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优秀记事散文

2024-05-24

高中生优秀记事散文(精选6篇)

篇1:高中生优秀记事散文

听,是谁在吟唱,那曲迷人的歌谣。“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走向学校,嘴里哼唱着这首歌谣。好迷人的歌谣,一刹那间,我已沉醉在儿时的记忆里,无法自拔。

依稀记得,小学一年级音乐课本的第一课就是这首《上学歌》。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小丫头,人称“小不点”,嘴里哼哼唧唧的满是一些曲调。这首歌谣可谓是我小学生涯的起点,如今的我,多么想回到过去,和一大群同学走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嬉戏或蹦跳,唱歌或大笑。这首童谣伴着多少代人走过最美好的童年,那是点点滴滴最纯真的记忆。每一代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带头唱起“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线,赶快跑,轰的一声学校不见了。”那时的我们,很疯,讨厌读书,满脑子都是恶作剧、鬼点子。虽然我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乖乖女,成绩优异,聪明伶俐。其实,我有一些不为长辈们所知的事情。曾和一个男生在楼梯口打架,双方都见血了,虽然只是小伤;曾踩着别人的小滑板(卷笔刀)在他面前滑来滑去;曾用装着水的气球往楼下砸,砸到了楼下打篮球的男生;胶纸贴在别人头发上,害的人家几乎变成小光头,幸好是男生……

时光飞逝,尽管我很努力,也抓不住逝去的岁月。逝去的是青春,而不是回忆;泛黄的是照片,而不是感情。如今的我已经不再幼稚,已经不再调皮。曾经那个扎这两个羊角辫,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蹦跳着的小不点已渐渐消失在小路的尽头,她只会越走越远,不再返回。也许,这条路很泥泞,但在她回眸的时候,将会看到那一串串逐渐变大的脚印,很迷人,满是迷人的回忆。她将会用她的汗水和泪水浇灌出迷人的花,散发出迷人的芬芳,然后伴着迷人的歌谣,露出迷人的微笑。

小女孩一遍一遍地哼唱着这首歌谣,歌声久久在我耳边回荡。“……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时间依然在奔走,歌声的渐渐消逝把我拉回到现实,我要过得比儿时更快乐。迷人的歌谣,美好的童年,我最迷人的记忆。

篇2:高中生优秀记事散文

雪下时,我正坐在楼上大大的落地窗前的沙发里,冷冷地看路上车辆穿梭,行人交织。每次坐在那里往窗外望的时候,我都会想:人啊,总是这样形色匆忙地一天又一天,一时又一时啊!谁也不例外,谁也逃不掉。生活是一张大大的网,人啊,就是网里胡乱挣扎的鱼……

雪花就在我漫无边际的瞎想里,悄悄静静地来了。我看着它一片片地往下落,安安闲闲地,东一片,西一片,光影一般在我眼前飘飘晃晃。有几片扑向窗来,像小婴孩的两手乱抓,想要招呼我:嘿,你,看看我!

这扑抓惊醒了我的心思。其实,它零零星星地,来了好一会啦,只是它太细小,如尘埃微粒,而我又太专注于其他。现在,它已是片片白花,有声有色地舞蹈着,不能不引起我的关注。

于是,我专心地望着它,只是,我的望里并没有意,我只是木木地望着,看雪花转成雪粉飘下,看地面上渐渐隆起白面,看天色越发阴郁,看人们脚下有急,走三步跑两步,看车辆也始慢慢吞吞,意欲拥挤。就这样地,看着这场数九寒天的冬雪不到两个钟头,便壮阔于济南的天地之间。

面对满天满地,纷纷扬扬的雪落雪洒,一向以爱自然自居的我竟失了我的感动,落寞了我的激情。我的头脑里,我的心坎里,只装有一件事:这样的路,叫我怎么骑车回家啊?我也许会摔倒,我还要带女儿,而家却还离得那么远啊!

一路只有不要摔倒的紧张,只有赶快到家的全想,只有安全无事的意念,我全然忘记了这是雪,这是美,我本应该好好欣赏,和她对语。

女儿快活地在雪下转个圈,靠近车把,用手指轻触集聚在把套上的层层雪花,捻托起一片,惊喜地招呼我:妈妈快来看,真的是六角形呢!她伸出双手,迎着落下的雪花,接它们在手上,细细地端详,又仰脸向天,骄傲纵情地迎受雪花的亲昵,闭着眼享受雪片的温存――这是美的深情。

这是当年的我。

当年

当年,我是多么热爱雪!在雪地里,在雪花飞舞里,我是多么兴奋,多么激动,多么沉醉于它本身的美,和那另一种只有我才有的感情的奇妙啊!

如今,都不再有了。

晚上,我看窗外远处,别人家煞白的屋顶,茫茫地泛着一片银光,我觉得失落,觉得心里空空荡荡,遥远而不知所措。看到一个朋友的小孩玩雪的短短视频,那踏雪的小孩子正掷地有声地责怪他的父亲不守信用:只玩五分钟,太短了!我忍不住笑了,却又突然地伤感了,替他不能玩得尽兴伤感,也替自己丢失了的……

我丢失了的正是这个孩子执着追求着的,正是我的女儿肆意接纳着的,那是天上人间的至善大美,是我曾发誓永生保有的人生至情至性!

我想起二十岁左右,我曾写过发表过得过奖的一篇散文《雪的联想》。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给我灵感,让我写在日记中的那片雪后的树林,一个少年,牵一条大狗,倏地从我身边跑过,又飞快地消失在树林深处。我,目光所及,皆莽莽雪野,天与地与山,浑白一片。没有几个人,我只是沉迷雪中,感受着我自己。

我也忆起四五年前,一个极早的清晨,大雪覆盖了泉城。我安顿好女儿,独入明湖,一脚把自己跌入江南的雪景,只求忘却一切,醉身醉心。天下无他,独有干净的雪和挚情的我。

我也记起那一年的寒假,大雪妆成雍容妇,趵突扮作雪中仙时,我携了女儿处处观,寸寸赏,贪玩不止,笑语欢连。不要了时间,也不要了谁的牵绊,所有的热恋全都给了雪,给了天地自然。

又想起前一年时一个小雪后的傍晚,正走在泉城广场的北边,被那排排的松树和延伸开去的小径吸引:树枝顶上覆着白雪,像开了朵朵大大小小的蘑菇,又被繁华商厦那流光溢彩的夜灯笼着映着,真是别具一格的光亮美颜,从路的这头远远望去,整条边街仙地神府一般,又华丽又安逸,让我好一番凝神,惊喘唏嘘不定。

如今,我是怎么了呢?我的心要往哪里去呢?我为什么这样快就忘记了一场雪的深情呢?人啊,太容易老,太容易变了!可是 ,总有些什么要留得下、守得住才行啊!

我的现在,其实是败给了现实,输给了岁月。我变得麻木庸常,变得无情无趣。我丢失的根本是我的信念信仰,是我曾经的自己。

还好,我终于记起了我的那场冬雪。可是,我已经看不到眼前这场雪的美丽,我丢了它,它也弃了我呀。我就是那些形色匆匆的路人过客中的一个,不知道要关注什么,也忘了问问自己需要什么,或者知道要什么却没有了要的能力。

那么,什么时候再能与她相遇呢?美总是短暂不长久的,有些美,就像有些情,转瞬即逝,抓不住的,有些过去了的,就再也不会回来的。

一场冬雪,一瀑夏雨,一朵春花,一片秋叶,所有的美都是如此,不珍惜,就不再是那场雪雨,那片花叶。大自然是慷慨有情的,而生命却是短暂苛刻的,岁月是无情的裁判者,一把刀,割断了有情,抹杀了记忆。只有找回自己,才能留住美的情意。

1月27日雪后至夜即得,

1月28日夜成稿。

作者|夏蕊

篇3:也谈高中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1.加强学生对散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提高阅读主动性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恒久学习的无限动力, 可以保证学生不间断地、持之以恒对散文展开阅读与学习, 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 便于学生集中全部精力领略散文语言、节奏和韵律的优美以及感情的细腻委婉, 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阅读获取, 于是阅读效率便大大提升。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 应抓住散文的基本特点, 采取多种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散文的极致美, 让学生在感受散文清新隽永的风格、不拘一格题材的同时, 产生浓烈的兴趣。要善于培养学生散文阅读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深情体会的阅读习惯, 使学生沉浸在散文所营造的美妙氛围之中。例如, 教师在讲授苏教版高中一年级《江南的冬景》一文时, 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 将表现冬景的优美图片置于学生面前, 然后播放一些舒缓、宁静的应景音乐, 在音乐和图画中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朗诵, 使学生在音乐与图片营造的优美氛围中, 感受伟大作家郁达夫散文的清新隽永和行云流水。这样学生的散文阅读积极和主动性便极大提高。

2.“把握散文阅读要领”推动散文阅读的高效进行

提高散文阅读效率重要的是正确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即把握散文阅读的要领, 探索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思路, 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两点:充分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散文的“神”所传递的思想情感, 根据不同散文类型的特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无论是那种情况, “景”都服务于“情”, 为感情主旨的表达作铺垫。抓住不同类型散文的特征, 归纳出其阅读要领, 明确散文中不同的景所代表的情分别是什么, 散文中所有的景都渗透着作者的情, 这要从散文类型着手。如记叙类散文的“情”主要蕴含在叙事的内容里, 写景类散文注重对某一个景或多个景进行特写, “情”便由此传递。而哲理性散文注重形象化的议论, 阅读此类散文, 读者只需要抓住首段尾端, 仔细揣摩句子的含义, 主旨便不难把握。再如《江南的冬景》这种写景类散文, 主旨的传达便是隐含在“冬景”之中, 教师应该引领并教会学生正确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主旨, 从而推动高中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模式

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阅读一直停留在“模式化”的地步, 不能发展为推动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个性化阅读模式”, 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高中语文散文阅也存在同样的现状, 要改变这种现状, 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的模式, 应做到两点: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情将学生引入意境。意境美是散文的重要特征, 教师必须加深对所讲散文的深刻理解, 只有自己进入意境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应把自己完全置于作品中, 融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用自身感情去感染和融化学生, 巧妙带领学生遨游在散文创设的华丽殿堂之中。二是抓住散文的文眼, 理清散文脉络和思路,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如《荷塘月色》的讲解中, 引导学生要把握文眼即“不满现实、渴望自由”的情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传递出一种惆怅的情感, 这样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可以抓住合理时机提问学生:“通过阅读作者笔下景色, 你发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 继而总结文章主旨, 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篇4:高中生优秀记事散文

高中新必修本编写工作启动于2002年,成书于2D04年。必修本共五册,按事先设计,有两个现当代散文单元:一个是写人记事的,安排在语文1;一个是写景抒情的,安排在语文2。这里要说的是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的选文。鉴于人教版义教初中教材曾被审查委员们批评面目陈旧(主要指新课文开发力度不够),这次高中必修本很想面目新一些,开发新课文的力度大一些,便寄希望于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能够呈现更多的新篇章。所以这个单元的选文一开始就有点艰难,必须扩大选材范围,广收博取,提供大量的待选篇章。

教材选文远非别人所想那么简单——面对一大堆待选文章淘优汰劣就完事,得考虑各方面的要求。诸种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符合高中课标的精神,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说:“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新高中课本选文绝非一个“新”字概括得了,其他要求如文本典范性、教学适用性、内涵丰富性、文质优胜性等均为检验的尺度。再具体一点,要照顾高中生的可接受性,掌握好深浅难易度,甚至篇幅长短都有要求,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照顾文学史的排序,应该是优异的选文为教材增光添彩,而不是教材为不知名作家作品提升知名度,原则上选名家名篇,但要考虑均衡调配,如现代作品与当代作品的比例、题材与风格的多样性等,任何一方面不合适即不能采用。

于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成为首选课文,在讨论会上各方人士均无异议。同一单元其余三篇呢?应该在当代散文中遴选,尽量选新文。记得当时逐步淘汰后只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片段、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老舍的《宗月大师》、巴金的《怀念萧珊》、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艾青的《忆白石老人》,还有当代作家林贤治写爱因斯坦的随笔,范围已经很小了。但从中选出三篇来也非易事,还要在论证中选择,在选择中论证。

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是次选课文,它感情浓厚、意蕴深刻,当代文学史描述散文发展时肯定要提到它,当代散文精选优选之类的作品集也十有八九要选收它,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散文创作能与鲁迅并列为课文作者的,舍巴金其谁何?巴金散文在“文革”后奇峰突起,《怀念萧珊》堪称巅峰之作。专门研究当代散文的学者刘锡庆先生多次推荐过它。

再往下选了《我与地坛》,这是老课文,也是当代散文名篇。各种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散文史都要提到它,各种散文选也会选到它。记得刘锡庆先生和作家、编辑家韩晓蕙女士推荐过它,而且经过各地教学实践,证明非常有思想教育意义、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价值和借鉴意义,它势成课文当然之选?不然,某语言学教授认为此文不佳,主要是语言不过关,不仅不雅,还非常拖沓,本来几百字可以说清楚的事,结果用了几千字唠叨,于是它落选了。那么什么样的名家名篇算是语言过关的呢?鲁迅作品不必说了,与鲁迅同时代的丰子恺和老舍的作品纳入收选视野。还是语言学教授说话具有权威性:《怀李叔同先生》《宗月大师》可选,语言整饬不拖沓。过关了。好了,看来选文初步确定,只待在其他范围检验论证。可是,在另一讨论场合有人指出这两篇都是写和尚的,质疑写和尚的作品能否进入课本。于是留了《怀李叔同先生》,《宗月大师》下了。为什么留此舍彼?《怀李叔同先生》写得认真用力,意蕴深沉,篇幅也够长:《宗月大师》写得率意直白,意蕴之浅显和篇幅之短小与初中课文类似。

其他待选作品呢?艾青的《忆白石老人》尽管写得较为生动形象,但琐碎了一些,而且章法稍欠,被淘汰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得生动活泼,只是篇幅短了些,放到初中课本里似乎更合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描写生动,笔法老练,选入课文不成问题。林贤治写爱因斯坦的随笔思想深刻、感情充沛、章法整饬,可读性强,如果能入选会成为最新的课文,成为一个亮点,但后来也因为某种原因舍弃了。

最后将《记念刘和珍君》《怀念萧珊》《怀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四篇定为当选课文报送领导批示。结果四篇留二弃二。《怀念萧珊》据说写“文革”写得“太直接了”,不宜让学生直面“文革”真实情状,不要涉及反思社会政治灾难的教育。怎么办?一筹莫展之时求助于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袁行霈和温儒敏,他们商量后认为,不是“太直接”了吗?那就选巴金的另一篇不太直接地描写“文革”人事的《小狗包弟》。领导很爽快地通过了,“这篇行,不是那么直接描写‘文革’的”,意谓此文不写人而写狗,通过一只狗的遭遇表现“文革”中的人的遭遇,甚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庸情调,各方面都能接受。

我一方面如释重负,驱散了心头的阴云,另一方面大发感慨,心头阴云仍挥之不去:“文革”过去这么多年了,但社会上仍然存有阻挠人们反思“文革”的思潮。我们一直在对青少年进行世界上最高水准的政治思想教育,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1919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史、1937年以来的抗日战争史、1949年以来的建国史,可是为什么偏偏要忽略十年“文革”史呢?

至于《怀李叔同先生》的落选,还是题材问题——写和尚有点宣传宗教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退而求其次只好选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的文章是短了一些、浅了一些,但思想方面不出纰漏,思想性远比艺术性和教学适用性重要得多。于是语文1第3单元选文最后定为《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通常精读课文用两课时学习,略读课文用一课时学习。所以精读课文可以稍深难一些,篇幅可以稍长一些,师生可以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解析品读;略读课文原则上由学生自行解读,内容不宜过深,篇幅不宜过长。总之,在课标的指引下和领导的指挥下,靠各方面的努力,最终形成现有的选篇,它们从各方面来说均已安全稳妥,可供全国中学师生经久地奉读。

到2007年,根据各地教学反映,高中必修本教学容量太大,师生在课堂上普遍完不成任务,因此必须精简。参考了各地教学反馈和内部讨论意见,删除了《金岳霖先生》一文,因其经典性和知名度不如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现在回过头审视,必修本语文1第三单元的课文基本上算是精优之品,但它们也不无瑕疵或可商讨之处。《记念刘和珍君》是不可动摇的经典课文,专家们都说好,可是师生的反应却不一样:一些老师觉得高中生非读此文不可;一些老师觉得此文面目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大部分学生由于时代隔阂和文体隔阂(对鲁迅杂文认同感差),读此文难以进入情境,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有鉴于此,北京版的高中新教材舍弃《记念刘和珍君》,选用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片段,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当今世界除了宗教经典和革命领袖经典适用于特定人群捧读之外,应该没有非读不可的篇章。但是,主流教材舍弃《记念刘和珍君》势必触犯众怒,人人得而诛之,这也是促成人教版高中必修首选《记念刘和珍君》的理由。《小狗包弟》固然不写人只写狗,可以窥斑见豹,曲折地反映中国当代一段难忘的历史之一角,但是我还是倾向于选用直接描写“文革”事件的《怀念萧珊》,那种情感和思想的冲击力远非《小狗包弟》所可比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堪称能品,充分体现了梁实秋简约的散文风格,学生读之能一目了然地见识梁任公的形象风采,只是写得过简,直线式写下来,少波澜起伏,无曲折跌宕,未充分展开,有被捆缚的感觉,但是一个单元之内课文有长有短、有难有易也不是坏事,此文短小易读,有利于学生在一堂课内从容品读,何乐不为?

篇5:初中生优秀记事作文:成长的烦恼

初中生优秀记事作文:成长的烦恼

小笙的成长中有爆多的烦恼,可这不代表我不快乐。我很快乐,但不代表我没烦恼。回想起来,我好像每天都很快乐。可是,我的烦恼多着呢!小到心怡的书没出版。大到老妈不给我玩电玩。

写着写着,才猛然想起老师教我写的是记叙文。不怕,那就从现在开始写记叙文吧。对了,写记叙文要写一件事情吧!那我就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吧——就是老妈不给我娱乐了。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我的语文单元测验只拿了97分,仅仅合格。发挥严重失常。老妈一生气,就不给我娱乐了。打电玩、看电视、听音乐、就连买书也不给了。幸好老妈后来清醒过来,放松了了一下下条件。可以让我听音乐 ,作业做完后还可以看一下下电视。有得娱乐总比没得娱乐好。并且老妈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她说了的事情,很少有人可以改变的,就算有,也轮不上我,那也得是我老爸。我呀,对我妈是没办法的。

就这样,我就有了最大的烦恼了。这让我做任何事也没办法集中精神。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连拉也拉不出来。

我日日夜夜都想着什么时候才可以看电视,什么时候才可以玩电脑、玩PSP.做功课的时候也想;上课的时候也想;就连去便便的时候也想。早上也想,中午也想,晚上也想。想得我的头痛的不得了。好像就要爆炸似的。

没办法,最后只有去问清楚老妈,好让我的心里有个底。换句话来说,其实也是早点让我自己死心(因为一般来说老妈是不会让步的)。我得到的答案当然是在我自己预测的范围之内。那就是——要我考个好试之后才可以娱乐。

答案就是在我预测的范围之内了,可不幸的是——问了之后的效果不在我预测的范围之内。这一问,反而让我更加眷恋电脑,更加眷恋PSP.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叫我天生就喜欢打游戏机呢(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没有办法,我只好又一次去问老妈。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前玩。她提了一个不高的要求。只要我的一次测验,每一科都达到班平均分就可以了。

听了之后,我忽然之间重新有回动力。从那刻开始努力,从那刻开始专心听课,从那刻开始认真做作业,从那刻开始复习。想要在下次测验达到那个目标。

篇6:清明优秀高中散文

昨天下了场小雨,天边的角上滚过几声雷鸣。我听到的时候还不知道已近清明。

今天妈妈在屋子里忙忙碌碌包水饺、打纸钱的时候,我知道又一年的祭奠仪式开始了。看着那些夹着绿色页的一摞摞的黄纸笺,在被称作打纸叶子的小木棍的敲打里,印上一个个五分钱的印痕,然后在妈妈手指的挪移里变成押着花边的扇面状,我觉得熟悉又陌生。阴阳两隔,或许隔的仅仅是不同的形式,就像这纸笺一样,在那边它被当做货币。我蹲在一旁小声央求妈妈,让我跟着去吧。妈妈仍旧熟练快速地挪移着手指,嘴上没有答应,只是说,你去做什么呢?

往年的时候,我不曾去过,在记忆里是如此,仿佛那是大人们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掺合,就像大人说话小孩子插嘴一样忌讳,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是想去的,以前也和妈妈提过,但是被她回绝了也就不去坚持,可见那份想不够强烈,也不够明晰,像是一种模糊的认知。就像现在我央求妈妈一样。

小姑姑急急忙忙走进屋子的时候,我单单打了个招呼,但是我知道她来了我说去,妈妈就不好回绝我了,仿佛小姑姑带给了我家族的底气,我隐隐能觉得我们同姓的力量,会带给妈妈一种无形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像是一种碍于情面的理所应当。妈妈不让我去是为我好,但是她不能剥夺我这种体认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我的姓氏给我的,尽管这种牵扯隐隐约约,从来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狠狠扎下根来,但是我会在某些时刻恍然体会到,就像这清明时分。

果然,小姑姑听见我的话,就理所应当地说:“去吧,去吧,她想去就让她跟着去吧。”

妈妈有点讪讪地笑了,然后就应允了。我的感觉是对的,像舌尖触到醋汁的时候味蕾的惊觉。

三个人走在街巷里,姑姑和妈妈都拎着东西,妈妈用黑白方格的包袱包了那些纸钱,姑姑的篮子里挎着酒品、水果,器皿,她们不让我拿着,我在她们眼里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拐了一个街角,我们看到了大姑姑,她一个人低头在街头的石阶上等我们,周身的气场里带着点尴尬,她抬起头望了望我们,又望了望了我,我笑盈盈地喊了大姑姑,而妈妈和小姑姑径直往前走,她们之间有我不懂的纠葛,有我就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也不懂的结,很难解开,更不可能理顺,在我看来“大人”有时候的逻辑是怪的,怪到只能一个人懂,就他们自己才会懂,所以彼此间就有了隔阂。但是这些都和我没关系呢,我是个孩子,孩子都是无公害的“植物”,所以我尽管随了自己心意,对谁都亲亲热热,即便是妈妈,也不怕碍着她的情面呢。在家族里,这都是多么玄妙的事情,玄妙到我敢肯定自己根本就无从知道,那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吧。

变作我们四个人走在路上,我和大姑姑走在后面,我看得到大姑姑的方口布鞋、小碎花的青色外套。大姑姑和小姑姑都是从城里赶回来的,我能看清她们施了黛色的眉、敷了浅浅的粉,但是一步步踏进田野的泥土,我就只看到她们背影里的乡野气,就像大姑姑外套上的小碎花一样亲切。我记得去世的爷爷在世时和我讲过,讲过大姑姑小时候在家勤恳地挣工分,爷爷给她买了一双灯芯绒的黑色方口鞋,鞋面上绣着一朵红色的小花,这是大姑姑给我的印象,一个喜滋滋看着鞋面上的小花的小姑娘,即便她现在烫着头发,满面时尚,我依然愿意跟在她身后看她迈出的步子,像个小姑娘一样,轻快又勤谨。

我自顾自地想着这里那里,她们也全然不理会我,妈妈和小姑姑说着话,我很快就跑到她们前面去啦,我熟悉上山的路,尽管我不知道怎么去坟地。但是我不愿意抬头看远处,我知道我一抬眼就看到到处的缺口,那些水泥厂、大货车把一座好好的青山弄得面目全非,所有的生机和神奇都成了烟尘滚滚、车辆轰鸣。但是这是春天呢,昨天一场小雨的缘故,并没有多少飞尘,我依然很乐意眯着眼睛想象这座山的从前,从前的从前,在爸爸小时候,这里是漫山的树林,兔奔鸟鸣,一树树槐花像层层叠叠的云朵,嗅一口会让人晕眩,那馥郁的香气浓郁得像蒸腾的烟雨,醉了一片又一片的乡民;还有硕大的蝴蝶,像美人巴掌大的脸颊,一朵朵飞舞着如同飘散的花蕾;还有带着彩色大尾巴的山鸡,咕咕鸣叫着飞起,像是一朵不会坠落的烟火,这都是我听来的神话。因为在我小时候的时候就只能跟着老奶奶看路边的槐树,拿着长长的杆子打槐花,还有可以煎蛋的苜蓿草、开得鲜艳的打碗碗花,有星星点点的小紫蝶热烈地飞舞在草丛里。可是现在,周遭都是灰扑扑的尘土,除了麦田几乎看不到绿色,就连那些栽植的小树也是周身的泥灰,偶尔有蹲在高压线上的鹁鸪。

我们沿着山路绕过了一片小树林,沿着田地的地头慢慢走,上上下下弯弯曲曲,踩下了一些重叠的脚印,雨后的土壤是松的。我家的坟地就在一片小树林里,爷爷去世的时候,爸爸来这里给爷爷挖墓穴,我就站在旁边看着,耳朵里能听得到铁?碰到泥土的声响,那是两年多前的夏天的事情的了。而现在我站在这片树林里,却只能听到不远处大货车的轰鸣,那是可以屏蔽掉的声响,剩下的就是孤零零的落寞,像这些光光的小树。我傻傻地站在两个凸起的坟包前,看着周遭的陌生,半环红土山崖,面对一片开阔,据爸爸说,这是好风水,是爷爷的爷爷看下的宝地。而爷爷的爷爷就葬在这片土地上。

我只见过爷爷的爸爸,就是我的老爷爷,我见到的老爷爷已经是垂垂老矣,只会听老奶奶的话,吃饱饭就安安静静坐在房前的石阶上晒太阳,他不怎么说话,当然也就更不怎么和我说话,那时候他们在小小的我的眼里都是神话,像老奶奶讲得“皮子”的故事一样,听上一百遍还觉得惊诧。等我长大了,听爸爸讲起他们的时候,那些神话就成了武侠,风云变幻里的豪气和潇洒。爸爸说,爷爷的爷爷不知道名,他带着资财来到这个村落,独门独户地融进了这里的家族,所以我总对我的姓氏耿耿于怀,还胆大妄为地和爸爸说,说不定咱都不姓彭的呢。那个风姿绰约的乱世里,不知道埋藏了多少秘密。到了老爷爷这一辈,这座山的大半地产还是我们家的`家田,年少时候的老爷爷就喜欢当街走马,骑着红鬃大马围着村庄风驰,八岁娶妻,九岁续弦,成年后又取了第三房媳妇,也就是我出自书香门第的老奶奶。爸爸说,老爷爷的第一个媳妇娶进门十八岁,聪慧得不得了,一手女红巧夺天工,一块布一晚上就能变成一身可体的衣裳,后来悬梁自尽,就因为给老爷爷放走了一只麻雀。这个故事被我变幻成了很多故事,而我始终不知道真相。妈妈和我说,那个巧媳妇的坟茔就在那个大坝之下,她没有资格进我家的坟地,却得到了风光厚葬,好像这就弥补了当年老爷爷顽童劣性害她香消玉殒的过失,貌似大坝要建的时候政府来通知我们家去迁坟,老爷爷只是和子孙们说了一声:“那坟埋了我们家好几十亩地的金银呢。”可是没人应他。那时候已经八十多岁的他还记得当年卖了几十亩地才平息下那小媳妇家的怨气,只是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他一夜豪赌就输尽了家财,也正因为此,才家徒四壁得了一个贫农的成分。历史总是充满偶然,祸福相依的理论大概要追溯到老子的时候,相比这些,我更愿意相信一些冥冥中注定的悲喜,像老爷爷总安然地坐在门前晒太阳一样,人生的河流经过了无数的平原险滩,终究要东流入海,或许复还。

我走神的时候,妈妈和姑姑们已经把黄纸压在了坟头,除了两个凸起的坟头外,还在不远的平地处各压了两张,我只站在一边看着,弄不清那些仪式,只见妈妈在姑姑们用石块压住的黄纸上又撒了些土。之后妈妈让小姑姑围着坟地划了一个半圈,留了一个出口。然后水饺、瓜果、酒品、点心都摆上,酒盅却差了一个,妈妈就把白瓷束腰的小酒瓶放在了一个位置。摆着摆着妈妈就后悔不迭地埋怨自己忘了带香,而我不知道上香的意义,只是妈妈对我说的:“不然我回家去拿吧。”丝毫没有理会。我只好默默站在一棵树边看她们烧纸,那一摞摞的黄色纸钱燃着小小的火苗,火光带着闪烁的温柔,不知道是不是黄色的缘故,这些明火总让我觉得带点昏暗,我想象不到它们的温度,只觉得更像是燃烧的月光,很快那一张张黄色燃成灰黑色的灰烬,在迎面吹来的烟雾里像正在起飞的翅膀,又像是些小灰蝶,精灵一样扑闪扑闪地消失了去,它们飞向另一个世界了吧,它们本身就带着通往那些杳暗法门的气息。我正对着那些起飞的烟火和灰烬,满面迎接的都是干热的微风,我试着换了个位置,风向竟也跟着转了,我暗自和自己做起了躲闪的游戏,可是不管我怎么挪移,那些烟灰和微风似乎总是吹向我的,我忽然想起爷爷生前的笑谑,他总是喜欢坏笑着和我说一个恶作剧的计划,然后自顾自笑完就不了了之,以致于我对他的死一直不能领会,马上就三年了,我却依然把它当成了一个恶作剧。直到我看那日看到水晶棺里的他,嗅到那些冷气蒸腾出来的味道,那个面盖着黄纸的爷爷,仿佛依然在偷着坏笑。我没有亲眼看到他死去的面容,所以爷爷的死只是一个讯息,不是我世界里的事实。真相没有人知道,生和死哪里来的真相呢?

纸笺都要烧尽了,妈妈和姑姑她们各自絮絮叨叨,说着希望亡人听得到的话,无非也都是希望他们安好,还掺杂着他们托梦带来的消息已收到之类的话。我很少做梦到他们的梦,记忆里清晰的只有一次,我梦到我最爱的老奶奶,像往昔一样坐在那个铺着粗布白床单的木床上,笑盈盈迎接放学回来的我,我在梦里明明知道,明明知道她已经不在了,可是看到她的时候那久别重逢的喜悦让我欢欣鼓舞地奔向她,我刚刚能够得到她的腰的拥抱就那样落空了,她在我一个拥抱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哭着醒过来,还忍不住哽咽,我懊恼又怨恨,那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到底要怨恨谁,我只是觉得委屈,连一个拥抱都没有留下。我清楚地记得老奶奶去世时我六岁,一滴眼泪都没流,那个梦境在我九岁,好像是为了用仅有的眼泪弥补老奶奶的一点遗憾,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谋面,连梦境都是天大的奢侈了。可是此时此刻,我就坐在他们的不远处,我知道老奶奶就安眠在我的身旁,我却也知道阴阳两隔后相逢已无期。

纸钱大多烧给了爷爷,或许是爷爷亡故的年月最短,也最容易和人世牵扯,所以妈妈和姑姑她们就叨念着让爷爷把纸钱都捎给老爷爷老奶奶他们了。我听着她们小声述说着,也悄悄在心里盘算,我是欠着爷爷一双鞋的,我很小的时候应允给爷爷买双鞋,用我积攒的零花钱给爷爷买双布鞋,那时候才十元钱。后来因为各种缘故我都没有买成,可是我一直记得那个承诺,或许爷爷早就不记得了,但是我总是记得,而且我不想去兑现,好像欠着爷爷这样一个允诺,他就舍不得再也不理我,也许终究有一天我会兑现,但是我知道那一天还很远很远,远到我根本望不见,也想不出。

纸钱烧完了,在我的晃神里,姑姑们毫无征兆地就哭起来了,哭得那么自然,我是听过这样的哭声的,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我都听到过,像是一种奇特的歌谣,大概每个仪式上都会有别样的歌唱,像傩戏,像血祭。姑姑们就这样拖长了哭声,拉着摇摇晃晃地鼻音,哭得涕泗横流,我只在她们背后听着,觉得那哭声响在风声里格外悲凉,甚至有些凄厉起来。好在妈妈很快就劝停了她们,然后领着我们磕头。我在妈妈的指挥下双手触地,天庭伏土,我一向这样磕头的,我学不会妈妈那样三指撑地俯仰间就已经点完三个头,就只好妥帖地跪成一团,磕头如捣蒜。在两个凸起的坟包前磕完,妈妈又引着我到前面压黄纸的地方磕头,我都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头,我边磕妈妈边给我介绍说,这是你爷爷的爷爷和爷爷的奶奶的坟,这是你那个大爷爷和大奶奶的坟。虽然仅仅是地上盖着几张黄纸,一尺见方的地方,可是我当真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我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但是我知道他们的表情,我知道爷爷的爷爷看着我认真地“捣蒜”露出了微笑,很严肃又很有爱的微笑。而大爷爷是老爷爷的哥哥,一个过早亡故的长辈,可是我对他的印象却是从我们家的老房子里得来的,我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住的茅草房就是大爷爷留下来的遗产,所以我总觉得我们是旧相识,所以我睁大眼乖乖给他磕头的时候,他一定像平时见我的时候一样,他该是个冷面热心的老头儿。就算生时未见又能怎样呢,我的骨子里流着他们遗传下来的血液,那种血脉的惺惺相惜是妈妈这样的异姓人所无从体会的。

我磕完头看着妈妈收拾东西,忍不住问,我老奶奶呢?妈妈一边把水饺和点心都撕一点放在地上,一边回答我说,你一开始就磕了啊。我这才意识到,那两个凸起的坟包是两个家呢,每一个坟包下都安葬着一对夫妻,而我错把那两个坟头当成了爷爷奶奶。我不知道这样的风俗还会持续多久,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只是想到那句美丽的誓言“生不同衾死同穴”,而“生已同衾,死且同穴”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具体吧,那些千古流传的绝唱到了这里似乎都只有哑默了。身为女子,我忽而生出了一种悲凉的幸福,这片坟地是我的血脉,像是一棵大树的根系,在时光的河里盘综错节,而我来自这里,却不能归属这里,我竟然会在这一刻期待着有一个未曾谋面的人在见到我,认定我的时候,可以接纳我死后埋进他家的祖坟里。“你愿意死后埋进我家的祖坟吗?”这是多么够分量的求婚,生死的承诺都有了,只是放在现在这似乎成了未知,放在古代这也许是最美的求婚。原来我并不是个现代人。

上一篇:开放式作文教学体验作文乐趣下一篇:校园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