孔乙己》著作,于1931年刊登在《法越》杂志上,但完全不知道鲁迅什么样的人。由于从巴黎1930年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翻译出来的,必须通过法文中介语,因此,武玉潘无法把Lousin此名拼音成鲁迅,却把《孔乙己》作品错拼成《孔士气》(1902-1984)的翻译著作。

其实,20世纪30-40年代,在越南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涉及中国“新文学”的文章,包括黎余、阮进浪、潘魁等作家刊登在《越南南风杂志》《新文妇女》《东洋杂志》等刊物。但那些文章局限于概括中国白话文代替古文的不同之处,此外,简单地介绍了郭沫若、老舍、矛盾、丁玲等代表作家以及鲁迅的《Ahy人生》(即阿Q正传)。两国文化尤其是文学上的相互交融存在着无可弥补的距离与空洞。到了1942年,邓泰梅先生开始把鲁迅作品介绍到越南,从此,越南文坛迎来了一阵创作新风,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思想有了新的拓展。因此,可以说,鲁迅是越中两国文学交流的主要桥梁,邓泰梅被视为把鲁迅传播到越南的第一位有功者。

根据邓泰梅教授所言,通过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的介绍,他早在1926年就知道了“中国有一位叫做鲁迅的人”,但时隔10年之后,鲁迅先生去世了(1936年),邓泰梅才主动去“寻找”“开拓”鲁迅先生的生涯与作品。第一部鲁迅作品翻译著作就是鲁迅的《影的告别》诗歌,被刊登在《清毅》报上的《国外名人》栏目。邓泰梅这样郑重介绍:鲁迅——“一位新进的艺术家”。之后,他陆续向越南读者介绍了鲁迅不同类型的著作,比如:《影的告别》《过路人》《孔乙己》《阿Q正传》《为什么我写阿Q正传》《狗、猫、老鼠》等。到1944年,邓泰梅的篇幅长达220页的《鲁迅——生涯与作品》[1]一书正式出版。这显示出邓泰梅教授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同时,也反映出越南人民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

在越南的中国现代文学过程中的第一位作家就是鲁迅。邓泰梅认为,鲁迅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鲁迅不仅是一个人物,而且还是整个时代”[2]。继承邓泰梅的成果,越南许多译者与研究者也纷纷去开拓中国现代文学,旨在为越南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文学现象。可以说,自1950年至1970年,在越南的国外作品的翻译与出版工作不断拓展,其中鲁迅先生的著作译作数量最多,主要是短篇小说及杂文等类。1952年,简芝翻译鲁迅的《孤独者》正式出版[3];1955年,潘魁的《鲁迅短篇小说与杂文》出版;1961年,张正的《呐喊》《彷徨》及《故事新编》等译作正式出版[4];1963年,张正选译鲁迅杂文150篇,出版3集[5];1966年简芝的《鲁迅选集》出版。[6]

译作数量如此之多,但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张正与潘魁两位译者的译作。潘魁(1887年-1959年)是一位接近鲁迅写作风格的译者。他认为,翻译任何作品必须忠于原文,不可添油加醋,也不可颠倒小说中原文的句式,把该小说中该民族的感情、思想及思维方式等因素传授给读者,这才是成功的译本。他不承认类似于易懂、易读的“越南语化”的语言译法。他支持“直译”译法,尽可能忠于原文,使用汉越音词语,保持中国人所说的语言风格,这导致当时越南读者很难接受。反之,张正却用了“脱离原文”的译法,支持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推敲,用接近越南语的风格进行再创造。他支持邓泰梅教授的译法,所以他才对读鲁迅、译鲁迅等工作产生了浓厚的感兴趣。张正认为“不管怎么创造,怎么翻译,但必须尽可能保持鲁迅先生写作的风格”“尽量保持鲁迅先生所寄托的感情与心思”“尽量透彻领会鲁迅作者的原意”,同时“尽量开拓母语思维去表达原文的意思,让每一句、每一词得到斟酌”[7]。张正也认为“如果固执于忠实原文、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无法翻译出美丽的文章来。忠实原文有时候导致译文的表达变成了枯燥,趋于形式主义了。”[7]

因此,张正主张“不要过分地依赖于原文,尊重作者的原意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行文”,只要“领会原文的主要思想,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使其暴露出来”“行文要用现代语言描写,符合于越南现代语法。有时候需加减词语,加词以阐明意思,减词以推敲词义、避免拖沓冗长。有时不以词译词,用句中的语气来翻译。”严格来讲,张正的译作也存在着准确性低、漏译、倒译等许多毛病。但是,由于张正使用的语言适合于接受者(读者)的感受能力,所以他的译作在越南广为人知、备受欢迎。张正于1961年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至今仍然是最为普遍的译本,多次再版(2000年、2004年),选集中的许多作品也被选用并重复出版。

20世纪70年代前,鲁迅的作品被翻译到越南地主要有短篇小说与杂文等两种。读者最熟悉的、最欢迎的就是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这源于当时越南读者接受的需求量较大,越南民族正高举革命旗帜进行激烈斗争。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提及的反抗封建礼教、抵抗教条主义、批判辛亥革命、批判一部分农民阶层的愚昧无知、知识分子的无能为力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越南人深深关注的热门话题。鲁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世界也符合于越南读者的爱好、接受能力,这使一代又一代越南人沉迷挂念。鲁迅的一篇篇杂文是越南当时文坛的尖锐武器,对越南当时知识分子及爱国年轻人的斗争精神产生了深厚与广泛的影响。

1975年后,当越南国家取得彻底胜利后,鲁迅继续被视为越南读者最喜爱的国外文学家。鲁迅的文学花园继续在越南国土上芬芳绽放。鲁迅的许多诗歌、散文或者研究著作开始得到越南翻译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鲁迅于1900年至1935年间所创作的全部75篇诗歌被越南汉学家潘文阁先生斟酌翻译并注释。为了让读者便于了解,译者根据每一篇都注明了来源、创造背景及简要思想内容。鲁迅诗歌选集由越南东西语言文化中心劳动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此外,鲁迅的《野草》散文也被演朱、范氏好、陈庭史等三位译者翻译成越南语。尤其是,译者梁维心与梁维次翻译鲁迅的《中国小说历史》研究专著受到越南文学家、研究家的广泛关注,由越南文学出版社于2002年正式出版。

二、通过研究渠道接受鲁迅作品的影响

可以说,在越南没有任何像鲁迅那么深受欢迎的国外作家。仅10年间,就出版了四部专门研究鲁迅的研究专著,从鲁迅的生平、文学生涯以及创作事业等方面都全面地、系统地介绍到越南读者。除了邓泰梅教授的研究专著,还有黎春武的《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一书(1958)、天津南开大学李何林教授赴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授课期间编写的《鲁迅生平、思想与创作》(1960)、张正的《鲁迅》(1971)。后来还有方榴的《鲁迅——文学理论家》(1977)、阮献黎的《中国现代文学》(1968)等著作。

从总体角度讲,1986年以前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在越南极为丰富。但因受到时代正统文学潮流的影响,鲁迅作品研究工作在这一段时间倾向于社会学方面。出发于反抗形式主义倾向的需要,加上中越两国社会政治于20世纪80年代处在特殊阶段,因此鲁迅作品研究工作方法主要以传统社会历史方法为主。各研究界集中追求反映现实的内容或者使用艺术来描绘社会内容例如:阮武了解的《鲁迅——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事业不懈努力斗争的先锋战士》[10]、文波写的《关于鲁迅作品中的那些知识分子》[11]、阮五研究的《AQ形象典型意义》[12]、方榴开拓的《鲁迅——大批评家》[13]、张正通过《AQ与中国革命》及《中国文化革命中的鲁迅》等著作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大革命[15]。此阶段,虽然也出现了解鲁迅的杂文与诗歌的文章,如文波的《故事新编点评》[16]、南珍的《鲁迅——伟大诗人》[17]等,但重点研究的仍是鲁迅的短篇小说,而最集中的、最有代表性的体现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等著作。如上所述,鲁迅的那两篇主要思想概括为几个问题:与封建势力宣战问题、资产革命批判问题、农民与农民革命问题、妇女命运问题、知识分子阶层悲剧问题、人的蜕变问题、统治阶级的性格问题、人物形象典型意义问题、创作上的世界观问题等等。所有那些问题都被越南学者在不同的程度、不同的范围进行开拓并加以论述,使得在越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鲁研运动。

接近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渠道,通过传统社会学方法接近鲁迅创作的渠道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20世纪初的越南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但也要看到,通过传统的接近方式很容易对具有复杂性的文学现象产生一种“定格”影响,从此导致抓不到、抓不中鲁迅作品语言中的深层意义。比如,如果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研究,很容易地把鲁迅的作品当做一种“图画”形容作者的思想。此外,通过现实主义的写实、典型化的创作方法来了解鲁迅的作品,也导致鲁迅研究工作中缺乏客观性。文学研究工作取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角度革新以及研究任务的重点。目前,许多越南研究家在现代诗法学的角度下去研究、开拓鲁迅的创作。

可以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西方文学理论被传播到越南的同时,鲁迅的作品也普遍被传播到越南。许多重要研究著作不断出现,展示了关于鲁迅研究工作的新面貌,这一阶段的研究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关于鲁迅作品的内容方面,越南文学界最为集中地开拓作品中所描绘的当时中华社会现实的缩影——一个古老的、落后的、“人吃人”的社会;一个人们愚昧无知、沉迷不醒的社会;一个复杂动荡的、人民要站起来反抗但无能为力的社会;一个人们总是折磨自己、找不到出路的社会,等等。所有的这些情节都被越南当时的文学家、研究家集中地开拓并如实地传达给了读者,给越南大量读者带来启迪。关于鲁迅作品的艺术方面,人物形象的构造,现实、浪漫的笔法以及既滑稽又抒情的手法都被越南文学界分析得十分全面。总体来看,所有的研究著作都肯定了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创始地位,同时肯定了鲁迅在越南文坛上的深刻的影响与举足轻重的地位。

综上所述,从1986年至今这段时期标志着鲁迅作品研究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关于研究鲁迅著作的其他领域的研究工程。按照新的研究方法,越南研究界开始运用诗法学方法了解并开拓鲁迅作品中的故事构造层次、故事情节艺术、人物内心世界、艺术上的空间与时间、叙述艺术等方面。比如,围绕着人物诗法学主题,出现了不少于10项研究工程(包括文章、学位论文)。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类型也被彻底地开拓,除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心人物、功能人物、思想人物及类型人物之外,研究者还按照“开放性的概念”进行探索,如:古怪人物、不正常人物、孤单人物、心里人物及众多人物等。通过现代诗法学途径研究鲁迅作品的研究著作必须提到黎晖肖教授的《鲁迅短篇小说中的诗法》(1988)及梁维次教授的《关于鲁迅作品中的诗法学及越南高中鲁迅作品教学概况》等。在与传统叙事作品对比的基础上,黎晖肖教授阐明了鲁迅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构造之妙,他强调“故事开展引语新鲜,连古代文学家和现当代文学家也不能知道。”[18]梁维次教授在自己研究工程中提及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各种侧面,说道:“关于诗法学,鲁迅既富有传统色彩又富有现代风格……只有一个鲁迅的诗法学,也只有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上的诗法学。其带有中国特色,既传统又现代,与世界现代文学潮流相通。”[19]

越南研究者在此阶段仍然走邓泰梅、张正、阮遵等人的研究之路,继续把鲁迅当做文学需要开拓的渊源。典型的由范秀朱的《AQ与志飘形象浅谈》[20]、陈黎宝的《雨果与鲁迅作品中的穷苦人》[21]。尤其是研究范围在此阶段也不断地扩大,比如鲁迅的散文《野草》也被陈庭史教授翻译成越南语并注明作品的艺术形象象征意义。[22]阮氏梅珍研究者也初步了解该作的超实与现生要素。[23]与此同时,阮氏梅珍也进一步开拓鲁迅在《呐喊》与《彷徨》等作中的叙事艺术(2010);浅析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传奇与嘲笑。[24]这所有研究工程对越南读者具有着重大意义,让读者更深地理解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中的精粹之美,同时丰富了越南文坛的研究成果。

结语

接受国外文学的影响在当今文学研究潮流中占据着优势的地位,是世界各国多样性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是全球文化价值交融的主要工具。研究并接受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国文学的影响对于越南文坛的成熟及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新的领域仍需有待研究。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不是固定的产品,不是“封闭式”存在的产品,而是开放性的、活跃性的产品。正如波兰哲学家因加尔登(R. Ingarden)所言:“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完整的,是不完美的,所以需要有待研究,补充并加以日臻完善。任何创作能成为一部作品需要具有着文学价值,而文学价值仅通过读者与作品间的交融渠道才形成的。”

因此,作家的创造过程需要通过接触他国文学的影响才能真正地完成。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时代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内容思想以及研究风貌。在中国,鲁迅经过了一段具有复杂性的历史阶段,有时他被封为“圣人”,有时却受到了激烈的反对,但在越南,鲁迅一直得到读者的拥护与支持。他的创作生涯以及著作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他的著作多次再版并广泛地引入到高中、大学的课程中(比如:《药》《故乡》《AQ正传》《祝福》等。)

注释:

[1][越]邓泰梅:《鲁迅的创作生涯》,河内:时代出版社,1994年版。

[2][越]邓泰梅:《中国社会史》,河内:国家科学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3][越]简芝:《鲁迅——孤独者》(译作),河内:世界出版社,1952年版。

[4][越]张正:《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译作),河内:文化出版社,1961年版。

[5][越]张正:《鲁迅散文》(译作),河内:通讯文化出版社,1963年版。

[6][越]简芝:《鲁迅全集》(译作),河内:香草出版社,1966年版。

[7][越]张正:《关于鲁迅作品的翻译》,国外文学杂志,1996年,第4期,第219-224页。

[8][越]潘文阁:《鲁迅诗歌》(译作),河内:东西语言文化中心劳动出版社,2002年版。

[9][越]梁维心,梁维次:《中国小说历史》,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越]阮武:《鲁迅——为中国无产文学建设而不懈努力斗争的先锋战士》,文学研究杂志,1961年,第7期,第51-65页。

[11][越]文波:《关于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人物》,文学研究杂志,1961年,第168期,第12页。

[12][越]阮五:《AQ形象的典型意义》,文学杂志,1964年,第10期,第65页。

[13][越]方榴:《鲁迅——大批评家》,文学杂志,1968年,第10期,第78-89页。

[14][越]张正:《AQ与中国革命》,文学杂志,1979年,第4期,第86页。

[15][越]张正:《中国文化革命中的鲁迅》,文学杂志,1981年,第2期,第109-115页。

[16][越]文波:《故事新编》,文学杂志,1961年,第4期,第64-68页。

[17][越]南珍:《鲁迅——诗人》,文学杂志,1966年,第10期,第84页。

[18][越]黎晖肖:《鲁迅短篇小说诗法》,语文博士论文,1988年,第79页。

[19][越]梁维次:《关于鲁迅诗法及鲁迅作品在高等院校教学问题》,顺化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7页。

[20][越]范秀朱:《志飘与AQ形象对比》,文学杂志,1992年,第1期,第44页。

[21][越]陈黎宝:《雨果与鲁迅作品中的穷苦人》,文学杂志,2002年,第6期,第95页。

[22][越]陈庭史:《重读鲁迅的<野草>》,顺化香江杂志,2004年,第10期,第59-62页。

[23][越]阮氏梅:《鲁迅<野草>散文中的超实与现生》,文学研究刊物,2011年,第9期,第65-73页。

[24][越]阮氏梅珍:《鲁迅<故事新编>的传奇人物》,河内师范大学科研杂志,2012年,第6期,第9-16页。

篇5:在挫折的影响下作文

当你一次次跌倒但在最后终于顽固地站起来时,当你一遍又一遍地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却仍旧坚定的前行时,当你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却没有心灰意冷时,你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你会重新感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的惊喜。这时,你会发现,挫折是甜的,挫折也不错,正是因为经历了挫折,你才得以长大。

挫折是苦的。

当你满怀信心地登上希望的高峰,当你兴高采烈地踏上理想的征程,当你获得了一次意外成功时,你在光明中前行。然而,你可能为因为成功而忘乎所以,从希望的顶峰跌入绝望的深渊;你在理想的征程中被一大片荆棘拦住了去路,你因为一朵花而停留的太久,忘记了赶路,“失败之神”再次降临,别人的冷言冷语也如期到来。这时,你会发现挫折是苦的,是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是吞噬希望的毒蛇。说挫折是甜的因为挫折可以让我们体味到生活的快乐;说挫折是苦的,是因为挫折有时让我们困在迷雾中不知所向。那么,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挫折,开拓我们的人生呢?

园艺家说,人生应该是加法,就像花园里需要加上柔韧的枝条、鲜嫩的绿草。虽然枝条不太美丽,草儿也很柔弱,但没有了他们,你的花园也不会绚烂多彩。这加上去的’枝条和绿草’是困难和挫折,雕塑家说,人生应该是减法,一定要减去多余的部分,碍眼的败笔。只有除去了这些,才会有美丽的雕塑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件去的东西就懈怠和软弱。

其实我认为,人生既应该有加法,也应该有减法。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多彩的,才是值得回味的。其实,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成功,痛苦与欢乐,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却仍然不肯放弃他的音乐创作;相反,他更加热爱音乐。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痛苦之后,他变得更加坚强。正是由于挫折,才造就了这样一位英雄。

篇6:在蜘蛛的影响下作文

一天,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了一只躲在角落里,静静等待猎物上钩的蜘蛛。这只蜘蛛呈褐色,腿细而长,很瘦小。看着这只蜘蛛,我萌发了一个恶搞蜘蛛的念头。拿出剪刀,我剪断了几根固定蛛网的丝,这张精致的.网开始在空中摇摆。

它迅速离开不安全的区域,我又抬起握着剪刀的手,剪断了最后一根丝。蜘蛛逃了,却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织起了网。它先放出一条丝,在空中飘荡,之后,它又吐出两根丝组成Y形。随后,它又吐出几十根丝组成雏形的网。蜘蛛退回网的中心,开始连接一根根丝,收了没有黏性的丝,这样便织好了有捕食网,废物储存网等的完整蛛网。

可我还是继续捣乱,剪断其中的一根、两根。蜘蛛拉扯着修复蛛网,我又剪断一根,它还是修着。我忽然想起几天前我数学测验的失利,我不正像这蜘蛛一样吗,它遇到了挫折能坦然面对,我却在测试结果出来后做什么都没兴趣,相比自然界的小生物,我太怯懦了。我应该不放弃,勇敢面对挫折。

在以后,我吸取了这次的教训。

一次语文测验,我错了一些本该记熟的词语,要罚很多遍。想起了那只迎风织网的蜘蛛,于是,我认真的罚写。这几个词也没有再错了。

上体育课时,老师教了一套太极拳,大多数人学一会就有感觉了,可我很迷茫。虽然不会,但是我没放弃,回到家后还坚持练习,还专门从网上找来教学视频跟着练习,坚持了好些天,渐渐学会了。

有一道数学题,我花了很长时间都解不出来。无论是从甲种的数量入手,乙种的价格突破,还是从甲、乙、丙的总价往下想,都没有进展,可即使如此,我也不愿意放弃。最后,我通过模拟几个数值,逆反过来算,可以算出模拟的数值。这样,我就做出了这道题。

篇7:在老师的影响下作文

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罗先生的时候,我是一年级的学生。她很漂亮,圆脸,一双葡萄般的眼睛配着一副眼镜,看上去优雅,樱桃般的小嘴下有一颗榆树钱大小的痣。她穿着一件粉红色的长裙,长长的卷发披在肩上。

那时,我还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罗老师每天都教我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但我总是听不进去。罗老师一直希望我们能比她教的最后一节课做得更好。罗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大家都在努力学习。是的。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其他人也在学习。当我们为集体赢得荣誉时,其他人也为集体赢得荣誉。

这正是罗先生所说的。我突然意识到我不能再玩了。如果我再这样做,我会离别人越来越远。

篇8:鲁迅对周文创作的影响

左联作为一个革命文学组织, 其内部成员在具体文艺创作思想上并不完全相同, 甚至在初期出现过激烈的论争, 如创造社、太阳社对鲁迅的攻击。虽然左联成立后, 内部论争停止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左联成员在文艺观上并不一致。王富仁在《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中把左翼文学分为了四个层次, 鲁迅代表了其中的一个。鲁迅旗帜鲜明的支持左翼, 他与左翼文学团体在文艺主张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在反对社会黑暗, 通过斗争实现社会进步等方面是相通的, 但二者“和而不同”。这既与鲁迅文学和左翼文学不同相关, 又与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理解有关。基于此, 鲁迅与左翼文学团体间的文艺观存在着差异性。

周文作为左翼青年作家, 是在鲁迅直接关怀和具体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周文有些作品是先让鲁迅过目后再出版的, 甚至有些作品是经过鲁迅亲自推荐后发表的。周文的文学创作受到了鲁迅的影响, 他说:“这里, 我应该热烈地记起鲁迅先生。他在我创作过程中, 是细心地看了我的每篇原稿, 而加以批评和纠正的有力的赞助者。他的赞助, 不但是关于怎样把握题材和怎样创造人物, 甚至连句法也都谈到。不管我到现在写得成功或失败, 都应该感激他的。”[2]毫无疑问, 周文的创作是忠实贯彻了鲁迅三十年代的创作主张的。

鲁迅不仅在创作上给予了周文很大的帮助, 而且还把他的作品引荐到美国和日本, 并认为周文是当时最优秀的青年作家之一。这可能与周文对鲁迅文艺创作观的师承有关。鲁迅、周文二人之间有着比较深的渊源联系, 前者对后者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从周文对鲁迅先生所写的哀悼文《鲁迅先生是并没有死的》、《把鲁迅先生遗留下来的艰巨放到我们大众的肩上来》以及其它作品中, 我们不难看出, 正如周文自己所言, 鲁迅先生是并没有死的, 他的精神已经幻化为一种巨大而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周文的思想乃至毕生的文艺话动。因此, 与左翼文学团体的其他代表性创作主张相比, 周文的文学创作思想以及文艺观更多地是来自于鲁迅的影响。

真实性是鲁迅文艺观的基础。鲁迅认为文艺要写真实, 首先作家个人经历的真实性较为容易把握, 认为作家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在《呐喊》的序言中, 鲁迅说他的小说起源于个人生活道路上的痛苦和寂寞, 为慰藉自己和如自己一样寂寞着的别人, 他开始了创作。鲁迅在对作品评论时也是从真实性的角度出发的, 如在《“中国杰作小说”小引》中, 鲁迅说: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创作上不自由, “处境也着实困难”, 可资借鉴的外国作品也太少, 比较起来, 短篇小说较有成绩, “从真实这点来看, 应该说是很优秀的”。周文受此影响, 创作多从自己身边事和真实情感出发, 是基于不平的事和人而不得不发的心中之语;并没有为了呼应左联号召, 而去向壁虚构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

在周文创作之初, 左联在文艺思想上存在着“左”的倾向, 为了保证作品的革命性, 左联要求作家必须写进步的工农, 而其他的被压迫者, 因为缺乏革命意识, 不能成为革命的生力军, 是不能进入作品的。在这种情况下, 作家们没有了选材的自由, 而周文也由于不熟悉工农生活, 写不出工农题材的作品而迟迟不敢动笔。在1933年夏“左联”的一个创作座谈会上, 鲁迅关于创作题材的一番话, 使周文的心情豁然开朗。鲁迅说:“农村工厂的题材自然重要, 但当中国每个角落都陷于破产的现在, 别的题材也还是很需要的。一方面, 我们的作者们, 大半都是从旧社会出来, 情形熟悉, 反戈一击, 易制敌人的死命;另一方面, 现在能看小说的大多数, 究竟还是稍为能出得起钱买书的人, 我们应该怎样地使那些觉得这世界一切都很完满的人们来看看他们所处的究竟是一个甚么样的世界。在这一点上, 暴露的作品是还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怎样的看法。譬如别的人写跳舞罢, 我们也未始不可以写。但我们的写法就和他们的不同, 主要的是在写实。”[3]这席话使在场聆听的周文深受启发, 使他在如何把握创作题材和方法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他决心像鲁迅先生所希望的那样, 做“一个忠于现实的作者”, 把“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和人物”“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4], 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有战斗力的作品来。周文写道:“记得那时大家都正烦闷于偏重农村工厂一类题材上, 而且烦闷于正趋向公式主义的牛角尖的危机上;”鲁迅这几句话, “把大家从那样的烦闷空气中振拔出来了。”[5]

周文一开始创作, 就选取了他最熟悉的生活作题材。周文是原西康省荥经县严道镇人。他在军阀军队当过文书, 在军官学校当过学员, 除了“等因奉此”、“立正稍息”之外, 每天看到的是军阀、官僚、商人, 是麻将、鸦片、钻营、勾心斗角和乌烟瘴气。他虽没有提枪打过仗, 但随军队转徙于康藏高原, “在死的边沿上爬过几回”, 目睹了军阀官僚们的凶恶残暴和腐化堕落, 以及军阀混战的互相残杀、鱼肉百姓。他唯一的一个弟弟就死于军阀混战之中。他说:“这段生活对我底对于文学确实非常重要。”[6]1933年9月, 周文的处女作《雪地》经鲁迅的推荐在《文学》第1卷第3号上发表。小说叙述了西康的一支“国军”在征战途中, 经过大雪山时, 因劳逸不匀, 欠饷不发, 以及长官的凶蛮压迫, 终于激成愤怒的士兵哗变的过程。小说题材新颖独特, 地方色彩浓郁, 风格质朴, 受到了文艺界的普遍赞赏。周文在谈及这篇小说的成功时说:“《雪地》的生活也许对于我比较更熟悉了的缘故, 所以笔一碰就碰着了吧。”[7]周文就这样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及影响下, 在对于文学的认识、文学创作题材把握等方面都踏上了新的起点, 从而创作出一系列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山坡上》、《山坡下》、《退却》、《第三生命》也都是写的周文所熟悉的四川军阀部队的生活。

鲁迅认为文学的地方色彩, 既可以杜绝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 又可以打出世界去。鲁迅《致罗清祯》中指出:一地区的风景、动植物、风俗等的“地方色彩, 也能增画的美和力, 自己生长其地, 看惯了, 或者不觉得什么, 但在别地方人, 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界眼, 增加知识的。”[8]他说:“我想, 现在的世界, 环境不同, 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 庶不至于千篇一律。”[9]又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 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10]直到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他在《导言》中总结新文学十年的创作实践, 提出了“乡土文学”的主张。他认为蹇先艾、裴文中、许钦文、王鲁彦等人的小说“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 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 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11]其实, 鲁迅自己写的《故乡》、《社戏》、《祝福》等, 又何尝不是“乡土文学”呢?

鲁迅积极提倡的乡土文学, 在周文创作中获得蓬勃发展。乡土色彩是周文创作的一大特点。川康边境的山水景物、山川地理、风俗习惯等等都自然流露于周文的笔端。周文小说对川康边境的山水景物、山川地形、风俗习惯、服饰用具等的生动描绘, 不但开拓了内地读者的眼界, 增长了知识, 而且加强了他作品美和力的艺术感染力。周文这些小说不能不说给读者带来了奇异色彩和地方生活气息。

《雪地》所摘绘的是甘孜大雪山———折多山, 一重高过一重, 连一根草一颗树都不长, 一望无涯, 光秃秃的白银银的、太阳映在雪上的光, 刺得行人眼睛发痛, 那变化无常的气候令人神秘莫测, 一会儿白雾弥漫, 一会儿大雪纷飞, 一会儿雪弹子劈头盖脑而来。行人一不当心就会掉下几丈深的雪坑而送命。这对于没有到过康藏高原的人是何等的奇观!翻越大雪山的士兵穿的是氁子军装, 缠的是氁子裹腿, 裹着氁子在雪里睡觉, 吃的是酥油糌粑面, 脸上抹的是酥油 (防止脸被紫外线照烂) 。因空气稀薄三步一停五步一歇, 呼出的气立刻在胡须上结成冰, 用手一抹, 胡须和嘴就会分家, 冻麻木的手脚一烤火, 手指脚趾就变黑断掉。这是康藏高原藏民的特殊生活知识, 给读者的印象是何等的新奇!《退却》中写的背后是“耸入天空的丛莽的荒山, 荒山的左右两臂起起伏伏地延伸出去, 象一把椅形似的, 抵住平羌江面”的小镇。军阀部队深夜从小镇穿过“那高过头的丛莽, 在崖边上摸着前进”, 经过“黑松林的山头”狼狈溃逃, 一不当心就会连人带枪掉下悬崖深谷。这是雅安地区青衣江流域特有的地理环境。[12]《烟苗季》所写的鹅毛山脚的景物:“象骆驼背脊似的连绵起伏的不大不小的山, 山上是长满筑郁的森林, 一直延到山脚的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河边。沿河两岸摇摇摆摆的垂柳。山峰环抱中的平原, 丰饶的土地, 黄色的田禾, 白色的墙垣, 灰色的瓦屋, 高大的龙门”。[13]这是川康山间特有的良田美地。

此外, 当时左联内存在着那种把文学作品当成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的图解或传声筒的做法, 而鲁迅极力反对这种做法。鲁迅注重对人物的精细刻画, 并透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揭示出他的灵魂来。周文创作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人的塑造, 他让人物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去表现他自身, 对不同性格的人物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周文就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了不同阶级、阶层及不同性格的人物各自的突出特点进行朴实的描绘、精细的刻画的。

篇9:鲁迅演讲在中国现当代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演讲 影响 立言

鲁迅的演讲思想和艺术不仅是其整体文学思想和艺术不可分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中国现代演讲思想和艺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中国现当代演讲尤其是文学演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鲁迅演讲在当时的影响,主要是社会影响,包括青年的热烈欢迎,当局的惊恐不安,媒体的各种报道等等。同时,鲁迅演讲的思想、艺术等内容对聆听演讲者也有重要的影响。这些从当时的报刊等即时报道和作为亲历者的事后追忆等,都可以得到证明。本文主要探讨鲁迅演讲思想、艺术等内容对后世的影响。

一.演讲视角:鲁迅风

鲁迅在长期的演讲实践中,熔铸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鲁迅风。这与其个性鲜明、视为匕首投枪的杂感颇多相似之处。鲁迅的所有经其认可的演讲辞都是被他本人或许广平等编入杂文集中的。有论者就指出:鲁迅的所有演讲,就是他全部杂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鲁迅的全部杂感,就是他以演讲形式创作的杂感。原因是鲁迅讲演,与鲁迅杂感的主要特征是基本一致的,一点不同是写作的杂感以书面文字完成,而演讲则以口头语言说出。[1]

陈平原在《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中指出:

学问须冷隽,杂文要激烈;撰史讲体贴,演讲多发挥——所有这些,决定了鲁迅的撰述,虽有“大体”,却无“定体”,往往随局势、论题、媒介以及读者而略有变迁。[2]演讲,实际上在当时也成为了鲁迅述学的重要文体之一。他还在《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中对鲁迅演讲及其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给出了新人耳目的答案。[3]

翻检中国当代的演讲学、演讲术教材、演讲辞鉴赏辞典等对鲁迅演讲实例的援引、分析、鉴赏等,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鲁迅风”的存在。

童小珍、陈荣赋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影响人一生的文章:影响你一生的演讲辞》,录入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宋洪洁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的《世界名人演讲大全集》录入鲁迅《流氓与文学》《无声的中国》《娜拉走后怎样》。余林编、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的《闪耀史册的演讲》收入鲁迅的《流氓与文学》。方洲编、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的《优秀青少年必读:名人演讲词大全集》收录鲁迅地《流氓与文学》《娜拉走后怎样》。尚玉卿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年8月出版的《百年大学讲演录》收录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刘德强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就收录《娜拉走后怎样》《读书与革命》《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等鲁迅演讲辞并作了鉴赏专文。此类情况,不一而足。前述各种专书,所列举的中国演讲家数量有限,而每一种都有鲁迅赫然名列其中,由此可见鲁迅演讲家的地位和影响得到了诸多选家的认可,即使时至今日,鲁迅风热度也不稍减。

刘德强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的《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增补版,在《名人论演讲》部分列举鲁迅的话:“人家开会我决不去演说。硬要我去,自然也可以的,但须任凭我说一点我要说的话,否则,我宁可一声不响,算是死尸。”[4]该书在《演讲大事年表》部分收入中外著名的演讲家、演讲词、演讲学论著刊物、演讲事件、演讲团体等,力图反映世界演讲的发生、发展、线索、特点等。该年表为鲁迅列出两个条目。一个是1923年12月,“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娜拉走后怎样》演讲,专门演讲妇女解放的道路”。一个是1930年3月20日,“鲁迅发表《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这是中国30年代文化战线上的重要文献,是左翼文艺运动的战斗纲领”。[5]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鲁迅演讲的思想和艺术在当代中国仍然影响不容小觑。

二.立言视角:鲁迅说

中国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立言而能传之久远,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而又未能如愿的。鲁迅作为一代大家,其言说向来受人重视,广为引用。而“鲁迅说”中,最有影响的名言,既有来自其纯文学创作的,也有源于其各种演讲辞的。郜元宝解读的《鲁迅一百句》[6]就从鲁迅演讲辞中收录了8句经典语句:

1.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见《娜拉走后怎样》)

2.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见《娜拉走后怎样》)

3.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见《娜拉走后怎样》)

4.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见《记谈话》)

5.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见《无声的中国》)

6.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见《上海文艺之一瞥》)

7.无论古今,凡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的变化并无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作武器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流氓。(见《上海文艺之一瞥》)

8.现在做文章的人们几乎都是帮闲帮忙的人物。(见《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7]的演讲辞只有寥寥16篇,与其他数以百计的包括杂感在内的创作、译作序跋和书信等相比,鲁迅演讲辞盛产“经典名言”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与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相比,鲁迅的演讲辞更加直接显豁地体现了鲁迅的思想。下面择其精要,列举如次。

关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其名言还有:

1.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作戏似的。(见《今春的两种感想》)

2.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很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见《老调子已经唱完》)

关于权力者,其名言有:

1.至今为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见《上海文艺之一瞥》)

2.政治家最不喜欢人家反抗他的意见,最不喜欢人家要想,要开口。(见《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3.政治家想不准大家思想,而那野蛮时代早已过去了。(见《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4.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不能并立的;强有力不许人民有自由思想,因为这能使能力分散,……在古时野蛮民族常侵略文明很发达的民族,在历史上常见的。现在知识阶级在国内的弊病,正与古时一样。(见《关于知识阶级》)

其他有关奴隶与奴才、流氓、青年、天才、传统与改革、革命与斗争、人生与自由、读书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等都多有精彩论述,充满真知灼见,反映出烛幽发微、深刻洞察的独到眼力和表现力,无不闪烁着鲁迅特有的智慧光芒。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外来的东西,单取一件,是不行的,有汽车也须有好道路,一切事总免不掉环境的影响。文学——在中国的所谓新文学,所谓革命文学,也是如此。”诸如此类,为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均出自鲁迅演讲辞。从鲁迅演讲中的语句流传、引用之多而广,不难看出鲁迅演讲的深远影响。

当然,鲁迅演讲对中国现当代演讲的影响,及其演讲思想和艺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和艺术的影响,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细致具体的研究。本文仅是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1]鲁迅,童秉国.鲁迅演讲全集[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1—2.

[2]陈平原.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J].文学评论,2005(5).

[3]陈平原.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J].文学评论,2007(3).

[4]刘德强.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增补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806.

[5]刘德强.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增补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840.

[6]郜元宝.鲁迅一百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度高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鲁迅的演讲思想与艺术研究》(课题编号:12C1041)和益阳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2年度立项课题《鲁迅演讲观和演讲艺术研究》(课题编号:29)的阶段性成果。

篇10:在一本好书的影响下作文

宁静的夜晚,独自坐在书桌前,打开幽暗的台灯,桌上放着一杯香浓的牛奶,手中捧着一本书,细细地品味,这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同往常一样,回到自己的房间,我又习惯地坐到了椅子上,翻开《小公主和矮爸爸》一书。这题目看似是讲述童话故事,可这是讲述一个小女孩的童年生活遭遇,是一个悲惨感人的故事――

主人公丝丝是一个有钱的博士的女儿,这个博士性格怪癖,可惟对丝丝宠爱极致。丝丝在幼儿园受尽欺负,好的爸爸是众老师议论的对象,甚至连小朋友们知道了她有这个爸爸,而且有一个像保姆,整日不和博士说话的妈妈。丝丝上小学了。一次,博士出差,丝丝在爸爸办公桌抽屉中无意看到了一张照片――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小男孩被一个可怕的巫婆抱着,旁边是爸爸。丝丝受到了惊吓。她也似乎意识到这不该看到,带着惊慌与恐惧跑出去了。后来,丝线的爸爸出差时意外死亡,如被寄宿在学校。在宿舍里,她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名叫海伦。她们之间的`友谊日渐深厚。一天,丝丝见到一个小矮人,被小矮人带走了。之后得知那小矮人是丝丝的亲生父亲。可事情又来了一次转折,丝丝被那照片上的巫婆,也就是博士的妻子拐走。那巫婆百般刁难丝丝,打她,骂她,又在外人面前装模作样,似乎很疼爱丝丝。丝丝忍受不了,在该巫婆不在时,拿了钥匙逃回了小矮人那里去。可这故事终究还是继续,本是这样幸福的生活,可是在一次过程中,故事中阐述丝丝的亲生父线是海伦的父母,而海伦却是小矮人爸爸的女儿。虽是说海伦的父母又有钱,对她又好,可这可怜的小女孩不愿离开这里。终于,上天给了丝丝一个美好的结局:住在海伦家,又随时到小矮人爸爸那儿去。但是,在这样的生活下,丝丝没有奢侈,没有任何的娇嫩。好在这百般挫折的磨练下,从一个毫不懂事、稚嫩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能够自立的小大人。

也许,这个故事还不完整,但是,我开始也如丝丝一样,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似乎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坚持勇敢地去面临挫折与失败。因为我相信,风雨之后就是阳光与彩虹,只要你勇于面对。

篇11:在小草的影响下初二作文

如果说雄鹰能代表人生的高度,水流能代表人生的过程,绿荫能代表人生的意义,电影能演绎出人生的喜怒哀乐……

那么,也只有她,能融合出人生的全部吧……那就是在雄鹰的目光之中,在水流旁,在绿荫偶尔的遮映下的小草吧…… 就是那些天天都可以见到的小生命,那些白天在日光下一边享受一边工作的艺术家,那些夜晚在小树底下低声细语的恋人,难道他们就是伟大人生的`演义者么? 是的,也许他们从春天的萌发,到深秋的枯竭,没有那个人会刻意欣赏他们,但他们的故事的确很美好,和你的人生同样美好……

小草就是这样,在你不知晓的时候,演义这与你同样的故事……

虽然生命的过程注定的他不能有经历寒冷与大雪的机会,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来说,一滴小小的雨滴足以可以折断他的叶片,而那倾盆的大雨,就会带给他一种生命的煎熬。

而你在这时又怎么样呢?虽然大雨很难能摧毁我们,但是人生的大风与大雨足以让一个人承受与小草同样的生命的煎熬,与他在同样的挣扎与喘息。

但是,小草又与人们有明显的不同,在大风大雨之后,不会有一棵小草会在大风大雨之中失去生命,二会越发显得茁壮与翠绿,在大风大雨之中享受过痛苦的甘甜,充分的雨水,造就了不仅是丰满的叶片和发达的根系,而且还有的是在下次风雨来临之前的勇敢与乐观。

而人类,因为有着比一般生物更具有的智慧,所以没有了小草在风雨来临之前的那一股闯劲,而变得退缩,而这样,就显得人类的生命变得那么脆弱,变得不堪一击,从而在风雨的潮流中被大水冲走。

其实,只要在风雨中能承受的住,人也好,小草也好,都能在风雨中变得坚强起来,变得勇敢去面对下一次的风雨,而大部分的人都倒在第一次风雨中,很少有人能度过第二次风雨,与小草一同享受甘甜所带来的快乐……

篇12:写人作文:在爸爸的影响下

最新写人作文:在爸爸的影响下

在生活中,也许会有那么一个人对你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让你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个人就是我的“爹地”。我的爸爸也算是是有才学的人吧,每次我问他题目,他都会不慌不忙,特别有耐心的跟我讲解,即使事情再紧急,他也从来不会慌乱,因为他深切地明白“知识会改变命运”的道理。我的爸爸身高有一米七多吧,他长得超级帅气,而且很有才气,他长脸型下巴弯弯的,一轮月亮在他的脸颊下挂着,闪出耀眼的光芒,他还是个家务小能手,教会了我做饭、洗衣服,刷碗。他绝对是“全能奶爸”的,当之无愧的人选。我记得有一次她与别人一起工作,但是那个人无缘无故的就死掉了,在现场勘查中,她的遗书上说是父亲逼他这样做的,于是警察找到我家把我的粑粑抓走了,被公安机关拘留了,我特别伤心,妈妈几乎每天都以泪洗面。但我们都相信他,因为我们都觉得爸爸一定不会干这样的事,更何况我们了解他的,老师,老师也夸他公司老板也夸她能力强,思维活跃。于是我和妈妈每天都去公安局看完爸爸有一次妈妈特别激动的问“你说是不是你干了?是不是!”爸爸一脸惊讶,带着些失落“你怎么会怀疑我呢?我一脸坚决,接着就跟妈妈说:“我相信爸爸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讨厌他,反对他,憎恨她,我也不会相信的。”妈妈接着点了几下头。于是我们跟他们打官司,几年后,再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毅然的选择了当了律师,因为这样我就能帮我的爸爸回来。爸爸说过,“知识改变命运”,若真的可以的话妈妈也不用再伤心别人也不会说我爸爸坏话了。时间过了许久,这一次,我妈妈有一次在法庭上相聚,我们成功了,获得了自由,原来那个人的家庭状况不好,他看我们家生活水平好一点,留下遗书说我爸爸故意陷害他,意图要来补偿金,好安静,自己的.老婆和女儿,这样我立时震悚了。为了整个家庭,竟然舍弃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可这也伤害了我的父亲,也这是爸爸做的这一件事,让我好好的学习,考了一个好大学。从这以后我们一家子重新得到团聚,又变得和和默默的了,即使我的青春葬送在了一件事情上,但最终还是我们的坚持胜利了。在爸爸的影响下我有了一份好工作,我都未来的路更宽阔,更平坦!苦难的泪水,成功路上最好的装饰。

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下一篇:「土地估价师经验」土地估价师十三个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