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感想

2024-05-13

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感想(共6篇)

篇1: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感想

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感想

通过这个学期对普通化学实验的学习,我发现在普通化学这门课背后原来隐藏着这么有趣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我们才能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比如在我学习普通化学的时候,一直很担心锌粉和溴化银、碘化银的反应会很慢,因为是固体和固体之间的反应会导致接触不充分。后来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原来反应速度真的很快,看来除了接触面积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会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其中一个就是两者的反应活性。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尽管正确,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别有洞天,只有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化学,研究好化学。

在这个学期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每周都会组织时间进行讨论,每次讨论大家都争论得热火朝天,因为化学实在是太奇妙了,对于可能的实验现象大家每次都猜得不一样,还有在争论反应原理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感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份标准答案,更多的是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所学到的思考问题、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我们更需要的是研究问题的热情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我们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会了分工合作的能力,每次的讨论、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制作ppt展示、主讲都要有不同的人来完成,这样我们每个人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虽然每周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但是我们真的收获了作为一个团队分工合作、齐头并进的快乐,收获了一个团队的友谊。

在每次值日的过程中,我们会很认真的收拾实验室的每个角落,发现一个实验室的结构真是复杂,很难想象真正做研究的实验室会有多么复杂的实验室设备、实验室设施,在普通化学实验室的这些日子里,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需要处理的实验细节,安全细节,真是数不胜数啊!还有我们的助教,听说他每天实验的时候六点就要起床为我们准备实验,还有可爱的杨老师,她肯定就需要一周好几天都早起准备实验了,并且实验一监督就是一整天,真是太辛苦了!我相信正是我们大家和助教、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才圆满完成了这一门课,感谢大家让我学到这么多东西、收获了这么多的友情!

篇2: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感想

自然博物馆参观感想

2015年11月14日 普通生物学实验结束前,我们一起参观了自然博物馆,了解了一些生物演化的知识,如:三叠纪的恐龙没有防御机制,后来出现了有利爪和尖牙的食肉恐龙,一些食草恐龙如甲龙就进化出了防御的甲;圆恐龙蛋的恐龙食素、长恐龙蛋的恐龙食肉;有的恐龙在进化过程中有羽毛;猛犸象耳朵藏起来(与现代大象差别很大)、头部有脂肪峰、有毛;长颈鹿祖先山西兽进化原因是雄性决斗时脖子长的易胜,而不是拉马克学说里的用进废退;剑齿虎前肢发达而后肢不发达;人经历了地(栖)猿群、南猿(南方古猿)群、能人群、直立人群、化石智人群五个阶段,人的外部形态、高度在变化,人脑的容量在变大,人的骨骼结构也在进化,等等。令我最感兴趣的是马的进化历程。

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的始祖马,奇蹄目,学名Hyracotherium。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渐新世时才出现了渐新马。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颊齿仍低冠,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兽袭击。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由此可见,马在进化中为了更适于奔跑,中趾成了蹄子的主要组成,两侧的趾逐渐退化至不用,为了适应草原环境只能这样。在中新世以前,马类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时才迁移到欧亚大陆。上新世和更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还扩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种类不久即归于绝灭。到全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也趋于绝灭。只有欧亚大陆的后裔得到繁荣和发展。我国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门马以及现在还残存在甘肃、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马,都是马类动物的代表。现代马则是由野马经人工驯化培育出来的。马类在中、上新世时曾分别出现过几个旁支:例如分布在中新世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安琪马;分布在上新世北美和欧亚大陆的三趾马;分布在更新世南美洲的南美马等。

篇3: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感想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直接基础。因此, 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2,3]。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沿用20世纪50年代的体系, 即以专业和专门化需要为逻辑的专门化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等倒推式的窄、专、深的课程体系。国内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 随理论课程设课, 分属不同的教研室, 教学要求重在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训练。随着化学学科自身的蓬勃发展、随着新的经济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巨大变化, 这一实验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我校是省属化工特色突出省属大学,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 传承学校的办学特色, 为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使学生成为有较强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现代工程师培养构建基础平台。基础化学实验紧紧围绕学校培养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现代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4,5,6],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 课程组调整了培养计划并编写了新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打破原有的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教学体系, 建立起独立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 并且系统的、分层次的进行实验教学, 实现一体化、两平台三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同类院校起到示范作用。

1 优化课程内容, 实践课程整合, 建立一体化两平台三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我校本科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化工应用型工程师关键环节, 坚持以学生为本, 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 打破了原有四大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制定不同学时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整合, 删除原有教学老化和重复内容, 减少传统验证性实验, 留下足够课时探讨增开综合设计性实验, 建立了一体化两平台三层次新实验教学体系。

一体化:在化学一级学科基础上, 实现人力物力统一调配, 实现理科和工科、个性和共性相结合,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两平台:在教学内容上, 提供工科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平台和理科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平台。

三层次: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和设计性实验。

第一层次:基础型实验。这一层次的实验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主。第二层次:综合型实验。这一层次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实践能力的训练。第三层次:设计创新研究型实验。在这一层次中,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新的基础实验教学体系能够适应培养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现代工程师人才的需要。

2 更新实验项目, 改革实验方案,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在实验项目设计上, 对原有实验题目有计划进行重组和更新, 以满足分层次进行化学实验的要求。在保证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强化训练基础上, 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 制订了不同实验和学时, 体现了不同专业差别化, 基础化学实验增开了综合设计性实验, 学生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中, 增强了查阅文献获得知识能力, 对理论知识理解与应用, 实验操作、科学分析和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也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开放实验室要求实验项目和实验仪器设备向学生开放, 允许学生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个人意愿选择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 设计实验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学生即可选择基本训练的实验, 也可选择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开放项目可以是教学计划之内的实验, 也可以是课外实验, 要有足够的实验项目和内容, 实行开一备三, 允许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教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 给学生更大地选择空间。

3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

针对实验教学要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7], 开发实验教学课件, 引用高质量课件, 进行网络教学、课外实验和演示等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形成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保障。要办高水平大学, 首先要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网络和计算机这两项技术综合运用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去, 就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生动、丰富的教学环境, 特别是CAI课件, 其文字、声音、三维立体动画、视频、实物资料结合的教学形式, 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延伸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 细化课程要求, 引进先进教材, 开发实用性自编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及知识的载体, 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实验教材建设是实验改革的依据和保证, 必须选用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材。课程组一贯重视教材选用和评估工作, 按照“以选为主, 以编为辅, 质量优先, 培育特色”的原则, 增加了设计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 将科研中的新工作写入实验教材;体现了绿色化学实验的教学思想, 编写了少量化和微型实验;实验教材配有多媒体实验指导课件。

通过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料的多方面建设, 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扩大人才引进, 规划人才培养, 形成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组采取外引内培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学队伍中, 鼓励学术骨干担任实验课教师, 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水平, 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政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和实验室管理队伍。

6 结语

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从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到实验课程体系的规划, 从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到实验教学模式的创建等都需要大量的探索。基础化学实验构建的一体化两平台三层次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育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新的教学模式更新实验内容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尽力为多样化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平台。

因此,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为同类院校培养面向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和企业需要的大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积累经验并提供有益的借鉴。我国普通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我们深信只要坚持改革, 继续努力, 高校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立亚, 龚福忠, 秦伟, 等.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03) :148-149.

[2]何英姿.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思路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02) :119-121.

[3]解从霞, 王小燕, 张振英, 等.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 2007 (05) :87-89.

[4]吴飞燕, 张小林, 周美华.综合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建设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06) :141-142.

[5]夏静芬, 林建原, 唐力, 等.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03) :87-89.

[6]张艳君, 成泽艳, 刘建军, 等.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8 (01) :54-55.

篇4: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感想

关键词:“新课标”;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原则

一、引言

200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自出版发行使用至今已有十余年,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其前身《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改进,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由此可见,我国教育部对高中英语教育的高度重视。“新课标”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高中英语教学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因此,仔细解读“新标准”的具体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新课标的“新”,是与英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恰当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标”提到的英语课程性质包括:英语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英语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不仅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英语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从贴近我们学习生活的角度看,英语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工具,在获得一种语言知识达到学业要求的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培养我们的文化意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新课标”强调的基本理念包括重视基础性和发展性,注重语言知识基础以及实际运用发展能力;课程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规划的空间,而这种能力也会迁移到今后生活的各个方面;注重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以往的教师灌输式被动学习有很大不同,使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重视素质教育,尤其关注学生情感和人文素养;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尤为新颖,重要表现在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了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理念。必修课程注重基础性,以语言知识为主,为学生面对的高考等测试作充足准备。选修课程注重发展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素养,使英语课程不枯燥乏味,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既重视基础教育又发展素质教育,与时俱进,是该课标的特色之一。

三、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普遍受推崇的三种学习方式,这在“新课标”中有所涉猎,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有效的学习策略会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和风格,这种学习策略也会迁移到其它科目的学习中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会在内容标准中提到。目标决定着方法和手段,明确的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动力和努力方向。在目标的指引下,英语课程教学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它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其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新课标”对这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本文以文化意识七级目标为例。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目标(七级)要求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体现了高中英语的学习不仅要学会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达到学科毕业要求,在高考等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还要学会如何很好地使用英语,不能只学不用,要让这个工具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四、实施建议

“新课标”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四个方面阐释了详细的实施建议并配以具体相关教学案例。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会产生强大的效益,这部分内容对师范学生和在岗教师意义重大,会使大家受益匪浅,以评价为例,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且评价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意义。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出发点,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及其对学生和学校的促进作用;评价体系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相结合;注重实效,合理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流于形式的评价费财费力费时且没有实效性。

五、结语

“新课标”的制定有其一定的时代背景,符合当时的英语教学需要,为高中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功不可没。认真学习和研究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一切以学生为本,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从备课、教法等方方面面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所以不细心研读其中的思想,不与时俱进,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标的指导思想及各项指标的要求也应日益改进,更加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8).

[3]李正栓. 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7).

[4]杨敏.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与理论依据[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5]邹为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评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课程 教材 教法,2013,(6) .

[6]尹世寅.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构建特点和实施原则[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9).

[8]高凤江.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外语教学策略[J].国外外语教学,2005,(11).

篇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4月出版)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

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入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二)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课程结构图示如下:

(三)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五)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l”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六)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七)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一、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渎、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牛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注意门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诗歌与散文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占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涛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小说与戏剧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墓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新闻与传记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4.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5.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语言文字应用

1.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3,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5.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6.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7.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一)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浯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其目标。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牛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四)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五)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五个模块实施教学。

阅读与鉴赏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涛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活动足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表达与交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六)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1.选修课程的设计

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学校及其所在地区具有的某种特殊条件,教师具有的某些特长,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可以成为一些特色课的生长点。

2.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牛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教师应该认真做好选修课的介绍。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门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主权。学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趋向等方面的特点.教帅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取舍。

3.选修课程的教学

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汁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没定。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

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课程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注意开发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教师进修,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建设选修课程。

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如此等等。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4、关于五类选修课的教学

诗歌与散文

本系列课程,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

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小说与戏剧

本系列课程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与“诗歌和散文”大致相同,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此外,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新闻与传记

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新闻与传记的写作应以学校社区生活和熟悉的人物为对象,从写新闻评述、综述或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根据表达需要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言文字应用

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确性和速度;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和语言风格。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的方法,认识、分析有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学习表达的创新,思考语言文字应用与发展中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在调查、探究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虚心、求实的作风。

鼓励学生参加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专家讲座,或组织学生访问专家学者。注意用生动的实例展开教学,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

文化论著研读

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凋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阅读文化论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考察成果。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结果应该切合实际,不要盲目拔高目标。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足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刁<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要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订评价方案,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的实际运用,使评价更富实效。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课程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如书面的语文考试较适合于评价认知水平,观察活动较适合于评价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记录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再如,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点。要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二)必修课程的评价

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作出初步的评价。对言之有据的独特见解,应予以鼓励。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对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察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选修课程的评价

1.诗歌与散文

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诗歌散文鉴赏水平。

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要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要评价其成果的水平。

2.小说与戏剧

评价的基本要求和“诗歌与散文”大致相同。评价中还应关注学生对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等的感受。

3.新闻与传记

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关心国内外大事,是否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并能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评价学生能否运用多种形式写作简短的新闻并关注其效果反馈,能否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良好文风;传记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内容的真实,文字的生动,以及是否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4.语言文字应用

注意考察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能力和方法,进行广泛阅读和交流讨论,具有积极的运用意识和负责的态度;能否读懂语文学科以外与自己学识相当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运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实可信,并有针对性;语言表达是否严密而有条理,并讲究语言艺术和实际效果。关于应用文的写作,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文风,掌握基本的格式要求。

注意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归纳、梳理语言文字的规则,能否发现语言文字表达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是否能对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和规范化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字现象的敏锐性和探究兴趣,考察其能否运用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分析、探究语言文字问题。

5.文化论著研读

考察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注意评价他们提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还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也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全面达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各项目标。

(二)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五)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六)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七)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八)教科书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九)必修课教科书,可以将课程内容综合设计成五个模块;也可以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分编,供学校在教学中自行组合成五个模块。

(十)选修课教科书,可以根据五个系列的课程目标,在每个系列中设计若干选修模块进行编写。学校也可以选用现成的图书作教科书。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五)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

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关于诵读篇目提出如下建议:

先秦散文,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

唐宋散文,如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

《诗经》,如《氓》等:

楚辞,如《离骚》等;

唐诗,如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等;

唐宋词,如李煜《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等:

白话诗文,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二、选修课程举例

选修课程,要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课程目标,逐步加以建设。

选修课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可以是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中外小说名作选读”,这样的课程有利于使课内的学习扩展、延伸到课外,学生在课内学到某一作者著作的选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进一步了解作者全部著作的愿望,课外多方搜集,系统学习;也可以选择一本书或某一个时期、某一位作者的著作,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阅读与探究。学生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读好一两本书,会终身受益。

有的选修课,其内容实践性很强,可以到生活实践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如“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课程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注意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语言文字现象,思考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文化问题,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

以下所列关于选修课的设想,详略不等,目的在于提供一些思路,供建设选修课时参考。

课程举例一:唐诗选读

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认识唐代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运用诗词格律知识鉴赏唐诗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

可以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唐诗组编在一起,进行专题性阅读鉴赏。从书刊、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作品评论资料,帮助阅读鉴赏;组织学生诗社等业余社团,开展专题研究活动;依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围绕所读的唐诗作品组织游览、考察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感受和理解作品。

类似课程,如宋词选读、杜甫诗歌选读、东坡词选读等。

课程举例二:中外戏剧选读

选读、观摩若干中外戏剧(包括影视剧)的经典作品,可以是篇幅短小的独幕剧,也可以是一部剧本的节选。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正确理解中外戏剧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位,丰富精神生活。

了解中外戏剧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文化常识,了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有关情况。学习欣赏中外戏剧的基本方法,学习解读戏剧作品,对戏剧作品具有欣赏兴趣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结合鉴赏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培养对传统戏曲和地方戏曲的兴趣,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对感兴趣的中外戏剧作品进行专题研究或比较研究,开展戏剧评论。组织观看传统剧目的演出,请有关专家和演员作专题讲座,帮助理解戏剧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举行阅读报告会、作品讨论会、戏曲演唱会等,以形象生动的形式提高学习戏剧的效果。

课程举例三: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

专选中外小说与戏剧的单部经典名著,用精读的方法进行鉴赏和专题研讨。中国古代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等,古代戏剧名著如《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中国现代小说如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的作品,现代戏剧名著如田汉、老舍,曹禺的作品:外国小说如塞万提斯、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卡夫卡的作品,戏剧名著如莎士比亚、果戈理、莫里哀的作品。

课程举例四:新闻通讯的阅读与写作

指导学生阅读新闻、通讯作品,学会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并能综合其他相关知识,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自己的评判。增强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培养对时事的敏感,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阅读典范的新闻、通讯(含特写、报告文学)作品,了解新闻、通讯作品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分析观点与所报道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辨析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知道搜集与处理素材的一般要求,学习写作新闻、通讯。组织采访小组,通过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调查方法,搜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个案),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对素材加以筛选,使用最具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报道和分析。

类似课程,如采访与编辑等。

课程举例五:传记选读

阅读人物传记,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的基本特性和功用,注重作品材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分析作品在事件叙述、人物描写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色。

可以比较阅读不同作家关于同一传主的传记作品.或者同一作家对不同传主的传记作品;也可以将相关题材的影视片,与传记作品进行比较,对不同作品作出评论。

在阅读中,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价:通过阅读,大体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传记的同时,适当参考阅读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并结合传记阅读,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举办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特别建议选取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传记文学来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教学,鼓励学生尝试写小传。

课程举例六:语言文字专题

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练习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提高理性认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可以设置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普通话与方言等方面的专题,阅读相关论著,了解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关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出分析解释。例如根据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对说普通话时出现的一些错误能够识别并学会纠正。了解生活区域内方言的情况,分析当地人学说普通话的主要障碍和解决对策。也可以针对一两个专门领域(如司法、商务、传媒等领域)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尝试分析其风格和特征。

类似课程,如汉字专题、语法专题、修辞专题、逻辑专题、普通话与方言等。

课程举例七:演讲与辩论

讨论若干典型的演讲、辩论案例,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观摩演讲、辩论活动,感受在演讲、辩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与艺术。分析演讲者、辩论者的文化修养、思想深度、应对策略、语言技巧、神态风度等,观察听众的反应,了解演讲者、辩论者表达的效果。

引导学生平时加强积累,扩大知识面,熟悉一些典范的演讲、辩论案例;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思考问题的深刻性。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在每一次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反复实践,丰富临场经验,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和随机应变能力。

课程举例八:先秦诸子论著选读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可选择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进行阅读探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有关阅读内容,形成若干专题,如:“孔子论学”、“孟子论义与利”、“《老子》中的矛盾观”、“《庄子》中的譬喻”等。

课程举例九:《人间词话》选读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近代文艺美学论著,也是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典范之作。通读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初步领悟王国维词学、美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以及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

阅读《人间词话》,宜侧重从作品鉴赏的角度领会其基本理论观点,对书中涉及的古代涛词曲作品有所接触和感知.并用来帮助对王氏理论观点的了解。根据自己对书中所涉及作品的熟悉程度,自主选择精读若干则词话,或围绕几个专题,有重点地加以研读,运用某一理论观点(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以及情与景、隔与不隔、自然与雕琢、雅与俗、入与出),帮助欣赏诗词曲作品.提高运用理论观点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不求面面俱到,一些比较偏僻的知识和比较艰深的内容可以从略。

课程举例十:《歌德谈话录》选读

歌德友人爱克曼整理的《歌德谈话录》一书。记录了德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歌德的重要思想和文艺理论观点,是世界文学的杰出成果。高中学生阅读此书,可以接触外国优秀文学传统,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艺理论修养。歌德的不少见解在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当然也有其历史局限,要使学生对此能有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在通读全书、大体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对书中涉及的文化或文学问题进行归类,如:文学与时代、文学与民族、文学与自然、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生、文学与作家人格、个别与一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文学作品的整体性、艺术创造性、美感和艺术鉴赏力、论著名作家作品(如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席勒、拜伦、莫扎特、拉斐尔)等。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积累的相关知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熟悉程度,选择若干专题进行探究,结合了解歌德和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其主要观点和内涵,扩展到对其他文化和文学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有兴趣和可能,可结合阅读歌德传记和他的代表作品(如仑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以帮助对有关观点的理解。对书中提及的重要文学艺术家的传世作品,也可从各种途径搜索品赏,用以印证歌德的相关观点,或据以提出不同看法。

课程举例十-:中华文化寻根

通过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以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课程可选择的内容专题,可包括民族、氏族、宗教、婚姻、家庭、姓氏,天文、地理、历法、纪时、风俗,艺术、文教、汉字、文献,衣、食、住、行、用等。不追求内容上的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若干古代文化专题作为教学的切人点。通过若干专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自主学习中扩大古代文化的知识面。

教学方法上既要给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今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源流,使学生学会搜集材料、调查分析,说明和讨论传统文化现象的社会影响。可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专题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

课程举例十二:社区文化专题

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展开社区文化的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中市民或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阅读有关书籍,了解关于文化及社区文化的知识和资料;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方式,向社区干部、中小学生、市民或村民等进行调查,整理分析资料,写成调查报告、社区建设的建议书等。

篇6:化学引桥课程的点滴感想和思考

— 关于初中化学引桥课程教学的点滴感想和思考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发现这样的现象:进入九年级以后虽然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一门新的学科——化学,但要不了多久,化学学习的成绩差异很快就能显现出来,而且和原来学生的成绩状态并无明显关系。很多成绩原本不错的同学化学成绩却表现平平,反而有个别原来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化学却学得不错。文理科的差异开始在这时表现出来。此外,由于我市的教学模式是六三制,初中阶段学习时间较为紧张,学生对九年级化学知识的掌握存在化学知识难以理解,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对化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知识掌握不牢等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兴趣,不让学生输在同一起跑线上,学校开创性地在八年级开设化学引桥课程。

目前,我校初二化学引桥课程实施已经两年了。作为一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教学新手,有幸担任我校化学引桥课程的教师。作为化学引桥课程实施的一线教师,回顾这两年来的教学经历,有收获,有经验,也有些不足之处,现在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化学引桥课程改革的活动中

化学引桥课程重在“引线搭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和兴趣,为九年级化学学习铺好路搭好桥,并不是真正按部就班地化学课本原样搬到八年级化学引桥课堂当中去。为此,学校利用两次暑假培训的时间组织我校全体化学教学同仁根据这一理念和标准编订化学引桥课程课本。我也有幸参加了这两次修订。在课本的编订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新的课程和标准要求我用新的教学理念和原则来支撑。因此,在这两年来我积极学习我校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了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座谈、交流等活动,加强对报刊、杂志、网络上有关内容的学习、利用,从具体行动上真正领会化学引桥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尤其重视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的着力探索。通过学习培训,初步掌握了化学引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到化学引桥课程改革的活动中。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我校八年级学生知识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要求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这些学生不至于落下太多,“笨”鸟先飞,让他们在化学这门学科上感到希望。

三、上好每一堂课,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

自从化学引桥课开课以来,我真切地感到学生对化学这门功课的热情比较高。初二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一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好这门功课,而且是带着兴趣去学,我精心设计,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作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而不是很枯燥的。例如,在学习溶解过程的放热与吸热现象时,三种不同物质的放热与吸热容易记混,所以我编了一个口诀“小(硝酸铵)溪(吸热)放(热)羊(氢氧化钠)驴(氯化钠)不变”,借助这个口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记住这一知识点,不再记混。

“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在重视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议”和“论”,对学生中比较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允许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有的采用基础好的同学先回答,基础差的同学再提问题或让基础差的同学先回答,再由基础好的同学补充,最后老师讲评、归纳、整理的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际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都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有效的课堂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情境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每节课的引入,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使学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使学生感觉到身边就有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中我导演了这样的故事情节:假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水分子,那么我们上课时的状态就是固态的水分子排列特征:有序排列,每个水分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做有限的振动;由此学生们就可以推出液态的水分子排列特征就是学生课间时的状态:无序排列,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做较自由的运动;自然而然的,学生又得到了气态的水分子排列特征就是他们周末回家时的状态:自由运动,充满整个空间或容器。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联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便于学生更好的记忆。然后在讲水的天然循环中,我又将循环的范围定格在【滕州微山湖---滕州育才中学---滕州小清河----滕州自来水公司----千家万户(滕州育才中学)】在这样一个情境中,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水的天然循环,又能印象深刻,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这样一堂原本内容枯燥的识记课就因此而变得生动有趣了。

四、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化学来自于实验,化学的研究与发展也扎根于实验。初中化学教学应回到化学的原点——实验室。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开展探究实验,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化学引桥课程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才能激活他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书本上出现的实验,只要有条件,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并在实验前把实验中将会出现的现象用生动的、令人非要看到不可的语言描绘给学生,然后布置实验预习、有关知识的复习准备,当亲身经历了实验的顺利完成,那种成功的喜悦和对知识的向往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学过的知识也才不容易忘记。即使实验是出现了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同样也加深了知识理解和掌握。

五、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引桥课程的教材虽然有利于开展各种活动探究,但却不利于学生复习总结和知识建构,如“二氧化碳”等章节,学生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那么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建立知识树,每个同学都要在知识树上“添砖加瓦”,这样让学生在趣味性学习的同时系统地掌握知识。因此,每章结束,我们都应该及时地、有条理地整理出一些比较重点的基础知识,建立知识树,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为九年级化学学习搭好路铺好桥。

六、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过去更多的是以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评判的标准,自实施化学引桥课程以来,应彻底改变对学生的评价观念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个性化评价。对不同特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随着化学引桥课程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信心增加了,情感态度、健康个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课程还会继续,一定会碰到各种困难,但我会坚持不懈地探索、尝试,努力跟上教学步伐,我愿做初中引桥课程的铺路石,引领学生在今后化学的学习长跑中打好基础,让每一个学生不输在同一起跑线上。

上一篇:地产团购协议下一篇:五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