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风筝教学设计

2024-05-15

10.风筝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10.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 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风筝 说课稿

《风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身临其境。本文叙述层次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会读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第二课时复习,学写生字.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说目标】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说教学流程】

我将用四个步骤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古诗导入,引出课题。(课前谈话让学生背一背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放风筝时的感受?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去认识一群和我们一样喜欢风筝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将教学过渡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的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指名读-齐读)

3、默读课文:想一想风筝该我们带来了什么?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全体交流:板书:希望、快乐、伤心、………

三、细读体会,感受快乐。

(一)做风筝的快乐。

1、出示‚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首先指名读。

接着换位想像: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在做风筝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后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就是:憧憬

2、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我们终于把风筝做好了,可是:(出示‚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请学生说说读这句话的感受(理解:依然)

3、教师采访:风筝做的什么也不像为什么还是很快活呢?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我们当时的感受吗?老师可要来采访采访你们了?小朋友,你做风筝的时候想的那么好,可是现在风筝什么也不像,你为什么还是那么高兴啊?那你干嘛还把名字写到风筝上啊? 此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放风筝的快乐

1、风筝做好了,该是放风筝了。谁愿意来放风筝?(指名读第三段)

2、追问:放风筝的感觉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来高高兴兴的放一次风筝。(齐读)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同学们看着风筝越飞越高,孩子们快乐的叫喊着,拼命的奔跑着,你能听到他们在叫些什么吗?请你在课文的插图上把你听到的写下来。

在这一句子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三个教学策略,其一:文字与插图的结合,引起学生的情境体验;其二:角色换位,把学生想象成放风筝的一员,情感激发;其三:读写结合,抒发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引导想象,拓展思维

我们快活地放风筝,可是风筝却断了线,我们找到风筝了吗?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我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 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我想此时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最合适的。【说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精华的浓缩,它能体现课堂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因此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练、明了。10 风筝 做

我们放风筝

篇2:10.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理感受。

3、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填空白等方法,理解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积累表示心情的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体会出孩子们围绕风筝产生的不同心情变化。积累表示心情的词语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动作、心里活动等描写,体会出孩子们围绕风筝产生的不同心情变化。

教学准备:文字课件、、组织学生放一次风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猜谜语。(板书:风筝)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什么心情?(出示风筝图片)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些新朋友,他们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风筝(点题)。让我们赶快去认识一下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轻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读通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并思考: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2、出示生字,读生字。

3、出示—词语解释: 憧憬:向往。

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依然:依旧。

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倏地:极快地,迅速地。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4、出示: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做、放、找)

5、那么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在文中哪些句子中体现出来?(出示)

6、文中的小朋友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你能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吗?(出示)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依然快活 放风筝时: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

地奔跑。歇不下来。线断以后: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地坐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二、细读理解: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导语: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小伙伴而言,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和放风筝。下面让我们就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是怎样的快乐吧!

2、请同学赶快读读文章的相关段落,用笔找一找表现孩子们做风筝时快乐的句子。

试着读一读,看你能读出那种快乐吗?(学生自读文本)

3、⑴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出示)

预设:精心

导:我们还会怎样地做着?(出示—认真、用心、仔细)上节课我们学过了谁能说说“憧憬”是什么意思?(出示—憧憬:向往)

②假如你就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你们这样精心的扎着风筝,连每一个接口处都缠得那么仔细,贴得那么结实,你们在想什么?

③你们精心地画了这么多色彩,你们在想什么?

④噢,原来你们心中充满了这么多憧憬和希望啊!

⑤ 带着这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导:你还从哪句话感受到我们做风筝是快乐的?

⑵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预设:“快活”

“依然”

师:你理解得真好!“快活”就是快乐、高兴的意思。“依然”:(出示)

①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依然”换个词语吗?(仍然、仍旧、依旧)②追问: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就这样你们还快活?为什么? ③你能用上“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④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心中的这些美好憧憬和希望,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感受我们做风筝的快乐。学生自己读;指名朗读

⑤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来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吗?(板书:快乐)

4、小结:是呀,我们的梦想、希望以及所有的祝福都寄托在这只风筝上,我们的心会随着它一起飞上辽阔的蓝天!

5、过渡:孩子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感受: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学生自学,汇报交流: ⑴放风筝的过程

A、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出示)

出示—注意他用的动词:托、牵、站、说、紧、松、跑。导:其他同学还从哪感受到我们快乐的心情?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①翩翩飞舞(出示)

羽毛飘在空中什么样?(轻、薄、速度慢)

你用“翩翩飞舞”这个词形容过什么?(雪花、树叶)

在这篇课文中是谁在翩翩飞舞着?

那是什么样子呀?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一句。

②快活的喊叫

拼命地奔跑(出示)

你们怎样地喊叫?怎样地奔跑?

为什么那么用力地跑?

③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你听了别人的赞美有什么感受?(骄傲、自豪、快乐)

(板书:更快乐)

出示—填空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读出你们的快乐和自豪。

(学生读课文)

2、同学们快看,你们的风筝飞上蓝天了!(课件:风筝飞上天的过程)①风筝越飞越高,你想喊什么?

预设:看,我的风筝多漂亮!它飞上天了!我们终于成功了!

②你会怎样喊?你能用上“我()地喊()”这种方式表达吗?(出示)预设:我大声地喊:“它飞上天了!”

我高兴地喊:“看,我的风筝多漂亮!” 我兴奋地喊:“我们终于成功了!”

我担心的喊:“我的风筝千万别掉下来。”

3、带着这种想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三)学习4——8自然段

1、过渡语: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始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尽情的奔跑着。风筝也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出示)可就在这时候,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停顿)我们的风筝飞走了,此时此刻,你还快活吗?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出示)

(汇报发言:出示—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⑴大惊失色

是什么把我们的脸惊得都变了颜色?

所以我们对着天空——千呼万唤 ⑵千呼万唤

同学们快来看一看,你发现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千万”的四字词语?(千军万马、千山万水、)

在这些词语中“千、万”都表示程度深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什么呢?

带着这种感受赶快读读这部分文字。(指名读书)

⑶ 但是风筝是听不到我们的呼喊的,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⑷导读:

①为了一只我们亲手制作的风筝,我们——

②为了一只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的风筝,我们——

③为了一只曾经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风筝,我们——

⑸就是这样一只风筝,我们找了半个下午都没有找到,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板书:垂头丧气)

(6)正当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时,忽然发现远处的水磨坊还没有找过,此时,你是什么心情?会怎样地说:

我会()地说:“那儿找过了吗?”(板书:满怀希望)“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呢。”

(7)出示—孩子们为什么这样苦苦的寻找丢失的风筝呢?

出示—因为风筝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欢笑、幸福,也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四、拓展升华:

同学们,故事没有结束。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幸福鸟真的被你找到了,你什么心情?会说什么?

如果没有找到,你又会是什么心情?会做什么?

五、结束语: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管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快乐。即使这只风筝没有找到,我们也会重新制作一只新风筝,重新放飞我们的快乐和梦想。这也正是风筝带给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

在这件事中,作者有这么多的心情变化,你们呢?老师相信:你们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希望同学们也学着作者这样,用心情的变化把事情记录下来。老师相信你们的文章也一定非常精彩。

板书设计:

10、风筝

快活

„„

愉快

兴奋

快乐

更快乐

大惊失色

骄傲

千呼万唤

„„

自豪

垂头丧气

失望

篇3:《风筝》教学插曲

这个环节总是热闹得很, 我也相信训练有素的学生们大都能在交流中有所收获。

有个四人小组争执声特别大, 竟让周围几个小组都中断了原来的话题来参与讨论了。我赶紧走了过去。

一学生问我:“老师, 鲁迅的弟弟真的不记得这件事了吗?”

“你们的意见呢?”我问。

“记得。”“不记得。”……全班同学对这个话题都挺感兴趣。

既然如此, 双方均可陈述理由。

“他能自己制作风筝, 书上说他也有十岁了,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 怎么会不记得?”

“他精心制作的玩具, 被哥哥残忍地撕烂、踏碎, 肯定伤透了心, 而书上也写着他的眼光里透出绝望, 肯定忘不了, 一辈子也忘不了!”

———认为“弟弟”必定记恨着此事的同学言辞凿凿。

“他如果不记得应该是记性太差, 或脑子有问题。”有个学生还小声说了这么一句, 却引来一阵大笑。

“文中写鲁迅诚恳地向弟弟道歉, 如果获得了弟弟的原谅, 他就可以放下心中这块大石头, 可弟弟却说不记得, 反让鲁迅十分痛苦。老师说过他们兄弟情深, 这样岂不是在惩罚哥哥?”

———有道理, 他很善于品读文本。

“可是, 几年前, 我就曾欺负过弟弟, 前段时间我们聊起这件事, 他就说不记得了。”

——亲身体验很有说服力。

“我看过一些资料, 他的弟弟成年后回忆此事, 反复强调他确实是不记得了。他应该不是在撒谎。”

双方争执不下, 我很有必要站出来表态了。尽管教参里讨论过相关问题, 持的意见当然是“弟弟”的确不记得此事了, 但要表现主题的依然是说当时的他愚昧、麻木, “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 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 做风筝要偷着做, 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 一旦被兄长发现, 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 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我同意“弟弟确实不记得此事”的看法, 我向学生们陈诉的理由是:一、有资料证实, 曾有记者采访过周建人, 他依然摇头, 说不记得。他的脑子与正常人无异。二、鲁迅身为长兄, 有代父教弟的责任, 弟弟当时也一定认为哥哥的教导是对的, 存在自己的贪玩, 他们当时都并不知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玩具是孩子的天使”。这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有关。这也是文章被编选入教材的教育意义。三、鲁迅在家里是很有地位的, 因为他个人的聪慧值得佩服, 他美好的品德值得敬仰, 他平日对弟弟的诸多关爱更成为家庭兄弟关系的主线。故而弟弟心中牢记的是快乐, 是哥哥的美德, 所以很容易淡忘一次粗暴的管教。四、对于已届中年的周建人来说, 生活经历太丰富, 值得留下的痛苦回忆应是太多, 譬如家庭的变故, 战争的祸害, 社会的颠沛, 民族的存亡等等, 相比较, 童年时的这件琐事太不值得挂怀了。

学生们听了我的分析, 很懂事地接受了我的观点。“可是……”有学生嘟囔了一句。我听到了。“可是什么?你是想说, 如果你身上发生了这样的事, 一定会牢记在心, 不可能忘却的, 是吗?”“是的!”他的眼中闪着兴奋的、得意的光芒, 以为我是他的盟友。“其他同学呢?”“肯定会记得!”这是很大的一片声音, 他们也许正得意于自己的“强记”。

我感慨万千。我们的孩子怎么了?难怪他们的周记中作文里会经常很坦诚地数落家人对自己的种种不公平待遇, 会抱怨老师对自己的淡漠, 开学才几周, 老师上课叫错自己的名字也认为不可原谅, 同学间有了小摩擦, 总是被夸张地形容成世界大战

……

他们心中的“我”字被无限量地放大了, 他们被千依百顺惯了, 当然无法容忍类似于心爱的东西被摧毁这样的令人伤痛至极的伤害了。他们的情感又是如此的脆弱, 以至于考试成绩不好就闭门绝食, 被朋友欺骗就面无人色, 更有甚者被大人训斥一番就草草地将生命之花连根拔起。唉, 我该如何教育他们, 这些养尊处优的孩子!我当然会教育他们, 从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 从胸怀广阔的情怀, 从担当大任的责任意识等等角度。

篇4:《风筝》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4.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知错能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二、导入新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每到春天,“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不过,在鲁迅先生眼里,故乡的风筝却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今天,我们一同去倾听鲁迅先生的心灵诉说,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积累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听写词语。

伶仃 虐杀 宽恕 惊惶 瑟缩

嫌恶 什物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2)学生给加点字注音。

3.朗读课文,探究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探究学习

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大家听了第一段会产生什么疑问?

作者为什么看到北京上空的风筝感到“惊异”和“悲哀”?

2.有谁能给出答案?

因为故乡放风筝是在阳光明媚的春二月,而北京却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就放起了风筝,所以他感到“惊异”;感到“悲哀”是因为天上的风筝使他想起了“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这“精神的虐杀”指的是什么?

弟弟瞒着我做风筝,被我发现,我凭着年长,力气大,粗暴地撕毁踏扁弟弟做的风筝。

3.课文第几段写这件事?

第四段。

4.阅读第四段,完成下表

5.找出描写我粗暴拆毁弟弟风筝动作的词语。

“折断”、“掷”、“踏”,我是一个施虐者,这样的动作细节描写隐含对小弟的可怜、同情,也隐含着自责,那弟弟为何要偷偷地做风筝呢?

因为弟弟最喜欢风筝,但他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所以只好偷偷地做。

6.请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语句。

(1)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2)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他惊呼。

(3)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地跳跃。

通过对人物准确形象的动作、神态描写,一个天真活泼十分喜爱风筝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7.那“我”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

因为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在我看来是笑柄,是可鄙的。

五、课堂小结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本应多到户外去锻炼身体,可“我”深受落后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凭着是兄长,粗暴地拆毁了他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同时受到伤害的也有一颗稚嫩的心。在这里,正常的天性,得不到发展,合理的愿望,无法实现,甚至付出代价,这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了。

六、作业布置

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第二课时

一、探究学习

1.那“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少年时扯烂弟弟风筝的那一幕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是我“人到中年时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游戏可以开发儿童的潜能,增长儿童的智力,从弟弟糊的风筝来看,弟弟有哪些方面的潜能?

弟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弟弟当时“大概十岁内外”,就能亲自动手糊风筝,说明他动手能力强;当时家乡上空的风筝多是“淡墨色的蟹风筝,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或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而弟弟做的却是美丽的蝴蝶风筝,还有小风轮,说明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是如何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呢?

在弟弟面前承认自己少年时的糊涂。

4.面对哥哥的坦诚和忏悔,弟弟作何反应?

他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件事吗?”对哥哥曾经无理的举动,他已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5.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说明弟弟并不认为自己被虐杀,课文第4段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小时候,弟弟在哥哥的影响下,也认为放风筝是件没出息的事,虽然自己喜欢风筝,但也只能偷偷地做,被哥哥发现后,他“惊惶”,直到最后哥哥踏扁自己的风筝,没有丝毫的争辩和反抗,认为哥哥的虐杀是合情合理的。

6.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为什么我的心还是沉重的?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肆意妄为的原因,所以感到悲哀、沉重。这里不仅是抒发个人的怨恨,更是对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

二、理解首尾的写景和我的感受

景物:肃杀、寒威。感受:悲哀。

1.划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2.课文有好几处写到“悲哀”,请找出来品读一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内容,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本文写于1925年,其时北京仍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封建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

3.首尾两次描写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虚写,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天的象征,更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我”撕毁弟弟风筝和“我”欲补过而不能的经过,表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毒害,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一篇短小的散文,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深沉的立意美。

四、体验深思

1.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对待二十多年前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严于自省,知错就改。

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吧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

五、课堂总结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文章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

六、布置作业

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呢?请将矛盾发生的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

篇5:10课风筝教学设计

目标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课前任务单的检查分析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接洽上下文、接洽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憧憬‛、‚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情绪。以读入情入境,以读呈情呈境,以读悟情悟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伙伴们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斥盼望,不断寻找‚幸福‛的信念和勇气。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活泼用法。过程设计:

一、感知做、放、找过程

1.指名交流: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2.根据回答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整体感知课文,直奔中心。】

二、感悟做风筝之憧憬

1.自读感悟: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小伙伴们做风筝时的心情吗?

2.你能体会到他们的快乐吗?把有关词句圈圈、划划。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导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顺机出示)a.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角色转换:请问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憧憬什么,希望什么呢?

指导朗读:把你的憧憬,你的希望用朗读表达出来——(各自——指名—— 齐读)

b、风筝做好了,却什么都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 ‘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思考: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

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名字?说说你的理由。

指导朗读:因为我们热情涌动,因为我们把希望筑进了风筝,所以我们快乐,所以我们幸福。(各自——指名——齐读)

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憧憬与甜美一起来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本环节,学生在学习“放”的动作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感悟放风筝之快活

过渡:带着装满希望和幸福的风筝,让我们一起去放飞它吧。

1.读读悟悟:各自读读第3自然段,你们尽情地去放飞吧,读完后,能告诉我你们的心情如何,好吗?(各自——指名)

2.重点感受快乐: A、从风筝飞上天感受快乐

同学们,放风筝最大的快乐是什么?风筝是怎么被我们放上天的呢? 请你再来读读第3自然段,把描写风筝飞上天的词句划下来,读一读,你又感悟到了什么?(各自——四人小组——全班交流)

此时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句式: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 也飞 起来了。)

师激情指导朗读:是呀!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希望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飞起来了。让风筝在我们的朗读中越飞越高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B.从快乐的词语中感受快乐

请你再拿起笔,把描写我们放风筝快乐的词句划下来读一读。根据学生回答顺机出示,指导朗读。

望着高飞的风筝,你们会喊什么?一起把你的的希望,你的幸福,你的快乐喊出来——引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

【设计意图: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感悟找风筝之伤心

1.过渡:风筝把我们的名字带上了蓝天,把我们的憧憬带进了天空,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出示课件)‚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飞快地飞走了。风筝不见了。‛是啊,风筝倏地不见了,此时此刻,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呢?(板书:伤心)

2.轻声读读4-8自然段,把你体会到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伙伴们很着急,很伤心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意思)

老师再教给大家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合在一起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吃惊的脸都变色了)理解字义也是学习词语的一中好方法。

你能试着用理解字义的方法来学习‚千呼万唤‛这个词语吗?

3.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孩子们盼望风筝能快回来的情绪。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 出示:我们都哭了„„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代表-----的风筝。(盼望`幸福`理想`快乐`憧憬的)

4.我们四处寻找这只寄托了我们幸福与盼望的风筝,却不见它的踪影,只好垂头丧气地做在田埂上。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设计意图: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风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高潮。】

四、总结过程,升华情绪

1.我们在寻找幸福与快乐,我们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2.再次读2-5段。

3.风筝是我们童年的憧憬,风筝是我们童年的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上放飞我们的盼望和理想。

【设计意图:给孩子足够的平台,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学生通过‚说‛和‚读‛

把感情表达出来,让学生把课文读好,从不会读到越读越好,这就是你的成功与功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过多遍后,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了然于胸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体会。随着朗读的深入,体会就越深刻,而朗读就越有感情。】

评价设计

篇6:第10课《风筝》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

改进意见 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篇7:10.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3、研读课文第二小节,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你们还能背诵吗?(学生齐背)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3、关于风筝,你还能补充哪些些知识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看课后资料袋里的知识让学生浏览。(浏览完毕提示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

4、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风筝》。

(1)板书课题,提示“筝”的写法。(2)读题,提示“筝”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孩子们放飞风筝时的快乐。

1、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3)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自学情况。(1)指名分节读课文。(2)学生点评。

(3)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小黑板出示生字:

yī xiē

sànɡ mòfánɡ 依然 歇不下来

垂头丧气 磨坊

丧:平舌音 磨:多音字

(4)小黑板出示带音字齐读:

chōnɡ jǐnɡ líng piānpiān bēng shū ɡěnɡ 憧 憬

凌 空

翩 翩 飞 舞

倏 地

田 埂

(5)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6)指名交流: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三、研读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用“

”划出能够感受到孩子们

做风筝时很快乐的句子。

2、指名交流,根据回答,媒体出示以下句子。(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3、精读句(1),感受快乐:(1)、指名读句子。

(2)、“憧憬”是什么意思?我们精心做风筝时心中憧憬什么?

精读句(2),感悟快乐:

(1)、自由读句子,思考: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

(2)、你能给“依然”换一个词语吗?(3)齐读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研读,我们体会到了虽然风筝还没有在蓝天上飞翔,但孩子们已经把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寄托在了“幸福鸟”身上,让我们把孩子们内心这份感情朗读出来。

四、复习巩固

1、开小火车朗读词语。

小黑板出示: 依然 歇不下来 垂头丧气 磨坊 憧憬 凌空 翩翩飞舞

倏地

田埂 2、指导书写:依、丧(共8笔,第6笔是竖提)、磨、坊

五、拓展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收集描写心情的词语。【板书设计】

做风筝:快活 10风筝

放风筝:快活、兴奋

篇8:《风筝》教学实录(一)

1.在语境中认真书写课文中的12个生字, 带“捺”笔的生字要写得舒展。

2.品味“憧憬”、“千呼万唤”等词语, 能发挥想象, 读出“我们”心情的变化。

3.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续写课文, 表现“我们”寻找风筝时充满了希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整体感知, 书写生字

师: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写了一篇文章, 一起读课题。

生:《风筝》。

师:课文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请大家读一读。

出示:童年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 放风筝。

师: (圈出“最大的快乐”) 你们一定明白它的意思。

生:非常非常的快乐。

生:没有办法形容的快乐。

生: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

师:这篇文章通篇向我们诉说的是作者心情的变化。 (出示三组词语:做、精心、希望;放、拼命、奔跑;找、垂头丧气、磨坊) 请大家讲一讲作者的心情变化。

生:我们精心做着风筝, 心中充满了希望, 心里快乐极了。

生:放风筝的时候, 我们依然快活, 在村子的田野里拼命奔跑着。

生:后来, 风筝线断了, 我们去找风筝, 找到了磨坊还是没有找到, 大家垂头丧气的。

师:这就是作者的心情变化。我把你们说的话结合在一起, 变成了一个长句子。不过, 多了几个空格, 谁知道我想要说什么呢?

出示:“我们” () 做着风筝, 心里充满了 () , 放风筝时 () 快活, 喊叫着, () 地 () 。可是风筝断线了, 没了踪影, 大家 () , 找啊找, 水 () 那里, 也许能找到。

生:“我们”精心做着风筝, 心里充满了希望, 放风筝时依然快活, 喊叫着, 拼命地奔跑。可是风筝断线了, 没了踪影, 大家垂头丧气, 找啊找, 水磨坊那里, 也许能找到。

师: (补充完整填空) 要书写的生字就藏在这段话里。大家一起读读。

师:你们看这个“奔”字, 如同一个人在快速奔跑, (指课件) 这里代表三只脚, 表示跑得特别快。上面的“大”要写得舒展, 代表两手甩开。还有几个字, (出示:丧命依) 它们都有“捺”的笔画, 写的时候, 要舒展。另外, 想要把这4个字写好, 还有一个窍门, 就是它们都有一横写在横中线上, 这样字就稳了。你们把这四个字写两遍, 其他的字写一遍。

二、细读课文, 发挥想象, 感情朗读

(一) 读出做风筝“最大的快乐”

师:我们精心地写着一个个生字, 文中的小朋友精心地做着风筝, 因为做风筝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啊。请大家一起读这段话。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 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 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 把它叫做“幸福鸟”, 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生齐读)

师:我只听出了三分快乐。

(一生朗读)

师:我感觉到了十分快乐。这里有一个词语, “憧憬”, 在字典中的解释是———

生:美好的向往。

师:这个美好的向往在句子中, 是指美好的、快乐的想象。他们一边精心做风筝, 一边想什么呢?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 一边做, 一边美美地想象:___________。

生:我们精心地做蝴蝶风筝, 一边做, 一边美美地想:我要上天了, 我会飞得很高很高, 和白云做伴了。

生:我们精心地做蝴蝶风筝, 一边做, 一边美美地想着:我要是和蝴蝶一样有一对轻盈的翅膀那该多好啊!

师: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想象啊, 这就是“憧憬”。带着美好的憧憬来读课文。

师: (听女生朗读) 我听出了百分的快乐。

师: (男生读) 我听出了千分快乐。 (在黑板上贴幸福鸟) 上面还有小朋友的名字呢。 (随机写上班级男生的名字) 风筝将要带着我们的名字, 带着我们的希望快乐飞翔。多么快乐, 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快乐了。读出做风筝最大的快乐吧!

(二) 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师:自由朗读下面的文字, 同样要读出最大的快乐。

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 另一个……村里人看见了, 说:“放得这么高!”

师:我们拼命地奔跑, 快活地喊叫, 我们会喊叫什么呢?

生: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去!

生:幸福鸟!加油!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你!

师:作家在小时候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可能还会喊———

(依次出示《村居》 (北京竹枝词) , 学生读诗, 喊诗)

(三) 体会丢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师:哎呀, 最后一句诗喊错了, 风筝真的吹断线了。

出示: (配乐范读)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倏 (shū) 地便没了踪影。

师: (停顿) 刚才, 我们还在快乐地呼喊, 现在, 我们却是大惊失色———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呼唤什么呀?

生:风筝啊风筝, 你在哪里?

生:幸福鸟, 你是我们的希望, 千万要回来啊!

师:可不是两个人在呼唤啊, “千呼万唤”是怎样的呼唤?

生:所有的人都在呼唤。

师:就只喊了一遍吗?

生:呼唤了千万遍。

师:千呼万唤也唤不回断了线飞走的风筝。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 我们不甘心, 去找风筝!要找回我们的希望, 找回我们的幸福。

(生齐读课文至结尾)

师:贾平凹并没有写下去, 用一个省略号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如果他要继续往下写, 会写什么呢?

生:会写风筝找到了。

生:可能会写风筝没有找到。

师:如果找到了, 一定是这样的心情。 (出示表快乐的词语)

生: (读) 兴高采烈、快快乐乐、喜气洋洋、欢天喜地、欣喜若狂。

师:如果没有找到, 心情会变化。 (出示表忧伤的词语)

生: (读) 垂头丧气、愁眉不展、心如刀割、心急如焚、伤心不已。

师:我们就当一回作家。用上老师给大家推荐的表示心情的词语, 把文章续写下去。

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 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生写话, 师巡视)

师:我们代替贾平凹表达心声。如果句子写通顺了, 用上了表示心情的词语, 就可以在后面署上小作家“×××”的名字。

生:他们到了水磨坊, 并没有发现“幸福鸟”, 他们只好愁眉不展地离开了水磨坊。只有小静一个人不回家, 她静静地坐在水磨坊里想办法。

生:没有!依然没有风筝的踪影!我们心急如焚, 又一次大哭起来!幸福鸟啊幸福鸟, 你究竟在哪里啊?你可知道我们有多想念你!你快飞回来啊!

师:你这是大作家水平啊!

……

师:请每一位大作家站起来读一读自己的创作。可以对原来写的内容口头修改。

(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

师:找到了风筝当然快乐, 悲伤一扫而光;如果没有找到, 心中依然充满希望。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 做风筝、放风筝的这份快乐永远留在了孩子的心中。直到现在, 作者都已经做爷爷了, 还是觉得———

上一篇:春学生作文500学生作文下一篇:血透室自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