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024-05-24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共9篇)

篇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丰富内涵”当一名好“导”师。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深挖、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素养。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

第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中的优势。有的教师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等,那么这个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中发挥自己个性的这些优势,向“情感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有的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向“理智型”或“科学型”教学个性方向发展。如果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第二,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在传统的教学现、教学方式实现新的突破。有很多教师从教几十年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一直处在停滞不前阶段,很难上一个新的台阶。而有的教师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传统教学的进行分析,并时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三,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落实到行动中。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思路付诸于实施,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检验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较快地进入成型阶段,并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打造特色”当一名好“研”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教师从中积累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法,重点打造提升,推广宣传,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突出表现在教师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效教学效果,力求使每 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篇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级素养培训体会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主体,要适应改革,促进改革,就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铸就爱岗敬业师魂就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

一、提升师德,突出爱岗敬业的主核心。我认为新形势下师德的核心应体现为“三心”。

首先,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职业“责任心”。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毫不动摇地肩负起祖国和人民交给的重任,他的人生价值才能获得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工作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决定着教师要有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精神。我们见到许多老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家访、备课、辅导后进生,批改作业,思考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说,对于责任心强的老师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班,上班固然好好工作,下班常常又是上班的延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场所,校内是“工场”,校外又何尝不是“阵地”?因此“一身粉尘,两袖清风”,“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是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陶行之的名言我们要永远牢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然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还要重新审视“责任心”的内涵,用科学发展观、用新理念去践行新的工作思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益,深化工作内涵,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呆板的工作方式、低下的工作质量。若能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这是教师生涯的最理想的境界。

其次,教师要有公正开明的“公心”。“公心”的内涵就在于让所有的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胸怀应是天底下最广阔的,他应包容众多最平凡的工作,“备、教、批、辅、测、评”,找学生谈心,组织班级活动,繁琐,平淡,周而复始。还应包容全体学生,不论其成绩好坏,不论其家庭贫富。教师献出一颗赤诚的心,抱着促学生成才,使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心愿,孜孜不倦,任劳任怨,顽强拼搏,矢志不移,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结出饱满的果实。当“桃李满天下”,自己亲手培育的幼苗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这就是我们教师辛勤耕耘的最好的回报和最好的安慰。

第三,教师要有款款深情的“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核心,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神圣的、崇高的,像严父,又像慈母。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要每天目无表情或板着脸孔对待学生,而是把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同关心爱护学生揉合在一起,把自己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也就是说,从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出发,严格要求而不责备惩罚;有父辈的威信,更有大丈夫的胸襟,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关爱的“后进生”和“留守生”,学习上给予辅导,微小的长处给予肯定,稍有进步给予表扬,遇到打击给予保护,遭到挫折给予安慰,犯了错误耐心教育,安排工作给予信任,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消除紧张心理,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使教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师能,打造爱岗敬业的强本领。

爱岗敬业,不是凭空而行,不是空喊口号,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师能,师能是爱岗敬业的前提与基础。教师缺少师能难以彰显师德,教师没有师能其师德无从谈起。强化师能,一定要具备“四识”。

1、加强学习,开阔适应时代发展的见识。

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要强调的是,这桶水是一桶鲜活的水,是常流不止的水。不能用上个世纪的那桶水还来“忽悠”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另外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是多方面的,这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

2、不断反思,提高宜于学生发展的学识。

教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是不能从事教育事业的。但是过去的培训与学习只能是代表曾经的知识与经验,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永恒的真理。怎样因材施教?你必须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然后才能适应学生。怎样适应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当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当一个发展着的人看,当一个有发展潜能的人看。其次也要把自身当学生看,自己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着的人,不断充实着的人,用教育理论来充实,用教育实践来充实,用榜样来充实,用先进经验来充实。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受同行好评的老师,受家长信赖的老师,受社会尊重的老师。

3、构建平台,锻炼适应专业发展的才识。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做文章。教育只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适应你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有适应学生发展的才识。首先要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我们要在全县大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多层面,多方式,多类别,全员参与,尤其是少数中老年教师,更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然的话就要拉大与他人的距离。二是在校内搭建校本教研的平台,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中发生的事为研究对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教管模式。已出成果的要尽快地转化成果,全面推广。在这些平台中,努力使教师的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样我们就可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争奇斗艳,我们就可以产生更多的名师,更多的名校长,更多的名学校,黄梅的教育之花就开得更鲜更艳。

4、激励引导,激发勇立课改潮头的胆识。

篇3:如何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体育教育,岗位,学习,科研,创新

那么如何提升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 吃苦耐劳的精神, 全面独立的教学能力, 拥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会听课,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术示范这六方面的能力。

一、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加强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是体育教育发展中对各项运动的科学解析, 归类, 整理, 综合下对体育领域创造的的宝贵财富。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运动训练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解剖学, 运动营养学, 学校体育学, 各大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论知识和场地器材规格等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上述内容在大学时虽然都学过但是仅仅是理论, 没有真正的与实践相结合, 如今踏上工作岗位如何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总结升华, 同时加强自主学习和提升显得十分重要。

二、坚持吃苦耐劳精神。一线体育教师们调侃, 体育教师是拿国家的钱锻炼身体。要想当一名体育教师要经历刻苦的训练, 阳光的蹂躏, 忍受身体的伤痛, 再经过专业学习最后踏上工作岗位还要坚守在冬日凛冽的寒风中, 夏日炎热的酷暑中, 这一切都需要有一颗吃苦耐劳的坚毅之心。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体现自身价值除了上好课, 还需要进行体育运动训练, 当别人都下班时, 你还要在操场上训练学生, 要想出运动成绩训练中要不断专研, 总结, 反思再到实践, 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要用心的观察。在日常教学中课余训练中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坚韧, 勇敢, 拼搏, 团结协作精神。

三、掌握全面独立的教学能力。一名体育教师要有坚实的教学实践基本功, 能全面掌握各种教学技能技巧, 灵活应对课堂突发情况。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教得有效就是说一堂课有一堂课的目标, 这节课你的目标没有完成, 无论你教法多好, 教态多么美丽动人, 采取了怎样先进的、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 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一堂课上完后, 学生学会了什么, 有多少人基本学会, 老师一定要心中有底。本质上来说体育教学当然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锻炼的方法等, 只不过由传统的教师包教, 改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其次, 学得愉快就是说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是愉快的, 是充满兴趣的。这里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热闹的场面, 以为学生笑了、运动了、气氛热烈了就是好课。二是单纯的兴趣观。学习的有趣与学生的思考、探究应有机结合, 毕竟体育课不仅仅是玩, 它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

四、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许多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平时都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 教学训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谈起教学、训练方面的体会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可是让他们写文章却很难, 像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因此如何写好论文也就成了他们难解的心结, 这一弱点在经验交流、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尤其明显, 大大影响了工作情绪, 导致部分骨干体育教师心灰意冷, 失去信心, 也直接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因此写好体育论文显得尤其重要。体育教师要写好论文我认为应做到经常读一些教育专著, 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提升教育理念, 写作时才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多读专业理论, 提高专业知识, 跟上课改的步伐, 经常摘抄、体会别人的新教学理念, 以备后用;学会捕捉论文的素材, 像这样的素材可以来源于课堂, 参加培训、观摩各种优质课、公开课产生的的观点;以及对社会上、教育上的热点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总之体育教师要学会观察, 善于积累就能写出好文章。当今,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 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 从小的方面来说, 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 是必须面对, 无法回避。“千里之堤, 始于足下。”我们的体育教师要从现在做起, 用读书来丰富自己, 用教书来丰满生活, 用写作来发展自我, 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五、学会听课。听好一节课体育课和室内课比起来有自己的特点, 尤其是体育的组织教学要比室内课的复杂,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肢体动作, 因此, 在听体育课时要注重观察, 观察的内容主要有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练习动作、教师的教学表现等。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很重要, 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跳高教学时, 采用向心式的橡皮筋拉线就比分开数个场地要好, 这样便于教师观察和指导, 又如, 圆形队的组织形式可以让教师的位置距离学生做到均等。队伍的调动, 也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 课前教学设计中就把队伍调动的因素考虑进去, 不要做无谓的调动, 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和练习, 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的练习收到了成效, 也就证明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好的, 学生身体的反应, 可以显示教师对教学运动负荷的预计和安排, 如果学生过于疲劳, 那么学生的运动负荷就显得大了。对于教师的观察, 首先要观察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 比如口令、基本队列动作、教师的表情、情绪、着装等, 其次, 看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中是否能够对课堂的安排灵活自如, 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还要听教师的授课语言, 能不能准确而精要的表述教学内容, 教学指导是否让学生迅速理解。授课教师的言行举止, 也需要观察一下, 目的是看教师在授课中如何来发挥自己自身的特点和长处, 评估教师激发和感染学生的能力。第三, 看教师的教学机智, 每一节课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 看教师是怎样处理的。最后, 要边听边综合分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看采取了什么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六、巩固体育教师身体素质和专业技术示范能力。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有很大的区别, 除了讲授知识与运动技术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直观教学, 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 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标准的示范动作, 保证了技术动作标准、优美、自然, 这样的示范动作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体育教师不因年龄和兴趣爱好, 荒废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练习, 要不断提高自己示范的准确性, 巩固提高自己身体素质, 更好的完成动作示范。

在社会知识化, 人才专业化的今天, 社会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有知识, 有道德, 还要有创新, 能科研, 懂如何教学。所以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7.

[2]李飞腾.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教育策略[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报, 2003.

[3]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 2008.

篇4:如何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体育素质;体育教师;提高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51-01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师范学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总量严重不足,现有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不少地区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就必须先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我认为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2、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广博的知识体系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体育教师既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艺,又要对相邻学科有广深的涉足和了解;同时还要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才能不被改革大潮所淘汰。为此,综合型的体育教师应努力增加自身的文化知识底蕴,掌握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体育教师只有具备深厚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把体育课讲的形象、透彻、生动,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体育教师只有熟悉并掌握体育运动方面的基础知识,以此触类旁通,使学生逐渐对个体育运动共通的特征有所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三、综合能力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产生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只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才会活跃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宽松、活跃的课堂看似很“乱”,但实际上是“活”的,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在“乱”的课堂上学到“活”的东西,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具有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把握好课堂,驾驭好课堂的能力,这样才能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挥,又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

其次,体育教师应具有创新能力。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前人获得的成果上徘徊,教育就停滞不前。时代发展呼唤创新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创新人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体育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趣,发展体育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体育新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体育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这对体育教师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体育教师要具有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教得有效就是说一堂课有一堂课的目标,这节课你的目标没有完成,无论你教法多好,教态多么美丽动人,采取了怎样先进的、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

一堂课上完后,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多少人基本学会,老师一定要心中有底。本质上来说体育教学当然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锻炼的方法等,只不过由传统的教师包教,改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其次,学得愉快就是说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是充满兴趣的。

这里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热闹的场面,以为学生笑了、运动了、气氛热烈了就是好课。二是单纯的兴趣观。学习的有趣与学生的思考、探究应有机结合,毕竟体育课不仅仅是玩,它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

四、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教师工作的好坏与个性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假如教师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丧失上进的信心;教师性格偏执,会使学生滋生逆反心理;教师心理失衡,对学生缺乏爱心,也会使学生感情冷漠。

可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那些情绪稳定积极,生活中有广泛兴趣和活动领域,对他人和社会富有情心的人才能具有诸如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情绪特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等健康的心理素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认为,教育的成功归功到底决定于教师,而不是决定于教科书和方法。

总之,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 杨 征.论当代教师的素养[J].高教研究,2006

篇5: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2011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2011年,学校将围绕“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确立“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立首善之师”,大力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努力为教育教学高效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

努力形成一支教育思想端正、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技能提高的教师队伍,力争通过计划的实施,使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质的提高。

三、参与范围

全体任职教师。

四、主要内容

围绕“市南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主要进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相关培训。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师德建设,树“首善之师”高尚形象。

学校将带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区委书记李学海“解放思想百日教育”活动动员讲话,深入开展“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主题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三种意识”,即:终身学习意识、为学生服务意识、现代教育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市南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为学习内容,通过摘抄、论坛、演讲等不同形式,开展以“学习、交流、规范”为中心的提升活动,对老师进行家访专题培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性家访、目的性家访、沟通性家访、使家访不流于形式,增强实效性。

结合学校帆船特色,以争创“爱心扬帆”教育服务名牌为契机,结合师德月开展“微笑在××”、“我为学校献良策”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拓宽师训空间,强“首善之师”专业素养。

学校将通过研、培、导、练、赛等多种形式,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三个方面,抓好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升,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使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优质轻负的和谐高效发展。

1.掌握学科“知识链”,提升专业知识。

学校将紧紧抓住“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这一核心,要求教师能够纵向掌握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知识链、知识结构及知识点循序渐进的内在联系,学校将做到“四个有”,以确保学习的深入开展:

配备有保障:为每一位老师配备相邻学段的八册教材,除掌握本学段的内容外,还要求低年级掌握幼儿园大班和中年级知识点;中年级掌握高年级知识点;高年级掌握初中一年级知识点。

时间有统筹:以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集体学习由业务干部和学科组长负责,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兼周进行,每次利用一节课时间学习,一学期大约进行8-9次的专题研讨。

内容有层次:业务干部和教师一起,把相关学段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专题,在研讨中每次针对一个专题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内在联系的挖掘,形成知识链,使教师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个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概括、内化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

测试有重点:为检验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学校将每月组织一次不同形式的测试,如:专题试卷测试、跨学段试卷测试等,兼周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测查,计划一学期不少于八次,教师平均测试成绩达到优秀等级尚可过关,同时把测试成绩计入教师发展档案中,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

2.进行“增值性评价”探究,提高教学质量。

(1)向教研要质量——“双线并趋”强师能

学校将加强教研组建设和管理,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发展,真正使教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规范化,教研采取“双线并趋”的方式,从深研教材和学习教材两条主线开展。

深研教材:针对以往各学科教学存在的薄弱点,深入研究,语文学科进行作文教学和“读写结合”的研究;数学学科从“规范教师数

学用语,培养学生思维过程”进行研究;英语学科从“提高学生英语朗读水平”进行研究,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实践之中的探索,找寻“突破”的策略,同时学校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专项竞赛,语文从习作、数学从计算和应用题、英语从朗读方面进行,以检验教研的实效性。

学习教材:进行本学段和相关学段知识链的学习,达到“人人都过关”的目标,三月份以“构建和谐课堂”为主题,举办学校教学节。

(2)向常态课要质量——“三层面”指导有实效

抓好常态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基本途径,学校从“三层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随堂课”,业务干部不打招呼直接推门听课,随后进行一对一指导,督促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二是听好“分段课”,采用“统筹安排,分段实施”的方法进行常态课调研。三月份,学校重点听四、五、六年级各学科的常态课,四月份听一、二、三年级各学科的常态课,要求每位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五环节深挖教材,通过优化教师的“教”来落实提质减负;三是抓实“新手课”,发挥“名师工作室”辐射作用,继续开展“三阶段——两反思” 活动,达到“抓规范,求实效,强化课堂教学能力”的目标。

(3)向课堂要质量——“三分钟”检测堂堂清

为深入实施“提质减负”工程,学校将实施“一课一过关”,即在每节课最后三分钟进行过关小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

检测题目:发挥级部教研组的力量,在备课中进行“当堂检测知识点”的设计,各班检测使用统一题目。

检后反思:执教教师运用折线图等形式分析班级每一课的整体学习状况,一方面便于学生了解自我的学习成绩,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教学效果,及时查漏补缺,要求教师每天都在备课的“教学反思”中记录对“当堂检测”的思考及改进措施,达到“堂堂清”的目的。

(4)向单元要质量——“三结合”把关促师生

单元检测和分析是检验教学质量、分析查找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的重要手段。学校继续推行“教学质量检测制度”,业务干部负责把关“单元检测”,做到“跟踪监控——增值性动态评价——引领反思”

三结合,即:业务干部依据教学进度分年级、分学科进行质量监控;运用折线图及时记录各级部、各班级每个单元的检测情况,做到全面了解;及时带领教师进行质量分析,利用教研时间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制订措施,达成目标,从而进一步探索学校增值性评价的有效策略。

(三)、树立“网络前沿”新理念,丰实专业内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经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将着重培养教师三种能力:一是资源搜集整理的能力,能够自己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获取、分析、整理这些信息资源;二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学校将通过网络、专题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微机常用故障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的相关培训,提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三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能够自己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辅助教学,并关注和利用好校园网站、班级博客,使之成为与家长、社会交流的平台,增强教师们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将在学期末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素养考核,促进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应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成立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措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落实。

2、加强督查考核。学校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教师进行相关测查,并将成绩计入教师发展档案中,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

篇6: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全体教师都德育工作者的优势和作用。

谦虚谨慎,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职业,应具有谦虚谨慎的道德风范。谦虚谨慎才能使人们不断探求,不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要以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尊重知识,尊重学生,不图虚名,不图私利,永不自满。

现代教育是以发挥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科学教育,以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明确自己身负的责任。只有率先垂范,才能完成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光辉形象,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何提升教师能力

营造学习氛围。我们应该提倡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教师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学习获得提升和奖励。

培养主人翁意识。我们要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建章立制让教师思想意识得到强化,通过无私奉献的精神弘扬,让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注重团队意识。教师队伍是一个整体,学校是一个团队,教师需要团结才能有战斗力和凝聚力,集体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要具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

注重教育培训。教师应该注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有助于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升,在思想理论方面,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责质。

建立考评机制。教师的日常表现应该与绩效挂钩,要有一个完整、规范、科学的考评机制,通过这种考评机制,我们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能够有所作为。

如何正确全面提高和培养的教师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说法。崇高而美好的师德,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保证。学校通过经常性的师德师风教育,让教师自觉做到认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一心扑在教学上,刻苦钻研,精心培育,无怨无悔。

加强师德建设,要用“一学”“二树”“三总结”“四改变”的方式进行。“一学”即定时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等,将师德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二树”即有意识地培养典型,为大家提供学习的榜样。“三总结”就是总结师德工作经验。

对教职工的任职实行师德“一票否决”,这一做法已成为我校每月对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四改变”即通过学习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改进教风,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大科研力度,抓好课改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努力引导教师具有多角度、多层面、辩证思维的工作方法。

完善考查专任教师的课改理论掌握情况的方法;搭建平台,让教师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中,激发“自我发展”的愿望,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

怎样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良好的专业素质,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对学科内容灵活、深刻的领会对于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每位教师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学科内容知识。广阔的知识面。一个好的老师不会把自己仅仅局限的自己的专业方面。

同时还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你要教给别人一瓢水,首先你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老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扩大知识容量。一个博学的老师总是更容易受到学生的爱戴的。

较强的演示,示范能力。好的老师要通过演示教授让学生懂得而不是仅限于自己知道什么。不管老师用了什么教学设计,用了什么多媒体工具的帮助,采用了什么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理解并应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和学生沟通的素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建立在良好的沟通的基础上的。作为老师应该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和学生交往。只有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才能消除对教师的敬畏和疏远而产生亲切感。

篇7: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要如何提升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关于数学本质、数学教学与学习方式等新理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改变,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仍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完全接受新的数学教育理念。

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学习等新理念。

这里指的教育新观念更是广义上的大观念。

如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等。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把小学数学教育看成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如何会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倡导大教育观念是保证转变数学教学观念的先决条件。

2.对新课改的教材理解不够透彻。

这次新课程的教材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教材安排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同时给教师们较大和较灵活的发挥空间。

本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教师们在理解教材方面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较为肤浅。

如“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三角形高的认识”、“长方体棱的认识”、“分数意义的认识及表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有些知识是可能在某个教学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有些教师有时仅仅保留在小学数学教材所阐述的水平,没有真正理解内容上阐述。

二是对一些新的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

例如概率进入小学数学课程,对于这些内容有的教师从来没有接触过,有的虽然以前接触,但时间过了很久,教学时往往靠自己阅读小学数学教材,现买现卖,比较吃力。

三是对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了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过程,这些猜测往往没有既有的数学事实为依据,得到的结论也不是数学上“猜想”,与归纳的思想方法相距甚远。

3.课堂教学设计的“学科本位”。

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的过程。

缺乏对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体性未能有效激发。

篇8: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科研意识,教学观念,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本世纪以来教学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因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在教师专业素质完善的过程中, 教师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并具有一定的“生存意义”[1]。教师的发展目标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作一名能够教好课的教师, 还希望能利用自身的实践经历, 成为研究者。这更需要教师树立严谨、科学的科研观念意识来实现从教学实践走向教学科研的突破。

1 树立纯正的动机是教师教学科研的立足点

树立良好科研观念意识, 首先要树立纯正的动机。动机决定了行为的性质, 影响着行为的结果, 是引导教师教学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动机作为教学行为的根本立足点, 决定着教学效果的走向。对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树立纯正的动机则是成功的开始。

我国教师的科研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体现为科研工作功利化的观念取向, 并有三种具体表现。第一种认为, 进修过程代表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学位化的期望。随着我国的进修形式不断完善和丰富, 教师研修的渠道多样, 使得教师形成一种观念, 即选择一种修读形式, 获得凭证, 便可证明科研能力。第二种表现为, 教师将科研活动理解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教师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也要承担一些科研工作, 占用了教师部分课余时间, 成为教师的负担。这种意识, 势必会降低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第三种表现是教师存在急于求成的观念倾向。过于重视科研结果的产出, 导致教师忽略科研过程的严谨性与严密性, 轻视了理论深化, 无法领会到科研的精神实质。

2 形成日常科研思想是教师实现教学科研素养的保障

教学科研不仅需要严谨、纯正的科研动机, 还需教师对科研准备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部分教师看来, 科研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个体, 有明确的开始与结束时间, 与日常教学关联性低。从事科研工作, 只需围绕研究主题展开即可。科研行为可以随着某一个任务或项目而开始, 但其思想和内涵需要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不能单独就科研论科研, 要有将科研与日常教学融合的意识。只有对最平常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追问与改进, 以对待科研工作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日常教学, 会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立足于教学实践, 以改善教学实践、提升行动品质为目的, 学会反思, 形成“实践—实践”的研究[2], 是教师切实可行的科研路线。

3 关注微观教学问题是教师明确教学科研内容的基本点

教学科研问题的确立并不仅仅要关注重点或热点问题, 更要注重研究问题结果的价值。认真对待日常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不盲目追求焦点, 科研能力会在点滴的积累中形成。

对研究型教师的倡导, 要求教师从教学执行者向教学研究者转型。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并非增添教师的教学任务, 而是促进教师深入思考、自我提升。从事教学科研初期, 教师会经历多种困难。首先, 如何确立科研主题是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的一个难题。教师认为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细微, 与“科研”的层次并不一致。一些认为, 科研是针对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焦点性、理论性问题。其次, 研究主题明确后, 教师的教学理论建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不仅要注重研究的内容确定, 同时要注重问题的解决。

教学科研活动, 是教师教学的精髓体系那。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与思考, 以规范的形式进行呈现, 最终形成教师特有的理论成果, 不仅是对教师工作能力的肯定, 也是为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4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教师实现教学科研成果的基石

研究方法是决定科研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保障。重视教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是科研实施的前提。

具体的研究问题需要具体的解决方法。在教学研究中, 研究方法一直是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方法的恰当选择, 不仅使研究过程更加顺利, 还会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当前的教育研究中, 研究问题不断细化, 研究领域不断交叉, 对研究价值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明确研究方法, 是教师开展科研的首要环节。

参与教学科研的初期, 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来掌握、运用研究方法。基本理论的掌握固然重要, 如何将研究方法恰当、有效地应用于可严重是对理论学习的最好检验。研究方法的学习是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必经环节, 教师不能依靠模仿或借鉴的方式来掌握, 而是要从内心对其价值有正确的定位和认知。

5 重视恰当的合作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成效的推动力

教学科研能力的形成是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的一个表现, 也是教师从教学实践走向教学理论的有力证明。在具有科研能力的基础上, 教师也要具有明确的团队意识。

教师在科研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中, 会有从向他人学习到自我独立, 从参与分担到主持负责的经历。势必会有相关人士、相关专家、同事的参与, 教师应合理利用团队力量, 以达到最优的科研效果。

在学校的工作环境中, 同事的合作是教学科研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学科研活动需要主持者、承担者, 更需要合作者。当教师具有能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时, 同事的协助, 可以加速帮助研究开展的进程。除合理利用校内资源外, 教师要有积极争取专业力量的意识。教育或教学专家的指导, 可以提升科研工作开展的效率。借助外在资源优势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依赖这些资源, 而是要在有独立的科研思想基础上, 使研究更加严谨, 更加规范。

6 结语

追求教学科研能力专业发展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也成为学校加强师资力量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契机下, 持有端正、积极、务实的科研意识, 是教师实现科研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观念指导行动, 在良好的观念影响下, 会有优效的行为结果。同样, 从科研动机到科研行动, 优质的科研观念带动着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因此, 加强教师的科研观念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科研不仅是一个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身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是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3]。

值得肯定的是, 近些年的教师专业发展中, 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过程中,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热情日益高涨, 观念和意识也日益成熟, 也在体现出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发展趋势。带着这样的观念和信心,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会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振华.教师研究的生存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3) :51.

[2]魏素卿.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1) :19-23.

篇9:优化专业成长 提升教师素养

一、“教学”面

“教学”面是指正常的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从整个教学活动系统看,教学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境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课堂,努力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永恒追求的目标。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和“检测”六个环节,认真落实“三备”、“五点”、“两法”和“两全”四种思想。其中“三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和备学生;“五点”是指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两法”是指教师教法、学生学法;“两全面”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要求,坚持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过程;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创设高效课堂。完善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二、“听课”面

年轻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一致。从他人身上较快地获得教学经验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听课。教师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必须理论融入实际,思考三维目标的整合,必须研究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等,关注教学过程中是否形成增长点、构建新旧交融点——阐述时必须以效定性,突出科学性;以理析课,突出指导性;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这样可以让我们学习他人上课时的优点,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上课的风格、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在听完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如果我在上这节课时,我是怎样处理的?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而实际上有的教师,却把听课当作学校布置的一项差事,以一种应付的态度来完成。在评课时,有的教师却流于形式,怕得罪人,只讲优点,不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听课后就了事,从不参与评课,事实上这都是不应该的。一方面,授课者用了很长的时间准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另一方面,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授课者和评课者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其实在评课时,授课者不仅在意你的认可,你的称赞,更在意你发现他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以及你对这节课所提出的宝贵建议。通过听课、评课活动会让我们学得更多,进步得更快。

三、“教研”面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作为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它是以小学生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工作。语文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也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具体地讲,真课题就是指贴近教学实际的课题,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的课题,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笔者在去年积极参加由我校承担的“‘一课双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能自觉钻研教材教法,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变课堂“主演”为课堂“导演”。通过各自不断地尝试,教师们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使我有计划地系统学习,让先进的教育理论渗透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改变教师的传统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和发展观。

进行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揭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四、“展示”面

“展示”面是指积极参加学校、县市等各级单位举办的公开课活动。公开课教学活动与平时的教学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为听课的人不仅有学生,而且还有教师、专家等。很多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或举行校内公开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积极参加,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参与活动的教师也会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认真备课,不断完善、修订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在课中,通过课堂展示,让听课者全面了解自己的正常的教学活动,让同仁、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评析授课者的突出表现,有利于展示教师自己,为其他听课教师提供一次学习机会;还评析授课教师的不足,让授课者发现自己的弱点,便于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正、完善。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都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足的地方,但自己却又很难发现,而作为旁观者的教师、专家却从听众的立场会更容易发现这些不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定也应该是一位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教师。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铸就扎实的内功,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活动,让自己呈现出来,走出去。教师要全面修炼内功,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能力。

五、“写作”面

“写”是教师心底的企盼与教育思维的火花碰撞,也是教师走向教育成功的必经途径。作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教材的分析是最直接的,直接与学生、教材打交道,也最能反映问题的本质。一个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突破陈旧陋习、突破自我,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特色。仅靠埋头苦干、费时耗力、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只有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做“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留意教学的细节、问题,注意把自己所思所想进行积累,再经过精心整理,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便可成为一篇好的论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写作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类;教案书写类;课件制作类;及课堂知识梳理类等。写出来的文章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投稿发表。投稿的途径也有很多,如参加省市县等举办的各级各类的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也可参加一些专业性杂志报纸的投稿活动。经常写些所思所想,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教学。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章的形式进行体现,用语言表达,不仅和别人进行交流、分享,而且也会更加促进你的研究,促进你更好地教学。

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小学语文教师唯有立足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从而最终实现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2安1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状下一篇:南通室内装潢设计量房现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