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2024-05-21

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通用12篇)

篇1: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一、根据句意,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完成单词。

1. Can you work out this maths problem (单独地) ?

2. A few days ago, they found a few (松鼠) on the fields.

3. Mrs Wu always (准备)a fruit salad for his daughterbefore supper.

4. (遗憾的是) , giant pandas face_____________(严峻)problems inthe wild.

5. This book is much (厚)than that one. I’ll take that one.

6. The horse is standing with its eyes ______________. ( 闭着 )

7. The elephant is going towards the water. It may need a __________(洗澡).

8. _________ ___________(竹林) are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大熊猫) may not have place to live orfood to eat.

9. ____________ (海豚) are clever. They save people when they are in danger.

10. (蝙蝠) are like rats, but they havewings.

二、单项选:

( )1. People __________ a bath in winter.

A. don’t need to B. don’t need C. needn’t D. needn’t to

( )2. I remember _________ yousomewhere,but I can’t think of your name.

A. meeting B. to meet C. meet D. meets

( )3. Don’t forget _________the door when you leave the room.

A.closed B.toclose C.closing D. close

( )4. We hope you tothe party this weekend.

A. to come B.come C.coming D.will come

( )5. Fish sleep with eyes__________.

A.closed B.close C.open D. opened

三、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He decided (see)the film the next day.

2. Thanks for (be)with us.

3. –Who (teach)you maths?

-Miss Gao does.

4. (work) hard, or you (fail) in the exams.

5. They plan (take)Jack out.

6. Come on, Mike. Let’s (enjoy) ourselves.

7. She often spends a lot of time (chat) with her friends on thephone.

8. Could you show me how (do) with it?

9. Maybe it (not be) hungry.

10. Bees never get_________ (lose), because they always remember _________ (come) back the

same way as they ______ (go).

篇2: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Big Ben is not the name of a man. It is thename of a huge(庞大的) clock in London.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 Thisclock has four faces. So, no matter where you stand, you can read the time onthe face of Big Ben. Each face is the size of a double decker(层) bus. The handsare about four meters long. It is about the size of two people standing on topof each other. If you go to London, you may want to visit the Houses ofParliament(国会大厦). There you will find Big Ben sits at the top of theclock tower in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Maybe you will hear it as well as seeit. The huge clock makes such a loud noise. “Ding dong, ding dong”, it goes every quarterof an hour.

The clock was named after a big man. He wasSir Benjamin Hall. This man did much building work in London many years ago.

( )1. Big Ben is .

A. a double deckerbus

B. a huge clock

C. the name of Ben

D. a building

( )2. the clock strikes every of an hour.

A. tenminutes B. fifteen minutes

C. thirtyminutes D. forty-five minutes

( )3. You canread the time of Big Ben .

A. at thetop of the clock tower

B. in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C. on thehands of the huge clock

篇3: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1. 封面“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苏”字是繁体字。

尽管“江苏教育出版社”七个字是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中可以保留繁体字或者不规范的汉字, 但用于教材就不太好了。况且书法作品中“社”字是错别字, “社”字的右边是“土”而不是“士”。

2.《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园地, 而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屏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 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 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这段话有几处不妥。 (1) “而”应改为“但”; (2) “如果”冗余, 应去掉; (3) “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 (4)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 其实, 愚以为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3. 王愿坚的小说《草》表现了周总理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情操。

其中有周总理尝草的情节, 非常感人。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 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 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 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 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 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阅读这段文字, 我们明白:周总理是在了解有毒野菜生长的地方及有毒生野菜的味道, 以便通报部队, 避免更多的红军战士误食中毒。“味道呢?还记得吗?”这句话是总理向杨光询问有毒生野菜的味道。杨光显然听明白了, 所以他“摇了摇头”, “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问题就出在“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这句话上。明明是“煮熟了吃的”, 又怎会“没有尝过”?岂不自相矛盾?所以, 应在“没有尝过”后面加上“生野菜的味道”。

4. 课本第85页节录了吴伯箫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文中的“段落”与“联络”用得令人费解。

原文如下:

读中国古代史, 知道战国时候, 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 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 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 又因地形, 制险塞, 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 延袤万余里。

“段落”的含义为: (文章、事情) 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从这个意思来看, “段落”用在文中似乎不太妥当, 可改为“陆续”。另外, “段落”的语法功能为名词, 不可修饰动词“筑”。

“联络”的含义是:彼此交接;接上关系。用在文中语境不太贴切, 可改为“联结”或“联接”。

另外, “我还没有到过长城!但是, 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这句话中的“终于”用得不太妥帖, 可改为“终究”或“终归”。

5. 第139页, 课文《美丽的西

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部分第二大题有这样一句话:“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 并列出五个标题。”这个概括不准确, 应该是“主要描写了树、楼、谷、水、庙等景物”, 这从第二个小标题“竹楼映蓝天”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

6. 第141页倒数第六行:

“入夜, 灯光映着碧水, 明月照亮大海, 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 真是人间奇景。”“泛舟”:坐船游玩。“海滨”:海边;沿海地带。严格说来, 在“海滨”是无法“泛舟”的。可将“泛舟”改为“漫步”。

7.

第161页12行, “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从听筒里对他喊”这句话有语病, 可改为“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对着听筒喊”。

8. 第26课《从小就要爱科学》里, 苏步青先生这样写道: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研究这一段, 可以得出一个信息, 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但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吗?

请看下面一段资料:

1978年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 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 他说:“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 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 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 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民网)

可见, 课文中“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应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课文中把一位伟人的著名论断搞错, 实在不该。

9. 第217页倒数第9行:

“我见过其他宇航员在睡觉时到处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有歧义, 易给人以“宇航员睡觉时是在飞船外面”“绕着飞船漂浮”的误解, 属表达不当,

篇4: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篇5: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于奴隶人之手()()才美不外见()...

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故虽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马说》选自,作者,(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被列为之首。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②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③《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④《马说》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1

⑤《马说》中表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⑥《马说》中活画统治者愚昧蛮横丑态的句子是:。

⑦《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⑨人们常用文中的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⑩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 “食马者”喻指;而把能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统治者比作“”。

6、阅读理解

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6、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

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8、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答

10、“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舌战群儒„„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方显无__岂有 _。

参考答案:

六、1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3、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4、答: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5、答: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6、答: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7、答: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8、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9、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10、答: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1、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2、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答: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14、有方显

篇6: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1.若代数式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为( ).

A.x>0 B. x≥0

C.x≠0 D.x≥0且x≠1

2.能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条件是( )

(A)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B)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C)对角线互相垂直 (D)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 英语口语测试中,1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90,50,80,70,80,70,90,80,90,80。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中位数是 。3、某班20名学生身高测量的结果如下表:

身高 1.53 1.54 1.55 1.56[ 1.57 1. 58

人数 1 3 5 6 4 1

该班学生身高的中位数是( )

A、 1.56 B、 1.55 C、 1.54 D、 1.57

4.在某次体育活动中,统计甲、乙两组 学生每分钟跳绳的成绩(单位:次)情况如下:

班级 参加人数平均次数 中位数 方差

甲班 55 135 149 190

乙班 55 135 151 110

下面有三个命题:①甲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②甲班 学生的成绩波动比乙班学生的成绩波动大;③甲班学生成绩优秀人数不会多于乙班学生的成绩优秀的人数(跳绳次数≥150次为优秀).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②③

5.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得到菱形AECF.若AB=6,则BC的长为( )

A.1 B.22

C.23 D.12

6.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别为a和b ,一边长

为12,则a和b的值可能是下面各组的数据中的 ( )

A、8和4 B、10和14 C、18和20 D、10和38[

7.对于四边形的以下说法:

①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③对角线垂直且互相平分 的四边形是菱形;

④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

其中你认为正确的个数有( )

A 、1个 B 、2个 C、3个 D、4

8.已知点(-1,y1)、(2,y2)、(π,y3)在双曲线 上,则下列关 系式正确的是 ( )

(A)y1>y2>y3 (B)y1>y3>y2

(C)y2>y1>y3 (D)y3 >y1>y2

9. 若分式 有意义,则 的值 不能是( )

A.1 B.-1 C.0 D.2

10. 把长为8cm的矩形按虚线对折,按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直角梯形,展开得 到一 个等腰梯形,剪掉部分的面积为6cm2,则打开后梯形的周长是( )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 每题3分, 共30分)

11. = 。

12.分式 无意义则x满足的条件 是

13.请写出命题:“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逆命题,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4.梯形ABCD中,AD∥BC, AB∥DE , DE=DC,∠A=110° 则梯形其它三个角的度数为 。

.

15.图,A、B是函数 的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两点,BC∥x轴,AC∥y轴,

△ABC的面 积记为S,则S = 。

16如图,□ABCD中,点E在边AD上,以BE为折痕,将△ABE向上翻折,点A正好落在CD上的点F,若△FDE的周长为8,△FCB的周长为2 2,则FC的长为___.

17将0.00000020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18. 如图,在△ABC中,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边BC于点D,交

边AB于点E.若BE=6,则EC= .

19. 已知一组数据11,0, ,1,-2的平均数是0,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20.如图,矩形ABCD的两个顶点B和C在直线上,AB=6,BC=8. 点P是线段BC上 的 一个动点,作PE⊥OB ,PF⊥OC.则 PE+PF=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 ,共60分)

21.(1)先化简,再求值:(1+1x-2 )÷x2-2x+1x2-4 ,其中x=-5

( 2)解分式方程:

22.(1) 如下图,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点E是AB的中点,已知AC=8cm, BD=6cm,求OE的长。

(2)如图,把一张长方形ABCD的纸片沿EF折叠后,ED与BC的交点为G,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上,若∠EFG=55°,求∠AEG和∠ECB的度数.

23. 已知函数 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和点B的纵坐标都是-2 ,

求(1)函数的解析式;

(2)△AOB的面积

24、某校八年级260名学生进行了数学测验,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这些成绩整理后分成五组,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从左到右前四个小组的频率分别为0. 1、0.2、0.3、0.25,最后一组的频数为6.根据所给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共抽取了多 少名学生的成绩?

(2)估计这次数学测验成 绩超过80分的学生人数约有多少名?

(3)如果从左到右五个组的平均分分别为55、68、74、86、95分,那么估计这次数学测验成绩的平均分约为多少分?

25. (1)等腰梯形ABCD中,AD∥BC,∠DBC=45°.翻折梯形ABCD,使点B重合于点D,折痕分别交边AB、BC于点F、E. 若AD=2,BC=8.

求梯形ABCD面积.

(2)在梯形ABCD中,AD∥BC,AB=CD,延长CB到E,使EB=AD,连接AE。

篇7: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1、第一块恐龙化石是1822年被人们发现的,发现并认识恐龙的是欧文。

2、恐龙已经灭绝了,人们主要通过化石来了解恐龙。恐龙的模型、图形和影片是根据化石复制出来的。

3、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它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是卵生的。

4、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曾有过恐龙的分布。

5、科学家推测:小鸟、鳄鱼、蜥蜴可能是恐龙的后代,但大熊猫不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6、恐龙的体型大小不一,有的有几层楼那么高,有的只有母鸡大小。

7、会飞的恐龙:翼龙,水里游的恐龙:鱼龙;吃肉的恐龙:霸王龙,吃植物的恐龙:梁龙。

第二课 恐龙告诉我们什么

1、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几百万年以前死亡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大自然中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植物化石、三叶虫化石、鱼化石。

3、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地层比作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书页中特殊的文字。

4、有些生物在地球已经不存在了如:恐龙、奇虾、渡渡鸟。

5、现在一些生物与远古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太,我们称为“活化石”如:大熊猫、银杏、蟑螂、白鳍豚。

6、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

7、化石的形成过程。(注意顺序)

动物死亡→被沉积层包围→矿物化→地壳运动→接近地表

8、脚印化石属于遗迹化石; 三叶虫化石属于外壳化石,鱼化石属于残骸化石。

9、现代人类通过发现奇虾化石知道地球上曾有过奇虾这种动物。

10、科学家做出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11、所有的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都会形成化石。(×)

12、现代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已经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只是推测.

第三课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1、达尔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出版了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著作《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经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达尔文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

2、自然选择:在生存竟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

人工选择:是在利用生物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得好处或利益而采取的选择。自然选择是客观的,人工选择是主观的。

3、云南澄江动物化石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祖先的化石。

4、云南澄江生物群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5、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的原因是减少热量的流失,有利于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暖。

、改变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8、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

9、不同地层的化石代表动物是不同年代的。(√)

10、动物的血液不能形成化石。(√)

11、不同年代地层之间的生物是没有联系的。(×)

12、随着时间的推移,末来的生物将变得越来越少。(×)

13、关于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设都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对全球性的恐龙灭绝问题至今还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14、自然界在其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变化,为什么有些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逝了?

生物灭绝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生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被自然淘汰,如恐龙;另一种是被人为消灭,如渡渡鸟。

篇8: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 )1. —Did you go ________ on vacation last month?

—Yes, I went to Hangzhou on vacation.

A. anywhere interestingB. interesting somewhereC. interesting anywhere

( )2. We took ________ photos in the park last Sunday.

A. quite a lot B. quite a few C. quite a little

( )3. We must listen to the teacher ________ in class.

A. care B. careful C. carefully

( )4. The price in the hotel is ________. Lets go and find a cheaper one.

A. cheap B. high C. expensive

( )5. ________ the bad weather, we could see ________.

A. Because; nothing below B. Because of; anything below

C. Because of; nothing below

( )6. ________ that she drew a very good picture then.

A. It is seemed B. That seems C. It seemed

( )7. The old woman is very ill and she doesnt ________.

A. feel like to eat something B. feel like to eat anything

C. feel like eating anything

( )8. The little boy spent most of the time ________ at home.

A. watching TV B. to watch TV C. watch TV

( )9. I hope ________ to my birthday party this Saturday evening.

A. you can come B. you to come C. you coming

( )10. Wang Ying hardly ________ drinks milk, because she doesnt like it.

A. ever B. often C. usually

( )11. —________ do you visit the old man?

—Once a week.

A. How soon B. How long C. How often

( )12. ________ Tinas grandfather is old, he does exercise every day.

A. Because B. Although C. But

( )13. Please _______ who broke the window of the classroom.

A. look for B. find C. find out

( )14. China is ________ for the Great Wall.

A. simple B. famous C. ready

( )15. It is not so ________ as you think.

A. easy B. easier C. easiest

二、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的短文, 掌握其大意, 然后从各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Do you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I think I 16 . First, I have many good eating habits. I like junk food, 17 I hardly eat it. I eat fruit and vegetables every day. 18 they are not very delicious, but they are 19 for health. Second, I do 20 every day. It says that if people run every day, they will have more healthy hearts than others. So I run for 21 thirty minutes every morning.

22 , I have good living habits. I try to 23 eight hours every day. That 24 me to be energetic next day. And I can study better and get good grades.endprint

What do you 25 my lifestyle? Can you learn something from it?

( ) 16. A. do B. am C. like

( ) 17. A. and B. but C. or

( ) 18. A. Maybe B. Although C. Because

( ) 19. A. bad B. late C. good

( ) 20. A. cleaning B. homework C. exercise

( ) 21. A. at B. about C. on

( ) 22. A. First B. Second C. Third

( ) 23. A. sleep B. practice C. spend

( ) 24. A. stops B. makes C. helps

( ) 25. A. agree with B. think of C. talk about

三、阅读技能。

第一节 阅读选择。

阅读下面的短文,从每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A

The summer vacation is over. Its true that time flies. During the vacation, the weather was hot and I could not do much work, but I was happy.

As the afternoons were hot, I did my work in the morning. I got up at 6:30 and took a walk in the garden for half an hour. After breakfast, I did some exercises in math. I spent three hours or more doing this. I studied quite hard and made good progress (进步). In the afternoon I went swimming, it was fun. I did not go home until about five or six oclock. Sometimes in the evening a friend of mine would come to see me and we would spend some time listening to music.

In this way I spent my vacation happily. I not only studied well but also became a good swimmer. Now I am in good health and high spirits.

( )26.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ell us?

A. How the writer spent his summer vacation.

B. What the weather was like that summer.

C. When the writer got up in the morning.

( )27. How long did the writer spend doing his exercises?

A. Half an hour. B. Three hours or more. C. Only one hour.

( )28. The writer spent most of the afternoons ________.

A. listening to music B. visiting his friends C. swimming

( )29. The writer had a very good summer holiday because he ________.

A. worked very hard and made good progress

B. learned to swim and made good progress in math

C. got up early and went home late

( )3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The writer made progress in his lessons.

B. The writer took a walk for half an hour before breakfast.

C. The writer began studying as soon as he got up.

B

Do you want to be taller? If you do, see if you have these good habits. Do you eat properly and get enough sleep? Do you do sports? Are you a happy person?

篇9: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2.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郎)、(蟋蟀)、(蜈蚣)等。

3.仔细观察土壤,发现土壤是(湿的),土壤里面有(小石子),有(落叶),有(植物的根),还有(小虫子)。

4.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5.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6.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7.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8.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9.(陶器)、(砖)都是(土壤)烧制出来的。

10.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11.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12.(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13.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14.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15.大多数植物都适宜生长在(壤土)里。

16.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

(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17.(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18.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1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2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21.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长出的植物(茁壮、呈绿色),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枯黄)。

22.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上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23.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增加(腐殖质)(施肥)加以改良。常用的方法有(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

24.做肥料袋的方法:(1)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也可放几条蚯蚓。

(2)洒水、轻轻扎上袋口。(3)塑料袋放黑暗处。

25.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26.科学家从土壤中已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蜘蛛等。

27.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28.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29.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30.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31.(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32.(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33.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34.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二、简答题。

1.土壤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答:土壤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果植物生活在被污染的土壤中,就有可能会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这样一来我们食用蔬菜等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此外,没有优质的土壤就不可能有洁净的水源和空气。

2.为什么说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在土壤成肥过程中蚯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蚯蚓的一些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3.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篇10: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题

例:lián 廉 颇 /镰 刀

① lí ② bó ③ tì ④ cuī

参考答案:

巴黎 薄雾 剃头 摧残

犁地 搏击 涕泪 催眠

2 、把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分类。6+2分

负( )顽抗 横行( )道 喜极而( ) 欣喜若( )

归心似( ) 与世长( ) 悲愤( )绝 一( )热血

喜出( )外 惊( )万状 波( )壮阔 风帆( )空

其中,表示高兴的词语有:

贬义词有:

参考答案:

负隅顽抗、横行霸道、喜极而悲、欣喜若狂、归心似箭、与世长存、悲愤欲绝、一腔热血、喜出望外、惊恐万状、波澜壮阔、风帆蔽空

高兴的词语有: 、欣喜若狂、喜出望外

贬义词有: 负隅顽抗、横行霸道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字义,将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a、饱经风霜( ) 一饱眼福( )

①饱满 ②饭吃饱了 ③满足 ④充分

b、负荆请罪( ) 负隅顽抗( )

①背弃,辜负 ②依仗,依靠 ③背 ④亏欠

c、横遭不幸( ) 老泪横流( )

①粗暴 ②不吉利、意外 ③杂乱 ④汉字的一个笔画

参考答案:a、④③ b、③② c、①③

4、交际能力。4分

(1)爸爸不在家,同事打来电话,请你写出和爸爸的同事的对话。

(2)据调查,我县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中出现不少居民不遵守交通规则、卫生习惯差等不良现象。如闯红灯、不走斑马线、车辆乱停乱放、乱抛乱扔......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就这一现象,请你发表自己的意见。

参考答案:略

5、选择填空(填序号)与自主理解填空(自主理解填空填成语或者俗语,填在括号里)。3分

①粉墨登场 ②生旦净丑 ③喜闻乐见 ④ 脱颖而出

戏曲,是我们中国老百姓( ) 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每当锣敲起来,鼓打起来,就会一个个( ) 。他们的唱腔( ),他们刻画的人物( )。然而,这离不开演员们台下孜孜不倦的努力,俗话说:( )。有了过硬的功夫,才能从同行里( )。

参考答案: .

③、①、字正腔圆或余音绕梁、活灵活现或栩栩如生或惟妙惟肖、台上十三分钟,台下十年功、④

6、按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分别是( )写的,都阐明与读书有关的道理。前者明理的句子是( )。后者明理的句子是( )。关于读书还有许多名言,试着写一句( )。7分

(2)填写歇后语,《负荆请罪》中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真是“( ) ”

参考答案:

(1)陆游和朱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篇11: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五( )六色全神( )注( )( )有味

兴高( )( )争先( )后完整无( )

( )( )起舞( )山( )野( )云( )雾

( )( )私语波涛( )( )五( )十( )

( )( )相处( )奋人心欢声( )( )

专心( )志持之以( )( )( )不语

色彩( )( )( )精会神

★ 八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试题

★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试题及答案

★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

★ 初一下册语文期中范文

★ 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试题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篇12: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1,下列各项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3分)

A,轩榭池沼镂空斟酌

B,潋滟抖擞自给自足虬干

C,嶙峋硕大老鸹蜿蜒

D,倏然愚氓喧嚣龟裂

2,下列各项中各有一个字是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A,自出新裁

居高临下等闲视之

司空见惯(

)(

)

B,重峦叠障

称心满意史无前例

别具匠心(

)(

)

C,俯仰生姿依稀可辩潋滟绿波

毛骨悚然(

)(

)

D,活崩鲜灵

苍松翠柏神奇幽径

退避三舍(

)(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一项的是(

)(4分)

A,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B,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活动的场所。

C,我常常带领国内外参观者站在树下指着嬉戏的鸟儿们,说,“瞧,这是我们的一景。”

D,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明代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翻云覆雨,可谓八面威风!

B,暑假之后,同学们来到学校,面对焕然一新的校园,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c,这个老汉衣衫褴褛,其家境可见一斑。

D,他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可是在写检查的时候却轻描淡写,毫无悔意。

5,根据对偶句的特点,删改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2分)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6,下面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在原句上加以修改。(4分)

(1)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能否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2)通过台湾人这种经营旅游的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满足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7,综合性学习。(7分)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学完本单元,老师拟举行一次以“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假如你是班长。请帮老师完成以下工作。

(1)根据活动主题,制定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3分)

(2)根据活动主题,拟两条宣传标语。(4分)

8,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段秋天夜景,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50字左右。(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0分)

小鸟阿泰

周子诗

一个人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象,不自觉地又想起那只小鸟,想起它的背影。

还记得在阿勒泰,一个小朋友突然向我送上一只小鸟,从此我便开始了跟小鸟的一段缘分。当我接过小鸟,我看到它无助的样子,我的心立刻就酸了。一只没有了父母照顾的小鸟是多么可怜啊!

当我拿着小鸟的时候,它惊慌害怕的样子把我吓坏了。它的心脏跳得很快,仿佛就快要把性命断送于我手里的样子。那时我十分害怕,因为我感到它的性命就交托在我的身上。难道我有权控制它的性命吗?它的生与死就在于我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决定。这未免把生命看得太不重要了。生命是珍贵的,所以我做任何决定都要让小鸟能安全地生存下去。

人生往往都是活在迷惘的分岔路口,要面对不同的选择。当时我心里就是想着究竟应该让小鸟好好地活在那小孩子的家,还是让它回归大自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呢?要做出这个选择真的不容易,仿佛小乌以后的一生,生与死,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当我无意之中向天空一望的时候,我心里知道了答案。看到天上盘旋翱翔的大鹰,我就想到爱鸟应是放飞森林,保护环境,而不是用珍馐百味把它困在笼中养活。再想,生存而没有了自由,是何等痛苦,与其闷闷地在笼中过活,倒不如往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如果将来真的要面对死亡的话,那用死去换取自由也是生命的最高表现了。况且大自然本身就养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生、老、病、死,原本就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又何须为大自然那么忧累?大自然赋予我们一切的所需,我们应该对它有无比的信心才是。

第二天清早,我找了一个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把它放了,默默地看着它离开。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于高兴之时,念头一起,就决定称小鸟为“阿泰”,即于阿勒泰地区认识的小鸟朋友。

究竟生命是脆弱的,还是顽强的?有时候人可以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做出种种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有时候人又软弱得连呼吸都要靠机器来帮助。究竟小鸟的生命又是如何?它跌跌碰碰地走着,慢慢地背影就消失了。不知道它究竟是奔向光辉。还是苦命的未来?它走了,永远地走了……

9,“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疯狂”一词写出了小鸟

,作者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陕地奔向未来的生命”是因为

。(4分)

10,下面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2分)

A,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善待动物,保护环境。

B,动物和人一样,生存而没有自由是痛苦的。

C,大自然有能力养活一切生物,人类无须操心。

D,生命是脆弱的,人应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

11,仔细阅读本文第4自然段,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议论性的语句,文章也是通顺的,那么能将这几句议论l生的语句删掉吗?为什么?(2分)

12,想一想。如果人类不善待生命、保护环境,小鸟能有“光辉”的未来吗?读了本文,简单谈谈你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2分)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0分)

(1)彳艮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2)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3)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4)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5)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

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6)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7)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8)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9)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仍未改变。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10)冰心先生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11)世纪老人在陆续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12)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望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㈣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15)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1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记叙的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故事。(2分)

季羡林先生:

冰心老人:

14,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老人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2分)

15,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请结合第15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中语句回答)(3分)

16,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你打算怎样“着笔”?(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0分)

①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②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恕。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许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但是,一切都将过去,唯有真理永存,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③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低头,停止不前;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小路,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就会变小路为宽阔大道。

④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若是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就会无怨无忧、知足常乐。其实,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必眼馋他人常吃山珍海味;自己有自行车骑,又能锻炼身体,就不必眼馋他人有小汽车接送……人世间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获得一份甜蜜的果实,且俭朴的生活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更能让人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至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为此,何不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求得安宁,活得开心、快乐一点呢?

⑤人生一世,对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给人给己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留更多的灵气,才会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本文中“留点空白”的含义是什么?(2分)

18,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4分)

坦坦君子:

戚戚小人:

19,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语句,请自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

20,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和谐社会”等活动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B,第②段提到了人与人在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处世哲学意思相近。

C,第@煅中提到的“光怪陆离的表面”是指一个人一旦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就会整天沉湎于花天酒地、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

D,全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说理辩证,蕴含哲理,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染力较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10分)

【甲】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田登(宋朝人)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chf鞭打)。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放灯,吏揭榜于市,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3)”,本此。

21,根据【甲】文内容填出(1)、(2)句。根据【乙】文内容及对俗语的了解,填出(3)句。(3分)

(1)

(2)

(3)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2)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

23,简答题。(2分)

(1)【甲】文作者通过海瑞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乙】文中,百姓为什么“谓灯为火”?

24,同样为官,海瑞与田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官员?(3分)

三、写作(30分)

请以“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出卷人:江苏省宿迁市马陵初中张淑琴)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C

2,薪——心障——嶂辩——辨崩——蹦

3,B

4,B

5,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6,(1)删去“能否”(2)删去“通过”

7,(1)确定举行演讲会的时间、地点、参与者;推选主持人和评委,确定演讲次序,即兴演讲,老师点评,宣布比赛结果。(主持人总结)

(2),示例1: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示例2: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示例3:蓝天之下你我他优质空气靠大家

8,略

二、阅读理解(40分)

9,获得自由后的喜悦感受到了小鸟的喜悦,为小鸟重获自由而高兴,为自己的决定而高兴

10,A

11,不能。在作者的叙述之后加上这段议论,不但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放鸟归林的问题,而且能够深化文章主题。

12,没有。人不是环境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13,(季羡林先生)为一个年轻学子看行李;(冰心老人)病魔缠身仍关心年老病人的状况。

14,冰心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

15,先成为—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略(写出自己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即可)

17,每个人都要有爱心,对别人的感受体验要看得重一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每个人都要有平常心,对自己的名利得失要看得淡一些。多一点自律和苛求。(要求能从对他人和对自己两个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8,坦坦君子:指襟怀坦白、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戚戚小人:指心胸狭窄、报复心理很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19略(言之成理即可)

20,C

21,(1准来于荒村野水之间(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3)不许百姓点灯

22,(1)(海瑞)亲自发放钱粮,从不克扣一文一厘,而且跟随他的官吏们也没有横行勒索过一钱。(2)田登作郡守时,恼怒别人触犯他的名讳,违反了必然遭到鞭打,整个州都把“灯,叫做“火”。

23,(1)事必躬亲,方能成功。(2)回避田登名字中的“登”这个音,只好把“灯”说成“火”。

24,海瑞廉洁奉公,不辞辛苦,事必躬亲,为百姓办事,令人景仰;田登仗势欺人,目无百姓,遭人唾弃。百姓需要的是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好官。

三、写作(30分)

上一篇:写过中秋节的作文下一篇:事故调查分析处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