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2024-05-24

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精选8篇)

篇1: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金秀县桐木中心校莫燕妮

内容摘要:

针对小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们对中年级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重点谈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会观察—习作的前提;

二、读写结合—习作的桥梁;

三、丰富积累—习作的源泉;

四、真情实感—习作的灵魂;

五、大胆想象—习作的翅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习作的积极性,在中年级夯实学生习作的基础,使他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崔峦同志指出:“训练要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入手,落脚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这为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其中写的训练尤为重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中年级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长期以来,小学生害怕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他们视作文为苦差事。每到作文课,绞尽脑汁,生憋硬挤,编出一篇文交差了事,老师一遍遍地帮助他们修改,苦不堪言。针对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我们对中年级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习作的积极性,力争使他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会观察—习作的前提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对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年级要求能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二年级要求能看图或观察事物;三年级要求能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四年级要求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事物;五年级要求观察事物抓住重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六年级要求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教师对学生观察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常抓不懈。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入手,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丽的秋天来到了,教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爱玩儿的特点,带着学生到山上去玩儿,一边玩儿,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北山坡上树的品种,树叶飘落的不同情况。回来以后,用剪刀剪出了许多北山坡上的树,这些树形态各异,姿态优美,融进了孩子天真的想象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情动而辞发,看着画面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把杨树、枫树、松树贴在同一张纸上

形成了一个个组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有„„有„„还有„„”练习说话。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

1、秋天到了,树叶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如果我们把这些可爱的小树当人写该怎么说呢?

3、秋风吹来,树叶会怎样呢?〈拨动活动的树叶使之落在地上〉这些树叶像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练习说话,甭提多高兴了。老师又引导学生看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起来介绍北山坡上的树,最后概括地说出:“北山坡上的树真是又多又美丽,”这节课教师从观察入手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为今后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时如果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他们一定感到这是一件乐事,而绝非难事一桩。

二、读写结合—习作的桥梁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小部分时间用于识字、作文教学,绝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但效率很低,只有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读与写怎样结合呢?首先要确定读与写的具体结合点,即可转化之点,如解题与审题,归纳中心与确定中心,分析课文层次结构与布局谋篇等。小学教材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的开门见山,有的借景喻人,有的过渡自然,有的结尾点题,有的记叙条理清楚,有的描写传神入化,有的抒情情真意切,有的议论恰到好处,有的顺序、插叙、倒叙、穿插灵活方法巧妙。我们要求中年段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读写结合点,采用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北京版七册12课《海底世界》第4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作者先概括写了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再从众多的海洋动物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具体描写(有快有慢、有前进的有后退的还有不动的),作者先写面再写点,点面结合,描写出神入化,使我们感到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学生理解了这一段的写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大扫除等活动,教师安排了十分钟左右读写结合的训练。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将比赛场面、劳动场面写得具体生动,最后让学生借鉴课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通过观察写一个片断,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写起这类习作来得心应手,易如反掌。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时有机地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并将这些写作方法及时迁移到作文教学中来,读写结合,在阅读和习作践给学生架起了一道桥梁,进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学生消除了畏难情绪,写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轻松愉快地写出文通字顺的短文来。

三、丰富积累—习作的源泉

宋代诗人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即要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下功夫。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多少文人墨客无一不是得益于他们丰富得人生阅历以及“读万卷书”的饱学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小学生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很难写好作文。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培养积累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使他们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

(一)、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贴近社会生活,注重生活的积累。

小学生的作文材料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采取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欣赏画面......使小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素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写日记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办法。教师要注意培养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日记的行式多样,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做到内容真实,勤于练笔即可。事实证明:持之以恒记日记的学生作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注重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把那些规范的生动优美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儿童头脑之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且在“拾零”本上摘录好词佳句。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大量阅读名篇佳作,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使学生的写作材料不断充实。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作文才会有内容可写,才会文思泉涌。因此我们说积累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

四、真情实感—习作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他们二老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胡编乱造的作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写作,表达自己的心声。“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设障碍,不定框框,让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的大背景,自主选择题材,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写凡人小事,道真情,抒实感。让学生自由表达,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他们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例如:教师看到学校图书馆有许多破旧的图书,便组织学生修补图书,学生清清楚楚地记叙了自己修补图书的过程,还写出了当时的心情,非常感人。

五、大胆想象—习作的翅膀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的文章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学生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才能写出富有创造性的习作来。例如:北京版七册17课《海滨小城》第三自然段,沙滩特别美,正是进行片断练习的好材料,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写作训练。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海滨那金黄的柔软的沙滩上,你们捡过贝壳吗?想象一下这个沙滩上会有什么颜色怎样花纹的贝壳?遍地都是五颜六色的贝壳会是怎样的景象?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船上仅仅就课文里介绍的几种海产品吗?想象还有什么?船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根据课文插图想象当时喧闹的场面。会有什么人?他们长得什么样?会说什么?怎么说的?会做什么?怎么做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边说边表演,把当时的情景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如果老师让你们把沙滩的美景写下来,你们能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行!”教室里寂静无声,他们用笔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对沙滩的喜爱,对海滨小城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喜爱。此时,他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写作,怎能不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

中年级安排了多次想象作文的内容,这又向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以第七册语文实践活动4,习作“听音乐编故事”为题组织了研究课。课前让学生行动起来,搜集动物、植物、山、河的知识、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课上将这些资料展示出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些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然后在出示课件——森林动物园,学生观察后提出了疑问:美丽的森林动物园怎么没有动物呀?好,我们去找吧!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森林动物园里有那些小动物?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演示课件:小动物们来了,大森林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想象在大森林里动物之间会发生那些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故事,能选择一两种小动物把你心中的故事编出来吗?学生先自己练说,再小组合作,最后全班展示。这时要特别注意评价,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要给别人以具体的帮助,不说套话空话,讲求实效。你们说得很好,大家愿意把这精彩的故事写下来吗?学生写完后先读一读,用学过的修改符号自己修改,再进行组内交流互改,然后全班讲评,最后抄在作文本上(注意格式和标点)。总之,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逐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观察力,是小学生作文的基础;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可以降低小学生作文的难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小学生作文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小学生的心灵去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小学生作文的翅膀。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年段的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在中年段夯实基础,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提高,才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篇2: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中体现“三重视”,可以有效的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一、认读重视梯度性准确地认读汉字是识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机械重复地领读单个字音,枯燥乏味,学生动口不动脑,名副其实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教学中,变化认读形式,递增认读难度,诱导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如认读“棉”字:

1、认读韵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带有“棉”字的这段或这句韵文读正确读通顺,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

2、认读词语首先认读带音节的词语“木 棉 树”,然后认读不带音节的词语“木棉树”,并说说自己对木棉树的了解,即结合实物认读。

3、认读单个字出示字卡认读,并用上“棉”组词、说话,即在语言实践中认读。创造不同的语境,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次与生字见面,从而提高认读的正确率。

二、识记重视自主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识记生字,要以学生为本,少一味分析,多启发引导,重视自主性。首先,培养学生自主记识的意识。课上,对每个生字不是从零教起,而是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先学后教:哪个字你以前见过?在什么地方见过?哪个字你已经记住了?是怎样记住的?发现自主识字的“典型经验”,及时大力推广。课后,鼓励学生到生活中认字,开展生活识字比赛,如:今天,你在课外又认识了几个字宝宝?在哪儿认识的?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其次,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低年级儿童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现身说法,抛砖引玉。如,编个字谜叫学生猜猜:八九不离十(杂);说句顺口溜领学生读读:三点水,爪字头,上扭下扭碰石头,溪水都往大河流(溪);做个动作请学生学学:手放在齐眉处,向远望(看);画幅图画让学生看看:(苗);找几个字兄弟让学生辨辨:池—地—他—她等。情趣丰茂的“金点子”,能够粘住学生的心,激活学生的思维。“砖”抛出之后,让学生自己仿编儿歌、字谜等,寻找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只要大胆放手,不懈引导,学生一定会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引得的“玉”也一定会光彩夺目。

篇3:作文教学应重视评改

一.互动批改,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作文批改时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实施单向度的静态评价, 学生负责写, 教师负责改。这样的批改模式, 学生太被动, 也就没有了积极性、主动性。互动批改要求我们以同样的热情、同样的关心来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 真诚地与学生展开对话,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认真进行审查和反思。让学生来互改作文, 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情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 人人有任务, 个个担责任, 相互之间交流心得, 沟通见解, 分享感受。既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 也可以把别人的缺点错误引以为借鉴。教师予以辅助, 以激励为主, 且要明确标准, 这样学生有新鲜感, 有积极性, 才会有所领悟、有所改进、有所发展。

二.好的批语,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对于学生作文, 尤其是对于视写作为畏途的学生的作文, 教师应尽量肯定, 以保护其写作热情, 调动其写作积极性, 进而引发其写作内驱力, 并使之持久不衰。我一直坚持给每位同学作文评语, 对于作文“困难户”, 我们更应注意改变作文评改方式, 变“找茬”为“找宝”。记得一次学生周记中写到“老师的批语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的信任……”由此可见, 教师适时的赞美, 会像阳光一样洒向学生的灵魂深处。其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 写出有个性的评语, 不仅是语文教师教学素养和个人魅力的体现,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 因人而异, 你的这一则评语就是针对“这一个”孩子而写的。虽然是批评的话语, 只要写得不拘一格, 也能使学生感到合乎情理的严厉和充满人情味的关爱。曾经有毕业生告诉我, 上学时很盼望一周中发作文本的时候, 因为总能看到“打动心灵”的评语。也就是说好的评语受学生欢迎, 让学生受益, 学生能从评语中感受到发自教师心底的关怀、理解、宽容。

三.上好讲评课, 有助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目前大多数的作文讲评课都存在如下的一些弊病, 比如说:理论太过抽象, 弄得学生云山雾罩, 不知所云;举例太过完美, 令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敬而远之, 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专挑学生的毛病, 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等等。我觉得采用如下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从学生的习作中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评分标准、失误原因, 还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那么作文讲评课上, 我将重点讲解让他们明白, 下次作文时再多注意这个问题。这样由写作到指导再到写作,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2、印证观点的例子尽量来自教材及学生自己的习作, 做到好懂易学。作文讲评课上肯定要举些例子, 如果选择课外的例子, 一方面学生会感到陌生, 理解起来颇费时间,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例子过于陈旧或难以与观点联系起来, 会给教师的备课带来困难。如果选用教材中的例子, 学生就能迅速明白, 并学会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学过的课文。同样的道理, 评奖作文用学生作文是最好的。

3、评讲课的重点应放在思维、立意、切入角度的指导上。学生作文最难的一是不知道写什么, 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 背了一些写作技法, 但写作时无法联系运用, 究其原因, 是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到位。我认为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立意, 如何面对任何一道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 选好切题的角度, 并让他们学会知识的迁移。

文无定法, 作文评改也无定法,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绝不把作文评改看作是一个技术性工作, 而视为一种育人艺术。让我们在这方寸之地精工细作, 遍施阳光雨露, 用充满爱的评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吧!

篇4: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课本 阅读题目 年龄特点 阅读方法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92-01

谈起“阅读教学”,好像和数学教学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数学给人的印象,往往不是语言表达枯燥乏味,就是推理演绎深奥晦涩,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多做题成了提高学生成绩的必然选择。殊不知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都决定于对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水平上。因此,数学教学中不应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更应该重视“阅读教学”。

一、阅读课本是基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和以往教材相比,更具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所以在平时数学教学时,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引领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感受数学教材的自身价值。比如: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8页例1:把6块糖分成3份,分一分。教材中画面显示:生1的分法是1、1、4;生2的分法是1、2、3;生3的分法是2、2、2。小精灵说: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信息,因为图文并茂,已经反映了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很容易明白分法有多种,平均分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教学平均分和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阅读内容包括目录、各单元具体内容,尤其对解决问题的提示、概念的揭示、规律的总结等内容重点阅读,可以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二、阅读题目要求,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低年级学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量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同时受观察力、注意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问题是由老师为学生完全代劳的。新课标教材使用后,数学的题目要求更具趣味性,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孩子进行阅读数学的题目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老师读题目学生来做题,再让学生独立做题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不理解题意,不知何去何从。其实,究其原因,正是在一年级时老师没有引导学生一起读题,让学生养成了依赖性,也不重视题目要求,才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自读题目。教师可以在读题目要求时,要求学生手指着题目要求,一字一句和老师同时读,(现在的一年级新生学前教育程度不同,有的已经具备自读题目的条件),以便学生早日脱离教师学会自读题目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阅读重在理解,要适时抓住关键词进行解读。

数学材料在语言叙述上讲究简练,一字之差,其意义就相差甚远。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把握哪些词语要帮助学生理解,做到适时点拨,才能达到阅读理解的效果,理解题意事半功倍。比如“与12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几”,这里的“相邻”一词一年级学生肯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就要通俗的解释一番,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词语。再比如,一年级下册有一道创新题:

这个题目要求中的“互换”、“使其平衡”都是需要教师解释,学生才可以理解的。二年级下册学习除法时,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除”和“除以”、“余数”和“除数”的概念,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四、阅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阅读的内容也要延伸。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性,不但是用文字呈现,也有数学符号、数字、以及实物图片、画面等形式呈现。数学教学中,可以齐读、指名读、默读。学生除了阅读概念、公式、定理,还可以阅读例题、阅读问题、阅读自己的解题过程等等。如今,数学教材中也不断有数学文化出现。如: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7页“你知道吗?”中写道: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小精灵说:“÷”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这些内容认真阅读,不但了解了除号的产生历史,还深刻理解了它的含义。感悟符号和意义结合的美妙,感受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激励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中的体验,让学生们在阅读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数学不但需要“动手做”、“认真看”,而且也需要有“声音”。总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思路,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转化,快速准确理解数学,进行数学思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牛献礼,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5期

篇5:作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甘肃省临洮县洮阳学区文峰小学 魏志琴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征。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就能独立思考,并具有多项思维和创造力。因此,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学生的个性培养,不但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需要。

目前,在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就是缺乏个性的典型反映。因此,教师在指导写作时,不要以太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同学生一起分析写作要求,研究不同的写作方案,鼓励学生写出不拘形式而内容丰富、具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来。

一、以趣促写,开发潜能

学生对作文畏之如虎,究其原因是与枯燥乏味的写作和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有关。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及想象真实的表达出来。而学生要进行这种言语表达活动,首先需要由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其倾吐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挖掘其兴趣的激发点,以生动的授课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例如,在教学命题作文《我心爱的玩具》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文具、玩具、生活用品、艺术品……)带到课堂来。上课后,我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吗?为什么喜欢它?想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想说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抢着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选好范文,指导独创

运用范文,学生可模仿生活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为以后作文构思提供材料和模仿的准备。我们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从中学到一点写作技巧和语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范文的选择上要讲究,尽量避免范文的消极作用:生搬硬套、束缚思想。在范文的提供上可多选几篇,让学生体会同一现象,可有多种观察方法,可用多种写作方法和不同语言描绘叙述,鼓励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求异思维,想人所未想,敢发人所未发,从而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植物时,我以写“荷花”为例,找来了写荷花静态、动态品格的不同范文,让学生感悟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写作方法和不同的语言描述出的事物的个性特色。这样的方法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之逐步走上轨道。

三、启发想象,扩展思路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它是检测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只要学生能展开想象,思路就会开阔,思维就会灵活,语言就会丰富,习作时也就会文思泉涌。因此,作文教学从起步就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做到经常化、具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其独创动机。对小学生来说,奇妙的想象来自丰富的表象,必须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为他们积累丰富的生活表象准备条件。但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相应的语言,就会使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受到局限,无法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文章。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既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两者相辅相 成,同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个性化作文的产生。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结尾讲到狼向小羊扑去时便嘎然而止。于是,我让学生借助童话手法续编故事,并鼓励他们突破常规的禁锢,写出独特的、奇异的、小伙伴们从没听过的新童话,事实证明,孩子们笔下的童话世界是五彩斑斓的。

四、从说到写,相互促进

篇6: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

江油中学党娅娟

高考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调整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高考改革的稳步前行,史料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与过去教材用比,最大的待点是增加了很多史料,随着高考命题改革逐步深入,由传统的“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的文科综合测试卷的命题,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计出新的设问情境,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大量引进课外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再进行设问,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题型特点逐渐淡化,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界限已基本消失,材料式选择题已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如2011年四川高考就有5道材料式选择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分类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分析史料和思考题,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回答思考,或者增添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利用史料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也充分重视史料的作用,在现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中都引用了很多史料。这些历史资源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应用好这部分史料。尤其是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的回答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1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章节的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

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

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

言组合在一起,分析不同时期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并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在这些史料的辨析中很容易理解当时历史的状况。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

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精选史料,恰当应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

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

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这里面的材料与教材

内容的联系比较紧密,我们可以适当的选用。另外教材上也有许多相关的史料,教材作为最

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比如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中“十二铜表法”是本节的一重点内容,又比较抽象。在此,教师就可直接选用“资料卡片”有关“十二铜表法”的法

律条文的材料进行设问,让学生认识法律条文所涉及的内容,并直接对其进行评价。在具体的历史现象面前不难得到认识:法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打击贵族的专横,又

同时表现了法律落后的一面。又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苏东剧变的因素之一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

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不能充

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

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

谨、贫穷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

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

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

材料三: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那样,今天的前苏联帝国几乎精疲力尽,同情心和

商业利益将在1992年促使西方向前苏联提供援助,但是我们目前不像1947年那样感觉到明

显的安全威胁,因此西方盟国今天大概不会像美国当年为现欧洲复苏而拿出那么多钱。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2年2月)

这样史料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并设计思考题和答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西方

和平演变的目的,以及二战后的美国两次对欧洲进行大规模援助的异同点,拓展了教材深度

并使教学显得更生动精彩,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在这一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随之得以锻炼提高。

三、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规

律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在高一、二的上册历史教材中,没有带思

考题的史料达118处之多。教师或许对有思考题的史料比较重视,把它作为解答思考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对这些没有带思考题的史料只是简单地读一下。或者是轻易放过.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则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有意放入教材中,教师应该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揭示其本质,或者新设置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题,使学生思维向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页有一段史料是马克思评述中国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进一步地说明和扩展教材内容.如果教师放过或只是叫学生读一下.是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要内容,所以可以设计这洋的思考题以及答案:(1)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怎样传入欧洲的?(火药、罗盘针分别在元朝和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印刷术15世纪经非洲传人欧洲。)(2)你怎样理解“火药把乌骑士阶层冻得粉碎”这句话?(新式火药武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力量。)(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的是什么?(罗盘针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扩张,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印刷术的欧传又有何作用?(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5)马克思这段话从总体上论证了什么?(中国三大发明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这样的提问和回答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史料和课文内容,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引入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近几年高考综合科目的历史试题,大量引入教材外的新材料、新信息,以此来考查学生新情境下提取信息、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重新整理新情境下历史线索、运用知识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知识运用层次逐年提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只依靠考前的集中培训、突击,势必事倍功半,无法适应。为此,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例如,《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佛教盛行”一节,可以利用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创设新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分析“此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四、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针对性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往往选择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史料。

4、难度要适宜教材所提供的史料由于经过编者的筛选,一般来说难度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相适应。在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较多的引入课外史料,尤其需要注

意所引入课外史料难度的适宜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课外史料的难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史料本身的理解,即是否能读懂史料;其二是所给史料与自己已有历史知识的联系,即是否能理解史料。如果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一般说来,非文字史料中的图表史料、实物史料学生容易读懂,文字史料中的现代中国史料也相对易懂。但并非所有文字史料学生都能读懂。例如涉及到世界史内容的史料,往往一些西方史家的文字史料学生比较难以读懂;如果学生古文功底不够扎实,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文字史料学生也难以读懂。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所选择的文字史料加以适当的提示或解释,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利用这些文字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5.形式要多样一般而言,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其中非文字史料又包括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由于查找和使用的方便,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以及大多数教师所选择的课外史料多以文字史料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文字史料在课堂史料教学中可有可无。

选择史料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要合理结合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外,对于文字史料,也可以选择其不同种类。正规历史著作是我们文字史料选择的主要来源,此外,很多非正规历史著作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例如涉及中国古代史的古代文学家作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毛泽东诗词和鲁迅小说,涉及近现代史的新闻时政等等,甚至是历史歌谣和对联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

6.数量要合理在进行课堂史料教学时,还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史料的数量越多越好:越多越能体现教师的水平,越多越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为应用,使课堂教学中选择更多的史料成为了可能。那么一节课中史料是否真的越多越好?实则不然。由于课堂时间、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数量不能过多。过多的史料只能起到每则史料学生都读到但不能真正理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反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所选择史料数量的多少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要注意教学的需要;而是要注意学生的掌握能力;三是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安排。

篇7:教学中应重视章节小结

(程慧琴 王嘉谋 张英琴 石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理学院 014010 摘要:本文阐述了章节小结的作用,原则、形式、做法以及章节小结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如何作好章节小结的一些设想。望在教学的实践中得到应用。

关键词:章节

小结

原则

形式

教学中固然存在着诸如选取教材,取舍内容,充分准备,课堂设计,艺术讲授,课外辅导等众多重要环节,但是,恰当的做好章节小结对于所学知识的融汇贯通,熟练提高,应用自如却起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章节小结的作用,原则、形式、作法及章节小结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如何做好章节小结的一些设想,可望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应用和进一步提高。

一、章节小结的作用

做好章节小结,主要为达到以下目的:

1、内容熟练,思路清晰

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为此,没有熟练的知识是难以想象的。进行章节小结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熟练掌握,融汇贯通,应用自如的地步。同时,通过章节小结的回顾、整理、弄清本章节内容的主要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达到教学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升华。对于某些问题,即可追本溯源,又可涉猎四周,更可展望未来。日积月累,精益求精,方向可泰然自若。

2、主次分明,关系明朗

进行章节小结的另一个关键是,要从众多的内容中找出主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及服务于主要内容的“次要”内容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总结分析,使学生达到主次关系明确,做到心里有数,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本章只要某个或某几个问题抓住了,熟练了,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重点突出,难点小心

章章有重点,节节有重点,重点内容必须掌握,来不得半点含糊。重点内容在小结中应该处于重要的、突出的位置,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难以接受的内容,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有时也有很强的技巧性,讲解及总结却要靠经验。所谓小心难点,一是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二是不要过于纠缠,给学生一个消化、理解的时间。只有当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时,才应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想方设法,以求学生完全掌握。

4、头尾相接,融为一体

所谓头尾相接,融为一体,指的是小结要充分反映本章节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应用,容易发生什么问题,它与前一章节和后一章节有什么关系,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章节小结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二、章节小结的原则

1、精

这里的精,包括小结内容精,书写格式精,语言应用精。从小结内容上讲,不可包罗万象,不可面面俱到,不可是本章节内容的简缩写,更不能是本章节各题目之集合,而是说,要把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和精华内容找出来。书写精就是说书写形式要精心策划,达到形式简洁、眉目清晰。语言精,就是说要经济语言,凡一句能表达清楚的,决不用两句表达,凡是能用符号语言表达的决不用其它形式表达。

2、新

这里的新包括小结形式新,思想新,问题新。所谓形式新,就是要区别于课堂讲授时的“标准”形式,让学生能感受到本章节内容就是一个线路分明的运行图。所谓思想新,是指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再提高,再深化,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或向四周拓宽。这里的问题指的不是老调重说,而是多方位,多渠道去观察,去结合,达到一题多问,一题多答。

3、便

所谓便包括小结形式简便,记忆方便,应用顺便。简便的形式使人一目了然,简洁的符合语言使人记忆方便,线路分明,层次清晰使人应用顺便。

三、章节小结的形式

章节小结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可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

1、口头式

口头式小结适合于内容较简单的章节,特别适合于每次授课后的结束语。它们帮助学生进行回顾、整理、对近期目标达到熟练、提高。

2、提纲式

这种方式适合于概念较多,各自内容关联不大,且既有理论推导,又有方法介绍的章节。它可通过口头提纲达到准确把握基本概念,清晰理论推导思想,灵活使用已知方法的目的。

3、框图式

框图式适合于方法介绍的章节。通过框图的表示,不但可以明确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可以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能力,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一个有力的加强。

4、综合式

所谓综合式就是提纲式与框图式的一种综合,它适合于一般的章节,也是小结多用的一种方式,它不但具有提纲式和框图式的特点,而且给人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感觉。

四、章节小结的做法

作好章节小结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1、回忆、整理

回忆本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脑的综合整理,寻找小结的关键所在,是搞好章节小结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但直接影响着小结本身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小结所能产生的效果。是搞好小结的关键。

2、规划、设计

本小结的形式确定后,这些形式的框架是什么,怎样达到简洁、明了、自然、方便等目的,却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和精美的设计。什么内容放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出现,怎样表达内容间的相互关系等都要有一个具体的安排。

(1)、加工,书写

简洁的语言,新颖的框图,精美的书写是完成好小结所不可缺少的,它对于提高小结的可说性、实用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矫正、补漏

一个小结完成后,还应进行详细的矫正,认真的补漏,看看有无不明确的提法,看看有无遗漏的内容,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尽如意。总的原则是:有错必改,有漏必补。作到态度上严肃认真。

五、章节小节应注意的问题

章节小结应注意:

1、严禁简单罗列

小结应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允许将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罗列。简单罗列不但达不到熟练提高,融汇贯通,应用自如的目的,还会使人觉得索然无味,枯燥无聊。

2、严禁过分简洁

简洁的小结应取决于主要内容的掌握,不顾小结的重点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必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应该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语言的统一。

3、严禁华而不实

小结首先要求实,所谓实,就是要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要真正达到小结的目的,使学生感受到小结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小结使人觉得可有可无,那就非常失败。所以,小结必须以实为本。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李俊,汉学教育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同济大学*学系

高等汉学(上、下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方勤华

高中汉学教师*学生业素养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张守波

篇8:作文教学应重视叙事策略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直以来是我国广大学者和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但多年来作文教学方法依然很传统, 教学理论陈旧, 实际指导作用很小, 教学效果不明显。加上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再学习的机会很少, 对新的文艺理论学习甚是缺乏, 使得当下作文教学和西方新文艺理论结合甚微, 对西方文艺理论开发甚少, 使一些适应作文教学的西方文艺理论在基础写作中未受到重视。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这些年来虽然在不断改革, 但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却很少改革, 作文教学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我们的作文教学探究内容虽然十分庞杂, 但缺乏开拓、创新。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说“章有章法, 句有句法, 字有字法”, 可我们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是章法有余, 而句法、字法不足。作文教学的理论看似汗牛充栋, 但实质单一:只注重作文文采及模式化的东西。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华丽的辞藻, 运用排比, 运用“三段”论;或强调“532”式作文模式, 即一篇文章不少于五个自然段, 不少于三种修辞, 不少于两句名言;写议论文虽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等大框架, 但都只是从宏观上把握, 到怎样提出问题, 怎样分析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 怎样引论—本论—结论具体而微的语言层探讨就很少了。这些看似经典, 实则很大、很空、很虚, 学生具体动手时可操作性很差;传统作文教学是从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这个路子走下来的, 在文体上、结构上、立意上强化训练, 但在语言理论上很少下工夫, 在句法上、表述方式上、话语技巧上研究很少, 在微观上把握十分薄弱。可见传统的作文教学研究与中小学生写作实际是有些脱节的, 有点儿舍本逐末。可学生作文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运用上去, 所以, 作文教学急需开辟新天地, 急需重视叙事策略这样的新理论。

在新课程改革中, 高中选修课本已涉及到叙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在第一单元话题部分专门介绍了叙述 (即叙事) , 它分为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四块 (见2007版P7-10) 。这说明叙事策略是中小学教学应研究的理论, 是作文教学应注意开发的领域。

限于篇幅, 下面我们选取叙述角度、叙述人称浅析一下叙事策略对作文教学的启发作用。

一. 叙事视角与作文教学

“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 或一个文本, 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 (杨义:《中国叙事学》, 人民出版社, 2009版, 第197页) ;叙事“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 或者说, 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19页) 。叙事视角不同, 作者对同一件事的写法不同, 作品的结构和情趣不同, 读者的感觉不同, 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也不同。

叙事视角分为:一、非聚焦型;二、内聚焦型;三、外聚焦型。

非聚焦是无所不知的视角, 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 具有“上帝的眼睛”, 是先知, 对所有的事情了如指掌, 能从任何角度观察, 能任意从一个人物转向另一个人物, 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叙事者可以观察到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任何一件事的发展趋势、发展结果。叙事者既说又看, 可以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

内聚焦是指“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 (主人公或见证人) 的感官去看、去听, 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的活动, 而对其他人物则像旁观者那样, 仅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 (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27页) 。

外聚焦则是指叙事者置身于人物之外, 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 而排斥提供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人物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

在叙事视角的三种类型中, 中小学作文对非聚焦运用得最广泛。他们在叙事过程中往往是既写说又写看, 从所有角度来观察、理解事件, 完全是全知全能, 任意从一个人物转向另外一个人物, 从一个角度转向另外一个角度。对于内聚焦的运用也较多, 往往是自传性的、内省性的。外聚焦型则运用的最少, 由于能力问题学生对客观叙事视角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捉襟见肘。

另外, 叙事者为了某种需要而采取非常视角。所谓正常视角、非常视角是从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吻合度来划分的。“正常视角, 指的是叙述者的选择和确定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形”, “非正常视角, 指叙事者的选择和确定不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 具有某种荒诞的色彩” (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版, 第178页、第181页) 。非常视角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我”是人还是物, 是活人还是死人等, 这在中外作家的作品中都很多。如方方《风景》的叙事者“我”就是一个死了的小孩, 而我们都清楚任何作品在创作时作者都不可能是一个死了的小孩。叙事者变异的也很多, 如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卡夫卡的《变形记》,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 作者全是在用动物的眼光来观察、反映社会问题。

对于非常视角, 近些年来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如众所周知的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作者以三国故事为基础, 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又如2009高考湖北满分作文《站在我家的门口》, 作者通过“我”和狗、猪的对话, 以寓言的形式, 以黑色幽默小说的荒诞写法, 拷问当下的‘人性’, 说明在现代文明进程中, 人受到各种欲望的挤压, 从而丧失了本应属于‘我’的所有东西, 以至要请狗来帮, 请猪来拯救“忠诚”“勇敢”等。

可见, 作文一开始就有叙事视角选择的问题, 叙事视角不同决定立意的优劣, 决定作文的吸引力大小, 决定分数的多少。我们要通过叙事视角的写作训练教会学生比较不同叙事视角的优劣, 发挥各类叙事视角的优势, 写出好作文来。

二. 叙事人称与作文教学

叙事人称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分类法是最容易让中小学生理解、接受的, 也是最实用的。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 第二人称“你”是属于听话人, 而第三人称“他”是属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认为的人。第二人称叙事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少运用。

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别在于与作品塑造的世界的距离不同。第一人称叙事者站在作品塑造的世界里, 是作品世界的一个人物, 叙事动机是切身的, 是植根于第一人称现实经验和情感需要的。“我”在作品中可以自定年龄、身份、地位等。第三人称叙事者一般是站在作品塑造的世界外, 从作品外观察作品世界里的人物, 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事后叙述, 叙事者不想沾上自我暴露的嫌疑, 不想让作品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拉上关系。

2010年高考北京卷影响最广泛的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这是一篇经典的站在第一人称叙事的“穿越型”文章。

1.全文站在第一人称的叙事者角度来与墨子对话, 采用的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文章仿佛是一个真实的特写, 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 作品中“我”好像就在现场, 是一个目击者或参与者, 让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2.作者运用寄信与墨子的这种外在形式, 将古典素材巧妙地融在“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的思想之中,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因为采用书信体和自传体会很自然地使用第一人称叙事, 从而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 引起读者共鸣。

3.对墨子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拉近了“我”和墨子的距离, 让人觉得“我”和墨子在促膝而谈, 在话家常。

其实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写作在历年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 比如2009年湖北卷“站在__________门口”为题作文, 以“我”为叙事者的作文不计其数;20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为题作文, 其中写自己的更是大有人在。可以说, 以“我”为叙事者的作文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体现是最多的。

同样, 2010年高考北京卷另外一篇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站在第三人称叙事, 是一篇描写孔子一生的速写, 全篇抛开空格字数还不到700字, 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他”的眼光在讲述, 叙事者高高在上, 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从出生到去世一生了如指掌, 对孔子的一生经历是全知的。文章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事后叙述, 看上去很客观。它和上面一篇的“现在进行时”叙述刚好相反。可是恰好是这种客观的叙述、不动声色的第三人称叙事加深了孔子的悲剧感, 让孔子的纯真、高洁和命运的残酷形成对比。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叙事人称的研究对作文教学有很多可行性的指导。

1.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具体的、有意识的按叙事人称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对叙事人称的运用训练, 让学生知道作文中平常最常见的“我”的写作和“他”的写作是有理论可探究的, 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更加清醒、更加理智。

2.学会根据写作目的和写作实际的需要来确定作文的叙事人称。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来叙事的特点及表达效果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作文人称的选择并不是凭感觉确定的。当确定用第一人称叙事时那是想让文章更具现场感, 当选取第三人称叙事时则是为了更自由、更全面的叙述。

上一篇:庆祝格力电器成立20周年演讲下一篇:小学清明节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