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普通物理实验报告

2024-04-27

华理普通物理实验报告(通用8篇)

篇1:华理普通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该有试验报告纸和试验预习报告纸。有的话照着填。没有的话这样: 预习报告:

1.试验目的。(这个大学物理试验书上抄,哪个试验就抄哪个)。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实验报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议你找你们学长学姐借他们当年的实验报告。还有,如果试验数据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坏值,什么都别想,直接当没有那个数据过,仿着其他的数据写一个。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转动微调手轮也不怎么会用,最后调出干涉条纹了却掌握不了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个数、速度与调节微调手轮的关系。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验仪器用的非常不熟悉,这一切都给我做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当我回去做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发现实验的误差偏大,可庆幸的是计算还顺利。总而言之,第一个实验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从中总结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说,上网做提前预习、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弄懂实验原理等。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仪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实验仪器的读数也更加精确了,仪器的调节也更加的符合实验的要求。就拿夫-赫实验/双光栅微振实验来说,我能够熟练调节ZKY-FH-2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测得所需的实验数据,并且在实验后顺利地处理了数据和精确地画出了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曲线。在实验后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个人体会,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列表法、图解法、函数表示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以及创造性地改进实验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与方法。首先,做实验要用科学认

真的态度去对待实验,认真提前预习,做好实验预习报告;第二,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做预习指导和讲解,把老师特别提醒会出错的地方写下来,做实验时切勿出错;第三,做实验时按步骤进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节之处要特别小心,若不会,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一下,把问题解决。第四,实验后数据处理一定要独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学的,否则,做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总而言之,大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是由物理实验予以确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说、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例如,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有四个卫星后,否定了地心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假说的正确性。可以说,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实验。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学物理理论课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篇2:华理普通物理实验报告

张大昌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高中教育的定位

·从我国的社会需要来看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不可能在学校学得将来所需的所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过去,过分重视知识教育,没能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造力源于人的个性,教育不能培养没有头脑的机器零件。

·从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

高中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文化教育转变,这使得高中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都要有所改变。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

它超越了“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定位于形成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或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

2.国际对比研究

研究不同文化圈的共性。

英美文化圈: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欧洲大陆文化圈:德国、法国、芬兰、荷兰、瑞士、瑞典等

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等

印度文化圈:印度等

法国──使每个青年人实现其个人定向,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推理和判断、交往与集体合作等能力和责任感。

日本──培养对国家及社会有作为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使学生适应个性和未来的发展,提高一般的文化素养,培养对社会具有广泛深入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

俄罗斯──强调个性的成熟和自主意识的确立,使学生获得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接受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分化教育。

芬兰──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

共同点:

·注重社会责任感、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3.我国物理课程的现状

1997年前

1978年,在拨乱反正、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比现行大纲的要求要高。例如,欧姆表、惠斯通电桥、电源的输出功率、含反电动势的电路,都在要求之列。

1983年又颁布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教学纲要,把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与之对应,出现了“甲种本”、“乙种本”两种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盲目追求高要求的倾向。在这之后,由于高考命题以乙种本为标准,多数学校以高考为目的进行教学,出现了过早划分文理科的现象,许多学生只学过力学之后就停止了物理课的学习。

1990年为了改变许多学生不能学到“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的现象,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规定高

一、高二两年全体学生学习“必修物理课”,高三年级中,报考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学习“选修物理课”。这个办法在实施上有些困难,因为许多内容,例如圆周运动,在高一物理课中只能学角速度、线速度,而向心力等内容则要到高三再学。教师说这种情况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校都是把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打通”学习的。

“两省一市”课改方案中的物理课

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开始试验新课程计划,1999年在进行修订之后,这个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本”扩大到10个省市试用,2001年扩大到25个省市,成为我国当前高中课程的主流结构。

在这个计划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开始出现“分类型”、“有选择性”的思想。学生可以选择学习Ⅰ类物理课和Ⅱ类物理课。Ⅰ类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标准,是高中毕业会考的依据,Ⅱ类物理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是理工科大学入学考试的依据。

由于学生入学时对自己的能力倾向不完全了解,也难以决定将来是否报考理工科大学,所以,两类物理课在高一的学习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同时由于学习Ⅱ类物理课的学生要按Ⅰ类物理课进行会考,Ⅱ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覆盖Ⅰ类物理课。

“两省一市”大纲的进步意义

·它首次体现了分种类、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意图,尽管不够彻底,而且在操作性方面还需要改进,但它仍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1999年的试验修订版大纲增加了“课题研究”,并且规定为必学内容。它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物理教师极大的兴趣,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并获得相应的经验。它与课程计划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一起成为这一课程方案的亮点。

·两省一市物理大纲与过去的大纲相比,第一次提出了物理课程“在观念、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第一次提出物理课程“要注意联系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

“两省一市”大纲的局限性

·过分强调知识的教学。

在当时的大纲中,明确写出要“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为了追求“完全”,什么都舍不得丢,必修物理课门(一类)内容饱和,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突出,不可能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这也使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

·没有涉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仍是被动式的学习。

·对于教学内容(包括学生实验)的规定仍与过去历届教学大纲一样,过死过细,在课程建设方面没有给教师留出空间。

二、物理课程的结构

1.模块化、分系列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强烈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每个模块40课时(含本模块的复习考试),半学期(1周)学完。

2.各系列的特点

物理1和物理2(共同必修模块):学习中要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选修1: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价值,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3:较全面地、综合地展示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强调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体现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以各系列对电磁波内容的要求为例,说明不同系列的区别。

·选修1

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体会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意义。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列举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

例 讨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 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选修2

了解电磁波及其发射、传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的电磁本性和电磁波谱。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例 比较无线电波中的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的不同传播特点。

收集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模式、常用术语和移动电话的常用功能。

例 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初步了解电视、广播和电视机的工作模式,知道电视机的主要结构。了解电视、广播技术的新进展。

例 了解高清晰度电视与普通电视的主要区别。

·选修3

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电磁波体会电磁场的物质性。

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光是电磁波。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三个系列分别是为哪些学生准备的?

为喜欢这些内容的学生准备的!

例如30页(选修2-3):

了解照相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的含义。

例 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改变景深。

与“文理分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可以在不同系列中选择学习内容。除了三个系列外,还有“物理实验专题”和“物理专题研修”。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以后的高校招生模式一定与现在完全一样。

三、物理课程的特点

1.明确提出并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8~9页明确地、可操作地阐述了三维课程目标。

·课标在各模块的具体要求中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例如:

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13页“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14页“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15页“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16页“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过程与方法有双重意义)

·学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将:

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看世界;

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能力。

2.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1.对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做出了要求

上面已经有例。

又例:15页“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又例:19页“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选修1-1)

2.对知识要求的阐述比较宽泛

例如15页:

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例 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

不刻意区分平抛和斜抛,强调的是科学方法。

3.以“例”和“活动建议”的形式对标准做进一步描述

上面就是一例。

“例”和“活动建议”不是必须执行的。

4.学生实验的项目分布在各条标准中,同时有实验总体要求

例如:

·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明显地要求学生做实验。

·29页“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选修2-3)”明显地要求学生做实验。

·12页活动建议中“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则不要求学生或教师一定做实验,但是建议去做。

·10页“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总体要求”

例如:“尝试选择实验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与过去对实验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具体的器材、操作的要求少了,实验思想、方法的要求高了很多。

5.对于教学、教科书编写、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有建议

这部分是课程理念的再次体现,它表明,标准不是只规定物理内容。

五、避免进入误区

不要尝试对知识要求的“目标”做出刚性的解释,这是无法做到的。

“刚性的解释”指是否要求计算、所用公式能否变形、综合应用时解题过程不能超过几步„„

例如:有人指出:10页要求“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而在6页关于行为动词的说明中,“知道”与“计算”不是同一层次的要求。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万有引力定律不要求计算。这在高中阶段显然不合适。于是说课标应该修改万有引力定律要求的表述,或者修改行为动词的解释。

如果“知道”层次排除计算,13页“知道胡克定律”怎么办?

如果“知道”层次要求计算,47页“知道电子云”怎么办?

篇3:华理普通物理实验报告

普通物理实验依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实验项目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环节,为了充分发挥这不同实验环节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从不同角度运用普通物理实验来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运用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验证性实验是普通物理实验中的基础实验,它是通过学生亲自试验操作,一方面,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把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具体,使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通过验证性实验来训练学生们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实验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大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步入物理实验之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力学中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是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与要求是:(1)研究物体的转动惯量与其质量、形状(密度均匀时)及转轴位置的关系。(2)学习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3)验证平行轴定律。(4)掌握公式的推导并了解其应用的条件。(5)学习和掌握正确测量长度、质量及时间的方法。(6)学习和掌握仪器的调水平及正确启动等操作技能和正确分析实验误差等。通过该实验,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转动惯量概念的理解,巩固了机械震动等有关理论知识,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析实验现象和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另外,验证性实验不能仅仅停留在“验证”二字上,我们还可通过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求知识、探索科学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觉地锻炼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做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时,要求学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推导出物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公式,依据此项实验要求,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所学过的理论知识独立的完成公式的推导,并且要明确地说明公式是根据那些条件推导出的,在实验时应如何保证满足这些条件。通过公式的推导,可使学生了解一个实验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这对学生做设计性实验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更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运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的检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和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应用原理、仪器选择与操作、测量条件的确定、测试和处理数据、总结整理出小论文式的实验报告等能力。这里特别指出的是,与常规的物理实验相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调的是整个实验过程、物理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给定实验题目,由学生自拟实验方案自选仪器,自己设计组装线路和设备,完成实验。二是由学生根据给定实验仪器设备,自己制定实验题目,拟订实验方案。例如,电学中的伏安法测电阻实验,该实验是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对于这个实验,我们采取了给定实验题目的形式,由学生根据学过的电学知识,自己选择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拟订实验步骤。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仪器布局合理、美观、便于读数、操作;按接线原则接线、拆线;较熟练的选择调整实验用的电源电压,选择元器件、仪器;根据实验原理和测量条件正确的选择电路,较精确地测量和处理数据,并要求学生根据物理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检查排除线路故障等,最后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学习并懂得:(1)如何根据实验原理、测量条件来选择实验仪器和实验电路;(2)滑线变阻器用作分压电路和限流电路时,如何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变阻器的参数;(3)如何正确的分析电表的内阻给电阻的测量带来的系统误差等。因此,同学们通过自行设计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不仅锻炼提高了自己动手能力,而且培养和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三、运用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实验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研究、去联想,将书本知识和已做过的各种物理实验中的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技巧以及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联系起来,结成一个牢固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将书本知识、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技巧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普通物理实验中的研究性实验项目并不多,但我们注重强调的是运用研究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普通物理实验中选择一些具有研究性实验的内容,通过改变实验方法,让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例如,我们改变以往验证性实验以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为背景,在无疑的状况下完成实验验证的方法,对一些验证性实验采取推理判断在前,验证实验在后的研究方法,如用扭摆法测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我们要求学生先研究探讨转动惯量是受那几个因素的影响,然后通过实验,将两个半径相同,厚薄相同的铁质和木质圆盘进行比较,得出他们的转动惯量是不同的,从而证明了转动惯量与物体密度有关的结论。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许多学生在实验后能够积极思考,并向老师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想法,为以后实验教学的改进做出了贡献。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对那些知识较广,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组成课题组,开设一些做小课题的研究性实验,这种实验基本上完全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查资料,编排实验内容,选择实验仪器,独立研究,完成实验,并写出论文式的实验报告。另外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可让学生参与对不完善的实验仪器的改进,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小制作等,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了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提出要充分发挥普通物理实验各个环节在具体教学中的作用,从不同角度运用普通物理实验来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野,李海军.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1

篇4:普通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初探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物理分组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普通高中物理分组实验课堂教学基本以验证物理规律为目的,按“先由教师理论讲授,再让学生按照已经确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践练习”的模式开展,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教师对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的讲授”。在这种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建立,深刻理解和巩固掌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学生智能;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点和养成科学态度、科学作风;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等在物理分组实验中的训练和培养,阻碍了学生运用实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使得分组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淡化了。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下面就如何进行普通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分组实验教学的问题情境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通过研究解决问题,选择既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可使学生体会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并为课堂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建立基础。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分组实验教学中,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习对物体位移、速度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中需要的器材:小车、纸带、长木板及学生自带的铅笔、手表,布置“研究小车运动的位移和平均速度”的任务。通过该任务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用静态现象研究动态问题的方法,并了解打点计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为该实验的深入研究小车的速度设置台阶、打好基础。又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电流表的认识,先提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后,针对用电源为它供电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既可使学生认识电路中发生电感应现象时有“电源”的存在,解决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流和电动势的来源问题;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电流计的主要功能,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电流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等实验做好准备。

二、开展探究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是分组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享有更大的自由度,有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有助于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分组实验环境下,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察,思考获取最典型的物理环境,通过最简捷的思维活动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验,这对学生来说,可对物理基础知识获得比较深入、牢固的掌握和初步的运用。

例如,“楞次定律”历来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把单一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参与的分组探究实验,采用边教边演示实验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楞次定律”。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楞次定律的理解,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中,除了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外,还可引导学生从比较熟悉的运动类型中作为研究的载体。如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确定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运动过程,并根据纸带记录的情况选择几个运动过程,然后通过测量、记录,分析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从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和规律探索等方面都更适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且实验结果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三﹑拓展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做好导航作用,激发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提供有关的信息和方法。

1、拓展实验内容,实现创新。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同学们能做完,这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仪器,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归纳性的思考,如在“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分组实验时,可让学生将测脚间狭缝距离调至1.5mm左右,眼睛靠近狭缝看远近的景物出现什么现象?再看课本上的文字,又有什么现象?同学们充满了好奇,立即尽心观察、思考,都看到了倒像。这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经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了结论:狭缝可看成是一个个连通的小孔集合而成。于是小孔成像延伸变成了小缝成像。

2、设计实验,实现创新。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把已有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实际问题中区,进行移植应用创新。如在“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分组实验中,我向学生提问:能不能用一只电阻箱和一只电流表来测定未知电阻 的值(其中电池的电动势E未知,电池和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学生很疑惑,只学过伏安法测电阻和用万用表测电阻,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似乎摸不着头脑,我这时就启发他们两点:这里电池内阻r忽略不计,可不可以看成电池内阻,调节电阻箱,是不是考虑本实验多次测量的思想?通过提示,同学们茅塞顿开,原来两个实验有惊人相似之处,仔细分析就不难解决了。这里因电池内阻不计,待测电阻相当于电池内阻,调节电阻箱获得阻值,读出对应电流,改变阻值为读出对应电流,列方程组ε=I1×(RX+R1),ε=I2×(RX+R2)即可求得,因此,以已学实验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新的应用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师生互动,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篇5:普通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研究论文

虽说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我国从中学到大学,实验考核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在中学,几乎所有考试都采用笔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只有少数的竞赛有操作考试。因此,许多学生有种思维定式,认为实验不要重要,实验过程不积极参与。上大学后仍然不重视,不提前预习实验、不明白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认真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不认真检查实验是否满足的理论要求,不积极思考各种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只是为了追求实验结果正确,以便完成一份完好的实验报告。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因而客观合理的普通物理实验的考核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以前,我校的普通物理实验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主要是考核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基本都采用笔试或笔试加简单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形式太单一,考查学生的能力太片面,特别是笔试,基本考查不到学生的实验水平,创新能力等更高层次的能力更无从考核。这使得学生没有信心去参加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即使在老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参加,设计的作品以及取得的成绩都不理想。

篇6:普通车床结构剖析实验报告

普通车床具有较典型的机械传动系统及操纵机构,应用了较多的机械传动机构如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摩擦传动、螺旋机构、凸轮机构、曲柄机构、杠杆机构等等和较多的机械零件如轴承、齿轮、链轮、带轮、键、花键、联轴器、离合器等零件。

本实验的目的一是了解这些机构和零件是怎样组合完成一定的功用的;二是掌握以普通车床为代表的机床各部件的传动系统的传动原理及路线、结构特点和功用。

二、实验内容

1、了解车床的用途、布局、各操纵手柄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2、了解主运动、进给运动的传动路线;

3、了解主运动、进给运动的调整方法;

4、了解和分析机床主要机构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三、实验设备

CA6140一台、CA6140透明模型一台

四、实验步骤

学生在实验指导人员带领下,到CA6140型普通车床现场教学。

1、观察CA6140型普通车床的主轴箱结构,注意调整方法;

2、观察、了解进给互锁机构及丝杠螺母机构的工作原理;

3、根据实物了解车床主要附件的使用。

五、分析讨论题

1、结合实验说明C6140机床主轴正、反转与操纵手柄位置的对应关系,并阐述主轴正、反转、停转的工作原理。

2、丝杠与光杠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作用分别是什么?如何操作才能使丝杠起传动作用?光杠传动与丝杠传动的互锁如何实现?

3、根据观察阐述C6140车床组成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篇7:华理普通物理实验报告

宇 宙 航 行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章如同一部荡气回肠的交响乐,沿着科学的足迹展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其间,人类的精英依次登场,伟大的发现引导人类文明的进程,精妙绝伦的思想折射出人类智惠的光芒。本章到了这一节,已经是基本上接近尾声,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讲,本节课只要求学生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及三个宇宙速度就可以了,但纵观全章,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熏陶的极佳时机,通过浩瀚宇宙美仑美奂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向往、热爱,通过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航天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将来投身航天事业播下种子。所以,我认为应当把思想教育和情感培养作为本节课的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我所体会的“新课改”精神。

教学目标:

⒈通过实例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⒉了解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原理及三个宇宙速度,包括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及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

⒊了解人造卫星的三种轨道及同步卫星的特点。

☆标记教师导引

★标记学生活动

教学重点:

⒈激发学生热爱宇航事业的热情。⒉三个宇宙速度特别是第一宇宙速度;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由三个大部分组成:引入、教学主体、结尾

引入部分和结尾部分有相似之处,都是使用雄浑、激昂、坚定,又有点悲凉的背景音乐为衬托,在引入部分展示飞天图画、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加加林、阿波罗11号登月及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射,重点展示中国的神舟号发射、嫦娥一号和太空行走。使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结尾在音乐较凝重、雄浑的部分展示从地球到太阳系,再到银河系及浩瀚的星空,表达人类探索宇宙的坚定决心和百折不挠勇气,在轻缓部分则通过模拟动画和照片展示广袤宇宙无穷的魅力,在适当的地方给出引导性的语言。

教学主体包括四个部分:首先,由引入部分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音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刚才的音乐中感受到什么?”,通过这一问,希望学生能理解引入部分的含义,然后共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几个里程碑。第二部分,先假设一个科学案例,一个人被自己平抛出去的球砸中,以此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介绍牛顿的人造地球卫星设想。第三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个宇宙速度。第四部分介绍卫星的三种轨道及同步卫星。一.历史的丰碑

★音乐:如果没有“你从刚才的音乐中感受到什么?”这一问,学生可能会把引入部分当作美国宇宙探险类的大片来看了,就没有细腻地体会其中的含义。希望学生能说出:雄浑、有力、坚决、不屈不挠、悲壮、祖国、强大、自豪等等字眼。

☆历史的丰碑:通过大量的、有选择性的、里程碑式的宇航事件,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介绍人类探索的宇宙的过程,特别就中国的宇航事业发展重点介绍。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时的勇气和牺牲是共同的。以此讴歌全人类在宇航事业中的努力、牺牲;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希望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点种子。

二.一个科学案例

☆理想化实验:一个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将一个小球平抛,初速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由于地球表面是圆弧形的,在较大的范围内已经不能看作平面了,但落点越来越远,最终可以绕地球一圈,又回到出发点,并接着重复运动,不再落地了(配插图、动画)。★ 引导学生讨论: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应该能够认识到,只要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达到一定速度,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恰好提供所需要的向心力,这种情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至于条件,学生可能会谈到速度的大小问题、发射的方向问题、在赤道上方等等。

☆ 当谜底揭开之后再介绍牛顿当年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牛顿设想,抛出速度很大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此为简单介绍,不必占用太多时间)三.三个宇宙速度

⒈第一宇宙速度、含义及推导(这是重点)

☆ 通过大屏幕引导学生,由于在上一章中,学生已经进行了相关计算,所以,这里的数值运算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就是说,第一宇宙速度的数值还是比较容易到手的。

★ 但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获得第一宇宙速度,进而为学生理解发射速度奠定基础。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方法,如:用手仍出去、用弹弓发射出去、用大炮打出去等等,通过实际数据向学生说明不可行。

☆向学生介绍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学者齐奥尔科夫斯及三级火箭,其中的辅助视频为中国的嫦娥一号发射模拟动画。★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将来,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飞行器送向太空?(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尽情的设计、遐想,也许就打动了学生心里的某些东西呢)(如将来也许能设计建造成功电磁轨道发射装置,把飞行器一次就能送上太空,也许发明了反重力装置,没有惊天动地的发射也能在无声无息之中飞向太空,也可以介绍美国曾试验在飞机上进行高空发射等等)⒉第二宇宙速度、含义 ☆

介绍

⒊第三宇宙速度、含义 ☆

介绍 ⒋小结

★ 通过小结使学生在头脑中进一步掌握宇宙速度的含义、数值 ⒌讨论

★ 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既是最小的发射速度,也是最大的轨道速度,同时理解掌握粗略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的简单方法。四.介绍人造地球卫星的三种轨道

通过动画进行展示、介绍,同时重点介绍一下地球同步卫星。

导引词即问题链或思维链:

⒈我们今天讨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充满智慧,而又充满艰辛、勇敢、无所畏惧的课题:宇宙航行。(一节课的导入)

⒉刚才短片中的音乐一定给你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我把我的体会与同学们交流:坚定、自豪、勇敢、悲壮、不屈、祖国、强大等等

⒊刚才的短片中一定有你熟悉的画面(导入下面的讨论或介绍)(飞天、加加林等由学生识别就可以了,重点介绍万户、杨利伟、嫦娥一号、太空行走)

人类在宇宙探险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伴随这巨大的牺牲(介绍挑战者号等)

⒋天上的星星在召唤,人类在宇宙探险中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但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飞出地球? 这要从一个大家熟悉的问题入手(过渡到科学案例即平抛问题)⒌高度一定,初速度越大,落点越远。若人将小球用足够大的速度抛出„„水平抛出的物体怎么会从后面飞回来呢?(引导学生讨论)⒍我们通常在小范围内往往看到地面上平的,但请别忘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面是一个球面。随着落点越来越远,抛出去的物体开始绕地球转动,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恰好能绕地球绕一圈。此时,若物体不受阻挡,会怎样运动?(引导学生讨论)

同学们今天的想法居然与牛顿当年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卫星原理图

⒎下面我们重点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物体为什么不落回地面而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关键因素是什么? ⒏那么,物体需要多大速度才不会掉下来呢?

⒐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我们知道物体绕地球转动而不掉下来的关键因素是速度,这个速度达是7.9㎞/s。那么,如何使物体的速度达到7.9㎞/s呢?

⒑利用三级火箭飞出地球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危险性大、代价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大家可以设计、设想„„

请各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把它作为一个课题研究一下。

⒒如果把卫星送到近地轨道时,速度比7.9㎞/s大一点呢,卫星会怎样运动?至于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将来可由数学证明,实际上我们看到就是椭圆,同样遵循开普勒运动定律。(介绍近地点、远地点、速度变化等等)如果比7.9㎞/s大一点、再大一点,卫星的远地点离地球会更?那再大、再大呢?会不会出现,当速度足够大,远地点离地球太远,以至于可以认为地球对卫星的引力为零,这时,卫星 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个速度经计算是11.2㎞/s,叫第二宇宙速度。若再大呢?

⒓刚才我们讨论了三个宇宙速度,知道如何把卫星送上天了。那么,卫星在天上沿那些轨道运行呢? ⒔这些轨道的圆心都在哪里? ⒕最后请大家欣赏我制作的一个短片

篇8:华理普通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一直以来, 全国各高校都对这一课题进行改革和探索。针对我院自身情况, 物理实验教研组从2000年至今一直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基础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获我院校立项目, 已于09年顺利结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被评为我院第一届优秀课程。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学生通过实践, 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贯通。

2 具体措施与效果

2.1 加强基础训练, 培养学生信心

由于我院地处粤东地区, 生源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 很多学生在中学根本没有动手做过实验。由于缺少基础训练, 对于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会形成心理压力, 产生畏难情绪。

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采取在开设力学实验之前,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对照实物熟悉基本测量仪器, 也可以让学生办手续跟实验室借出某些测量仪器, 直到每个学生达到熟悉、熟练。

学院还购置了中科大物理实验虚拟系统, 学生在一些实验前可以上机模拟实验。采取上述措施后, 我们体会到, 一来可以让学生短时间熟悉仪器, 将原理和实践相互贯通, 同时可以督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能更快的适应实验教学。

2.2 选择经典实验项目,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我院在广东省为二本院校。针对我院学生的学习基础, 我们认为以理论指导实验, 而通过实验更好的领会理论知识, 是更适应我院的教学发展的。真正实现融汇贯通, 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还是主要选择了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来做。以力学实验为例, 如表1所示。

在这一阶段, 学生可以上机模拟相应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做好预习, 在实验时有针对性。

在实验过程中, 有针对性提出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这种或是那种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何依据实验原理来解决问题。例如, 学生在做杨氏模量的测定实验中, 在仪器调节时, 经常会出现找不到标尺的像。有些同学没有领会标尺作为物, 首先要保证物要能够被境照到, 才能形成像。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实验原理、盲目操作才会无法完成实验。让学生会测量、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验规程;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让学生实验能够入门, 掌握扎实的实验功底。在实验过程中,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是有指导意义的。

2.3 增设设计性试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世纪技术发展很快,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 这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能力的培养。结合我院实验室情况, 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整体设计, 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发展。以力学实验为例, 如表1所示。

以上基础性实验面向学生正常开设。而针对设计性实验, 实验室全面开放, 学生可以选作其中实验项目。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商讨, 教师给予学生“研究式”意见, 实验室尽可能提供实验装置和耗材。

这个阶段的实验教学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要查阅一些资料, 自行给出设计方案, 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结束语

经过十年的坚持, 实践证明我院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位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摘要:普通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文章结合实际, 阐述我院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取得效果。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莉, 李庆春.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 2003 (3) :138-141.

[2]宦强, 等.对物理实验课程兴趣的分析和研究[J].物理实验, 2000 (3) .

上一篇:三位一体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摸球游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