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年回归游戏

2024-05-02

让童年回归游戏(精选8篇)

篇1:让童年回归游戏

让童年回归游戏

——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游戏教育的发展历程

□ 徐晓良

紫微小学的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

在这里,游戏成为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营养;游戏和学习之间的界限在这里逐渐模糊。校长徐晓良说:“我们希望通过开发游戏课程,让小学教育从游戏再出发,让学习和成长在游戏中自然发生。”

童年,是属于游戏的。

游戏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以直接获得快乐(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二是主体参与互动。

有游戏的童年是快乐的,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童年也挡不住游戏的魅力。游戏对儿童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玩耍,它更多的是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游戏使儿童获得快乐,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让心智得到充分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10多年来一直把游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目前,学校的游戏教育已经走过12个年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体育游戏的缘起

早些年,学校曾组织过一次“我最喜爱的活动”调研。结果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主要是春游、游园与游戏活动、社团和社会实践、运动会、争奖章(书签、学分券、星星)等。而传统的德育课、报告会、讲座等,并不受学生青睐。这给我们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一种启示:只有让学校教育活动化、活动游戏化、游戏课程化,教育才会温暖起来,学生才会阳光起来。

于是,从2001年10月起,紫微小学开始探索阳光体育游戏。彼时,体育游戏的开设坚持4大理念,即娱乐性、基础性、针对性与趣味性。学校发动和引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创编、设计课间体育活动游戏。一年后,学校首次征集了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创设的游戏876则,并从中选择100例编辑了《快乐体育游戏》校本教材,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体艺2+1活动。

最枯燥的“耐久跑”是体育教学中较为头疼的一个项目,学生普遍不愿参与。但是采用游戏方法教学后,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入了许多游戏,比如踩影子、小圈长距离追逐跑、变向跑、健身球传递跑等。游戏的趣味性、竞争性、娱乐性换来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练习,一次次追逐,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也增强了体能。

随后,《学校大课间体育游戏活动方案》出炉,又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在大课间活动期间的指导和组织行为。再后来,学校还编辑了以游戏为主的《家庭体育锻炼手册》,让体育游戏走进了家庭,走向了社区,形成了家校合力的教育网络。

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成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催化剂。连续5年的跟踪研究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全校的体育成绩和锻炼标准测试达标率分别达到99.2%和99.6%,身高、体重、胸围三项平均值均超过浙江省城市学生的平均值。

团队游戏让游戏研究升级

2007年开始,为了使游戏更加大众化、团队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游戏,享受游戏,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着手团队游戏研究。2008年初,学校加盟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全国三代人游戏与童年”课题组,成为实验学校,正式启动学校团队游戏研究。

我们利用地方课程的课时,每两周专门开设一节“团队游戏”课,探索这种新形式的活动课程在小学实践的可行性。

“团队游戏”与学生的3个学习活动相结合:一是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将学生创编和改编的游戏运用到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间活动、体育艺术节、少先队活动和班级活动中,团队合作游戏、民族传统游戏、阳光历奇游戏既丰富了学生各类活动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游戏成为各项活动的重要内容。二是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团队游戏”研究为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生遨游在书海、网络、社会等空间,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努力实践,使自己在动脑、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三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团队游戏逐步融入学科元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在语文、品德、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计算能力、体育技巧、绘画技能、音乐舞蹈、电脑设计等融入游戏进行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思维。

用课程思维重构游戏

游戏活动逐渐成为紫微小学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也成为紫微小学走向全国的一张名片。但要让游戏更有生命力,更显活力,就必须走游戏课程化之路,将活动性游戏逐渐向思维性游戏、益智性游戏拓展,设置专门的游戏课程。

从2013年起,学校开始着手制定小学游戏课程标准,构建游戏课程内容体系、评价标准,实现游戏课程化。如三年级开发的游戏教材上有“翻板对对碰”、“我爱记词语”、“小蝌蚪找妈妈”、“算24点”、“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三阶幻方”、“孤独的8”、“一元与五角”、“喷水饮料瓶”、“纸杯烧开水”、“打不湿的纸”、“木头人”、“照镜子”等内容,实现游戏全科化。这些游戏既有思维益智类的,又有活动体验类的,还有主题研究类的,让每一个孩子在参与游戏活动中点燃智慧的火花。

在校园游戏大征集中,学生不断创编新的游戏,如“出水芙蓉”、“与奥运同欢”等灵气十足的游戏不断涌现。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全校学生设计了856个游戏方案,其中100例被收入紫微小学“优秀阳光游戏册”。

每一个孩子既是玩游戏的主人,更是游戏设计的主人,在玩中设计,在设计中玩,真正印证了一句话:“唯有孩子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当被誉为“中国游戏大王”的吴纪安看完这100个游戏方案后,他感叹:“这100例游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一见就喜欢;游戏器材简便易用,实用性强;游戏除了有强身健体功能外,还兼顾益智、合作、自主、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编游戏、玩游戏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他们不仅指导孩子创编游戏,还积极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家庭亲子趣味运动会。随着学校这些年对游戏教学的研究,家长也渐渐意识到游戏给孩子们带来的“营养”。一位家长曾说:“你们为孩子所付出的爱心、耐心和关心,不仅赢得了每一位家长的敬意,而且将永远铭记在每一个孩子心中。”

紫微小学能给予学生爱的礼物,那就是游戏!

(作者系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校长)

篇2:让童年回归游戏

文/江苏省无锡市水秀实验幼儿园

黄莹

李士彪

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医院的“医生、护士和病人”,小吃店的“服务员与顾客”,美容院的“理发师”„„几乎存在于每个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中。为了让孩子的角色游戏更像、更逼真,老师提供很多逼真的道具,用图示法演绎怎样去小医院看病:挂号、找医生、拿单子、取药或打针。可事实上呢?

某日区域游戏时我发现,在“儿童医院”窗口工作,负责挂号的护士不见了,转身稍一巡视,身穿护士服的小洁正在“美味食客”的门口买吃的呢;小鲍本来在“儿童医院”里当医生,但玩了没多久就脱下了口罩和眼镜,告诉我“老师,我下班了”,然后到“温馨家园”里去玩了。在这些预设好的“儿童医院”“美味食客”的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看似玩得整齐有序,很像真实的看病、吃饭过程,可这到底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我们导演孩子游戏?孩子是天生的游戏者,基于对游戏精神——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思考,我们尝试放手,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给予孩子更大、更自主的游戏空间,让他们能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享受游戏。

放手三部曲

一、建设材料超市,幼儿自选游戏材料

首先,统整区域材料,建立材料超市。我们将原本摆放在教室各个区域中的材料归类,统一放置于教室后门外的凹形空间,组成材料超市,供孩子自由取放。现成物品有塑料水果、灶具碗筷、茶具、针筒药箱等,废旧物品有药盒、纸箱、瓶子、电话机、手机等,半自制物品(幼儿可自由组合的材料)有方形纸片、KT板边角料、彩泥盒子等等,将它们分类放在教室外的材料超市的柜架上。

其次,提出材料取用与收归原则。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提出在取用游戏材料时,依据游戏的需求,幼儿可以整筐整箱将材料搬走,也可以任选几样。收归的原则是,把一样的放一起,可以是一样的东西、一样的材质、一样的作用等,把它们作为同类放在一个收纳筐里,同样颜色的收纳筐放在同一个柜子上。

最后,明确材料的投放方式。材料超市的材料投放遵循两种方式:一是由幼儿在游戏中或者游戏后讨论出所缺的材料,借助老师或者幼儿自己的力量投入材料;二是幼儿和老师平时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不定时投放到材料超市中。

在材料超市建立之初,选取材料时,孩子们置身于材料超市,经常会出现四下顾盼的模样,脸上也是一片迷茫,有点不知所措。从最初的不知道拿什么,逐渐演变成,不管玩不玩,先把自己喜欢的都拿走。在这样的游戏材料取用状态下,孩子们的区域游戏呈现出两种极端,要么两手空空,不知道玩什么;要么玩具多到铺满活动场地,还是不知道玩什么。在连续几天的适应后,我和孩子们围绕着“如何选取需要的玩具”进行了讨论交流,孩子们逐渐在游戏中懂得了如何为自己的游戏选择材料。

二、自创游戏空间,自建游戏情境

在保留益智区和美工区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室里用于摆放玩具的货架柜子、大小地垫、孩子的桌子椅子等,按类别集中放置在教室的不同区块。每天早上来园,孩子可以在教室里用自己需要的柜子、垫子、桌子或者床等物品,在教室的任意位置构建自己想要的区域游戏场景。

当孩子们第一次面对空荡荡的教室布局时,异口同声说的都是:“老师,这怎么玩啊?”“我们的教室怎么这样啦?”“现在我该干嘛啊?”当孩子们终于明白新的游戏方式,并付诸行动之后,教室顿时热闹起来了。最初,孩子们搬张柜子、拿把椅子坐下来就玩;慢慢地,他们开始用柜子进行围合;随着玩同一个游戏内容的伙伴越来越多,围起来的空间不能满足游戏需要了,加长、加大版本的游戏区域格局出现了;再随着孩子们越来越明晰在这样的空间中如何实现自己的游戏设想,他们搭建的游戏区开始出现了功能划分,摆放的区域造型又更加多样了。

三、计划先行,付诸行动后反思跟上 1.计划先行

在一日生活的自由活动环节,幼儿可以拿纸笔绘画第二天的游戏计划。游戏计划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想玩的玩具、游戏时的场地布置、自己游戏时的情节等等。从一开始,大家用简单的线条表达自己的游戏设想,逐步地对所绘物体进行细腻刻画,场面整体也更加完整。比如,计划开花店的小朋友,一开始用一朵小花表示要做的事情,慢慢地会增加花盆和柜子,后来还把自己放在了游戏场景中。在绘制游戏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同时还通过同伴间的观察、模仿、创造,不断提升着自己的计划水平。

2.反思随后

在一天的区域游戏活动之后,孩子们还会画下“我最喜欢的游戏”,作为一个阶段的回顾。这样的记录反思方式,给了孩子们沉下心、回想游戏的机会。在反思的过程中,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不知道该画什么,到后来出现有故事的画面,我们看到了孩子在其中的学习。比如,班里的浩浩最喜欢开“枪店”,拿管道的拼接玩具拼出各种造型的枪和剑,一天的游戏反思绘画中就出现了“和怪兽打仗,将怪兽用网抓起来”的情景。

放手后看真游戏

在我尝试真正把游戏的权利放手给孩子之后,每一天的教室布局都是不同的,从简单的一个柜子接一个柜子放一排的模式,到折角、包围等多种花样形式;班级里的区域游戏也更加丰富了,有饼干店、舞蹈房、饮料店、蛋糕店、花店、野餐店、医院、美容店、小舞台、建筑工地、动物园、游乐场等等。我们班男生都很喜欢用管道玩具拼枪,然后躲到柜子、桌子等掩体后面,模拟打仗。这一游戏完全是孩子们自发形成的,表面上看一直是打来打去。在游戏时,我一直担心万一真打起来了怎么办?万一受伤了呢?所以,我只好在他们游戏时多加关注,随时等着危急时刻,及时制止,我甚至想到了如果不断出现小摩擦,就明令禁止这个游戏区。可是事情的发展远在我的意料之外。

首先,孩子们拼搭的“枪”越来越有创意了。从最开始的横竖直角枪,到后来的带扳机、瞄准镜的高级枪。接着,在绘制计划的时候,最开始都是用单线条一横一竖来表现枪,到有一天,突然一个孩子画出了一把多线条带扳机的枪,顿时被一众小伙伴奉为明星,争相模仿学习。然后,游戏情节不断升级。从一开始,你假装打我一枪,我“啊”一声倒下了,接着站起来又重新开始。逐步发展到后来,对战之后倒下的人在地上演绎各种受伤、疼痛、昏迷的情节,有伙伴帮助急救,俨然演起了战地医生的戏码。慢慢地,管道玩具被搭成了长剑、权杖,再搭配上一顶皇冠,国王和骑士们又诞生了。

渐渐地,在孩子们开始懂得并享受这样自主的角色游戏时,他们变得更专注,更有创意,做事更有坚持性了。自己选择要做的事情,孩子们开始学会坚守到底。比如蛋糕店的老板,会将小的纽扣玩具叠加在大的上面,做成蛋糕,橙色的是橘子蛋糕、蓝色的是蓝莓蛋糕,招揽客人时,还会问:“你想要什么口味的蛋糕?我可以给你做。”哪怕一个蛋糕也卖不出去,还是会很专注地用各种物品做蛋糕,摆满整个柜子。孩子们对自己主动构建出的区域,是真的全情投入,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表现出一点点厌烦与无聊的情绪。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蛋糕店是她自己想开的,所以即使没有客人光顾,她也要坚持到底。这不正是孩子坚毅的意志品质的萌芽吗?

再比如,放置在教室角落里的地垫,最初是供孩子们铺设区域环境使用的。渐渐地,孩子们开发出了垫子的新玩法,将垫子组合成正方体,人藏在中间,说:“我在家里呢。”但是由于大块的地垫较软,要组合拼接需要相互合作,一人支撑,一人拼接,孩子们两两合作的默契度越来越高了。除了找人帮忙之外,孩子们还不断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比如用椅子靠背支撑倾斜的地垫。一格单独的垫子房间,呆不下很多人,于是,大型类似长方体的垫子房间出现了。孩子们在拼搭过程中,甚至考虑到了垫子直立困难的问题,将所有需要直立的垫子在地面拼好后翻折直立,用椅子支撑,然后通过相互拼接搭架房子。在孩子的一系列游戏行为背后,所呈现出的思考能力值得我们关注并支持。足够开放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进行充分的游戏,在发现问题时,懂得思考、勇于尝试,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篇3:让童年回归游戏

1.1 创造性的定义“创造性是一种创造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

是既新颖(独创的、预想不到的)又适宜(不超出现有条件的限制,且产品是有用的)”[1]。

1.2 心理学对创造性的研究

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的《遗传的天才》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心理学领域开始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力。此后,虽然许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丰富和完善了该领域的体系和内容建设,但是,与其他专题相比,总体还是处于较低水平。“1975-1994年间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中与创造性有关的文章仅占0.5%”[1]。

而中国,无论在研究数量、关注度和研究成果及其推广应用上都亟待提高。许立达、许立言1980年在《论创造性》一文中谈到,“在美国,专门研究创造性的机构,据统计已有53所大学的附设机构,10个研究所……我国目前没有1所大学和专门机构,从事创造性问题的研究”[2]。时隔三十年,情况已然所改观,各种研究和改革也在推进。但实际的情形并不乐观。林崇德教授在名家论坛上提出了两个困惑:“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应该就是佐证。

1.3 游戏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Pepler.D.J认为“游戏包含了特定的探究;包含了多样的探究;促进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3]。这些探究和转变将直接促进儿童创造力的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其创造力”[4]。

2“田野游戏”的由来

“田野游戏”,这一叫法的启示来源于笔者从小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对童年游戏的回忆。80年代的农村,物质资料相对匮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还处于较封闭状态,生活条件也与今天不可同语。游戏绝大部分是在野外或田野间进行的,故暂称为“田野游戏”,是指在一个开放的自然环境状态下,真实的、生活化的、不可复制的,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群体性互动游戏模式。

之所以特别提出和限定这一概念,是基于目前有一些人对于“游戏”的不准确认识和定位而产生的想法。其实游戏不是人类独有的活动,在动物界中也普遍存在,并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发展。起初的游戏,本质是为了学习生存技能,重视身体动作活动和技能的学习。后来,根据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游戏有了另一个目的,就是发展智力。所以,直到今天的游戏也具有这两个功能,并分为智力游戏和活动性游戏两大类。可目前看来,由于独生子女、城市化、单元楼的居住模式,还有社会某些不合理的引导,游戏更多的成为了单纯的智力游戏,而活动游戏则演变成了体育竞技类的运动。更令人焦虑的是,即便单纯的智力游戏目前也因为科技的进步,有一种被电子或智能模拟平台取代的趋势,使儿童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减。所以,为了防止某一天,游戏限于某一人坐在某一机器前面的人机对话和操作,笔者不得不考虑在“游戏”前面加一个限定词,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3“田野游戏”对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独特心理学意义

3.1 游戏处于开放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满足儿童的探究欲,开发其创新的原动力

环境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作用无疑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幢幢单元楼“扼杀了儿童自我发现的灵性……阻止了儿童与社会的沟通,也大大减少了儿童之间自发地游戏活动的机会”[5]。神奇美丽的大自然,能给儿童无限的启发,特别是能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所以,“田野游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自然环境下的游戏模式,将弥补城市化带来的缺憾,满足儿童的探究欲,开发其创新的原动力。

3.2 游戏各因素的不确定性,培养儿童多种能力和良好心理品质,为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不确定性,即游戏者人员结构和人数不确定、游戏项目不确定、游戏对象和道具不确定、游戏规则不确定……保证了儿童间的最大程度交流和每一个人的主动参与。孩子们被迫多动手,多商议,多思考来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活动中,训练了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3.3 游戏的不可复制性,保证儿童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良好创新习惯和创新潜能

所谓不可复制,指的并不是游戏本身不可复制,而是指游戏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在每一次同或不同的游戏中,其收获是不可复制的,经验也是不可复制的。能让每位游戏者保持长久的兴趣,从中得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刺激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的创新习惯和创新潜能。

摘要:城市化进程、功利化教育理念、科技的发展,让传统的游戏方式逐渐简化成室内智能游戏的特殊模式,违背了儿童的成长和创新性培养的要求。基于这一现象,为了提高儿童创造力,笔者提出了要让儿童回归真实、自然、实践的“田野游戏”。在游戏中,促进儿童生存技能和智力的双重训练,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心理,游戏,儿童创造力,田野游戏

参考文献

[1]徐展,张庆林.关于创造性的研究述评.心理学动态,2001,(01).

[2]许立达,许立言.论创造性.未来与发展,1980,(03).

[3]pepler.D.J著,马荣根译.theplayof children current theoryand research——play and divergent thinking,1982.

[4]廖义军.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浅析.学前教育研究,2006,(11).

篇4:关注民间游戏回归快乐童年

关键词:民间游戏 回归 快乐童年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幼儿更多生活在卡通动画、电脑游戏及各种各样价格昂贵的现代化玩具里,使幼儿离自然物越来越远,导致儿童游戏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孤独。民乐县民间游戏追求的是“土味”“乡味”,它虽然没有电动玩具的新奇、刺激,但有的是一种淳朴的创造——因为我们可以变着花样玩。它虽然没有现在小朋友的玩具多,但有的是一种合作的快乐——因为那些游戏都要大家一起玩才好玩。然而,在今天,传统的民间游戏离我们越来越远,有的甚至已经“失传”。为此,我在2014年4月申报了课题《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被立为省级课题,通过一年来实践总结发现,民间游戏将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情感体验、合作意识、强身键体和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民间游戏的工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游戏的活动量太小,而有些游戏的难度系数过大,很难被幼儿掌握,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去改变。因此,我们尝试着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能力出发,由繁锁变简、由难度系数大到小、由单一到多种多样、由过时到创新等,使民间游戏本身散发出新的光芒。

一、根据幼儿身心特征创新游戏

(一)游戏道具的多样化

用一些身边现存的道具去替换那些民间以往随处可见的砖块、瓦块、铁箍等。这样我们在玩“滚铁环”游戏时,不再用铁箍这一单一的道具素材,还可用塑料圈、PVC水管、小呼啦圈等道具,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材料更更加安全、方便。

(二)游戏玩法的新编排

民间游戏常使幼儿乐此不疲,但也有些游戏则不然,如在“木头人”游戏中,“木头人”始终是以走和保持身体的某一姿势为动作,反复地做,没有创新,幼儿便会审美疲劳,就会感觉到没有意思,也失去开始的兴趣。假如,教师把木头人走变为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走路姿势,或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配上经典的招牌动作,或者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不仅激发了幼儿的热情,更让幼儿充分地活动了身体。

(三)游戏规则的创新

有很多民间游戏在玩的时候,要先告诉幼儿基本游戏规则,这样就使得幼儿没有创新的意识,因此建议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要自己去改变以前的模式,寻求新的突破,有的规则可能随玩法、材料、场地等变动,又有新的变动从而共同建立游戏的规则。

(四)游戏名称及童谣的改编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民间游戏的名称和相配的儿歌、童谣等已不符合时代精神,因此,对游戏的名称和朗朗上口的游戏童谣要进行重新的编写改造。

二、合理地创设游戏环境

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和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游戏场地环境的创设

我们幼儿园园内活动场地较大,环境优美、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丰富的物质环境。同时,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我们制作了幼儿游戏时的照片,展示了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经典游戏,让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幼儿课程环境的创设

纵观中外任何一种产生深远影响的幼儿课程,如意大利的蒙台梭利课程、中国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都是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在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当前幼教改革进程中,缺少对课程文化与本土特色的探讨,使大部分课程只适合大中城市而无法进入广大平民生活。创编有本地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巧妙地融入幼儿一日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我们的工作做出了明示: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我们对幼儿进行良好教育的重要形式。依据此规程,我们应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把民间游戏当做教育的主要形式,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游戏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因此,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每日教学活动中都要开展民间游戏,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去,让幼儿积极地参与进来。同时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一)把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

在日常的教学中,将民间游戏作为教育资源融入五大领域课程,形成全方位的对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民间游戏,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地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发挥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功能,起一个调整情绪、活跃气氛、提高效果的作用。

(二)把民间游戏融入到晨间来园活动中

晨间来园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生活的开端,是十分关键的一点。我们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段时间,在活动区域为幼儿提前准备好各种游戏器材,让幼儿根据个人爱好进行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对幼儿园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并让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把民间游戏融入到户外运动中

户外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藏猫猫、跳皮筋、打球等。我们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找合作伙伴,自己挑选玩具种类,自己规定玩法和规则,并积极遵守。户外的这些运动活动量都比较大,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的体格,更能提高孩子们的情商,例如,与人沟通、相互协作等。

(四)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和过渡环节

在每一日的活动中,比如幼儿课间活动、饭前饭后,以及离开幼儿园之前时,都会有一定的零散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段零散时间,选择一些便于收陇、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的民间游戏穿插其中,如:“石头剪子布”“拍手游戏”等。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而且幼儿还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使他们的每日活动变得更加有趣。

长期以来,幼教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观占主导地位,“重上课,轻游戏”,这样的趋势难以扭转。从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幼儿游戏研究方面,探索儿童游戏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今后游戏研究的必然趋势。由此看来,民间游戏进入幼儿园教育旨在增强幼儿园教育的文化继承与创新,进而实现幼儿园教育的文化“复兴”。因此,我们呼唤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关注民间游戏,把自然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童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快乐的、难忘的幼儿园生活。

篇5:让游戏点亮快乐童年活动总结

每年的5月20日—6月20日是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呼吁广大幼儿园和家长关注幼儿游戏,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节,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游戏、快乐游戏,扭转当前存在的重知识技能学习,忽视、干预幼儿游戏、成人“导演”幼儿游戏、以电子游戏产品替代玩具等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为了迎接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到来,宣传游戏对幼儿童年生活的重要价值,同时为增进工作繁忙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默契,刺进亲子情感的培养,4月26日至28日上午,里华幼儿园开展了主题为“游戏—点亮快乐童年”亲子游戏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和幼儿自信、大胆、勇于竞争的品质。通过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好地促进家园双沟通。

篇6:让童年回归游戏

5月20日至6月19日是全国第六个“学前教育宣传月”,今年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你是否曾将手机扔给你的宝贝,来换取自己安静的5分钟?你是否曾在宝贝盛情邀请你加入游戏的时候,用低头的“执着”错过了孩子惊喜的眼睛?你是否也曾在孩子辛苦搭建的“宇宙飞船”前视而不见,用催促与规则换走了创意与奇迹?

孩子的童年是唯一的,是天马行空奇葩瑰丽的,当你用手机、IPad,用繁忙,用冷静去围合他的童年时,也是在将原本温馨而美好的童年记忆变成“电子保姆”噼噼啪啪的声响,变成“小大人”的规行矩步。或许这本不是你想要的,或许你也知道游戏中的孩子能获得想象力、社交力、专注力,或许你也想让孩子童年浪漫而富有生机,美好而富有创意,灵动而充满快乐!如果你真是这样想的,那么就从今天起,把童年还给孩子,把真正的游戏还给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赶走“小学化”“成人化”的学习,释放孩子的天性,积极、平等地参与地孩子的游戏,尊重和保护孩子玩游戏的天性,知道游戏材料不一定要精致昂贵,一张纸、一盆水、一朵花、一棵树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探索游戏的材料。让他们在玩中学、玩中乐、玩中成长。

2.做幼儿游戏的激励者和观察者。

不要渴望一个游戏就能让孩子改头换面或者突飞猛进,引导幼儿做“真游戏”,激励孩子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和发现,你也可以通过游戏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的优点或者问题。

3.做幼儿游戏的陪伴者和保护者。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愿孩子在回忆童年时满是那些温馨而充满笑声的画面。保护孩子不是高举双手急着说不可以,而是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游戏是儿童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请家长们用更多的时间跟孩子一起说、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跳、一起玩耍和游戏,一起经历成功、感受失败、避免伤害,一起体验成长的烦恼和快乐。爱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行动!相信每一颗种子都值得被期待,愿我们携起手来陪伴孩子,让游戏点亮孩子唯一的童年!

篇7:回归童年作文

多啦A梦有他的魔法口袋、有时光机,可以穿越于现在未来过去,让我真的好羡慕,好羡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书包的重量在一点一点地加重;妈妈的唠叨变得越来越频繁;玩的时间如同一个困在玻璃罩中的响铃闹钟,随着空气的抽出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少!问个“为什么呢?”因为我长大了啊,我都已经上初中了。渐渐地、渐渐地,有时,经常,总是我想回归童年——

书包轻飘飘,烦恼无一点。哼哼!那是九岁那年,回到老家,真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啊,棒极了!爷爷每天都要去田地里面进行农作,却每次都没我的份,于是调皮的小脑瓜子里萌生了一个稀奇古怪的念头,“跟踪着去”不知道是不是柯南看多了,还是福尔摩斯看多了。结果第二天一大早:“我干活去了,中午可能晚点回来!”这话一结束,立马偷偷摸摸尾随爷爷,为了避免被发现,我戴了一个大大的斗笠,还可以遮大太阳,两全其美啊,并且离爷爷差不多有五十多米的距离,哈哈!新一代的侦探诞生啦。一路上经过小溪,那清澈见底的水啊!水中的小鱼们摆着大尾巴,似乎在说:“你这小不点,看你能弄出什么花样来。”还真的是,一路上本开开心心的,赏遍美景啊,但不知爷爷是不是故意的,走了好远都没到达目的地,终于的终于,我快不耐烦,腿像灌了铅似的,差不多,再也迈不开了,可眼前居然出现了一架小独木桥,过好呢还是不过呢,正当我犹豫不决时,我已在独木桥上啦,害怕地双脚直哆嗦……!“爷爷,快来救我啊,我害怕……!”

篇8:让游戏陪伴幼儿的快乐童年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对于3~6岁的学前幼儿来说,游戏应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游戏不仅可以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让游戏成为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游戏能够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摆弄操作来认识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能使幼儿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粗浅的知识技能。

1.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以“我要玩”“我要学”为主导,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因此身心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情绪高涨,思维积极,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不同的游戏环节可以紧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跟随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识字课上,如果单一反复地教幼儿认读几个字,不一会儿幼儿就会觉得乏味没兴趣了,这时候在课堂上加入两个游戏环节“小小邮递员”和“送字宝宝回家”,就会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注意,让幼儿在游戏的高涨情绪中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同时不同的游戏形式更加深了幼儿对汉字的记忆。久而久之, 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得以提高。

2.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观察力对幼儿的成长来说就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游戏“我是能干的建筑师”让幼儿以设计师的身份亲自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和来自不同画面的实体建筑图像,然后用积木、纸盒、塑棒、小球等现有材料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欢迎客人参观入住。在设计搭建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观察认识了物体不同的色彩、形状和性质等特点。比如,重的积木放在轻的纸盒之下,这样会使建筑物更结实;小球可以滚动,不应该放在建筑物的底部;色彩艳丽的建筑会更受人喜欢等等,这些都是在幼儿的反复观察与动手操作之后得来的经验。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锻炼。

3.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角色游戏里,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逼真地扮演家长、司机等不同人物,绘声绘色地模仿人物的语言、形态并对游戏过程中需要的物品加以联想。比如,玩“司机开车”游戏时,幼儿可以找来圆纸板当做方向盘,或者干脆双手于胸前握拳以圆形滑动来想象成正在开车。比如,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幼儿会根据不同的游戏内容而进行不同的联想,既可以把它想象成娃娃睡觉的床, 又可以想象成吃饭的餐桌,还可以想象成电冰箱。幼儿的这种虚拟转换行为正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

4.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进行交往的工具,通过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幼儿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都会得到极好的锻炼。游戏时幼儿通过模仿作品中每一角色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这种富有创造性地、生动逼真地表现出符合角色性格的声调和表情的模仿行为,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肢体、语言的交流加强了与同伴的交往,往往由最初的不认识、不熟悉、不合作逐渐转化为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分配角色,互相监督,互相影响,从而增进了幼儿的情感及交往能力。

二、游戏是培养幼儿优良品德的有效途径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来模仿学习各种角色的优良行为。例如,幼儿常喜欢扮演的角色有警察、解放军、妈妈等,游戏过程中幼儿会以他们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警察叔叔要乐于助人, 解放军叔叔不怕困难,妈妈要有爱心。通过游戏幼儿会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根据角色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各种良好的性格。同时,通过不同的集体游戏,幼儿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培养。例如, 游戏“小猴运西瓜”让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集体荣誉;游戏“受伤的小马”让幼儿明白了团结可以战胜困难;游戏“看谁跑得快”增强了幼儿的竞争意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提高了幼儿的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为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初始委托管理合同下一篇:为患病老师捐款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