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2024-04-08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精选14篇)

篇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1、(洛阳市)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1)D (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2、(遵义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

答: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答: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21、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3、(泰州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案:(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4.(仙桃市)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然后答题。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1分)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点有分析诗歌内容、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等。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霜满地”不是指如霜的月光,是指满眼的白霜遍地,秋景之一。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通过比较,A项符合一般诗词的规律,B项“长”“大”表示无尽头或者广阔无边,范围广,跟D项的壮阔意境相一致,C项应该结合诗题去理解,霜应该是意象,不是月亮

答案:(1)雁去;(2)C。

篇2: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

3.苔痕上阶绿(长上 )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 ) ...

9.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 )(品德高尚) ...

二、翻译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按原文填空(10分)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描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古贤自况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2分)

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3分) 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2分)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

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3分) (1)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2)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2分)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篇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1. 封面“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苏”字是繁体字。

尽管“江苏教育出版社”七个字是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中可以保留繁体字或者不规范的汉字, 但用于教材就不太好了。况且书法作品中“社”字是错别字, “社”字的右边是“土”而不是“士”。

2.《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园地, 而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屏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 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 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这段话有几处不妥。 (1) “而”应改为“但”; (2) “如果”冗余, 应去掉; (3) “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 (4)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 其实, 愚以为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3. 王愿坚的小说《草》表现了周总理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情操。

其中有周总理尝草的情节, 非常感人。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 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 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 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 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 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阅读这段文字, 我们明白:周总理是在了解有毒野菜生长的地方及有毒生野菜的味道, 以便通报部队, 避免更多的红军战士误食中毒。“味道呢?还记得吗?”这句话是总理向杨光询问有毒生野菜的味道。杨光显然听明白了, 所以他“摇了摇头”, “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问题就出在“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这句话上。明明是“煮熟了吃的”, 又怎会“没有尝过”?岂不自相矛盾?所以, 应在“没有尝过”后面加上“生野菜的味道”。

4. 课本第85页节录了吴伯箫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文中的“段落”与“联络”用得令人费解。

原文如下:

读中国古代史, 知道战国时候, 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 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 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 又因地形, 制险塞, 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 延袤万余里。

“段落”的含义为: (文章、事情) 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从这个意思来看, “段落”用在文中似乎不太妥当, 可改为“陆续”。另外, “段落”的语法功能为名词, 不可修饰动词“筑”。

“联络”的含义是:彼此交接;接上关系。用在文中语境不太贴切, 可改为“联结”或“联接”。

另外, “我还没有到过长城!但是, 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这句话中的“终于”用得不太妥帖, 可改为“终究”或“终归”。

5. 第139页, 课文《美丽的西

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部分第二大题有这样一句话:“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 并列出五个标题。”这个概括不准确, 应该是“主要描写了树、楼、谷、水、庙等景物”, 这从第二个小标题“竹楼映蓝天”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

6. 第141页倒数第六行:

“入夜, 灯光映着碧水, 明月照亮大海, 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 真是人间奇景。”“泛舟”:坐船游玩。“海滨”:海边;沿海地带。严格说来, 在“海滨”是无法“泛舟”的。可将“泛舟”改为“漫步”。

7.

第161页12行, “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从听筒里对他喊”这句话有语病, 可改为“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对着听筒喊”。

8. 第26课《从小就要爱科学》里, 苏步青先生这样写道: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研究这一段, 可以得出一个信息, 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但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吗?

请看下面一段资料:

1978年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 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 他说:“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 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 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 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民网)

可见, 课文中“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应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课文中把一位伟人的著名论断搞错, 实在不该。

9. 第217页倒数第9行:

“我见过其他宇航员在睡觉时到处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有歧义, 易给人以“宇航员睡觉时是在飞船外面”“绕着飞船漂浮”的误解, 属表达不当,

篇4: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篇5: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物以希为贵 芦荟huì 匿nì名:隐藏 眼翳yì 责罚 管束 气量 广漠宽恕shù 质问 文绉绉zhōu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黝yǒu黑 滞zhì留 愚钝dùn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gù: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xī利 侏儒zhūrú 酒肆sì 尴尬gān gà 炽chì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gòu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jīn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hàn首低眉:低着头显得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无可置疑 黯àn然失色 广袤mào无垠:广阔无边。搓cuō捻 企盼 繁衍yǎn 迁徙xǐ觅mì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cù 美不胜收 繁花似锦 风云突变 不可名状 落英缤纷 冥míng思遐xiá想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二、博识 美艳 消释 褪tuì尽 凛lǐn冽 升腾 脂粉奁lián:盒子 朔shuò方:北方。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污秽huì 犀xī利

篇6: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7.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上面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该图主要信息。(不得出现数字)(2分)

(2)校园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箱上有两句宣传语,请你紧扣“环保”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句。(2分)

上句:回收废旧电池

下句:

(3)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位小伙子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针对小伙子下面这句话,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规劝,规劝时语言得体,内容恰当。(2分)

【相关链接】电池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小伙子说:小毛孩管什么闲事!我只是扔个破电池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篇7: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1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 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 自明。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这一句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 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 更盛。

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 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 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 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2池鹤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这突 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

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 媚。“苦嫌”,诗人痛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遥”,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可望而不可即。“怅”字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 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

3迎燕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

“咫尺春三月”,点明时令。咫,八寸。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怀疑。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 有致。

这位“寻常百姓”,终于迎“入”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 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 伴过年华”。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燕子与老百姓的 深厚情谊。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 感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在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 闷。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 之词。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一。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体现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 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5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这是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 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表达。这首词也如此。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与寻常所见的不同。“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

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奇特。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词中没有明说,但“衡阳雁去无留意”却表达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 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 景,悲凉奇异;从“孤城闭”中,也透出当时军事态势严重。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过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个写景句,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词义中见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出 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本词的结构方式。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结合,表现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6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组合,创造萧瑟凄凉的 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前三句写景的方法很特别: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晓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了铺垫。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元剧之文章》说:“(马致远)《天 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的确是中肯的评论。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虽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赋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诗人遭 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巴山楚水”指贬居之地。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弃置身”表达 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一满。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呤诵“闻笛赋”表达怀念而已。“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相传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刘禹锡当初参与政治革新活动时只有三十四岁,不幸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 的沉浮,表现豁达的胸怀。

末两句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歌一曲”指白居易在席上赋诗相赠。“长精神”,即增长精神,振作精神。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达要振作精神,重新 投入到生活中去。

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8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诗人为什么不给这首诗定一个与诗意有关的题目?可能是有他的苦衷,不便明说吧。从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看是首伤别的诗。为谁伤别呢?是挚友还是恋人?还是另有寓意?但从描写内容 来看似是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相见时难”的 “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字意思不同。见面本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方”“始”,都是“才”的意思。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 诗人借以抒发政治上屡遭挫折后的苦闷心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已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去鬓改”,是对青春年华逝去表达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深情。

篇8: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追求理性地教学,创造自由的空间

虽然语文看上去没有规律可循,但语言具有系统性的表达逻辑。不同人在表达同一件事物时,采用的词汇、表达方式、描绘技巧存在着很大差别。教学的理性表现在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语言描述的常识化,例如:竹子用来歌颂气节和立场,梅花用于赞美坚强不屈的性格;空间的自由表现在学生自由地创造意境,而不受到阻止。

在“人与环境”单元的诵读欣赏板块中,教材提供《大地上的事情》(选节)来表达作者对田野和地球的认知和情感。第一节,通过“鹞子”和“野兔”来反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第二节,将地球比作“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内心反思。从理想教学的角度看,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表达主题的方式,语言的奥妙之处;而学生对两个小节的认知和头脑中的想象是自由的,是可以通过联想、对比等方式进行改编的。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可以是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也可以是渔夫与大海的关系。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获得认可,并对其文本不断完善,形成完整、具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系统。

二、开展“聆听、朗读”活动,体会语言意境

“诵读欣赏”选取的内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诗词读来朗朗上口,选文内容表达细腻,细节丰富,为场景描述、表达情感、增强语言穿透力提供了学习和思考的方向。这些特点将在聆听和朗读两种表达方式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和呈现。“听”和“读”两种学习方式调动着耳朵、嘴、大脑联合反应,是体会语言意境必不可少的方式。长期以来,聆听和朗读的方式没有得到课堂的重视,造成了学生体会意境、再现意境的能力比较弱。

运用好教材的“诵读欣赏”板块,开展“聆听、朗读”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会意境的能力,为学生进行语言创新提供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意境基础。例如:“爱国情怀”单元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在课程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的音频,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下诗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情感、爱国信念等内容,帮助学生构思诗歌意境,从而对整篇作品形成透彻性的认知。整个课程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以聆听的方式引进教材内容;然后,详细地讲解诗歌内容、写作手法、特征特点等内容;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留给学生自由空间进行想象和思考。

三、扩展朗读素材,提取关键性字词

教材中“朗读欣赏”的内容是有限的,对学生的启发也是有限的。优秀的文笔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背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扩展素材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效仿文本的能力,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树立“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提取关键性字词、掌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例如:在“长征之歌”单元中,对《诗人领袖》这篇文作的赏析。这首词借鉴了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内容,借词句书写领袖的一生,借领袖的事迹成就伟大诗人。平仄是诗歌押韵的特征,却用来描写枪声;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本是无情战场,却用来表达诗人情怀;大江、雪天与潇洒、畅想融合在一起,二万五千里长征换来了撼动世界的成果,城门楼上的话语,嘹亮了东方。这首词特征明显,关键字词容易确定和讲解,适合为学生讲解赏析思路,提升学生提取诗词关键性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搜集更多的诗歌素材,锻炼学生“抓词”本领,提升语文素养。

四、反复修改,养成勤于练笔的好习惯

亲自动手,进行语文实践是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最快的方式。优秀的文章需要经过三次以上的修改和打磨,仔细斟酌每一个关键性字词的表达。反复修改的过程是枯燥、痛苦的,但最终可以在素材积累运用、语言表达习惯、行文思路等方面获得突破,让自己的写作具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具有语言穿透力。从宏观看,“诵读欣赏”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写作表达”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反复修改可以将内化知识转变为可运用内容,支持自己的外在表达。

例如:“诵读欣赏”中诗歌如何转化为应用素材。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这一板块涉及数十首诗歌。学生一般将其全盘背诵,极少使用到自己的表达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内容的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将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相似的诗歌进行集中性处理,让学生形成意群概念,当触及这类话题时,便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书面表达气势。如:谈到爱国话题,不仅有古代“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渣滓洞“鲜艳如血的花”。坚持进行这样的写作锻炼,反复修订写作内容,必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明显提升。

五、结语

篇9: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篇10: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资料

3.组织培养的优点:①快速繁殖大批植株;②防止植物病毒侵害。 4.有性生殖: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①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②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

5.完全变态过程: 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6.不完全变态过程:卵→幼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7.蝗虫对农作物危害很大,最有危害性的时期是成虫期,消灭它的最佳时期是三龄幼虫前。而菜粉蝶对农作物危害性最大的时期是在幼虫期。

8.两栖动物常见种类有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青蛙其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都离不开水,幼体用腮呼吸,生殖过程有抱对现象,体外受精。其发育过程经:卵→蝌蚪→幼蛙→成蛙,属于变态发育。

9. 鸟类的生殖与发育经历求偶、交配、产卵、育雏等过程,体内受精。其中求偶、交配、产卵这三个阶段是所有鸟类都有必须经过的。 10.鸟卵的结构:①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胚胎发育的场所。②卵黄,营养作用,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保护作用。 卵带,保护作用。卵壳,保护作用。 气室,贮存空气提供氧气。 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生物的遗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3.遗传: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之(性状传递)。如:狗生狗,猫生猫。

4.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之(性状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5.与遗传有关的几个概念:

① 染色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A.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B.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

C. 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女性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X。

D.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

②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

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A.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B.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③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A. 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 B.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 a.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

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b.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 12.遗传变异育种原理在实践上的应用:杂交育种(如杂交水稻);人工选择(如高产奶牛);基因突变(如太空椒);转基因育种(如抗虫棉)。

13.遗传和变异的意义:如果没有生物的变异,就没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没有可遗传的变异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才使得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等到高等,不断进化发展。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⒈发酵技术

发酵现象产生原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⒉食品生产

酒粮和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酵母菌发酵的结果,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变酸是醋酸菌发酵的结果; 使牛奶变成酸奶、蔬菜变成有酸味的泡菜的细菌是乳酸菌。味精-黄色短杆菌,沼气--甲烷菌。 酿制酒酿注意:用冷开水蒸熟糯米;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为25~30℃。

3.食品保存

①食品腐败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②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采用一定的方法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

4.食品保存方法

①传统: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等; 现代: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②目前:广泛利用酶。例如,利用溶菌酶对水产品进行保存。

篇1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②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③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⑴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⑵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篇12: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2、遗传信息的中心:细胞核

3、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23对)染色体。

染色体的特点: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一般还成对出现。生殖细胞中(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是单条存在的。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构成双螺旋结构。

5、基因: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6、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它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其中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呈双螺旋结构。DNA上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7、遗传性状: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例如:人的单眼皮、白化病等。

8、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有耳垂与无耳垂;单眼皮与双眼皮;能卷舌与不能卷舌。

9、在人的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A、B、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a、b、d);AA:表现显性性状 Aa :表现显性性状 aa:表现隐性性状。注意:隐性基因能够遗传,且aa时能表现出来。

10、如果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则表现出显性基因所决定的遗传性状。

11、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人体有22对);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1对。) 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

篇1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 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 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 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 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 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 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 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 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 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 生齐读。

【上课开始, 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 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 初知偏旁和韵文

1. (多媒体出示图表) 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 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 不会读的互相帮助, 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 自由练读, 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 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 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 区别“礻、衤”, 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 读一读, 找一找,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 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 读读词, 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 (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 出示“裙子、裤子、衬衫”, 读一读, 找一找, 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 认识裙。

(2) 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 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 (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 指名读, 齐读这组词。

(4) 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 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 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 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 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 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 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 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 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 ? 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 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 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5.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 教师巡视指导, 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 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 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 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 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 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 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 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 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 在学习中认识词语, 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 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 回顾本课内容, 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摘要:本文对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7》进行了教学设计分析, 目的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

篇14: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上一篇:对对碰游戏策划书下一篇:慎用技术功能不全面的杀毒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