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word版教案

2024-05-24

悯农word版教案(精选5篇)

篇1:悯农word版教案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案 《悯农》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并会口头组词,会写4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 日当午 谁知 汗滴 粒粒 辛苦)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1、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

3、你打算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重点指导“当”,认识小字头,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板书)

悯农

辛苦

教学点评: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

2、现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篇2:悯农word版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禾、日、午、下、土、中”这6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汗、谁、知、盘、粒、辛、苦”的读音。

2.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内容。

(二)能力教学点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生字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看图,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懂得农民劳动的艰辛,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爱惜粮食。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理解古诗内容,学习生字

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解决办法:教师要通过范读,领读,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结合看图,体会诗意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习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进行猜字、抢读、找朋友的游戏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借助拼音读熟课文,理解字、词意思,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练习背诵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分析字形、学习生字,并练习默写古诗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是一首古诗,全诗共4行,两句,有两幅插图,第一句讲农民头顶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第二句讲作者看到农民辛苦劳动后的感想:粮食来之不易,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艰辛劳动之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农民伯伯种地可辛苦了,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下面大家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种田的

(板书课题:4悯农)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图意

1.出示投影 1

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出示投影 2

图上画的什么人?在做什么?

3.借助拼音让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把全诗读正确,读熟

4.使用生字卡,盖上音节,检查学生对字音掌握的情况

读诗时,下面几个字,指导读准

谁,翘舌音,读shu0

知,读“zh9”,不读“z9”

5.指名读古诗,教师予以指导评价

6.教师范读,指导读

(三)理解古诗内容

1.学习第一句

(1)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农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他怎么样了?

(2)结合句子理解“日当午”“滴”、“禾下土”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炎热的夏天,中午最热的时候,农民顶着烈日给禾苗锄草。农民累得全身是汗,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4)通过学习这两句,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农民劳动辛苦的情景

2.学习第二句

(1)过渡语。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2)齐读第二句,体会“盘、餐、粒粒、皆”这些词语的意思

盘——碗里

餐——饭

粒粒——每一粒

皆——都

(3)想象第二句话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的汗水换来的)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导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引申、扩展

学习了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6.小结。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重劳动人民,珍惜粮食

(四)指导背诵

篇3:悯农word版教案

1软件的介绍

方正书版是北大方正自主研发的中文书刊排版软件, 是常用的图书排版的软件之一。他的特点是:支持多种字体和多种文字处理;具有数学公式、化学分子式的专业排版功能;可以对版面进行锁定等。

Word软件是微软公司的一款文字处理软件, 目前在学术期刊的排版中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它的特点是:拥有所见即所得的编辑界面;有强大的公式、图像编辑能力;与其他软件有较强的兼容性;具有二次开发功能等。

2 word软件排版的优势

2.1 Word软件拥有广大的使用用户, 在学术期刊的来稿中, 绝大部分的稿件都是使用word来编辑的。

2.2由于作者提供的是word电子稿, 相较于方正书版, 不用再进行格式的转换, 避免了在格式转换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错误。比如公式的格式发生变化, 需要重新进行编辑等。

2.3可以在作者投稿之前, 为其提供论文模版, 设定好页面格式及内文中的各种样式。经过此步骤, 作者投来的word稿件, 在格式方面已经没有大的改动。不用再像使用方正书版时, 把word转换成书版格式, 然后再进行格式的设定, 修改公式和表格的错位。相对于方正书版来说, 大大减少了排版工作量。

2.4 Word软件具有强大的公式编辑功能, 并且也可以置入mathtype插件, 对公式的修改非常方便。而方正书版中, 进行转换后, 公式需要排版人员重新录入, 而且录入时看到了一串串的代码, 只有发排后, 才能查看公式是否修改到位。虽然新版的方正书版也可以兼容公式的转换, 但是转换的成功率还达不到100%, 需要对照纸稿对所有公式进行审查。

2.5 Word软件有强大的图像编辑功能, 可以方便的实现图像的缩放、剪裁, 还可以调整图像的对比试和亮度, 而且可以兼容大多数的图片格式。另外, 有些矢量图, 还可以在word中打开源软件对图像进行修改。而在这一方面, 方正书版的功能就显的单薄, 它一般只能使用TIFF和EPS两种格式的图像, 且不能对图像进行修改。且由于作者提供的图像要经过专业的做图软件转换格式, 转换后图像存在一定的失真, 不如原图的效果好。

2.6 Word具有修订模式, 可以对进行过的任何的修改进行记录和标定。由此, 编辑对排版人员进行的修改一目了然, 宜于查缺补漏。也方便排版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查, 更有利于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而方正书版就无法实现。

2.7 Word可以转换成pdf文件。在word2003中需要安装pdf虚拟打印机进行转换, 而在新版的word中可以直接另存为pdf格式。新版的方正书版虽然也增加了pdf转换功能, 但是其兼容性不如word转换的pdf通用。

2.8 Word文件便于作者出刊前的校对。在校对时, 可以直接把排好的文件发给作者, 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作者可以直接在修订模式下进行修改。返回编辑后, 编辑可以直接在修订模式下对作者的修改进行审核。如果使用方正书版, 则要发给作者pdf文件, 作者在pdf文件上进行修改, 返回后, 编辑要对着pdf文件在纸稿上进行修改, 然后, 由排版人员按纸稿对排版文件进行修改。修改完后, 打印出来, 编辑还要再审核是否按要求进行了修改。流程较为复杂, 且容易出错。

3 Word排版的特有功能

3.1论文模板

Word软件作为应用广泛的文字处理工具, 作者都能够熟练掌握。编辑部可以制作一个本刊的论文模板, 对作者开放。投稿前作者按论文模板对稿件进行修改, 得到编辑部所需格式的稿件。

论文模版的制作分成3部分。

第1部分是设定文档的基本结构, 即文档页面设置。设置好页眉、页脚、页边距。做好后, 作者可以不用修改, 直接使用设定好的文档。

第2部分是制定样式。即设定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国分类号、多级标题、正文、参考文献、图题、表题等论文元素的字体、字号、字形、行距、缩进方式、对齐方式等。作者在对论文进行格式化时, 可以对不同的论文元素选取对应的样式进行格式化。利用制定好的样式, 作者不用考虑用什么字体、什么字号、行距是多少等问题, 把光标放在需要修改的段落中, 直接点击对应的样式即可。使用起来相当“傻瓜”。

第3部分是附论文排好后的图片。让作者明白各元素的顺序, 以及某些元素所包含的内容。

3.2 word的二次开发———宏应用

利用Word VBA可以进行二次开发。VBA全称是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它是新一代的宏语言, 可以对word功能进行定制和扩展。可以根据程序的指引来进行特定的格式修改和编辑。

编辑不是专业的程序员, 对于宏的编写可能会有困难。但是word提供了一种宏录制的功能。基本操作为:在word2003【工具】菜单【宏】子菜单下的【录制新宏】菜单项, 按提示给新的宏起好名字后, 就可以进行常用操作的录制了。操作结果后, 点击工具栏上的结果录制即可。使用宏时, 可以去菜单项的宏里去查找, 这样比较麻烦。可以在word中添加自定义的工具栏, 把录制好的宏放在自定义的工具栏上, 使用时方便快捷。另外还可以对录制的宏设定快捷键。

4结论

用word软件进行学术期刊的排版, 它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的前提下, word软件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和简化排版工作, 加快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工作进程。

摘要:简述了方正书版与word软件排版的特点。阐述了word相对于方正书版在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中的优势。并介绍了word特有的两个功能:制定论文模版和功能的二次开发——宏应用。

关键词:方正书版,word软件,论文模版,宏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铁英, 毕莉明, 程爱婕.期刊投稿模板中引导功能的设置和优化[J].科技与出版, 2014 (10) :54-56.

[2]王华菊, 陈竹, 金丹等.应用WORD排版的经验技巧[J].编辑学报, 2011, 23 (s1) :95-97.

[3]刘桂伟, 黄秀明.选对排版软件助力编辑工作[J].新闻传播, 2014 (8) :50, 52.

篇4:悯农word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2、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知道谁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材分析: 通过探究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水“ 师:对于谁你了解多少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对,水师生命之源,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可见水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水“。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水是什么样的?

教师:出示一杯水、一杯酒、一杯雪碧。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透明的、没有颜色。师:回答的很好,观察活动要有计划、有步骤,正确的步骤是一看、二闻、三尝、四摸。

师:怎样判断无色的液体不一定是水呢? 生;讨论后回答可以闻可以尝 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品尝。

(一)、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的。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官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实践非常重要,不要毫无根据的乱说。

(二)、水有形状吗?

师:用多种形状的杯子盛水,水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把水倒在得上,水会变成什么形状的呢? 生:水会向低处流。水是什么形状的? 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水有形状,只是水的形状不固定,他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三)、出示实物:橡皮、木头、牛奶、冰块、酱油,比较它们与水的异同点。

篇5:悯农word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品味伟大无私的母爱。

2.品味理解作者对母亲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理解鉴赏标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品味文中丰富深沉的思想情感,并能做简要分析。

教学难点:

能够用文字全面、深刻、准确地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性,要尽可能减少频繁琐碎的问答,减少短暂肤浅的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9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9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时年22岁。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时年28岁。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2019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死后把绝大部分的器官捐献了出去,令人感动。[8]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他的文章的鼓励下,走出来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本文发表于1981年,时年30岁!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二、重点字词:见《高分突破》早读材料。

三、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本文深沉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味本文在平静内敛中表现深沉炽烈情感的叙述风格,要品味与《春》热烈张扬的风格的不同描述。

四、整体把握:读诗读文都应当首先考虑把握一篇诗文的主题中心

1.考虑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要素,梳理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概括文章的能力。)

(可以首先简要研讨本文情节发生的季节,及在文中的依据。

是秋季:北归的雁阵,树叶飘落,北海的菊花开了。)

在一个秋天,我因为瘫痪而暴怒无常,后来我终于同意母亲推我去北海看花,但母亲出门却再也没有回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花,我们兄妹都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活儿”

2.阅读全文,说说都表现了作者哪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并做简要分析。

① 有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和赞美。这种感情贯穿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写景抒情,描写斑斓热烈的秋花,更是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

② 有深深的愧疚、悔恨和自责。第①②段,母亲已是病危,我却一无所知,反而暴怒无常,只给母亲增添痛苦。

③终于领悟了母亲所说“要好好活儿”的道理。最后浓墨重彩描写热烈的秋花,含蓄而又鲜明地表明作者终于走出困境,已振奋精神,昂扬面对苦难的命运。

五、①认真回想,写一篇表现母亲关爱自己的作文,5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写.②完成第一课时堂堂清。

第二课时

六、找出文中蕴含着丰富思想情感的语句及细节描写,并作简要分析。

1.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这几句是对母亲的动作、语言描写,很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听到我愿意出门看花时的那种喜出望外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现了母亲对我极其深切的爱,渴望着能帮助我减轻痛苦。看看似平静的叙述,实则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最深沉的怀念。

2.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这几句记叙了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读来令人心酸。母亲一生艰难,少有幸福,然而在临终前心中完全没有自己,而只有对还不能独立生存的儿女的无限牵挂。这几句充分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也融注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愧疚。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①这几句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各色菊花,暗喻着母爱的伟大无私,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和热烈的赞美。②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③与第三段母亲央求“我”看花相呼应,表明终于实现母亲的心愿,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在母爱的激励下改变了先前暴怒无常、悲观绝望的状态,正以积极乐观、振奋昂扬的姿态地面对苦难,面对生活,告慰九泉下的母亲。

七、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做简要分析。

① 细心体贴:母亲挡住落叶怕我看到更加悲伤,对“跑”“踩”比我还敏感。

② 坚忍顽强:母亲肝痛到了极点也不肯叫一声,儿子瘫痪,暴怒无常,母亲也从不灰心绝望,而总是耐心劝导激励,总是坚忍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③ 从容睿智:母亲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顽强坚韧的“好好活儿”,活出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④ 伟大无私,慈爱容忍:母亲一心只想着能为儿女做点事,而完全没有自己,病痛难忍也没有告诉我,临终前也只牵挂着儿女。我暴怒无常,母亲却只有理解、安慰、包容,而没有任何责骂,对“我”承受的瘫痪只有最深的理解。

八、找出文中描写秋景的词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意义。

1.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照应标题,暗示事情发生在秋天。

2.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①表明往事发生在秋天,渲染“我”悲凉的心境。②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答案与前文相同)

①这几句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各色菊花,暗喻着母爱的伟大无私,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和热烈的赞美。②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③与第三段母亲央求“我”看花相呼应,而今终于实现母亲的心愿,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在母爱的激励下改变了先前暴怒无常、悲观绝望的状态,正以积极乐观、振奋昂扬的姿态地面对苦难,面对生活,来告慰九泉下的母亲。

九、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表层意义:

① 点明往事发生的时节。母亲是一个秋天本要推我看花时去世,我又是在秋天去看花怀念母亲。

②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深层意义:

③“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与思想的成熟,“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残酷命运的打击,终于走出暴躁绝望,在母亲去世后,在菊花绽放的秋天,才真正体会了母亲的坚忍与期望,悟出了生命应有的顽强洒脱的姿态。

④标题简明而又意蕴悠长,“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十、完成堂堂清

十一、教学拓展:

上一篇:学校二年级家长会代表发言稿下一篇: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