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土场专项方案

2024-04-21

弃土场专项方案(共7篇)

篇1:弃土场专项方案

取、弃土场专项环保、水保措施

一、工程概况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LBAMSG-3项目总承包管理部第八项目部(以下简称“本分部”),京新高速公路临河至白疙瘩(蒙甘界)公路(阿拉善盟境)是北京至乌鲁木齐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连接内蒙古西北部、甘肃北部和新疆最为便捷的公路通道。路线起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经青山、额济纳旗,止于蒙甘界白疙瘩,路线全长约930km,本合同段长267.454 公里,本分部桩号范围为K784+000-K824+000,全长40KM。

路线呈东南西北走向,沿线戈壁平原平坦、开阔,地面轻微起伏,戈壁微丘区地面高差在 30m 以内,沿线残丘呈馒头状。在木伦河两岸分布有胡杨林和农作物,其余路段植被稀疏,植物类型主要为梭梭、白刺、琵琶草和红柳等灌木。地面表层大多为第四系上更系统洪积砂砾层覆盖,是区内砾质地带。

一、管理目标

1.取、弃土场地选址审批率达到100%;

2.取、弃土场地使用及恢复方案设计、实施率达到100%; 3.取、弃土场便道使用扬尘及噪声污染达标率达到90%以上; 4.取、弃土场及便道边坡水土流失控制比在1.5以下。

二、管理措施

1.项目全线需要变更的取、弃土场地选址必须经过同当地政府及土地所在地牧民协商同意后,报国土局审批同意后方可变更,未经审批不得擅自选定取、弃土场,进行弃渣作业。

2.加强取、弃土场便道管理,减少扬尘及噪声污染;并进行边坡防护,减少水土流失影响。

4.加强对取、弃土场的排水设计,确保取、弃土场安全使用。5.严格按照弃渣作业程序进行弃渣,分级整平、压实,保证渣体稳定。

三、取、弃土场设置原则及考虑因素

1、取、弃土场设置原则

取弃土场设置的总体原则为“取弃土场应考虑尽量减少对坡面植物、河水流向的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绿化和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恢复植被或覆土造地,防止水土流失。取弃土场尽可能布设在公路视线以外”。

2、取、弃土场设置考虑因素

(1)取、弃土场设置既要便于采取工程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又要满足工程路基和桥涵等弃渣的需求,同时也减少对原地面的扰动,便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2)取、弃土场时设置除要考虑工程需要和地形地质条件外,还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取、弃土场要多选在距离施工区域较近的山间汇水面积相对比较小的小沟谷,不能对行洪汇水没有影响;

(3)取、弃土场设置要尽可能的合理利用荒地,并尽量少占耕地、林地,取、弃土场尽量设置在拟建项目附近,尽量缩短施工便道,减小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四、取、弃土场环境影响分析

1、取、弃土场占用耕地,将对土地所有者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2、取、弃土场沟口附近,或者沟口下方有居民房屋,存在安全因患;

3、若取、弃土场靠近居民点,施工机械噪声和扬尘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4、取、弃土场施工便道附近如有居民点,施工车辆噪声和扬尘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5、临近河流的取、弃土场,或者利用河道高滩地,如果防护不善易导致弃渣进入河道,产生水土流失;

6、取、弃土场场地内干沟,在暴雨后水量增大,可能会冲刷弃渣进入河道,产生水土流失;

7、取、弃土场新修便道施工,将影响和破坏山脚植被;

五、环境控制措施

1、取、弃土场的临时性防护

由于工程中的弃渣土体结构被严重破坏,且排放时大都是进行松散堆置,因此抗冲性极差,如不对其采取一些临时性防护措施,一旦降雨或上游径流下泄,将会导致强烈的土壤侵蚀,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等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发生。因此,在弃土、取、弃土场使用前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临时性措施对其进行防护。弃渣之前,应首先在取、弃土场上游沿等高线设置截水沟(存在一定的纵坡),两侧设排水沟,截水沟将上游来水引入取、弃土场两侧的排水沟,并由排水沟将其排入下游河道,从而避免上游来水对弃土和弃渣的直接冲蚀。必要时在排水沟汇入下游河道之前应设置沉砂池,以阻留径流中携带的泥砂。

2、靠近河道的取、弃土场,弃渣前应先在靠近河道一侧修建挡墙,然后再弃渣,弃渣由下至上,粒径由大到小,分层压实;

3、取、弃土场内小有干沟的取、弃土场,弃渣前应在先设管涵或盲沟连通,防止暴雨后洪水冲刷弃渣;

4、对于周边有居民点的取、弃土场应严禁夜间施工,定时对取、弃土场洒水降尘;

5、对于旁边有居民点的取、弃土场便道应禁止夜间运输渣土,定时对便道洒水降尘;

6、满足工程需要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便道规模;

7、弃渣前后严格实施环评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临时防护、工程防护和绿化恢复措施:

(1)取土前,先将场内质地较细的表层砂土(含地表结皮)剥离后集中堆放。在取土过程中,适宜采取分块分层开挖,开挖坡面坡比为1:4。取土、采石完毕后,在K784+000-K824+000范围内,回填混合灌草籽的表层土进行植被恢复绿化,最后进行碎石压覆;对其余地段表土回填后采用碎石压覆的措施自然恢复。

(2)植物措施

取土、采石完毕后,在K784+000-K824+000范围内,选用当地适生的灌草籽混合表土、少量水覆填表面,灌木种选用梭梭、骆驼刺,草种选用马蔺,灌草混播比为1:3,播种量为30kg/hm²。

(3)临时措施

剥离的表层土集中堆放于场地内不影响施工的一角,堆高控制在2.5m以下,边坡坡比为1:2,堆土周边设袋装土临时拦挡,堆土表面进行苫盖。

六、监督检查

根据工程施工工作计划,项目部将组织人员会同环境监理对项目全线各取、弃土场的选址、使用及恢复情况、取、弃土场便道的使用及恢复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确保施工完成时取、弃土场回复工作能够同步完成,并及时上报地方国土局验收。

篇2:弃土场专项方案

弃土场选址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海南省乐东县望楼河防洪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零一六年三月二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1

二、气象水文...........................................................................................................................1

三、编制依据...........................................................................................................................1

四、弃土场的选址原则...........................................................................................................2

五、弃土场设计.......................................................................................................................3

六、工后处理...........................................................................................................................3

七、环境保护...........................................................................................................................4(1)环保工作重点...........................................................................................................4(2)水土流失防治.........................................................................................................4(3)植被保护.................................................................................................................4(4)防尘降噪.................................................................................................................4(5)水污染防治.............................................................................................................4

海南省乐东县望楼河防

洪工程弃土场选址方案

弃土场选址方案

一、工程概况

乐东县望楼河下游段防洪(潮)堤工程范围为望楼河下游河道两岸,保护对象是乐东县利国镇与九所镇的镇区、村庄,以及耕地等。

望楼河望楼大桥至入海口段,流经利国镇与九所镇。规划乐东县利国镇与九所镇行政中心、农贸服务区、综合发展区、滨海旅游度假区等重要元素分部于此,防洪潮任务突出,防洪潮堤防建设融合人水和谐生态滨水景观。因此,工程建设主要任务为新建或加固防洪(潮)堤防、河道清淤疏浚、拦河坝、排涝涵等。本工程新建与加固堤防总长12.83km,其中新建堤防总长6.23km,加固堤防总长6.60km。左岸堤厂5.80km,其中新建堤长2.22km,加固堤长3.58km;右岸堤长7.03km,其中新建堤长4.01km,加固堤长3.02km。

二、气象水文

望楼河流域属于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台风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旱湿季节明显,终年无霜,长夏短冬。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700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年有雨季与旱季之分,5~10月为雨季,守南海及太平洋暖湿气流及热带气旋的影响,潮湿多雨,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5~95%,旱季11~次年4月,受北半球冷高压控制,干燥少雨,仅占年雨量的5~15%。多年平均气温25~26℃,年内变化上,7月份最高(平均27℃~29℃之间),1月份最低(平均在17℃~18℃之间);多年蒸发量1700mm,属干旱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风速3.6~6.0m/s,沿海大于内陆,瞬时最大风速达40m/s,旱季多为东或东北风。

三、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发》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海南省乐东县望楼河防

洪工程弃土场选址方案

四、弃土场的选址原则

弃土场选址的综合原则为安全、可行、科学、生态、经济,选择一处合理的弃土场要综合考虑以下各种因素,优化各种方案,达到选址最佳弃土场的目的;其中设计河道清淤量为170万方,除去其它工程外运内销回填土,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择至少能消纳100万方的合适的地理位置。

(1)选择肚大口小的喇叭形位置,这样可以减少防护工程数量,特别是挡渣墙的工程量,节约工程造价,也有利于弃土的稳定。

(2)选择荒山或贫瘠土地,尽量少占耕地。土地类型和数量是决定征地费用 的主要指标,土地较好或数量较多,征地费用较高,因此弃土场应选择荒山、贫瘠土地。

(3)避开陡坡、滑坡体以及极易产生工程滑坡或者诱使古滑坡复活的地段,避免出现单坡场地。特殊情况下弃土场可以与高路堤或陡坡路堤综合考虑设置,对高路堤或陡坡路堤进行回填反压,到达路堤稳定和弃土场稳定的双重效果;弃土场也可以和路基排水综合考虑,将取土场设置在需要通过涵洞排水的地段,即进行填平处理,从而减少涵洞数量。

(4)避开特殊地段,减少拆迁或尽可能避开拆迁,以便征地工作的开展。比如林地、墓葬群、高压电力网以及地表附着物较多或价值较高的土地等等,由于这些区域拆迁量大、拆迁难度大,不利于工程进度,因此应尽可能避开这些区域。

(5)选择汇水面积较小的沟头荒山地,这样可以减少弃土场的排水沟和盲沟的工程量,减少造价,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6)避免在水源地、水库上游设置弃土场,当必须设置时,应征得当地水保、环保部门的同意,并切实做好弃土场防护、排水设施,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

(7)合理运距,降低成本。运距是决定弃土运输单价的首要因素,运距短可以节省工程造价,且施工方便,但运距过短将影响路基后期运营安全,结合景观、生态建设的需要,应尽量将弃土场布置在高速公路视野外,最长运距不宜超过3km,平均运距控制在1km以内。

海南省乐东县望楼河防

洪工程弃土场选址方案

(8)结合当地建设规划和老百姓意愿。可以将弃土用于填堰塘、固河堤、修当地机耕道、修屋基等,尽可能变废为宝,减少投资,增加社会效益。

(9)远离生活区,运输弃土的临时施工道路尽可能绕过村镇,减少施工期间对当地老百姓生活造成过多的干扰,如环境污染(粉尘、噪音)、道路破坏、交通堵塞等。

五、弃土场设计

弃土场的设计要素主要有体面比和临空面。弃土场的体面比h计算公式为:h=v/s(其中:h平均高度是弃土场的主要空间几何特征值。)一般来说,h越大, 弃土场的经济性越强;在所占土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h越大弃土越多;在弃土总量确定的情况下,h越大则占地越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也越小;但h太大则不利于弃土场自身的稳定,也会导致相关防护工程量的增大。一般情况下体面比h以8〜15m见为宜,h过小则意味着弃土场占地过多,应考虑选择新弃土场。弃土场的临空面对于弃土场稳定安全来说至关重要,临空面宽度和临空面高度是弃土场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数值反映。因此选择弃土场位置时应注意临空面背向公路和生活区,降低安全隐患,避免影响景观,过度破坏生态。

(1)当弃土场自然地面横坡大于15%时,应对弃土场进行稳定性分析,并釆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比如在原地面开挖台阶,自下而上分层填筑,并摊平碾压,顶面层可不进行压实。

(2)当弃土堆高度大于8m时,应在8m处设边坡平台,平台宽度2~3m,第一级边坡坡率宜采用1:1.5,第二级边坡坡率宜小于1:1.5,顶面设置不小于6%的排水坡;坡面要进行绿化,以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

(3)弃土场周围应设置完善的截、排水设施,将地表水引排至弃土场外,防止周边汇水冲刷弃土场;弃土场内应设置横向排水,快速排出场内积水;坡底排水沟与地方排水水沟要顺接。

(4)弃土场必须先做好临时排水、支挡等必要防护工程方可弃土,比如盲沟、挡渣墙。

六、工后处理

弃土场填筑完毕后,将弃土场地表使用压路机进行全面碾压,监测碾压密实度合格后,进行熟土摊铺、整形,进行植被恢复。

海南省乐东县望楼河防

洪工程弃土场选址方案

七、环境保护

(1)环保工作重点

弃土场是人工土坡,在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保护以及扬尘和噪声控制、水域污染防治。

(2)水土流失防治

弃土场弃土填筑前,必须依照地势条件设置一定数量的汇水沟渠,降雨时的地表水流通过汇水沟进行汇流,做好拦排水,防止雨水在新弃土表面形成径流,对新地标进行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对弃土下方造成污染。

在弃土过程中,严格按照摊铺、碾压程序施工,严禁未经碾压直接摊铺新土层。土层摊铺过程中,依照施工进展形成的内高外低的坡势,在汇流沟渠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流水槽,将水流中的泥土进行沉淀。

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及当地汛情,提前做好排水沟与集流槽的清淤工作,完善排水沟等设施。

(3)植被保护

施工作业前将弃土场地表林木进行移植,地表土清理到用地边界,待填土完毕后覆盖地表用于耕植。清表时,严禁烧荒,避免引发火灾。

(4)防尘降噪

施工时,定期对施工便道进行洒水降尘,防治施工扬尘对地表植被和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运输易产生扬尘的土石方,运输车辆应装料适中,并采用篷布覆盖。

注意夜间施工的噪音影响,尽量采用低噪音施工设备,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限时作业。少数高噪音设备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必须在夜间施工的应先征得附近居民的理解,如有可能采取限时作业。

(5)水污染防治

篇3:弃土场专项方案

新建铁路庐铜线庐江至铜陵段项目位于安徽省中南部, 线路从安徽省庐江县引出, 经芜湖市无为县, 至铜陵市铜陵县终止, 线路总长115km。设计铁路等级为国铁一级, 设计时速120km/h。全线路基长72.11km;特大、大中桥梁24座, 总长40.569km;全线设车站10座。工程总占地面积521.6hm2, 其中永久占地427.35hm2, 临时占地94.25hm2;全线土石方开挖321.32万m3, 回填565.28万m3, 借方278.66万m3, 弃方34.7万m3;共设置取土场8处, 弃土场6处。

项目区沿线具有长江中下游气候特点,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300mm, 蒸发量900mm。土壤大致分布规律是:在冲积平原和河漫滩一带, 以潮土、水稻土为主;在岗地、丘陵山地上, 广泛分布红壤土类、黄棕壤、石灰土等地带性土壤。地貌以长江冲积平原和二级阶地 (岗地与坳谷) 为主, 丘陵沿线零星分布。项目区位于南方红壤丘陵区, 土壤侵蚀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 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t/km2.a, 属安徽省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执行水土流失防治建设类二级标准。

2 取弃土场选址

2.1 取土场

取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合沿线地形、地质、环境、运输条件等, 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 经综合考虑选定取土场。取土场一般优先选择在坡前岗地、旱地。为了减小取土场占地面积, 在施工方便, 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 适当加大取土深度。设计时考虑边坡的稳定性, 结合地质情况确定取土场开挖边坡。

本项目需借方278.66万m3, 规划取土场8处, 分别为白兔山、油坊、张村、下冲、侯家、汉王村、松院、王圩村, 占地面积26.83hm2。取土场地貌类型为山地和岗地, 占地性质主要为林草地。

2.2 弃土场

弃土场选址原则:交通方便, 尽量减少临时施工道路长度和弃土运距;节约用地, 少占耕地和林地, 尽量选择在容量大、占地少的山坳或水塘;尽量远离河岸, 不侵占洪道;尽量避开公路和村庄的可视范围;避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地段。

工程全线弃方总量为34.7万m3, 弃方主要为清基土、拆迁弃土、围堰淤泥、钻孔弃土以及其他无法利用土方。根据沿线地形及交通情况, 铁路沿线布设高头胡家、吴家院、山东村、谢家桥、奈家冲、西山岭共6处弃土场, 总占地面积6.42hm2, 弃土场地貌类型为凹地, 占地类型为林草地。

3 取弃土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3.1 取土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通过对沿线设置取土场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道路、高程、面积及周边水系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沿线取土场数量8个, 除桥梁外, 路基共长72.11km, 也就意味着每9km设1处取土场, 而且取土场的选址考虑了大的填方路段及站场。取土深度根据取土场地形条件确定, 岗地取土深度大多为10m, 取土结束后, 其与周边地面高程基本齐平, 优先恢复成耕地;低山取土最大深度16m, 取土深度为所选取的山坡高程至山脚, 并采取边坡防护措施, 取土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 恢复成林草地。

取土场选址不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内, 避免发生崩塌和滑坡。型式为山坡及岗地取土, 占地类型主要为疏林地, 满足少占耕地和林地的原则, 选址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各取土场选址不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的限制性规定之列。各取土场相对独立, 新增水土流失不会造成大面积危害。根据各取土场土壤、植被条件, 地表具有一定的抗侵蚀能力, 为了尽量减少项目施工对当地耕地占用的影响, 施工结束后对取土场施工迹地全部采取复耕或林草措施。

3.2 弃土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通过对沿线弃土场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道路、高程、面积等情况进行了勘查, 弃土场的设置根据区间集中弃土情况, 从分布情况看, 每个县级行政区划各设置两个弃土场。弃土场基本为凹地和未利用土地, 根据沿线公路及铁路建设情况, 合理选择已经弃土的区域, 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施工便道和拦挡措施。所在凹地汇水面积不大, 不会因雨水造成大面积冲刷。

根据实地查勘, 各弃土场选址不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的限制性规定之列, 在占地上尽量避免了占用基本农田。根据土地利用规划, 弃土结束后进行覆土造地, 土地利用方向主要是耕地或林业用地。

4 取弃土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4.1 取土场防治措施

4.1.1 工程措施

表土剥离:取土前, 对取土区采取表土剥离措施, 剥离厚度按30cm考虑, 后期用于整地复耕或植被恢复用土。

土地整治:根据取土区布设情况, 岗地取土区施工结束后, 其高程与周边地面基本一致, 可采取土地整治措施予以恢复, 优先恢复成耕地交还给当地村民。山地取土结束后, 对取土场迹地进行平整, 恢复植被。

边坡防护:山坡地开挖形成的边坡采用攀缘植物防护, 设计栽植爬山虎。当开挖边坡高度超过6m时应设置一道马道, 马道宽度2m。

截排水沟:取土场周边和开挖坡面应修建排水设施, 拦截坡面上方来水及引排周边集水。为防止坡面洪水直接冲刷, 导致水土流失和坡面滑坡, 在取土场周边布设排洪沟与原排水系统连接, 水头高差大于5.0m的陡坡地段, 设置消能设施。

4.1.2 植物措施

取土结束后, 对取土场形成的平面进行覆盖表土, 整治后撒播狗牙根草籽;山坡地开挖形成的边坡采用攀缘植物防护, 设计栽植爬山虎。

4.1.3 临时措施

取土场剥离表土临时堆放在取土场的一角, 并采取袋装土拦挡, 项目区降雨集中且丰沛, 施工年限近3a, 需在其表面撒播草籽进行防护。

取土场采取分层分级开挖, 为防止施工过程中开挖土石料在雨水作用下沿山体流失, 需在开挖面周边设置临时排水沟。

4.2 弃土场防治措施

4.2.1 工程措施

表土剥离:施工前剥离表土, 用于弃土场后期覆土绿化。

拦挡工程:本项目弃土场容量在3.0~15.0万m3之间, 弃土高度基本为8.0m, 因此必须在适当位置修建挡渣墙进行拦挡, 以防渣体失稳破坏。挡墙墙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 采用M10浆砌石重力式结构, 其整体稳定性好。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需对挡渣墙抗滑、稳定进行分析验算。

排水工程:弃土场周边应修建排水设施, 用以拦截坡面上方来水及引排周边集水。为防止坡面洪水直接进入弃土场, 导致松散的渣场危害, 在渣场周边布设截洪沟与原排水系统连接, 因截洪沟与原有水系水头高差不大于5.0m, 不考虑设置消能设施。

4.2.2 植物措施

弃土场堆放结束后, 渣顶高程基本与现状地面高程齐平, 宜采取土地整治措施, 整治后土层表面撒播狗牙根草籽防护。

4.2.3 临时措施

篇4:弃土场拦砂坝施工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K88+688桥弃土场拦砂坝位于K88+880左60米处,采用10号浆砌片石砌筑,墙身高6.0m,其余两段墙身高7.0m,顶宽为1.0m。

二、施工工艺及方法

(1)基坑开挖

土质基坑的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清理基底。石质基坑开挖采用小型松动爆破法,人工配合机械出碴。基坑开挖前通知监理工程师,进行基础平面位置和地面标高复测,在监理工程师未批准前不得进行开挖。基坑开挖成型后,基坑几何尺寸要大于设计尺寸0.5~1m,便于拆立模型。为便于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检查校核,基础轴线控制桩应延长至基坑外加以固定。

基坑开挖始终都应保持良好的排水。在水中进行挖基时,必须采取围堰及抽水泵等有效措施进行排水,并取得监理工程师的同意。在施工期间必须保证地面排水系统的畅通。

开挖完成的基坑必须经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砌筑基础浆砌片石

砌筑基础浆砌片石之前,应对基底进行清理,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砂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mm,砂的强度等级应符合图纸规定或监理工程师要求。片石的最大尺寸不应超过填放石块处最小尺寸的1/4,石块的最小尺寸不得小15cm;应选用无污渍、无裂隙、无夹层、未风化和经灼烧的石块,其抗压强度不得低于30Mpa。

在砌筑前每一石块均应用干净水冲刷干净,并使其彻底饱和,垫层亦应干净并湿润。所有石块均应座于新拌砂浆之上,在砂浆凝固前,所有缝应满浆,石块固定就位。垂直缝的满浆系先将已砌好的石块的侧面抹浆,然后用侧压砌置下一相邻石块;或石块就位后灌入砂浆。当用小石子混凝土填满垂直缝时,应用扁钢捣实。垂直缝应与邻层的垂直缝错开。一般水平缝与垂直缝宽度,当用水泥砂浆砌筑时不大于40mm,当用小石子混凝土砌筑时为30~70mm。可以用厚度不比缝宽大的石片填塞宽的垂直缝。

片石应分层砌筑,一般2~3层组成一个工作层,每一工作层一大致找平。当砌体相当长时,应分几段。砌筑时相邻段高差不大于1.2m,段与段间设伸缩缝或沉降缝,各段水平砌缝应一致。先铺砌角隅石及镶面石,然后铺砌帮衬石最后铺砌腹石。应选用具有比较整齐表面的大尺寸石块作为角隅石及镶面石。相对长和短的石块应交错铺在同一层并和帮衬石或腹石交错锁结。如果石块松动或砌缝开裂,应将石块提起,将垫层砂浆与砌缝砂浆清扫干净,然后将石块重铺砌在新砂浆上。在砂浆凝固前应将外露缝勾好,勾缝深度不小于20mm。如果条件不允许时,应在砂浆未凝固前,将砌缝砂浆括深不小于20mm,为以后勾缝作准备。

勾好缝或灌好浆的砌体在完工后,视水泥种类及气候情况,在7~14d内应加强养生。所有灰缝应填满砂浆。在软弱地基上修筑的砌石工程,应在软基处理达到达到图纸规定及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沉降期终了之后进行。

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撑牢固,混凝土做到外型美观,质量达到规范要求。(3)石砌墙身

基础完成后,在其基顶进行台身施工放样,在其强度达到设计75%后,开始砌筑墙身。在砌筑前,按设计放出实样挂线砌筑,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块、片石的砌筑施工。

砌筑第一层时,应将基顶表面清洗,湿润后,开始砌筑,所有的石块均应座于新拌砂浆之上,在砂浆凝固前,所有缝应满浆,石块固定就位。砌筑斜面时,应逐层收坡,以保证设计坡度;采用料石砌筑台身外表面时,料石布置形式应采用一丁一顺,分层放样加工,石料分层、分块编号,砌筑时对号入座,在砂浆凝固前将外露缝勾好,勾缝深度不小于20mm;如条件不允许时,在砂浆凝固前,浆砌缝砂浆刮深不小于20mm,为以后勾缝做准备,缝宽不得大于30mm。

砌筑应分段分层进行,两相邻工作段砌筑高差不超过1.2m,分段位置应尽量设置在沉降缝或伸缩缝处。分层砌筑时,将较大石块用于下层,以宽面为底铺筑,砌筑上层时,尽量避免振动下层。

砌体中的石块均应以砂浆粘结,砌块间必须有一定厚度的砌缝,在任何情况下,石块不得互相接触。上层应在下层石块上铺满砂浆后砌筑,严禁先堆积石块,再以砂浆灌缝。

砌筑工作中断重新开始时,先将原砌层表面清扫干净,适当湿润后,再铺筑砂浆砌筑。

在砌筑中经常检查平面外型尺寸及侧面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勾缝完成后7~14天内加强养生工作,保证砂浆强度增长。

三、质量控制(见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1)推行ISO9000族系列国际标准,按编制的质量管理手册做好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

(2)加强质量经常性的检查,建立质量检查程序。坚持四大检查制度:开工前检查,施工中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定期质量检查。质量“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质量“三工序”制:检查上道工序质量,保证本道工序质量,创造或提供下道工序的质量条件。

(3)质量检查的程序采用自检,互检和专检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针对工程中不同工序的性质,质量检查按一般工序,重点工序,关键工序进行检查。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指令程序进行操作,并记录,申请待检。专职检查人员应主动请监理工程师到现场检查,将最终检查结果填写在规定的表格中,并请到场人员签字。

(4)实行工程质量挂牌管理,增强施工人员责任感。将工程规模,开工日期,质量目标,岗位负责人一一明示,以利于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感。

(5)制定创优规划,明确创优目标。

(6)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副经理,项目总工为副组长,各级负责人参加的创优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创优工作。

(7)严把材料采购,进场,使用,检验关。

四、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必须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一份配合比设计报告。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配合比方可使用,并不得随意更改。(2)混凝土拌和必须采用机械搅拌均匀,各种配料必须准确,以确保施工配合比与理论配合比相符。

(3)混凝土振捣在钢筋密集的地方要振捣充分,保证混凝土密实。

(4)施工过程中的系统检查,签证工作,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自检填写后,请业主人员会同检查签证。

五、安全保证体系(见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1)根据国家、部、局对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教育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强化全员安全意识。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单位第一管理者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全面负责,职权明确,责任到人。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必须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加强劳动保护。根据国家,部,局有关文件,开展好“百日安全无事故”“安全月”等活动。坚持周一安全讲话,周末安全检查,设立安全监督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各种施工机械必须有安全操作牌,使所有操作人员都能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检查出的问题要书面通知作业班组,并及时消除隐患。

(5)按照“三不放过” 原则处理所发生的事故,使职工吸取事故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对新工人进行“三级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门培训,合格后发证,严禁无证上岗。

(6)进入工地必须戴安全帽。设专人做好工地用电管理,电器开关必须设闸刀箱,配触电保护器,并上锁,非用电管理人员不得私自开锁。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7)工地生产生活用油,油库等易燃品存放处必须配备消防器材,爆炸器材的存放使用必须取得公安部门的许可。工地现场周围设置安全标志牌,标志上应有图示的警告符号、文字采用中文,并征的监理工程师认可。

(8)大风、大雨期间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做好防风、防汛工作。(9)对于爆炸品的保管和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公安系统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实行专人专管。炸药和雷管应分开运输,不允许一人领取。炸药库的设置应与当地公安部门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应远离村庄和驻地及高压线经过的地方,并24小时有人值班看守,保证安全。

六、环保措施

(1)认真贯彻各级政府相关水土保护、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2)生活及工程污水不得污染水源和耕地,可用渗进或采取其他处理措施后排放。工地垃圾及时运往指定地点集中深埋。

(3)对施工粉尘的防护,采取增加道路洒水措施进行处理。

(4)定期组织环保检查,及时处理违章事宜,主动联系环保机构,请示汇报环保工作。

(5)保护既有绿色植被,尽量减少施工对既有植被的破坏。

篇5:弃土场使用协议

甲方:

乙方: 监督方:

甲方因省道S245线宁洱至江城至龙富公路施工需要,需租用乙方位于 一块林地用于堆放弃土(以下称为弃土场)。为保证省道S245线宁洱至江城至龙富公路施工,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以供双方共同遵守:

一、租地位置、期限及面积,租地价格和付款方式

1、甲方需租用土地位于。

2、甲方租用乙方林地1年,使用租期自2017年4月1日起至2018年4月1日止。

3、按照双方约定,甲方租用乙方土地一年,每亩每年费用按省道S245线宁洱至江城至龙富公路临时用地补偿标准租用,临时用林地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500元;经双方实地测量此宗林地面积约为11.4亩。总金额合计5700元。土地使用过程中乙方不能再向甲方收取任何费用。

4、付款方式为一次性付清。

二、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位置及面积和期限,有权依法使用所租用的土地。

(2)弃土场租赁期间享有租用土地上的收益权,甲方有权在租用土地上弃土、石、烂泥及杂物等。

(3)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甲方的使用。租赁结束后甲方负责弃土场地的平整,租用土地内的堆弃碴土不予转运,乙方不得要求甲方恢复原地貌或修建任何其他设施。

2、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收取甲方租金,在合同有效期内,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甲方其他任何费用。

(2)保障甲方自主经营不侵犯甲方的合法权益,不得阻挠甲方正常施工及土渣弃放。

(3)若因甲方使用土地对乙方造成的任何影响和损失,均由乙方自行承担,与甲方无关。

(4)因弃土场土地权属问题造成纠纷影响甲方正常施工乙方应主动出面解决,否则甲方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三、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或者解除。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书面协议方可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四、违约责任

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视为违约。违约方应支付对方因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五、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

六、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约定后作为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七、本合同一式3份,甲乙双方及监督方各1份。

甲方代表签章:

乙方代表签章:

监督方表签章:

篇6:弃土场永久占地协议

甲方:金武村

乙方:四川中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武都项目部

因江油市武都镇红狮路口至武引桥段改建施工需要,乙方永久占用甲方土地作为施工弃土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甲乙双方协商,就该宗用地的有关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一、乙方租用甲方一块荒地作施工弃土用地(见占地平面示意图,简称该宗地),该宗地占地面积约12亩。

二、租用时限:本弃土场为永久性占地,不复耕。

三、租用费用:由乙方分二次付给甲方用地金为人民币50000.00元(含土地费、青苗费、附作物费、附属砌体工程费、水土流失保护费等一切费用)。本协议签订后3日内乙方第一支付甲方用地金 25000.00元,待弃土完成且无人干扰后付清余款。

四、本协议签订后,乙方有权在场内进行弃土作业,同时根据施工需要堆放物资、机械等。

五、甲方在乙方使用该宗土地期间,乙方负责做好本村村民的思想工作,保证乙方施工顺利进行,保证不因该宗用地发生阻路阻工、罚款等扯皮现象。

六、乙方在工程完后,将该弃土场交还给甲方使用。乙方不再承担甲方的任何处理费用。甲方处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任何困难都与乙方、当地政府无任何关系。

七、违约责任:当出现违约时,所造成的损失全部由违约方承担,并可采取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但违约方的有关合同责任及义务不能免除。

违约方除承担违约责任并及时纠正违约行为外,仍应继续履行本协议。

八、协议生效及终止 本协议书经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至甲乙双方履行完各自的义务、权利后终止。

本协议书一式二份,乙方执一份,甲方执一份,无正副本之分。附件(租地平面示意图)

甲方:

甲方代表:

社员代表:

篇7:弃土场专项方案

平原城市建设项目被明确纳入到水土保持方案行政审批的范畴, 是2010年对《中华人名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进行修订以后的事。由于此前项目建设产生的弃土 (石、渣) 的处置在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管理模式下, 形成了不同于城市以外的山区、丘陵区建设项目弃渣处置的特征, 即平原城市建设项目的弃土 (石、渣) 处置, 是由专门的渣土公司按方量计价予以处置, 这些渣土公司依赖于业内即时供需信息进行土石方调配, 超过需求量的土石方则采用运往以市场实体形式存在, 同时受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行政许可并监督管理的建筑渣土消纳场的方式进行处置。在这种模式下, 在建设项目可研阶段是无法预见最终这些渣土真实去向的, 投资估算仅需要根据市场价格水平确定一个平均水平的单价, 而不需要根据每一个具体的弃渣处置位置的运距进行计算。这与山区、丘陵区建设项目通常采用临时租地的方式设置弃土 (石、渣) 场有着明显不同, 后者在方案编制时将弃土 (石、渣) 场占地纳入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布设防治措施就行了。而前者却在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界定和相应支撑性文件的出具方面, 存在难以解决又不可回避的技术问题, 需要进行探讨。

2 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与现状分析

较早的城市建筑渣土管理是以市容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 着眼于施工现场及时清运和运输途中避免泄漏、遗撒, 而至于渣土最终去向哪里, 将以何种形式处置, 都不是关心的内容, 这在1990年即开始实施的《成都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1年4月实施的《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2年月国务院颁布《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1997年8月颁布的《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2004年修订版) 》都可得到明显解读。即使是2009年7月才颁布、2012年9月再次进行修正的《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也是如此。

1991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建设项目的规定是“第十九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 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 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这说明平原地区城市市政建设项目是没有纳入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范畴的。直到2010年12月进行修订后, 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五条才将“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纳入到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范围, 这样平原城市的市政建设项目, 也就大部分都纳入到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范畴了。

于是, 随着对平原城市建设项目的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为手段的水土保持管理的介入, 由于与以市容和环境卫生为主的管理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同, 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实践中, 暴露出了非常棘手的技术问题, 需要提出来进行探讨。

2.1 城市建筑渣土处置的行政管理责任

尽管早在1991年6月就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但该法未将平原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范畴, 也就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难以对平原城市建设项目产生的弃土 (石、渣) 的处置进行有效管控。

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 2004年12月颁布的《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以及2005年6月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39号) 都将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权明确为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2010年12月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的实施, 使水土保持方案的行政审批负责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成为城市建筑渣土处置的又一行政管理单位。

2.2 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渣土处置管理中的水土保持管理功效与不足

从城市市政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可能发生的环节来看, 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1) 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水土流失隐患主要是开挖扰动面、填筑占压面, 或若场内有临时堆土, 若发生降雨可能受汇水冲刷影响, 向场外发生水土流失。场内开挖产生的临时堆土若得不到及时清运, 才是较大的水土流失源。

(2) 运输过程。若运输途中发生建筑渣土的遗撒, 或者违规在非法场所乱弃乱倒, 将人为造成水土流失。

(3) 处置末端场所。这个场所可以是其他项目的利用场所, 也可以是弃土 (石、渣) 场。

从第一个环节来看, 2004年修订并于200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都提出了施工单位须对施工现场的建筑渣土及时进行清运。可见, 以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的建筑渣土管理, 是基本可以满足第一环节水土保持管理目标或要求的。

从第二个环节来看, 2004年修订并于200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四条对“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和“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的”明确提出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改正”, 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的处罚措施。《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 (2004年12月) 将“运输车辆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作为核准条件之一。所以, 以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的建筑渣土管理, 也基本可以促成第二环节水土保持管理目标的实现。

至于第三环节, 需要分两种不同情况来考虑。第一种情况, 如果处置场所是其它项目的利用场所, 则是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十分提倡的建筑渣土综合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 其生产建设活动中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应当综合利用;……”。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时, 废弃土石渣利用率大小, 也被作为考核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从2005年6月施行的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39号) 第四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第五条“建筑垃圾消纳、综合利用等设施的设置, 应当纳入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第六条“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内的工程施工情况, 制定建筑垃圾处置计划, 合理安排各类建设工程需要回填的建筑垃圾”可以看出, 以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的建筑渣土管理, 也是把建筑渣土的综合利用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这种管理也十分有利于第三环节水土保持管理目标。

对于第三个环节的第二种情况, 就要复杂些了。2010年修订后的水保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不能综合利用, 确需废弃的, 应当堆放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 并采取措施保证不产生新的危害”。第三十八条规定“对废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存放地, 应当采取拦挡、坡面防护、防洪排导等措施”。所提及的专门存放地, 在水土保持方案相关的规范标准中, 为弃土 (石、渣) 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需将其占压的土地作为临时用地, 纳入到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项目建设区。

而在以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的建筑渣土管理体系中, 是以建筑渣土消纳场的形式存在的。从法律法规层面上, 2004年12月施行的《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对消纳场提出“具有相应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 有排水、消防等设施, 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的条件, 关注点。显然,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对消纳场提出的要求如果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来看, 具有排水措施, 也提出了十分有利于保持水土的的摊铺、碾压措施。

但对于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的选址合理性分析、渣土堆体的稳定性验算、防洪与截排水标准的确定, 拦渣工程设计及其稳定性验算、封场后的植物措施布设等均没有作出规定。

2.3 城市建设项目渣土处置的管理现状与水土保持管理问题

城市建设项目建筑渣土处置较长时间内在以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下, 形成了具有一些特点的现状, 使以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为手段的管理的介入并不顺畅。

2.3.1 渣土处置现状

当前的城市建设项目建筑渣土在以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下, 已经形成了渣土处置从第二个环节开始即专门化的机制。这与山区、丘陵区的建设项目的弃渣处置有显著不同, 后者整个过程均是由建设单位临时租地设置弃渣场, 施工单位在建设单位统一协调下完成弃土过程。城市建设项目建筑渣土处置则不同, 建设单位仅仅是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协议, 由施工单位自行解决渣土处置问题, 而施工单位也通常不具备处置渣土的条件, 需要委托专门的渣土公司进行处置。在这种状况下, 建设单位并不与渣土处置的直接参与方产生关系。

渣土公司在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管控下, 对渣土的处置去向, 则是个多样化的动态情况。也许是运往另一个建设项目作为填方, 也许运往专门从事商品混凝土生产的企业作为混凝土骨料料源得以利用, 也许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隔渗层用土, 还有可能就是建筑渣土消纳场。具体某个出渣点的渣土去向, 需要根据当时的渣土调配需要, 具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

2.3.2 渣土处置现状中的水土保持问题

在当前这样一种渣土处置现状下, 以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为手段的水土保持管理, 建设单位事实上难以承担渣土处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的界定采用的是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即“谁开发谁保护, 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原则。按照这个原则, 对于凡是被其它项目利用作为建筑渣土去向的情况, 若仍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 其防治责任自然而然应当由对利用部位有土地管辖权的渣土接收单位承担。

这使得对于运往专门的建筑渣土消纳场的情况,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的界定就出现了实践性困难:显然, 项目建设单位不可能将这些消纳场纳入永久征地、临时占地、租赁土地、管辖范围, 所以纳入项目建设区是不合适的。从概念上来讲也似乎可以纳入直接影响区, 但我们无法避免的是事实是, 消纳场多数为经营性公司, 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 消纳各种不同来源的建筑渣土。消纳场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在事实上不可能按来源分解到产生这些建筑渣土的项目建设单位身上。所以让某个项目建设单位来承担消纳场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是不现实的和无法落实的。

既然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时, 不能将消纳场纳入到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中。那就只能是由城市建设项目业主与消纳场签订渣土处置协议并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界定到消纳场的权属单位。

然而签订这样的协议, 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属于项目开展的前期工作, 项目业主尚未确定施工单位, 就更谈不上施工单位确定由哪家渣土公司进行渣土处置了。 (2) 还需要落实这种消纳场的渣土处置能否满足水土保持管理要求。

正是由于在现实操作中渣土处置专门的渣土公司负责, 而这些渣土公司对渣土处置去向的不确定性, 使得可研阶段编制水保方案时无法具体落实城市建设项目渣土处置去向, 尤其是需要根据项目施工时期整个城市的项目建设动态进行调配的那部分, 更是无从落实。

这与水保方案审批的基本要求产生极大矛盾, 建设单位提出从理论上找到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弃渣场地。一种是自设弃渣场, 另一种也就是已有建筑渣土消纳场了。前者在水土保持实践中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因为现实的弃渣处置在以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管控下, 即使是建设单位也无法保证能将这些弃渣运送到这些弃渣场。这样, 不仅弃渣处置的水土保持管理落空, 还会使项目建设终了时的水土保持验收陷入困境。后者也是有极大问题的, 倘若签订真实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相当于是将确定弃渣处置单位这种通常在项目实施阶段才会开展的工作提前到可研阶段来开展, 这是在当前这种建设程序下项目建设单位难以执行的。所以极易产生通过签订虚假协议先从水保方案报批程序上过关, 实质上将来的弃土处置方式并不按此协议执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危害是很大的, 一方面使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变成虚拟;另一方面也给后续水土保持监测和验收工作带来难以执行的技术问题。

3 解决方式探讨

经过以上分析, 提出以下几种解决城市建筑渣土处置水土保持管理的途径供决策者参考:

(1) 对现行建筑渣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加入水土保持管理相应条款。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时, 由建设单位提请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建筑渣土处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界定文件作为报告支撑性附件即可。

(2) 将建筑渣土处置场纳入水土保持管理范畴,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落实拦渣、斜坡防护、土地整治、防洪排导、植被建设等工程。

采用何种方式更为切实有效, 并非本文所能给出答案的, 这需要水土保持的行政主管部门深入调查整个城市建筑渣土处置涉及的环节、相关方, 掌握从现行法律法规层面、水土保持管理的理论层面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层面出发可有效得到推进的途径, 更需要与政府各相关责任部门充分沟通协调, 才能寻求到最终的解决方式。

摘要:地处平原地区的城市建设项目在201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之前未纳入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范畴, 弃土处置一直是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管理。2010年水保法修订后, 平原地区城市建设项目也纳入了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范畴, 弃土处置作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关注的核心内容, 在介入时发生难以协调的问题。本文从平原地区城市建设项目弃土处置的特点出发, 对水土保持管理从法规、技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平原地区城市建设项目,弃土处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

参考文献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上一篇:爱琴海谢师宴营销方案下一篇:西洞村2011工作总结2012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