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师课观后感

2024-04-21

音乐大师课观后感(精选9篇)

篇1:音乐大师课观后感

音乐教育之路的前行方向

——《音乐大师课》观后感受

刘丽焕

每一次观看《音乐大师课》,心灵上都会带来震撼,久久不能平静。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和《音乐大师课》。就像中国音乐节目中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音乐大师课》较其他两档节目更具有文化气息和专业课的味道,是一档音乐教育类的节目。这档音乐教育类的节目,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好声音?什么才是好歌曲?只有经得起时代的锤炼的歌曲,才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的好音乐,要起到励志鼓舞人心的作用。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弘扬民族音乐,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也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中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中国的音乐,在乐思的构建上,重情重生命感受,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载体,21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有了新的定位。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培养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正如李谷一校长在开学季所言:“你们来到这里不仅是录节目,而是来这里学音乐,每一首经典出来都是不容易的,有它的艺术性、思想性、时间性、都是经过千百次考验才传下来的,参加《音乐大师课》,我们要学习文化,怎么去做人,从这一刻起,我们共同经历难忘的历程。”

在《音乐大师课》的节目中,每一期都按不同的主题学唱经典歌曲,学年结束后,评选优秀班集体,不强调个人成败,不淘汰,不海选,不让站在台上的孩子有参加比赛的感觉,让每一位孩子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表达自己,不用怕自己表现的不好,即使表现的不好,也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成长。《音乐大师课》以班级授课的模式,让孩子觉得亲切,在现场由李谷一老师担任校长,韩磊、田震、古巨基、萨顶顶分别出任老师,激发孩子的音乐欲望,在现场,我们能够看出田震老师的苦口婆心,古巨基变成孩子王,韩磊老师用父亲式的力量给孩子们更多的引导与帮助,萨顶顶以漂亮大姐姐的身份融入孩子的心。

在本期的《音乐大师课》上,我们的“小帕瓦罗蒂”迪利亚,演唱了一首充满正义感的《黑猫警长》,演唱的过程中,因为表演动作顺拐了,增加了节目的气氛。他不但没有不好意思,反而自信用心的继续表演,并且在点评的时候,萨顶顶老师说:“迪力亚,我为你骄傲。在台上,虽然你顺了,但是你带给了我们快乐,你是真的可爱。”田震老师也说:“平时你像小大人一样,像个小帕瓦罗蒂,今天你真的可爱的像个孩子。”

《音乐课程标准》评价的建议中写到,通过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与动力,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吝惜自己的评价,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孩子。潮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大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生热爱流行音乐,追捧流行歌星,对民族音乐嗤之以鼻,不闻不问。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把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介绍给学生。《音乐大师课》第二季第一期的舞台上,一个孩子说自己妈妈每天在家哼唱的《浏阳河》《南泥湾》是很土的歌,对此,古巨基老师也现场发言:“你现在年纪小,可是将来有一天你会变老,歌也是,现在你喜欢的歌,将来也会变土,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年代年纪,都要记得它的好,尊重不同年代的音乐。”

在《音乐大师课》中,李成宇在演唱“华阴老腔”之前,田震老师请来了这几位70多岁的老艺术家们,亲身示范指导,李成宇的演出很成功,田震老师也说在其中受益匪浅,这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没有办法,邀请到老艺术家们走进我们的课堂,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影像,来拓展学生们的艺术视野,潜移默化的来感染学生。共同分享中国音乐中的灵魂。

作为音乐老师,我们深刻检讨自己,并且我们深感到教育责任的重大,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加要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艺术信息的感知与学习,让学生感受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篇2:音乐大师课观后感

河口实验学校李月梅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来到文登一实小、二实小和

大众完小三所学校观摩了“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三所学校同时进行评比,每个学校安排了17节课,执教教师紧紧围绕唱歌课和欣赏课教学,贯彻“以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突出了音乐课堂的学科特点,以新颖别致的教学方式和活泼有效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认识音乐、熟悉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这三天的听课学习中,收获不少,感想颇多。使我感受到了音乐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是相当不容易。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已不是当初人们印象中的唱歌课,教学目标体现要从学生的表现中得到反馈,音乐课可以说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这里谈谈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感想和反思:

十七堂音乐课,各有千秋,但我最喜欢的是青岛一位老师执教的《调皮的小闹钟》,这是一节欣赏课教学,这节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感受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从小闹钟的滴答声中引入,到节奏练习,到课堂中细致深入的感受、体会音乐并把音乐形象的表现出来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乐曲的第二部分让学生想象家长叫孩子起床时的节奏力度来感受音乐,把乐曲的情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培养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另外老师在教切分音的时候不是简单的介绍乐理知识,而是

用一首歌把它唱出来,我觉得这种创意也非常好,这样学起来学生比较感兴趣。

特别是在最后的音乐创作部分更让我赞叹不已,老师很巧妙地把《小星星》作为主旋律,加上《睡眠曲》结合起来,构成一段完美的回旋曲,其思路很独特,也很巧妙,再加上老师的自弹自唱,充分体现了其扎实的基本功,让人佩服之余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通过这次音乐优质课的观摩、学习,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我把这次学习的感受简单地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扎实的基本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教师的基本功好了,魅力达到了,就自然而然地感染了学生。学生被你吸引了才喜欢音乐,才有兴趣去学习音乐。所以我认为练好基本功是我们音乐老师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

二、把握好情绪在音乐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情到深处放方自然”,再小的的歌曲都有情感,我们要善于分析歌曲,多听、多唱、多了解,把歌曲的情感把握好了才能把歌曲唱好、教好。

三、语言的运用在音乐教学中要做到恰到好处。

音乐教师的语言像金子一般金贵,不要随意地说出去,我们要学会用肢体语言。教师的语言要与学生的心连在一起,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让学生知道你在干什么,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把课上

好。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最好不要唠唠叨叨,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四、课件的制作在音乐教学中也是非常关键的。

有的教师挖空心思设计课件,下载了大量的视频,环节很丰富但实用性却不强,有的教师只用几张简单的幻灯片就能把与课堂有关的资料充分的表现出来,内容清晰,学生一目了然。所以我觉得课件的制作不要只注重它的环节,应该是资料性强一些比较好。

五、“爱心”始终是音乐教学中最真实的情感。

作为一位音乐教师要始终爱自己的学生,接受学生的优点,也接受学生的缺点,用你的真心去打动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心爱你,爱你的课,更热爱音乐!

总之,通过这次优质课观摩学习我觉得真正的好课无须过多的语言,只要目标明确了,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贯穿到整个课堂中,再加上自己的手势就能很好地把音乐表现出来。我们始终要保持着一种对音乐的挚爱,用我们对音乐的挚爱来牵动学生,让学生体会歌唱的魅力,体会到音乐的美!

篇3:《音乐欣赏》课刍议

一、《音乐欣赏》课的定位

为了加强对《音乐欣赏》课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首先必须明确这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准确定位。而因为这门课程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开设, 故其定位也各不相同。具体而言, 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在综合性大学艺术公选课中的定位

美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便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德、智、体、美→美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音乐欣赏》课, 是一个层层深化、层层细化的过程。

2.在艺术院校《艺术欣赏》课中的定位

《音乐欣赏》课作为《艺术欣赏》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它集创作、演唱或演奏、欣赏、研讨为一体, 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

3.在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定位

《音乐欣赏》课, 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 广收博采, 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音乐的感性信息, 收到“操千曲而后知音, 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效果;另一方面, 作为音乐理论课与技能训练课的中介与桥梁, 以其形象性、实践性发挥独特的优势, 可以使理性的乐谱“活化”为真正的音乐作品,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觉力、鉴赏力、判断力、听辨力等综合能力。可以说, 不会欣赏音乐, 就不会作曲, 也不会演唱、演奏。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二、《音乐欣赏》课的要点

1.把握《音乐欣赏》课的特点

(1) 强化听觉的主动性。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因此, 听觉是感受音乐的基础。只有强化听觉的主动性, 才能真正欣赏到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和无尽内涵, 也才能真正领悟理解, 作为超脱自然原型的特殊音响体系, 音乐是多要素的综合, 涵载着一定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 从而步入审美境界, 获得精神享受和文化满足, 并提升审美能力与艺术鉴赏力。

(2) 强化形象的创造力。

音乐形象是音乐艺术的核心, 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非语义性、朦胧性等特点。要求欣赏者强化形象的创造力, 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 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想象、联想, 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 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 音乐欣赏也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 形象创造力是其中的生命和灵魂, 它使音乐欣赏从“用耳聆听”的消极被动层面上升到“用心创造”的积极主动层面。

(3) 强化情感的体验力。

情感也是音乐艺术的要素, 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 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因此, 音乐欣赏主要是体验、感受、爆发情感的过程, 当代波兰音乐理论家丽莎说:“在 (音乐的) 欣赏过程中, 逻辑因素让位于感情因素, 居于次要地位。”音乐欣赏就是以情动情、用心拨心的情感共鸣过程。我国古代“高山流水”的故事, 就是欣赏者钟子期与演奏家俞伯牙的情感共鸣、知音难觅的故事。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聆听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后热泪盈眶:“我听见了——这是俄罗斯在哭泣!”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后, 也放声大哭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这都说明, 强化情感体验力对于音乐欣赏至关重要的作用。

2.掌控《音乐欣赏》课的程序

(1) 赏前准备。

包括两方面:一是知识准备, 要对所欣赏音乐作品的时代、体裁、风格、流派等相关知识有充分的准备;另一是作品准备, 要对所欣赏的作品事先进行具体的艺术分析, 诸如旋律特点、节奏特点、形象特点、情感特点等, 要事先有所了解, 做到“胸有成竹”、“心有成谱”。

(2) 音响感知。

这是音乐欣赏的正式开始, 也称作“感官欣赏”, 是对音乐音响的感受阶段, 重点是感受乐曲结构、旋律走向、织体组合、音色变化。

(3) 创造形象。

创造音乐形象, 贯穿于音乐欣赏的全过程, 主要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完成。例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中所模仿的鼓声、马啼声、剑弩声、炮声等, 可以由此联想、想象出楚汉相争中两军厮杀的战斗形象。又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楼台相会”乐段, 通过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奏, 联想、想象出祝英台与梁山伯的生离死别的形象。

(4) 情感体验。

要倾情投入到音乐作品之中, 进入“角色”, 深切而又真切地体验作曲家与演唱、演奏家在作品中所全力表达的情感, 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内心深处, 化为欣赏者的情感, 完成“情感火炬”的传递过程。

(5) 理性升华。

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要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进行理性理解, 即在热情享受的基础上进行冷静思考, 并总结出理性升华的若干结论。

(6) 审美评价。

这是《音乐欣赏》课的最后阶段。要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段、思想内涵、社会意义、艺术成就等做出综合评价。要在教师指导、组织下, 展开讨论, 提倡“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鼓励学生发表“独家观点”, 以利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这种审美评价过程, 既是《音乐欣赏》课的必然要求, 又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过程, 有利于“教学相长”, 真正做到“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为《音乐欣赏》课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三、《音乐欣赏》课的方法

1.欣赏作品的选择

(1) 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

经典作品艺术含量丰厚, 最具欣赏价值。例如贝多芬的《第五 (命运) 交响曲》、我国的《黄河大合唱》等, 可谓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2) 当前走红名曲。

要适当选择一些当前走红名曲进行欣赏, 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创新力度大的作品。

对创新力度大的作品, 也要适当欣赏, 即使是有争议的作品, 只要有创新, 也要“拿来”, 以使《音乐欣赏》课教学与音乐实践同步一体。

2.欣赏方式的选择

(1) 听音乐会。包括各种音乐会, 如声乐音乐会、器乐音乐会、独唱音乐会、独奏音乐会以及“三大唱法”、中乐与西乐等各种音乐会, 这是最直观的欣赏方式。

(2) 听音乐录音、看音乐录像资料。包括录音带、录像带、光盘、CD、MP3等。

(3) 看音乐电影、电视片。

(4) 听网络音乐。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90.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6-67.

[3]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255.

篇4:音乐大师课观后感

“柔美老师”杨钰莹:

她的温暖,有时像姐姐有时似妈妈

出道25年,杨钰莹依然有着一张少女般的脸。出现在《音乐大师课》的课堂中,化身“杨老师”的她,依旧甜美。但更多的是,她为孩子们带来了温暖的感动。她就像是邻家的大姐姐,而从传统习惯上来讲,她的温柔面孔,也是一位良师的形象代表。

在《音乐大师课》之前,杨钰莹在其他节目中客串过主持人,也当过评委。但这一次的节目定位,更符合杨钰莹的性格与形象。节目中,她陪着孩子们一起哭、一起笑,目光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对孩子们的爱。

出道前曾经做过幼师的杨钰莹,她懂得如何保护孩子,更懂得如何来爱孩子。她的学生中,小康来自山区,爸爸因为平时忙于生计,对小康一直比较严肃,甚至把女儿形容成“小草”。

然而,在杨钰莹的心中,小康不是“小草”,而是大山里的一朵“小花”。为了保护小花,她甚至一改玉女形象,和她的父亲争执起来。杨钰莹给小康带来了勇气和阳光,给她带来了母亲般的温暖。她也为荧屏前的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对于音乐的关怀。

音乐理念:音乐要传承也要创新

自1991年发行个人第一张专辑,杨钰莹迄今共发行了12张个人专辑。在四位老师中,作为唯一的女性老师,杨钰莹是最细腻的一位,同时也体现出很高的专业素养。面对这些爱唱歌的孩子,她没有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和他们安静地坐在一起,像是姐姐一般,告诉孩子们音乐是由心而生的道理。

杨钰莹在教育中一直坚持一种理念,音乐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事实上,这也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所需要的一种理念。因此,杨钰莹在为孩子们选歌或是改编的过程中,都会告诉孩子们歌曲的经典与精髓之处在哪里,同时又要在经典的基础上融入新一代孩子对它的全新理解。

“憨萌老师”韩磊:这一次,他的心扉彻底被打开

作为一代“歌王”,韩磊的歌声一直都是铿锵有力的。没想到,《音乐大师课》上的韩磊却是“萌萌的”。他在孩子面前更像是一个老男孩。节目中,相比其他三位老师,韩磊的眼泪是最少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孩子的爱或感动是最少的。

韩磊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群孩子的喜爱。而他的方式就是用行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他会为了制造惊喜而冒着寒雪驱车千里出现在孩子的家门前;也会在孩子们面前深情回忆自己的艰辛童年,告诉他们今天有多幸福;他还会跟着自己的学生忘情地大跳搞笑“点赞舞”,更会反串唱出杨钰莹的作品《我不想说》,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又憨又萌的大叔,而观众则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韩磊。

《音乐大师课》上的韩磊更加立体化了。此前一直很少言的韩磊,这一次的心扉似乎被彻底打开了。在带着自己的学生参加北京卫视另一档节目时,他自曝 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5岁时就要少年老成地以一个男子汉的心态来撑起一个家。而谈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时,韩磊表示自己和父亲虽然交流不多,但父亲对他的影响却很深。小时候,他用一颗童心痴痴等待久违的父爱,却难如愿。然而,20年前父亲去世后,他遗憾至今。韩磊以自身经历告诉自己的学生要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音乐理念:经典要经得起考验,风格可以多变

韩磊选择电视节目一直很挑剔,这一次参加《音乐大师课》,就是想为孩子们做点事。他在节目中言传身教、发扬经典。他表示,这次不仅仅是面对参加节目的孩子,更是给所有电视机前的孩子们上课。

对于经典的解读,韩磊有自己的看法:“什么叫经典?要流传半个世纪以上的才可以。经典能够使我们感悟人生,最重要的是激励和鼓舞,给我们正能量。”

韩磊也表示,向经典致敬是节目的责任所在,也是吸引自己参加这档节目的重要原因。

出道20余年,韩磊演唱过700多首经典歌曲。对待音乐,他严肃认真有担当,也敢于大胆评论。此次参加《音乐大师课》,韩磊也呼吁更多的音乐人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多创作适合少儿的歌曲。此外,韩磊也觉得,音乐的风格可以多变,他在这方面胆子很大,只要喜欢的歌就会唱。

“爸爸老师”曹格:眼泪最多,他教会孩子们有担当

《音乐大师课》上的曹格,几乎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他在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在此之前,他是台湾的金曲歌王,是《我是歌手》的热门嘉宾,也是《爸爸去哪儿》中的超级奶爸。这一次,观众意外地走进了他的生活、看到了他的眼泪。

曹格在节目中讲到,在他8个月的时候父母便离婚了,此后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记忆中前后搬了30多次家,也辗转了很多国家。小时候他和妈妈见面的次数很少,但是现在他却把患病的妈妈接过来和他同住,然后鼓励和安慰妈妈:“我就是你的男人”。

如今的曹格,不仅是一位会唱歌的歌手,他还是一位温暖的老爸和孝顺的儿子。在“大师课”中,他又是一位有担当的老师。他用自己的故事来鼓励孩子,当看到有孩子因和父母接触不多而产生埋怨时,他告诫对方,作为孩子,全世界最亲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长大后不要怨天怨地,不要埋怨父母。当然,作为孩子,也拥有权利去哭、去笑。

音乐理念:言传身教 要多为孩子写歌

曹格拥有一副天生伤感、辨识度极高的嗓子。同时他也是一位产量颇丰的创作人。这一次,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唱歌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是,当他指导唐子宜演唱《让世界充满爱》时,他用积木堆积成房子,然后告诉唐子宜家的温暖和幸福。但是,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一把推倒了这个象征着爱与家的房子。这样一个小动作,瞬间让唐子宜明白和感受到了没有家之后的痛苦。

作为一名歌手,曹格也第一次惭愧表示孩子们的儿童歌曲太少,他在节目中表示今后要创作更多适合少年儿童唱的歌曲。或许,也只有当了爸爸的歌手才会真正意识到儿歌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

“炫音老师”林志炫:或许只有为了音乐,他才会和别人争吵

出道时间已近25年,林志炫的身上有很多音乐标签,他是高音王子、是情歌王子,也是实力唱将。由于从小就受到西洋音乐和民歌的影响,林志炫的音乐风格一直是清新派的。而观众此前所看到和听到的林志炫,多半都是绅士般的风格。

然而,《音乐大师课》中的林志炫,有时候他像是一个顽皮的大哥哥,甚至在指导学生时还会颠覆形象地教他们扭秧歌、吹羽毛、学狗喘气、跳广场舞。而有时候,他也像是一个任性的大男孩,在和其他老师有不同意见时,他会坚持已见,甚至不惜争吵。只有在这个舞台,他才会如此放得开,完全丢掉了以前的“偶像包袱”。

林志炫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注重孩子们的童真。在教唱《童年》时,一直是三好学生的孙睦涵显得非常淡定,少了些这个年纪应有的童趣。当林志炫问他歌词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这一句该如何理解时,孙睦涵却回答“因为地球是自传。”这让林志炫哭笑不得,他告诉孩子,在童年里有更值得珍惜的东西,当功课已经很符合要求了,可以放松一下自己,把游戏、开心的东西引到生活中来。

音乐理念:引导式教学 拒绝揠苗助长

林志炫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式的方法,并不是只关注技巧,而是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歌词。比如在教唱《天之大》时,少不更事的周安信很难理解歌词的内涵,林志炫为此找来动画片《小鹰学飞》,故事里老鹰为让小鹰学会飞翔的本领,狠心地将小鹰从空中扔下,这让周安信明白了妈妈严厉背后的用心良苦。

林志炫认为,教小孩子唱歌不一定要端着架子,怎么让学音乐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才是最关键的秘诀。他平时没有教育小孩的经验,但他愿意花时间与孩子相处,从生活中找到有趣的事来比喻。林志炫也建议家长们,不要把成绩看得很重,也要避免揠苗助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还是要尊重孩子们内心的选择。

Part2:《音乐大师课》已成音乐课范本

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热爱音乐和欣赏音乐,《音乐大师课》给出了一个答案。班主任+辅导员+音乐老师+特约听课团+专业助教以及户外实践的教学方式,堪称指导孩子们学音乐的一本参考书。显然,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个音乐课范本。

致敬经典:让孩子真正理解老歌的内涵

《音乐大师课》中,在“爱国经典歌曲”“给爱我的家人唱首歌”“经典地方歌曲”“影响世界的歌曲”“经典影视歌曲”等几个主题下,孩子们演唱的歌曲无一例外都是经典老歌。节目中,观众重新听到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南泥湾》、《东方之珠》、《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传唱了几十年的作品,这些歌曲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在四位老师以及制作团队的打造下,又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让新一代的孩子们听老歌、唱老歌。通过《音乐大师课》,我们也发现,无论是经典歌曲还是传唱度高的歌曲通过孩子们的理解再度演绎后,都可以称之为“儿童歌曲”。正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林妙可用童真的嗓音赋予《歌唱祖国》这首老歌新的诠释时,我们毫无疑问都被“小天使”林妙可对音乐的单纯理解打动了,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那一幕至今都记忆犹新。

如何向学生传递这些歌曲的文化内涵,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们的授课方式让人如沐春风,孩子们很快就会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杨钰莹、曹格、韩磊、林志炫四位老师在对孩子们的指导过程中,除了强调歌曲本身的唱法,还注重向孩子们解读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而更重要的方法是让孩子们走进生活,比如来到歌唱家李谷一家中接受“家教”,或是走进社区戏园子,让孩子们切身了解传统艺术在民间的状态。

专家坐镇:史上最强听课团和助教团

除了四位音乐老师的助阵,《音乐大师课》每期节目都会邀来多位中国音乐界大咖级的专家前来听课,包括付林、杨洪基、王洁实、单秀荣、邓玉华、孟大鹏等老艺术家和歌唱家。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最好的接受音乐洗礼的机会。不仅如此,节目还请来多位知名歌手前来“助教”,雷佳、孟庭苇、朱桦、毛宁、郁可唯等人都曾陆续来到节目中与孩子们一起唱歌。

《音乐大师课》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的好评。老艺术家、知名音乐人、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说,“跟儿童有关的节目不好做,《音乐大师课》做得很好,让孩子自然真实地表现,高高兴兴快乐地唱歌。这个节目把音乐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这样不管是孩子和家长,还是观众在看节目时,都能学到很多知识。”

我国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也表示:“我觉得之前看到过的一些音乐节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更多关注点就是谁唱得好不好听,但是往往忽略了歌曲本身的审美和文化含量。唱歌本身能产生一种审美的需求,产生一种对歌曲本身意义的追求和理解,这很重要,所以说,我非常欣赏也非常关注《音乐大师课》这么一档栏目。”

抚慰心灵:少儿音乐教育的范本

在《音乐大师课》之前,荧屏中也有不少儿童歌唱类节目出现。但绝大多数的节目都是以打造成人明星的形式来包装“童星”,孩子在节目中的表现也出现不少成人化的痕迹,“一夜成名”似乎是很多节目所追求的。

然而,《音乐大师课》以最好的程度保护住了孩子们的纯真,这里不选秀、不PK、不淘汰,让节目回归单纯的音乐和歌唱。16个孩子都保持着天籁般的童音,甚至他们在舞台上的装扮也保持着日常生活中最纯真的模样。不管孩子们的表现的是如何出色,留给观众的更多的是他们的歌声,而非孩子本身,这也是《音乐大师课》和其他音乐节目最为不同的一个地方。节目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发现惊喜,而不是为了名利。这是《音乐大师课》与其他音乐节目最为不同的地方。正如人民日报文化版评论的那样:让孩子快乐学,尽情唱。

值得注意的是,节目选取了“音乐课”这个在日常课堂中的“副科”来展现。而事实上,音乐教育带给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与意义,已经有更准确的数据予以论证。德国经济研究所专家在2014年12月16日的报告说,他们分析了该所社会经济调研项目(SOEP)在2001年至2012年间收集的近4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信息,分析重点是8岁就开始学音乐,目前在17岁左右的孩子。分析发现,从小学音乐的孩子普遍比其他孩子成绩要好。这项研究还指出,从小学音乐的青少年普遍比没学音乐的孩子更加认真仔细,更开朗,更上进。

现在各个国家在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中,也对音乐教育极其重视。日本的小学至初中每周都设有两节音乐课,高中还设置了音乐选修课;被誉为音乐世界中心的西德,更是有15%的人民学习器乐,其中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有演奏能力。德国、日本、匈牙利等国家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的完整音乐教学体系,而这些体系在享有高声誉的同时也被世界各国所效仿采用,可见其重要性。相对而言,中国的音乐教育却有些滞后。

正如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看过节目后表示:“美育为树人之本,美育就是启发人自身的感受,孩子通过美育认识社会。音乐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能够给人以心灵抚慰。”

篇5:音乐大师课观后感

《非洲歌舞音乐》

靖远三中

马文琴

一、说大纲

我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非洲音乐》,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高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材和教参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较多,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学生对黑非洲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要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鼓乐风格、宗教色彩三大部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课堂中选择了三首有代表性的曲目,并尽可能采用音像资料。内容的设计涉及了鉴赏、体验、表现、创作、探究等教学领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听辨导入,欣赏与探讨,创编与表演,拓展与延伸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节奏模仿、鼓乐模拟、旋律模唱、音乐情境创编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许多学生律动活动,如简单的非洲节奏模仿,非洲鼓乐的模拟,非洲歌唱形式的模唱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非洲音乐情境的创编与表演环节,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非洲音乐。让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课堂最后设计了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的拓展学习部分,学生通过欣赏、思考与讨论,理解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音乐也是如此。从而使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略)

六、说教学反思

篇6:大班音乐公开课森林音乐家教案

1、尝试用纸将制作纸杯,了解废纸变成纸杯的制作过程。

2、学习用拍打、裱糊等方法只做纸浆制品。

准备

1、带领幼儿收集废报纸等,并撕碎,做纸浆。

2、模具:盘子若干。

3、纸浆成品若干。

过程

1、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教师简单小结制作纸浆的过程,并出示纸浆制品,情幼儿观察两者的特点:指将又烂又软,纸浆制品很坚硬。软软的纸浆怎么变成硬邦邦的纸筒呢?

2、制作纸浆杯。

1)教师请幼儿自己利用纸浆及模具尝试裱糊,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

2)请幼儿介绍自己做纸杯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裱糊的基本方法:先将以销团职将拍打成片状,然后在一片片裱糊在模具上,从上往下,再转着出主意连接紧,边缘用食指推平。

3)幼儿继续裱糊并修整,教师引导幼儿从整体观察自己的制品,用增补、拍打等方法是制品凭证、均匀。

3、分校、交流作品经验。

篇7:音乐大师课观后感

音乐剧《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烈·洛伊·韦伯根据TS艾略特的诗集谱曲的音乐歌舞剧。剧中故事来自于TS艾略特于1939年出版的市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自1981年5月11号首次演出以来,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猫》曾以11种语言在26个国家演出将近9千场,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该剧于1983年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7项托尼奖。剧中主题曲《回忆》(memory)更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

《猫》讲述了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的一次聚会,每年在这个时间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以获得新生。于是,在舞会上形形色色的猫依次登场,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儿,并获得猫儿们的推举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音乐剧《猫》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音乐剧,主要在于它将经典的舞美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在舞台美术方面,《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以及多达250多套服装,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如领袖猫”、“魅力猫”、“保姆猫”、“摇滚猫”、“犯罪猫”等等。其次情境式舞台美术造型音乐剧《猫》整体舞台美术设计基本是追求气氛渲染,用气氛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剧情,这是《猫》剧独一无二的带给观众一种情境式的观剧体验。当观众走进剧场的时候,立刻被剧场内用现实物体组成的近乎梦幻的环境布景所包围,而且这些布景还延伸至二楼的观众席,形成一个超大的舞台美术立体空间,营造出浓烈的剧情氛围,使观众产生能动性感染,将思维意识直接拉进剧中,产生迫切的期待感,从而奠定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光怪陆离的舞台上,堆满了巨型的垃圾,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灯光追逐着一只只奇形怪状的“猫”。这些猫或坐或立,或舞或唱,讲述着一桩桩猫世界的酸甜苦辣。众猫的舞蹈动作重视独特性,既没有沿袭既有风格,也没有套用现成的方法。每个猫角色的动作都显露其独特的个性,让观众从猫的举手投足窥见人的俯仰行止。舞台上姹紫嫣红,纷然杂陈:每只猫儿无论在举手、劈腿、摆头、跳跃等的舞蹈动作上或是歌曲的颂赞上,都是简洁俐落,整齐而画一,还有丰富的感情融入其中。群猫厮打的写生画面,有三十年代好来坞风格的谐谑模仿,有哀怨的社交舞的流风遗韵,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凝重华丽的芭蕾舞,激情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或通俗或古典,或旧或新,或嬉皮或优雅,令人目不暇接、但同时又交相辉映,刻画出猫的性格。而猫的性格,又很象看《猫》的人类的性格,可谓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深深融入其中,如痴如醉。仿佛观众自己与猫为伍了。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将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在一部音乐剧作品中,戏剧,音乐舞蹈通常不是

篇8:上好音乐鉴赏课“五法”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首要任务就是尽量上好自己的每一堂音乐教学课, 充分完成音乐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和陶冶作用。那么, 如何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呢?

一、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有的放矢

音乐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教师的备课如果像其他学科那样, 将重点放在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上, 那么就可能将一堂本来多彩的音乐课上成死板、呆滞的历史课或者其他理论课, 因此, 音乐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单是一些音乐常识和音乐知识的准备, 更重要的是对教学中每一个音乐作品的了解和准备, 要真正吃透和熟悉教学中的每一个作品, 要确实做到从音乐的角度去讲音乐, 只有这样, 教师的课堂才会多变, 才会充满活力。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 那么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学生对于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 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 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要给学生有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还有, 教师的衣着要得体, 美观大方;教态要自然, 示范动作要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 等等。总之, 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 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创设课堂情境, 让学生融入音乐课堂

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 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 追星现象屡见不鲜, 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京剧, 却知之甚少, 甚至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因此, 教师要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音乐课堂中。例如, 在京剧欣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这一节中, 课前我在教室里张贴了几幅剧照, 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氛围;还请了部分学生跟随锣鼓的节奏“跑龙套”。动作虽简单, 但学生的兴趣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这样设计, 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之乐, 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四、教给鉴赏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先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特点等抽象知识讲给学生, 然后再听、再欣赏。这样, 学生本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便被局限在了一个小框框里。而创造性地“听”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 使学生不仅能听、会听, 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听———“听”出音乐作品的情感。一首乐曲,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从节奏、旋律、节拍等音乐要素上来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 从而知道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 “听”出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如, 在欣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时, 我想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这部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中渗透的音乐要素, 让他们边听、边领会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特征。他们听出了黄河的苦难, 听出了黄河的咆哮, 更听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通过教学, 使学生既从音乐的视角重温了历史, 又从历史的视角创造性地“听”出了《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点,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迪。

五、运用多种方式, 进行“互动”教学

篇9:大师的开学课

文学大师鲁迅,每逢开学的时候,总要为学生准备丰富而生动的材料。上课时,鲁迅先是一阵微笑,接着便念出讲义上的页数,马上开始讲起来,滔滔如瀑。鲁迅用幽默的语调,讲不到二十分钟,总会听到学生的一次哄笑。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鲁迅还在黑板上画画,或以肢体语言表达。一次,为了解释《酉阳杂俎》中的故事,他仰着面,弓着腰,身子向后仰,结果身体一弯曲就晃起来,脚下也站立不稳,他自语道:“首髻及地,吾不能也。”学生们见此情形,很是感动。

2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每到开学的第一课,他都会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每次上课,陈寅恪必携带要引用的书籍多种,以黄布包裹,拿到教室,放在讲台。遇到引证的重要文句,必写在黑板上。讲到入神的地方,往往闭目而谈,至下课铃响,还在讲解不停。他讲课虽多平铺直叙,但听课者并不觉枯燥,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

3

国学大师吴宓,开学时常穿一袭灰布长衫,戴一顶土棉布睡帽,一手拎布包,一手拄手杖,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讲内容脱口而出,一气呵成。他讲到得意时,便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一时兴起,吴宓还会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诗作,甚至他写的情诗。他上课有些欧美之风,学生回忆:“先生讲课常是漫谈性质的,只指定些参考书,要我们自己阅读,并多写读书报告。课上先生有时讲些文人逸事,妙趣横生,使我们忍俊不禁。”

4

哲学大师冯友兰,每次开学时都要亲自点名。他讲课极为生动,通俗易懂,他不进行逻辑分析,而是讲一些哲学史上的故事。学生有时根本不用记笔记,听得高兴的同时,也体会了他的意思。这种讲课,极受学生的欢迎,他讲“中国哲学史”,除了本系学生外,外系学生也慕名来旁听。一百多人的大教室挤满了学生。冯友兰有些口吃,往往一句话在黑板上已经写完,他的话还没有讲完。可他的思想却非常流畅,犹如十月怀胎受尽折磨,一朝分娩却生出了掌上明珠一样。

5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开学课声势浩大,摆谱也最厉害。章太炎名满天下,前来听讲者甚众,每次上课,都有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声名在外。章国语不好,便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便由钱玄同写在后面的黑板上;而一旁的马幼渔则负责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章太炎讲课,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前一句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过后一句却让听者很受用。

(编辑/张金余)

上一篇:集团客户维系建议下一篇:生态养殖调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