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形势与政策讲座

2024-05-03

听形势与政策讲座(通用11篇)

篇1:听形势与政策讲座

听形势与政策讲座有感

20xx年12月2日下午,我们在四教的阶梯教室听了一堂有关文化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选择的讲座。听后感触颇多。

给我们讲座的覃老师把这次讲座的主题命为“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选择”。她先是给我们讲解了文化价值观的概念。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夫的总和。狭义上是指人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比如文化、科学、艺术等。文化价值观是指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及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文化价值观是一群人认为正确的、有益的或有价值的信条和特点。当然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与教育,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然而我们也不能一味的继承,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与时俱进。在当代社会,我们要认清什么是好的文化,什么文化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其中我们要注意的是核心价值观是指在文化价值观中起主导地位和基本作用的根本观念和理念。覃老师说到,我们现阶段的主流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只有在不断的加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使我国慢慢变成为富强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要知道我们的文化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次覃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新的概念“软实力”,软实力是对世界各国制定的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找那个要的参考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任何一个国家在提高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的重要的。提高我国的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世界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文化的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主席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说到底就是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覃老师给我们看了最近的一个社会比较关注的事件,就是10月13日下午,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被车轧”事件,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两岁的小女孩悦悦,在一个巷子里玩耍,被一辆的面包车撞了之后,司机再明显知道撞人事实的情况下不顾小悦悦的死活,逃逸的事。发生在后面的事跟是让人痛心啊。面包车逃逸之后,前前后后有十八位路人经过那里,但都视而不见,从小悦悦的身边走过,眼睁睁的看到小悦悦躺在血泊之中而不与理睬。这到底是怎么啦?这个社会是怎么啦?人们到底是怎么啦?十八位冷漠的路人不得不令人们深思啊,我们的社会现在的确是在飞速的发展,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好像也缺失了什么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脚步好好想想价值观选择的问题,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进步。

听了覃老师的见过之后,我深深感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价值观的正确选择。做一个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的大学生。

爱国

篇2:听形势与政策讲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国的能源战略问题

中国能源安全主要面临结构性危机和制度性困境和挑战。能源结构不合理,依然是以煤为主。能源人均占有量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大,储备体制不健全。能源利用率低,能源环境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从供需入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应对结构性危机 立足于国内(包括陆地和海洋)能源的勘探、开发和建设。例如,随着大庆等老油田产量的下降,近年来新疆已逐渐成为国内第三大石油基地。又如,2007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曹妃甸港区)发现了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40多年来中国石油勘探的最大发现。此外,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是中国成长最快、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海洋产业。

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机制。目前中国已制定了石油储备规划。2003年5月,中国正式成立了国家发改委石油储备办,专门负责协调石油储备。2003年,中国开始规划建设首批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分别位于大连、青岛和浙江省的宁波、舟山。2007年12月正式成立了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到2010年,中国将建成相当于3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解读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问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鉴于历年文化欠账太多、文化事业底子薄的现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比重应在较短时间内成倍增加。有四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1.大规模展开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2.大规模充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设施和资源,包括藏书等资源。

3.扩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人员编制。

4.加大中小学的美育教育力度。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篇3:听形势与政策讲座

关键词:科学唱法,美声唱法,气息

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在北京音乐厅连续开了两场音乐会, 一场是中国歌剧, 艺术歌曲和民歌, 一场是外国的。这个岁数的人, 声音还那么年轻, 气还那么足、情还那么润, 引得同行和声乐爱好者奇怪, 他以前在合唱队, 有一阵高音没有改唱中音了。他能出现这样的光彩, 且数年不衰, 用的是什么招儿?有一次, 他应中央音乐学院环球音像出版社之邀来中央音乐学院讲座, 三百多座位的小礼堂, 有一百多人站着听。

一、什么是科学唱法

程志语出惊人, “别人说我是唱美声的, 可我认为就没有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 只有一个科学唱法。我们虽然听出三类歌曲不同的味道, 那是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调整自己的共鸣、位置、气息而出的效果。这三种唱法我都能唱。我的学生这三种唱法也唱。”程志还真的当场唱了西北民歌《走上高山望平川》和《篱笆墙的影子》。程志的学生分别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夜星光灿烂》、《松花江上》、《忠诚的爱》等中外三种类型的歌。

程志还说,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如同地下石油, 得先开采出来, 再根据用途炼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沥青。”程志继承了他的导师沈湘的学说。沈湘认为嗓音条件, 就是每个人作为唱歌这个乐器的厚底, 要想成为发声优美的乐器, 就要制造, 这个过程是一辈子。但往哪个方向造, 学间可大了, 如果依着你听着好, 如帕瓦洛蒂, 但你不是那嗓, 这个乐器就自毁了。所以, 一个合格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嗓音条件。程志展开导师这一观点“你学别人, 到你这一定是毛病。”我想也是, 马国光的鼻音、李双江的颤音、施鸿鄂的抬上唇, 楼乾贵的靠前、刘秉义的喉音, 在他们身上, 本着他们的条件已成特点, 可你要摸仿他们, 肯定是个筛子, 好的全漏了, 剩下的全是放大的毛病。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 字正腔圆, 是指你一出口, 就咬准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听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有人提问像说话一样唱歌没有感情怎么办?程志说, “人们说话的语调最能传达感情, 唱不出感情, 那是还没有像说话那么唱, 那你一定要想想怎么说这句话, 先小声, 找着了, 再放大。”程志自己又做示范, 最后他幽默地一笑, “歌唱得美不美, 要先看你说得好不好。”

二、听了程志老师的讲座感触

1、轻声练习的重要性 (口腔的体操, 每天不断地练习)

(1) 作用:可以避免80%喉部的毛病 (喉部肌肉帮助用力、舌跟僵硬) 。 (2) 什么样的轻声是准确的?带有呼吸支持的轻声, 用“u”的母音练习很容易避免喉咙的憋紧和挤卡 (舌部放平、舌尖慢慢下压底部去抵、有向前用力的感觉、微闭口形、微笑的感觉) , 音量大小以自己的耳朵刚刚听到的音色是最好的。 (3) 忌讳:上高处出现假声, 要在自然声区中练习。

2、呼吸的支持、位置的摆放

(1) 声音要放射出来, 要摆在硬口盖上的某个部位 (才有反射、共鸣) 。 (2) 歌唱时用自己的腹部, 声音在微笑状态时, 硬口盖、前腭已经积极起来了, 发出的声音就具有金属声。学习声乐不是用嗓子, 而是用脑子。

3、舌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1) 舌头牵扯整个喉部的关系 (舌头最好是放平后向前伸展) , 舌部向前伸展时喉咙才能打开 (舌部向前, 舌尖向前推, 舌中成桥状) 。原来都是撑喉咙, 不是打开。用上呼吸后舌头伸出来与放进去声音都是一样的。 (2) 唱歌时尽量避开舌跟的用力, 舌部总是很自然地摆放。你不去找共鸣会来找你, 你去找共鸣会没有共鸣。把器官形成 (摆好) 以后共鸣就会自己出现。把声音用气送到嘴皮上。

呼吸的要领:吸气时象闻一朵花, 歌唱时要像在不断的吸气, 像咳嗽爆发的延长。唱的时候小腹是向里, 把小腹捏住一样、提升。

几种唱法的问题:只存在科学的发声法, 语言决定了发声 (不存在民族唱法只有美声, 只有民歌) 。

换声区:不必要去换声, 好的歌唱家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方法的, 声音是天生的一样。建立好自己的中声区基础, 呼吸一定搭住、放好, 放在声穴的地方, 口里不再给加任何压力, 气息流畅地在腹部生根、不动了。

要找适合自己最好的母音去训练:“u”母音能让喉咙不加很多的力量, 能让位置容易高。喉咙开得比较大时用“i”、“e”。

高音低音的平衡问题, 歌唱的位置是说话:摆在正确位置时既高也能低。一首完美的歌基本在同一个位置上来唱的, 像说话似的。由风格、感情决定歌唱的位置, 技巧好能使声音控制成各种风格样式。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吗?所谓字正腔圆, 是你一出口, 就咬住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唱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

三、结语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自然的唱法就是科学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 只有这样才是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篇4: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北大讲座论文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北大讲座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选修了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模块,一共听课三场讲座,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球科学等不同方面,开阔了我的视界,收获很大。

第一场讲座是北大经济学院苏剑教授带来的“中国经济为什么被看空”讲座。苏老师首先讲了中国经济被看空的三个原因:政府债务问题、房价泡沫和工资成本上升。房价泡沫问题确实严重,政府调控效果不佳,确实有可能出现危机。工资成本上升,表现在劳动力短缺已经出现,工资上涨已不可避免,工资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迫使企业削减产出,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然后苏老师和我们讨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苏老师强调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造成劳动力短缺,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这点与我们从小书本上教育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观点发生冲突,现场很多同学也表示不能理解,但是苏老师的进一步阐释使我慢慢同意了这个观点。总之,苏老师的讲座使我的思维受到冲击,改变了之前的看法。

第二场讲座是温铁军教授带来的“中国道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讲座。温老师是一位看起来非常和善的老师,语调缓慢却引人思考,温老师非常认真敬业,从七点一直讲到九点半,带来的观点也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百年梦想,但是选择城市化的模式,还是走城镇化的道路,一直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焦点问题。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如何立足国情探索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温铁军用十数年时间走访发展中国家调研,10年前他开始反思城市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只有城镇化才是中国路子。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也是全新的,感觉这次讲座收获很大。

最后一场讲座是我们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进江教授带来的“大地的颤抖-地震知识讲座”讲座。张老师给我们讲过构造地质学,但却没听他讲过地震知识,这次张老师给我们带来正确的地震知识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行动方法。他首先由最近发生的雅安和俄罗斯地震谈起,告诉我们21世纪已进入地震多发时代,地震带了对自然和社会带来灾害,地震最主要的形式是断层地震,其基本机制是岩石的弹性回跳。接着张老师讲了地震的基本概念以及地震形成与板块运动,地震的研究前沿问题。张老师从现实到理论又回归现实,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震有关知识,是我对地震的形成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改变了我对地球科学的看法,地球科学是一门富有魅力且具有很大实用性的科学。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这几场讲座中,我想重点谈谈温铁军教授带来的“中国道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讲座。因为我平时对社会学基本没有了解,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城镇化也基本没有思考过,温铁军教授的讲座开阔了我的视界,也让我开始思考社会问题。

温老师的观点是,不反对城市化但反对激进的城市化,城镇化的到了更适合中国。

所谓城镇化,尤指农村“城镇化”,即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是指城市化和城镇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城市化意味着人口集聚与资本集聚,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累计了集聚的风险。比如,农民工医疗、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流行病问题、对石化能源粮食等必须消费品供给的不可间断依赖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历程大多是“空间平移贫困”,将国家分散的贫困农民集中到城市贫民窟。比如巴西、印度等国家,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讲的这里面的故事。贫民窟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冲突,就是“将分散的农民的现代化代价集中起来”。而自给自足的小型农村、乡镇有风险分散的好处。但温老师并不反对现代化城市化,他只是在做风险提示。

城镇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县级以下的城镇集中,在最短半径中让最多的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加大农村的基础建设、保持农舍、维护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这是保障农村成为经济发展“蓄水池”的作用。蓄水池的“水涨水落”与经济危机的可调节程度和社会稳定程度有必然的关系。

中国农村的均分承包制度提供了社会保险,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出现时对失业人口的平稳接纳,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社会**。朝鲜在苏联解体后的粮食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度现代化”造成的。朝鲜作为苏联的前线国,在建国后得到了苏联6万台拖拉机支持,实现了现代化农业,快速实现了人口城市化(70%)。但苏联解体后,对朝鲜的石油与零部件补助断绝,朝鲜不得不发动城市人口的“上山下乡”,一人一把锄头干活去,但由于劳动技能的丧失,使得粮食产量不能供给其总人口;这也是导致“先军政治”,对全体国民进行军事化管理的重要缘由。

温老师提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比如,中国成产了全球50%的猪肉,但只占19%的人口;有70%的大棚在中国;中国的食品在流转、消费过程中浪费惊人;这种浪费型消费值得反思。要知道,近几年,全球有多个不发达国家发生粮食危机。不是总量不足,而是价格高于这些国家的支付能力。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温老师认为资本主义由于生产过剩有其内生性危机,导致一次、二次大战,三战没有产生,是因为新兴国家转移了资本主义实体产业,而东亚文化圈不同于欧洲文化圈,尤其是其牢固存在的小农农村可以吸收失业人口,使得危机没有爆发。

可见,温老师认为城镇化的优点之一是自给自足的小型农村、乡镇有风险分散的好处。这个观点我非常同意。

2009年1月,官方宣布经济危机以来有2500万农民失业。这个数字公布后让很多国家震惊,因为这个数目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发生都会发生大乱,为什么中国没有?因为从2006年到2009年,中央每增加1万亿的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则可以带动1500万以上农民的在家门口的非农就业;以此可以解释统计局调查的数据,70%以上的返乡农民工不再出来打工。这几年的政策方向是“加强农村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3年来,投资在三农方面的财政比例在不断扩大。还有一个积极的例子,自2003年来,中央将25亿亩山地、林地制定了重新分包到户的政策。2007年到2009年,国家按人按户的占有原则,将资金、劳动力输送到了山区、林地。这也是自1978年国家把农地分给农民以来,将比耕地面积更大的山地、林地分给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抵御了经济危机。这几年中西部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垒起了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使农民就近得到非农收入,并且不需支付大规模转移成本。所以,包容性增长在中国是有经验的,并且也是有成就的。

我认为城镇化可行还有一个理由:从规模上看,由于中国农村户籍人口达到9亿,如果要达到60%的城市化率,就意味着有3.8亿农民要进入城市定居,这是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承受的。所以这种不以跨地区人口流动为特征的城镇化,就不容易导致城市失业率、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社会治安、人口流动、传染病流行等诸多问题。从操作性上看,城镇化与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相适应的,即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都支持城镇化的推广。

温老师支持城镇化的另一个理由是大多数人平均占有多数财富的小农,比少数人占据大量财富的城市化更先进,更公平。这其实就是效率与公平问题。我的观点与温老师的观点不太相同。

当我们争议究竟城镇化或城市化哪个更合理的时候,还是应该仔细分析一下1.8亿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据统计,在2.25亿农民工中,只有0.75亿选择就近工作,而大部分选择外出就业,外出的目的无非是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公共服务。

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格局,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没有刻意采取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而是遵循人口自由流动的市场原则。其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或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却缩小了。即便像美国那样土地肥沃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而广阔的国家,一半以上人口也只集中在五个州,80%的美国人口居住密度区的面积从1900年的占国土面积25%,降至如今的17%。因此,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集聚度、人口集聚度都比较低,区域经济发展的还是比较分散,如上海作为全国最大城市,GDP只占全国的4.4%。

我们应该看到,邓小平当初提出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确实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埃及、巴西、印度、印尼、墨西哥等发展中大国的“地区均衡增长战略”是背道而驰的。但事实证明,邓小平的提出的这一战略取得了极大成功,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即便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采取了地区差异化发展战略,但通过与其他国家经济比较发现,中国无论是人口的集聚度还是经济的集聚度都要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既与我们经济发达程度较低有关,还与我们自2000年以来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逐步演变为平衡发展战略有关。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2001年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目标,以及随后又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都表明中国从2000年开始加大了对内陆和落后地区投入力度的战略,而且,提倡农村城镇化作为提高城市化率的手段。但从过去十年的各地区平衡发展战略来看,迄今效果并不理想,如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让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1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创造的GDP从3.83下降至1.32,而东部地区目前仍达到2.44。欠发达地区投入多产出少,导致其经济地位不断下降,且当地居民的收入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也不断拉大,从城乡居民储蓄总额来看,2002年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差距是3.13万亿,到2007年则扩大到6.26万亿,短短五年中整整扩大了一倍。

为何各国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都没有取得成功呢?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实际上早就做出解释了,即只有适宜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产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才能形成规模经济,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集聚经济下达到规模经济的最好案例。人们移居经济聚集区域,不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这也加剧了聚集区之间的就业竞争,同时降低了非聚集区的竞争压力,从而促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生活水平趋同。

在美国,由于市场选择了集聚经济模式,导致大城市成为多个制造业中心,而且由于人口、资本、技术等密度的增加,服务业也得以空前发展,其增加值反超制造业。而小城市则发展成为某一领域专业化较强的城市。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本质上就是要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那就应该发展集聚经济,通过加大对高密度地区的资本投入,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而不是简单采取均衡发展战略和本乡本土的城镇化战略。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人才都是往人才密集的大城市集聚,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不论是技术型人才还是农民工,大多都往东部,尤其是北京、上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海和深圳这些特大城市流动。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从建国至今,都有过几次建成重工业基地的举措,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如50年代初的工业化阶段和文革期间的三线建设,其结果既没有发展起内地的重工业,又没有留住人才。而目前中国虽然可以通过资本投入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却难以实现相应人力资本的匹配,最终还是无法解决规模不经济的难题。

总之,中国道路的选择:城镇化还是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温铁军老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了城镇化的可行性与相对于城市化的优点,但也有观点认为人们移居经济聚集区域,不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这也加剧了聚集区之间的就业竞争,同时降低了非聚集区的竞争压力,从而促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生活水平趋同,这些观点的争论使我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希望中国能够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蓬勃协调发展。

篇5:听形势与政策讲座

安徽财经大学形势政策与报告讲座之国际形势与趋势

2012年2月29日下午三点,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教授王宇红莅临安徽财经大学。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为统数学院全体同学举办形式政策与报告讲座,主题是国际形势及发展趋势。王宇红教授主要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当今时代主题、社会矛盾以及形式发展趋势四方面辩证地分析了当今国际形势及发展趋势。

首先他指出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国家要独立,民族要崛起,人民要安定。并强调南海问题关系我国密切利益,将会影响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地当今世界因为社会矛盾而显得极为不安定,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接着详细而又具有独到观点地为同学们讲述了美国全球战略,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对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影响。获得了在场同学们的一致赞同。讲座最后,王教授赠言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富饶的现代化超级大国而奋斗。

篇6:形势政策课讲座新闻稿

12月4日晚,澳门中联办社会工作处处长、中山大学校友姜振宇先生为国际翻译学院2015级新生带来了主题为“一国两制的实践——以香港为例”的精彩讲座。

姜振宇先生的讲座主要围绕“一国两制”以及“理智爱国”展开,通过列举解疑的方式,首先提出如何正确理解“两制”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点明中央与港澳关系应是: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和谐并存、共同发展。让同学们对中国大陆与港澳关系有了更深层的了解。随后姜振宇先生总结到,高度自治不等于完全自治,更不等于分权管理,号召学子们要坚定而有力地强调港澳自治区是祖国不容分割的一部分。他提出,虽然祖国和平统一的中国梦虽然遇到了一些挑战,而作为满怀爱国热忱的青年学子,浇灌祖国和平之花,绽放中国复兴之梦是我们坚定的目标,更是我们不渝的使命!

篇7:听形势与政策讲座

一、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处的特殊背景

(一)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实践接轨的重点与关键, 理应得到高度的重视以及支持。然而,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未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还是存在旧的思想观念, 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不过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样, 只是例行公事的照本宣科, 只要给予适当的课时安排, 教师念念课本, 学生记记笔记就可以了。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得不到领导的重视成为了一种很难突破的现实背景和基础。

(二) 高职院校基础教学资源存在诸多限制

我国实施多级的人才培育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在诸多的人才培育模式中处于比较末端的地位, 其在基础教学资源方面根本无法和全日制的重点大学相媲美。无论是国家财政上的资金支持, 还是在教师资源、教育环境资源的培育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均存在着很多限制和制肘[1]。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强调授课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参与面广泛性, 这样才能发挥出课程实效。而高职院校基础教学资源存在诸多限制, 根本无法保障对应的资源供给。此外, 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也限制了该课程效果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举步维艰。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情况

作为课题的前期调研, 本阶段重点将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情况展开调研。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程, 但是课程建设的层次却参差不齐。沿海、省属高职院校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的先行兵, 课程建设的基础普遍较为完善, 而内地、地方高职院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方面则存在较多的问题。根据统计数字显示,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仅20%的学校开展了较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超过30%的高职院校到目前为止从未涉及实践教学[2]。本次调研重点针对我省地方高职院校及尚未普及实践教学的部分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方面显存问题开展调研和分析。

(二)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

除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情况外,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也是本次前期调研开展关注的重点问题。从现状来看, 我省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大部分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十分简单, 教育的力度和深度相当浅薄, 无非局限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专题讨论, 撰写时事报告等层次, 没有深入的多样性实践基础, 也缺乏对课程的层次和多样化设置。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普及以及“形势与政策”网站或网页方面, 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做到[3]。整体来看,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本次调研重点针对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展开更为细致和详细的调研分析。

(三)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管理情况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管理情况也是关系到课程整体效果推进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次调研也将重点关注这一问题。从现状来看,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效果比较好的高职院校中, 虽然各部门的具体分工稍有差异, 但是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多部门参与协作的管理机制。然而大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效果比较差的高职院校, 其势与政策课程组织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的苦难和不合理之处。本次调研将持续跟进尚未建立合理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管理机制的高职院校展开深入调研分析。

三、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亟待改革与创新的关键点

(一) “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限制了课程与时代发展接轨

当前,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这种不合理的观念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与时代发展接轨的步伐。本课题的研究将重点抓住这一问题, 从改善与提升的角度探索如何实现时效性的改进。

(二) 大班大课的教学模式限制教学形式实践的创新

基于高职院校的资源基础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依然普遍采取的是大班大课的教学模式, 这种固有的模式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践模式的创新显然是很不利的。本课题的研究将重点抓住大班大课的教学模式限制教学形式实践的创新这一关键问题探索解决的模式。

(三) 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参与衔接不畅

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不突出其突出的关键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参与衔接不畅。本课题的研究将重点抓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其形成基础, 采取逐一攻克的分析模式, 从如何解决的视角上重点分析这一现实困境与问题, 争取为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提升找到出路。

篇8:听《销售与管理》讲座有感

销售与管理,咋一听好像是两个相差很远的概念,可是事实上却是息栖相关的。做业务,做好了,就是老板。即销售的高效率就是朝管理者迈进的高速路。作为一个销售人员,我现在仅就销售这一部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如何做好销售呢,听完讲座后我有以下体会:

一、细化过程为结果。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追求结果,如果不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是徒劳的,所以在营销之前首先是确定目标,明确:

你的客户是谁?

你的客户在哪里?

客户的需求(关心)是什么?

客户的资料准备。

接下来对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一个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过程系统,制定主顾开拓的方法并实施,制定产品推动的策略等,通过对过程的细化和管控,达到所追求的结果。所以结果是唯一的,过程是多样的,但是必须以合理过程的控制才能得到追求的唯一结果。

二、强化执行追结果。第一、你必须要掌握:1.消费心理学的常识;2.销售的谈话技能技巧。而谈话技巧的准确把握,又必须是建立在了解足够的客户信息基础上的;3.异议处理技巧。当然,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销售人员还要有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机智。

三、持续经营求结果。顾客为什么跟你买 ?因为你可以满足效益(顾客得到利益和好处),那么怎样才能让顾客持续跟你买,从而与顾客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这就要以优质的质量或服务取胜,从而走持续经营之道。

作为一名保险销售人员,我认为只有售前做好足够准备,了解潜在客户群,认真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兴趣习惯,并掌握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和谈话技巧,才能使客户对你的服务从注意转到感兴趣,再有消费欲望,最终化为消费的实际行动。也就是所说的AIDA模式。

篇9:听名师讲座之后的体会与反思

4月3—4日,学校专门邀请北京地理特级教师夏芳教师来我校展开了为期1天半的高考策略,我校全体地理教师在学校的要求下参加了这次精彩讲座。听后我真是受益匪浅。感觉夏芳老师的讲座中的每一个高考真题的讲解,都是在帮助、解决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困惑,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丢失分数的具体原因。也包括在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疑惑之处顿时茅塞顿开。下面我就夏老师的讲座,谈谈我的体会并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

一、让学生深刻认识地理试卷第36题的考查思路

夏老师说:“我们黑龙江省使用的全国课标II卷,在13年中,题目以新情境创设,真实背景材料为载体,提供更多信息。所以对获取以及解读总结信息的能力进行考查,具体到可能会颠覆原有的知识模板,此时就更需要寻求新的应试模板,运用思维模板去解决此类问题。”

对于36题的考查,多年以来都是以更小的区域为载体,大家都不熟知的地理位置为考察对象,以求公平。如14年课标II卷,建三江的水稻种植,虽然我们感觉很熟悉,但对全国来讲我们建三江可是一个穷乡僻壤之地。这就要求要对原有的知识模板进行补充完善,才能获取更高,更完整的分数。这是更需要对知识上位概念的理解(执果索因)。

二、总体看试题的特点与趋势

1、主干知识考查为主(必修一自然地理要素特征成因、原来,必修二人文地理要求的原理应用与分析,必修三以区域为载体用案例的方式探究)

2、突显能力。都在强调作为地理考试应该具备的地理思维,其实就是对地理问题,理解、分析的能力。在高考备课时,再加强总结,完善知识结构,以更好获取完整的分数。

三、具体易错问题、学习办法

1、用地理空间视角观察问题,把握整体与细节的主次关系。

2、如时间短的生态变化问题,应该以人为原因为主。

3、名词解释(概念性),使回答问题能更全面。

4、注意景观图中的语言信息获取。

5、破除定势,解读题意,关注情境,符合逻辑这是对新信息,新问题的常用解题思路。

四、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的高效

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甚至可以没有唯一的准确结论。所以,合作探究最重要的是在问题的设计,一个好的问题能让学生更好的回顾,消化已有的知识,也更能接受理解新的知识,在讨论中、思维碰撞中抓住知识要点,另外多人的思维能让知识的全面前的到更好的体现。

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不常用,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合作探究,注意结合实际,切忌生拉硬拽。

通过这次北京名师的讲座,深刻认识到高考所要考查学生的内容,及教师应该有教学能力。总之,这次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感受到了名家的风范,也学习到了地理教学中的诸多实际操作技巧与工作经验,她带来高考始终不变的考查方式和原则,一直和变化的高考内容,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方向的指引,为此要更努力的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的提升,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地理教师为目标。

篇10: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讲座听后感

在五月十五日,听了来自湖南师大你大学历史系的郑佳明教授的关于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的讲座,感慨颇深。湖湘精神指的是湖湘地区特有的精神。湖南有三气 :灵气;匪气;霸气。刚是内核,毅是灵魂,灵是气质。霸蛮与灵泛,能辩证统一。虎气与猴气,能集于一身。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之志,又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之气。

郑佳明教授一开始说近代中国有一半是湖南人的功劳,近代以来,“湘省士风,云兴雷奋”,最早办洋务且成效较大的是湖南人,倡导变法并身体力行的是湖南人,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冲在最前面的也有一大批湖南人,湖南由“碌碌无所轻重”成为近代史上对中国全局影响至深至巨的地区。同时还出现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谭嗣同为首的戊戌维新志士、黄兴为首的革命先驱到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四个人才圈,以每个人才圈首领或领袖的籍贯湘乡、浏阳、长沙、湘潭等县为圆心画四个圈,四个圆圈相连的县市内的名人达100多人,占同期全省历史名人的一大半。他提到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中提到了湖南人左宗棠对于新疆干旱提出种植柳树而且不让当地居民砍伐,等到左宗棠班师回朝时,柳树长得很是茂盛,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将这些树命名为左宗柳。

讲座提到了有关近代湖南人的辉煌,一是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四次进步浪潮中湖南人的表现以及贡献,百日维新中出了谭嗣同,他是浏阳人,他也是一个地道的官二代,他去西北地区看到了人们的苦难,而他不读科举的书但是他是学术上的大师,会佛学懂文学,也会弹琴,他是革命的活动家军事家,这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

古人讲:“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湖南人精神”,就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获得启迪传承“湖南人精神”,应当筑牢“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目前,湖南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传承和发扬好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进一步筑牢“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始终以超越前人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以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此余之所得也!

篇11:中国出口形势与政策导向分析

过去10年中进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201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超过50%,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5%左右。(见图1)比较全球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数据发现: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仍然保持在较高的状态,这与中国经济全球化对出口方面的鼓励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

然而,出口拉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中国在整个全球化过程当中能够分享很多好处;另一方面,出口拉动使得经济受到国际影响的程度增加从而使得经济的脆弱性加强。中国经济的几次硬着陆几乎都是因为外需迅速下降导致的。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GDP掉到6.6%,出口最大幅度跌至-23%。2001年有短暂全球经济衰退,单季度GDP也在8%以下,对中国来说8%以下是比较差的水平。2001年网络经济破灭以后,中国出口下滑幅度很大,最低增速3%左右。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GDP增速下降到6%左右,出口增长为-8%。当时由于国内的宏观调控,没有发生比较明显的硬着陆。国内的宏观调控一般不是经济硬着陆的原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中国国内在进行严厉的宏观调控,但是当年GDP并没有很低。因此,如果中国的经济出现硬着陆,大体都是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见图2)

另外,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从图3以及表1中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2003-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2007年以后出口的贡献开始有所减弱,从趋势来看现在要进入出口负贡献的时代。从政策调整来看,政府不应该阻挡这种趋势,应该顺应这个趋势做一些调整以逐步平衡国际收支。

二、出口负贡献常态化的原因

以上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正进入出口负贡献时代。出口负贡献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常态化,这一判断主要有三方面依据。首先,长期的出口可能已经达到天花板的状态。从日本、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大体上可以发现的特点是一国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很难超过3%,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也很难超过10%。关于这个规律从理论上还没有发现很好的解释,但是从直观上可以做一些说明。因为当出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后还要保持高速增长不仅会给出口国带来很大的国际压力,同时出口国国内也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

中国现在基本接近上述状态,目前出口占GDP比重达到2.8%左右,占全球出口比重大致10%左右。从今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已经大体上达到天花板的状态,再继续大幅增长难度比较大,会引起贸易摩擦和汇率方面的压力。所以从总体趋势分析,中国现在的状况需要改变。

第二,中国的出口行业特别是一些利润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盈利严重依赖财政退税补贴,这是不科学的。中国出口行业中几大重要出口行业的盈利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如果把出口退税剔除,这些行业的盈利水平会更低。中国的几个重要出口领域比较低端,从经济结构合理性上分析保留这些产业并不是好事情,因此需要淘汰。用政策来扶持这些行业虽然可以勉强维持,但是对整体经济会有不利影响。

第三,中国逐步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经济政治风险也在增大。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达47%(见图4),投资品种非常集中,这容易被其他经济体绑架。如果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大,被绑架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调整起来也会非常困难。

三、出口转型势在必行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转型的阶段,出口部门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经济转型大体在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需求层面,如表3所示,从需求层面看外贸顺差占GDP比重目前是4%,与之前8%~9%相比有所下降。因此目前出口进行转型调整是必须的。第二是产业层面,大量的出口会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在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的条件下这个状况也有其相对合理性。但是如果从目前情况看,出口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都非常严重。例如,冰箱里包含很多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部件,这些部件在加工提炼过程中会消耗很多能源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同时造成很大污染。

第三是区域层面,相关的因素是劳动力。过去中西部经济还未崛起时,劳动力很富裕,中西部劳动力转移到东部就业。但是现在格局发生了变化,最近几年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中西部经济开始崛起,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构成了对东部地区低端劳动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调整对整个经济不是很有利,从大格局来看应该鼓励劳动力在中西部就业。这些劳动力如果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时就地就业对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东部出口部门做调整是必要的。

以上分析表明,出口负贡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难以逆转,中国要顺应形势推出促进出口转型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出口退税,过分支持出口刺激政策不利于出口转型。现在的条件很适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即使从就业方面来看也需要做这些调整。

第二,推进要素价格重估。目前出口竞争力实际上是刺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素价格低估使得出口竞争力很强。因此应该鼓励要素价格重估,放开要素市场。

第三,应注意发挥人民币汇率在出口调整中的作用。保持汇率的弹性,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合理的作用,而不是把汇率看做一种刺激出口的手段。第四,调整产业鼓励目录,要对资源能耗多、污染大的企业做一些限制。

第五,应加强金融服务,降低内销企业资金链风险。出口部门现在确实出现比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成本、订单和资金,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融资方面。金融方面从目前的状态还有改进的余地,从中长期来看也需要做新的制度安排。现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是动员大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大金融机构的结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们很难承担对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因此,应该建立一些微型银行或者社区银行,这些小机构跟大机构分支功能的本质不同在于他们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第六,应加强税收财政补贴在劳动力转岗培训中的作用。财政补贴的功能不应该用于出口退税,而应该用于转岗培训。如果压缩低端出口对于就业方面会造成压力,财政可以把从出口退税当中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动力转岗培训或者对企业的扶持上,让企业进行经营领域的转换或者鼓励出口产业升级。财政应该主要在以上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补贴出口以减轻目前暂时发生的困难。暂时的困难出现以后不应该维持现有的格局,而应该推进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

四、出口转型不会对经济与就业造成巨大冲击

对于出口调整是否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会产生冲击的担心,我们认为虽然冲击是有的,但是还处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图5中对于2011-2012年度的预测表明,内需增长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GDP增长。短期来看,具有可以维持GDP增长率8-9%的能力。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在于GDP增长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而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如果保证结构合理增长水平放缓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出口调整对就业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冲击。出口转型并不见得相关企业全部倒闭,这些企业会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以它们对就业的吸纳不会有太大的减少。在调整过程中服务行业也会吸纳一部分就业,城市化推进也能吸纳一部分就业。虽然出口部门就业人数有一亿多,但是实际调整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政府培训转到其他领域,出口部门做一些调整并不会带来对经济很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现在出口到了负贡献的阶段,以后每年都会是这样。尽管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复苏并不强劲带来对出口的短期压力,还是应该对出口领域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具有正向的意义。第一,能够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二,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第三,低端劳动力紧张状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近几年来低端劳动力工资大幅度增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结构不进行调整,低端劳动力工资会继续大幅度上升。这种不是基于效率方面提升带来的工资上升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从整个宏观战略格局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会使得中长期的经济走得更好,增长带来的福利也会更多。

摘要:对中国的出口形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判断,认为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结合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出口转型势在必行,建议政策应该根据出口变化这一趋势进行调整。

关键词:出口,负贡献,国际收支,劳动力,资源消耗,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建芳.政策结构性放松将促使中国经济回稳[J].经济研??究参考,2010,(66)

[2]本刊编辑部,裴长洪,蔡进,刘奥林,左小蕾,包玲,曹远征,张燕生,王允贵,诸建芳,王元龙,陈炳才.顺差与顺收“双行线”[J]中国外汇,2011,(11).

[3]诸建芳.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J].今日中国论坛,2011,(11)

上一篇:幼儿园绘本阅读重要性下一篇:倒酒的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