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2024-05-18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精选14篇)

篇1: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2010年7月28号本人在和政中学参加了普通高中课改美术教师远程培训,此次的培训,我们这些老师被编为和政美术一班,成员有27人,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一起学习,一起参加研讨。

为期10天的新课程培训结束了,紧张而充实,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但觉得这10天仅仅是个开始,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慢慢思考,慢慢消化,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今后长期的学习和探索。对于刚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美术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讲,新课程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开始,在这一个崭新的平台里,每个学员都畅所欲言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值得我去学习。

我们顶着炎炎烈日在这里集中培训,确实很辛苦。特别看到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师,在学习中认真的劲头,无不佩服,在论坛得讨论、优秀的文章、每个培训班级的简报、作业点评、在这里都能收获很多的东西,学无止境,我们的学习其实才刚刚开始。

高中课程改革是个新的开始,教材由原来的美术欣赏,改为美术鉴赏,并且除了开设这一个模块外,还有四个模块,总共五个模块包括了九个系列,可谓是“多样性”,学生在选择上也具有了多样性。

通过几天的观看和学习,我是大开眼界,课例中的实验区在高中美术新课改的实践中,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在开课方面,基本上五个模块,九个系列,都开设了各自的工作室。有的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推广,还创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美术新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天地开阔了,有了很大自主性和选择性,以前只有鉴赏课,现在有了绘画、工艺、书法、摄影等等课程,非常有利于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对于老师来说,新课程也开拓了更多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性,让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境界。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全面理解美术的概念,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写实性的技巧,它其实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术概念,理解美术作品,很好的运用美术手段去表现。

其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合理引导,并给与他们创造性发挥的最大空间。

最后,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在这样一个好的新环境中去做好教学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得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和文化素养,发挥自己的特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材料,真正去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的。

新课程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观看了很多试验学校的示范课和经验交流,也和许多同行交流了解,互相学习,对自己的启发很大,不仅仅对于高中教学,对于初中课程,也带来许多启示。

作为一个美术老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甚至是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风格去上好一堂课,都是需要思考,需要精心准备的。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师应该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美术这个天地,不仅仅是教给他们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走,自己去亲身体验到美术以及艺术的乐趣。启发式的教育,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利的。

而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不仅仅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要具有很好的个人魅力,体现出教师的风采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内涵。

新课改下我们看到了新的思想、理念、模式,但是我们也会去思考一些现实的问题,有些模块因为条件的限制无法开设等,但是只要我们有想法,只要我们去坚持,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的。

新课程学习,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其中的收获和思考远远不止这么多,期待在这样一个课程改革中,自己各方面都能不断提升,去体验一个教育者的成功快乐。希望课改走得更远、更成功。

老师们加油!因为我们有激情、热情、和信心!

篇2: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杨小兰

有幸参加了高中美术教师新课程暑期培训。在今天的第一天培训过程,在这短暂的一天来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还汲取了老师们的一些前沿思想和讯息,自身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在整个新课程培训过程中,紧张而充实,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但觉得这仅仅是个开始,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慢慢思考,慢慢消化,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今后长期的学习和探索。对于从事多年美术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讲,新课程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新课程需要研究型的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总结自己的经验,追求更高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发现性、创造性的选择。

美术新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天地开阔了,有了很大自主性和选择性,以前只有鉴赏课,现在有了绘画、书法、工艺、摄影等等课程,非常有利于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对于老师来说,新课程也开拓了更多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性,让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境界。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全面理解美术的概念,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写实性的技巧,它其实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术概念,理解美术作品,很好的运用美术手段去表现。

其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合理引导,并给与他们创造性发挥的最大空间。

最后,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在这样一个好的新环境中去做好教学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得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和文化素养,发挥自己的特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材料,真正去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的。

新课程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观看了很多试验学校的示范课和经验交流,也和许多同行交流了解,互相学习,对自己的启发很大,不仅仅对于高中教学,对于初中课程,也带来许多启示。

作为一个美术老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甚至是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风格去上好一堂课,都是需要思考,需要精心准备的。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师应该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美术这个天地,不仅仅是教给他们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走,自己去亲身体验到美术以及艺术的乐趣。启发式的教育,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利的。

而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不仅仅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要具有很好的个人魅力,体现出教师的风采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内涵。

篇3: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 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高考, 在艺术类院校的召唤下, 传统的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依旧影响着几乎所有学校, 使高中美术课堂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特点, 并且由于对美术的“轻视”, 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 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长此以往, 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 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1.教师方面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难免对非必考科目有所轻忽, 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程, 使其了解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赏画, 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是对其审美的一种提升, 对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鉴赏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对所鉴赏的作品有正确认识, 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鉴赏作品, 以免学生误入歧途以及被提前利益化。

(2)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教学方式。在美术鉴赏课程中,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增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的直观感受, 直接的视觉刺激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变“静”为“动”, 使学生更加了解色彩世界的神奇, 增强了直观性, 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 还能够使美术与音乐相结合, 实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

(3) 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 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与技巧, 引导学生欣赏好的作品, 更应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 进行绘画实践。同时, 安排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 互相交流, 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等, 使他们不仅能掌握美术鉴赏理论和一定的绘画技巧, 还能真正理解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值得鉴赏的作品。

(4) 开发特色美术鉴赏课程。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学校情况的差异, 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以及自身优势, 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

2.学生方面

(1)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有了学生的配合, 老师的授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美术鉴赏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问题及讨论环节等, 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 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并喜爱美术鉴赏,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 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 抛却偏见, 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欣赏美术之“美”, 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

(3) 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

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老师多以理论授课为主, 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绘画技巧理论, 老师讲得枯燥无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后, 在美育教育的指导下,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有所改变, 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 这些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

(4)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术鉴赏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 因此, 高中美术鉴赏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教育, 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 使其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美, 能够深入发现并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 进而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三、结束语

总之,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德智体美劳成了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 对于高中美术鉴赏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成绩, 我们有目共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 就是要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欣赏,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让学生通过对美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 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 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创造新课程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本文探讨了当前湘版美术鉴赏课中的教学新思路, 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篇4: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学

关键词: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模块,加强学习自主性。它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学习和生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观察美术作品,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美术的语言和美术的手段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一、联系生活,切近生活

要想切实上好一堂美术课,符合新课标的主旨内涵,必须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教学内容远离实际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趣,显然不会为学生所乐于接受。高中生本身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也具有对美术活动的基本需求,比如穿着打扮、选购物品、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报刊杂志,尤其是动漫形象的模仿与尝试创作等,要想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选择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将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的。例如:《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运转,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电脑、网络、动漫纷至沓来,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本土文化,很多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精髓已难以触及,民间美术作为本土传统文化的小支就更不用说学生会对之有多少了解。但上升到文化高度,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的自豪感,需要真正让学生对之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因而从二个方面把本课教学内容向实际生活靠近。一是讲自己小时候做的泥玩具故事,从而诱发学生热烈回忆自己儿时玩玩具的童年趣事;二是在互联网上搜集民间工艺品的起源、发展、产地等资料,为搞模拟民间艺术品拍卖报价做准备。通过以上实践,学生兴趣大涨,课堂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目的,甚至比预期还要好一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高中阶段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季节。高中学生具备特有的可塑性,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应该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常常根据课堂的需要,自编一些有助于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教材,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比如,我在讲授《中国古代陶器》一课中,有一件作品《人面鱼纹盆》,其中的图案“人面鱼纹”,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一定的含义,而书本中介绍得比较简单,就一句话:“以人面与鱼组合而成的人面鱼纹,可能具有原始宗教的含义。”于是在这里,我就引导大家结合远古时期人们的渔猎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体会一下,远古时期的半坡人为什么要在盆内画上人面鱼纹?有何特殊的含义?结果经过大家的分组讨论,得出的答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比起任何一本参考书中的解释都要丰富得多。其中,有人认为她是某个特定部落的旗帜、图腾的标志、部落的象征或纹身的写照;也有人认为此图案应该与远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有关,是神人的一个特定形象;有的同学则认为这是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寄寓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尽可能多地捕到一些鱼,来满足人们的生存所需,其作用应该等同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更有甚者,联想到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回族人把猪尊为祖先的例子,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在当时还较愚昧无知的情况下,半坡人对人类起源的一种解释,认为人可能是由“鱼”转变而来的。尽管大家的解释不一定有道理,甚至于毫无根据,但通过这一连串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形象思维表现的训练,既宽松了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了大家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三、强化美术欣赏,陶冶学生情操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生,单靠简单的说教无法使学生得到审美滋润,如果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和自然的欣赏只存在同一的理解,就违背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泯灭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情趣。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利用作品欣赏课,加强学生的欣赏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教材中那些欣赏画面的内容、形式、风格和表现的情感、方法是多样化的,千姿百态的。不同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裁,和教学时不同的分析手法,势必影响感知力。因此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构图、色彩、线条、材料等进行分析,让学生去细细的体味,由教师唱独角戏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篇5: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美术教研员 李伟东

一、基本情况

2008年7月22—30日,由省教育厅主办省教育学院承办的高中新课改美术学科骨干教师教材培训班在哈尔滨隆重开班。参加这次培训班的主要领导有省教院张晓明副院长等同志,省教院艺体部高中部赵玉晶老师主持了会议.两次参加此次培训的各地市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共计600余人。其中高一年段培训有我地区实验中学的郑丽红、兴安高级中学的王东力、新林一中王平、塔河二中余富海四人参加;高二年段培训有我地区实验中学的有丁芳、兴安高级中学的刘殿林、松岭一中李晓丽、呼玛高级中学王雅楠、漠河高级中学王春玲及教师进修学院美术教研员李伟东六人参加了培训(共计10人)。

本次整个高中教材培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位专家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方法。省教院副院长张晓明为我们介绍了高中新课程大背景和大趋势的重要报告,教务处副处长周德春对培训要求进行了具体的部署,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常锐伦对必修模块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材进行了解析,北京教科院何墨荣老师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做了分析,湖南名师刘清娥为高中教师介绍了体验,刺激与反思的切身理念,又有哈市的各实验学校名师武海鹰、王力香、赵文馨、董忠盛、丁月光、王希等分别做了 “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例解析、鉴赏课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等针对我省学校实际的专题讲座,最后 由省教院艺体部赵玉晶老师主讲了《高中教学问题的对策与研究》的专题引领。

二、收获体会

在培训中,众多专家和讲座教师都从各自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无偿奉献给大家,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从不同角度收益非浅。然而总是有特别的培训者会给我们留下至深的印象。如:北京教科院何墨荣老师的《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对绘画模块的认识部分,分别从人美版绘画教材编写思路、绘画教材以什么作为“开场白”、绘画教材中安排了哪几种绘画形式、对画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等几方面与大家做了分析与交流,言语风趣、印象深刻。其中以国画为主、以素描为主、以装饰画为主的实施方案及对色彩画教学的建议等的讲解,深入教师心理,其对绘画模块形式与内容的导引使所有参训者受到启发。

湖南长沙年轻的专家型教师刘清娥为会议所做的“体验,刺激与反思的理念与过程”及在自身模块教学实践中创设的“肖像临摹工作室”体系,倡导用活动带动模块建设的理念,全新地引领着培训教师。她强调体验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刺激是教师启动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刺激物刺激学生动起来。教师应该是导演,导游,商家节目支持人,教练,乐队指挥,交际伙伴,学习伙伴。我们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要在教学中寻求创新,寻求个性化的教学。教师首先对教材要有个性化的理解和领悟,要带给学生教材中所没有的东西,我们的教学要通过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逐步摆脱对教的依赖,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等等。

通过此次培训,给参训教师带来了很多的反思和收获,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对教师角色的反思、对人才培养的理解,明确了既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的体验,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深入追求。因为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及模块建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

通过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下步工作建议:

1、教师要认真钻研、辨证地看待及使用新教材 教师应该看到不同模块教科书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发展需求,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如美术鉴赏教材一课教学内容偏多时,教师需抓住主题(副标题灵魂)进行处理。同时,教师教学要善于走出教科书,开发身边的教材、注重教材内容与地方资源相结合来丰富教学。

2、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选课,保证课程模块开设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出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和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征,可以通过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美术模块开设有按学期开设、按学年开设、按学段开设 的几种形式,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并结合我区教学实际,建议学校先开设“美术鉴赏”模块,在此基础之上再逐步开设其它模块。或者将“美术鉴赏”模块与其它8个模块中的任一模块同时交叉开设。

并且鉴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建议学校在排课中除美术鉴赏课外(可两节连也可不连),其余模块教学尽量做到两节课连排,以方便教学的实施,确保学生美术学习成效,学校在排课时应给予相应支持。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构建开放的课堂

构建开放的课堂,就是构建平等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其中包括构建丰富的教学情景.、开放活动空间、开放活动命题题材、开放评价标准,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加强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使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鼓励与培养学科名师建设

在学校美育建设进程中,一支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美术教育的关键。学科教师间要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请名教师上课,通过以老带新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老师提供到名校的进修机会,组织教师定期外出参观学习,以开阔美术教师的教学和创作视野;还可以聘请艺术名家或专家型教师作为美术导师、兼职教授,通过专家教授的定期讲学指导、教材教法指点和作品辅导等多种形式,使美术教师水平迅速成长。并根据当地、校的教育资源实际,尽快开展版画、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画、书法篆刻、摄影、等美术模块课程建设。

篇6:高中生物新课程培训总结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第二、课程实施是学生主动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生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第三、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收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基本存在方式。新课程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新课改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均体现了新课程在目标设计上,是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这一特点的。第一,新课程重新定位知识技能的作用,不再把知识定性,即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第二,新课程重新定位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第三,新课程重新定位了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新课程认为,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新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综合化。第一,各学科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课程向儿童经验与生活回归。第二,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生活实际本质,如新设“综合”学科: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课程内容:倡导“新、活、宽”。课程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面对课改的必然趋势,我们高中生物教师要正确对待课改。

一、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转变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四、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作为新高一生物的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简单地把课改理解为变教材。这次课改不仅是换换教材,而是通过教材内容改变,实现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体系等的根本转变,真正实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过去由老师传授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主。

走出“错误地认为进行课程改革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弱化,影响以后的升学考试”的误区。过去我们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现在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以前关注更多的是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这次课改立足于三维目标的统一,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不仅不会带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弱化,相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

2.新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感到高中生物课枯燥乏味,师生之间也缺乏合作与交流。教学过程实际上则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统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高中生物课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素质。3.要改变学生过去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使学生学习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

篇7: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总结

为期八天的历史学科新课改远程培训于今天下午落下帷幕,期间,我聆听了历史学科专家学者对新课程改革的解读,学习了历史课程新理念,对现阶段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并通过甘肃省课改网中的交流平台和同行进行了深入、激烈的讨论,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训时间虽短,却获益颇丰。

我的收获

首先,谈谈我对新教材的认识。甘肃省从去年开始试行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在编排体例上有了显著的变化,它改变了以往的编年体例,以专题取而代之,而专题之下又按时间顺序罗列史实,内容更加系统。但是,这也淡化了对某一时期历史全貌的认识。新教材的专题排列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有较高的对历史史实进行整合、取舍的能力。从内容来看,新教材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内容结构,学科间的交叉联系更加密切,政治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涉及较多,这对学生和老师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补充些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的知识。

其次,谈谈我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以往的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层次之别,对学生往往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这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历史课的功能没有实现。而新课改倡导改进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次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强调人文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但与此同时,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提高了,学生的时空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了。这对目前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第三,谈谈我对教学教法的认识。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为配合这些教学方法,历史课应适时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历史剧表演、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等,让学生感悟历史,热爱历史。此外,课改后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它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史实,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眼球,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我的成绩

我在这次学习中,相应的取得了一些成绩,共完成作业8篇、撰写研修日志7片、教学设计4片、发表评论60余条、积极参加在线讨论,提出了20个问题。每天基本上都在上网,研修的路上,一路汗水,一路思索。但是,苦中有乐、苦中有趣、苦中有获。关键是获得了真知、获得了友谊、珍享了精神财富。研修平台永远是传授科学知识的神圣殿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是那种致力于文化的传授,学业的精进,人格的塑造之地;是那种崇尚奋斗,拒绝平庸,激励学员们以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努力拼搏的心中舞台。

我对今后教学的设想

1.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篇8:新课程下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由文化知识传授的智力因素和师生情感沟通的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构成。课堂教学正是以情感为动力基础的。古语曰:“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在接受教师本人的前提下, 才会接受其教学, 与教师达成良性互动。因此,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入情感,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保证课堂效率的实效性。传统的师生关系将教师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遵循“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古训, 命令式地教育学生。师生之间距离疏远, 学生对教师充满畏惧感和敬畏感, 不敢接近教师。致使教学互动的效率低, 学生没有与教师对话的热情。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放下架子, 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变成学生的朋友, 融入到学生中, 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 采取温和、友善、宽厚的态度, 使学生将情感体验化为学习动力,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开展师生良性交往互动。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由于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基础、个性特征等因素方面有自我的表现, 教师要对此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 满足不同个体的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比如, 教师为学生设立学生分层档案, 将学生分为成绩优异、成绩中等和成绩落后三个层次, 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给以不同的指导并跟踪。尤其对学困生要加大美术指导力度,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同时, 对于美术天分好的学生, 要培养他们的特长, 挖掘学生自身的美术学习潜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学科运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分别进行课堂内和课堂外教学。课堂内的艺术语言因素, 如线条、色彩、质感等, 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 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 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 扩大学生的视野, 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调动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开发美术课程教学资源

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讲解时非常认真, 学生在台下却是昏昏欲睡, 似听非听, 教学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原因在于教师在灌输式地教, 照本宣科, 想把书本的知识点滴不漏地塞给学生, 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 美术教师应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开发和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课程。

(一) 引入多媒体教学

1.美术的创造过程是抽象的思维过程。有些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依靠讲解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 也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声音、视频处理能力, 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效果于一体, 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 增强了视听效果。很容易实现化静为动、化曲为直、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具有其他教具无可替代的作用, 让学生的思维感性化。

2.由于美术教材篇幅内容有限,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使得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无法让学生接触。多媒体能够弥补这种不足, 利用网络整合大量的教学资源, 为教学快捷地提供课题所需的各类信息, 课堂的信息量增加,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求,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3.多媒体的人机交互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网上查找自己的学习内容, 进行网上欣赏, 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美术作品。比如制作生日卡、贺年卡等,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二) 联系生活实际

俗话说,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反对封闭而僵化的教育, 提倡“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单纯地讲解理论, 学生机械地作画, 难免会缺乏表现力。以身边熟悉的事物为载体,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 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 教师组织课外活动, 利用当地美术资源, 如走访当地文物景观, 参观美术馆, 采访民间艺术家, 让学生参与美术创作社团活动等。

(三) 挖掘美术素材的德育资源

美术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让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 能够建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升华思想。学生不仅得到美的熏陶,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陶冶了情操。通过介绍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素材, 亲身体会壮丽的山河美景, 启发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的情感。

篇9: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61—01

美術欣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也仅仅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它是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其他学科相对较完备的教学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而且现阶段美术欣赏和其他基础教学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能力培养的问题,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其教学内容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依据《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在美术欣赏中,人们总是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审美享受。因此,教师要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使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

(一)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二)为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思考,加强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人。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随着的是漠然的情绪,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生又怎能自主学习呢?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校里,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景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学习。

三、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篇10: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总结

一、培训学习情况

在培训期间,我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并与同行们相互交流。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教学中的困惑。

二、培训学习的收获

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

1、提升师德修养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用自己一颗挚热的爱心去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用自己智慧的爱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每名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的教学环境自然的形成民主、合谐、平等、愉乐的教学氛围,成为培养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的主阵地。

2、提升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网络培训我对教学理念有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教学的目的应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

3、提升教学方法

篇11: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8月2日至8月8日,我参加了高中教师暑期新课程培训高中(信息技术)培训班的课程。短短的几天学习虽已结束,但其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收获良多。在信息技术教育教材新课程的培训过程中,我对新课程的各个模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对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在学习中有几点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作为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的目 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理念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被动盲从转变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在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资源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体验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初步具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为学生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关注全体学生,新课程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允许存在个别“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已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从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合作,拓展“课堂”主体,延伸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广泛的、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强调信息文化,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通过信息技术本体与信息文化相结合的学习,形成信息社会所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构建和谐的信息文化。

实践三维目标,《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老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的一周里,同行们也在不断的交流,结果发现在我省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都面临这这样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起点高低不一,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几乎是零起点,对这批学生来说,去学习新教材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新教材要求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2)学生思想上都不重视这门课程。现在毕竟是应该教育,一切都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信息技术不参与高考,学生、学校感觉学不学信息技术无所谓,反正不影响高考成绩,而信息技术老师也并不是精力能全部的投入到教学中去,大部分的精力都在被教学以外的其它杂事所占,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认为自己是打杂的(3)课时少、机器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信息技术课至少每周两课时,并且是连堂课,机器平均每人一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达到教学的目的。但实际在教学工作中并不是这样,每周一课时,机器平均2.5人一台,这样的话,面对起点低,机器少,课时不够的情况,很难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以上几方面的情况是信息技术老师很难克服的困难。

但是,课堂开放以后,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加强,要从整体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加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教师应该走下"讲坛",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加强,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研究课堂调控艺术。由于我对新课程改革学习还很不够,只能谈点粗浅的看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只有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同步进行,才能促使改革顺利进行。

篇12: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

姚彦

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和新理念,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与想法: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

1.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2.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4.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二.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好一下几点: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 2、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

3、做课堂上的促进者。

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鼓励。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习,“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习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习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属于“意义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可能造成“意义学习”,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习也可能造成“机械学习”.总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通过专家老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讲解,使我对上好新教材充满了信心;通过专家老师对新教材的分析,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下学期上好新课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因此

这几天的培训我的收获还是挺大的,它使我对下面的进行的新课程教学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

篇13: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一、尊重学生个体, 重视以生为本

作为受教育对象, 学生是接受美术课程的主要对象。因此,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首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采取系列措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这是搞好美术鉴赏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原因在于, 学生只有认可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 才算是真正是符合了学生的需求。对此,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了解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内在需求是搞好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第一步。了解学生需求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教师可以通过直接咨询学生的方式进行, 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或者网络、微博等留言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家访, 了解家长的需求等。总之,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美术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 这样才能在根据学生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教学方法改进。

第二, 重视大部分学生的意见, 尊重个别学生的意见。在对学生基本需求了解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的意见与大部分学生不一致的情况。对此, 高中美术教师要尊重个体学生的意见, 并给他们做好思想工作。另外, 高中美术教师要从全局的整体利益出发去衡量或者制定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不能因为一人之见而有损集体。

第三, 重视学生的意见, 并化为实际行动。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需求之后, 教师不能仅仅表现在口号上或者形象上, 而是要将学生的需求或意见化为实际行动, 真正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加强教改研究,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混合使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 要有效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还需要教师加强教改研究, 尝试着学习和借鉴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中轻松的学习美术鉴赏课。

一是教师要善于研究。作为教师, 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高中美术教师来说, 要做到这一点, 一方面要积极学习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使得自己的专业知识更为扎实, 这为搞好高中美术鉴赏课做好前期基础准备工作。另一方面, 美术课教师还要不断的训练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总结能力。不仅要研究美术学科的学科发展, 还要善于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旦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总结能力, 就可以有效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师要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目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不少教师都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对于高中美术教师来说, 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 并应用于美术鉴赏教学中去。另一方面, 高中美术教师还可以根据美术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积极探索本学科的教学方法。从现有的实践情况来看, 一些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借鉴学习了自主探究教学法、情景教学教学法、实景教学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是对美术鉴赏教学的创新, 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应该说, 这些教学方法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

三是学校要大力支持美术学科建设和发展。由于在中学阶段, 美术学科并不是主科, 甚至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把美术课程作为副科来对待,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此, 学校和教师大改变这种原有的认识, 一方面, 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 大力引进优秀的美术教师, 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学习, 为美术学科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学校还要从宏观上高度重视美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美术学科作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 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 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 给予教师在美术教学等方面大力支持, 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三、重视课外教学, 鼓励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

对于高中美术课程来说, 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毋庸置疑, 这种效果也是有限的。如果教师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 创新教学方法, 还需要把目光瞄向课外, 重视课外教学, 同时, 要尽量做到把在课堂上的知识与讲解的内容外化到课外。

第一, 教师要努力开拓学生课外审美的途径。从现在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来看, 虽然一些学校都比较重视课外教学, 但是由于安全问题、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一般学校不积极鼓励教师采取课外教学的方式。而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说, 仅有课堂教学是完全不够的, 学生不可能在课堂内真正感受到美术鉴赏的真正魅力。所以教师要努力开拓课外教学模式, 比如,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环境, 带领学生在校内写生, 或者把学生带到校外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另外, 教师也可以与各种单位联系, 让学生去参观学习, 激发学生对劳动、对人民的赞美之情。在这种境遇下, 学生的内心会收到强烈的震撼, 因而也就相应的到体验到了美术鉴赏的魅力。

第二, 把课外教学和课内教学结合起来, 使美术鉴赏能力得到有效的内化。在高中美术鉴赏的课外教学模式中, 仅仅强调课内教学, 或者仅仅强调课外教学都是严重不足的。因此, 要正确的发挥出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真正成效, 需要把二者密切结合起来。对此,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把课内的知识用于指导课外的具体实践, 让学生体验到美术鉴赏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指导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课外的感受去深刻理解课内的具体理论, 这样就更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的具体表现形态, 这对于深化知识, 提升美术鉴赏能力, 巩固教学成效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三, 课外教学模式需要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虽然课外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和教育管理隐患, 但是学校要充分意识到, 只要做好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就会有效的保障师生的安全, 所以, 学校要大力支持美术教师采取课外教学的模式。对此, 学校可以为教师开展课外教学提供有利的场所, 也可以与校外单位联系, 为课外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牵线搭桥, 总之, 学校要想方设法为教师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校外教学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美术教师要有效的开展美术鉴赏课, 就需要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 采取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自我研究能力的提升, 尝试运用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并积极的开拓创新, 采取课外教学的模式, 为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成果继续努力。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有效教学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 分别是在指导思想上尊重学生个体, 重视以生为本;在具体教学中加强教改研究,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混合使用;在课外教学中重视课外教学, 并积极鼓励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冰清.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渗透科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3年第19期

篇14: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这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基础。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另一方面是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似地对作品展开欣赏。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

为了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

创设学习情境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彰显作品人文内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挖掘、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站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件优秀的作品,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

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作品的深刻寓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重视学生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美术活动,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内涵,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表现了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并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创设情境,使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去感悟作品,如欣赏《开国大典》之前,组织学生共同回顾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学生在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激扬中开始了对作品的欣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如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是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教学中,一位教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不仅把马的图腾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再如欣赏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学生在充分了解梵高的基础上感悟到,作为一幅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式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从而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梵高的这种爱心和对生命的渴望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重视过程与方法,加强能力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美术欣赏课主要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技能和创造能力。

1.培养审美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首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培养敏锐的感受力;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③培养透彻的(透明性的或直觉的)理解力;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述四种能力的协调和合作,均自然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形成人们的整个审美过程。审美能力集中表现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过程应着重从

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是对作品直观形象的欣赏。直观形象的美包括色彩美、形体美、结构美以及较深层次的构图美、动作美、情感美、生态美、和谐美等。其欣赏能力来源于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感悟能力。例如欣赏《开国大典》,画面展现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作品构图宏伟,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派。由于作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壁画装饰风格,将构图作了大胆而开阔的处理,造型上单纯洗练,色彩上采用了强烈的大红、金黄、碧蓝的大色块对比,使整幅作品富丽堂皇,完美地表现了中国新生的辉煌,人们不仅感受到共和国诞生时宏伟、庄严的气势和中华民族无量的前途,而且还能深刻感受到新中国人民无比的自信心和豪迈气度。

二是对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艺术风格主要指形成作品的技巧。要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最后的晚餐》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三是对与作品相关的内容的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了解这些内容是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例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是对作品人文内涵的挖掘。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要使学生感悟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重要特征是借神躯表现人体,在这种世俗的风气之中,唯有达·芬奇勇敢地举起赞颂人道主义的旗帜,一幅表现有神圣尊严活生生的人,赞颂人的自然美,赞美人的生命的可爱,寄托画家创造人像典型的理想,这种以歌颂人为主题的肖像画,一反过去宗教内容绘画的传统,是对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和禁欲主义的一种叛逆。

2.培养美术技能

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技能、技法的学习不是主要任务。但是在了解作品的形成过程时,完全可以使学生从材料、工具、技法、构图等方面,认识各个作品的不同特点,从而在技能、技法上得到启示与提高。例如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其他画种相比较,除了在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不同外,最主要的是在构图上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透视、色彩的制约,而自主地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景物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而油画则不同,油画用色造型,必须遵循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原则进行科学造型。

3.培养创新能力

美术欣赏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外国现代绘画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时,就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中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跟随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带有童话色彩的宁静而又祥和的梦幻气息,去体验那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

此外,欣赏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上一篇:计划生育工作下一篇:领导科学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