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放风筝》教学设计

2024-05-11

课文《放风筝》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篇1:课文《放风筝》教学设计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开始新授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生能很快地回答问题并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讲读时课文时,我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放风筝时,动作的词语。在找出词语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进行。

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寻找动词。哪些属于动词,生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动的词语。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能找出个别。再让学生进行演示,由于之前有放风筝的经验,学生在演示的.时候,其他学生读句子,演示的学生根据句式演示,比较到位。我再提问:那我们把放风筝的句子顺序换一下可以吗?我出示打乱顺序的第三自然段,请生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就能明白:这不能换,换了顺序句子就读不通了。

篇2:课文《放风筝》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读文体验、拓展实践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读音较难、字形复杂的生字教师可以单独加以指导,但这并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结构,而是对其巩固复习。这虽不是课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却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点指导了“翱、翔、翼”。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说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在课文结尾处,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并猜猜他是谁,在充分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学生的语言选择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帮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及时记录好的词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

篇3:课文《放风筝》教学设计

笔者综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以往的教学实践, 以《纸船与风筝》为例, 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纸船与风筝》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运用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与风筝让两个不相识的小动物———小松鼠与小熊成了好朋友。后来, 它们因一点小事产生不愉快, 纸船与风筝又促使他们重归于好。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与课文内容十分契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效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上课前我仔细地研究了教材, 做了充分地预设, 因而收到很好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巧借插图, 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时, 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与阅读期待。本文的一幅插图被印在了语文书的封面上, 使得很多教师忽略了此细节。我在导入时巧妙地利用了编者的这一安排, 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1. 导入。

师 (举起语文书) :小朋友, 你们瞧, 语文书的封面画美吗? (美) 上面的小熊和小松鼠可爱吗? (可爱) 哟, 天上飘扬的风筝和水中漂流的纸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你们想不想去读一读呀? (想)

2. 揭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语文书第92页, 一起走进故事《纸船和风筝》。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提醒“筝”要读轻声。

“故事的插图竟然被印在了语文书封面上, 这肯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这样的教学言简意赅, 简洁、有效, 学生也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巧借插图, 放飞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 想象是多么的重要。本篇课文中的第一幅图上画着一只小纸船在水中漂, 画质清晰, 意境优美, 容易引发无穷的想象。于是,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小松鼠折了一只纸船, 放进小溪里。 (出示画面) 瞧, 就是这一只纸船呢!看着这一只小纸船, 小松鼠会对它说什么呢?

师对着一生问 (情境转换) :小松鼠, 小松鼠, 你会说什么呀?

生1:小纸船, 小纸船, 请你一定要把我的小松果带给小熊噢!

师 (问另一学生) :小松鼠, 你会说什么呀?

生2:小纸船, 小纸船, 请你慢慢漂, 一定要把我的祝福带到呀!

生3:小纸船, 小纸船, 一定要让我与小熊交上朋友噢!

……

师:小纸船带着小松鼠的嘱托出发了, 它会怎么漂呢?

在此教学片断中, 学生的思维是鲜活而独特的, 声音是发自内心而真实的。在可感的画面面前, 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任自己的思维驰骋。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 我想, 这虽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 但主要是图画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这样的课堂, 我认为是有效的、高效的, 是有活力的。

三、巧借插图, 丰厚词涵

张祖庆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 词语教学应该“开掘词语的深度”。利用课本插图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词语内含的丰富意蕴和感情色彩的理解, 实现词语与学生精神领域的对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 使学生更好地体悟文本的情感,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文第三段写到小熊收到小松鼠的礼物乐坏了。如何让学生体会小熊收到礼物的那份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说说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熊?

生读后汇报:很高兴, 很快乐等。 (生说得很笼统)

师:你们收到礼物很快乐会怎么做?

生:我会高兴地跳起来等。 (生说得比较生动)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图, 你看到了一只乐成啥样的小熊?

生1:小熊的手脚在舞动。另一生马上接嘴说:这叫“手舞足蹈”。

师:请你当快乐的小熊读一读这句话。 (生快乐地读)

生2:我看到小熊一蹦三尺高。

生3:我看到小熊的嘴巴笑歪了。 (师:哦, 真是太高兴了呢!)

生4:我看到小熊的眉毛像是要飞出去了。 (师:对,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眉飞色舞”, 请你当小熊读)

生5:我看到小熊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了。 (师:你来当小熊)

师:小熊如此高兴, 课文中有一个词来形容, 是: (生接:乐坏了) ……

低段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要把抽象的词语化成可感的形象, 学生才能很好地领会。本环节的精彩生成正是因为有了可感的画面做铺垫, 才使得“乐坏了”不再是一个冷冰的词语, 而是一种蕴含情感热度的体验。学生的思维活跃, 教师才能如此轻易地化解难点。合理利用课文插图, 真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巧借插图, 引导背诵

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 我对它的解读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低段的学生说话无序, 口头表达能力较弱, 正需要积累这方面的语言模式。因此, 在此处引导学生背诵是必要的。然而, 当堂背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假如借助插图, 为学生架起一座梯子, 则会减缓坡度, 降低难度。我的课堂生成是这样的:

(创设情境) 师看图激情描述:现在, 老师带你们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瞧, 那儿有一座高高的山, 一片茂密的树林, 一条清清的小溪, 溪水缓缓地向前流淌。那儿还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 草地上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小松鼠和小熊的家就建在这儿。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学生自由读第一段课文。师生交流小松鼠和小熊的住处, 看图理解“山顶”“山脚”的意思。

师:这么美的地方, 谁当小导游介绍。

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现在, 谁能不看课文, 指着图画来介绍呢?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师生一起背诵。

在此教学中, 教师激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情境中, 学生不由自主地读起了课文, 在读中理解词语、文意。在学生读通顺、读准的基础上, 接着让学生看图叙说, 最后, 熟练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篇4:教学好比放风筝

一堂成功的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表现为引导得法,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亦即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思想活跃、融会贯通新旧知识与经验,从而学有所得。

收放显智慧

凡事皆有度,语文教学同样如此。课堂教学若想不走或少走弯路,教师就要在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班级学情,甚至于自己的教学功力的基础上,做到该“收”时收,该“放”时放。要做到“收”“放”有度,教学中应注意“三当”。

一、目标定位要恰当

教学目标的制订与“收”“放”的效果息息相关。

目标确定虽因学科、课程、课型的不同而有变化,但也有规律可循:一是一节课到底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获得怎样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二是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应明确而集中。首先,要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散到文本教学中去落实;其次,要紧扣教材,发掘教材的阅读价值(即人文性的体现)和教学价值(即工具性的体现);然后,要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已知和已能,思考如何开发学生的未知和未能;最后,要进行整合,确定核心目标,分清目标主次。

教学《社戏》时,教师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习文本写景叙事的方法;二是了解文本有详有略的叙事特点。围绕这两个目标,整节课,教师只抓住一个主问题,即抓住文章最后的一句话问,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继而发问,“豆是如何的好,戏又是如何的好?”由这组问题入手,围绕目标,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大胆地放手;学生自学中生成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就及时地收拢——或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或教师点拨归纳解决。

由于目标恰当,学生不仅通过“好豆”“好戏”这组词追根溯源,掌握了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特色、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而且理解了作者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恋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的情感。

二、时机把握要适当

这里所说的时机,指教学文本的选择与教学时间、环境上的契合度。教学时机的选择与把握,直接关涉到“收”与“放”的质量与效果。

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当时的情境是教室门窗紧闭,秋风从门缝里钻进来,教室里荡漾着一股凉气。课中,教师设计了“放”的环节,在欣赏春草图、春花图时,教师都放手让学生描述所见所感,但应者廖廖。无奈之下,教师不得不满堂讲。虽然教师讲得很投入,对文本的分析也很到位,但学生总是难以沉浸到春天的氛围中。最终,经过一番纸上谈“春”后,课草草地结束了。这样的课不免让人感到生涩和苍白。

我想,如果把课文调到春天里学,学生领略了杨柳依依、姹紫嫣红后,再去感悟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情,或者是先带孩子们去春游、踏青,然后再回到文本,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很多。因为学生有了对春的感受,那种文字信息的悟觉就灵敏、深刻得多。不调整课文顺序,是不是就不能教好《春》呢?也不尽然。秋天学《春》,我们还是可以想一些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和感悟力。比如,带学生踏上秋天的原野,沐秋风、淋秋雨、觅秋花、寻秋草,看大雁南飞、观黄叶凋零,以此唤起学生对春天的记忆和感知。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始终笼罩在浓浓的春的气息里。如此,室外秋风萧瑟,室内却和煦如春,学生感悟力的激发就水到渠成了。

弱语境下也能做到情、境、我的融合与统一。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看教师处理“放”与“收”的艺术和功力。教师能够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灵活处理,就能让课堂教学张驰有度,收放自如。

三、教学方向要精当

每节课都应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代表着教学的方向。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思维严重地偏离了目标,教师就应采取“收”势,机智介入,让课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那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为由放任自流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下面是一位年轻教师教学《爬山虎的脚》的片断。

师(展示墙壁上爬满爬山虎的精美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生(异口同声):爬山虎。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观察了这种植物,你见到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呢?

生1:我家的房子边上种有爬山虎,它们顺着墙面往上爬呀爬,都跑到我家的房顶上去了。

生2:我在上学的路上见过爬山虎,它生长在一户人家的窗子边上,把窗子都遮住了。

生3:我舅舅家种有爬山虎,它能爬到三层楼那么高,夏天还常常有蛇藏在其中呢。

生4:有一次,我看到爬山虎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几间小屋,密不透风,阴森可怕极了。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说啊,那咱们就在小组里讨论自己见到的爬山虎吧。

片断中,教师置文本于不顾,放手让学生交流看到的爬山虎。这样的“放”表面热闹,实际却与本文的教学目标渐行渐远。其实,文本中对爬山虎的描写是很优美的——“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教学中,在学生简要地介绍了对爬山虎的初步感知后,教师如果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与自己的所见作对比,并揣摩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方法,效果一定会更好。

我们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独特体验,但有时候,学生的这种理解、体验要么与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冲突,要么与目标方向严重偏离。这时,教师就应该果断地“收”,及时地把学生的个人理解、独特体验引向正确的方向,从而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弄清楚课堂上到底要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对文本的理解固然要联系生活,语文教学也确实离不开生活,但是如果一味地把学生导入生活而与文本脱节,势必弱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使交流和对话流于浅表化。

篇5:《风筝》课文教学反思

《风筝》一课记叙了作者儿时与小伙伴同风筝的故事,既有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快乐,也有丢风筝时的大惊失色,更描写了找风筝时的焦急失落,体现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孩子们很容易与作者一起憧憬、希望、快乐、悲伤......

教学中,我仍贯彻我校“以读代讲“的良好教学模式。让孩子从题目入手,找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再品读,达到与作者的情感相溶。过程中,孩子在”做风筝、放风筝“部分兴致很高,有的孩子当场表示,回家一定试试自己做风筝放一次,有的孩子还一本正经地向我提出教他们做风筝的请求。随着剧情的演变,孩子们的情绪也随着变化,很多孩子帮文中的孩子们想办法。本文给了我们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结尾,孩子们都很主动地去自己想象结尾,都不用老师去引导提问了。

看来,孩子的能力真是不可估计的,一些他们熟悉的事物,我们可以完全放手,只需要给予他们相应的评价即可,有时他们自己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认知进行是非评价了。我们真不能小看他们呀!

篇6:课文《风筝》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体验感受生活中误解、冲突中的亲情。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部。他的文学作品以杂文成就最大。

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1、浮动的风筝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的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 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3、怎样理解“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4、该如何理解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有对小兄弟的同情,后悔和对自己冷酷无情的深深地自我谴责。

春光明媚,“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到野外放放风筝是有好处的,可是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别人放的风筝,兄长对小兄弟呆看风筝时表现出的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也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兄长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这样的压制太残酷了!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弟弟做得蝴蝶风筝表现他的聪明和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行为却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字里行间,成年的鲁迅对弟弟的褒扬和同情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但少年的鲁迅却是那样的凶神恶煞,满足于摧毁弟弟心血的精神虐杀行动,少年时的鲁迅写得越是冷酷,我们越是能体会成年鲁迅的同情、后悔与自责。

5、偶尔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国外书上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我们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

7、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8、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9. 文章结尾突出了严冬的“寒威和冷气”,你能体会出几层含义?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分析。

明确(大屏幕显示)

二层含义:天气的寒冷;内心的沉重和悲凉。

10、怎样理解末段中“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1、手足情深,误会冲突中饱含亲情。

2、 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 不要过分限制儿童游戏玩耍的自由。

(三)、总结(屏幕显示)

《风筝》不仅表现了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之情,而且在误会和冲突中给人以儿童教育观念方面的深沉的思考。这样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无论在何时,都会给同学们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每一个同学或许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感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这样深沉的思考,让我们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深刻丰富。

(四)、体验与拓展

篇7:放风筝课文改写

开春以后,我们这伙娃娃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云彩上。我们轮流着扯动风筝线,感觉那是最幸福的时刻。忽然,风强劲起来,线“嘣”一声断了。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乱翻,扭动着栽下来。我们都惊呆了,赶紧向栽落的方向跑,希望把它找回来。

可是,我们苦苦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找着,大伙垂头丧气地坐在草地上。这时,不知谁突然尖叫了一声:“在那儿,在那儿!”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原来,风筝挂在一棵皂角树梢上。

皂角树十分高大,浑身长满了尖刺,谁也不敢上。我们昂着头,无可奈何地围着皂角树转了一圈。

“算了吧,明天我们另做一个更大的。”有人提议说。“对,明天做一个更漂亮的!”大伙一起响应。于是,我们一步三回头地望着树梢上飘挂的风筝,走回家去。

篇8:课文《放风筝》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新课导入和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方面来比较,借鉴语文课文教学的可取之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的最初呈现,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语文课文教学中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知识迁移法、歌曲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时尚话题导入法等。

这些导入方法,我都尝试过。其中我最喜欢使用的方法是图片导入法结合问题导入法。科学研究表明,图片是大脑接收信息的最直观的方式。在我所教的大多数课文中,我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教Star signs这一课时,我会播放西方国家12星座的图片,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真正的星座图。我想学生会对这个更感兴趣的,在学生兴致勃勃讨论时,可以提出类似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然后自然过渡到课文。这样就使得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效果自然不错。

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听有关材料,看有关插图或片段并提问等引入本课话题。

2.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获得信息的多少,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懂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等。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常常有些课文片段需要精读。对于这些片段,他们往往从以下几步进行教学。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导语。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然后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读的训练。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早读课,学生只是背诵单词、词组,根本就不读课文。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训练。学生即使读了课文也像小和尚念经,读好了课文,但却不知道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英语的课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读懂课文。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我们主要在对话里经常会用到)、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有些课文联系实际,学生往往有很多话要说)、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比如,在 Trailwalker 这一课,我就把这一课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讲。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能够表现毅行者们“毅”的词汇,并且要求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辩一辩他们的不同看法等等。总之,学生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教学效果也很好。

通过比较我知道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处理教材,仔细寻求文章内容与学生思维相关的切合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归纳、总结等,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延伸知识。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9:放风筝三年级课文原文

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

放风筝的孩子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那悠悠的白云。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

我正看得入神,那风筝却忽然向下坠去。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在花坛旁,看着面前的一畦花苗。

天空又静了,连云儿也好像不高兴地徘徊着。真可惜,这醉人的景色,瞬间便消逝了。孩子跑了。风筝,在花坛旁平躺着。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过来。他一手抱着一个花盆,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来,一双小手扒开松土,小心翼翼地把花盆里的花苗拔出来栽进土里。噢,他刚才不小心踩倒了几棵花苗,从自己家里移来几棵补上了。

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

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朵朵云儿也似乎高兴地笑了。

相关内容阅读

放风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 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4 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媒体

图片资料

课前学生准备

1、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 翱翔 徘徊 小心翼翼

(3)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上做记号

教学流程

一 媒体引入,激发情感

播放媒体: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一个放风筝的小男孩出现了。

出示课题: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换部首,帮助学生复习形近字:睁、挣、净。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4、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学生交流,小结

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放风筝时,不小心踩倒了花坛里的花苗,他搬来了自家栽种的盆花,移植到了花坛里。

6、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请你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7、学生自读,交流: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悠悠的白云。

小结: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

8、听写上述句子。

校对出示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三 深入学习,读文析句

让我们跟随着小男孩一起放风筝,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

1、“翱翔”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就是飞翔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作者看见的是风筝在天空中翱翔,让学生想像描述一下,风筝在空中忽上忽下,慢慢向上,进一步理解翱翔与飞翔的区别。

指导字形

2、自渎课文4——9节,用直线划出描写男孩表现的句子,说说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1) “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的一畦花苗”。

联系上下文,可以从他“呆呆地站着”、“看着”的神态和动作中,想像到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在思考该怎么办,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补种了损坏的花苗,说明男孩诚实的心灵。

指导朗读句子

(2)师生配合读第五节

说话训练: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心想:

师: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

(3)“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过来。他一手抱着一个花盆,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来,一双小手扒开松土,小心翼翼地把花盆里的花苗拔出来栽进土里。噢,他刚才不小心踩倒了几棵花苗,从自己家里移来几棵补上了。”

理解:“小心翼翼”(查字典)指导“翼”的字形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补种花苗说明了什么?

男孩的动作以及“小心翼翼”的神情说明他补种花苗是那么的认真,而且花苗是从自己家移来的,更体现了他懂得爱护绿化,损坏东西就要赔偿的道理。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称赞的语气,

3、“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用联系上下文 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联系上文“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体会天空变得越发美了,是为了突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4、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把我们的喜悦欢快读出来,齐读全文。

四、全文总结,说话练习

1、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2、说话训练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抓住他(她)外貌上的特点,然后有顺序地进行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板书设计

4 放风筝

外貌:七、八岁 可爱的面孔 忽闪着眼睛 水灵的葡萄

雪白的衬衫 悠悠的白云

神态动作:慢慢拉 呆呆地站 看着 抱着 蹲下 扒开 小心翼翼拔 栽

爱护公物 爱护绿化 心灵纯洁美丽

本课小结 1、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点指导了“翱、翔、翼”,学生作业中错误较少。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读文体验、拓展实践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在指导语言直播厅的练习时,让学生学习课文的人物外貌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抓住特点向大家作介绍,并猜猜他是谁;教师介绍动画片中的人物外貌,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4、在以上指导的基础上,进行作文指导《——的妹妹(哥哥或姐姐)》

要求文中一定要有抓住人物特点的人物外貌描写。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训练材料

一、比一比,组词

争( ) 回( ) 多( ) 舜( )

筝( ) 徊( ) 移( ) 瞬( )

二、填量词

一( )面孔 一( )眼睛 一( )白云

一( )风筝 一( )花苗 一( )花盆

三、写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瞬间

四、语言直播厅

篇10:风筝课文反思总结

风筝课文反思总结篇1

本节课上得成功在于: 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要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风筝课文反思总结篇21、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读”、“演”、“解”,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2、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3、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

不足之处:1、课堂秩序老师稍微把握不慎,会有点混乱。

2、对于自觉性差的同学,可能无法跟上节奏。因为没有预习。

3、扩展知识还不够。

文章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的热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深受 “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定要立足位于文本,透过学生最为熟悉的“故乡的春天”的温暖与北京严冬的肃杀的景色描写的对比、“风筝事件”中的动作个神态描写以及多年之后的“自责”“愧疚”等情感描写,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解读。最好不要进行的那么深入,特别是不要借助各种参考资料,一股脑的堆砌在学生面前。

风筝课文反思总结篇3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 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贾平凹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

因为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

篇11:风筝课文反思

文中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方面讲了作者小时候快乐的童年生活。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执教这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读会课文,学习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别描写了的过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结合课后题“课文写了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的语句,讲讲体会.”自己学习课文.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来给大家讲体会,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学做风筝部分时,孩子谈到从”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体会到了做风筝时迫切的心态,同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词的意思.从”依然快活”体会到劳动后的快乐.从”幸福鸟”想到风筝寄托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然后抓住这些感受读课文.

篇12:由“放风筝”想到的课堂教学

在教育界,人们习惯于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比做放风筝。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过于严苛,风筝的线就容易绷断;反之,如果过于放松,则风筝飞得不高。放风筝是一门艺术。它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究“度”,切勿过犹不及。所以,智慧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都是张弛有度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展翅高飞。

我们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笔者认为,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更像是放风筝,控制太紧,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过于松散,则容易乱哄一气,效果不佳。笔者试通过对比同一教学内容下的两个不同案例,略谈“放风筝”式的课堂教学所体现出的优势。

《建立素材资料库》是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学习资料有序分类的方式,能够按不同的素材类型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并将素材文件有序分类,存放到各自的文件夹中。

案例一:教师以“周末回家的方式”作为情境进行导入,让学生回答他们是如何回家的。他们列举出乘坐中巴车、打的、坐公交等方式。教师将学生回家的不同方式用图1的形式进行概括(为后面说明层次关系做铺垫)。用计算机的形式来表示,即先建立“回家”文件夹,再在该文件夹下建立不同乘车方式的子文件夹,最后得出,这种结构就是树状目录结构。

教师出示任务:打开已下发的资料(由数个不同图标、不同类型的文件所组成)并进行归类。教师演示课件,让学生按照课件上所演示的顺序进行操作,即先建立“网页素材”、“图片素材”、“文字素材”、“其他素材”文件夹,再把各种素材移动到相应的素材文件夹中。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查看操作情况。

当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教师提出可以按照扩展名对文件进行分类,并出示一张表格呈现不同类型的素材所对应的不同扩展名,如文本类型素材的扩展名有.doc和.txt等。由于教师机上可以直接显示扩展名,而学生机不能显示,教师亲自演示显示文件扩展名的操作方法,学生跟着操作。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指出,文件除了具有扩展名之外,还有大小、日期等其他属性,显示文件属性的方法为:右键单击文件→属性。接着,教师出示教材上的随堂练习表格让学生填写。最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

案例二:教师设置情境:元旦快到了,在××中学上初一的小明同学要参加学校里的演讲比赛。他想了一个回顾2008年中国所发生的大事件的主题,并让朋友帮忙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教师出示朋友帮小明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体会很多素材放在一起的特点(乱、查找速度慢),思考应该怎么办。学生经讨论后得出,应该分门别类地整理资料。

教师以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整理资料的方法(建立文件夹,再进行相应的归类)。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操作。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进行单独指导。由于技术难度不大并且资料内容有较大的区分度,学生很快就能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并为其取好名,将各种内容存放进去。如建立“北京奥运”、“地震灾害”、“南方暴雪”和“神州七号”四个分类文件夹,基本达到预设效果。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细化分析。有学生就提出了把文字资料放在一起,把图片放在一起的建议。教师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去掉扩展名的文件,让学生尝试操作,目的是说明“扩展名决定文件类型”。通过巡视,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开具体的文件,视其是否是文字、图片、动画来进行归类。就利用这个契机提问学生,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文件的类型。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扩展名决定文件类型”这一知识点。教师板书不同类型的素材所对应的扩展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为了让学生对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参考标准,教师出示事先已做好的分类文件夹(图2)。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指出,一些学生没有利用资源管理器来操作,这会带来很多不便,进而总结出资源管理器的“树状目录结构”特征。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也整理一下自己家里的电脑。

这是两篇风格迥异的教学案例。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样的一堂课,因为授课者的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姑且抛开对两篇教学案例其他方面优劣的讨论,会发现“案例一”的特点是紧绷。教师紧紧拽住学生不放,按部就班地完成对教材各知识点的传授,其间给学生自由操作的时间很少。学生则紧跟着教师的步伐,亦步亦趋地完成教师交给他们的任何任务。看似各项任务完成得相当不错,实则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案例二”则很灵活。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学习。知识点各环节的设计丝丝入扣、恰如其分。教师还大胆地将课程的顺序进行了重新安排。表面看来,学生不能照着教师的操作“画出瓢”,但实际上,他们的理解和判断分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不难看出,第二种课堂经营模式更像是放风筝。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拥有课前的热身互动

如同放风筝需要助跑,课堂教学也需要课前热身。英语课堂中常出现的“warming up”环节、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游戏互动等,都能搭建起师生之间最初的情感桥梁,也为开展有效教学做好了深层铺垫。所以,哪怕是平凡的一堂课,教师也不该忽视课前热身环节,如精彩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或各种游戏的设计等。

二、完成最初的“起飞”

有经验的放风筝高手会告诉你,要想让风筝顺利起飞,刚开始一定要紧紧地拽住绳子用力向上拉。拉一会儿再适当放松,再用力拉,做到松紧有致。

据资料显示,学生在课上的前15分钟听课效率较高。教师如何把握住这个时机进行重难点落实,是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经验的。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具备较为吸引学生的特点,教师不一定在这15分钟内实施所有的教学任务,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明确学习任务并明晰操作该任务的目的。如“案例二”中,教师呈现出“资料太乱”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从而知道了资料分类带来的好处,他们接下来的操作就有了方向性,而不是始终被教师牵着走。

三、学会“自由放飞”

风筝能够高飞,不仅需要放风筝的人有较高的控制能力,还需要找到适当的环境。作为执教者,要想不固化学生的思路,必须给学生提供自由翱翔的平台,即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操作、展示自我的平台。都说“实践出真知”。教师更要懂得多让学生自由摸索。因为你只能教给学生一种或两种方法,但是他们自己通过摸索形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则会让他们受用终身。如果有了这样明确的方向,教师的作用就是适当地收一下这根线,适时地让学生展示一下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当有学生试图“挣脱束缚”时,教师则要考虑是否“回收风筝”了。

总之,当你深感对课堂教学深恶痛绝、一筹莫展时,不妨趁着合适的天气,去放一回风筝。记住,要带着快乐的心境,你的风筝会飞得更高!

篇13:风筝课文反思总结

3、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

不足之处:1、课堂秩序老师稍微把握不慎,会有点混乱。

2、对于自觉性差的同学,可能无法跟上节奏。因为没有预习。

3、扩展知识还不够。

文章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的热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深受 “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篇14:课文《纸船和风筝》教案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

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

(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读带有拼音的字:

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

(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请学生打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8、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演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能说出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2、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总结谈话

(五)作业设计:

篇15:风筝课文鲁迅预习导读

本文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品这篇作品,作者的立意可谓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的形象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人物形象鲜活,个性分明,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16:课文教学的心得

一、对生词较少,没有新语法现象的课文,就先用英语口头介绍课文大意,边叙述边借助实物、图片、动作、表情、手势或学过的同义词把生词的意思演示出来。同时把生词的音标写在黑板上,拼读两三遍后,联系读音规则在音标下方拼写出单词来,例如:['mainэ]['laibrэri]

miner library

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从词的拼法判断其读音和从词的读音判断其拼法的习惯。

对生词和新句型较多,尤其抽象名词较多又有新语法现象的课文,就先教学生词,后讲解课文;或让学生先自己对照单词表初读课文,然后学生拼读生词,轮流口译课文,由教师纠错。

二、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使学生注意到英语与汉语不同的地方,逐步掌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习惯表达法。用英语叙述课文时,速度要慢,让学生有思考的进间。先让学生把句子字面上的意思说出来,再由教师译成规范的汉语;或教师先说出字面上的意思,启发学生说出规范的汉语。例如Before liberation Comrade Wang Ied a dog's life.学生泽成“解放前王同志过着狗的生活。”这时其他学生听了笑起来。我就提示学生选用合乎汉语习惯的说法,译成“王同志解放前过着困苦的生活。”经过这样的翻译和比较,学生就能懂得用to lead a dog′s life来表达“过困苦的生活”了。英汉对比还包括词序上的比较,这点对高年级学生很有必要。有时我们让学生进行下面的比较,

[汉语]他们在工厂开机器。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英语]They run machines in the factory·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在讲解课文时,我们把句子的汉语意思先按英语的语序说出来,例如:We studyEnglish hardfor our motherland·我们学习英语努力为祖国。跟着要学生说出规范的汉语:“我们为祖国努力学习英语。”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一般就不会写出“Wefor our motherlandhardstudy English。”这样的句子了。实践证明,这样有选择的适当的比较,有利于学生逐步领会英语的一般词序。

三、在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下面几种方法可交替使用:

1、教师有感情地进行示范朗读,学生看着课文静听;2、教师读,学生小声模仿着读;3、教师带读;4、一半学生读,一半学生听;5、学生齐读,教师听;6、个别读,大家听;教师纠音或让学生互相纠正。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复述和进行问答。对话式课文,我们要求学生整篇背出来,并且让他们两个一组地到讲台上表演;其他课文,有些全背,有些背主要的一两段。背诵对提高学生记忆习惯用法和运用英语的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连贯表达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最初,教师可以不断用问话提示学生,让他们说下去。以后逐步过渡到不提示,由学生独立根据课文的意思复述。

《大纲》指出:“在进行问答时,不但要求学生能答,而有要求他们能问,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语法练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让学生提问,教师或其他学生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个学生问“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另一个学生答:“Yes,I do·这个学生马上说:No,youareWrong·You don′t go toschoolonSundays.有些学生还问了不少课文没有出现的问句,例如:How many days/weeks are there in a Year/month/?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这样的问答练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爱做。

篇17:《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阅读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不见到他已经近30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滑翔。

上一篇:和妈妈逛花街作文下一篇:简历 机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