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2024-05-14

小学语文风筝教学设计(共9篇)

篇1:小学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溶洲小学 设计者姓名:潘燕霞

一、教材概述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的课文。该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故通过教学《风筝》,可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所带来的乐趣,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定的铺垫。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乃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质朴,笔调清新,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文章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境。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顺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为三年级的学生,学生能学习运用生活识字与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等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非常感兴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技能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

五、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分析

新的教学理念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课堂,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本设计遵从这样的理念,着眼于三维目标的整合,突出积累、感悟与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积淀语感;在读中体会情感,运用语言;在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

六、评价方法与工具

1、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课堂上,打破了旧的教学方式,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引读的特点,读书的时间较长,方式较多,有个人读、小组读、男女读、齐读等形式。通过读书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读中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3、在教学过程中能进行语文工具性与文字性的训练,读书与双基的训练。最后的拓展活动,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4、体现了自主,充满了开放。通过新颖的板书设计,体现了语文的智慧与教师的素养,也体现了创新精神。

5、能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环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媒体的运用与整合相当好。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该篇课文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八、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详细方案:

一、激趣导入,了解风筝。

1、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喜爱微风吹,害怕大雨浇。(风筝)

2、(看一些放风筝的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风筝。清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板题、读题)

3、同学们,说到风筝,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课本上的资料袋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大家赶快读读吧!

4、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风筝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配乐展示风筝图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导入,能够激起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思路。

1、多么美丽的风筝啊!同学们,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儿。(生读课文,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自渎课文,找出相关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增强阅读能力,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让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吧!(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磨”和“坊”字都是多音字,他们还读作什么呢?(课件出示多音字组词,生读)

3、生字会认了,词语能读吗?(课件出示四个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演示,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

4、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儿呢?(相机板书:板书:做、放、找)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由作者入手,感受“最大的快乐”。(1)、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课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儿。大家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老师介绍作者贾平凹)。

(2)、(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生读)在这段话中,哪个词语道出了孩子们的心情?(板书:快乐)(3)、理解:最大的快乐

(4)、指导朗读。把你认为“最大的快乐”的体会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采用这样的教法,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地体会做风筝的高兴心情,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做风筝时、放风筝时的快乐。

(1)、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小伙伴们的快乐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具体写孩子们快乐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生读、划,教师随机指导。)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从哪里读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3)、你从哪个词体会出了快乐?为什么要在快活前用依然这个词?(4)、我们是怎么做风筝的?(板书:精心、憧憬)

(5)、指导想象:我们会在风筝上写什么,画什么呢?孩子们在做风筝时会憧憬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来读这一段吧!(生读)

(7)、还能从哪里体会到孩子们的快乐?(播放放风筝场景动画)(8)、当你牵着长长的线,把风筝放飞在高高的天空,你会说什么?喊什么?(9)、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放风筝是生活中常接触的活动,这里通过播放放风筝场景动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放风筝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感受,真正领悟快活的心情。】

3、体会找风筝时的焦急与伤心。

(1)、就在大家沉浸在放风筝的幸福中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请大家听课文录音。(动画、配乐朗读风筝失踪和孩子们找风筝的段落)(2)、能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吗?(3)、是啊,同学们,幸福鸟找不到了,我们是多么着急、伤心、失望啊!(板书:失望)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吗?(指名读、齐读)

(4)、就在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流泪时,我们看见了村子里的水磨坊。这时你心里会想什么?(师板书:希望。)

(5)、我们带着希望向那房子跑去,幸福鸟在不在那里,课文写了吗?请读课文最后部分,想象一下‘幸福鸟’到底找到了没有。(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让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1)、(指着板书小结)同学们,大家都是有美好憧憬的孩子。一只小小的风筝,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它给作者,给小伙伴们,给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带来了多少快乐与伤心。我想,不管小伙伴们最后有没有找到‘幸福鸟’,他们一定能够找到的是童年的幸福、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2)、让我们再来读作者一开始写下的这句话吧,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课件出示第一段,生读)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愿在座的每一位朋友都有多姿多彩的童年。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让学生畅谈感受,真正领悟快活的心情。】

板书设计:

↗↘

风筝

(快活 喊叫)

(贴风筝图)

(精心 憧憬)(失望 希望)

童年 快乐

篇2:小学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请学生说一说,从而引出课题。)

二、照纲学习,合作互助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三、展示交流(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2)放风筝。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3)找风筝。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四、拓展延伸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五、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一写。板书设计

风筝 做 放 找 快活 高兴 伤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第三,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篇3:放飞语文教学的风筝

有几位热心的老人指导我, 放风筝时一定要注意风向、风速, 还要讲究放线收线的技巧……

老人的指导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说广场上线两头连接的是放风筝的人和风筝, 那么课堂中, 线的两头连接的就是老师与学生。广场上, 人们希望通过线绳放飞一只只风筝, 而课堂中, 我们不也希望通过这一堂堂的课, 把孩子送上他所希望达到的天空吗?

联想着, 思索着, 我猛然醒悟, 语文课堂就要放飞那一只只风筝。

一、巧借东风———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本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中的“读”有以下要求:低年段阶段,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默读。中年级阶段, 初步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步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崔峦老师曾说过:“备课, 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又要明确达成目标所要采取的方式、手段, 策略。”因此,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课程标准”为本, 要紧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年段特点。基于这一点, 作为教师就应研读课标, 读课标“前言”, 把握基本理念;读目标, 增强目标意识, 明确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熟记学段目标, 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三位一体, 整体考虑每一节课;读“实施建议”, 提高操作能力;读“附录”, 和孩子一起成长。“磨刀不误砍柴工”, 教师研读课标, 就是“磨刀”, 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 只有加强课标的研读, 确定恰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能才能彰显。

二、善于放线———以学生活动为本展开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均应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 设置合理情境, 创设主动参与的氛围。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创设合理的情景, 鼓励学生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 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以《欢乐的泼水节》为例:

师:同学们, 要去参加泼水节了, 你要带哪些东西去呢?

生:桶、瓢、盆

师:对呀, 你们看, 这就是桶, 这是塑料桶, 可是在很久以前, 桶大多是用木头做的, 所以是木字旁, 而且桶一般都有个把手可以拎, 所以文中说“提着桶”。 (生讨论)

……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几组词, 能换个动词吗?

生:不能, 因为工具不同, 所以用的动词也不同。

……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 老师正是充分关注到了低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创设合理情境, 紧紧抓住课文中动词的特点, 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2. 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善于运用文中的空白点、矛盾点, 鼓励质疑问难, 以疑激思, 以疑激趣。

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片段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好好地默读课文, 关于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师:找到了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以及爱因斯坦的语言及心理描写,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呢?

生: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和爱因斯坦的看法各不相同, 为什么?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是呀,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呢?今天, 我们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 无论是教师的导问, 还是学生的质疑, 都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 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只有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 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这风筝才能飞得高, 飞得远。

三、精于收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评价

马卡连柯说过:“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我们在评价时, 应把握一个尺度,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 对学生进行一种正确的评价、引导, 既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 又不忘却文本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 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 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 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采用合适方式, 提高评价效率。

放飞风筝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努力掌握这门艺术, 让语文课堂丰富起来, 扩展视野, 增长见识;让语文课堂宽广起来, 探苍穹寰宇, 追求真谛;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启迪思维, 迸发想象, 喷涌情感, 碰撞思维;让我们在课堂中放飞语文的风筝,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摘要:在一次偶然的放风筝体验中, 让作为教师的我感受到要在语文课堂中把握好每一次的“放风筝”必须做到:巧借东风——有效确定教学目标;善于放线——体现以生为本;精于收线——体现评价的促进作用。

篇4:浅谈初中语文《风筝》的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清晰

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2.教学方法得当

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是学生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其他学生很受启发。评点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通过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对于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这样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得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通过教学我找出了自己教学的优势。

1.导入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3.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如:“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

然而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得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还有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2.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由此可见,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从总体上说,通过对《风筝》的教学,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1.以自身对文本的生命化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

我始终以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位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2.以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指归,让学生在建构精神家园的同时,发展言语能力

语文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知识,而且承担着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重任。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除了建构物质家园,还要建构精神家园。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向善的良知,向美的情怀,向真的思想,有超乎于现实功利之上的道德、理想、信念,有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终极关怀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为此不避辛劳、殚精竭虑,目的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个精神生活的寓所,唯有精神的家,才是人类真正的归宿。因此,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我们要重视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这种建设,不是架空地喊口号,而是要借助于言语活动进行。因为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人类的思想与情感、智慧与问明、知识与能力,都要借助语言得以表达与承传。

篇5:小学语文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的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古诗,向往美妙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有的放矢地浸透识字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细读文本,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通过阅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受“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人生真谛。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坏、祝、幸、福”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分同音字“漂”与“飘”的用法。 2、能抓住重点词语“乐坏了”,体会小熊和小松鼠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并积累。

3、擅长与别人进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道理。

1、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识字、写字才能。

2、在自主读文的根底上,体会小熊和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并积累好词好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纸船和风筝。教师板书课题。 2、出示本课词语,进展课前检测。 (1)同桌互相词语读。

(2)当小教师带大家读词语。相机正音:“扎”,借助字典及图片,明白多音字可根据它的意思来选择它的读音。

3、出示长句,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节奏就能将长句读好。

【设计意图:因本课生字词较为简单,上课后,直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大大进步了上课的效率,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灵敏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还积累了有效的识字、辨音的方法,从而大大进步了识字的效率,逐步具备独立识字的才能。】

1、字音读准了、句子也会读了,那我们如今就再读读课文,这次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将课文读的流利又通顺。让我们坐端正,把书拿起来,自己读自己的!

2、又读了一遍课文,你哪里读得有进步或又有哪些新的收获?3、文中的小熊和小松鼠也是一对好朋友呢!(师板画)找找它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学生上黑板贴图。

4、出示文中句子,辨析同音字“漂”和“飘”的不同。并加以运用。

5、在理解词语的根底上再练读两句话,学会读文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板画,不仅增强了课堂的兴趣性,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间隔,从始至终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开展,关注细节,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的特点,进展同音字的辨析。让语文知识变得深化浅出,更加适宜低段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1、师生一起合作读读课文。

2、我想采访一下这只小熊,你收到了一份什么礼物?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再读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结合书中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小熊的表情、动作、试着填一填。小熊收到了纸船,乐得…… (1)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推荐积累关于快乐的四字好词语。

(3)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引读),这就叫——乐坏了(出示词卡)假设你能将四字词语积累下来,那你的语言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会积累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5)“坏”这个字也是我们所要学写的一个生字,指导“坏”字的书写。

(6)指导朗读,感受“乐坏了”。

4、那随风飘扬的风筝礼物中又藏着什么机密呢?请这只小松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收到的礼物,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此时的心情吗?

5、关注三拼音节“抓”,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抓”字,并积累更多的带有提手旁的生字。

6、拓展延伸:联络文中的第二幅插图,试着填一填。 当___时候,小松鼠觉得特别幸福。 当___时候,我觉得特别幸福。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络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深长。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展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才能。】

1、小熊把祝福扎到风筝上,松鼠把快乐折进纸船里,,纸船和风筝给小熊和小松鼠带来了幸福,出示:祝、幸、福。这三个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写的字。

2、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祝、福”。学生在写字纸上自己写一遍。 4、写这个“幸”字你认为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练习。

5、连起来读一读,“祝你幸福!”这是一句话。就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祝福,送个你身边的小伙伴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写字,因此在写字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看教师范写,记住笔顺,接着学生自己临写,真正到达细化写字过程、有效提升写字质量的目的。在写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才能,又进步了写字才能。在互送祝福环节,力图激发学生内心最美妙的情感,共筑一个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1)纯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乐坏了”等词的意思,《纸船和风筝》课堂实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熊、松鼠图片,大纸船实物。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课,让我们把课题清楚、响亮地读一遍。

昨天教师要求大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完成得怎么样?自己再讲一讲。

谁能清楚、简洁、完好地讲一讲?抽生讲故事。

瞧,故事中的小松鼠和小熊他们来了,(图)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师:咳,大家好,认识你们非常快乐,欢迎大家到我们的家去玩。

1、(课件出示小松鼠和小熊美丽的家)我们来看看松鼠和小熊的家,怎么样?(课件变换:小河上漂着无数的纸船)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美丽的小溪里有好多纸船呢!师:猜猜!纸船上会有什么呢?

生:小松果。

师:是吗?

生:草莓。

师:有可能。

生:放着写满祝福的纸条。

师(神秘状):纸船上终究有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怎么全是词语呀?恩,只要大家读好了这些词语,松鼠会给你们惊喜! 抓住松果草莓

祝愿幸福乐坏了

吵架难受飘荡漂流

师:谁来读一、二排?

生:(第一、二排)… …

师:你的表现太棒了,小学二年级语文《纸船和风筝》课堂实录》。看!松鼠真的送你一只大大的纸船!读一读。生读:祝你幸福!

(一、二排一起读一遍)

师:生活中,什么事会让你快乐,会让你乐坏了?生:… …

师:那就再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乐坏了”表现出来! 生:第三排… …

师:声音真响亮,松鼠也送你一只大大的纸船!祝你快乐!你们想要吗?那好,我们一起来正确、响亮地读第三排。

真棒!松鼠把纸船和风筝送给你们。(课件出示纸船、风筝)过渡:这只风筝怎么样?… …就是这只风筝,这只纸船,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自己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

(一)感受成为朋友的快乐:(精读2、3、4、5自然段)师:如今我来采访一下松鼠,你是怎样成为小熊的朋友的?生:… …

生:… …

生:… …

师:小熊,你收到礼物了吗?

一只纸船、一个松果、一句祝福,就值得你那么快乐吗?生:我得到了别人的祝福,所以我乐坏了。 生:有人在关心我,所以我乐坏了。 师评:多么真诚呀!

被人关心是一种幸福。

读一读,体会小熊的快乐。

师:松鼠呢,你收到礼物了吗?

生:… …

师:读一读,体会松鼠的快乐。

师:谁和我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范读,师生对读3、5段——分组对读。)

让我们把祝福再次送给朋友,让我们热情地说——;让我们真诚地说——;让我们大声地说——。(读问候语)多么真诚祝福啊!松鼠和小熊当然乐坏了。

(2)二段:(课件)快看,这就是小熊收到的纸船,它是怎么来到小熊身边的?拿出手来演示演示。(你为什么这样演示呢?)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四段:瞧,美丽的风筝又是怎么来到松鼠身边的呢?(二)理解词语“漂呀漂”和“飘呀飘”。

(出示课件)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生:第一个“飘呀飘”右边有一个风字,所以是在空中有风才能飘;第二个“漂呀漂”是三点水,所以是在水中漂。

会用这两个词语吗?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在天空中飘呀飘?第二个呢?

在天空中飘呀飘;(树叶)在天空中()飘呀飘。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习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方法

3、摆字卡读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到达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

第二课时

1、开火车读词语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松果

草莓纸条幸福快乐漂流飘荡

2、选择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3、指名读读课文。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提醒写好字注意什么?

抓:关键是“爪”的书写-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二笔竖要直。右边不要写成“瓜”。

祝、福:示字旁的书写-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3、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4、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5、展示,评议。

1、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并互相得到了对方的祝福,使他们拥有了幸福!今天,教师发现同学们不仅上课听讲认真,积极发言,而且书写也很漂亮,教师也想把祝福送给你们,祝你们越来越优秀。同学们你想把祝福送给谁,想对他说些什么?把你的祝福写在祝福卡上吧。(播放《友谊天长地久》)2、出示句式:我想把祝福送给,祝他(她)。 我想问一下,你收到了他的祝福后,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了朋友的祝福,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妙,更加幸福。课下,把你的祝福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1、写生字词。

篇6: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了“我”和哥哥到体育馆放风筝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将“我”和哥哥拿着风筝来到体育馆。第二自然段讲到体育馆放风筝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越来越多,非常美丽。插图描述了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学生反思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的学生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于是我提前一节课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学生显得有极大的兴趣。

教学过程反思

篇7:小学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2)出示画面,感受风筝的美丽。

(3)从这句话中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篇8:小学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笔者综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以往的教学实践, 以《纸船与风筝》为例, 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纸船与风筝》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运用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与风筝让两个不相识的小动物———小松鼠与小熊成了好朋友。后来, 它们因一点小事产生不愉快, 纸船与风筝又促使他们重归于好。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与课文内容十分契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效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上课前我仔细地研究了教材, 做了充分地预设, 因而收到很好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巧借插图, 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时, 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与阅读期待。本文的一幅插图被印在了语文书的封面上, 使得很多教师忽略了此细节。我在导入时巧妙地利用了编者的这一安排, 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1. 导入。

师 (举起语文书) :小朋友, 你们瞧, 语文书的封面画美吗? (美) 上面的小熊和小松鼠可爱吗? (可爱) 哟, 天上飘扬的风筝和水中漂流的纸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你们想不想去读一读呀? (想)

2. 揭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语文书第92页, 一起走进故事《纸船和风筝》。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提醒“筝”要读轻声。

“故事的插图竟然被印在了语文书封面上, 这肯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这样的教学言简意赅, 简洁、有效, 学生也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巧借插图, 放飞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 想象是多么的重要。本篇课文中的第一幅图上画着一只小纸船在水中漂, 画质清晰, 意境优美, 容易引发无穷的想象。于是,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小松鼠折了一只纸船, 放进小溪里。 (出示画面) 瞧, 就是这一只纸船呢!看着这一只小纸船, 小松鼠会对它说什么呢?

师对着一生问 (情境转换) :小松鼠, 小松鼠, 你会说什么呀?

生1:小纸船, 小纸船, 请你一定要把我的小松果带给小熊噢!

师 (问另一学生) :小松鼠, 你会说什么呀?

生2:小纸船, 小纸船, 请你慢慢漂, 一定要把我的祝福带到呀!

生3:小纸船, 小纸船, 一定要让我与小熊交上朋友噢!

……

师:小纸船带着小松鼠的嘱托出发了, 它会怎么漂呢?

在此教学片断中, 学生的思维是鲜活而独特的, 声音是发自内心而真实的。在可感的画面面前, 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任自己的思维驰骋。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 我想, 这虽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 但主要是图画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这样的课堂, 我认为是有效的、高效的, 是有活力的。

三、巧借插图, 丰厚词涵

张祖庆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 词语教学应该“开掘词语的深度”。利用课本插图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词语内含的丰富意蕴和感情色彩的理解, 实现词语与学生精神领域的对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 使学生更好地体悟文本的情感,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文第三段写到小熊收到小松鼠的礼物乐坏了。如何让学生体会小熊收到礼物的那份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说说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熊?

生读后汇报:很高兴, 很快乐等。 (生说得很笼统)

师:你们收到礼物很快乐会怎么做?

生:我会高兴地跳起来等。 (生说得比较生动)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图, 你看到了一只乐成啥样的小熊?

生1:小熊的手脚在舞动。另一生马上接嘴说:这叫“手舞足蹈”。

师:请你当快乐的小熊读一读这句话。 (生快乐地读)

生2:我看到小熊一蹦三尺高。

生3:我看到小熊的嘴巴笑歪了。 (师:哦, 真是太高兴了呢!)

生4:我看到小熊的眉毛像是要飞出去了。 (师:对,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眉飞色舞”, 请你当小熊读)

生5:我看到小熊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了。 (师:你来当小熊)

师:小熊如此高兴, 课文中有一个词来形容, 是: (生接:乐坏了) ……

低段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要把抽象的词语化成可感的形象, 学生才能很好地领会。本环节的精彩生成正是因为有了可感的画面做铺垫, 才使得“乐坏了”不再是一个冷冰的词语, 而是一种蕴含情感热度的体验。学生的思维活跃, 教师才能如此轻易地化解难点。合理利用课文插图, 真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巧借插图, 引导背诵

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 我对它的解读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低段的学生说话无序, 口头表达能力较弱, 正需要积累这方面的语言模式。因此, 在此处引导学生背诵是必要的。然而, 当堂背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假如借助插图, 为学生架起一座梯子, 则会减缓坡度, 降低难度。我的课堂生成是这样的:

(创设情境) 师看图激情描述:现在, 老师带你们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瞧, 那儿有一座高高的山, 一片茂密的树林, 一条清清的小溪, 溪水缓缓地向前流淌。那儿还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 草地上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小松鼠和小熊的家就建在这儿。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学生自由读第一段课文。师生交流小松鼠和小熊的住处, 看图理解“山顶”“山脚”的意思。

师:这么美的地方, 谁当小导游介绍。

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现在, 谁能不看课文, 指着图画来介绍呢?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师生一起背诵。

在此教学中, 教师激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情境中, 学生不由自主地读起了课文, 在读中理解词语、文意。在学生读通顺、读准的基础上, 接着让学生看图叙说, 最后, 熟练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篇9:期待:语文教学应当放飞的风筝

期待,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对象产生的意念的牵引和精神的驱动,它是引发行为主体产生有效行为的积极而活跃的心理动因。期待心理的形成基于其他人、事、物的影响,其重要性在于引发和促动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期待的心理状态下,主体行为的产生是自觉自愿、自然自律、主动积极的,因而也是高效的。对语文教学而言,期待不是教师的专利,它是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多维生发出来的心理动力,是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双向诱发而生成,并寄托在语文资源实体中力求实现的内心希望。

人只有在充满期待的状态中才会有乐趣和热情,才会孕育巨大的潜能。语文教学如果能够营造出符合师生双方需求的期待效应,生成期待的科学内容,建立期待运行的合理机制,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培育出期待的良好心智,将会充溢出教学互动的生气和活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相反,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畸形异化,使生动的语文课程资源风化成“枯枝败叶”、“死灰烂草”,不但对学生健康的语文学习心理的形成造成严重障碍,而且对教师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也极为不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没有注重营造良好的期待效应。期待发生了错位:教师有期待,而学生无期待;教师拥有期待权,而学生失去了期待权。教师的期待由于没有学生的期待与之交相辉映,不但难以成为教学运行的动力,反而常常变异为教学发展的阻力。教和学达不成平等的关系,教左右着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内容的实施、过程的推进,全都取决于教。如果将语文教学的目的仅仅看成是语文知识的传授,那么在教学关系中发挥教的决定性作用,也许可以达成“传授”的目的。但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有更深层次的指向,比如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教师“搬运工”似地去“搬运”语文知识,那是不可能奏效的。教虽然左右着学,但无法保证学的正常运行,“左右”往往变幻成“束缚”、“强制”、“威逼”、“棒喝”,甚至是“扼杀”。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机械、呆板的固定程式,谈不上“双边”活动,更谈不上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良好的期待效应中寻求力量源泉。首先要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运行创设良好的期待氛围,实现期待的正确定位,形成多维期待效应。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发展。从这一角度讲,语文教学中的期待,是在教学互动关系中形成的师生双主体多维辐射的心理趋向: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外向期待和教师对自己内向期待,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外向期待和学生对自己内向期待。在语文教学良性关系中,教师对学生充满美好期待,用热情去催发学生理想幼芽,用智慧去点燃学生期待之火,从而使学生鼓起生命的风帆,在语文海洋中破浪前行。所以,我们要彻底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良好的期待心理状态的运作规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满着期待,以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彩色的期待一旦在语文教学中生成和放飞,教和学之间便填实了沟壑、弥合了缝隙,通过对语文资源的采集、评价、吸收和创新,形成双主体个性化的语文素养,同时成为推动语文教学顺利发展的动力源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再是单方面指向学生的标准和教条,而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契合、情感的交融以及思想、观点的激烈碰撞、相辅相成和创新提升。

二、教师期待的归真

语文课堂教学期待的错位是由教师期待错位直接导致的,使语文教学方向偏了轨,给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埋下了隐患。

教师期待的错位表现为:(1)只存在外向期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对学生的期待,而无对自己的期待。在对自己没有期待的教学氛围里,教师的任务就是一味地将书本知识或既定的经验、社会价值标准“传输”给学生,期望学生按照社会认同的价值标准体系或教师的意愿去完成格式化的发展。教师认定自己的期待是社会价值标准的“模板”,所“传输”给学生的思想、观点、见解、方法等绝对正确。在失去质问和创新的情境下,教师在辛勤的忙碌中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少人在教学奉献中“智慧宝囊”逐渐地干瘪下去,陷入知识和能力日渐萎缩的尴尬局面。(2)单方面逼向学生。在教和学的关系中孕育出来的期待往往只是教师意愿(成人化、程式化、格式化)的表达,他们逼着学生按照既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审视世间万物和人间万象,按照自己的指向循规蹈矩。教师成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宰。(3)期待内容不科学。教师对学生往往生发出灰色的期待:学生要“听话”、“乖顺”,对老师不能有一丁点的“怀疑”和“拂逆”。教师期待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应试能手”,在考试中夺得好成绩。教师的期待蒙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使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牺牲品”。(4)期待无运行策略。教师对学生期待信息的传递方法也极其简单:往往是强行“填塞”和“灌输”,逼迫学生一味的接受和认同。但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师的期待在“复制”给学生的过程中显得苍白无力。

新课程改革急切地呼唤教师期待的归真。教师期待实现归真,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便能顺利地形成,语文教学也就能“旧貌换新颜”。教师期待的归真体现在:(1)内容上:教师要更新观念,生成崭新的期待思想。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武装头脑。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再是维系于考试和分数,而是指向于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地发展语文实践能力,将期待的指归定位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2)形式上:教师要民主开放,形成互动的期待关系。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充满期待,而且要放开束缚,让学生大胆生成美好的自主期待,鼓励学生对文本、老师、社会等产生广泛的学习期待。教师还要对自我充满期待,坚持学习进修,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以保障学生享受优质学习支持服务。

三、学生期待的放飞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期待没有得到关注,失去了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凭着死记硬背的工夫就可以考高分,成为“好学生”。如果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超出了教师的期待,就会遭到斥责和棒喝。比如教师教育学生:“武打、言情类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不太高,所以同学们不宜多读。”而偏偏有些学生读金庸、读琼瑶比读鲁迅、读冰心要痛快淋漓。如果这种状况被老师知晓,学生便会遭殃。在期待难以自主生成的不自由的学习中,学生活蹦乱跳的童心窒息了,美好的心灵之花凋萎了,奇妙的

想象之火闷灭了,闪烁的思维之光消失了。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文本上作者的观点总是无懈可击的;文中的人物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复杂的人物性格被教师按照一定的模式刻削得呆板平整。学生面对的语文世界脱去了多彩的“霓裳羽衣”,优美的情弦喑哑了亮丽的音符。学生没有自己的期待,就等于失去了自我的本性和自主的权利,也就自然而然地丧失了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应当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期待情境,让学生点燃心中期待之火,迸发出语文学习的期待激情,放飞心灵期待的风筝,从而使学生形成主体内部学习动因,养成自主、自觉地学习语文知识、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学会营造学生期待的诱导和催发机缘。

上一篇:提高职工身体素质 增强企业凝聚力下一篇:在社会新阶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