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调研文章

2024-04-21

生态养殖调研文章(共8篇)

篇1:生态养殖调研文章

生态畜牧养殖产业项目调研报告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山西省晋中捷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在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实践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破字当头,立竿见影,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出了一条“六破六立六创新”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新路子。实践使他们深深体会到,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有多大,科学发展的成效就有多大。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创新的力度;科学发展的成效,检验思想解放的成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消费需求之一,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榆次区作为省会东大门,生态养殖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增加当地人民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畜牧业发展上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之间无论是从生产方式、经营形式,还是从新技术推广、经济效益等方面,差距越拉越大。凡城郊型区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较快,效益也好,而边远山区则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生产周期长,效益差。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现代畜牧业上,“十一五”以来,山西省晋中捷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立足不同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进程,形成生态养殖特

色显明的畜牧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晋中捷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发展特色生态畜牧养殖产业迎来了新的、不可错过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榆次区农业产业发达。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最近中国城乡统筹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战略课题组到榆次区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榆次区有着丰实的生态养殖与乡村旅游资源,加快发展畜牧产业旅游业,对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新飞跃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欢迎投资者开发。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项目建设背景

我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一项兴国战略来抓,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起着重 要的作用。全国畜牧业远景目标规划要求到2015年,畜牧业支撑保护体系更加完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广大农民收入,促使农村经济上新台阶,山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并将畜牧业作

为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大主导产业。山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同时,各级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了发展畜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及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使得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榆次区有丰富的玉米资源和水资源,具有发展肉鸡养殖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是当地大都养殖分散,规模小,没有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形成区域优势。尤其是经历了2006年禽流感之后,农户分散养殖标准化程度低的弊端明显暴漏了出来。该项目正是基于目前当地肉鸡养殖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及优势农畜产品的布局和规划 我国政府在相关会议和文件中多次明确指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通过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把发展畜禽养殖和加工放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国家农业部门提出要稳定猪、鸡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各级地方政府也对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省委、省政府在《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全面发展林果、畜牧、蔬菜、小杂粮四大产业。山西省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中,把禽类养殖、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加工,稳步发展猪、禽加工,禽类加工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在稳步提高猪肉商品率的基础上,提高牛羊、禽肉加工比例。畜禽基地要围绕加工,在优势产区积极开展品种改良,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从原料上确保肉类加工能应对市场变化。

该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例是划分传统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大宗传统农产品长期低价位徘徊,经济效益下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社会稳定。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提到畜牧业是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山西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兼有农区和牧区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大力发展猪鸡食粮型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项目实施地发展优质肉鸡业是解决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有效措施;是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项目完成后,将带动当地肉鸡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壮大榆次区肉鸡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同时,通过 ”玉米种植→饲料加工→肉鸡养殖→鸡粪还田“形成”粮-鸡-有机肥-粮“的完

整循环生态型产业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实现肉鸡的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肉鸡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山西省肉鸡业仍主要以农户小规模养殖为主体。山西省以小生产方式为主体的肉鸡业的弱点和弊端主要表现在:千家万户分散饲养,面广量大,不少鸡舍建在院内,人鸡混居,鸡舍间距很近,无任何消毒隔离措施;饲养环境极差,极易对产品造成污染;用药及疫苗免疫不规范,分散养鸡户从来不做任何疫苗接种,导致传染病不断发生,对规模化养鸡场构成严重威胁,也增加了政府和防疫部门控制疫情的难度。

因此,项目承担单位率先在山西省使用大跨度、高标准、自动化控制饲养体系,建设了先进的封闭式、集约化的肉鸡养殖设施,全面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全面推广实施IS09001管理体系,“鸡源追踪”管理体系,HACCP管理体系等,并试图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并辅之以及农户开展全方位服务。推动当地肉鸡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提高肉鸡的市场竞争力。

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项目承担单位采用“公司+农户”的互动发展思想,瞄准农村广阔的养殖市场,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按照“市场+龙头企业+ 服

务+农户”的联动运作模式,可大大推动当地与周边县、市养殖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公司不断引进新型鸡品种开发,在鲜肉鸡分割与熟食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作为生产原料的肉鸡远远满足不了现有生产线的要求。

因此,本项目实施有助于公司标准化肉鸡养殖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公司做强做大,为增强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带动养殖户改进饲养模式、引进标准化饲养方法,提高肉鸡质量,从而改善当地肉鸡的养殖结构,提高肉鸡养殖的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增强全市肉鸡养殖市场竞争力。

建设条件

项目区概况

榆次古称“魏榆”、“中都”,早在战国时就已设立县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赵国重臣蔺相如、后汉高祖刘知远、宋朝名相寇准生于斯;“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庄园建于此。漫漫历史长河,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榆次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283个行政村、61个社区,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是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次素有“省城门户”之称,是山西省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距北京约540公里,距天津约600公里,距省城太原约25公里。距新扩建的太原空港行程不到10分钟,该空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降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50余条,年旅客吞吐量194万人次。境内石太、南同蒲、太焦三线交汇与此,太旧、大运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榆长、榆邢、榆盂、榆清省级公路纵横交错。

榆次地处东经112°34’-113°8’,北纬37°23’-37°54’,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58天。

榆次旅游资源丰富。榆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人文古迹众多。猫儿岭有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座落在南关的明代清虚阁全部为木制结构,堪称一奇,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地城隍庙保存完整。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古代城池、衙署、寺观、庙坛、堡寨等遍布全区。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榆次的旅游产业由一张白纸逐步写成了“四篇文章”,形成了“庄园、老城、古村、森林公园”四位一体的格局。常家庄园享有“中国儒商第一家”的美誉,榆次老城是“中国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观园”,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堪称“天然氧吧”。于2005年9月竣工开放的东赵后沟古村,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

榆次区委、政府为加快发展,不断改善软环境,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内容涉及土地优惠、税费优惠、投资配套服务、劳动

用工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多个方面,着力打造招商引资环境,使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软”,生态环境更美,增强对投资的吸引力。

榆次确立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现代晋商中心区”。这是一个特色鲜明、率先发展,最具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强区;是一个以人为本、环境优良,最具创业吸引力的发展平台;是一个胸襟广阔、善于管理,最具品牌创造力的现代晋商群体;是一个绿色和谐、富裕文明,最具现代气息的崭新榆次。紧紧围绕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总体战略目标,全面实施“环境立区、开放兴区、人才强区”三大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园区工业、文化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新型工业集聚基地、晋商文化旅游基地、商贸物流扩张基地、文教科研服务基地、省城居住卧城基地“六大基地”,基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统筹城乡的城镇化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和人才支撑体系“三大体系”,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榆次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使榆次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政策环境

晋中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措施,以绿色农产品开发为切入点,培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以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带动基地规模发展,以多层次网络化销售为手段,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

在”十一五"规划中,晋中市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政府把玉米制种业作为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建设玉米制种基地,促进玉米种植业的发展,这为家禽养殖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饲料原料保障。同时拟大力加强屠宰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形成特色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2.市场优势

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食用鸡肉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对鸡肉的消费需求正在与日俱增。二是主要与各经销商合作,并与大企业形成协议,共同开发西北市场。三是公司原有遍布市营销经纪人队伍,销售网络信息四通八达,遍布全国各地,产品销售市场十分抢手。四是公司经过几年的经营发展,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客户所认可。

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一)主要障碍

项目执行中的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疫病防治、肉鸡质量 安全和市场销售风险。发展肉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初衷,是为了加强疫病防治,减少疫病发生的概率,降低养殖风险。扩大规模后,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规模养殖基地发生疫情,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随着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日益增强,肉鸡质量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企业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肉鸡质量成为企业的命脉;市场销售风险主要来自突发疫情、饲料成本波动及国内外市场肉鸡价格走势。

(二)主要对策

①企业应本着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疫病控制,严把防疫药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关和饲料质量关,抓紧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建立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肉鸡的营养成分指标和绿色无公害。

②在科学求效益、创新促发展的前提下,将科学饲养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把握适度饲养规模,杜绝资源的闲置浪费,为资金的回流和滚动发展加足筹码。

③确实搞好利益分配机制建设。企业与农户之间要形成平等、互利、稳固、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促进养鸡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设,确实为养鸡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概 况

晋中捷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榆次区修文镇陈侃村,毗邻108国道,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一处以特色养殖为主的生态休闲养殖基地,也是晋中市级肉鸡养殖示范基地。作为大象集团在榆次地区最大的肉鸡供应商,信誉卓著,效益良好。近年,公司采用标准化技术规程,实施温控全封闭养殖技术,肉鸡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公司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种植基地50亩地,建设蔬菜大棚10余座,葡萄园8亩,梨枣园6亩,各种农作物30余亩,带动农户100多家。带动周边农村肉鸡养殖户达100余家,每户年均增收10000余元。

截至2009年,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占地70余亩,租用种植地30余亩,拥有各类房屋建筑7000平米。其中,各类自动化养殖房舍面积达4500平米,办公及生活设施1500平米,其它设施1000平米。自建设施包括沼气池,化粪池等大小共计20余座;供水,供电设施各一套,饲料加工设备一套;各种暖风炉,排风设备等20余套。共有职工40人,其中管理人员10人,技术人员5人,生产销售及辅助人员25人。

作为新型畜牧产业,公司将继续坚持特色养殖、种植、加工一条龙,休闲、旅游、娱乐一体化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项目一期开发规划建设

一、扩建养殖基地,新增高效养殖车间10套10000平米。竣工投产后,每年出栏肉鸡可达150万只;

二、筹建种鸡孵化厂,每年孵化种鸡500万只,筹建饲料加工厂,自动化屠宰车间,自动化包装车间,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产品销售一体化;

三、筹建具有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区,主要项目包括:生态酒店、农家度假小院、绿色生态采摘园,特禽养殖观光区等,让众多来宾游客在“赏风光,享美味”的同时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休闲游。

以上各项目预计总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投产后,新增就业岗位260个,带动农村养殖户300余家,年产值达7500余万元,规模效益达700余万元。课题组成员:

倪力亚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局级研究员

谢华平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沙玉圣 农业部畜牧总站副站长

余新文 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 杨停义 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员

篇2:生态养殖调研文章

在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把生态养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培育、深化改革三轮驱动,使生态养殖成为撬动大农业循环发展、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突破口。

技术创新是推动实现生态养殖的“源动力”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38亿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不到60%,粪污直排现象比较突出,环境压力较大。与此同时,由于饲料浪费严重,我国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和国外有较大差距,如美国生猪养殖成本较中国低40%-50%左右。此外,仅2013年一年,我国就有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养殖。我国每生产1公斤肉的饲用抗生素量是美国的4倍、丹麦的22倍。

而实践表明,通过加大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力度,完全可以破解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资源浪费等难题。如研发源头减排的猪舍,集成节能保温墙体、半漏缝地板、自动粪尿分离、节水饮水、雨污分流、清污分流、高位发酵床、微生物除臭等技术,可实现源头减排80%以上;研发高效生态饲料、绿色兽药、抗生素替代、微量元素减排、微生物除臭等先进技术,可从源头上破解饲料浪费、兽药抗生素残留、重金属超标、臭气超标等难题。比如通过应用中草药兽药,在提高畜禽抗病能力的同时,还可改善其肉质和毛色。使用秸秆膨化发酵饲料,既解决了秸秆处置问题,又降低了养殖成本;研发微生物净水剂、微生物滤床等技术,养殖废水每吨处理成本可从8元下降到2至3元;研发蝇蛆及黑水虻产业化集成技术,每吨鸡粪可以产出200至300公斤的蝇蛆,新增效益达2400至3600元。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养殖的“源动力”。

市场培育是加快实现生态养殖的“助推器”

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加快推进生态养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加强市场培育,打通生态养殖市场上下游产业链。

从上游市场产业链来看,应重点解决生态养殖技术产品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信任不对称、资源不对称等难题。要让好技术、好产品真正走进成千上万的养殖户,打通生态养殖技术产品推广“最后一公里”。建议政府以采购服务等模式大力扶持第三方开展生态养殖集成技术推广,开展生态养殖技术产品征集遴选和评价,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全面推广。如依托县乡镇级的畜牧技术服务机构或饲料兽药经销网点,打造生态养殖技术产品集成“超市”,让技术单位和专家第一时间精准对接养殖户的各种实际需求,为养殖户提供个性化生态养殖转型升级改造方案。

从下游市场产业链来看,应重点解决粪便资源化、绿色有机产品销售等难题。粪便资源化方面,可借鉴荷兰模式,以县或市为单位建立粪肥交易系统,让种植大户用最低成本、最短时间找到需要的粪肥;让养殖大户产出的粪肥不仅能被消化,还能产生经济价值。同时加大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强绿色有机品牌培育,增加生态养殖种植产品附加值,让养殖户或农户因开展生态养殖种植所产生的额外付出(如使用生态饲料和中草药兽药的无抗养殖高品质肉每斤成本增加2至3元)得到市场价格弥补。

深化改革是全面推行生态养殖的“护航舰”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仅中央部门到省的涉农资金就有约100个专项,多头管理、撒胡椒面、跑冒滴漏,弊端很多”。生态养殖同样面临体制机制难题:一方面,“九龙治猪”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职责分散、资金分散、缺乏成效监督,全国每年投入相关资金近千亿元,收效却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未建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管理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对生态养殖、种养平衡等的扶持力度不够大,使用有机肥没有系统补贴。因此我们建议——

在省政府层面成立生态养殖推进小组。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养殖行业财政支持,重点支持建设符合食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标准的生态养殖示范场。建议由第三方机构结合我省已出台的生态养殖地方标准,对养殖场进行评价,其结果作为生态养殖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

编制养殖场源头减排技术标准。在不增加预算成本前提下,所有新建养殖场应强制性采用源头减排技术,以强力推动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牧渔结合,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支持家庭农场、林果基地配套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开发利用周边农地、林地资源,配套发展种植生产。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大幅降低饲料业添加剂添加标准,抽检超标的予以顶格惩处。

开展种养结合产业重大政策管理创新。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实施畜禽生产权、粪肥生产权、粪肥运输规则、畜禽粪便利用要求、农业用地氮磷施用标准系统、国家养分施用标准等细化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省情,开展改革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让养殖户能流转大量土地开展种养平衡,实现每个猪场都有一定土地进行配套消化粪肥;制定养殖业载畜量标准和粪便还田限量标准,避免过量施肥风险和食品安全隐患;加大有机肥施用补贴和政策引导力度,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

县一级政府集中推进种养结合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应整合各种行政资源,以实际行动带头、带动落实化肥减量增效计划,在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植树造林、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工程、园林绿化、生态养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公路绿化等领域优先采购粪肥。应出台实施政府、研究机构、学者、养殖户等广泛参与的种养结合产业发展决策机制,充分反映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合理诉求,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

篇3:河蟹生态养殖简述

1 实施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

从2006—2009年实施生态养殖的结果看,每667 m2放养160只/kg规格的长江蟹种600只,收获平均规格在150 g的商品蟹60 kg,其中180 g以上的优质蟹占70%,回捕率75%,667 m2均纯利润2 500元,投入产出比1∶2.5。朱桥乡的河蟹被农业部评为“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实施河蟹生态养殖的工作措施

2.1 抓好生态养殖示范,加速推广进程

从2006年的示范户50户到2009年建立起600户科技示范户,并成立了两个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示范户的科学养殖技术,加速推广生态养殖新技术。

2.2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

为了优化养蟹户的科技意识,提高养殖水平,加快新技术的推广,我们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活动。4年间共举办各类形式培训班二十余期,另还邀请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等专家、教授前来作技术指导;并组织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 000余份,不断采用新技术。

2.3 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为了顺利实施生态养殖河蟹,通过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策略,重点抓好“五个统一”,即: (1) 统一投放蟹种时间:根据季节、温度等因素合理安排投放蟹种的时间。 (2) 统一栽培水生植物,因水生植物与水质、水位深浅、季节温度、品种等有关,为了保证水生植物的生长必须做好统一。 (3) 统一消毒、防病时间: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4) 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实施辅导、指导,接受能力强的带动接受能力弱的养殖户。 (5) 统一饲料的投喂量和方法:科学投喂,防止饲料的浪费和破坏水质。

3 实施河蟹生态养殖的技术要素

3.1 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3.1.1 苗种选择

坚持选择正宗优质长江蟹种,这类蟹种体色青灰、有光泽、活力强、生长快,而且极少出现性早熟,利于养殖大规格优质商品蟹。

3.1.2 放养密度

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个体,规格在150~200只/kg,每667 m2放养600~700只。坚持合理放养,对水草的栽种、增加成蟹规格都非常有利。

3.2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1 水草的培育

河蟹养殖中水草的作用如下: (1) 是虾蟹栖息和蜕壳的好住处,并可防止逃逸。 (2) 可作为虾蟹类的天然饵料。 (3) 可净化水质,增加溶氧。 (4) 可消浪护坡,防止池埂坍塌。 (5) 可防止夏秋季温度过高。 (6) 补充天然维生素,可解决虾蟹病害问题,产量可大大提高。 (7) 可有效提高虾蟹类的品质。因此,把水草的移植培育作为生态养殖的重点来抓。

春季全池种植苦草种,667 m2用量0.5~0.75kg。开始水位要浅,最好把蟹苗集中暂养,1~2月后等苦草长到10~20 cm以上时再松开暂养池,进行大面积养殖。早春移植一定量的水花生,供幼蟹早期蜕壳栖息之用。努力提高水草的成活率,防止河蟹破坏水草,保证水草覆盖率达到全池的70%~80%,真正形成“水草森林”。

3.2.2 螺蛳的投放

池塘养蟹投放螺蛳可以供给鲜活饲料、净化水质、提高河蟹抗病能力,有效节约人工饵料。每667 m2放养300~400 kg;3—4月份放养200 kg左右,6—7月份放养100~200 kg。投放时应将螺蛳除杂并消毒,防止带入敌害和病菌。

3.2.3 青虾、鱼类的套养

套养鱼类、青虾有助于改良水质、充分利用池塘生产潜力、较大的提高养殖综合效益。3—4月份每667 m2套养规格为0.5kg/尾的花白鲢20~25尾,并投放2~3 kg幼虾;5月份每667 m2放养10~20尾体长3~5 cm鳜鱼苗。

3.3 使用高品质的河蟹专用配合饲料

在养殖期间,共试用了3种饵料:河蟹专用配合饲料、本地产原料、小杂鱼,在同等养殖条件下,三者捕捞时成蟹规格和产量以专用配合饲料的为最大。投喂方法:以“中间青,两头精”的原则。

幼蟹下塘时至5月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小杂鱼15%~20%;6—7月份减少配合饲料,粗饲料占40%~50%;8—10月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小杂鱼40%,提高成蟹育肥效果。

3.4 调控水质,提高饲养管理标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种是基础、管是关键,有了好的苗种和科学的饲养技术才能获得成蟹丰收。

3.4.1彻底清塘、杀灭病原体

每年收获后排干池水, 曝晒池底, 并用清塘药物消毒, 可使用生石灰、清塘灵等。

3.4.2 调控水质,增加池中溶氧量

池中水位根据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春季在0.6~0.8 m,夏秋季在1.0~1.5 m。经常加注新水,春季每月换水1次,夏秋季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2/5加水宜在白天,保持溶氧不低于5 mg/L,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一定的酸碱度。定期使用磷酸二氢钙,增加水中钙磷离子的含量,保证河蟹顺利蜕壳。

3.4.3 预防病害的发生

每隔10~15 d使用生石灰或消毒剂进行全池泼洒, 杀灭水中病菌。定期使用EM等微生物制剂, 定期在饲料中拌入中草药等预防蟹病的发生, 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发现病情, 及时对症下药, 不滥用药物, 特别是抗生素类药物避免使用。通过生态环境的营造, 基本无重大疫情。

3.4.4抓好日常管理工作

日常管理工作归纳为“四查”、“四勤”、“四定”、“四防”。“四查”:检查水质情况, 检查河蟹吃食情况, 检查河蟹生长情况, 检查防逃设备是否完好。“四勤”:勤巡塘、勤除杂草、勤做好食台卫生、勤做养殖日记。“四定”:投喂时做到定时、定质、定量、定位。“四防”:即防敌害、防水质恶化、防逃逸和防偷盗。

4 实施河蟹生态养殖的总结

实践证明,河蟹生态养殖对预防河蟹疾病有效率达90%,亩效益是常规养殖模式的3~4倍。

篇4:生态养殖 柴鸡

密云县的生态养殖业以北京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全面带动了密云县柴鸡、柴鸡蛋的发展。该公司建有“百年栗园柴鸡散养培训示范基地”,基地占地约6000亩,基本为废弃的荒山和坡地,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远离村庄实行全封闭管理。厂房86间,柴鸡养殖大棚40栋,约1.6万平方米的鸡舍,基地现存栏柴鸡13万只(其中北京油鸡3.5万只),日产柴鸡蛋约4万枚。2006年“百年栗园”柴鸡蛋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和AA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在密云县科委的积极协调下,该公司与北京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被农科院列为北京油鸡养殖示范基地,全面推广北京油鸡的规模化、规范化养殖,并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建立了一套规范化、规模化柴鸡散养技术规程。公司计划在2008年5月前,发展社员300户至400户,北京油鸡存栏数达到50万只,日产柴鸡蛋20万枚。

北京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密云县的生态优势,在密云水库旁的数千亩坡地、山林中散养柴鸡,漫步在青山绿水间的柴鸡呼吸着新鲜的无污染的空气并以自然采食为主,以玉米、杂粮等天然原粮补饲为辅,所生产的柴鸡蛋无任何污染,不含任何激素和农药残留,属于纯天然食品,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

篇5:生态养殖调研文章

态渔业养殖项目的意见建议。调研达到了增进了解、加强沟通、解决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的目的。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的基本情况

小湾电站建设完毕,正常蓄水水位高程1240米,水库面积189.1平方公里,总库容149.14亿立方米,云南最大的百里长湖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小湾库区良好的水质和生态系统,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宝贵资源。对此,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决定立足库区水资源优势,实施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2008年10月至12月,由省农业厅渔业处牵头,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与临沧、保山、大理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2009年1月,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在**县注册了子公司——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购买龙湖宾馆作为公司的办公场地,下设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拥有公司员工56人,制定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2009年初公司兼并澜沧江、黑惠江的合法渔船和渔民,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配置防护设施,开始对库区水域开展守护工作。受省农业厅的委托,从2009年1月31日(正月初六)开始,公司组织增殖放流工作,到目前,共向库区投放优质鱼苗800吨。

该项目以生态养殖(大面积)与网箱养殖相结合,通过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创品牌,建网络营销市场,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库区周边农民脱贫致富为奋斗目标。力争年产值超亿元,使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云南水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根据资源状况和项目奋斗目标,项目的建设内容为:建设28万亩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200亩生态网箱养殖试验示范基地;推进大面积网箱养殖;建设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项目概算总投资5亿元,鱼片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000~80000吨。

项目周期计划为10年,前期3年(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中期5年(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后期二年(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2009年5月至10月,做好项目的立项、报批,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为生态养殖和网箱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10月至12月开始试验生态网箱养殖;2010年1月至3月推广网箱养殖;2010年4月至8月,做好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项目论证、选址、图纸设计、工程招投标;2011年9月至12月完成建设工程;2011年10月在国内市场建设小湾生态渔业专卖店,进行网络销售。

二、总体估价

(一)项目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社会效益好

项目涉及大理、保山、临沧3州市,南涧、巍山、**、昌宁等8县市,含盖农业(养殖)、工业(鱼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商业服务三个领域,与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实施好该项目,可提高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加工可节约资源投入,有利于组织统一管理和技术提高。项目的实施能够解决大批库区失地农民和其他富余劳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税源。

(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模式

该项目以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由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小湾渔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设立了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计划走规模化经营、科学管理、商品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的道路,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保障。

(三)前期工作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从2008年10月至今,半年的时间,项目单位就完成了与三州市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组建了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购置了办公场地、兼并澜沧江、黑惠江合法渔船和渔民、购买巡逻艇、捕鱼船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向库区投放800吨优质鱼苗等前期工作,并开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报批工作。可谓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6:生态养殖调研文章

靖安县创建国家生态县之我见

2003年,国家环保部开展了全国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创评活动,分别制定了创评标准。其中全国生态县创评标准有二十七条。至今,全国仅有浙江省的安吉等少数几个县获得验收并被命名。全国生态县是国家对县级生态质量的最权威、最高层次的认证和认可,标志着一个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最佳结合。靖安县根据其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2008年又提出了打造中国生态明珠的构想,既符合靖安县的实际,又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要把靖安县打造成中国的生态明珠,首先要进入全国生态县的行列。实际上,全国生态县就是中国生态明珠的具体体现,必须要拿到全国生态县这块金字招牌,在此基础上创出自己的特色,才能称得上是中国的生态明珠。为此,本人认为,靖安县从现在起可率先在全省开展全国生态县的创建工作,用3-5年的时间实现全国生态县的目标,成为江西第一个全国生态县。

一、具有创建全国生态县的条件和基础

国家级的生态县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社会工程,不仅仅是指生态环境的优良,而且是一个县的经济和社会与环境的协调综合评价。靖安县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近年来较快发展的经济基础,具备着较好的创建条件。

1、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创建全国生态县的先决条件。

靖安县有着美丽的自然山川,良好的森林结构和植被,全县活木立木蓄积量达626.8万立方米,活立竹蓄积量达3618.9万枝。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2.8%,林业绿化率达到82.9%,名列全省前列。空气负离子含量达10.91万个/cm,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境内有北潦南北支流220多公里,常年流水清彻见底。境内动植物种群达5288种,为全省种质资源库基地,被林业部专家誉为“天然基因库”。近年来,靖安县按照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全县共区划公益林面积927万亩,占林业用地175.68万亩的52.8%,其中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53.91万亩,占公益林地面积的58.2%。先后关闭了7个笋罐头、120个高耗低值木竹加工企业,清除了17个“新五小”企业。县政府还出台了禁止采伐阔叶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政策,确保了靖安县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为创建全国生态县提供了先决条件。

2、快速发展的经济是创建全国生态县的基础。

近年来,靖安县工业基础不断壮大,工业产业逐步形成,分别形成了园林产品、机械铸造、硬质合金等为主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新工业园的建成,硬质合金产业基地在靖安县落户,将为靖安县经济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8.26亿元,财政收入达1.7396亿元。人均财政收入达1200余元。浙江省的安吉县是2003年开始创建全国生态县的。2003年,该县的财政收入3.5亿元,人均不到770元。在同一起点上,虽然靖安县财政收入总量比不上安吉,但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安吉县,应该说具

2备有一定的创建经济优势。

3、农业产业的建立成为创建全国生态县的产业支撑。靖安县分别建立起了椪柑、绿色大米、白茶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已有10.5万亩的绿色椪柑基地、8万亩的绿色大米基地、1万余亩的有机白茶基地。农村生态产业经济初步形成,为创建具备了一定的产业支撑。

4、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创建全国生态县十分迎合。近年来,靖安县以江西唯一的三爪仑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中国椪柑之乡、中国娃娃鱼之乡、中国诗词之乡等国字号的命名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农家乐旅游,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靖安县还分别获得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的生态旅游大县”200强的荣誉。这与创建全国生态县相当迎合。

5、省委、省政府抓生态建设的大气候是创建全国生态县的大好时机。

当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提出了“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要求,并实施“一大四小”工程,是创建全国生态县的大好时机,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以上是靖安县创建全国生态县已具备的优势条件,也是创建工作的动力。但也存较多的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在:其一,对照全国生态县27条指标,就靖安县的现状分析,有些指标已经达到,有些指标接近达到。虽然,有着诸多的优势,但存在一定的

差距和难度,有些指标还需经过几年的努力才能达到。如要有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这一指标,虽然高湖镇已获得了命名,但这一任务还是非常之重,要经几年的努力才能达到。其二,靖安县虽然具有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安吉县创建时的水平,但经济总量较小,要从财政拿出很多的钱来用于创建工作有较大的困难。因此,要有用小钱办大事的打算。其三,城市和乡镇环境卫生整治难度大,面广任务重,卫生死角多,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一时难以改变。这些问题都是要在创建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全国生态县的创建,会对县域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全国生态县的建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生态环境这一方面,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如靖安县实现了全国生态县的目标,将会使靖安县社会发生一次深刻的变化,同时还会是人们思维、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具体来说,有如下影响:一是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及日常行为会得到改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会得到提高,对环境的爱护和保护会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二是会使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到过浙江省安吉县的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安吉县在创建全国生态县后,从县城到乡村、到农户,地上看不见一点垃圾,给人一种十分舒服的感觉,他们乡乡都有垃圾中转站,垃圾统一分类处理,可说是卫生环境一流。三是会对旅游业带来飞跃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旅游成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生态县的创建,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质量将大大提高,无疑

是生态旅游的催化剂。安吉县2007年实现旅游人次达450万,旅游收入17亿元,门票收入6400万元,从2003年起,每年分别增长24%、37%、37%以上,2007年农家乐经营收入达1.5亿元,使旅游业实现了一次跨越发展。四是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安吉县是2003年开始创建全国生态县的,2003年时财政收入是3.5亿元,到2007年财政收入达11.1亿元,全县生产总值达120亿元,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得到了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的局面。

三、创建全国生态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全国生态县,是由国家认证认可,不同于其他民间或是协会组织的创评活动。从2003年开始创评至今,全国仅有少数几个县获得此荣,其意义十分重大。

1、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生态县创建的认识。创建全国生态县,是靖安县生态比较优势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又是良好生态特色的具体显现。生态县的创建不但不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安吉的经验已表明了这一点。这里要解决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抓生态建设会制约工业经济,其实恰恰相反,只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不但不会制约工业项目的引进、资金的引进,而且还是一个优势所在。因此,要认识其创建工作的重要性。

2、在创建工作中要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有80%的乡镇达到全国优美乡镇,是创建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把优美乡镇的创建作为整个创建工作大头工作来抓,必须认真计划好、部署好,切合实际做出工作考核方

案和实施方案。以确保整个创建工作的如期实现。

3、可借鉴浙江省安吉县的经验。靖安县与安吉县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可组织有关部门的人员到安吉学习现成的经验。

4、在实施创建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要推进生态经济化,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生态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使生态环境优势尽快、最大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实现县域经济的生态化。

篇7:统筹城乡调研文章

红果子镇是全国首批118个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2009年以来被列为石嘴山市“三城三镇”中的规划建设重点镇和石嘴山市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试点镇,2010年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大重点建设小城镇”。处在特殊的区位位置,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红果子镇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创新,在不少领域取得了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本情况

红果子镇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西南部原惠农县马家湾子,是原石嘴山市惠农县的政府所在地。2003年7月原惠农县实施乡镇撤并工作,将原红果子镇、马家湾镇和下营子乡合并后组成新的红果子镇。2004年区划调整后,作为惠农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镇,被确定为城市副中心。该镇国有土地面积80平方公里,辖5个村4个居委会,人口5844户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1万人,在册耕地面积为14500亩,可耕荒地为22000亩,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京藏高速、石中高速、110国道、109国道、包兰铁路横贯全境。辖区内有红果子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马家湾农贸市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发展。用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突出全市“三城三镇”规划格局,对全镇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本着北接东拓的规划思路拓展城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并在进一步明确小城镇的城市定位及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依托

红果子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红果子现代化工业园区和脱水菜生产、销售集散地;从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集中居住工程入手,全面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吸纳周边乡镇城乡居民入住承载力,着力打造“魅力红果,宜居宝地”。

二是产业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是一个地区的核心。没有产业的支撑,该地区就缺失活力,缺少张力,缺乏竞争力。红果子镇结合实际,在镇区,依托中粮集团种植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奶产业核心区及节点小城镇的区位优势,立足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和土地流转力度,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产业繁荣带动就业,以产业繁荣带动城乡发展。

三是配套凝聚。城市规模的扩张靠品牌,而基础设施的跟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增强,必将为人流、物流及商流的聚集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红果子镇在原有县城配套设施相对具备的基础上抢抓各种有利机遇,加大三争双招工作力度,着力改善镇区基础设施、供排水、供暖、路灯、公益设施等条件,增强镇区活力,提升红果子的吸引力。

三、主要成效

(一)突破创新,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破解统筹城乡发展难题。建设占地面积378亩,可安置农户1058户的红宝家园,破解了进城农民无房居住的难题;改造建设建筑面积6648平方米的中心敬老院和综合福利服务中心项目,提高了我区敬老、养老、安残、社会福利事业的服务水平,破解了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的难题;建设建筑面积9870平方米的惠农区人民医院住院部综合楼,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医疗

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破解了城乡居民就医环境差的难题;建设惠农一小、红果子小学安全校舍和惠农职业中学综合实验楼项目,有效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红果子镇教育教学质量,破解了进城农民子女上学的难题;按照“平面整洁、立面规范、空间和谐、运转有序”的原则,打造迎宾路农民创业示范街,破解了进城农民创业无门的难题;建设先农、佳禾益农、宝马牧业奶牛科技示范养殖园区,促进奶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破解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题。

(二)推进三个集中,实现三个转变,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一是推进土地向规模集中,实现生产方式转变。中粮集团入驻惠农后,创造了大型企业主导、土地集约经营、农业现代管理、城乡一体发展的“中粮模式”,彻底打破了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石嘴山市长期以来农业规模小、经营散、实力弱的落后局面,带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为惠农乃至宁夏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了典范。通过村级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户参与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建立种植基地,集中流转土地10000余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实行机械化作业,开展统种、统管、统防、统治、统收,实现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解放农村劳动力。二是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就业方式转变。按照“突出特色、做精做强、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举龙头、建园区、拓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产业繁荣带动就业,以产业繁荣带动城镇发展。围绕脱水菜特色产业,吸引登海、绿宝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拉长产业链,带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做强奶产业,引资建设了先农、佳禾益农、宝马牧业等6个奶牛科技示范养殖园区,存栏7000余头,奶牛存栏和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位居惠农区前列。积极发挥红果子工业园区全国最大的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宁夏惠冶公司龙头企业的优势,加大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扩能增效,同时带动了辖区劳动力年有效转移3600人以上。三是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生活方式转变。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扶持政策,为做精做强特色小城镇提供了有效的发展空间。实施了红宝家园、农村廉租住房、第四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以道路、给排水、供暖为主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惠农公园改造、文化一条街美化亮化工程,提升了城镇承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完成了惠农医院住院部综合楼、中心敬老院改扩建及综合性福利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和惠一小等校安工程,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集聚了本镇及周边四个乡镇1000余户农村居民入住,凸显了统筹城乡示范镇的带动效应。

四、下步思路

一是进一步激活生产要素,推动农村和谐发展。推动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在农村土地方面,通过土地确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业主投资激励机制、农户利益保障机制和政府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协调、群众(业主和农户)参与、社会服务”的流转机制;推动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等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在健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着重抓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健全,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深化“三个集中”,促进城乡大范围内的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高效整合,促进城市和农村在产业布局、规划统筹、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机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地把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转移到城镇来。

篇8:生态健康养殖探讨

生态健康养殖就是构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 坚持因地制宜、农牧结合, 通过科学养殖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提升动物产品质量,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有效综合利用动物排泄物, 使其变废为宝, 降低养殖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促进两者的立体循环体系, 达到共同发展, 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1 种养结合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生态健康养殖就是通过合理科学地利用土地和周边的环境资源, 减少排泄物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一般环境可以承受一定规模的养殖, 目前以家庭式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比较受推崇。但养殖规模一旦超出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时, 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较大规模的养殖模式, 就需要利用立体循环的生态模式, 通过“养—种—养”等消化链来消除或减少各环节产生的有害物质, 形成变废为宝的循环链。目前生态养殖模式主要涉及畜牧业、种植业、渔业等, 即养殖产生的粪污在种植、养鱼、生产中作有机肥等链式延长循环利用, 真正变废为宝。另外, 种植的玉米及青饲料等又可以用于作动物的饲料来源, 种植需要的肥料可以由养殖提供, 而种植出来的产品又可以饲养动物[3,4]。各地可以因地制宜, 走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健康养殖道路。

2 多元化的农牧结合

单一的、散养的、小规模的养殖在今天越来越少, 也不能满足目前市场需要, 将逐步被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所取代。但是规模化的养殖模式, 产生的大量动物粪便等排泄物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分解, 必然会带来污染, 并给环境造成压力甚至破坏。为此, 需要把养殖业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 形成多元化的农牧结合方式, 不仅能降低养殖所产生的粪污污染物, 还能使利益最大化, 变废为宝, 从而形成循环农业。

农牧结合是养殖业和种植业两者有机结合, 互相弥补不足。养殖业为了消纳粪污需要相当面积的土地, 而种植业需要为植物施肥, 长期施用化肥不仅增加生产成本, 还会对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 不仅解决了养殖者的粪污处理问题, 也为种植者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而种植者通过使用养殖粪便, 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 不仅能优化土地结构, 还能改善种植产物的品质。

3 科学引领生态健康养殖新常态

转变畜牧业的发展方式, 利用科学知识引领畜牧业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新常态。一是提高质量。过去养殖大部分是以消耗资源换产量, 以环境为代价搞生产, 最终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不可修复的不良后果。现在要转变,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采用质量高又见效益的发展模式, 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和发展质量。二是转变方式。过去是一家一户的散养式养殖, 不仅不能产生大的经济效益, 抗风险能力也差,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而按照环境的可承受范围, 发展适度规模饲养, 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 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 可实现畜牧养殖产业化经营, 实现环境友好型养殖。三是调整结构。过去是单个品种的局部养殖, 不能形成品牌效应, 也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 而以畜牧业为重点,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大力开发壮大优势产业, 可形成精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一条龙的模式。

4 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的措施

事实证明生态健康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也在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农业部门的重视和推广。发展“高效益、低排放”的生态健康养殖,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的畜牧业发展方向, 走生态健康养殖的道路, 是大势所趋。做好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布局优化, 科学合理开发地方资源;二是做好品种优化, 保护开发优良地方品种;三是做好饲料优化, 合理开发饲料, 科学使用添加剂;四是做好设施优化, 科学规划建设动物栏舍;五是做好粪污优化, 循环有效处理养殖废弃物, 开发立体循环经济, 减少对周边环境造成压力。

摘要:介绍种养结合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特点, 指出多元化的农牧结合能够有效促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形成,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 提出具体措施, 以指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立体养殖

参考文献

[1]王培林, 王成武.浅谈规模健康养殖[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6) :33-34.

[2]袁东芹.生猪健康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 :269.

[3]李连任.应用环保饲料促进健康养殖[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6 (6) :19-20.

上一篇:音乐大师课观后感下一篇:6月主题党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