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名词解释

2024-04-18

技术经济名词解释(精选6篇)

篇1:技术经济名词解释

1.现金流量:在技术经济分析中,把各个时间点上实际发生的这种资金流入或资金流出

2.投资:是指人们的一种有目的的经济行为,即以一定的资源投入某项项目,以获取所期望的报酬

3.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在生产过程中为多个生产周期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4.递延资产:指集中发生但在会计核算中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中分期摊销的费用

5.流动资产:是指在工业项目投产前预先垫付,在投产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动力,备品备件,支付工资和其他费用以及被在以后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和其他存货占用的周转资金

6.固定资产折旧:伴随固定资产损耗发生的价值转移

7.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扣除累计的折旧额

8.期末残值:工业项目寿命期结束时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是一项在期末可回收的现金流入 9固定资产重置值或重置成本: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需要根据当前情况重新购建该固定资产所需要的全部费用

10.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成本: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11.制造费用:指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12.销售费用:指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13.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14.财务费用:指企业在筹集资金等财务活动中发生的费用

15.经营成本:是为经济分析方便从总成本费用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费用

16.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17.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有限资源置于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利益

18.税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对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财务资金

19.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应缴纳增值税

(还有什么消费税,资源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目的税大家自己去看,在第25面)

20.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

21利息:指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22.资金等值:是指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不同时点发生的绝对值不等的资金可能具有相等的价值

23.静态评价指标: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评价指标

24.动态评价指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评价指标

25.投资回收期:就是从项目投建之日起,用项目各年的净收入将全部投资收回所需的期限

26.投资收益率:是项目在正常生产年份的净收益和投资总额的比值

27.净现值:按一定的折现率将各年净现值流量折现到同一时点的现值累加值

28.敏感性分析:是通过测定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决策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

29.可行性分析: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f分析,对各种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的综合评价

30.预测:就是对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内部外部情况所进行的预计,是对尚未发生的或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所进行的事先估计和推测,是对事物发展将要导致的结果进行探讨和研究

篇2:技术经济名词解释

2、经济发展:指经济增长中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3、经济效益:有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

4、投资:一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进行的资金运用或投放的经济活动,二指投放的资金。

5、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一定限额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6、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存货、应收款项和现金等。

7、会计成本:会计记录在企业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产、推销过程中发生的原料、动力、工资、租金、广告、利息等支出。

8、经济成本:企业自有的资源实际上已经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但在形式上没有支付报酬的那部分成本。

9、沉没成本:过去已经支出而现在已无法得到补偿的成本。

10、机会成本:将有限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高收益。

11、边际成本:企业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所产生的总成本增加。

12、经济预测:根据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和现实,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方法,揭示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并对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作用机制作出科学的分析,指出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未来发展的可能途径以及结果。

13、头脑风暴法:通过一组专家共同开会讨论,进行信息交流和互相启发,从而诱发专家们发挥其创新思维,促进他们产生“思维共振”,已达到相互补充,并产生“组合效应”的预测方法。

14、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次数的乘

积。

15、基准收益率:也称基准折现率,是企业、行业或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项目方案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

16、内部收益率:项目实际能达到的投资效益水平。

17、盈亏平衡点:项目盈利与亏损的临界点。

18、经营风险:销售量、产品价格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等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动所引起的项目盈利额的波动。

19、敏感性分析:通过测定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决策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对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方案的承受能力作出判断。

20、概率分析: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不同幅度变动的概率分布及其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对方案的净现金流量及经济效果指标做出某种概率描述,从而对方案的风险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21、有形磨损:又称物理磨损,第一种有型磨损是从零部件到整个设备受到摩擦、冲击、振动或疲劳,使设备的实体遭受到损伤。第二种有形磨损是设备在闲置中受到自然力的作用产生锈蚀,或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保养而自然丧失精度和工作能力,产生物质磨损。

22、无形磨损: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其他经济性原因而造成的机器设备的非实体性磨损。

23、加速折旧法:在设备折旧期内,前期较多而后期较少、递减的提取折旧费,从而使设备资产磨损得到加速赔偿的计提折旧费的方法。

24、设备自然寿命:又称物质寿命,即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直到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物质磨损而不能继续使用、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25、设备技术寿命:又称有效寿命,指设备在市场上维持其价格的时期。

26、设备经济寿命:设备从开始使用到其等值年成本最小(或年盈利最高)的使用年限。

27、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前,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工程建设是否可行所

进行的全面、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论证。

28、影子价格:在一定经济结构中,以线性规划计划计算的,反映资源最优利用的价格。

29、价值工程: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和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以最短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用户所要求的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经济技术。

30、产品生命周期:从产品研制、制造,到用户使用后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

31、功能整理:对顶溢出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明确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清功能类别,建立功能系统图。

32、渐进性创新: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

33、根本性创新: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技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验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

2、什么是硬技术?什么是软技术?体现为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的物质技术称为硬技术。体现为工艺、方法、程序、信息、经验、技巧和管理能力的非物质技术称为软技术。

3、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①技术经济分析强调的是技术可行基础上的经济分析②形成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③形成比较的基础,着眼方案的差异比较④选择影响正确决策的恰当的成本费用数据⑤充分揭示和估计项目的不确定性。

4、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是什么?①会计主体②经营持续③会计分期④货币计量。

5、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什么?①资产②负债③所有者权益。

6、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是什么?①收入②费用③利润。

7、简述会计等式的三种形式。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②收入-费用=利润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8、根据投资的性质,投资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混合性投资。

9、根据投资的对象,投资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其他投资。

10、资产可以分为哪几类?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

11、固定资产价值可以分为哪几类?原始价值,重置价值,折余价值。

12、财务评价的主要报表有哪些?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借贷还本付息表,资产负债表,财务外汇平衡表。

13、为什么说经济预测是可能的?①经济发展的连贯性②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性③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性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综上所述,要对经济进行预测并达到一定精度,虽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能。

14、简述经济预测的基本步骤。①确定预测目标和预测期限②确定预测因子③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各因素的历史和现状的信息、数据、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分析④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⑤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⑥指出根据最新的经济动态和新到来的经济信息或数据,可否重新调整原来的预测值,并提高预测精度⑦写好预测报告。

15、随机抽样包括哪几种?①单纯随机抽样②分层随机抽样③分群随机抽样。

16、非随机抽样包括哪几种?①便利抽样②判断抽样③配额抽样。

17、简述头脑风暴的优点。①通过信息交流,产生思维共振,进而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在短期内得到创造性的成果②通过头脑风暴会议,获取的信息量大,考虑的预测因素多,提供的方案也比较全面和广泛。

18、简述头脑风暴的缺点。①专家会议易受权威的影响,不利于充分发表意见②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③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19、简述市场调研的基本原则。①准确性②时效性③全面性④经济性。

20、从投资角度来看资金的时间价值取决于哪几个方面?①投资利润率②通货膨胀率③风险因素。

21、资金等值与哪些因素有关?①资金的数量②资金发生的时间③利率。

22、风险决策包括哪些原则?优势原则,期望值原则,最小方差原则,最大可能原则,满意原则。

23、简述有形磨损的三个阶段。①初期磨损阶段:时间很短,零部件表面粗糙不平的部分在相对运动中很快磨去,磨损量较大②正常磨损阶段:将维持一段时间,零部件的磨损趋于平缓,基本上随时间而匀速缓慢增加③剧烈磨损阶段:零部件磨损超过一定限度,正常磨损关系被破坏,工作情况恶化而零部件磨损量迅速增大,设备的精度、性能和生产率都会迅速下降。

24、设备故障率随时间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磨损故障期。

25、无形磨损包括哪几个方面?①设备的技术结构和性能并没有变化,但由于设备制造厂制造工艺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使得生产相同机械设备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而使原来购买的设备价值相应贬值了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出性能更完善、效率更高的设备,使原有设备相对陈旧落后,其经济效益相对降低而发生贬值③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如竞争的加剧、经济衰退,市场对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减少,导致资产产生的效益下降,而造成机器设备的损失。

26、设备磨损的主要补偿方式有哪几种?①大修理②现代化改造③更新。

27、在计算与时间有关的设备折旧时应考虑

哪几个因素?①设备资产的原值②净残值③折旧年限。

28、设备更新决策应考虑哪几个原则?①不考虑沉没成本②不要简单地按照新旧设备方案的直接现金流量进行比较③逐年滚动比较。

29、设备租赁决策的前提有哪些?支付方式,筹资方式,使用方式。

30、可行性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

31、技术创新包括哪五种情况?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利用和开发新的资源,组织体制和管理创新。

篇3: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1 科技进步的内涵

人们通常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加以谈论,实际上,科学和技术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科学是建立在事实检验基础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科学进步表示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它一般并不能形成直接的生产力,而技术进步则直接与生产率的提高相联系。技术进步在现代科学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但只是在现代科学产生以后,它才加快了速度。

有关“科技进步”的论述始于20世纪初,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npeter)最早应用于经济学分析中,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之后,人们继续对“创新”做出种种不同解释。后来,人们把它归结为“科技进步”这一概念,许多学者曾经给科技进步下过定义。

在经济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雅各布—施莫克勒(Jacob-Schmookler)和埃德温·曼斯费尔德(Edwin Mansfield)的定义:科技进步指给以同样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产出;或用较少的一种或多种投入量得到同样的产出;或者现有产品质量的改进;或者生产出全新的产品。从图形上看,科技进步可以表示为等产量线的内移,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横轴表示劳动(L)投入量,纵轴表示资本(K)投入量。第t期的曲线表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一定的产量Q可以由资本与劳动的各种组合生产出来,科技进步发生后,产量Q不变,但两种投入都减少了,结果等产量曲线移到了第t+1期的Q,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使整条等产量曲线往原点移动。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科技进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前进过程,而且科技进步是一定社会的技术、经济以及科学、教育、文化、政治、国际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本文认为科技进步的内涵不仅应表达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还应包括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的层次性、过程性、有机结合特性及产出特性。

科技进步的内涵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进步,这是科技进步的源泉。科学研究进步不但包括基础科学体系、应用科学体系及软科学体系的知识深化与增长,还包括科学研究手段、工具的进步;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从而推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

第二个层次的科技进步是指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成果的推广、科技教育培训的开展与进步。这一进步层次的目的是使技术成果得以扩散,用于生产实践,同时使人的个体和群体素质都得以提高。

第三个层次是指技术应用的进步,技术需求者将先进技术运行于实践,生产出产品。

第四个层次的科技进步是指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指通过流通消费环节,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获得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上述每一个层次的进步都是不能忽略的,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联动的系统,都对推动科技进步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科技进步的模式

关于科技进步的模式,经济学家提出可供参考借鉴的模式包括生产要素节约型科技进步模式、诱导性科技进步模式及人力资本投资模式。

生产要素节约型科技进步模式由希克斯(J.Hicks)提出。按照上述定义,科技进步可以节约要素使用量,这种模式便是根据科技进步对生产要素的节约程度来分类。希克斯根据科技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节约程度的差异把科技进步分为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和中性型三类。

在1932年出版的《工资理论》一书中,希克斯提出,加入科技进步因素后,如果用较少的劳动就能搭配比原来更多的资本,这类科技进步就归为劳动节约型科技进步,反之则归为资本节约型科技进步。但如果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替换比率不变,即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变化比率相同,那么这种技术进步就属中性型科技进步,如图2所示,假设科技进步发生后,劳动-资本价格比率不变。

图2中:曲线I0为科技进步前的等产量线;射线OO’为资本—劳动比率;斜率K0L0、K1L1为劳动对资本的价格比率;曲线I1B为科技进步后K/L提高的等产量线(劳动节约型科技进步);曲线I1D为科技进步后K/L降低的等产量线(资本节约型科技进步);曲线I1C为科技进步后K/L不变的等产量线(中性型科技进步)。

中性型科技进步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比较适中的类型,但现实中不可能完全达到中性,总是有偏向的。劳动节约型科技进步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而资本节约型科技进步的优点在于用少量的资金就能采用此类技术,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一般劳动力相对丰富,而发达国家资本相对富足,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模式以资本节约型为主,发达国家则以劳动节约型为主。

诱导性科技进步模式由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和弗农·拉坦(Vernon W.Ruttan)提出。速水和拉坦分析了1880-1980年美国和日本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他们在假定市场价格能够正确有效地反映产品和要素的供需变化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研究指出,是相对价格的转变,诱导了人们去寻求能够节约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替代物。对于劳动较为稀缺的国家(比如美国),相对较高的劳动价格将会诱导农民选择农业机械性科技进步模式;对于土地较为稀缺的国家(比如日本),相对较高的土地价格将会诱导农民选择生物性科技进步模式。诱导性科技进步模式比希克斯的生产要素节约型科技进步模式更强调技术应用者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引导,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技术成果,其推广与应用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诱导性科技进步模式是在市场体系较为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则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强调政府引导。

人力资本投资模式由舒尔茨(T.W.Schltz)提出。所谓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舒尔茨认为,要想保证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进行,必须提高人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要让人们学习知识,但学习是需要花费成本的。所以,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包括:教育、健康、在职培训、流动等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对科技进步的贡献在于,他从技术的需求与推广角度给了人们一定的启示,弥补了诱导性技术进步模式的不足。诱导性的科技进步模式虽然也强调了人们的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但没有提出要如何提高人们的需求水平,没有意识到需求不足对技术进步的阻碍作用。

三种科技进步模式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在科技进步中生产要素组合效率、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作用。各国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选择的科技进步模式自然也是有区别的,但一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并非亘古不变,科技进步模式应随其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而且从横向上看,各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也很大,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适合的科技进步模式是必要的。

3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依据。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积极致力于本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也一直是经济学家探索的问题。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长,特别是资本积累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然而,20世纪40年代以后,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对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已达成共识,即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科技进步。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早就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关系中的重大作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他指出:“劳动生产力是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在这诸多因素中,无论是工人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还是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和效能的提高,以及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都离不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又与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可见,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结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2]。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决定的,是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承认社会经济制度对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马克思在分析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在英国,而不是在科学技术水平很接近的法国和德国首先发生时,指出“只有在那里,经济关系才发展到有可能利用科学进步的程度”[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入分析了近代科学、技术对经济或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其结论可以概括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运用实证或规范的分析方法均得出了上述结论。

丹尼森(Denison,E.F.)、肯德里克(Kendrick,J.W.)等人运用增长核算方程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因素差异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远比要素投入的增长要大。西蒙·库兹尼茨以世界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国家为对象进行长期的分析,并以截面分析作补充,他将经济增长归结为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个重要因素都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因此,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科技进步。

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索洛(Robert Solow)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技术因素变量。假设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并且保持一种固定的增长速度,即技术进步率。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即使资本—劳动比率不变,资本的边际收益也会不断提高,因此,技术进步可以抵消资本边际收益随人均收入增加而递减的倾向,使其永远保持在零或某一贴现值之上,保证人均资本积累过程在一长时期内不会停下来,这样一来人均收入的增长将保持一种持续势头。从这一增长过程可以看出,科技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索洛研究的发现,20世纪初期资本积累只占经济福利增长的13%,其余将近90%的经济增长归因于技术或者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卢卡斯(Lucas)和罗默(Romer)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展,单纯依靠储蓄和资本积累,经济不可能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可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已经认同的观点是:表明经济成功的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高贡献率,而不是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是研究和开发(R&D)———提升经济体科学和知识基础。

至此,“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这一论断已得到完全的证明。因此,经济学家的关注重心也从物质资本的积累转向了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

4 影响科技进步的内涵因子

科技进步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扩散及技术应用、产品价值实现相互结合的结果,在这些基本的经济活动中,由于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社会和社会经济力量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要素对于科技进步及发展速度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如何才能取得科技进步,综合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影响科技进步发展速度的因素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4.1 研究与开发的动力机制

促成研发活动开展的动力是指那些“逼使”或“诱使”研发主体去开展研究开发、进行创新的因素。本文的观点是,促成研发活动开展的力量有来自科技供给方的主动投入推力,也有来自科技需求方的拉力,但这两种力量都是相对的,研发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

首先,本能(或兴趣)和职责促使供给方主动投入研发。对这一问题将从两个角度阐述:一方面,(主要是)科研人员在科技推力的作用下产生研究的本能(或兴趣)然后主动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投入研发。科技推力包括科学研究的内在推力和技术发展的内在推力;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履行职责,如发展经济、保障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品供给、保护农业等弱质产业,等等,也会主动投入进行研发。在历史上,政府投资加强科技供给曾经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核技术、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技术的产生都是源自于政府军事工程或其他项目的推动。

其次,社会需要、市场需求是研发的拉力。社会需要可分为社会物质需要和社会精神需要两个方面。自人类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以后,认识大自然的奥秘,把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成为人类的一个崇高目标,吸引着科学家为此进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索[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这个历史规律。他们认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5],”指出了“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这就是说社会生产和需求对研究与开发的拉动作用。

但社会需要并不是研发活动的直接动力,它的拉动作用具有相对性。例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社会需要一直就难以实现。尽管农民的劳动强度很大,对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很强烈,我国农机生产体系有一定基础,应用农机的配套设施也并非不成熟,但农业机械化的进展却非常缓慢。其原因在于现有的经济格局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本例中,如果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社会需要成为“有效的经济需求”就会导致研发活动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经济需求表现为市场需求。从理论上说,市场需求是市场与人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相适应的需求,可以通过交易实现的需求。因此,相对于一般的社会需要,市场需求更有实现的现实性。但是,市场需求对研发活动的拉动作用还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缺乏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的垄断力量,因此不利于技术创新。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难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因此,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市场结构最适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7]总之,一个既有垄断又有竞争能力市场才更具备创新的活力。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对研发活动的拉动力都具有相对性,其实,科技推力对研发活动的推动作用也是变数。弗里曼说过:“按照经济学家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一种新工艺或新产品第一次在商业上的应用和生产,因此企业家的重要贡献则是要把新的(技术)理念与市场联系起来。……我们的确可以得出下述命题,‘单方面’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较少,热情的科学发明家或工程师如果忽略了潜在市场的特殊要求或与市场相联系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成为失败的创新者。……另一方面,企业家或发明家兼企业家如果缺乏必要的科学能力以开发一种令人满意的产品或工艺,也会成为失败的创新者,而不管他们对市场或销售的估计是多么良好。”[8]弗里曼的这段话诠释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科技推力或需求拉力都不是促成研发并创新的根本动力。而政府只是起到外力推动作用。[9]本文同意王耀德观点,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是研发的根本动力,其中,良好的市场机制是形成市场对科技需求的基础,如果它们不足以形成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时,大量的科技供给将会游离于市场之外,如果仅以外力(如政府的力量)来促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其效果是不理想的。所以,应力图调整市场结构、完善市场机制,以促进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水平,“诱使”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

4.2 科学技术的输入或引进

科技进步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科技进步;另一种是建立在科技输入或引进基础上的科技进步。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内部,加快科技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本国的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而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除本国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外,还包含着从技术更先进的国家或地区输入或引进的科学技术。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的,与发达国家不同,当今发展中国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技术引进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主要是由于当今世界的研发力量基本集中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成果也大多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研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少。

在科学技术的输入或引进方面比较成功的发达国家是日本和美国,Bush认为:“19世纪,美国人的机械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欧洲科学发现之上,这些才能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发展[10]”。1999年,斯托克斯则认为:“现在,日本扮演了美国人从前在技术中的角色[11]”。其实,有数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引进并不是完全的“拿来主义”,而是建立在重视基础研究、重视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基础上的技术引进。从基础科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在1901-1931年间,美国获诺贝尔奖人数为5人,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相比,属中上水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对科学研究的资助大大高于被称为最富有科学传统的英国,据贝尔纳估计,其科技经费占国民收入比例为英国的6倍[12]。日本也是如此,而且越是在早期,日本基础研究经费占总R&D的份额越高,最高时达30.3%。日本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提高了日本的技术能力和需求水平,包括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据统计,1965年日本购买专利费用为600亿日元,而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研究费用为300亿日元[13],比例约为2:1。而中国在1990年技术引进支出和消化支出的比例已高达16.2∶1,1995年甚至增到27.5∶1。[14]

因此,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发展中国家除立足于科技自主创新外,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发达国家一般并不愿意将最先进的技术转移给别国,因此,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十分必要的。

4.3 广泛的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创始的。舒尔茨认为,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人力资本投资在货币形态上可以表现为保健支出、教育培训支出、迁移费用支出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出现,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由此也证明人力资本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科技进步过程中,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技术应用者是三类需要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克服这些劳动力的许多不良特征,例如,健康不佳、知识欠缺、技能低下、不善于接受新知识、小富即安害怕变化及风险、缺乏动机和保守等,所有这些都是阻碍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广泛的人力资本投资,即对上述劳动力保健、流动、教育和技能方面的改善可以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这种投资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4.4 技术扩散和传播速度

技术的扩散传播是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扩散和传播效率怎样,如何提高效率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技术扩散和传播速度受到创新扩散效率的影响。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提出的。关于创新扩散的概念,国际上目前还没有精确、统一的定义,但如下的表述是普遍接受的:创新扩散是指创新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潜在采用者的传播转移过程。创新扩散过程涉及三个主体:创新技术的拥有者、潜在采用者和扩散中介机构即扩散传播渠道。创新扩散里的“创新”与技术创新里的“创新”是不同的。罗杰斯认为前者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首次应用,创新扩散是新技术的再次应用,技术创新中的新技术具有完全的新颖性,创新扩散过程中的新技术也具有新颖性,但这种新颖性只是针对采用者而言。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来描述。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如图3所示。

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群体虽然势单力薄但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的那部分人。这些人不仅对创新初期的种种不足有着较强的忍耐力,还能够对自身所处各群体的意见领袖展开“游说”,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创新产品,之后,创新又通过意见领袖们迅速向外扩散。这样,创新距其“起飞期”的来临就不远了。

创新扩散理论说明,在新技术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传播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新技术的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4.5 国家的宏观科技政策

科技进步是由不同层次进步相互联接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要保证每个层次进步的顺利进行和流畅衔接,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宏观科技政策的调控。政策强有力地影响经济的增长,并因其取向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经济绩效,国家宏观科技政策对一个国家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所有国家都会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的不同在不同程度上调整本国的宏观科技政策,如日本、美国等国通过调整宏观科技政策使经济增长从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致使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商品科技含量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是难以胜任的,还必须按照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制定宏观科技政策,促使农业科技进步有序进行,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

5 科技进步的功能及体现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科技进步能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更进一步的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科技进步在生产关系中的体现有所不同,通过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等生产力形式向生产关系要素的渗透,会导致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劳动组织的发展性变革,焕发出巨大的社会发展推动力。

因此,科技进步的功能可以表述为:改进并完善生产力的要素,并提升生产力的水平,进而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和物化上。

社会生产力主要由劳动力、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社会生产力,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它融合、渗透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中,生产力三要素是科学技术的载体。科学技术必须经过物化,才能由知识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它是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倍加作用显现出来的,一般用以下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科技进步引起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包括:

1)对劳动力的渗透和物化。在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力,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因为科学技术是智能产物,缺少了高智能的人,科学技术便失去了源泉,劳动者不仅可以运用自己的体力作用于自然界,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能运用自己的智力去改造自然。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是经济建设的头等重要任务,所以科技进步的首要功能可以说是发展、改善人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力及劳动过程的水平与档次。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或文化素养,通过教育,用科学知识发展人的智力,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当今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功能的前提下,充分重视科技文化教育、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物质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2)对劳动资料的渗透和物化。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工艺等生产和经济过程的分析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15]。”这就是说,技术首先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物质手段,包括机器。马克思通过对近代工业革命的研究,论述了机器技术的实质。近代技术是近代科学与近代生产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现在资本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去做工,而要工人用一个会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去做工。因此,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15]。”这就是说,机器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为了减轻或代替人的劳动,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马克思对劳动资料变革的实质性说明,它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渗透和物化作用。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工具、机器和设备)是人类劳动经验、技能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结晶,科学技术的每一项新发现、新创造都会渗透、物化出一代更先进的劳动资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资料不但一代比一代先进高效,而且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其性质、结构、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前的机器只包括工具机、传动机和动力机三个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由于控制论、信息论和微电子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机器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变,增加了控制机部分,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利用电子计算机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运行的全程监控。另外,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可以说,劳动资料的水平是科技进步的显示器,科技进步的过程也就是劳动资料数量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

3)对劳动对象的渗透和物化。劳动对象是劳动资料的组成部分,人类最基本的劳动对象是土地。科学技术向劳动对象的渗透可以改变它的运营状态。这里的运营状态是指劳动对象在投入的经济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使用价值,同样的劳动对象,在参与经济运作过程中,以不同的科技水平出现,其使用价值会显示较大的差异,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也就有不同的成效。科技进步可以改革植物的遗传品质,提高它的生长速度,扩展其生长及分布地域,使其经济价值倍增。由天然材料到各种金属材料,再到橡胶、树脂、塑料和化学纤维等新型材料。每一种材料的变革都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由于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次,纳米技术将创造很多新兴的材料。劳动对象变革的趋势是日益人工化、合成化和微观化。总之,科技进步使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有规律地扩张,其结果是相关产业的兴起和经济价值的增长。

以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例来说明科技进步的功能及体现。如图4所示。

6 结论

关于科技进步的概念,施幕克勒和曼斯费尔德给出的定义比较权威,本文提出科技进步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进步,第二个层次是指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成果的推广、科技教育培训的开展与进步,第三个层次是指技术应用的进步,第四个层次是指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四个层次相互联动,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科技进步不仅意味着生产力诸要素的提高,还涉及到生产力诸要素的相互适应以及包括分工协作和管理体制在内的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问题。20世纪40年代以后,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科技进步速度因素包括研究与开发的动力机制、科学技术的输入或引进、人力资本投资、技术扩散和传播速度及国家的宏观科技政策等。其中,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是研发的根本动力。其次,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十分必要;第三,广泛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必要措施;第四,技术的扩散传播是其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如何提高效率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五,国家的宏观科技政策对一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科技进步模式受生产要素组合效率、资源禀赋、对技术需求者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适合的科技进步模式是必要的。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在资源稀缺和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为主的轨道上来。

摘要: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科技进步作用机理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科技进步的内涵及层次、科技进步的模式、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分析了影响科技进步的内涵因子。

篇4:恋爱的经济解释

关键词:经济解释;张五常;恋爱

一、恋爱与自私

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基础假设是:“个人”是所有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这是说,任何经济问题都要以个体或个人为分析单位。经济学的第一个公理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个人做出的行为,都是由个人做出可以被推测的选择而起。在恋爱中,我们也是将每个个体或个人作为分析对象,因为恋爱中的各种行为都是由这些单独的个体做出的选择,这些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我们推测。

经济学上的第二个基础假设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由局限的情况下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任何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在恋爱中,每个“个人”同样也是经济学定义里的“个人”,因此,恋爱中的个人同样是自私自利的,每个人都在寻求最大的利益,寻找能够为自己带来最大幸福的人,这就是自私的表现。

二、恋爱与缺乏

“有胜于无”是经济学上“物品”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男生来说,有女朋友肯定要好过没有女朋友,比翼双飞总好过孑然一身,对于女生亦然。因此,男生女生都可以看作是经济学上的“物品”。

“多胜于少”不仅是经济物品的定义,也是“缺乏”的定义。缺乏的程度,是由相对的需求决定的。由于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但资源却不是无限的,有限的或者说稀缺的资源迫使个人做出选择。

缺乏的概念应用到恋爱中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心理。例如我在上外取款机前排了十多分钟的队,看到无数的人从我身边走过,愣是没有看见一个男生。于是我可以很轻松地得出一个结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书的男生普遍比较容易找到女朋友。因为在这里男生是稀缺资源。更为普遍的是,那些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的人,更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注意和青睐。大家都很丑,而你很漂亮,你就很可能被较多的人喜欢;大家都很笨,而你很聪明,你就会赢得较多的好感。因此,男生看上女生很可能是因为她具备别人不具备的天使脸蛋或者魔鬼身材;女生看上男生很可能是因为他具备别人不具备的亿万家产或者善良内心。

三、恋爱与竞争

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定义,是指一种经济物品的需求有多于一人的需求。看到这句话的同时我们的脑海中瞬间会浮现出2012年一部红遍大陆、台湾的小清新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看标题就知道,电影中的女主角沈佳宜一定是那个有多于一人需求的经济物品。而以柯景腾为首的男孩们则为了心目中的女神进行了一场竞争。

因为缺乏而引起的竞争和任何运动一样,是要有游戏规则的。产权制度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也就是约束竞争的一种局限条件。追女生也不例外,总要有规则来决定谁可以追到谁不能追到。在自由市场上,价高者得,市价于是就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准则。而在恋爱的竞争中,女孩的偏好则成为了决定男孩命运的准则,例如长得帅、个子高、家庭富、人品好等等。正如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引起不同的竞争结果和资源配置,不同的女孩引起的竞争会因为女主角偏好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规则、准则,从而产生不同的竞争结果。

四、恋爱与效用

弗里德曼、贝克尔以及阿尔钦三位大师认为因为好些经济物品——如友情、声望、天伦之乐等是不可以用金钱量度的,所以效用理论应该保留。我认为爱情作为一种经济物品也可以与效用理论扯上一定的关系。

效用的提出者对于效用的概念有三个观点:其一、效用代表快乐或享受的指数;其二、每个人都争取效用越高越好;其三、收入增加,收入在边际上的效用减少。对于第一点,爱情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或者幸福的感觉,因此这种快乐感或者幸福感就代表了和某个特定人相爱的效用;对于第二点,我们确实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可以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快乐或者幸福的人,因此,每个人都争取爱情的效用越高越好;对于第三点,如果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位爱情伴侣,再去寻花问柳、红杏出墙,小三带来的效用肯定不如结发夫妻,所以很多人在爱情出轨之后还是会哭着回头认错。

张五常说:“效用是以数字排列选择的定名,数字是大是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次序。”同样的,我们在相亲的时候不会具体地用一个个数字来衡量每个相亲对象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效用,我们只是在所有的候选者之间做一个排序,能给我们带来最大效用的那个人就是我们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效用函数,譬如,一个女生可以不顾任何世俗的理由,而仅仅因为“感觉”就在第一次见面的那一瞬间爱上一个男生。这是因为在爱情问题上,人们进行选择时所依凭的效用函数是复杂的,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诸如身高、容貌、财富、人品、声誉等尺度来度量的。也许很多时候“感觉”成为惟一的尺度。

此外,在经济学上我们假设人们的品味不变。在恋爱中,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品味也是不变的,原来喜欢个子高的后来也会继续喜欢个子高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周遭环境会改变我们的品味,例如好友的评论、父母的建议、甚至是电视剧里的一些情节都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于另一半的品味。

五、恋爱与博弈论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待恋爱将会非常有趣。让我们来悄悄观察一对处于暧昧期的男孩女孩。两个人都怀着忐忑的心情偷偷地揣摩对方的心思,两个人都希望能和对方在一起但同时又犹豫要不要先说出口,害怕自己先表白被对方拒绝,那样子会很没有面子。假设两个人若是在一起了,将会从相互的关心和爱恋中得到2的收益;若是两个人保持暧昧的现状,继续在纠结中煎熬,两个人都只能得到1的收益;若是一方表白而另一方拒绝了,则表白的一方将会受到自尊心的打击而得到-1的收益,拒绝的一方则得不到收益。男孩和女孩的心理博弈可以用以下的收益矩阵清楚地表示:

由于这个例子的特殊性——男孩、女孩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做出相同的选择将会获得相同的收益,这个收益矩阵毫无意外是对称的。因此从收益矩阵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表白、表白)和(不表白、不表白)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两个人在一起,或者是两个人继续暧昧下去。

让我们再来考虑另外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男孩、女孩的地位并不平等(这种情况是更多现实生活中爱情故事的写照,俗话说的好: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男孩非常渴望得到女孩,不想继续在暧昧中痛苦地煎熬,继续煎熬会让他得到-2的收益。而如果他的表白得到了女孩的同意,两人在一起了,他会得到4的收益,即使表白被拒绝了,他会得到-1的收益。对于女孩来说,她对爱情没有那么渴望,如果两人在一起了,她会得到2的收益,如果自己先表白而被拒绝了,她会非常没有面子而得到-4的收益,如果继续暧昧下去她会得到0的收益。收益矩阵继续如下所示:

由于男孩对爱情更为渴望,所以从收益矩阵可以看出,表白对男孩来说是占优策略,而对于女孩来说,在男孩选择表白时的策略是接受表白,而在男孩选择不表白时则坚决按兵不动。

再考虑更为复杂的情况,设想男孩向女孩求爱,女孩选择接受或是拒绝取决于对男孩品德的判断。这里,假设不论男孩品德如何,只要女孩接受他就得到2的收益,只要女孩拒绝男孩就会因为丢面子而得到-1的收益。但是,女孩的收益取决于男孩品德的好坏:如果男孩是品德优良的则女孩会得到2的收益,如果男孩是品德恶劣的则女孩会得到-2的收益。两种情况下的收益矩阵如下所示:

现在假设女孩认为男孩品德优良的概率为X。男孩求爱时女孩若接受期望效用为2X-2(1-X),若不接受期望效用为0。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X>1/2时,纳什均衡是(求爱,接受);当X<1/2时,纳什均衡是(不求爱,不接受)。

六、恋爱与信息不对称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是交易中信息完备,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人们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使市场达到均衡。然而,后来的实践表明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这就意味着人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更进一步的,在交易双方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恋爱,我们会发现信息在这之中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恋爱总是始于两个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例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封情书等等。然而这种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对于爱情的两个人来说也往往是不对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很难达到均衡状态,总有一个人更想念另一个人多一些,更爱慕另一个人多一点,这个人就处于信息的劣势,处于一个信息更加闭塞的环境中。他会更多地去猜测、揣摩甚至幻想对方的心理、情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而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却可能因为更为丰富的经历、更为成熟的心智而对对方的信息更容易掌握,所以在恋爱中就显得更为从容一些。

七、恋爱与交易费用

周其仁教授在文章中说到,“巴泽尔分析过市场里考核不同产品品质的方法,他的结论是,考核品质总是要破费的。”爱情考核需要双方付出货币、时间、体力、精力等方面的成本。爱情对于双方来说,既是买家也是卖家,卖家对产品了解的信息往往比买家多,并且容易隐瞒一些信息,从而期待卖出好的价格。因此,有人把恋爱比喻成二手车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要花费力气进行考核,可是考核总需要费用的。

要选择合适自己的人结婚,非要考核不可,但是需要多长时间考核?按照张维迎教授观点,终身教授考核一般需要七年左右。如果把婚姻理解为终身契约,那么考核爱情的时间是多长?

八、恋爱与产权

大学情侣是否有亲吻权?如果一对情侣在教室里发生亲密行为就应该禁止,因为教室毕竟是学习场所,这种亲密行为必然造成其他人的学习权利的价值损失。但如果他们选择在校园里面一个偏僻的角落,或者虽然不是很偏僻,但由于在黑夜里,亲热不会影响到别人,那么这种亲吻权就应该得到尊重。由此可见,大学情侣亲吻的行为将产生一定的外部性。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外部性的现象可以通过市场方式解决。但由于交易费用太大,所以只能按照习俗约定的方法解决。

篇5:网络经济名词解释

1.网络外部性

把市场均衡未能反映出与网络交易有关的全部收益的那类网络效应称为网络外部性,即“某类产品,用户从消费产品中得到的效用,随着消费该产品的其他用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某一用户从某一商品中得到的效用依赖于与他在同一网络中的其他用户的数量”。

2.路径依赖

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犹如人们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很难走出此路径。

3.转移成本和锁定

转移成本是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以取代原有商品的过程中,过渡所需支付的更新费用。它是对路径依赖程度和锁定程度的衡量。

锁定是指消费者将来的选择会受到现在选择的约束。

4.幼稚工业保护论

一个早期的发展中行业应该受到免于竞争的保护,直到它成熟并能够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竞争,保护论使得幼稚工业能够避免在拥有竞争优势之前被扼于摇篮之中。

5.网络恐怖主义是非政府组织或个人有预谋地利用网络并以网络为攻击目标,以破坏目标所属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制造轰动效应为目的的恐怖活动,是恐怖主义向信息技术领域扩张的产物。

6.网络隐私是隐私权在网络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和私人活动,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

7.在线卫生习惯

指良好的用网习惯和正确的网络世界观并合法使用网络,个人隐私的保护和营造安全无病毒的健康网络环境。

8.非居间化

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达到直接和客户沟通的目的,是为网络优势和降低成本的一种方法。

9.数字鸿沟

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是在信息持有者和信息被剥夺者之间产生,潜在地反映了富人和穷人之间、富国和穷国之间以及与互联网相连的国家和不与互联网相连的国家之间的当前差距。10.文化渗透策略

是指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过程。

11.电子殖民主义:

研究全球传媒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西方资讯对接受国受众在心灵上所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影响体现包括态度,欲望,购买形式等方面,由此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及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消费甚至是文化习惯。

12.电子窃听

借助电子技术设备、手段,窃取语言信息,数据、文字、图象等信息。

13.虚拟社区

又称为在线社区或电子社区,作为社区在虚拟世界的对应物,虚拟社区为有着相同爱好、经历或专业相近业务相关的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场所,方便他们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

14.移动商务

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来进行网上商务活动。移动商务可高效地与用户接触,允许他们即时访问关键的商业信息和进行各种形式的通信。

15.临界容量

维持均衡的最小网络规模。对存在强外部性的产品,临界容量是十分可观的网络规模,较小的网络规模无法达到并维持均衡状态。

16.注意力经济

是指人类能够注意和处理资讯的精力有限,而不只形成一种类似经济学的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对价关系,甚至比实际货币的影响更宏大,关系到该企业或个人的收益成败,所以称为注意力经济,常用于企业管理、行销、广告、传播、公关等领域。

17.拥抱标准

共享程度越高的东西越有价值,即“物以多为贵”。对于HTML、XML或 Internet Explorer,只有更多人的认可和使用,一项技术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18.梅特卡夫法则

一种网络技术发展规律,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是指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即互联网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呈算术级数增长或二次方程式的增长的规则。19.会计成本

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

20.机会成本

指的是企业在选择一项最佳资源用途的经济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各种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所能带来的市场价值和净收入,这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21.显性成本

也称显明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向为其提供物品或劳务的供应方支付现金的那些成本,这是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等于会计成本。

22.隐性成本

即隐含成本,指厂商自己提供的资源所须支付的费用,是指非现时期现金流出量的成本,这是一种非实际的支出,是在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属于机会成本。

23.正常利润

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它包括在成本之中,其性质与工资相类似,也是由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的。

24.超额利润

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这样的利润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并不存在。

25.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发生变动,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引起的产量变动情况。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各种生产要素都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能使产量增加,就是规模经济。

26.规模不经济如果各种生产要素都增加,不仅不能使产量增加,反而使产量减少。是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27.风险投资,又称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

28.P2P电子商务 P2P e-commerce又称对等电子商务,使用对等网络技术。互联网用户不需要通过中央WEB服务器就可以直接共享文件和计算机资源。P2P网络彻底消除了对中央服务器的需求,它可以让用户彼此之间直接共享、搜

索和交换数据,被认为是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的技术。

29.多渠道销售商

引导经销商如何操作产品、协助经销商建立渠道、做为厂商的桥梁便于两者间的沟通顺畅、控制经销商操作行为。

30.合并

是指两家以上的公司依契约及法令归并为一个公司的行为。合并完成后,合并前的多家企业的财产变成一家企业的财产,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31.网络经济

是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知识、信息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了的全球直接经济形态。

32.网络经济学

是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经济学问题,如互联网环境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互联网环境下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网络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现实经济问题。

33.创造性破坏

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企业家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34.正反馈

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35.网络效应

在网络经济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网络效应,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这种商品被其他人使用的情况。

36.O2O

篇6: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体制定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经济法体系:即经济法规体系,它是在经济法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经济法规性质的异同、关系的亲疏,按一定标准和序列,分层次、分系统排列组合的统一体。

4、经济法律关系: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九江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5、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律规定的一种资格或许可。

6、经济义务:是经济法律所规定的一种责任。

7、经济职权: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他们的领导人员、法定代表人等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依法享有的与本身职务相连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

8、工业企业法:是有关确立工业企业的法律地位。以及调整由工业企业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企业变更:指企业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改组)和其他登记事项的变动。

10、集体所有制企业法:是确认集体企业的法律地位。调整集体企业当宏观调控关系和集体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生产资料为社会主义劳动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商品经济组织。

12、乡镇企业: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的各类企业。

13、乡镇企业法:是指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扶植持和引导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调整关于涉及乡镇企业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私营企业法:是确认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调整国家机关对私营企业的宏观调控关系以及私营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合伙企业: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6、个人独资企业:指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受法律保护。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17、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企业。

18、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由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的经济组织,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依照合作企业法,用书面合同规定权利和义务,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经济组织。

19、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20、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依照我国法律设立,由外国投资者单独直接投资或者由外国投资者和中国投资者共同投资的企业。

21、外商投资企业法:是调整外商投资企业在设立、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调整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济合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3、无限责任公司:股东不论其出资额多少,对公司债务均富连带无限清偿责任的公司。

24、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25、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26、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27、两合公司:是由无限责任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共同组织的公司。

28、股份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公司与部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共同组织的公司。

29、公积金:是公司在资本金之外所保留的资金金额,又称资本或准备金。30、股票:是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31、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32、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33、可转换债券:是指上市公司发行的,可依一定条件转换为股票的债券。

34、企业破产法:是指调整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负债超过资产时,由法院宣告其破产,并主持对其全部资产强制进行清算分配,公平清偿给全体债权人,或由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进行企业整顿,避免破产时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5、债权人会议:是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而组成的一个行使债权、破产参与权和决议权的机构。

36、和解:是指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就企业延迟清偿债务的期限、企业进行整顿的方案、内容、计划等问题达成的和解协议。

37、计划法:是关于规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计划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计划编制、审批、执行、检查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机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指令性指标:是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或项目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部分和关系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以法律形式下达的、必须执行的计划指标。

39、指导性指标:是国家为了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对除指令性指标以外的其他重要产品、项目和经济活动所下达的,主要靠经济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计划指标。

40、固定财产投资法:是确认和调整股价结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之间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41、固定财产财政拨款:是指建设项目的资金由财政部门以预算支持的方式拨付给建设单位无偿使用。

42、固定资产投资协作关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在共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43、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44、财政法:是指调整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5、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财政管理权、财政收支范围等内容的法律制度。

46、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一定期间的财政或财务收支计划。

47、决算:是指对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管理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

48、预算管理职权:即预算权,是指确定和支配国家预算的权利以及对于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监督权利的总称。

49、财政转移支付法:是指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50、国债法:是指国家在借款和发行、使用、兑付、流通政府债券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1、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为维持政府运转所需物品的采买与购置。

52、政府采购法:是指调整政府采购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3、政府采购当事人:广义之任何参与政府采购的人,它除了采购方和供应商之外,还包括政府采购业务代理机构。狭义指采购当事人仅指政府采购的采购方和供应商,不包括采购代理机构。

54、国有资产:是指属于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广义分为三类(国有自然资源、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狭义仅指经营性的国有资产。

55、国有资产法:是调整国有资产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6、资产评估法:是指确定资产评估的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范围、程序、办法以及调整资产评估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57、产权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和合同的约定。通过购买、出售、兼并、拍卖等方式,将一方当事人所享有的权益产权转让给另一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59、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60、个人所得税法:是指调整个人所得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61、个人应纳税所得:是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规定的费用或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62、营业税:是以工商营利单位和个人商品销售收入额,提供劳务发生的营业额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63、财产税法:是指以国家规定的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财产数量或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64、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依法征收税和进行税务监督管理的总称。

65、税收:是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和特定行为所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国家征收行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66、法定增值额:是指一国政府根据各自的国情、政策需要,在其增值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增值额。

67、出口退(免)税制度:是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的制度,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68、金融法:广义是指调整在全社会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使用和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所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狭义是指调整货币流通和社会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69、中国金融法:是指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因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0、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71、证券:是以证明或设定权利为目的所作成的书面凭证。广义是指证明持券人享有一定的经济权益的书面凭证。狭义是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证明持券人享有一定的所有权和债权的书面凭证以及具有等同于书面效力的凭证。

72、证券法:是指调整证券管理关系和证券业务关系的金融法律规范的总称。

73、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运用自有资金,只代替客户承办交付、收取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74、银行业监督管理:是指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经营及其他活动所进行的监督管理。75、银行业监管法:是调整银行业监督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76、债券:是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77、股票交易:仅指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核准的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动。78、债券交易:是指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的公司所发行的债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动。79、内幕交易:是指知悉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活动。

80、上市公司的收购:是指投资者为取得某一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或实施对某一上市公司的兼并,依法定程序公开购入该公司发行在外的部分或全部股权的行为。

81、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82、价格法:是调整价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3、价格体系:是指价格的种类和各种价格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83、政府指导价:是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84、政府定价:是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85、市场调节价:是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

86、会计关系:是指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87、会计核算:是指通过会计形式,根据财政、财务制度,对资金和物资的收入进行审核和计算的全部活动。

88、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

89、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依照审计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全面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90、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更加资产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91、自然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2、土地管理法:是调整人们在管理、保护、开发、利用土地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93、土地的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和处分土地,并从土地上获得利益的权利。

94、土地的使用权:是指使用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占有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的权利。

95、森林法:是调整人们在森林的管理、养护、营造、合理利用和林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6、草原法:是调整人们在草原资源的管理、保护、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7、草原的所有权:是指一定社会主体对草原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98、矿产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矿产资源的保护、勘探、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9、探矿权:是指在统一区块内取得勘查许可证,对批准的矿种及其伴生、共生矿产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勘查的权利。

100、能源法:是调整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和节约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1、煤炭法:是调整煤炭资源的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2、电力法:是调整电力管理和经营,保障电力安全进行,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促进电力事业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3、石油和天然气法:是调整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加工炼制、储运、供应、交易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4、节约能源法:是指调整人们在使用能源获得过程中,为实现节约能源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5、环境保护法:就是关于调整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及有关确立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106、“三同时”制度:是环境变化和基本建设共同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要求一切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07、环境监测:是指根据保护环境和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环境质量的各种代表值,进行测定、分析、综合、评价、判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108、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民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09、对外贸易:是指以一国的对外贸易经营者等主体为一方,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货物、技术和服务交换的一种经济活动。

110、对外贸易法:是指在调整对外贸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外贸易管理关系和对外贸易合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1、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对外贸易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112、涉外经济法律关系:是指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技术交往与合作活动中,根据涉外经济法的规定所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13、对外贸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参加对外贸易管理和合作活动,享有对外贸易权利,承担对外贸易义务的当事人。

114、对外贸易秩序:是指国家运用法律措施规范对外贸易竞争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与不公平交易,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从而形成对外贸易井然有序的发展局面。

115、对外贸易调查: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为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对有关事项予以查证的过程。

116、竞争法:是指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中调整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7、垄断:是由于自由竞争中生产高度集中所必然引起的,这是自由竞争发展的一般规律。

118、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119、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20、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其行政权利或经营者相互之间通过合同、协议及其它方式排除竞争或损害竞争对手利益的行为。

121、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了争取交易机会或市场优势,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其他报偿以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能够影响市场交易的有关人员的行为。

122、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的方法的认识功能和心理功能,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特点、价格、使用方法等作令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诱发消费者产生误购的行为。

123、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24、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伪冒或伪冒的或其他虚假的标志从事市场交易,引起公众的误解,诱使消费者误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125、降价排挤:是指同业竞争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不当地降低价格来销售商品的行为。

126、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其经济优势,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违背交易相对人的意愿,强制搭配销售其他相对人本不愿意购买的商品或附加其他相对交易人不愿意接受的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

127、串通招投标:是指在招标过程中,投标者之间或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间恶意通谋以限制竞争的行为。128、诋毁商誉:是指经营者针对特定的同业竞争对象,故意捏造和歪曲事实,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散布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

129、强制性交易:是指经营者采取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或促使其他经营者从事有损竞争的交易的行为。

130、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产品质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1、产品质量认证:是指依据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明产品符合相应国际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

132、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各级人民政府赋予的职权,代表政府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133、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主体违反产品质量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134、产品瑕疵责任:又称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因生产者或销售的产品存在瑕疵,即产品质量不符合明示或默示的质量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所应承担的责任。

135、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定侵权人因产品缺陷而给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行为人承担产品责任的规则或准则。

136、产品缺陷责任:也可直接称为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而给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或者缺陷产品以外的其它财产损失时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13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8、保障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

139、知悉真情权:也称了解权、知情权,即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140、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141、损害求偿权:是指消费者在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依法享有的要求并获得赔偿的权利。

142、依法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143、获得知识权:是指消费者所享有的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144、维护尊严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145、房地产法:是指调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实施房地产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6、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据本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的行为。

147、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48、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149、房地产开发项目转让:是指房地产开发项目权利人通过买卖、赠与或者其它合法方式将其房地产开发项目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150、商品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房阶段将房屋连同土地使用权预先与他人的行为。

151、房屋租赁:是指房屋所有权人作为出租人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152、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153.公司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公司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法既是组织法,也是行为法,但主要是组织法。

154.折扣:亦称让利。是指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经营者在所成交的价款上给对方以一定比例的减让而返还给对方的一种交易上的优惠。155.消费者: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居民。

1.简述经济法属性有哪些?P11-14

2.简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5-17 3.从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合广义上两个角度看经济法律关系特征有哪些?P32/33 4.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特征?P40

5.简述设立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P56 6.简述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P61 7.简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的特征P65/66 8.简述公司的主要特征.P72

上一篇:水娃娃作文下一篇:崔其升报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