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2024-05-04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精选6篇)

篇1: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姓名: 班级:临床11班 学号:

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和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其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医学观,它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研究医学的属性,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研究者先后提出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科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其中前四种为传统医学模式,第五种为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一,现代医学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趋势

医学社会是指从个体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医学活动。长期以来,他局限于个体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个体治疗与预防行为,限制了其他社会系统的参与,限制了卫生服务社会的进程。随着城市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化经常加速,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的社会化作用日益明显。二,疾病谱和死因谱转变

在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以控制传染病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改革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模式提供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从生物,心里和社会的角度采取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更加显示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性。三,健康需求普遍提高

为了应对人们健康的需求的变化,卫生系统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卫生服务系统的四个扩大,强烈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卫生系统不失时机的进行改革,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

四,医学学科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相互渗透

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相关学科交叉,相关知识的融合渗透,才能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不仅需掌握诊治疾病和健康维护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掌握相关科学的知识。由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心理及行为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学会利用相关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疾病和健康问题。所有这些医学学科领域的融合和外部的交叉,将人们观察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视角从生物医学领域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领域。五,健康因素多元化

(一)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中水,空气和食物的污染,生产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噪声及不安全的公路设计等均可能构成对健康的威胁。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收入,居住条件,营养状况及文化程度等均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吸烟,熏酒,滥用药物,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对健康带来危害。

(三)生物遗传因素

有些疾病如血友病,链状细胞贫血症,蚕豆病,精神性痴呆和基因缺陷等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四)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是否合理,群众就医是否及时,方便,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高低,包括药物滥用及院内感染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转变疾病谱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健康需求,医学社会文化趋势日益增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交叉。现代医学模式正是在这种变化中逐渐形成,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六,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现代医学模式不是以心理和社会因素取代生物因素,也不否定生物因素的重要作用,而是对单纯研究生物因素这一不合理框架的修正,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对象中应有的地位。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补充与发展。

(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标准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现代医学模式在强调心理,社会因素的时候,是以肯定生物因素为前提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大脑,躯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相伴行,彼此相互作用。疾病及损伤生理过程,也造成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也会引起躯体的负性反应,乃至导致疾病。社会因素不仅指社会环境而言,它包括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为个体本质的东西,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社会角色,文化素养,社会职业和个体间独特的关系。综合地体现出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最终是通过个体生理及心理变化发挥作用。

(3)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的因果关系。医学模式是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置于社会系统中去理解,把生物的人如实的放置在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这样,呈现在医学家面前的不仅只是向生物医学模式中作为健康与疾病载体的人体,而是现实的具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人。人的健康与疾病离不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健康的恢复也离不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支持。生物因素是和社会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生物因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社会性的人或人群发生作用,疾病诊治及健康保护都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的,都会被及一定范围的医学。七,肯定了生物学模式的价值

人的生物学特性肯定了生物学模式的价值,以及具有不可替代的精髓,并且加以继承发扬。人们接受新的医学模式,不是为了否定旧的医学模式而是在生物学模式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八,揭示了医学馆的发展性

应用科学观考察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生物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生物医学模式以前各种医学模式的演变,经历了更长时间,这种由远到近,时间由肠道段的演变过程相似于科学发展的路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现代医学模式的出现以及被人们普遍认同,表现了医学模式是发展的,被动的,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

九,确定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清楚表明了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决定性影响得以确立,心理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密切关系得到肯定。医学社会化,多学科融合兼收并蓄,士官大医务工作者应用大卫生观点指导医疗卫生实践,医学科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卫生事业去的史无前例的成就。十,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卫生事业的影响

(一)对医疗工作的影响

临床医学要求医生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同时,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出发,对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治,从而制定有效的,全面的治疗方案。

(二)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扩大到生物,心里,社会的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已经一部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的效果。

(三)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1)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是疾病谱变化及需要层次多样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2)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强调生理服务重要性的条件下,特别注重心理,社会服务的重要性。

(3)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社区服务,医院服务模式从医生在医院内坐等患者上门求医转变为医生走出医院,深入社区为广大人民五福是现代医学模式不断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科学和社区服务适应了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4)从医疗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框架下,单纯的技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社会心理服务充分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篇2: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疗工作中的应用被逐渐的重视,其原因在于这种医学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其比生物医学模式更具有人性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不止满足于疾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医生对其的态度及重视。因此以疾病为中心、把人看作是机器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看病的需求,所以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现代医学领域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发展及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崛起,医学模式也已由疾病为中心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点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 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内容。对于长期处于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要转变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然而病人的需求变化却来得突然而迅猛,以至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发生冲突导致了很多的医疗纠纷。因此对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乃至即将成为医生的我们为了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时有一个良好地医患关系是必然的。因为医患之间必须构筑一个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沟通第一文库网交流平台,意识上的共鸣,行为上的一致。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篇3: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关键词:社会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因素,社会结构

1 社会医学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统一的假象

由于社会医学以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己任, 因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经提出, 医学界便认为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和倡导适合于时代的医学模式, 提高维护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措施的效果”[1], 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是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2], “医学模式转变是社会医学的灵魂”[3]。

然而, 社会医学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下简称新医学模式) 之间真的如社会医学界宣称的那样是统一吗?基于方法论是任何一门现代科学的核心要素, 它对于科学理论的创立、发展、变革及其成果的特定解释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4], 因此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医学与新医学模式之间存在的对立。

众所周知, 新医学模式的方法论是系统论。新医学模式的创立者恩格尔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从方法论角度把生物医学模式与新医学模式进行对照, 明确地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论是还原论的观点:“生物医学模型既包括还原论, 即最终从简单的基本的原理中推导出复杂现象的哲学观点, 又包括心身二元论, 即把精神的东西同身体的东西分开的学说。”而新医学模式的方法论则是系统论的观点:“对于医学, 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不仅适合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概念, 而且适合于把疾病和医疗保健作为相互关联的过程来研究的概念方法。当一般系统方法成为未来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基本的科学和哲学教育时, 可以预期对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观点就更易容纳了。”[5]

那么, 社会医学的方法论是否和新医学模式一致呢?

尽管在当前的社会医学教材中没有明确地介绍社会医学的方法论, 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对其方法论进行推断。社会医学“主要运用描述、比较、分析的方法, 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技术, 研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人口发展、生活和劳动条件、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发现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 为制定社会卫生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社会因素是指社会各分子之间所表现的交互关系和共同行为的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公共关系、地理气候、地理化学、生物生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法律立法、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国民营养、国民收入、生产水平、情感、交际、生育、家庭、婚姻、阶层、免疫、遗传[1]。从社会医学对社会因素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虽然社会医学宣称自己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健康问题, 并提及社会各分子之间所表现的“交互关系”, 但最终“社会”、“交互关系”却被分解为一系列的构成要素。通过分解, 作为系统的、整体的“社会”、“交互关系”从社会医学家的眼中消失了, 剩下的只是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医学家们就可以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了。

作为方法论的系统论和还原论是对立的。“还原论”认为整体是部分之和, 整体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 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 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而系统论则认为, 系统不等于其要素之和, 系统的属性是系统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因此, 系统的属性不仅不能根据其要素的属性进行推断, 反而要根据系统的属性来认识其要素在系统中的功能和属性。因此, 从方法论的视角看, 社会医学与新医学模式不仅不是统一的, 反而是对立的。社会医学不是从社会视角而是从生物医学的视角研究社会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具有不同于其构成要素的特殊性质, 并对其构成要素施加强制作用, 因此不能将社会还原为各种构成要素。还原论方法致使社会医学在研究社会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2 还原论社会医学的局限性

新医学模式的要义是用系统的方法去理解疾病的生理社会心理原因以及病患体验, 实现对“全人”的关怀和服务。生理、心理和社会既自成系统又相互关联, 既不能把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孤立起来, 也不能把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地还原为生理因素的原因、心理因素的原因和社会因素的原因。而还原论社会医学的失误恰恰在于把疾病的社会原因还原为社会因素的原因, 这种还原论的方法论致使目前的社会医学研究带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其具体表现主要为: (1) 有些命题只是揭示健康与某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联系, 却无法确定该社会现象究竟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健康。例如, 社会医学在肯定经济发展对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 又承认经济发展也会对健康带来负面效应[1]。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 两个变量之间只有三种关系: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因此经济发展与健康之间不可能既是正相关同时又是负相关的。如果说经济发展不是基本变量, 那么, 影响健康的基本变量又是什么呢?在社会医学中, 这种貌似辩证却让人不知究竟的命题还有:科技进步与健康的关系、城市化与健康的关系、宗教与健康的关系, 等等。 (2) 有些貌似有效的研究方式不能有效地揭示出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规律性, 不具有普遍性, 对未来的健康促进意义不大。例如, 近些年被国内外社会医学界广泛使用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量表。社会医学家花费了大量资源制定的生活事件量表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因为社会生活中不断有新的生活事件出现, 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年代对人造成的刺激以及反应程度也可能不相同。”[2]其实我们还可以加一句:在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中, 生活事件的意义也不一样。这表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量表并没有揭示出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规律性。 (3) 提出的社会病干预策略局限于个体层面。尽管社会医学把社会病定义为“主要由社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社会性现象。”[1]认为社会病是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行为。但是社会医学提出的干预措施却一直不能超过针对个人认知和行为的教育与管理, 全无社会层面的干预对策。

社会学研究表明, 我们的私人经历、个人困境以及成就均为个人所置身的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结构的折射[6], 只有理解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才能更好地洞察我们的生活。不仅如此, 经济、科学、宗教等各种社会现象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和疾病现象本身也都只有在社会结构中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理解。例如, 当我们孤立地看经济增长与健康的关系时, 我们无法确定经济增长究竟是促进还是妨碍健康。但是, 如果把经济增长放回到社会系统中去, 就能依据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趋势判断经济发展是否促进健康水平, 即如果经济增长是在扁平的社会结构内发生的或者经济增长导致社会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那么, 经济增长将促进健康水平。因为扁平的社会结构或社会结构的扁平化能够避免经济分化给个人和群体造成的巨大社会压力, 而经济分化的巨大社会压力不仅可能抵消经济增长对健康的直接贡献, 而且还会导致经济以破坏环境的方式发展, 这又将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对健康的贡献。同样, 对社会病的防治, 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病的发生, 否则, 我们就会把引发社会病的责任全部推到个人头上, 无法理解个人吸毒、卖淫、自杀背后的社会原因, 当然也就不可能提出有效的社会干预措施。

当然, 我们指出还原论社会医学的局限并不是要否定社会医学的历史贡献和未来的前途。事实上, 自诞生至今, 社会医学无疑为理解疾病、健康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知识、为推动人们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当代, “由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生态环境污染, 促使一系列的`社会病'、`文明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和精神病等发病率日益增加”[7], 社会医学在当代已经成为医学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但是社会医学要更准确地研究疾病的社会原因, 要推动新医学模式从抽象的理念走向经验科学就必须超越还原论方法转向系统论。

3 社会医学皈依生物心理医社会学模式之路

“社会医学学科体系中的`社会'色彩尚不浓厚, 缺乏应有基本社会观念、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依赖、社会影响与社会视角, 学科体系仍然基本局限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之中。”[8]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有很多, 但从根本上讲, 学科分化及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是关键的原因。纵观社会医学发展史可以看出, 从社会医学产生至今, 从事社会医学研究的几乎全部是医学家而不是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甚至在社会医学发展史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社会学家研究医学社会学, 医学家研究社会医学[9]。因此, 要推动社会医学方法论的变革, 使之皈依新医学模式就要打破学科界限, 引进吸收以研究社会为己任的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树立反思意识。社会医学家们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科的理论、方法、范例、乃至前人或他人的研究结论进行反思和实践检验, 而不要盲目地遵循前人的研究范例。反思精神是治学的基本精神, 在一个学科形成阶段尤为重要。目前, 社会医学正处在形成时期, 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在大量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过程中, 特别需要注意反思, 只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开始解决问题, 才可能避免或少走弯路。

(2) 树立学习意识。尽管社会医学家在医学领域是专家, 但在社会研究领域却还需要甘做小学生, 虚心向社会学界、人类学界以及其他相关学界学习。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 只靠读一两本社会学教材或专著是不足以掌握社会学的。事实上,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素养的养成都绝非花三两日时间, 读两三本书就能做到的。人文社会医学界常常抱怨生物医学界轻视自己, 我们社会医学界是否也在不自觉地轻视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呢?在学习形式上, 既可以有各级社会医学学会组织邀请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术专家做讲座。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社会医学工作者进修相关学科, 专门从事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研究。

(3) 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方法论的转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真正的转换必须落实到研究过程中。因此, 社会医学研究者可以邀请社会学家组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并共同进行实际研究。这样, 社会医学研究者既可以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还可以为社会医学提供经典的研究范例。

(4)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方法论是现代科学的核心部分, 方法论的转换接近于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10], 因此, 对于长期接受还原论社会医学训练的社会医学工作者而言, 要接受、理解、准确地运用新的方法论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了能够快速培养出掌握新方法论的社会医学人才, 社会医学界可以邀请社会学专家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共同进行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 合作承担教学和教学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卢祖洵.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 龚幼龙主审, 李鲁.社会医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 梁浩材.医学模式转变是社会医学的灵魂[J].医学与社会, 2004;17 (1) :1~3.

[4] [美]卡尔·C·亨佩尔.科学方法论的新争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1; (5) :11~20.

[5] Gl.恩格尔.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1980; (3) :88~90.

[6] [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7] 龚幼龙.社会医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1;10 (4) :193~196.

[8] 刘继同.社会医学学科体系框架与战略性研究领域[J].中国社会医学, 2006;23 (2) :70~74.

[9] лисичын гоп等, 黎碧莹译.关于社会医学的问题[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84; (1) :36~37.

篇4: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患关系;心理治疗;临床应用

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恩格尔(G.L.Engel) 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呼唤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批评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提出“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概念,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提供合理的医疗卫生保健,新医学模式除了生物学观点外,还必须考虑人的心理和人与环境的关系[1]。恩格尔提出的现代医学模式是对以“还原论”为主导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批判性反思。在这之前,医学被归结为普遍意义上的生物学,甚至是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理学与化学。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短板”,那就是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与病理学[2],恩格尔由此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普遍性与真理性提出质疑。

一、现代医学模式的现实阻力

500年前,近代医学方兴未艾,人类的爱、欲、情、志等命题都属于灵魂叩问的范畴,这是神学的领地,于是,医学、疾病研究的空间被局限在躯体上,而社会行为与心理过程则交给神去处置。不过,现代医学今天的阻力并非来自神学的权威,而是来自生物学研究的强大惯性,“生物因素决定论”的偏见,以及技术至上的现代病。

大部分临床医师,固守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在诊疗过程中只注意生物因素,无视心理与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不询问也不会解读患者躯体症状背后所掩盖的情绪心理障碍,而是直解患者的躯体症状,相信和强调种种先进仪器的检查结果,使患者错失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机会。对主诉的漠视和对实验室指标的过度依赖,致使医疗支出高涨、医患情感破裂,从根本上改变着医学的人学本质。目前大部分医院的诊疗科室和辅助技术机构,几乎都是为适应生物医学需要而设立的,不同专业的医生固定在狭小的专业领域里,众多专科制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碎片,整体的人消失了,影响疾病与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也随之不被重视[3]。

二、以现代医学模式为导向的临床应用

正如恩格尔的描述,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我们理解身心间的双向性关系,调和疾、病分离的二元概念。一些影响症状和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不容易直接以针对性的方法治疗。例如,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如性虐待)的病人,一开始可能并不愿意接受是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对医生来讲,通过建立有效的医患关系来提高疗效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努力理解和认同患者的疾病经历;(2)掌握病史,发现与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3)澄清误解;(4)提供有关疾病(包括社会心理功能)的健康教育;(5)和病人共同制定诊疗方案[4-11]。

国外学者以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例,讲述如何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构造了如图1所示的结构模型[5]。病人初次就诊时,主诉的内容大多是生理症状和不适感,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角度去看,压力在整个临床表达和结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生应该把疾病本身和患者的心理社会方面综合起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更满意的治疗方案。诊疗过程中,胃肠科医生以及初级保健医师与心理健康专家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心理社会因素、生理机能、症状表现之间构成了复杂的循环因果结构,这有别于生物医学模式的简单线性因果结构。事实上,极少数的病情会被解释为“一种微生物导致一种疾病”(单因单果),而通常有多个相互作用的原因和诱发因素。例如,肥胖会导致糖尿病和关节炎,肥胖和关节炎限制运动能力从而对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以上所有的情况又会导致中风和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病的发作或者中风可能会诱发抑郁症[6],这说明了疾病本身也可能成为致病因素。因此,探究患者(尤其是罹患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以及精神障碍的人)躯体症状背后的内心活动、行为生活方式,对疾病与健康的完整解读至关重要。

1.“对话”模型

“对话”模型的内涵在于:每个病人的真实情况并不只是由医生来解读,实际上是通过对话来创造和重建的。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但这并不代表不加批判地接受病人对于疾病的想法和观点或是治疗的认同和假设,医生需要正确区分和判断什么是患者想要和患者需要的。在医患的沟通过程中,一方面,多数患者渴望从医生那里了解更多的信息,并希望在医生的建议和家庭成员协商的情况下作出重大决定,另一方面,患者不希望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渴望参与到临床决策中。医生应该为病人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同时知道何时表达自己的专业意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医生有责任告知患者真实的病情,但是否告知以及时机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及人格特质等具体情况而定[7]。超负荷信息可能会导致两个后果——降低患者的理解能力和增加医患间的情感隔阂。临床证据的交流应该是增进理解,而不是简单的问答,既要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也不剥夺其选择治疗方法的权利。

2.情感沟通

以恩格尔的观点来看,临床人员总是扮演成冷酷的技师而不是充满关怀的医生,他们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非没有生命的“机器”。医生的技艺应该以他生产健康和减轻病人的痛苦程度来判断。医生在诊治过程中,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病人躯体和心理对情感的需求。病人的意志和信心能够调动机体的能量和潜力,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即所谓“心病不去,大病不愈”。

nlc202309042127

临床专家认为,作为一项核心技能,情感的奠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在称职的医生眼里,没有“好”或“坏”的病人,也没有“有趣”或“无聊”的疾病。积极的临床风格是以“开放”为特点,医生沉着应对病人的各种情绪,通过“感同身受”来加强医患关系。举例来讲,多数情况下,医生为保持专业的权威性而设置一些“情感界限”是有必要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面对遭受过虐待(如家庭暴力或者酷刑伤害)的病人时,不试图纠正发生在患者身上的“社会性不公”,可能会妨碍医患间互信关系的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病人表面上只想治疗瘀伤,医生可能需要适时地表达自我情绪,如告知患者离开施暴的环境,但医生需要明确一点——必须首先了解和适应病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规范,才能试图影响和改变[6]。

3. 临床治疗手段

(1)心理治疗

费瓦(Fava)和索尼诺(Sonino)对大量有关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巨大压力、不利的童年经历、人格特质和冒险的行为习惯等)与不可避免的病因之间的联系作过阐述。他们提出了应付压力机制(Allostaticload),这一机制阐明了外部环境压力和某种心理反应引发疾病的情形。通过应付压力机制,植物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心血管和代谢系统对内部和外部压力不断作出反应而保护身体[8]。系统长期处于过度疲劳就会造成应付压力失常,从而拖垮身体。为了促进完全康复,费瓦提倡“快乐疗法”,这是一种提高自觉性并积极参与日常生活的认知行为主义疗法,重点是以积极的社会心理和情感体验来消除抑郁。

从临床实践看,医生与患者的每一次接触都具有广义的心理治疗意义,在患者最需要救助之时,以一个医师的人格、素养、经验同理论有机结合,对患者的病症表示理解并给予合理解释,再根据患者的年龄、个性、领悟力、生活事件等采取创造性的心理治疗,激发患者对其产生障碍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动力,还能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这对患者无疑是最好、最快的治疗,也是治愈疾病和防止疾病复发的基础[5,9-10]。

(2)社会治疗

一个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生,对病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通常极少作出判断。他们可能认为,医生的工作,不过是根据传统习惯和常识,给病人以劝告和同情。实际上,在“个人”或个人平面以上的各个平面的各种关系,如对病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常常是影响病程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内容还没有很好地引起科学研究的重视。医生应当了解并评价病人社会环境中的事件和人际关系,评价其稳定化和不稳定化的潜力,同时也重视病人的病痛对别人的稳定性的破坏作用,因为这些破坏稳定化的作用又可能反作用于病人[11]。

社会支持是社会治疗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属、同事、朋友、医护人员等个人或党团、工会等组织。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患者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患者维持良好的情绪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支持既包括客观的物质援助和社会团体的实际支持,也包括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支持。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提供不同侧重的社会支持,如癌症患者在诊断时,更需要有关疾病预后、治疗方面的信息支持;住院期间则更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晚期、临终阶段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12-14]。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增强患者自尊与被爱的感觉,影响患者的行为,维持患者最佳的心理和健康状况。

(3)教育干预

正如知识学习有技巧和方法,教育性干预也有方法。包括:(1)负性心理疏导,即采用倾听、解释、指导、疏泄等支持性心理疗法,以及微笑、握手、抚背、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沟通技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12,15];(2)不当认知干预,即提供正确信息,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认知和思维定势,在了解情况时尤其要重视社会心理史的采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3)健康教育,包括利用相关医学知识的教育性干预(如有关用药、饮食、锻炼、休息的教育)和典型病例的示范作用,使患者解除心理障碍和纠正认知偏差,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作出正确选择并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三、小结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直接推动了身心医学、社会医学的兴起,促进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医学哲学多元模型与医疗卫生服务人性化的制度转型,这种转变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长期处于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务人员来说要转变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然而病人的需求变化却来得突然和迅猛,以至于医患之间发生冲突导致了很多的医疗纠纷。为了适应这种更高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广大的医务人员在临床治疗中必须构筑一个良好的医患间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沟通交流平台,在病人信任与认可的情况下,给予病人以尊重,缓解或消除其心理负担,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1]Engel G 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J]. Science, 1977,196: 129-136.

[2]Engel G L.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J]. Am J Psychiatry, 1980,137: 535-544.

[3]杜治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9):1-5.

[4]Lindau S T, Laumann E O, Levinson W. Synthesis of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 pursuit of health: The interactive Biopsychosocial model[J]. NIH Public Access, 2003(46):74-86.

nlc202309042127

[5]Tanaka Y, Kanazawa M, Fukudo S, Drossman D A. 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17):131-139.

[6]Borrell-Carrio F, Sucbman A L, Epstein R M.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25 years later: Principle,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inquiry[J].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2004(2):576-582.

[7]陈静,张乃正,莫莉.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2,33(5B):61-62.

[8]卡罗·尔瑞夫,伯顿·辛格. 新千年的挑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 翟宏,刘宁生,编译.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5):9-13.

[9]熊新英. 从惊恐障碍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 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11):2-4.

[10]梁渊,梅桥生,田怀谷. 如何正确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指导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17(5):1-3.

[11]钟友彬.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其临床运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5):220-222.

[12]付岚,李俊英,李虹,等. 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9-11.

[13]李乐之,姚树桥. 艾滋病及其病毒携带者的心理健康环境与社会支持[J].护理学杂志,2006,21(13):71-73.

[14]侯彩秀,赵红莉,宋亚华. 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研究[J].社区护理,2005,20(3):52-54.

[15]余星平,仝进毅,于淑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体化管理与孕产妇满意度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45-646.

[16]Vries A D, Moser A, Mertens V C. The ideal of biopsychosocial chronic care: How to make it real? A qualitative study among dutch stakeholders[J]. BMC Family Practice, 2012(13):14-22.

栏目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黄才玲

篇5: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摘要: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是一种从生物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统一来看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模式。它出现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辩证否定。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第一次表达了这种医学模式的基本思想。1977年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在医学界引起广泛注意,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探讨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理论与实践。这种新医学模式的特点是,沿着系统论思路,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它主张在已有生物医学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研究和调控,相应地发展了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医学社会学和社会医学。

大数据(Big data)又称巨量资料、海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容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维基百科)1 大数据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近年来在物理、天文、生物、统计等学科领域和金融、气

象、军事、通讯行业中需要处理的数据已经形成了大数据现象,需要处理的数据容量发展如此之快,已经不能再用GB和TB为单位来衡量数据的存储容量,以P(1000个T),E(一百万个T)或Z(10亿个T)为计量单位的应用也将会十分常见。但是大数据真正被多数人认识和关注则是由它在互联网出现而开始的。首先是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使用网络的时间的增长使用户行为数据激增,其次是随着网络应用的多媒体化,网络数据由纯文本演变为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造成数据量大增。另外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云存储的出现和发展,互联网节点由单一的PC机变为包括PC在内的各种智能终端,用户随时随地在线,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充满海量信息流的立体网络。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Web2.0峰会上宣布,根据Facebook统计数据,社交分享信息量以倍数增长,今天分享信息总量比两年前增加了两倍,从现在开始后的一年,用户所产生的信息分享总量又将会翻番。互联网上不断增加的数据为互联网公司提供了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物质基础,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对用户网络行为数据的分析来了解用户的网络行为习惯,改进服务推广模式和广告推送途径,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目前我国大型的网络运营、电子商务企业都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包括门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SNS等业务产生的数据对用户的网上浏览、购物、娱乐习惯进行分析,为各种服务的精准投放提供决策依据,去适应或者影响用户的网络活动习惯,从而在互联网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大数据时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数据应用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大数据为生物医学研究和医疗信息化带来机遇

大数据在许多行业和学科领域的深入应用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手段方法都带来了改变。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常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处理和分析科学实验或者临床研究的数据,为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分析抽取样本的数量越来越大,而网络和云计算、云存储等信息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生物研究获得大数据

更加方便和迅捷,生物医学的研究开始基于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存储和大数据样本进行。例如2009年谷歌公司根据用户上网搜索内容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与暴发进行了预测,使公共卫生机构的官员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我国深圳国家基因库中的样本量已达130万份,其中人类样本115万份,动植物、微生物等其他样本15万份。至2013年底,预计可有1000万份溯源生物样本,2015年底达到3000万份生物样本。而美国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DNA序列总量在2002年就已超过了280亿个碱基对。生物医学研究因为样本数据资源的极大丰富而更容易获取成果,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的生物医学研究已经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美国一个医疗小组对一名“腓骨肌萎缩症(CMT)”病人和他的10余名亲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随后使用专用设备和先进的统计分析软件对获得的数百G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很快就精确地获得了致病基因和发生突变的位点,为该疾病的预防提了可靠的遗传学依据。乔布斯在患胰腺癌以后也曾做过基因测序,希望能够通过找出DNA中有缺陷片断的方法来战胜癌症。目前我国深圳国家基因库以生物基因资源为依托,开始了大数据与医学和其他产业的整合与应用,如“全国出生缺陷样本联盟”,针对我国高发的出生缺陷、单基因遗传病、原因不明的妊娠异常在全国10个重点省市收集3万份临床样本及表型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影响出生缺陷的遗传机制和环境因素,提升我国生育健康研究的整体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性支持,推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防治技术研究。随着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管理和物联网的应用,医疗护理工作流程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地被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和存储。医院信息中心存储的不仅是医嘱、护理记录、药物使用等诊疗数据,而是所有医患角色、医疗设备、管理和服务人员在医疗系统中所产生的所有数据。在现代医院信息化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要求之下,医院基础数据的存储量已经可以用TB甚至PB来计量。针对医院的大数据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用于医院管理,如对用药、流程等进行挖掘和分析;另一种是用于临床支持,如用于临床科学研究,或者用于实时的辅助临床支持。医院决策系统是基于前者的应用,它能够提供对医院各个单位和医疗活动各个环节的整体评价分析,从而为决策者进行医护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和改进提供参考。医院在接诊、治疗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第一手临床诊断、治疗数据则除了为医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用信息之外,还为医疗科研提供了最真实准确的样本数据。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家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并与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推动大数据在我国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应用。3 大数据时代医学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学信息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1)数据共享的问题。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存储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领域的海量数据,其数据是对科学家无偿提供的。但是根据规定,美国科学家要想拿到政府经费,必须在申请课题时就承诺在课题完成后,将详细的研究数据提供给NCBI,这是NCBI获得大量数据的根本保证。而我国生物医学科研部门和医疗机构所积累的海量科研和临床数据目前多数仍然处于孤立使用的状态,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应用非常有限,数据孤岛现象限制了提高生物医学研究效率、建立社会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和减轻病人重复消费的经济负担。而这些机构因为利益的原因,对于拥有的医学科研数据和诊疗资料都持保护态度,不愿意向社会和同行提供数据服务。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让医学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数据相互共享,真正形成生物医学研究、国民健康档案和医药信息大数据平台。

2)标准化的问题。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基因组科学部主任鲁宾(Rubin)表示,理想状态下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这些信息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各个医院存储的数据标准不同,而且不同系统存储的信息也不一样。目前不同系统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数据标准很难统一,这主要是由于设备生产厂商、软件供应商之间技术标准不统一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法各异造成的,例如不同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电子病历数据格式和标准不同,信息中心的数据存储设备的架构也有可能不同,这造成医院间的数据信息无法流通和共享,这就为同一病人在不同医院进行治疗制造了障碍。因此大数据要在医疗信息领域得到应用,必须打破技术壁垒,解决信息标准化的问题。中国科学家更应该积极加入国际标准的讨论、设计和制定,更多参与国际上的生物医学信息共享。

3)医学大数据应用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医学信息学是生物医学与信息技术、统计、管理等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在应用领域里真正掌握精通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知识的人才少而又少。为促进多学科研究和教育,美国2009年在特拉华大学创立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中心(CBCB),由来自5个学院的60多名教师组成,并创立或负责多个生物信息学教育项目。目前我国很少有高校设置生物医学与信息得学相交叉的学科专业,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里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多数是自学或者由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培养的,这种情况造成了目前医疗大数据应用缺乏人才推动力的困境。根据相关文献分析显示,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4 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的大数据应用还属于起步阶段,如上所述所面临的共享壁垒、标准统一和人才短缺的问题制约着大数据在生物医学研究和医疗信息化发展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相信在政策推动和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大数据在医学信息化中的应用将会不断深入,在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发挥作用。参考文献 [1]李新华.浅谈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通讯世界:下半月,2013(6):60-61.[2]许德玮,桑梓勤.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卫生位置服务平台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6):8-13.[3]高汉松,肖凌.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大数据挖掘平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5):7-12.[4]李华才.大数据挑战医院信息化服务模式[J].中国数字医学,2013(4):1.作者简介 李国栋(1972-),男,河南南阳人,馆员,硕士,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技术部主任,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及情报学。4.1 应用实用化、智能化

自动化系统是一个集管理、监控、指挥、调度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复杂系统,目前,大多管理系统呈现复杂化的状态,这对于管理操作人员来说,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因此,未来的自动化系统必将朝着实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能避免人力资源浪费,且大大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出错概率,保障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2 规模不断扩大

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配电网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具体表现在接入信息的种类、信息量、范围与以往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与此同时,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系统也应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运用,达到提高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的目的。4.3 系统间交叉面扩大

篇6: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陈洪波,罗梅兰,陈真诚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分析了对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讨论了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卓越计划”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定位和特色,探索了工程型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医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 A

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1],这给当前具有工学背景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作为培养具备解决医学仪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随着社会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势在必行。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主要是医院、医疗器械公司和一些科研机构,他们大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医疗仪器维护、销售、操作、设计或者计算机医学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类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83.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9%。贸易顺差为61.40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40.9亿美元相比,增长50.13%[2]。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受益新医改方案出台,新医改明确指出,国家将逐年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可以预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将催生国内医疗器械低端市场变革,按照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关原则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卫生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将是基本医疗设备。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健康投入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加上国家对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大力扶持,器械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10~15年将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医院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缺口也相当大。在我国1.6万多所县级以上医院中拥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约10万余人,其中县级医院约4.5万余人,省市级以上大医院5.5万余人。县级以下五万多所医院基本上没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从人员数量配置上来看,发达国家3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配置工程技术人员5人,500~800张床位以上医院要配置10-20人[3]。国内医院要达到这个配置水平,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约有140所国内高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但大多数都是近十年才开设的,招生人数少,已经毕业的学生更少。同时,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国外也相当重视而且发展比国内要早很多,水平也比国内要高,加上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经济待遇等比较好的原因,使得国内本已缺乏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在不断外流,特别是近几年来毕业的有较高专业基础的人才,更是难以留住。

二、“卓越计划”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提出了新要求

“卓越计划”的提出旨在培养工程界的领军人物,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医疗器械仪器产业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具有如下方面的能力[4,5]:

1、具有扎实的理、工、医等多学科的医学仪器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2、深入理解并掌握医学仪器工程分析和设计原理,理解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3、具备实现医学仪器工程相关设计的智慧、能力及奉献精神;

4、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知识。

三、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1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所有的培养计划和方案都只是偏重于相互关联比较紧密的学科方向,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方向。由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非常多,相互之间的区别还比较大,但它们大多都存在着一些问题[6, 7]。

1、在课程的设置上,内容比较散,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少。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课程设置除了一些公共课程外,其专业课涉及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仅仅是将这些课程简单地拼凑起来,并没有很好地将它们的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色的专门课程。

2、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得课程体系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大多数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任务是由电子、计算机、生物、物理、医学等领域专家来承担,他们往往在某一个领域内有很高的造诣,但要结合其它领域的知识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现象阻碍了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也使人感觉课程体系比较松散。

3、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的了解较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其相关产业更是最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大部分高校与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很难到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已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部分高校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企业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不愿意接受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

四、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定位于医学仪器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并已经被确认为广西重点学科。依托于“生物医学传感与智能仪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医药制造”等广西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以及广西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学科结构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工程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凝练专业方向,领航专业发展

凝练专业方向,不仅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还要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只有不断加强与医疗器械相关生产企业的联系,掌握最新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专业需求情况,才能使专业方向紧跟需求,专业才能长期健康发展。

2、加强科学研究,带动本科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融合特性非常明显的学科,这种特性在科学研究尤为突出。鼓励教师参与医学仪器相关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科研项目。特别鼓励教师承担相关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这在教学方面至少有三个好处,1)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实际条件,同时也使相关工程研究可以到生产实际当中;2)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融合理、工、医三个学科的知识点,掌握医学仪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工程设计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3)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包括企业委托的开发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训练活动,同时,让学生能够亲历生产现场,有助于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

3、完善课程体系,适应“卓越计划”

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设置可采用多任务与相互联系的教学规律,鼓励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广度也有深度。课程的设置必须既重视基础知识,又突出专业特色;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主要应包括基础知识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医学知识课程体系、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相关生产专家的意见,了解企业生产中的人才需求进行设置,并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

4、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合作,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高校与相关生产企业的良好关系对于工学本科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邀请企业参与院系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时修正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还可以聘请企业有较高水平和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

员,参与并指导教学活动、实习、毕业设计课题、参与毕业答辩,让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5、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交流能力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了主干课程同时,尽可能多开设前沿选修课,尤其是反映其专业特色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另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将工程建立在与经济、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环境、法律、道德等为一体的大系统中,把人才培养置于这样一个大工程背景下,实施工程教育。

五、结束语

总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需求非常旺盛的学科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具备解决医学仪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在工程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精细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2] 2011年-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指导报告,博思数据研究中心,2010.11

[3] 袁力, 冯圣平, 刘林祥.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现状分析与专业教育[J].医疗卫生装备, 2005.26(10): 66-68

[4] 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2:91-96.[5] 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31(1): 51-60.[6] 万遂人.高等学校本科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和专业规范研制.200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2009.10.24

[7] 王能河, 邹卫东, 李义兵.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21(5): 627-629.项目资助: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46);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JGZ201005)作者简介:陈洪波(1972-),男,湖南茶陵人,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致住宿学生家长的公开信下一篇:简易的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