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2-08-28

第一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技术经济学论文(包括技术经济,工程经济,可行性研究)(范文)

技术经济学论文

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可行性研究

技术经济学(国外称“工程经济学”)是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着重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谋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各种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为手段,为现实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

技术经济学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技术经济学是医药企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课之一,是在完成基础药学、基础医学、管理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程后进行的,根据复合型医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模拟实验、毕业实习及自学,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能熟练运用技术经济学的有关方法分析评价有关技术进步、项目建设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进行技术选择、项目投资及项目管理;并对技术经济学领域中国内外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本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运用技术经济学的专门知识和方法,从事技术经济学的实际工作,并为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辩证关系的新学科。它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再生产过程中即将采用的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技术方案的分析、对比、论证和择优过程,选定符合本国和本地区资源特点和经济条件的技术,使之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十广泛,它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经济问题。从宏观方面来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工业、农业、商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和邮电、市政建设和建筑业,环境保护和教育卫生、科学研究和国防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试验研究、勘测考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生产运行等一切工作中都有带全局性的技术经济问题。从微观方面来看,它包含新建成或改造某一个企业、机构或工程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分析、比较、论证和选用问题。

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①技术经济学学科本身的建设。即包括研究技术经济的含义、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该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它的研究对象、内容、基本理论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②技术经济比较原则。即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国民经济产建设中两个以上技术方案在满足需要、消耗费用、价格指标和时间因素四个方面的可比性。③技术方案的济衡量标准。它主要研究在衡量技术方案的先进性时,如何考虑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需要和讲究经济效果。④技术经济计算方法。即研究技术方案经济比较的计算方法,投资、劳动力资源占用量的计算方法;成本和资源占用量的计算方法等等。⑤技术方案的各种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以研究工程和经济结合规律为己任,寻求工程手段与经济目的的完美结合。

工程技术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要求高的特点。本教材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内容包括:工程经济学概述,基本建设与国民经济中的建筑业,建筑产品的价格、成本、折旧与利润,现金流量与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投资的经济效果评价,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工程项目的资金筹措与融资分析,建筑企业经营预测方法与决策技术,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经济问题分析,价值工程及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本教材体系完整,思路清晰,案例丰富,既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还可以作为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参考书。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是指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分析,对各种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进行的综合评价。可行性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对新建或改建项目的主要问题,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其投产后的经济效果进行预测,在既定的范围内进行方案论证的选择,以便最合理地利用资源,达到预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可行性研究必须从系统总体出发,对技术、经济、财务、商业以至环境保护、法律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以确定建设项目是否可行,为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对多因素、多目标系统进行的不断的分析研究、评价和决策的过程。它需要有各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可行性研究不仅应用于建设项目,还可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例如,工业发展规划、新技术的开发、产品更新换代、企业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前期,都可应用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开始采用以后,已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程序和方法。197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制了《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1980年,该组织与阿拉伯国家工业发展中心共同编辑《工业项目评价手册》。中国从1982年开始,已将可行性研究列为基本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程序。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是由浅到深、由粗到细、前后联接、反复优化的一个研究过程。前阶段研究是为后阶段更精确的研究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可行性研究要对所有的商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利润风险进行准确落实,如果经研究发现某个方面的缺陷,就应通过敏感性参数的揭示,找出主要风险原因,从市场营销、产品及规模、工艺技术、原料路线、设备方案以及公用辅助设施方案等方面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如果所有方案都经过反复优选,项目仍是不可行的,应在研究文件中说明理由。但应说明,研究结果即使是不可行的,这项研究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这避免了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由过去的附属于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局限于特定行业开展单一业务的职能型机构,转变为面向投资建设全过程服务、并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社会中介机构。在当前加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现已加入WTO,外国工程咨询设计机构进人中国,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形势已经出现。这就要求工程咨询设计单位要勇敢地走向市场,使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设计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点和数字都代表着技术责任和一定数量的资金,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我国工程项目中推广和运用nDIC条款是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

可行性研究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工艺布局、产业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应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从事可行性研究的人员要真正树立为国家、为建设业主服务的精神,熟悉国家和地方对项目建设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准确掌握有关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真正做到科学地、独立地、不受任何干扰地把握好产业的发展方向,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和质量,为社会提供质量精良的产品。

据专家测算,在设计阶段可以控制70—85%的工程投资,后面的施工、材料、劳务只能控制15—35%。设计咨询和设计审查都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和惯例,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就难以和国际接轨。因此,要树立工程咨询和设计项目管理的权威,推进设计技术进步,确保投资效益的成效,必须坚持内行咨询内行的原则,不能搞外行咨询内行。这对节省投资,提高勘察设计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七、录取规则1.严格执行教育部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招生政策、原则与规定,招生录取工作实施“阳光工程”,遵循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公平竞争、公开选才的原则。2.按照考生报考学院志愿先后录取,即先录取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不满时再依次录取

二、三志愿考生。非第一志愿考生无分数级差限定。3.对于进档考生的专业录取,按专业志愿先后方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由学院根据分数高低和招生计划空额调剂到相应专业。高考成绩无法满足所填报的专业志愿,又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4.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可按生源地省级招生部门的规定加分提档,但实际录取时以实考分为准。高考成绩总分相当的情况下,优先录取政策加分考生和相关科目分数较高的考生。5.执行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旅游管理、护理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68cm以上,女生身高158cm以上;助产专业要求女生身高158cm以上;高速动车组驾驶专业要求裸眼视力5.0以上,无色盲及色弱。

6. 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铁道工程技术、高速动车组驾驶专业适合男生报考;助产专业只招女生。

7.往届生的录取按照生源地省级招生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8. 报考我院语种不限,但我院只提供英

语教学。9.2012年所招各专业各科类考生均可报考。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全景地图: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分数线: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指南: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第三篇: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鼓励技术开发的若干规定

【发布单位】81906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7-11-10 【生效日期】1988-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鼓励技术开发的若干规定

(试行)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布)

为了鼓励技术开发,推动技术进步,形成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的技术优势,增强开发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法律、政策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特作如下规定:

一、技术开发的范围

开发区重点扶持机电、电子、食品、医药、纺织、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开发的技术项目必须是:

(一)在广州市、广东省、或全国未曾开发应用或属缺门的,已通过中间试验,技术成熟可靠,可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的国内外技术成果;

(二)对引进技术和国内现有技术进步改进,具有新的性能、特征或扩大使用功能的创新技术。

二、技术开发项目的管理

开发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发的技术项目应报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企业管理室(以下简称企管室)备案。

下列技术开发项目必须送企管室审核,并报管委会主管领导批准:

(一)涉外的技术开发项目;

(二)需要经市级以上有关部门鉴定、登记、评审、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开发项目;

(三)需要申请开发区技术开发基金的项目。

三、技术项目的开发方式

(一)技术项目的开发方式包括企业自行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个人或合伙开发。

(二)技术开发项目可实行公开招标,按国家规定签订承包合同,实行责任管理和目标管理。

四、技术开发项目的奖励

(一)技术推广快、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采用利润提成、提级加薪、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办法,奖励本单位在技术项目的开发中作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奖金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贡献大的要给予重奖;也可在留成利润中通过协商提取部分金额给予合作单位一次性奖励。具体办法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也可通过技术开发合作合同的承包合同确定。

(二)开发区管委会每年对全区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进行一次评定和奖励。对当年获得市级以上政府部门科技奖的项目,按其所得奖励的等值给予现金奖励;对技术开发项目获得成功的企、事业单位领导或项目负责人可以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晋级工资或发放奖金等方式奖励。

以上奖励不影响获奖者在其他奖励上的评定和发放。

(三)允许企业从技术开发项目的新增利润中税前提取20%的资金,作为本企业技术开发基金。

五、对专业人员的奖励

本规定所述专业人员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置的21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经国务院批准靠用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人员。

开发区为专业人员不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物资待遇,而且创造能各尽其能、充分发挥技术专长的工作条件。

(一)开发区支持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中有技术和专业特长的人员(包括离休、退休、辞职、留职停薪人员)在开发区个人或合伙承包、租赁各类企业,承包技术开发项目。承包、租赁企业的专业人员,享有按合同规定的人事、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对个人或合伙兴办、经营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开发区管委会可优先给予审批;

开发区支持专业人员个人或合伙利用业余时间到区内外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贸易及咨询、顾问等有报酬的业余兼职活动和非职务发明创造。业余技术开发的成果归开发者所有,所得收入,除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或个人收入调节税外,全部归个人所有。

(二)开发区支持使用不当、学非所用的专业人员的合理流动。流动的方式,可以是调动、有偿借用及其他方式。人才流动如发生争议,由干部归口管理的人事部门进行裁定,并按裁定意见执行。

(三)开发区管委会设立职称评定委员会,有权按国家规定评定各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推荐报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开发区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和聘任本单位的各类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被聘任为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的任职资格由职称评定委员会参照有关规定,根据本人的实际学识水平、工作实绩、工作能力和劳动态度,考核确定,可以不受其学历、资历、原工作职务和是否本单位在编人员的条件限制。已取得一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可以同时申请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获得开发区任命或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在开发区工作期间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专业人员的各种待遇和开发区规定的专业人员优惠待遇,但调离开发区的不予保留。

开发区职称评定机构每年对区内专业人员的工作和业务进行一次考核。任命或聘任单位对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与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不相称的人员,可以给予其降低或取消专业技术职务的处理;对在技术开发和其他业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或工资级别。

(四)专业人员每年可领取资料费用于个人购买书报杂志和资料,发放标准是: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80元/年

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150元/年

3.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100元/年

行政人员的发放标准按广州市财政局财行[1986]258号文的规定执行。

(五)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直接从事科研、生产和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员每年可享受二十至三十天的科技学术假。当年享有探亲假、公休假的专业人员应当与科技学术假合并使用,一年享受一次,两种假期的总和不超过三十天。

(六)开发区专业人员的生活福利、工资补贴、住房标准等,可享受优惠于广州市同类专业人员的照顾,对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给予特别的优惠待遇。开发区各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规定。

对调入开发区的专业人员,如其在外地工作的配偶一起调入,由用人单位负责联系安排工作单位,对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业人员的配偶的工作安排、住房、小孩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由用人单位保证落实,区人事部门要给予积极协助。

(七)开发区各单位必须每年为专业人员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对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每二年安排一次疗养,每次为十天左右。

六、技术开发基金的设立、使用和管理

为了鼓励和扶持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发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暂定每年从区的财政收入拿出500万元左右作为技术开发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基金的使用管理按以下办法执行:

(一)基金的使用范围主要是第一章规定的技术开发项目,重点支持对广州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意义重大、经济效益高,在二至三年内可获得预期效果的项目。

(二)申请使用基金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直接向管委会企管室送交申请使用报告,经企管室审核后,报管委会主管技术开发工作的领导批准。

(三)申请使用基金的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申请的理由;

2.所需金额和付款方式;

3.对基金的使用计划;

4.偿还本息的方式和要求;

5.附件:技术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基金实行有偿使用的原则,视不同单位和不同项目分别给予享受不同的优惠利率待遇或免息优惠待遇。

下列技术开发项目使用基金,经批准可享受免息、延长偿还期或免予还本付息的待遇:

1.由管委会安排的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技术开发项目;

2.开发区急需的,经管委会确认的重大技术开发项目;

3.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研究开发部分失败或全部失败,风险损失较大的项目。

(五)使用基金的项目,从开始获利年度起,每年按项目盈利额的三分之一还本付息,还完为止。

(六)技术开发基金按项目进度分期放款,使用单位应按季度向管委会企管室、财政局报告基金使用情况。

(七)基金必须专款专用。如发现挪作它用或不按规定使用,则冻结全部留存银行帐户上的基金款,待挪用资金偿还后,方可解冻。

七、本《规定》的执行

(一)开发区各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本《规定》的原则,结合本单位的特点,特写技术开发的具体办法。

(二)本《规定》自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闵行开发区)创建于1983年,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在的闵行园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是国家级开发区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工业开发区。

至2009年底,闵行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171个,投资总额超过31亿美元,平均单项投资超过1831万美元。经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已形成以世界500强和著名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以机电产业为主导,以医药医疗产业和轻工产业为辅的三大产业,拥有平均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十多个企业集群及核心企业。20年累计销售收入3055亿元,产生利润331亿元,上缴国家税收261亿元,关税114亿元。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提升开发区的服务理念等三项措施使开发区的各主要经济指标连续第六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所有工业开发区中,单位面积企业利润、上缴税收和工业增加值名列第一。闵行开发区已整体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上海市质量与环境双优园区”称号。在节能降耗减排方面成效显著。2006年园区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水耗分别为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22%和47%。

闵行开发区在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突破资源约束瓶颈,积极投入临港开发。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闵行开发区在临港成功扩区,规划面积为13.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位于上海东南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的上海临港新城产业区内,距上海中心城区75公里。随着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海港新城、东海大桥、沪芦高速公路、两港大道、临港轨道交通和浦东铁路的相继规划和建成,形成了港、城、区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国家级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闵联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闵联公司是由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东银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的4家全资附属子公司和东兴投资控股发展公司三方合资的沪港合资企业,成立于1985年2月,现在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亿元。2007年闵联公司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集约化管理》获得国家级管理成果创新一等奖。2007年闵联公司荣获2005-2006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闵行开发区的“十五”的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建设交通党委、市建设交通委等有关部门领导下,在闵行区委、区政府指导下,“十五”以来,闵行开发区及闵联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开发区工作的指导方针,启动实施“优化闵行、开拓临港、发展闵联”的第二次创业战略——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不断改善综合投资环境,为闵行开发区的品牌注入新内涵。在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5位。

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经济效益持续增长。5年中,闵行开发区共实现销售收入1191.54亿元、利润134.55亿元、税收140.53亿元(其中:关税35.15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8.43%、21.31%和21.12%。同2000年相比,年销售收入由161.75亿元增至310.76亿元,利润由15.66亿元增至32.34亿元,税收由18.73亿元增至38.52亿元。5年中,闵联公司实现利润总额49000万元,其中净利润44278万元,年均分别为8951万元和8019万元;同时,资产质量得到改善。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5年中,共引进外资5.32亿美元,为引资总量的19%。由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占40%,在开发区总销售额、利润、税收中占80%。招商引资由数量规模为主向结构效益为主的转型,在自然集中、产业集聚基础上,初步实现企业集群的发展格局,三大支柱产业中以机电为主导的企业集群(或核心企业)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使用土地占总量60%,经济效益占总量70%。

三是集约程度明显提高。把资源集约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通过科学规划、“零地块招商”、“腾笼换鸟”等措施对有限的土地实行精耕细作。5年中,重复使用土地39万平方米,占可用土地18%。2005年,纯工业用地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135.11亿元,企业利润14.06亿元,上缴税收16.75亿元,累计吸引外资11.44亿美元。在全国工业开发区中,单位面积上缴税收和企业利润名列第一位,销售收入名列第三位。

开拓新的发展与增长空间

一是临港开发全面启动。按照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以及新一轮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在集约化、内涵式发展同时,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投入临港开发。闵联临港园区规划用地进入报请国务院批准的程序,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抓紧进行,资金、人才、项目向临港园区集聚的格局正在形成,并且,以临港开发为载体,对新形势下工业园区建设的体制机制、配套政策、运作模式等进行积极探索。

二是房产开发初现成效。在坚持以工业开发为主导的前提下,适应市场变化,将投资领域向房地产开发延伸。自2003年起步,3年来共开发两个项目、计6万平方米,预计获利2亿元。与此同时,对后续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储备。房地产开发,对闵联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对优化资产质量、完善经营体系、发挥人才潜力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优化投资环境和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参与投资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5号线正式营运,周边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生态公园建成开放,并且,完成天然气置换,形成电力迎峰渡夏的调度服务机制,总体上保持了“天蓝、地绿、水清、路畅”的良好环境。闵行开发区和闵联公司分别通过ISO14001环境体系和ISO9001质量体系的认证,并获得“上海市质量与环境双优园区”的称号。

二是优化体制机制。在企业化运作前提下,成立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并充分发挥其行政性管理协调服务功能,在投资审批、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为入区企业提供更加主动、便捷、优质的服务;同时,加强管理协调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保持管理办公室、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紫藤俱乐部等“三条通道”的畅通,并在有关社会事务管理中与行政部门、所在地区、入区企业开展共建。

三是加强协调服务。把软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服务为本,推行“需求服务”,培育并形成“亲商、近商、便商、利商”的文化,做到“无事不插手、好事不伸手、有事不撒手、难事伸援手、发展做帮手”,围绕开发区及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扎扎实实地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实现了“政策有限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

(二)基本经验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发展。针对老开发区“生命周期”的矛盾,按照“立足闵行、走出闵行、发展闵行”的思路,积极实施“第二次创业”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优化闵行、开拓临港为两大主体,以房地产发展为辅助的经济格局,努力为闵行开发区及闵联公司的持续、协调发展积聚后劲。

坚持走集约化之路。抓住产业、企业有生命周期而土地资源可重复使用、永续利用的规律,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生产运行相互链接的规律,一体化地推进节约用地、优化结构、完善服务,形成土地回购6种模式,在重复用地中促进企业集群发展,最大可能地放大既有土地的使用效能。同时,完成主副剥离,夯实资产质量,加强基础管理,提高闵联公司管理集约化程度。

坚持服从服务开发区、区域经济的大局。把闵联公司的发展,放在闵行开发区的整体发展中加以考虑,围绕做强国家级开发区品牌,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自觉性;同时,把闵行开发区的发展,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加以把握,适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开发区工会等作用,党组织覆盖率、工会组建率在全市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方法,较好地发挥了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组织保证作用。

“十五”期间,闵行开发区及闵联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综合服务功能有待完善,服务重点需要进一步突出;二是经济发展的持续自主增长能力需要增强,资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公司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人才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观心得: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运输上不及临港,硬件环境上不及张江高科技园区,进出口便利上不及金桥出口开发区以及外高桥保税区,但是25年来,闵行开发区依然活力不减,我认为其优势在于“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的先进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紧跟城市发展的需求,逐渐探索出自己的特色。如近年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潮,各线路需要大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上海电气集团通过与法国阿尔斯通合作,在闵行开发区设立了上海阿尔斯通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引进C型轻轨列车生产线以及A型地铁列车组装线,不但弥补了国内轨道交通列车的生产空白,大大降低了成本,还为上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未来,临港园区将在东海之滨崛起,各产业将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创造新的奇迹。

上海重型机器厂前身始建于1934年;1962年启用上海重型机器厂厂名;2004年6月改制为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系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成员企业,是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所属骨干企业。公司注册资本12.5亿元人民币;主要生产电站、冶炼、轧钢、锻压、水利、矿山采掘和建材化工设备等,及电站、核电、冶金、机械、造船和化工等行业所需的高质量大型铸锻件。

公司地处上海西南隅的闵行经济开发区西侧,占地近1平方公里,自己拥有便捷的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能力;是国家机械工业大型骨干企业,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重机制造厂和铸锻中心。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近30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0多人,各级技术工人近1400人;公司拥有上海市级技术中心,下设设计研究院、工艺处和大型铸锻件研究所;拥有一大批数控镗床、数控龙门铣、数控立车、大型卧式车床等先进机加工设备;拥有我国自制的第一台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和目前世界上可锻压尺寸最大的16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渣重熔炉,Ф2.8×22米井式热处理炉等一流的热加工设备以及SEM-525M扫描电子显微镜,3530型全自动多道X射线光谱仪等齐全的高精度检测设备。并先后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承压设备制造资格许可证,获得劳动人事部颁发的

一、

二、三类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和中国(CCS)、美国(ABS)、英国(LR)、法国(BV)、德国(GL)、日本(NK)、挪威(DNV)、意大利(RINA)等船级社的工厂认可证书;公司在GB/T19001质量保证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又取得了GJB/Z9001A军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公司2005年5月启动的“大型铸锻件扩能技术改造项目”已经基本竣工。大型铸锻件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能级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最大一次浇注钢水量720吨,单件铸钢件最重450吨,双真空钢锭最重600吨和最大锻钢件350吨;生产规模将达到:钢产量25万吨/年,大型铸钢件产量2万吨/年和大型锻钢件产量12万吨/年。

公司先后为国家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了许多优质产品,其中:在为宝钢制造2030冷连轧机后,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济钢1700热连轧生产线(轧制部分)已于2006年投入生产运行,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用户的肯定;在此基础上,正在进一步开发设计3900中厚板轧机和2250热连轧生产线(轧制设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厚板轧机设备和热连轧生产线。PF-107反击式破碎机、35MN旋转料室电极挤压机和RP碗式中速磨煤机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8000KN高温高压伺服试验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0~300MW发电机转子锻件获得机电部优质产品;300MW汽轮机中高压转子锻件获得上海市优质产品;HP碗式中速磨煤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并是国内第一个为1000MW发电机组配套的制粉设备;公司2002年交货的万吨铝型材压机,不仅在当时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在设备等级上成为世界之最,获得上海市工博会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制造完成的12500吨挤压机又刷新世界之最的记录。

参观心得:

上海重型机器厂服务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属于闵行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但是对比园区内的其他企业,并没有特别强调工作效率,工人工作比较松散,生产环境以及工人的着装也比较杂乱,具有明显的重工厂的生产氛围。

上海富士施乐有限公司

上海富士施乐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11月4日的合资企业,其注册资本为3,800万美元。合资各方的投资比例为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70%、上海申贝办公机械总公司--约15.9%、富士胶片(中国)有限公司--10%以及上海久事公司约4.1%。

上海富士施乐位于上海闵行经济开发区,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能够全面研发和生产数码多功能机的生产厂商。

公司于1990年开始出口复印机和零件,并开始了产品国产化的进程。目前,产品本地化率约为70%。产品远销巴西、美国、英国、日本和香港等地。

上海富士施乐公司拥有一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有很强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2003年上海富士施乐研发的两款产品——WCPro 420/415数码打印/复印机和V2K系列复印机被列入科技部等五个国家部委的“2003年国家重点新产品”。多年来,“以质量取胜”、“客户满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精神,成为全体员工的工作准则和公司业务的第一优先。

上海富士施乐公司在2001年销售总额为8.3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为4020万美元。到2007年,公司的销售额为27.49亿元,其中出口额为24.05亿元。2008年,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的销售额还是达到25.48亿元,其中出口额为23.13亿元。

公司自成立以来,获得过政府颁发的各种荣誉,包括“全国外商投资创利创汇双优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外商投资先进企业”和“上海市文明单位”。 公司的产品曾连续两年被内贸部授予“金桥奖”。

1990年,上海富士施乐成为唯一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质量管理奖”的企业。2001年,公司又荣获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电日报联合授予的“2000年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十强” 称号,2002年上海富士施乐复印机有限公司又荣膺《中国机械工业年鉴》评选的“中国机械工业销售500强”称号。2002年和2003年上海富士施乐连续两年被上海市闵行区环境保护总局评选为“环保信得过企业”。2004年,公司被评为“2003年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2005年,公司绿色使者QC小组获全国轻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2006年,公司被认定为上海市级研技术中心,并获上海市外贸出口百强企业大奖。2007年1月 分别被上海市轻工业联合会及上海市闵行区政府评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同年,公司还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8年12月,公司 被评定为06~07“A”类纳税信用单位。2009年4月,公司荣获上海市闵行区颁发的第三轮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模范奖”。

上海富士施乐于1992年取得了ISO9001认证,1998年取得了ISO14001认证,2004年取得OHSAS18001认证等, 2006年,公司通过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认证,其所有产品均通过国家安全机构的认证。

参观心得:

从一进门就能感受到富士施乐公司的严格管理,公司范围内环境非常得整洁,所有垃圾都得到了充分的分类。从员工的考勤到零件的摆放再到生产设备的设置,无处不强调着高效率高利用的思想。在生产中员工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小到抽屉上的一个标签,大到紧凑却不显拥挤的生产空间,到处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最近,该公司又通过利用工业工程的相关理论,重新调整生产部门的格局,为新型号的生产腾出了空间。

富士施乐公司有着浓郁的企业文化,公司通过每天所有员工午休打扫周边环境的方式,不仅改善了生产环境,从而提高工人生产效率,更培养了员工热爱企业的思想。企业中的各种协会,通过工作之余的各种活动,丰富了员工的生活,无处不体现着对员工的身心关怀。

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应用

我国企业应用工业工程大致分为以下情况:

1.外资、合资企业;

80年代开始应用,如一汽大众、上汽大众、MOTOROLA等。这些企业是我国工业工程的推广者,从一建厂就设有IE部,工作职责清晰,工作范围涉及现场改善、生产计划、工时测定制定、设施布置等。

2.东部沿海地区;

从90年代开始开始应用工业工程作为提高企业管理基础的重要手段。如科龙、美的等。

3.内地企业;

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企业逐渐认识到工业工程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在“世界性的制造业被迫从传统的制造方式转变为21世纪先进的制造战略、技术和方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形势下,中国被认为是世界制造工厂,进入有序、完善的市场经济时代,在这一进程中,工业工程,特别是现代工业工程将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学科。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化发展需要现代工业工程。 总结:

工业工程是以人、 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等活动,使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其在国内的国有企业还并未被广泛接受,但在外资、合资企业中却非常推崇。在新的环境下,工业工程更要以人为本,在提高生产成本以及效率的同时,更要关心生产者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

第五篇:经济开发区园区经济调研报告

坚持高点定位 加速推进产城一体化

市县委政研室 2011年12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园区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县委政研室组织精干人员,深入园区实地考察,走访入驻企业,召开座谈会、咨询会,发放调查问卷,广泛收集调研材料,认真分析经济开发区各项发展数据,现就我县开发区发展现状,园区特色产业打造,产城一体化具体实践等有关情况调研汇报如下:

一、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2月,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功能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发展,努力破解土地、资金、企业用工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开发区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发展局面全方位打开,已成为我县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发展规划高位提升。我县经济开发区原规划面积为2KM,已开发近5KM,针对规划深度不足、承载力弱、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跳出空间受限的死角地带,选择高速公路节点建设远景规划30KM的五大

2

22园区。县委、县政府结合实施“双五十”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一体两翼、三区互动、组团发展”的理念,把开发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翼,作为与中部的政务新区、南部滨河新区同等重要的一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立足“工业新区、人居新城”这一功能定位,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专家,对开发区和政务新区、滨河新区进行了形象设计,使30KM

2的工业新区与灵城形象相融、功能互补,既各自独立,又天然一体。通过规划实施,未来5年,北部工业新区将被打造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引擎、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域合作的桥梁、投资创业的热土。

(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调研发现,截至2010年底,注册企业112家,与2006年比(下同)净增87家,其中,工业企业91家,净增76;现已投产68家,净增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净增30家,同比皖北其他省级经济开发区,各项指标均进步较快。2010年实现工贸总收入24.69亿元,年递增33.8%;实现工业总产值22.85亿元,年递增38.5%;完成财政收入9500万元,年递增31.5%,其中税收收入460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63亿元,安臵就业9865人。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表明,经济开发区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经济增幅逐步增大,就业人数明显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服务机逐步构健全。近年来,经济开发区从下辖

2 2个行政村,拓展到下辖7个行政村,辖区面积35KM,人口24000余人,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对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的管理和领导,管委会下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社会事务局和投资服务中心,公安、财政、建设、国土、地税、计生分别设立派出机构,行使相关职能。服务机构的健全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硬件条件日益改善。我县通过争取财政拨款、贷款、BT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8.3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5600余亩,修铺“六纵六横”道路24.5km,建设220kv和35kv变电站各一座,建设日处理污水5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架设10kv双回供电线路21.8km,敷设供排水、污水处理管网32.9km。实现南部工业区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讯和土地平整的“五通一平”。为保障开发区裂变式快速扩张,投资5亿多元,建设龙山大道、项王大道等北部工业新区路网和10KM起步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招商形势日趋看好。几年来,我县采取驻外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11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56个。12月1日,召开全县招商引资集中签约大会,现场共签约项目63个,协议引资78.2亿元。经济开发区已有来自苏浙沪等地区的85家企业落户开发区,总投资规模达60.3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投入2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有大诚明农业科技、富康工业园、钟馗酒业等15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荣业纺织、百方针织、恒大面业、兴程食品等20

22 3 家。初步确立了纺织服装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随着我县区位优势的不断提升,开放区招商形势逐年看好。

(六)推进机制完善规范。为加快实施“一区五园”发展规划,实现开发区裂变式扩张,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规范开发区机制体制,成立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开发区建设的领导,及时解决开发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起统一协调、高效快捷、良性互动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2010年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市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组建开发区建投公司,创新资金融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开发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创新项目引进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项目引进单位和开发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我县经济开发区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通过调研,暴露出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滞后,建设投入不足,规划不到位,项目质量不高等现实性问题。一是建设投入不足,承载能力很弱。我县开发区还处于大投入、低产出阶段,加之融资渠道匮乏,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投资者的需求,南部工业区至今不通自来水,北部新区供电规划、污水处理、自来水建设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我县开发区原批准的2KM范围内已无地可用,新区土地因政策限制或配套不足有地不能用,承接大项目入驻受限制。二是规划深度不够,长远发展受限。南部工业区没有可操作的总

2 4 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所引项目不分行业类别、项目大小均随意摆布,没有做到功能分区;北部新区规划牵扯部门多,程序严,审批周期长,在谈项目存在“点地”现象,不利于实施功能区规划。园区缺少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星级酒店、文化娱乐等三产配套设施,制约开发区长远发展。三是项目质量不高,开发层次较低。各项指标纵向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展较快的省级经济园区相比较,仍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总量不大,规模偏小;二是主导产业不强,链条短,集聚效应不明显,制约产业延伸;三是投产项目较少,效益不高,对财政贡献较小,对全县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个别项目缺乏实力,不能按期投产,合同投资强度低,产出率低,土地长期闲臵。四是服务手段单一,环境有待改善。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基本上停留在帮办、引路服务阶段,无法向深层次延伸;个别部门服务办事效率不高,服务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亲商有余、安商不够、富商无措、扶商无力是当前加快开发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各自为政,致使手续相互掣肘,企业无法办理。例如,办理工程规划需要消防意见,而办理消防审查时需要工程规划许可,双方都坚持,以致工程无法推进。

二、破解难题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破解发展上的土地、资金、企业用工等面瓶颈制约因素,科学谋划,认真做好项目用地、征地补偿、建设资金等方面的 5 工作,为园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

(一)在破解土地瓶颈上的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入区条件2006年为500万元,目前提高到3000万元,未达到标准的不予单独供地。二是严格投资强度,投资强度标准从2006年的50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50万元/亩,在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前提下,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相挂钩。三是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未按协议约定的投产时间、投资规模进行建设,造成土地闲臵的,依法收回未用土地,几年来,先后收回盘活土地1493亩。四是在争取新增用地指标的基础上,重大项目争取列入省“861”计划,申请点供土地指标,扩大土地增量,2011年上报点供项目5个,计划用地450亩。

(二)在破解资金瓶颈上的主要做法

一是开发区道路、排水、绿化、亮化由财政出资建设,供电、通讯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资建设。二是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组建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开发区建投公司,发挥国有资产(土地、公用设施)的增值功能,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采取BT模式“引凤筑巢”,安徽四方臵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的北部新区一期5KM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三是积极争取土地指标,为企业办理土地、房产手续,创造融资条件;对不具备指标的潜力项目,引进省市担保机构,探索推广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方式,解决园区发展资金困难问题。四是主动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资金。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在循环经2 6 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财政资金。

(三)在破解用工难上的主要做法

我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大批农民工流向苏浙等东部沿海省市,剩余劳动力不足,企业招工成为一大难题。在县直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下,开发区在春节民工返乡的时机,利用县电视台宣传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在县城和乡镇举办用工推介会,免费为企业提供宣传展位;鼓励企业争取利用国家给予新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就业补助资金(每生每月400元),招收应届毕业生。

三、下一步发展对策

我县是沿海与内陆梯次开放的结合部,处于徐州都市圈、黄淮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辐射圈内,是承接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桥头堡”。经济开发区要利用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梯次优势,进一步实施科学、有效的措施,迅速提升园区的发展速度,增强园区经济实力。

(一)高点定位,拓展跃升空间

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按照“一区多园、拉开框架、留足空间、错位发展”的要求,实施“1521”园区扩张规划,努力加快工业新区建设。在高速公路节点规划起步10KM,远期30KM的北部工业新区、人居新城,建成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物流配送、文化创意5大园区,加快推进开发区配套型发展、产业链延伸、龙头型带动。依托北部新区,启动“2465”工业振兴计划,力争到2015年培育发展200家规模以上企业,打造轻纺、服装、食品、建材、电

7

22子、新兴产业总产值超400亿元的6大产业集群,建设5个产值超85亿元的产业园区。

(二)加大投入,提升承载能力

按照开发区经济总量发展规模要求,建立一级财政,并建立相应的开发区金库,设立开发区国税、地税机构。开发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外,由开发区管委会按收支两条线原则收取并全部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县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继续发挥开发区建投公司的融资功能,采取BT、BOT、贷款等市场运作模式,逐步实现自我滚动发展,推进南部工业区美化、亮化和人居功能配套提升,推进北部“五园”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报批新区规划,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审批,部分项目入驻,解决空间不足问题。

(三)突出特色,实施园区招商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创新招商形式,发挥我县基础产业优势和三元文化特色,组团赴沿海发达地区召开投资环境说明会、经贸洽谈会。逐步实施招商选资,着重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的总部经济,走以围绕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筑特色产业的产业招商之路,最终实现扩量与提质两大目标。未来三年,北部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企业有望 8 突破200家,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进一步引领经济园区的高位、快速发展。

(四)坚持培育引导,壮大支柱产业

我县开发区的基础产业主要为农产品深加工与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引导、扶持富康箱包、钟馗酒业、大诚明科技、笑果科技、荣业纺织、四方精工等30多家超亿元的大企业,培育5-1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超300家。力促投资30亿元的水晶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皖北袜业工业园尽快开工建设。到年底,经济开发区预计可实现销售总额25亿元,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全区项目突破100家,规模以上企业突破30家,大大增强园区的经济实力。

(五)优化资源要素,推进产城一体

我们通过同步规划、统一设计,把北部五园定位为“工业新区、人居新城”,走以产业化振兴城市,以城市化助推产业,将园区作为城市来建设。在产业选择上,注重园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繁荣统筹协调;在规划实施上,通过建设大外环、高速公路连接线,使工业新区与灵城建设笔断意连、有机衔接,实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内部发展上,整合、优化现有园区的资源,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产业集聚,促进企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

9 高端攀升,把开发区建成产业集群区、生活宜居区。

四、几点建议

(一)拓展政策空间。建议市政府抢抓省加快皖北发展的重要机遇,利用好承接第一梯次优势,研究东部产业转移动向,出台鼓励加快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全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对新增投资项目进行引导和调节,提高开发区产业发展聚集水平。

(二)做好规划指导。赋予开发区更大自主权,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由开发区管委会根据详细规划和建设的需要提出申请,政府优先安排开发区的建设用地指标。鼓励现有企业追加投资、提高投资强度,向空间发展,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国土资源局要用足用活政策,采取土地增减挂钩臵换手段,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

(三)健全考核机制。建议市政府绩效考核部门进一步完善对园区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各园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

(四)打造产城一体发展平台。实现产城一体化,要求我们建造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工业园区,而是一个城市,一座有产业支撑的和谐城市。建议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机制,探索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产城一体的园区建设模式,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增加土地审批、征用指标,增大对园区项目的财政投资力度,坚持一体化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互动,夯实产业发展载体。

上一篇:网购消费者心理分析下一篇:我国流域水污染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