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word

2024-05-14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word(通用10篇)

篇1:《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word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2篇】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

第 1 页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

(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第 2 页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问题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问题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问题5: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

第 3 页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业:

1、课下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4 页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 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 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2.集体朗读。3.补充注释:

第 5 页 [采桑子] 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重阳] 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黄花] 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

第 6 页 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

第 7 页 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

第 8 页 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第 9 页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第 10 页

篇2:《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word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闽西征途中,诗人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文章写得豪迈,气度恢弘,使人读过,备受鼓舞。

二、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是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的10月11日)。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音调,读出语气、感情。

赏析

本词为双调。前后两阕各4句。全词44个字。韵脚为: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四)“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五)叠句妙用

为了表情达意,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句法则为创格。似不着力,却见出深厚功力。

篇3:《采桑子·重阳》哲理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一首抒发无产阶级人生观和战争观的壮丽诗篇。词中的秋色比春光还要美好, 战地上的野菊简直令人陶醉, 强劲的秋风使人无比爽快。这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审美情趣, 加上浓烈的诗的韵味, 使这首词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其哲学思想也闪耀其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性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要求人们要遵循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词的一开头“人生易老天难老”极富哲理。“人生易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 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但由于“天难老”“一年一度秋风劲”, 自然界是无限的,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所以人也就可以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永恒性、普遍性、这事物的客观性, 所含的辩证法思想就变成了有限与无限的联结———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而一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在这首词中, 毛泽东认为“人生易老天难老”, 却丝毫没有慨叹人生短暂的意味, 恰恰相反, 他通过词中优美的艺术境界, 形象地告诉人们, 大自然的无限发展是无法抗拒的, 人生短暂, 我们革命者应该正确对待生命的价值, 应抓紧时间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

这首词的核心句“战地黄花分外香”, 也充满了哲学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全面地看问题。一提战争, 人们自然会想到牺牲和灾难, 但这只是事物的一方面。战争还有它的另一面:因为战争尤其革命战争, 能摧枯拉朽, 推动历史前进, 能带来持久的和平和更多人的幸福, 也能使个人的人生更崇高, 更有价值。战争的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毛泽东的笔下, 战争并非无情物。毛泽东如此全面地分析战争, 既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也体现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更体现出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

毛泽东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还表明了一个哲理: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也就是认识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限制。一个人若想驾驭自己的人生, 就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坚定的信念, 不因任何艰难险阻而改变追求, 要于黑暗中获取光明和力量, 于绝境中拥有信心和喜悦。也正是靠着这样的乐观心态和这样的信念, 才能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泰然自若, 依然若我;才能在身患病痛、政治上落魄、正直离开领导岗位深入基层之时, 面对闽西南绚丽夺目的秋色顿发诗兴而作《采桑子·重阳》, 享受“战地黄花”之“分外香”。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毛泽东把革命必胜的信念融入了对革命必胜的艰难追求之中, 天朗气清, 江水澄碧, 满山彩霞, 这寥廓万里的江天瑰丽万千, 难道不“胜似春光”吗?毛泽东于黑暗中看到了革命必胜的曙光, 于绝境中发出了革命必胜的呐喊———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是战斗的号角, 也是一种豪迈的气派, 更是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睿智和魄力。这首词可以说是作者对美好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同外部世界之美水乳交融的结果, 也是作者深刻把握国情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前进中有曲折, 在曲折中向前进, 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 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 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就不同。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毛泽东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战争观, 是不会由衷地赞美革命战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他做到了, 而且用一生在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按照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做出了正确的价值选择。他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他所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

篇4:采桑子重阳教案(原创)

游华国

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检查背诵:

分小组检查背诵

二、看一道高考题:(口头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导入新课:

用视频导入

四、重阳节介绍: 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板书)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五、简要点拨赏析文章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附《秋词》鉴赏: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 3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篇5:《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word

采桑子 重阳师父,采桑子 重阳师父马钰,采桑子 重阳师父的意思,采桑子 重阳师父赏析 -诗词大全

采桑子 重阳师父

作者:马钰朝代:元体裁:词 ,我性命有一只细磁碗,失手怕碎。言未讫,从空碗坠,惊哭觉来,师翌日乃曰,汝昨晚惊惧,才方省悟吕公大悟黄梁梦,舍弃华轩。返本还源。出自钟离作大仙。山侗猛悟细磁梦,割断攀援。炼汞烹铅。出自风仙性月圆。

篇6:采桑子重阳赏析

毛泽东这首词从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然而这首词却采古之风于现代之韵。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毛泽东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下半阕主要是描写秋天。毛泽东很喜欢秋天。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不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种调子。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篇7:采桑子 重阳 公开课

重阳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讲授理解并背诵这首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比较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文学常识

1、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

2、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呢。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3、写作背景

1929年阳历10月11日是农历重阳节,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抓住有利时机在闽西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壮大了红军,扩大了红军革命根据地。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来信,毛泽东又回到前委工作,面对此情此景,写下这首词。

三、研习课文

(一)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重阳

一年一度秋风劲

分外香

不似春光

寥廓 ......

2、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1、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战地

黄花

寥廓

江天

2、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二)说

独立说出词意。

(三)品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 明确: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人生短暂,深刻地警醒革命战士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2、诗人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

这是缘于战地浇灌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鲜血,烈火硝烟中野菊花傲然挺立,绚丽芬芳,金黄吐芳。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秋风强劲有力,不似春风的妩媚。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扫落叶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4、“寥廓江天万里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与万里”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江天万里秋景,表现了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概。

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毛泽东一反悲秋(颂秋)的传统情调,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之情。

(四)比

1、《采桑子 重阳》中哪句与刘禹锡《秋词》中“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明确:“胜似春光”。

①重阳佳节,丛菊盛开,战地风光,十分鲜丽,使诗人有“胜似春光”的感觉,有如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发的“胜春朝”。②战斗豪情与刘诗的奋斗不息异曲同工。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相比,哪句寓意更深些?

明确:前者只表现了一种意境,虽有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比后者小。“寥廓江天万里霜”中的“霜”字,是秋色的代词,秋色不限于霜叶,“万里霜”意境更开阔,局面更宏大。

四、教师总结

五、检测巩固

(1)毛泽东,字

,人。中国无产阶级

家、家、家。

(2)采桑子,是词的,重阳是词的,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3)表达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的句子是:。

(4)写仲秋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篇8:重阳采桑子的诗歌解释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题解】

篇9:《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word

第一课时

【温故互查】

1.阅读下面两首诗,说说它们分别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所写节日是: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所写节日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秋词》《采桑子 重阳》《登高》三首诗。2.了解三首诗的作者概况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3.掌握有关表现秋的意象。4.领悟作者对秋的感情。【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大意。

1.走进作者。刘禹锡,字,代诗人。有 之称。刘禹锡和柳宗元并称,与白居易合成。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等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贬,刘禹锡也被贬到朗州做司马,当时他才33岁。9年后,他被召回京都,因为玄都观的题诗触犯当政者,又被发落到连州去做刺史。晚年回到洛阳,人太子宾客,死时71岁。

毛泽东,字,湖南湘潭山冲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杜甫,字,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三别”(、)。杜甫被后世称为。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寂寥 春朝 寥廓 渚 潦倒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自古逢秋悲寂寥:(2)我言秋日胜春朝:(3)晴空一鹤排云上:(4)便引诗情到碧霄:(5)人生易老天难老:(6)寥廓江天万里霜:(7)渚清沙白鸟飞回:(8)潦倒新停浊酒杯: 4.说说每首诗的大意。

5.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

二:整体感知,品味诗句。

1. 战国时楚国诗人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此悲秋便成为我国古代诗文表达的一种传统情调。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倍受打击,而他十分理解并同情古往今来失意志士的遭际和境遇,可贵的是他不因此而自甘消沉,而是葆有不屈不饶的雄心和奋发进取的豪情。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不同?

2.在《采桑子 重阳》一文中,哪句富含哲理,写出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3.《采桑子 重阳》描写战地的景象是什么?为何会感到“分外香”?

4.“一年一度秋风劲”一个“劲”非常好,好早哪里?“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非常传神,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

5.《采桑子 重阳》运用了叠句,试着找出来并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6.《登高》一诗中,仰视的句子是,俯视的句子是 7.杜甫诗的特点是“沉郁顿挫”,《登高》一诗正体现了这种特点,结合诗句,请你分析一下本诗如何体现“沉郁顿挫”这种风格?

三:比较探究,合作学习。

1.刘禹锡、毛泽东、杜牧三人的咏秋诗词在赞美秋天上有和共同之处?其中哪两首更为相似?

2.毛泽东、杜甫的诗都是写在重阳节,有什么很不相同之处?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3《登高》是点名了“悲秋”,《天净沙 秋思》没有写出“悲秋”,你是怎么看出其情调是悲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悲秋”,“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是悲吗?

4.“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黄花”指的是菊花,为什么不说“菊花”?“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指的是“枫叶”,为什么不说“枫叶”?

【中考链接】

(2012年泰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标测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寥廓 渚清 春朝 分外 猿啸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寂寥: 排云: 寥廓: 落木: 3.课内阅读。阅读《登高》,回答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诗的首联以“急”“哀”写风写猿,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中“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文后练习。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中间四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 1默写诗句。

(1),我言秋日胜春朝。

(2)胜似春光。(3)风急天高猿啸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语段。2.品味文中的优美写景句子。3.感悟作者的情感。【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秋颂》《落叶》,用“ ”标出不会读、不理解和易出错的字词。用“ ”标出不理解的句子。用“ ”标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1.走进作者。济慈,国家诗人,代表作有、、。贾平凹,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斑驳 罂粟 风姿绰约 憧憬 婀娜 蒲扇 3.解释下列词语。

斑驳: 了了: 风姿绰约: 憧憬: 婀娜:

4.《秋颂》第一节从、、等意象来写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第二节农人在秋天、、的欢乐。全诗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秋天的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机以及丰收的欢腾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 之情。5.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品味思考。

1.贾平凹的《落叶》重在写景吗?那么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2.划出《落叶》一文中写景的段落,划出文中表现“我”的思考的段落。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3.《落叶》一文中“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你怎么理解。4.朗读写景的段落,并尝试着背下来。【中考链接】

(2012年荆州)阅读古诗,做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想象独特,颈联描绘出两幅优美图画,第一幅是,第二幅是 2.此诗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指出这种情感并作简要分析。

【达标测评】

1.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盛: 模:

削: 尽:

2.《落叶》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陕西省丹凤县人,著有中短篇小说集、。3.课内阅读。

你在仓库里奔忙,一出门就看见你,坐在粮仓的地上,多么悠闲,头发任清风微微飘起; 收割一半,你躺在田沟里酣睡,沉醉在罂粟花的芳香中; 镰钩放过了下一垄庄稼和紧缠的花朵;

你像在田里拾穗,涉过小溪田头,将谷穗高举;

或者几个小时守着榨机,等待那最后的果汁慢慢滴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2)诗人在本节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找出本节诗中描写“你”的神态或心理的词语,说说通过这些词语突出了秋天什么特点。

篇10:《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word

课题:《 采桑子 重阳》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朗读并能背诵本诗。

2. 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感悟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预    习】

I.教材助读

一、 背景介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 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二 、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三、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省湘潭韶山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19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II.预习自测

1. 毛泽东,字        ,湖南湘潭山冲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诗词选》。

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寂寥(   ) 春朝 (   )寥廓   (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人生易老天难老:_______________

(2)战地黄花分外香:

(3)寥廓江天万里霜:_______________

_

【探     究】

探究一:《采桑子 重阳》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探究二:“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三:“辽阔江天万里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

小结:

【当堂训练】

1. 《采桑子 重阳》的作者是______,“采桑子“是______,”“重阳”是______。其中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重阳》中“采桑子”是曲牌名,“重阳”是题目。

B、词最早产生于魏晋,在唐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到宋代发展到巅峰。

C、词最早又称为“曲子词”,是配合燕乐而演唱的一种歌词,此外,词又被称为“诗余”、“长短句”、“乐府”等。

D、《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

【课后作业】

1.课后背诵默写本词。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3.根据平时的积累,写出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批阅等次:      时间:        次数:

高彦娟

[《采桑子重阳》(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下一篇:妈妈的眼睛五年级作文3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