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左岸文化

2024-05-21

法国左岸文化(共9篇)

篇1:法国左岸文化

法国服饰与法国文化的关系

0811091143 朱文苑

法国民族服饰

法国民族服饰中阿尔萨斯人的传统服饰接近德国风格,因为阿尔萨斯很长一段时间被德国统治,如果我们记得《最后一课》讲的就是德法战争时的。法国西北的布列塔尼,列塔尼人的祖先是西元五、六世纪从英格兰渡海而来的塞尔特人,至今仍穿着传统服饰及沿袭独特的习俗。科西嘉人是法国科西嘉岛上的居民,但是很多人说其祖先是德意志民族,也有人说是日尔曼民族,我想这是科西嘉人服装很具有欧洲色彩的原因。总而言之,法国的民族服饰和大多欧洲国家一样,具有鲜明的欧洲风情。

法国宫廷服饰

在20年代初,气质优雅的法国贵族淑女们每天最多要换6次穿着,而那时服装的风格是突出细致的手工和合身的裁剪,这种修长的晚礼服能完美的呈现着女性们玲珑有致的曲线,而服装上的各种精美的自然图形已经透出了当时新艺术的影响力。

法国时装

在现代,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在巴黎,时装从来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可以与绘画、雕塑、建筑相提并论的艺术。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目前高级时装最有名的有:“Guileje”、“Balangxiaka”、“Jiwang hee”、“Chanel”、“Diaoer”、“Ardently ”和Saint Laurent”。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样之多。款式之新,在别国很难见到。

法国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穿着的。欧洲国家,法国人一般很注意服装方面的鉴赏力,也接受比较便宜的而不十分讲究的仿制品。

著名品牌

Christian Dior克丽丝汀·迪奥:

贵族出身的Christian Dior于1946年用自己的名字创立第一间专门店,以设计前所未有的紧腰上装配宽松长裙而闻名,展现女性的修长线条美,赢尽当年淑女的欢心。

Dior可以说是法国时装界的经典品牌。Dior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其创新中又带着优雅的设计,亦培育出许多优秀的年轻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t、Marc Bohan、Gianfranco Ferre以及John Galliano在Dior过世后陆续接手,非凡的设计功力将Dior的声势推向顶点,而他们秉持的设计精神都是一样的——Dior的精致剪裁。2001年法国籍设计师Hedi Slimane接手改名后的DIOR HOMME,他的设计强调完美的线条,超小尺码的服装透过精瘦的年轻男模特儿呈现出一种带点病态的美感,风靡了全球。

如今,Dior的品牌范围除了高级时装,更早已拓展到香水、皮草、针织衫、内衣、化妆品、珠宝及鞋等领域,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却始终保持着优雅的风格和品味。1947年,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在重建世界时装中心的过程中,Dior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Christian Dior诞生一百周年的今天,Dior持续带给人们生活和穿着的新体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伟大的设计师Dior的生平:1905年1月,出生于法国诺曼底 1920年-1925年,攻读政治学 1928年-1931年,画商 1931年-1937年,自由设计师 1937年-1939年,Piguet(皮盖)服装店助理设计师 1941年-1947年,Lelong(勒隆)服装店设计师 1946年,开设自己的商店。

1935年,独立的早期,Dior经历了一段非常黑暗的时光。每天他得从报纸上的小广告中搜索工作机会,他没有固定的地址,时而与朋友同住,时而露宿街头,饥一餐,饱一餐,最终得了肺结核。尽管如此,Dior始终没有垮下。有一天当Dior因找不到工作而陷入深深失意时,一位时装界的朋友建议他画一些时装设计图,不料却大受欢迎。每一份设计都充分展露出他独特的才能,他紧紧抓住生活中的动态,每一份设计都如此地栩栩如生。

1937年,他终于成为“Piguet”公司的时装设计师。就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Dior被迫离开巴黎与家人团聚。当他重新返回巴黎时,他那“Piguet”公司时装设计师的位置已被他人替代,他只好成为一位助理。当时的Dior已年过40,而他周围的朋友均事业有成,该轮到Dior大干一场了。

多年的尝试与失败使Dior日渐成熟,他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赋。他是一个天生的设计师,从没学过裁剪、缝纫的技艺,但对裁剪的概念了然在胸,对比例的感觉极为敏锐。

1946年,Dior先生在偶然的机会下巧遇商业大亨Marcel Boussac,两人一拍即合,拥有85位员工与投入6千万珐郎资金的第一家Christian Dior店,于巴黎最优雅尊贵的蒙田大道(Avenue Montaigne)30号正式创立,全店装潢以Dior先生最爱的灰白两色与法国路易十六风格为主。

1947年2月12日,这是个辉煌的日子,Dior开办了他的第一个高级时装展,推出的第一个时装系列名为“新风貌”(New Look)。该时装具有鲜明的风格:裙长不再曳地,强调女性隆胸丰臀、腰肢纤细、肩形柔美的曲线,打破了战后女装保守古板的线条。这种风格轰动了巴黎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Dior在时装界名声大噪。当一个个模特儿出现在面前时,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圆桌摆大的长裙,那细腰,那高耸的胸脯,还有斜斜地遮着半只眼的帽子……顿时让人们眼前一亮,坐在观众席中的女士们为当时自己身上穿着的短裙及绑在身上的茄克开始感到懊恼、不安。这一天Dior大获成功。

不久,Dior带着他第一个时装系列“新时尚”成功地将崛起的事业发展到大西洋的彼岸--美国。消息很快传遍纽约,Dior终于在纽约的第七街(闻名全国的街道)扎下根。Dior的到来给一度曾因战火而与欧洲断绝往来的“山姆大叔”的家乡带来了欧洲时尚特有的魅力和色彩。人们开始告别超短裙、灯笼袖、平跟鞋和椰菜花式的帽子。Dior的设计同时也打破了战前风靡一时的香奈儿(Chanel)式时装。Dior那半遮脸的宽边帽及沙沙作响的大摆长裙,让人们追忆到更古典的时代。这便是Dior强调的一种新风格。

Dior在第二期创作中大胆地运用了黑色。那黑色纯羊毛长裙的裙围周长竟达40米。Dior将第二期作品取名为“Dierame”。

随后,Dior有计划地将他的事业发展到古巴、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短短的几年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网络。

1947年,以“Miss Dior”命名的第一瓶香水闻世,紧接着“Diorama”、“Diorissimo”纷纷出名。

五十年代推出的“垂直造型”及“郁金香造型”就是Dior提倡时装女性化这一设计理念的表现。

1952年,Dior开始放松腰部曲线,提高裙子下摆。

1953年,更是把裙底边提高到离地40厘米,使欧洲社会一片哗然。

1954年,设计的收减肩部幅宽,增大裙子下摆的“H”型,以及同年发布的“Y型”、“纺锤型”系列,无不引起轰动。这些简洁年轻的直线型设计,依旧体现着他那种纤细华丽的风格,并始终遵循着传统女性的标准。

1985年,“Poison”问世。1991年,“Dune”问世。Chanel夏奈尔:

创立于1913年的法国品牌Chanel,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品牌之一。早期设计一直以典雅的高级女性套装闻名。YSL(Yves Saint Laurent)伊夫圣罗兰:

1961年Yves Saint Laurent与拍档Pierre Berge共同创立了YSL王国,其手工精致得一丝不苟的晚礼服备受名媛淑女追捧。

Jean Paul Gaultier 让-保罗·戈尔捷 :

Paul Gaultier初出道时不过17岁,于70年代为Pierre Cardin的设计学徒,后于76年开设自己品牌,他天马行空的设计将时装传统反转,更因此成为众多明星及电影的服饰指导。Montagut 梦特娇 :

创立于1880年的法国巴黎梦特娇公司目前是一家拥有上百亿美元资产的企业。“亮丝”面料的服装是梦特娇产品系列中的精品。

知名设计师

圣洛朗与香奈尔和克里斯汀·迪奥并称法国时装界“三圣”。自21岁成为迪奥高级女装设计师以来,他便被人们视为“三圣”的不二人选。无论是在迪奥效力还是为自己的品牌打拼,圣洛朗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为女性打造服装上,通过不懈努力,他改变了战后女性的着装风格,他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香奈尔和迪奥。

同为设计师的克里斯汀·拉克鲁瓦称,圣洛朗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的“多面性”。他说:“香奈尔、埃尔莎·夏帕瑞莉、克里斯托瓦尔·巴伦西亚和迪奥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们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风格。相比之下,圣洛朗却把所有风格融会贯通,在他设计的时装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香奈尔的剪裁、迪奥的丰富以及夏帕瑞莉的智慧。

传奇性美国时装杂志编辑黛安娜·薇兰德将圣洛朗称之为“时装界的花衣魔笛手”。圣洛朗的时装带有很强的诱惑力,富有而聪明的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便曾多次亲临他的时装展捧场,而且是坐在最前排。虽然40年过去了,但能够以一身圣洛朗品牌亮相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此外,圣洛朗的性感系列也是名噪一时,可谓极尽暴露之能事,这种大胆的风格在女权运动之初自然极受欢迎——性感系列与他设计的裤子一样,成为女性衣橱的一件必备品。圣洛朗曾多次表示,他设计的服装融入了艺术以及其它现代文化的元素,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彰显女性的独特气质。

除了克里斯蒂安·迪奥以外,法国还有许多世界超级服装设计师,如克里斯多巴勒·巴朗西亚加,可可·夏奈尔;新一代则以古·拉罗什、伊夫·圣·洛朗和皮尔·卡丹等“新三王”为代表,他们与世界其他时装大国如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时装设计大师在国际时装界各领风骚。他们既是法国时装的经典代表,也是世界时装的潮流风向标。

法国服装的精华

法国高级服装是法国服装的精华,每件时装犹如一件艺术作品,针针线线无不凝聚设计大师的智慧与创造。设计师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抒发对美的遐想和对潮流的体味。在巴黎,每年均有“巴黎春夏时装博览会”和“巴黎秋冬时装博览会”。这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时装盛会,引导着全世界的服装潮流,影响着人们对于流行的观念。

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同样也是这些大师级设计师中赫赫有名的一位。自1987年开设了自己的服装公司起,他将不同思想、不同文化融会贯通,将复杂多变、充满戏剧性的设计与各种布料、色彩、风格拼置混合,在世界时装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其作品风格独特,灵感源泉瑰丽多彩。有来自传统的,如普罗旺斯文化;也有来自异族的,如神秘东方风情。最重要的是他所有法国知名品牌设计师中,借助服装语言将法国本土文化精髓转化得最为透彻明晰、表现最为淋漓尽致的一位。

法国的时装,在世界时装界声名赫赫,古代影响着西欧,近代影响着世界。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流行”二字上,这里花样翻新,四处随波逐流。还可以这样说:二战之前,法国的服装潮流更多地囿于上流社会,而二战之后,这种潮流则变得大众化,推向了整个社会。

篇2:法国左岸文化

(1)选料广泛、用料讲究。一般说西餐在选料上局限性较大,而法国菜的选料却很广泛,如蜗牛、黑菌、洋百合、椰树心,马兰等皆可入菜。另外,在选料上也很精细,由于菜肴不是全熟,所以用料要求绝对新鲜,做什么菜用什么料也很讲究。

(2)烹调精细、讲究原汁原味。法国菜制作精细,有时一道菜要经过多种工序。尤其对少司的制作十分讲究,一般要由专门厨师制作,而且制什么菜用什么少司(汤汁)都有一定之规,如做牛肉菜肴用牛骨汤汁,做鱼类菜肴用鱼骨汤汁,有些汤汁要煮8小时以上,使菜肴有原汁原味的特点。

(3)追求菜肴的鲜嫩。法国菜要求菜肴水分充足、质地鲜嫩,如牛排一般只要求三四成熟,烤牛肉、烤羊腿只需七八成熟,海鲜烹调不可过熟,而牡蛎则大都生吃。

(4)烹调喜欢用酒调味。由于法国盛产酒类,烹调中也喜欢用酒调味,做什么菜用什么酒都十分讲究,如海鲜用白兰地、白葡萄酒,肉类和家禽用雪利酒和玛德拉酒,野味用红酒,制火腿用香槟酒,制烩水果和点心用朗姆酒、甜酒等。而且酒的用量也很大,法国菜大都带有酒香气。

不同菜品的品尝方式

(1)前菜、沙拉的享用方式

沙拉里莴苣类的菜,要重复折叠几次,折出一定的厚度之后用刀切成适当的大小。因为像莴苣这样厚度不足,且面积过大的叶菜,很难直接用叉刺起来。大片的莴苣则可以用刀切开,然后用刀把叶子重复折叠,积累厚度之后就能用叉子轻松享用了。

(2)汤的饮用方式

喝汤时是汤勺从外向里舀起,汤快要喝完时,需要将碗侧放,要将靠外的一侧微微抬起。注意不要从汤勺把汤吸进去,要把汤勺放到嘴里然后把汤吃进去。不过,如果汤是用小咖啡杯那样的带手把的容器装着的话,可以直接拿到嘴边饮用。小的汤勺是用在有汤料的时候将其舀起来吃的。

(3)海鲜的享用方式

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很少看到带骨头的整条鱼的料理了,不过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的话,记得不要将鱼身翻转,要首先吃朝上的半边,然后用刀叉将骨头剔出,放在盘子的外侧,再吃剩下的部分。遇到连壳的虾或者蟹的时候,如果桌子上放有洗指钵,就代表“用手剥壳也没问题”。手指弄脏了的话,就在洗指钵里轻轻洗一下,然后用餐巾擦干水分。

(4)肉类的享用方式

先把肉用刀切成一块块一口的大小,然后将叉换到右手来吃肉,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太妥当的。最好是吃一块就切一块,然后趁热尽快享用。有时候,伴碟的豆类会滚来滚去,用叉子舀的时候很难稳在上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用叉子的背面轻轻按压一下豆子,压出扁平面之后再舀起就不会到处滚了。

法国菜

介绍世界三大美食之中,法国美食即占有一席之地。法国美食的特色在于使用新鲜的季节性材料,加上厨师个人的独特的调理,完成独一无二的艺术佳肴极品,无论视觉上、嗅觉上、味觉上、触感、交感神经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境界,而在食物的品质服务水准用餐气氛上,更要求精致化的整体表现

在国内,法国菜所代表的是精致浪漫高雅和昂贵,真正名贵的法国料理,吃一餐可能达一人7千元左右,价格全赖菜肴的种类而定,由于法国菜极重视原料素材的新鲜上等,所以国内法国餐厅多半采用空运现吃的方式,吸引了许多老饕慕名而来,也造成了法国菜的价格居高不下的盛况。

篇3:法国左岸文化

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法国文化在西方各国的文化迁衍变化中经常起到先锋和表率作用。17世纪, 法国的古典主义成为欧洲各国效法的楷模。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在法国蓬勃兴起, 带动了整个欧洲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普及。进入19世纪后, 巴黎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 许多新的文化思潮和流派在巴黎诞生, 然后迅速蔓延到全欧以及大西洋彼岸的美洲。新小说、荒诞剧、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序列音乐、电子音乐、绘画的形式艺术、新现实主义等等, 都在巴黎这个文化摇篮中诞生。

法兰西文化的人道主义较之其他民族文化显得格外突出。特别是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革命之后,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法国深入人心。法兰西文化另一个深层蕴藉是理性主义传统。法国人的确是伊壁鸠鲁的信徒, 享乐实惠、绝色佳酿、良辰美景、花草风月为法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法国人同时又最讲节制, 最讲分寸, 最讲精神思想的作用, 并非一味纵情声色。而且法国人还特别讲究思想的准确明晰, 讲究思维逻辑的严密。这是法兰西国民性格中蕴含得更深也更为重要的机制。

法国的报刊业诞生于17世纪, 在18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750年左右, 全法国已有80多种期刊, 而在全欧洲发行的170余种期刊中, 多数也是在法国编辑的。报刊杂志在向人们提供政治、文化、科技新闻的同时, 也十分注重介绍新书, 对推荐新书和宣传新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以1665年1月创刊于巴黎的《学者报》为例, 其主要内容是介绍法国及欧洲各国出版的新书, 科学、文化界的最新动态, 以及对文学报告、作品的评价和对发明的评审。该刊一直延续出版至今, 对欧洲各国的科学、知识性报刊产生过深远影响。

文学作品为法国报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招徕了很多读者。除大量刊登文学作品外, 法国报刊还借拉拢文坛巨匠加盟, 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借助报刊, 也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吉拉丹的《新闻报》, 开创了报纸刊登长篇小说的先例, 拥有一批包括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文学家组成的撰稿人, 自1836年连载巴尔扎克的小说《老处女》以来, 它在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就备受重视。杜塔克的《世纪报》也随之先后刊登了巴尔扎克的《保守船长》和大仲马的《三剑客》。从此开始了一个报纸连载长篇小说的时代, 并逐渐形成法国报刊的文学传统。 (郭亚夫、殷俊, 2004)

18世纪, 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岌岌可危, 自由主义的新思想也渐渐孕育, 涌现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 他们所宣扬的民主思想, 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准备, 而且为未来的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营造好了一个广泛认同的社会舆论氛围。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也被译成法文广为传播。1788年, 国民议会宣告:“报纸应享有最大的自由权。”一方面, 启蒙思想为报刊争取新闻自由;另一方面, 报刊作为一种载体, 也为各种思想的传播做出一定的贡献。

1789年,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 带动了新闻传播业的大变革, 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业形成。为了报道巴黎和其他地区的革命消息, 法国各省的地方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地方报业在革命的浪潮中崛起了。《人权宣言》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 明确了新闻自由及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的原则, 被认为法国现代新闻立法的基石。

大革命提高了法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士对新闻传播事业的需求和兴趣, 使得报业空前繁荣。从1789年7月到1800年底, 全国新创办1350种刊物, 是之前150年内创办报刊总数的两倍。报刊之间竞争激烈, 经常展开论战, 既传播了新思想, 极大地启发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革命热情, 同时奠定了政论性报刊在法国的悠久传统, 提高了新闻传播事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地位。

法兰西文化素来追逐时尚, 直接影响到法国传媒业强烈的娱乐化取向。时尚和体育比赛是法国媒体永远的主题。法国媒体的娱乐化取向在西方各国媒体中是最明显的。曾有这样一句话形容法国的传媒业:“法国只有一份报纸闻名于世:《队报》, 专门报道足球。法国只有一种新闻让全球关心:时装表演。”

法兰西文化已经渗透入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浸染。正是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法国的新闻工作者有着很深的文学底子, 意见是夹杂在报道里面的, 报道和言论很难区分。这也是欧洲新闻业的一个共同特点, 但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最为突出, 这几个国家的新闻业被称为“评论取向的新闻业”。而美国是“以信息为取向的新闻业”, 美国新闻工作者避免作价值判断。从这一方面, 也充分体现了法国新闻业的文学传统。

摘要: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法兰西文化已经渗透入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浸染。法国报刊的文学传统延续至今。本文试图将法国文化作为切入点, 研究其与法国新闻事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法国,文化,新闻,影响

参考文献

[1]、郭亚夫、殷俊.外国新闻传播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罗芃、冯棠、孟华.法国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6

[5]、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法国:爱马仕,左岸畅泳

RuedeSevres路17号原是一家名为“Lutetia”的游泳池,创建于1935年的Lutetia游泳池承载了一代巴黎人记忆,历经变故(在1970年关门,并在1978至1998年成为DorotheeBis陈列中心,之后又有LaPiscine品牌折扣店进驻),它有很强的建筑学特点,非常引人注目。从2005年起被列为历史里程碑的建筑。后来当这里关闭之后,游泳池也转做不同的用途。Hermes选址于此,设计的挑战就是把一些爱玛仕原有的精髓——从传统到现代,从机智到创新,体现在这里。因此,Hermes邀请法国建筑事务所RDAI为其设计总代理,要求将Hermes的气质融合在建筑里。RDAI擅长现代简洁风格,对于Hermes Lutetiai新店,最关键的改良在游泳池,设计师选择了一种复合材料的混凝土,而混凝土是被轻型结构支撑着的,这样池子就被完整地保护了。另外一方面要保证绝对的现代化。

新店上下三层共有2155平方米,其中1470平方米用作销售区域,主要针对当地的消费者。对这个店铺来说,比较新颖的是将40%的空间都集中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上,耳目一新的同时让人感觉很亲切。进入店内,迎面是一间55平方米的花店,整个空间面向一个4米宽的楼梯。楼梯直插入原有的水池和下一楼层。楼梯栏杆由木片编织而成,扶手上装饰有牛皮。梯级和水池地板一样,采用了人造花岗石。RDAI的艺术总监Denis Montel解释,这能自然引导消费者进入下一楼层。巧妙的设计与Heatherwick Studio为Longchamp设计的流水山丘楼梯有异曲同工之效。流动蜿蜒的木片楼梯将人们带领到四个以白腊木为材料的小木屋。房中房的概念,不但可以打破原有空间的空旷感,而且在流动的空间以及灯光的作用下看来很自然,像是水流中的涟漪。水流的闪烁受到马赛克的微妙作用从而影响灯光效果。让原有和后加的部分形成了一种和谐。小木屋的有机设计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分布,但都有着自我支撑的结构体系——双曲线形的木条相互编织在一起。每个草屋有着复杂的几何形状,每一根组成部分都由计算机脚本编写而成。

每个面积有70平方米,高度则是8至9米——中庭通过三块巨大玻璃天幕进行自然采光,周围则有12根巨柱支撑走廊。升起9米多高后,木条靠拢一起,仿佛被天光吸了上去。这些编织木屋同样是爱马仕的藏品。第四部分木屋,卧在了楼梯两侧,自然地引导来访者进入到爱马仕空间。

整个场所全面陈列公司旗下的各种产品,通过家具、地毯、墙纸和家居织物等展示公司美轮美奂的一面。用作休闲设计,店肉同时设有一间书店和一间茶室。引人注目的是,铜绿色的丝绸地毯上面装饰着品牌独有的马车图案,这件“艺术品”由美国艺术家BradDavis和JanisProvisor设计,并且由中国工匠制作而成。

Lutetai在RDAI和Hermes合作下华丽转身,由一个游泳池变成时尚旗舰店Hermes艺术总监Pierre-AlexisDumas表示,他甚至将这个店铺看作是给已故妈妈RenaDumas的礼物。我们不知道这个充满特色的艺术旗舰店,是否是其向LVMH示威“文化和创意并非与金钱是互不相容的”,但从络绎不绝的人潮来看,新店绝对吸引了一代巴黎人以及日益增加的亚洲游客到这里购物。正如Pierre-AlexisDumas所说的,“在这里购物将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还可以喝喝茶、读读书,或者买买花。”

篇5:法国餐桌礼仪文化

一、摆放

红酒杯一定要放在水杯右边,这是西餐的讲究和注意事项。

二、倒酒

1、红葡萄酒倒满1/3,白葡萄酒倒满1/2,起泡酒(如香槟)倒满3/4.

2、在倒完一杯酒的最后晃一下瓶子,为的是不让滴液留下。

三、端杯

端酒杯的时候,记得像图上左边那样捏住杯茎,这样既能避免酒温升高,也可以欣赏到红酒的纯澈与光泽,看起来也更高雅。

四、碰杯

1、与女士碰杯时,目光需直视对方,法国有一个古老传说,如果不这样做,接下来的七年将运气不济。

篇6:法国节日文化

13城乡规划

杨丽莹

2013100667 法国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家们络绎不绝地前往学习、采风或者旅居,一般爱好旅游的人们也蜂拥前去观光度假。据统计,法国是世界各国中每年吸纳外国游客最多的国家。那么法国吸引人们的究竟是什么?如果简略地回答,那就是一个词:文化。

法国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根本的原因是她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滋养人的文化环境。当你置身法国,尤其是置身首都巴黎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让你怡然自得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让你不想离开,让你恋恋不合,让你离开了总是想着回来。构成法国文化的究竟有些什么?许多人想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探寻法国文化之谜,他最后得到的答案是“精神至上”四个字。然而博大深厚的法国文化岂是这四个字能够完全囊括的。其实,法国的宗教气氛,法国的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法国的哲学、文学和美学,法国的葡萄酒、香水和时装,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无一不是她丰富而充满魅力的义化之组成部分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

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义。----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这样分析节日的意义。那么节日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就像题记中说的那句名言一样,节日就像人生的时间钟表上的刻度一样,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含义。因此,我想从法国的节日文化中更好地了解法国文化。

一.帝王节(1月6日)

1月6日是法国帝王节。在糕点铺内,人们纷纷购买甜饼,这种甜饼内含有一种叫蚕豆的小东西。家中最小的成员,把眼睛蒙上,将甜饼分给大家:这是JEANE姑姑的,这是爸爸的,这是DESPOYES先生的。“每人吃甜饼时都避免咬到蚕豆。吃到蚕豆的人将封为国王(皇后),并挑选他的皇后(国王)。全家人或朋友们举杯高颂:“国王干杯,皇后干杯。”

国王节又称三圣节,时间是在新年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这是属于法国人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家人或朋友会聚集在一起,分享国王饼为新的一年祈福,而饼中藏着一个小皇冠,吃到小皇冠的人就是今年幸运儿,宴会上他就是今日的国王,享有国王般的权利。

国王饼中藏小皇冠的意义,就像中国北方人新年吃饺子时在其中藏一枚钱币,是一样的道理,而国王节的欢庆气氛就靠这一类戏闹的气氛建立起来。现在这一天吃国王饼,颇有举国同欢的意味,一些政治人物还会在第二天大声宣布他吃到里面的皇冠了。吃到后幸运不幸运是一回事,依照法国人的热情,吃到国王皇冠者,会先被大家拥抱热烈亲吻一番倒是真的。

国王饼的历史起源有2种不同说法:一个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庆祝农神节,这一天庆宴中 选出一位神的代表----通常是由最年轻的男孩当任,在庆典宴会中享有国王的权利,可以尽情的吃喝享受被服侍的特权,而当最后一道甜点用完后,这一位临时国王就退位了。

另一个说法是与基督教相关,也较常被使用。圣经上记载耶稣基督诞生时,三位圣者夜观星相,循着星相在伯利恒的一个马槽中找到圣婴耶稣和圣母玛丽亚。而为纪念这三位圣者而有这一个节日,所以国王节又被称之为三圣节。

而法国人庆祝国王节也经过相当的变格,早期的饼是一种厚重、密实的的大饼,到路易十三的时代,因为土耳其糕饼厨师进入法国所带动的制作方法改变,才成为今天层次分明的酥脆外皮,和香甜的杏仁内馅。

过去国王饼都是由糕饼师傅制作,面包师傅不得染指,18世纪时面包师傅企图突破僵局介入国王饼市场,引起糕饼师傅抗议,当时议会判定面包师傅不得制作,为此还特地下过一道禁令。不过,不久后这道禁令也被遗忘,到20世纪时面包师傅也可以供应国王饼。

时至今日,国王饼对于法国人的意义,比较像一种欢乐戏闹的放假日子,庆典和宗教意义都退位,重点放在吃到皇冠的幸运这件事上。而皇冠也有各种替代方式,如戒指、小瓷像、金币、马赛克制作的小玩意等,而一些贵族家庭还会放入一枚家徽象征幸运,现在也有放一张纸条的,这可能是因为怕那些硬东西蹦断了牙。

二.圣蜡节(2月2日)

圣蜡节是法国的宗教节日,也是饕餮者的节日,每年2月2日,法国的母亲们为孩子煎出薄薄的、像太阳一样金光灿灿的鸡蛋饼。当她们抖动煎锅,将饼抛向空中时,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恨不得那饼直接掉到自己嘴里。据说,如果在煎饼时手里握着一枚钱,这一年你就会财运亨通。

2月2日是圣诞节传统的结束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将马槽搬走。根据宗教礼拜仪式,圣蜡节是圣母玛利亚行洁净礼,也是带初生耶稣到主堂瞻礼(la purification de la Vierge Marie)的节日。

从古代开始,2月(法语:février,这个词源于拉丁语动词 februare,“涤除、洗净”之意)就与“新火”节(feu nouveau)关联在一起,与大自然准备走出冬季的净化阶段关联。白天伴随着复苏的希望日渐增长。教会将忏悔赎罪的理念与这种异教徒的传统相结合,选择为绿色的大蜡烛(cierges verts)祝圣,绿色自古以来一直都令人联想到“洗身礼”的概念。

在马赛(Marseille),圣蜡节保持了所有引人瞩目的特点。传统上,人们在圣蜡节还要制作油煎鸡蛋薄饼(也称为“可丽饼”),如果希望全年都拥有财富与昌盛,人们在将薄饼抛起来翻面煎时左手还要手持黄金„„

三.铃兰节(5月1日)

五月一日铃兰节那一天,法国人会互赠铃兰,他们深信,铃兰会让爱神眷顾、会让人走运!在法国,铃兰被视为幸福、希望的象征。5月1日铃兰花节时,大城市里处处卖铃兰,人人送铃兰,人们认为这天得到的铃兰会给人带来幸福。这一天朋友们互赠这种如响铃状的白色小串花。响铃的白花象征着你朋友的到来,春天的到来,好运的到来,幸福将在这一年伴随着你。

传说亚当和夏娃听信了大毒蛇的谎言,偷食了禁果,森林守护神圣雷欧纳德发誓要杀死大毒蛇。当对雷欧纳德与大毒蛇的搏斗中,最后精疲力竭与大毒蛇同归于尽。在他死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开白色小花状似小铃档的具有香味的铃兰。那块冰冷土地上长出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根据这个传说,把铃兰花赠给亲朋好友,幸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收花人的。乌克兰有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痴心等待远征的爱人,思念的泪水滴落在林间草地,变成那芳香四溢的铃兰;也有人说那是白雪公主断了的珍珠项链洒落的珠子,还有人说那是7个小矮人的小小灯笼;还有一个传说是一个叫“琅得什”(俄文中铃兰的音)的少年,为了他的爱人“维丝娜“(俄文中春天的意思)离他而去而伤心欲绝,少年的泪水变成了白色的花朵,而少年破碎的心流出的鲜血变成了铃兰红色的浆果。铃兰是古时候北欧人传说中日出女神之花,是用来献给日出女神的鲜花;铃兰也是北美印地安人的圣花。浪漫的法国人还有一个专门的“铃兰节”,在五月的“铃兰节”那天法国人互赠铃兰小花,象征幸福和吉祥的到来。

四.法国国庆日(7月14日)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1880年,7月14日被正式确立为法国的国庆日,法国人每年都要隆重纪念这个象征自由和革命的日子。这一天夜晚的巴黎成为欢乐的海洋,法国的标志埃菲尔铁塔为火树银花所映衬。

巴黎音乐焰火晚会

7月14日,法国国庆节。巴黎将极度繁华与喧闹,从Trocadéro花园到埃菲尔铁塔下,一路都能看到燃放的烟花。在埃菲尔铁塔下,人们可以欣赏音乐,观赏焰火。音乐晚会开始时,首先表演的是单唱,而后表演合唱。每年法国政府还会邀请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前去表演。人们在铁塔下唱歌跳舞,巴黎的各大餐厅、咖啡厅、饭店也彻夜不休。在音乐晚会之后,将举行当晚的最隆重的活动—焰火晚会,巴黎的上空将变成一片璀璨的海洋。在焰火晚会结束后,将会举行埃菲尔铁塔灯光秀表演作为谢幕。尽管晚会结束,但巴黎城中的喧闹将持续彻夜。

法国农村特色活动

在农村,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也很有特色。首先是穿袋赛跑,参加这种比赛的主要是孩子们,参赛者每人套在一只装土豆的大袋子里,从脚一直套到胸,比赛开始后,参赛者只能一蹦一跳地前进,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跌倒。比赛始终包围在欢笑与助威呐喊声中,充满了节日的喜悦。

接下来是青蛙比赛:参赛者名推一辆两头翘起的小独轮车,车上放一只青蛙。每当车轮转不到两圈,动了气的青蛙便会不服地从车上跳到地下,推车人只得将车停下,张开双手去捕捉青蛙。而此时的这些绿色的小东西像是有意挑战似的与“主人”上下左右周旋,“主人们”使出周身的解数也奈何它们不得,这时,精疲力竭、踉踉跄啮的“主人”只得亮出最后的招数,将整个身体仆向青蛙。毕竟体积相差过于悬殊,可怜的小东西在“主人”那庞大身躯的挤压下满身尘埃,窒息待毙,再次被无情地抛到车上。参赛人抄起独轮车,加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冲出三大步,即算到了终点。比赛的胜负输赢首先要看青蛙到达终点时是否还有口气…… 与城市里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不同。在农村,接受“检阅”的消防队员。他们身着制服,吹着号,打着鼓列通过欢呼的人群。而后,他们还要在教堂前的空场上举行灭火演习。这之后,人们在广场中央竖起一根“夺彩竿”,高大的竿子上挂有火腿、香肠以及烟酒等奖品,谁能爬至竿顶,奖品便归谁所有。入夜后,也同城市里一样,焰火辉映着彩旗和灯笼,爆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人们欢快地唱呀,跳呀,直至深夜。

五.冥节(11月1日)

在陵园,墓地被菊花点缀。尽管墓地的沉痛气氛,小学生为本年假期的头一日而欣喜若狂。

六.圣喀德琳节(11月25日)

11月25日圣喀德琳节是专门庆祝满25周岁尚未婚配的姑娘的节日。

在这一天,姑娘身穿节日盛装,每人都亲手制作一项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帽子,招摇过市,到与自己姓名相同的大街,在圣人塑像面前献上一束鲜花,然后到大时装店去跳舞,饮酒狂欢,这一天她们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皇后。

篇7:法国用餐文化礼仪

1,不要在吧台点了一杯饮料,然后迳自到餐桌的座位去享用:

除了速食餐厅,大部分餐厅在吧台和在餐桌点的饮料价钱是不同的,收银系统也是不同的,如果您在吧台点了一杯饮料,就必须要站在吧台旁使用,不要拿到餐桌的座位坐下来喝,要不然服务生会很头痛。

2,确定想好要点什么再向服务生点菜:

法国的服务生很没有耐性,如果服务生来问您点好了没,千万不要没点好还点头,当他看到您一边点,一边犹豫不决时会非常火大,然后会不耐烦地用法文说晚点再来,并转身离去,之后可能很久才会再出现。

还有一点很重要,希望服务生来点菜就将菜单合起来或是反着放(单面时),这样服务生才会认为您选好了.

3,不要向不同的服务生点菜:

在法国的餐厅,服务生都有负责的桌子,不同的桌子照理说他们是不用负责的。所以不要中间随便向不同的服务生点菜,要不然可能会对于对方不理会的态度感到很惊讶,而且又惹火了原本服务您的服务生。

4.不要一到餐厅就问洗手间在哪里:

有些餐厅的洗手间都要使用柜台给的代币,要点东西才可以跟柜台拿。法国人是不欢迎非顾客的人使用洗手间的,不要被误认为是来借使用洗手间的。尽量等到点完菜,或是等到餐点或饮料都上了后,再去洗手间。

5.不要请求打包,严禁携带外食:

努力尽量吃,吃不完也不要请服务生打包,在法国,打包会被认为是乞丐的行为。

注意法国人的一些餐桌礼仪:

法国人习惯将面包放在桌上,而非盘子里,而且不能将面包反着放,他们认为这样会带来不好的运气;

不要在盘子里切莴苣;不要将刀子交叉着放;剩下的酱汁要用手将面包剥小块沾酱汁来吃;跟法国人吃饭时,不要在吃兔肉的时候表示同情可怜的小兔子,这样不但别人不觉得可爱,还会遭来白眼;同样地,也不要说吃蜗牛很怪。

法国用餐礼仪三部分

入座

入座最得体的是从座位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女生从桌子边站直,服务员会把椅子推进来

用餐

法国人在吃饭前都会互说一句法语,很自然亲切

离开及小费

篇8:浅谈法国饮食文化

我观察到他们其实吃饭和咱们一样, 当然, 他们的餐具摆放会更详细一点, 左叉右刀, 上方放小勺子用来吃小杯子装的前餐或甜点, 盘子放中间, 当然, 如果是在餐馆吃饭或到朋友家参加比较正式的聚餐, 就会连抹嘴用的餐巾布一起摆放, 平时就放卷大的厨房专用卫生纸, 他们吃饭时也没有计较什么餐具尽量不要发出声音等 (除过非常正式的场合) , 大家吃饭也是一边聊天一边吃, 甚至边吃边看电视的都有。

他们早餐就太简单了, 果酱, 面包片和咖啡或热巧克力 (喝牛奶的人很少)

午餐是比较正式的, 当然工作的人就除外了, 因为时间关系, 他们80%的人都不回家做饭, 就在外面买个三明治, 在小型城市或乡村, 尤其是周末吃午饭就比较正式, 通常头餐是生菜沙拉或一碗浓汤, 当然, 如果去朋友家做客什么的就会比较好, 他们最喜欢用很小的玻璃杯盛食物, 里面填充蛋黄酱, 三文鱼丁, 番茄酱什么的弄的颜色很漂亮, 不过味道真不怎么样, 我感觉就是没什么实料, 都是吃一些番茄酱和沙拉什么的, 光是些酱质调料。吃完后撤去杯子什么的就上肉类, 鸡肉鸭肉牛肉什么的, 他们很少吃羊肉, 我个人觉得他们做的不如咱们中国人做的, 他们不会用什么调料, 就是个胡椒粉和盐而已, 然后就放到烤箱去或锅里煎一下, 他们做的鸡肉鸭肉什么的皮上的油也不煎出来, 看起来湿漉漉脓糊糊的, 切开后还能看到鲜血淋淋, 尤其是鸭肉, 里面还是生的, 吃起来一股血腥味, 我感到很恶心, 他们吃饭的时候不是喝葡萄酒就是喝自来水 (法国都是接自来水喝的) , 没什么饮料, 在餐馆也一样, 如果不买饮料, 服务员就会给你一瓶自来水。吃完肉类就是芝士和长棍面包了, 有些人还加黄油一起吃, 如果盘子有剩汤料, 他们就用面包擦盘子的汤料吃, 直到把盘子擦干净为止。吃完面包就是甜点了, 他们的甜点还是比较丰富的, 冰淇淋, 蛋糕什么的, 不过他们的甜品一般都是自己做的, 很少有人出去买现成的。

晚饭与午饭差不多, 唯一的区别是晚饭的头菜基本都是浓汤, 然后就和午饭一样了。甜品通常是酸奶或水果。

2、法国人的咖啡情结

咖啡文化也是法国饮食的一大特色。法国人养成这种习惯, 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一种浪漫情调, 一种优雅韵味, 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特并且传统的咖啡文化。

巴黎的咖啡馆时尚已有数个世纪的历史。在1686年, 一位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商人来到这里创办第一家咖啡馆后, 巴黎的咖啡馆就一直兴盛不衰, 但是在近2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这不仅得益于巴黎这个世界名城, 更在于旅游业的兴起。有人说, 不到巴黎你绝对不能说自己已经去过欧洲。不进巴黎的咖啡馆。你不能说到过巴黎。巴黎大概有1万多家咖啡馆, 形式、风格、大小不拘-格, 有咖啡店、馆、厅、室, 这些都附属着建筑物而存在, 有屋顶盖着。而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 还是那些露天咖啡座, 那几乎是法国人生活的写照。在巴黎城里城外, 人行道、花园、广场, 几乎到处都是咖啡馆。并且生意非常红火。咖啡馆就是巴黎的城市灵魂, 基本上各种社会活动都会出现在咖啡馆, 谈天、做生意、赌博和游戏都成为咖啡馆里的景观……巴黎的咖啡馆成为城市的媒介场所, 也成为亲情交流的纽带, 咖啡馆成为巴黎时尚的另一缘故是, 进咖啡馆喝咖啡并不昂贵。你只要花1法郎就可以在里面坐上数小时。夜间也不例外。为吸引顾客, 巴黎咖啡馆大都成为无烟馆。因此, 许多烟民都在大街上吸烟。

3、法国面包

法式面包这个词语好多人听得如雷贯耳, 它是法国美食文化里很重要的角色。法国面包 (baguette) , 因外形像一条长长的棍子, 所以俗称法式棍,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法国特产的硬式面包。与大多数的软面包不同, 它的外皮和里面都很硬, 所以除了法国人之外, 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面包。

法式棍的一部分法国面包的制作也是对面包师的考验, 上等的法国面包的外皮是脆而不碎。除了法式棍之外, 还有一种月牙形的面包。棍式面包是法国人的主食, 每天必吃, 需当天食用。

Baguette (法式长棍面包)

Baguette, 原意是长条形的宝石。Baguette面包, 其正确定义是:未经漂白的面粉, 不含防腐剂, 不掺油脂, 只准用盐和酵母发酵、烘焙。在形状上、重量上也统一为每条长76公分、重250克, 还规定斜切必须要有7道裂口才标准。

面包是法餐中的主要食物。20世纪70年代, 面包生产商为了提高效率, 曾经采用大机器生产, 结果严重破坏了面包的原始味道, 在市民的强烈反对之下, 政府不得不下令重新恢复手工生产。直至今日, 法式面包早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这和法国人的维护和钟爱是分不开的。

摘要:法国人非常讲究饮食文化, 法国是全世界公认的饮食王国。法国饮食特别的讲究, 法国人不仅对食物本身的营养和味道特别讲究, 而且还追求用餐时的情调。法国人将共同用餐看做是结交朋友, 联络感情的一种乐趣。有一位被称为“界级膳食家”的人曾说:“通过感受餐桌上的进餐气氛, 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看看法国人的饮食习惯会让你充分感受到法国浪漫气息以及那源远流长的法国文化。

关键词:法国,饮食文化,面包,咖啡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法国面包业近况[J];中国食品;1980年12期

[2]、吴富贵;食在巴黎[J];中国食品;1981年10期

篇9:左岸文化:人文图书出版的品牌

出版品牌的建立及经营

在台湾,多数的人文类型出版品,不在大众读者的选读范围内。这使得经营人文类型出版品的出版社,在营销经营的策略上必须更加用心且花费更大的力气。经营十年的左岸,在人文领域的经营上有其独到之处,让他们出版的人文好书,可以进入读者的眼中,不至于消失在书市中。

这种独到之处,首先体现在左岸是如何订定自己的选书上。左岸前后有过两任总编辑。 2007年加入左岸的总编辑黄秀如表示,自己加入左岸以后,选书方向仍旧依着左岸的基本设定,只是现今不像以往多方尝试,而是找到更适合左岸的领域。

对于将左岸经营成一个出版品牌,黄秀如认为:“品牌是在累积足够的出版品,尤其是辨识度高的出版品之后,才有办法形成的。”她谦虚地说:“左岸努力了十年,只能说勉强有个样子吧。”

在通路为王的现下,独立运作的人文类出版社并不多。多数的人文类出版社,都是大型出版社内的一条分支或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品牌。左岸不同于大多数人文类出版社的做法,是在“读书共和国”之下的经营。这种经营也为左岸的品牌建立带来特色。

黄秀如说:“集团运作的好处是在面对通路时可能会有比较大的谈判空间,至于是否会因为身为集团一份子而受到限制,例如选书题材不能太‘小众’或分配到的营销资源不足等问题,还是要看公司(集团)而定。”而这样的经营与其他独立出版社的经营方式是否会有差异?她认为,独立出版社,也许不用承受集团出版社那样的内部限制,但在面对通路时相形之下也会比较吃力。所以独立运作好,还是集团运作好,这还是经营者的一个选择,没有绝对。

大众市场的营销

现阶段的台湾书市,充斥着大量的大众文学、翻译文学及生活、旅游书籍。有许多原来坚持推行文史哲书籍的通路,慢慢地不那么积极经营原本的书类,反而以大众书籍为主打。人文书籍的发行,时常隐于大众市场。

在这个通路以“大众”为主要营销重点,相对少数的人文阅读人口的市场, 除了透过口耳相传,或是抓住时下的话题,掌握时机营销,让许多不碰触这类书籍的读者,透过话题的引领,看见这些人文书籍外,该如何掌握发行及选书的方向?吸引读者选读?

黄秀如认为小众(或者应该说分众)和大众并不是必然互斥的概念。她举一个例子,就像一个买了《追风筝的孩子》的读者,非常有可能也会买《数学是什么》。又比如《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这样看似严肃的回忆录,透过读者的口耳相传与学校老师的强力推荐,几年下来的销量也可以让本书列入‘大众’之林。她说:“左岸从来都没有只想做‘小众’的书,左岸倒是只做自己能力所及与真心喜爱的书。也许因为我们的意图太明显,所以跟我们有一样关心的读者,很容易就找到左岸的出版品。”

在面对通路新书期越来越短的状态下,新书的替换以平均1~1.5个月的速度在新书架上更新。许多出版社时常在书市以“封面改版”,让旧书改版以新书之姿站回通路最显眼的位置。而原先长销性的书籍更容易因为一波波的新书潮,被当成库存,直接退回出版社,或是进入特价书的市场。

左岸改版的书籍多是在内容增订或修改重新改版。原本只要是长销的作品,出版社要做的事情只是持续印制而已。然而当通路为了把空间让给新书或促销商品,导致旧书失去了在架上陈列的机会时,除了与通路合作主题书展,以新书带旧书外;或以举办读书会形成实体社群,汇集网络书评形成虚拟社区,来突破这个通路带来的限制。

经营上的困难

经营人文出版社,除了上述的市场区隔及通路的限制外,左岸在出版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内容的制作上遇到大量翻译上的问题。比如,经常遇到内容太难(例如文明史)、适合的译者太少(而且因为人数少所以通常很忙)、翻译的时间太长(因为不乏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书)、编辑的时间又太短(花费三、四个月并不罕见)等问题。而在进入营销发行端后,则是时常遇到通路对“内容太难”、“字数太多”、“定价太高”等可归之为“市场性太低”的疑虑。

在左岸经营的十年来,正巧遇上网络崛起的十年(没有停歇的状态,且越来越成熟)。许多人将阅读力的下降,归咎于数字时代的数字阅读。黄秀如则有不同的见解。黄秀如说:“网络的出现真的导致读书风气的下降吗?如果真是如此,这十年来出版社也应该倒一堆了。实情是,许多既有的出版社或是持盈保泰或是持续扩大规模,同时也有新的出版社冒出头来,而倒掉的出版社大多是投资其他事业失败,并不是因为读者不读书而倒店。”

她认为读书风气的下降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到底阅读力的下降,是因为“对经典的阅读变少了吗?”但是对网络的崛起,使人对新知识的阅读也大量的增加,把网络视为纸本阅读的敌人也许是一种误解,有没有可能,某些比例的网络重度用户本来就不是阅读者呢?

这样的说法与多数大众认知“网络及阅读力的关系”有所不同,也给了许多不断向网络究责的人,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当网络不是影响阅读力降低(甚至根本不影响)的敌人,什么才是真正影响阅读意愿的因素呢?

面对电子书时代

谈到网络影响了阅读力,免不了要将“纸本书将被电子书取代的预言”拿出来讨论。面对这个数位时代后的纸本出版,传统阅读力确实有下降的驱势,纸本书的存亡,便一再拿出来讨论,从内容的产出、载体、版权、贩卖、再制,最后到阅读习惯是否会随之更改,每一项都有人细细地研究分析。而出版社究竟该如何面对这样来势猛列的攻势?黄秀如说:“如果电子书的时代真的来临了,作为内容生产者,出版业界应该好好想想,该如何经营通路与读者并持续获利。”

随着许多电子书载体的出现、iPad的火红,数字出版像是势在必得般,让许多出版业者大举跟进,成立数字部门、发行数字内容的刊物,想跟进数字化的趋势,跃入数字出版的领域。在如此大潮之下,左岸是否开始思考数字出版的方式?以抢供大量依赖数字信息的读者?

黄秀如说:“我们是内容提供商,只要可以获利,形式并非绝对。试想书的载体从纸草、石版、羊皮、竹简、绢帛到纸,再到电子阅读器,形式的革新不断地发生,但是要有读者愿意看的内容啊,没有内容就不成书,没有读者愿意看的内容就无法获利。同样的道理,数千年不变。”

只是左岸现阶段因为以翻译书为大宗,受制于国外版权所有人对电子书授权的疑虑,目前只能持续观察电子书在全世界书市的发展,以便找出因应电子书时代的方法。

对左岸未来的期许

经营十年的左岸,在人文领域中,已有完整的品牌样貌,选书也获得多数读者的肯定,在这个书市中也拥有极高的辨识度。面对未来, 黄秀如说:“一旦投入人文类图书的出版,就很难轻言改变方向,因为投资在这里的人力与心力太多,会让人舍不得放弃辛苦耕耘来的一小畦田地。十年下来,左岸没有太大的改变,可见的未来,左岸应该还是会秉持初衷。”

左岸在人文领域努力十年,拥有许多经典的作品,让喜爱人文领域的读者可以有更多阅读到好作品的机会,而创作者也尽其所能地产出作品,让更多内容能够藉由出版发行,到更多人手中。像左岸这样的出版社在台湾并不少,每个出版社各司其职经营自己的品牌。有的还在摸索,有的还在尝试,有的逐渐有雏形,有的则像左岸这样朝向更稳定的发展。

上一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下一篇:中班科学活动:哪个压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