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科学生

2024-04-27

法科学生(精选6篇)

篇1:法科学生

法科学生阅读经典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道路通向城市》、《也许正在发生》

[点介] 这些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本科生来说,读完此书会对法律有全新的认识。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皇权与绅权》

[点介] 今天我们离 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3.罗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4.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点介]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5.洛克:《政府论》

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中国大历史》

[点介] 作者对历史的厚积薄发和驾轻就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谙熟洞然与透辟分析,都显示出其“史实”与“史识”的完美结合。文笔老辣,一气呵成。其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揭示、规则与生活状态的运作的阐说,对于我们了解传统和法律都有着极大的启迪。此书不可不读。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9.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

10.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

1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哲学范畴研究》

12.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社会科学方法论》]

[点介] 作者对学术、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实在可以廓清我们的许多认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缺少虔诚和信念的时代,这影响着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我们竟不知道从事的职业除了谋生以外还有什么意义。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13.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

[点介] 学法之人,当对法律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的途径。不宁唯是,当我们对自己身处的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反差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检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对这个法律教育生态圈的运行有一个冷静的认识。此书的一个特点就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14.梅因:《古代法》[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点介] 历史法学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处不仅在于经由自己的研究勾画出法律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振聋发聩的命题。更在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立和怀疑的精神,对“自然平等”的流行话语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说,我们最需要的也许是对新旧材料的不断审查,而不是盲信。后一本书亦是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著作。

15.柏拉图:《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

[点介] 本书是苏格拉底审判与处刑的三篇著名对话。展示了苏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对待神、知识、伦理、法律、死亡等的态度如何。读者从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余,还会进一步思考苏格垃底到底是怎样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问题。在对话和诘问中教给你智慧,这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收益。

16.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点介] 他是一位优秀的法官,也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学者。他的想法干净利落,简炼精当。他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判案的,法官不仅是“发现法律”,还应该是“创造法律”。他把创新和限制融贯一炉。他的热情和理智凸现出法律职业在他们这些人身上的崇高。卡多佐作为学者和法官的睿智与节制,使他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1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点介]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等。探询法律的性质和精神,视野宽广,气度优雅。也是启蒙时期的代表著作,阐述了自然权利观和三权分立等思想。虽然作者的“分类和框架”与他提倡的社会考察的方法有某种裂痕,但这恰好是优秀著作的标志??确立了一个“范式”,供后继者超越。

18.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点介] 本书与前一本书气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作者对美国社会的分析和对民主的洞见,充分展现了他横溢的才华。作者对自由的理解,值得我们进行长久的反思。关于美国法律职业和法律信仰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法律建设,仍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19.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点介] 和前一本书一样,也是法史研究上的经典。本书作者的功力深厚,语言平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当然,社会学的方法本身也有多种,本书可能还属于“规范社会学”的进路。而且,由法律的分析透视中国的社会,这一学术取向本身就让人尊敬。

20.哈特:《法律的概念》

[点介] 分析法学的代表著作。作者对语言与法律的关系有特殊的敏悟,提出和讨论了一系列当代法学的重要概念,对二十世纪乃至今后的西方法学有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翻译稍微有些问题,但整体上还是可读的。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哈特的人,我建议大家都多关注本书和哈特的其他著作。

21.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点介] 是分析法学的经典文献。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奥斯丁恪守“应然法”与“实然法”的分离,试图把法律当成一种真正的科学。提出了主权、命令、制裁的法律模式。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分析法学。在今天,分析法学的初衷(法律的独立)似乎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扭曲(法律的意识形态化)。后书亦是分析法学代表作,但气质上与哈特的和奥斯丁的已是大不相同。记住 :分析法学者内部的差异也许比分析法学和其他学派的差异还大。所以,读一本书时,重要的是看其问题,而不是“标签”。

22.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法律帝国》、《自由的法》]

[点介] 作者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本书系统阐述的作者的权利观。是当今研究权利问题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对规则、原则和政策等的分析对我们深化对法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怎样关怀和尊重人的权利?这始终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23.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24.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

25.冯象:《木腿正义》《政法笔记》

26.邓正来:《寂寞的欢愉》《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27.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28.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

[点介] 在比较法里,这是本简洁而有特色的著作。作者更关心的是决定不同法律制度的内在 的思想、观念等层面。易言之,本书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法律和传统。从论述方式上,本书也不同于其他的比较法著作,而是按涉及的问题,综合论述各个法系。

29.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点介] 在中国影响颇大的综合法学著作。书的前半部分简要介绍了西方法思想的历史,后半部分论说了作者认为重要的一些法理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自然法为立场的综合法学观。该书的价值之一也许是它对中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法理学的影响。从学术史和语言翻译史的角度,对本书倒也可以有一些有趣的研究。

30.庞德:《普通法的精神》、《法理学》(五卷本)、《法律史解释》

31.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点介] 法律思想史的另一种写法。以“问题史”代替“英雄谱”,注重探索思想的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加之作者的文学功力和看问题的敏锐,使得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比较“原味”的法律思想的餐饮。从的翻译上看,在翻译界“伪劣产品”漫天的今天,本书是难得的优秀和杂实的本子。

32.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

[点介] 作为法学家的梁启超对中国法学的开创性贡献理应为青年学生所了解和认识。梁启超涉猎广泛,思想敏捷,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实践有深切的体验。其行文恣肆汪洋,论辩雄浑有力。至于其理论和实践中实际存在的裂痕,诸位在读该书时须具有同情的理解,从而正确认识:一个人的贡献之大小,一定要与所处的时代结合考察。

33.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

[点介] 这本书的块头是大了一点。不过,作为一本教科书式的著作,本书涉及了当代法律的 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富于启发而又不乏生动;重在训练思维而又无正襟危坐之感。可以说,此书正是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入法律殿堂。有趣且有分量,这是我对该书的总的评价。和国内大量充斥的“垃圾教材”相比,优劣自判,不必多言。

34.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点介] 作者乃与马克思、韦伯齐名的社会学思想大家。本书是作者确立自己思想理路的开山之作。书中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分化与整和”等重要概念,对“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压制性制裁”、“恢复性制裁”等二元划分及历史规律进行了探讨。

35.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具体法治》、《法边馀墨》]

[点介] 该书体现了作者进入司法研究以来的重要思考。作者的风格独特,思想敏锐,并善于把西方的制度和理论和中国司法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作者在收入几篇重要的长篇论文之外,还收入了许多短小机智、曾经有广泛影响的篇什。作为知识分子和制度改革者的积极推动者的双重角色,作者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供分析的样本。后两本书同样敏锐和有趣,特别是后一本书,充满浓郁的人文修养,在我看来也许更值得一读。

36.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点介] 是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最具备学术意识的一本书。作者持什么样的文化立场在我看来倒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如何以自己的学术实践做到自我的总结、批判和反省。如果我们的学术都能建立在这样的一步步的积累和批判的基础之上,我相信这才是中国学术的真正希望。本书是一本“编”的书,和时下流行的许多“编著”两厢对照,读者会有很多感叹和判断。

37.罗尔斯:《正义论》

[点介] 本书被誉为是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本书涉及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理论预设为前提,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并论述了正义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公平与差别原则。也是自由主义的重要著作。

38.帕斯卡:《思想录》

[点介] 这本书曾经伴随我度过许多个寂寞而无眠的夜晚。作者说: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作者还说: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作者说了很多的话,这些话是别人不可能说出来的。作者在捍卫人本身,这是一片真正的思想的海洋。

39.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点介] 说实话,欲真正了解西方的法律思想史,还很难找到好的读物。但从政治思想史进入法律思想史,也是一条途径。在政治学说的介绍上,萨拜因的这本书是值得推荐的一本。和施特劳斯的同名著作相比较,本书更加平和与雍容。特别在论及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上,本书的分析是切中肯綮的。

40.昂格尔:《现代社会的法律》

[点介] 本书作者是批判法学的代表。本书虽然还不算作者在批判法学上的代表之作,但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许多批判法学的立场和方法。本书从历史演变和社会转型的层面对法律的透视,为我们洞察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法治发展等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作者是反自由主义的法治的,但他对法治的解剖,比那些专事法治理论的人来说,实在要深刻得多。

41.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点介] 也许我们对待知识的观念需要一些改变,也许我们真的正在历经某种相对和多元的过程。我们不得不对自身的处境从不同的方面做出解释。吉尔兹就是在这里作出了他的贡献。他从阐释人类学的原理出发,宏扬地方性知识,确立了“深度描写”的认知方式。

42.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法律智慧警句集》

[点介] 作为一名新康德主义者,拉德布鲁赫的两元论思想对法律思想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注重人在法律世界中的价值和尊严,终其一生思考事实公正与现象公正、表面理性和客观理性。他把严肃的理论思考、虔诚的爱心和充满凝重与智慧的语言融贯在一起,为我们奉献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43.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经济与社会》、《经济、诸社会领域及其权利》、《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点介] 法律社会学是韦伯的社会理论大厦的一个部分。韦伯对于现代社会的困境的揭示体现在法律上便是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矛盾。韦伯对法律职业本身的分析也同样富于洞见。在读韦伯的书时,一定要和他的其他社会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体悟韦伯的用心:如何通过理解法律更好地理解社会。44.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以及《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法律与文学》、《超越法律》、《性与理性》、《法律的经济分析》

[点介] 波斯纳实用主义法律观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的法理学的借鉴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形成自己是法理学的问题意识,法理学应如何拓宽自己是问题视野;法理学的关注和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是不是暌违不同的?本书中波斯纳对法律解释的观点,以及和他的法律经济学相比所表现出的联系与差别,都值得我们注意。45.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点介] 本书以11至13世纪欧洲法律的发展为线索,向我们展现了教会法、封建法、庄园法、商法、城市法、王室法之间相互对立斗争的精彩场面,认为这些不同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本书积四十年的思考为一炉,采纳传统与革命的视角,试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外另劈坦途。从翻译上本书在国内法学界也是难得的优秀译本。本书不可不读。

46.约翰.赞恩:《法律的故事》

[点介] 法律是人类历史的缩微,“法律与我们同在”。可能谁也没有想到,法律的历史竟是从蚂蚁的故事开始的。本书的叙事方式让人吃惊;本书的法律进化的历史观也许并不让人赞同,但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法律的命运和我们的命运竟是如此生死相连,法律中竟演绎了那么多的感人和震撼的故事等,却会让我们甚感欣慰和终身难忘。

47.福柯:《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知识考古学》、《性史》、《福柯访谈录》、《必须保卫社会》]

[点介] 这是福柯关于刑罚史的研究。和福柯的其他所有的“历史”研究一样,他意在对历史作全新的阅读。福柯说,刑罚风格的转变并不一定意味着文明的进步,而是一种统治的方式和权力技术的运用的改变。权力和身体、监狱和训诫的关系在福柯的视野里无一不是意味深长。监狱在创造罪犯;训诫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福柯在对我们既有的观念致命一击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思想从新复活。

48.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通向奴役之路》

49.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经济和资本主义(全三卷)

50.[美]康芒斯(1962):《制度经济学》

51.[美]道格拉斯•诺思(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52.张维迎(2003):《信息、信任与法律》

53.约翰·赞恩:《法律的故事》

54.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记》(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游记版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55.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记》(从古埃及到美利坚)

56.

篇2:法科学生

外国法理学名著

01、柏拉图全集(全4卷)

02、[美] 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

03、[美] 列维:法律推理引论

04、[美] 沃尔夫:司法能动主义

05、[美]阿丽塔.L.艾伦: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 06、[美]爱波斯坦:简约法律的力量

07、[美]波斯纳:超越法律

08、[美]菲尔德曼: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 09、[美]霍维茨:美国法的变迁

11、[美]霍维茨:沃伦法院对正义的追求

12、[美]卢埃林:普通法传统

13、[美]鲁本:法律现代主义

14、[美]罗森诺: 网络法——关于因特网的法律

15、[美]庞德:法律与道德

16、[美]斯特龙:麦考密克论证据

17、[美]孙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

18、[美]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

19、[爱尔兰]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20、[奥]凯尔森: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

21、[德]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

22、[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和弱点

2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24、[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25、[德]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

26、[德]考夫曼:法律哲学

27、[德]克茨:比较法总论

28、[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

29、[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

30、[德]拉德布鲁赫:法律哲学概论

31、[法]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

32、[美]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

33、[德]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34、[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35、[德]殷科:法哲学

36、[法]邦纳罗蒂:为平等而密谋(上、下卷)

37、[法]勒内.达维德: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

38、[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3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

40、[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4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42、[美]H.L.A.哈特:惩罚与责任

43、[美]L.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44、[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

45、[美]埃尔斯特:宪政与民主 理性与社会研究变迁

46、[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47、[美]巴伦:美国宪法概论

48、[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

49、[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

50、[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5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52、[美]伯尔曼:美国法律讲话

5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

54、[美]博格西诺:法律之门

55、[美]道格拉斯·拜尔等:法律的博弈分析

56、[美]德沃金: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

57、[美]德沃金:法律帝国

58、[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59、[美]德沃金:原则问题

60、[美]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

61、[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

62、[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63、[美]汉密尔顿:美国宪法原理

64、[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65、[美]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

66、[美]梅利曼:大陆法系

67、[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

68、[葡]叶士朋:欧洲法学史导论

69、[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

70、[日]美浓布达吉:公法与私法

71、[意]密拉格利亚:比较法律哲学

72、[英]P.S.阿蒂亚:法律与现代社会

73、[英]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

74、[英]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

75、[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76、[英]戴大维:从法律、哲学和政治观点看-人权与中国价值观

77、[英]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

78、[英]哈特: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

79、[英]哈特:法律的概念

80、[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全3卷)

81、[英]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

82、[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83、[英]哈耶克:自由宪章

84、[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全2卷)

85、[英]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87、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

88、[日]棚濑孝熊:现代日本的法和秩序

89、[美]麦迪逊: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90、[法]摩来里:自然法典

91、[美]庞德:法理学

92、[美]庞德:普通法精神

93、[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94、[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

大陆法理学名著

95、蔡定剑:国外议会及其立法程序

96、曾宪义:西方法律思想史

97、程燎原 江山 :法治与政治权威

98、邓正来:法律与立法二元观 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

99、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 100、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101、付立庆:法治的声音

102、高鸿钧等: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

103、龚祥瑞:西方国家司法制度

104、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

105、韩大元:比较宪法学

106、何勤华:英国法律发达史

107、贺卫方:法边馀墨

108、贺卫方:具体法治

109、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

110、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

111、黄鸣鹤:法治的罗马城

11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 113、蒋恩慈:西方法学家生平与学说评价

114、蒋先福: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

115、孔庆明:法哲学新论

116、李步云:人权法学

117、李龙:良法论

118、李龙:西方法学名著提要

119、梁治平:法辨

120、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

121、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

122、梁治平自选集

123、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

124、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

125、刘星:法律的隐喻

126、刘星:法学作业——寻找与回忆

127、刘星:西方法学初步

129、潘维:法治与民主迷信

130、强世功:法律人的城邦

131、强世功: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 132、沈宗灵:比较法研究

13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

134、舒国滢:法理学导论

135、苏俊雄:民主、人权、正义

13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137、苏力:送法下乡 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138、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律

139、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

140、汪太贤:法治的理念与方略

141、汪太贤: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

142、王亚新:法学进阶之路

143、王亚新:迈入法学之门.144、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

145、武树臣:儒家法律传统

146、西塞罗:国家篇 法律篇

147、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记

148、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

149、夏勇:中国当代宪政与人权热点

150、夏勇:中国民权哲学

151、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

15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53、谢怀式: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

154、谢晖:法律:诠释与应用——法律诠释学

155、徐爱国:破解法学之谜 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学流派 156、徐忠明: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

157、**:法学家的智慧

158、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

159、杨仁寿:法学方法论

160、俞荣根:中国法律思想史

161、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

162、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

163、张文显:当代法哲学思潮

164、张文显:法理学

165、周彤:罗马法提要

166、朱景文: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

167、卓泽渊:法学导论

168、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169、刘星:法律是什么

170、王立民: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

171、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

17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173、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

174、陈忠诚:法苑译谭

175、范忠信:信法为真

176、郝铁川:法治随想录

177、李永君:法里法外

178、梁治平: 新波斯人的信札

179、刘星:古律寻义

180、龙宗智:上帝怎样审判

181、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

182、**:说法+活法+立法

183、朱伟一:走过法律

184、陈金钊:法律解释的哲理

185、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

186、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

187、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188、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

189、江山:中国法理念

190、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

191、刘作翔: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192、龙大轩:道与中国法律传统

193、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

194、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 195、童之伟:法权与宪政

196、王人博 程燎原:法治论

197、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

198、魏宏:法律的社会学分析

199、夏立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法治

200、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

201、谢鹏程:基本法律价值

202、徐亚文:程序正义论

203、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

204、喻中: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力

205、张骐:法律推理与法律制度

206、郑永流 舒国赢: 法律论证与法学方法

篇3:法科学生

一、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不少刚毕业的法科学生都感觉到难以独立的分析和处理案件, 难以将所习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说明在校学生接受的教育仍过于注重理论而实践技能不够。确实, 在校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上较为孱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说写能力弱

法律人犹如工匠, 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难题。面对纷繁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的程序, 除了实体知识的掌握外, 足够的专业技能必不可少。这些专业技能包括口语表达、文书制作、诉讼技巧等。在校学生通常只能通过比如法庭模拟、演讲、朗读等方式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但由于这方面训练的时间和质量都不够, 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不足。这种语言表达技能的不足既表现为因自信不足而不善于表达, 也表现为不能正确、恰当的表达。用法言法语正确表达意见是法律人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笔下有财产万千, 笔下有人命关天, 笔下有是非曲直, 笔下有毁誉忠奸’因此, 法律文书中的用语必须反复推敲, 精选细择, 要运用‘法言法语’”。 (1) 用三寸不烂之舌扭转“乾坤”的故事常常成为佳话, 法庭上的唇枪舌剑之所成为影视作品的题材, 原因在于控辩双方的雄辩以及在雄辩中逐渐“显山露水”。在文书写作方面, 学生仍普遍存在语言表达不规范, 法条引用不准确、逻辑推理不严谨、文书架构不合理、重难点不突出等问题。语言表达和文书制作是法律人最基本的两种能力, 犹如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但正如前所述, 学生的以上两种能力都较为欠缺。

2. 诉讼技能匮乏

随着实体法的日益完善、程序法的日益繁复, 诉讼专业技能就非常重要。作为律师, 如何恰当的确定当事人的诉讼目标, 如何在法定范围内实现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等问题都是律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即便诉讼目标同一, 不同的律师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也并非一致。搜集证据、庭前准备、法庭辩论等诉讼行为都必须具备熟练的诉讼技能。作为检察官, 诉讼技能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运用法律将罪犯绳之以法, 实现法律和社会秩序守护人的崇高职责。作为法官, 如何从控辩中发现事实的真相, 如何指挥和把握庭审等问题都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庭审制度改革的渐次深入, 对抗式诉讼的特点渐趋明显。在此诉讼构造中, 参与各方的角色和地位与传统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尽相同。以刑事案件的审判为例, 辩方正逐渐摆脱陪衬者的角色。控辩的平等性和对抗性都明显提升, 在此语境中, 控辩双方都必须掌握攻击对手、保护自身的技能。分析在校学生的诉讼技能情况可发现, 多数学生因无实际的诉讼参与经验, 教学中受训的机会又不多, 由此导致学生的诉讼技能严重匮乏。即便连模拟的角色也不能有效扮演。不少刚毕业的学生连立案都还需要有经验的律师指导这一现实足以说明学生在校期间诉讼技能知识匮乏。

3. 实践意识不强

学习的意识犹如引擎。只有具备了学习的意识, 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在校学生的实践意识是不足的。众所周知, 现在的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学习的目标就较为单一。从法科学生的学习目标来看, 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司法考试;二是考研;三是公务员。三种目标的实现路径主要都是理论层面。由此导致学生的实践意识不强, 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就不够重视。这种实践意识薄弱导致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主动性不强。以司法实习为例, 各高校均在大学期间安排2-3个月作为司法实习, 意在学生通过接近和参与诉讼活动, 由此提升其司法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据学生司法实习的效果来看, 不少学生并未将其作为难得的机会努力去掌握诉讼技能, 反而是将实习时间用于准备其他的考试。在其他的实践教学中也同样可以发现, 相较于其他的理论课程, 学生的精力投入和准备程度都远远不够。

二、现有教学模式反思

由果溯因, 造成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孱弱的原因很多, 但毫无疑问, 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重要原因。总体而言,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 重理论, 轻实践

过于理论化是现有教学模式的普遍特点。从多数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 理论性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了绝大多数, 而实践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司法文书写作、模拟法庭等课程的课时量少, 不能满足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在性特征决定了其难以通过外在考核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因此, 其不像司法考试过关率、考研通过率一样课直接评价学生的特定能力。也正因为此, 法学教育的评价指标往往难以鼓励和促进教学实践。法学院之间的实力比较往往是学术成果、司考过关率、考研率等硬性指标, 由此造成了错误的教学导向。书本知识成为教学中的绝对重点, 教师和学生的努力目标锁定于各种课直接评价的外在标准。以三大诉讼法的教学为例, 教师通常的教学思路是:介绍理论知识—法条解读—案例分析—司考介绍。对学生在诉讼中应当掌握的诉讼技巧则重视不够。以诉讼财产保全的教学内容为例, 如果按照以上教学模式, 则学生仅需掌握诉讼财产保全的概念、条件等问题即可。但稍有诉讼经验的人都知道, 实践中的诉讼财产保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是难以有效运用这一法定手段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2. 重主义, 轻问题

重视宏大问题, 轻视具体问题是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另一问题。如前所述, 现有教学模式的理论化趋向明显。这就导致了教学重点偏向宏大问题。比如在关于庭审制度的介绍中, 庭审制度、庭审构造等宏大问题均为各版本教材的重点阐述对象。这些宏大的问题介绍确实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诉讼的理论知识。但如果缺少庭审经验和技能的介绍, 学生没有实际的诉讼参与经验,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不可能有所提升的。在现实的诉讼中, 不同种类的案件甚至同一类案件, 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不会完全一样。每一个案件也都有若干的个别问题需要解决。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分析具体的问题并非宏大的理论思维方式所能应对。

3. 重实体, 轻程序

重实体轻程序是中国法治的显要特征。这一结果既有传统法的影响, 也有现实的存在土壤。这一大的法治环境同样影响到了法学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认识。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上, 实体法的内容往往占有更大的比例。学生对实体法也更感兴趣。不少师生都有一个观点, 既实体法的用处比程序法大, 对实体法学习的热情也就相对较高。在程序法的教学中, 学生感觉只要掌握了法条规定, 便能应付各种考试。以司法考试为例, 涉及诉讼法的考点多为记忆性知识, 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法条知识便可得高分。由此导致了学习诉讼法知识的热情, 更遑论诉讼技能的训练了。但事实上, 法条规定绝非僵化的静态物, 相反, 只有将法条规定结合具体的案件, 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中不断感悟法条内涵并内化为实践能力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法条的学习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 只有不断的训练、不断的观察并在个案的处理中思考和总结经验才有可能提升能力。

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路径探索

法科学生的能力薄弱根源于多种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其成为合格的法律人, 就必须反思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基于以上对问题成因的分析, 笔者认为, 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升技能型课程的效果

技能型课程以直接提升学生执业素质, 是锻炼和提高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经环节。但正如前所述, 学生在法律文书写作、辩论技巧等方面的技能远不能胜任合格法律人的要求。因此, 必须在教学中强化技能型课程的效果。在法律文书写作方面, 要反思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现有的法律文书写作教材过于理论化, 编排体例和参考的材料都难以适应现实诉讼的需要。因此, 必须将现实案件的证据材料而非经剪裁而形成的案件概要作为学生写作的材料和信息源。同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在口语表达的训练环节中, 首先要注重训练基地比如模拟法庭的建设, 提供给学生训练的空间和平台;其次是对学生在法言法语运用以及法庭辩论技巧上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训练, 如有机会则让学生直接参与现实案件的法庭辩论。总之, 诸如法律文书写作、口语表达等法律人应具备的能力应是技能型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是培养法律人的重要环节。主观意识的改变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同样, 学生实践意识的提升非朝夕所能实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首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只有通过现实的或模拟的诉讼活动, 让学生接近真实的案件, 并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等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体验实践带来的挑战和乐趣, 提高实践兴趣。只有在这种真实的诉讼情境中, 学生也才能发现自己与优秀法律人之间的差距, 并努力提升自己。其次, 通过外在的教学制度, 培育学生实践意识。如前所述, 学生实践意识淡薄的原因众多, 但主要是因为现有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因此, 必须将培养优秀的法律人作为法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 而非培养考试机器。当然, 这需要更大的环境建设, 包括考试制度、法学院的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建设。

3. 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课程

在校学生除了教学环节中的司法实习,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司法机关观摩诉讼活动。学校应当充分的运用学生实践活动,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司法实践。首先应确立司法实践活动的目标。通过司法实践活动, 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司法实践活动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其次, 应细化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针对在不同部门进行的实践进行细分。比如, 在检察院实习的学生应充分了解刑事诉讼的实践, 包括批捕的程序、条件, 起诉书的书写以及公诉人庭前和庭审中需注意的诉讼技能;在法院实习的学生则需要了解法官掌控和指挥庭审以及和当事方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最后, 要建立学生实习的监控和管理机制。要和实习单位保持沟通, 了解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注释

篇4:法科学生

[关键词]法科学生;实践教学;法律诊所

一、“法律诊所”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一)法学本科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已有600余所高校设有法学本科专业,但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诸多单位的招聘岗位也寻觅不到他们所需的法律人才。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亟待变革。现在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是不是仅仅是公检法的工作人员或者是自由执业的律师,是不是应当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步骤的扭转就业困境。

(二)“法律诊所”的发展概况 我国首批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七所院校在内的高校,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早在2000年就纷纷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目前,全国近百所院校的法学专业开设“法律诊所”课程,同时也相继建立起校内“法律诊所”实验室或接待室,多数院校还积极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合作协议,使象牙塔和就业市场形成无缝链接。建立的“法律诊所”的类型也是百花齐放,其中以民事法律诊所、刑事法律诊所、劳动者权益保护诊所、消费者权益保护诊所、社区法律诊所以及综合性法律诊所等为代表。

二、“法律诊所”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并取得律师执业资格。律师这一职业的执业目标是为当事人服务,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等,这就需要法学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具有律师的初级执业能力,包括解决各类法律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法律逻辑分析能力;高效的法律检索能力;独立的事实调查能力;初级谈判能力;诉讼和非讼案件的处理能力等等。鉴于这些实际需求,在法学本科教学阶段应开设不少于100学时的“法律诊所”实验课程,有针对性的设置培养相应能力的实验项目。

(一)实验项目之法律咨询 咨,就是商量;询,就是请教、问询。法律咨询对象范围也十分广泛。法律咨询是公检法专门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执业律师非常重要的一项执业内容,也是为每一个当事人代理案件过程中,必经的环节。通过法律咨询实验的开展,让法学专业的学生发挥自学能力,开发潜能自主创新,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体法和程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项目之会见当事人 会见当事人可以分为三步走,即开端阶段;初步会见阶段;跟进阶段。从律师介绍此次会见的目的为开端,引导当事人说清楚需要帮助的特定问题,从而进一步展开初步会见的进程,全面了解案件情况,确认案件中的关键信息等内容,最终与当事人协商如何深入跟进的问题,并尽早做好后续代理的必要准备工作。通过会见当事人实验的开展,让法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决策应变能力和协调公关能力,会处理一般法律事务。

(三)实验项目之调查案件事实 调查案件事实是律师等法律执业人为获取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而采取的调查、走访及案情分析的活动,目的是在掌握了相关证据后,进行深入法律研究、提出代理意见,选择案件走向,是选择调解,还是选择仲裁,异或是诉讼等救济途径,最终圆满解决纠纷。

(四)实验项目之民事调解 民事调解是司法实践中解决民间纠纷适用最广泛,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救济途径。调解和和解最大的区别就是调解需要有秉持公平、坚守中立的第三人的主持,民事调解的终结目标是“案结事了”,实现纠纷双方双赢的结果。根据纠纷内容、调解机构、调解效力等因素,可将民事调解分为人民调解、诉讼调解、仲裁调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等等。

(五)实验项目之刑事、民事谈判 刑事、民事谈判是解决双方纠纷,由对峙转为共赢的一种解决纠纷重要手段。谈判不仅可以用以解决国际外交争端,也可以用于解决商事事务、民事纠纷,而且在暴力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刑事案件中刑事谈判也发挥着“四两拨千斤”般巨大的作用,在谈判专家们的努力下,暴力劫持人质等重大危局,一一化解,人民生命財产安全,屡屡转危为安。可见,谈判无论在刑事领域还是民事领域都不可或缺。谈判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双方谈判的诚信基础;二是,促进双方信息顺畅沟通交流;三是,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书面协议。谈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有退才有进,退让的最终目的是换取更大的利益,并通过签订书面协议的形式,得以确定。

(六)实验项目之刑事辩护 刑事辩护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一方的指控而进行的论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罪责的反驳或辩解,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刑事辩护切忌在法庭上临场发挥,而是应该为开庭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包括在深入调查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确定辩护策略,制定辩护提纲,撰写辩护词,并庭审中随机应变,抓住对方的弱点,展开进攻,一举胜诉。

(七)实验项目之刑事审判 刑事审判历来是法科学生必备的实践技能之一。刑事法庭审判包括庭前准备、开庭、法庭调查、核实证据、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合议庭评议和宣判环节,其中最重要的阶段就是核实证据阶段。控辩双方围绕证据的“三性”进行质证,目标是将己方的证据论证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并以此攻击对方证据链条的薄弱之处,希望在法官自由心证的过程中占有优势。

三、“法律诊所”教学模式的独特方法

“法律诊所”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这一教学模式方法独特,比案例教学法更为符合现代法学专业教学的实际,更是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打通法科学生就业壁垒的有效途径。“法律诊所”独特的教学方法适用最为广泛的是“身临其境”法。也就是让法科学生自行搜集案件材料,选定角色,各司其职,将书面的虚拟的案件,鲜活的呈现在课堂上,犹如“身临其境”般推动案件的进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全方位训练他们各项实践技能。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指导教师讲授理论及技巧 在此阶段由指导教师讲授实验项目的法学理论内容,重点讲授各个实验项目的操作步骤,技巧及职业道德等。

(二)学生分组开展实验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案件材料选定,分配角色,选择策略,设定目标,准备程序,开展实验,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各组交流经验互评,指导教师总结,撰写实验报告等实验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许身健.法律诊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孟军.刑事法律诊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黄荣昌.法律诊所实用教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4]波兰法律诊所基金会.法律诊所——理念、组织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青年专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框架下法科学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项目编号:14Q149

篇5:法科学生

(一)“搭便车”。

相对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司法考试而言,公务员考试难度并不大,对于法科学生而言,只要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并重视考试发挥,得一个进面试的分数并不难。对于既要考研,又要兼其他工作机会,又不想放弃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搭便车”是一个很好的备考方法。首先是在复习内容上“搭便车”。正如前文所述的,公务员考试是一个综合性考试,内容丰富,许多内容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有重合。比如你在复习考研政治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公务员考试政治性、时事性题目的复习,这已经占了公务员考试很大一部分比例。另外,考研政治一般都针对当年的热点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也会成为申论命题的重点,比如在去年的申论,国家公务员考了交通问题,上海公务员考了城市发展,事实上,很多得高分的同学,都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观”和“协调发展”,而我们翻看一下当年的政治资料,这部分都是押题的重点内容。其次是在复习时间上“搭便车”。公务员考试复习并不需要很长的复习时间,主要*平时的积累和考前的真题模拟。因此,想考研和找工作的同学可以在复习时间上搭个便车,不要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应试公务员考试上,最好的方法是把复习考研、找工作的闲暇休息时间挤出来,读读当年的重要报刊杂志,广泛接触社会新闻,既作为调节,同时也是为公务员考试积累素材。

(二)巧用手头的资料

很多同学都在困惑公务员考试并没有指定的教材,与考研相比少了很多针对性,复习起来也很没有头绪。事实上,世面上大多数的公务员复习教材都不是权威的教材,最权威的只有两样,一是当年的大纲,二是历年的真题。把这两样抓住了,就是抓住了公务员考试命题的核心,没有必要花大把的时间用在琢磨应试技巧上面,因为申论谁也猜不到题目,行政能力测试要求平均三十秒一道题,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的是积累而非技巧。至于上海公务员考试中的法律专业考试,更是如此,琐碎的知识点不能按我们的教科书复习而是应该按大纲的要求逐条复习。

除了这两样作为备考和练习的资料,我们也可以巧用手头的资料,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一是上文提到的考研的政治材料,作为行政能力测试的参考资料,同时一些经典的、权威的政治话语,也是写作申论时论证论点最好的论据。二是《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的社论,《文汇报》等报纸的时事评论。社论是国家对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的舆论导向,关注当年的社论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国情社情,写作申论更加务实具体,即使在通过笔试参加面试的时候也能对这些重大问题在原则不出错的前提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文汇报》等报纸的时事评论则更是这些宏观问题的细化,往往是由小见大,由具体到抽象,其素材往往经过挑选、甄别,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容易成为公务员考试的材料。比如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去年考“交通问题”,前年考了“感冒药中含ppa”的卫生问题,上海公务员申论考了上海城市发展问题,只要我们翻看一下当年的时事评论栏目就会发现,这些问题也正是讨论的热点话题,很多甚至就可以直接作为申论的答题材料。

(三)在生活中备考

公务员考试是选拔公务员的考试,重视实践知识,不单纯考察理论,因此,这样的考试与社会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热点问题都很容易成为考察对象,“三农”问题,土地问题、房地产价格、交通问题、城市规划与建设、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曾经作为过公务员考试的背景资料。公务员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同学,往往并不是“书呆子”,而是积极主动关注实践、参与实践。针对这样的特征,笔者认为对于公务员考试我们要在“生活中备考”。一是考前要重视可以获得的媒体资源,对于这段时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比如最近我国对色情网络进行了重点打击,对网络也进行了大规模整顿,这一举措涉及面很广,对于净化社会文化,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降低未成年人犯罪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这些相关的方面如果能在读到资料时都能反应出来,那么对于提高公务员考试尤其是申论的分数是很关键的。二是在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中对于接触到的社会实践问题和百科知识,哪怕是偶尔听到的“幸运52”上的抢答题,都在脑子里过一下,虽然没有必要刻意去记忆,但是大脑皮层的记忆功能可以让你在考场上比较快地反应过来,如果你对这些实践问题还能进行一下思考的话,那么得益就更多了。另外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不要死记硬背,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容易培养考试的能力,因为考察的范围是广的,*背是背不完的,关键是要训练思维方式,多读一些范文,多接触一些问题,逐步让自己具备在面对大量的题目、大段的文章时,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并且有步骤有层次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结语

篇6:法科学子应聘企业法务注意事项

于法科学子而言,应聘企业法务人员应予注意下述几点:第一,要对一家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各项规章制度有所了解,这个企业主要是从事何种业务的,自身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例如一家房地产企业,这个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法律风险多是以下几种:土地征用征收、银行贷款、建设工程合同、融资租赁、招投标、过程监理、工程制图、建材买卖、房屋买卖、承包合同、转包合同等等涉及房地产相关的法律业务,对这家企业所涉及计的法务类别,法科学子先得搞清

楚,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也才能学以致用。如此,当企业面试人员询问法科学子相关问题时自身才能对答如流。

第二,以法科学子的认识和专业水平谈谈企业法务人员的价值何在?企业法务人员不像一般人员那样直接为企业创造生产价值,有时法务人员的价值在领导和其他人员看来,根本不值得一提,原因就在于,法务人员多是从法律风险的角度谈论商业价值,换做商业风险而言就是,法务人员多指出的是企业在运行中的不良和不妥之处,例如销售人员要签订合同,但法务人员却认为合同中有加重己方义务之条款,合同明显不公,不予认可这一份合同,那么在销售人员和法务人员之间即会产生矛盾。此时,法务人员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出来呢?这就需要法务人员多和其他人员沟通和交流,多给相关人员讲解企业运行中的法律风险危害何在?到时的损失何在?最终的代价何在?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如果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少涉诉,多半说明这个企业的法律风险预防很到位。诚如,没人在幸福的时候想起律师一样,企业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会想起法务人员,这就说明,企业法务人员的价值在一些时候难以具体体现出来,但企业大量涉诉或是矛盾纠纷丛生,这可能就是法务人员的失职。一方面,其他人员难以认知法务人员的价值,另一方面,让他们认知法务人员价值所在的方式就得让企业陷入矛盾纠纷后,法务人员再予以解救为代价,但当企业陷入矛盾纠纷后就说明法务人员的前期工作未予做好,怎么解决这个矛

盾呢?我想,法务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在分析企业的法律风险时,一定要强调如果不重视法务人员的提示,严重的后果会是什么,潜在的发现会有什么,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最终的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并且法务人员要以现实的案例作为说明和讲解依据,好让企业其他人员引以为戒。当活生生的案例都摆在面前时,我想其他人员不会还不重视法务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对与企业相关案例的分析,法务人员一定要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关注相关企业的涉案诉讼,以类似的提示和建议常常对企业其他人员做好宣传和教育,作为善意的法律风险提醒和提示,我想很多员工还是愿意接受和采纳法务人员的建议。

第三,法务人员最好定期向企业领导汇报近期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且将法务人员的风险提示写成书面报告,在分析法律风险的时候,一定要有法律学人的严谨和规范,决不能犯法律错误,而且要有论理充分、言辞恳切、让人信服的行文风格。写成书面材料的好处在于能让企业领导知晓法务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所说做的贡献是什么,并且也会让企业领导在决策时候关注和知晓法律风险何在,便于企业领导事后想起法务人员所做的工作。再者,对企业领导而言,法务人员一定要多和他们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让企业领导在对企业做出决策时也把法律风险考虑进去,时常让法律风险预防深藏于心,时时记住企业健康运行的关键除了保证顺利生产外就是法律风险预防,这样,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势在必得。

但企业法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多是体现在具体的实例或是案例中,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一定在法务人员的选择上格外把关,而且,法务人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刚毕业的法科学子,应聘企业法务,所存在的劣势在于:一是实战经验不足,对于一个企业所关涉的相关法律纠纷无法分辨和妥善解决;二是对于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缺乏预测和预防;三是难以让企业高层领导认可自己,更难以获得其他企业人员的认同。我想,对于刚毕业的法科学子而言,所欠缺的也远远不止这些,但就是因为这些最为欠缺的经验导致了法科毕业生应聘企业法务难上加难。而且,企业也不愿意招聘刚毕业的法学学生从事法务工作,但是,如何改变这种窘境呢?

首先,实战经验的欠缺本质在于法科学子缺少在校期间的法律实务演练和训练,在校期间的课堂学习多限于书本知识,但学子却难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战技巧和技能,这就需要法科学子在校期间加强实务经验的获取。本身,寒暑假的实习就是一种最好的演练方式,但诸多学子却疏于好好实习,只是盖章了事。按照现行的法科学子学习计划,大一寒暑假,大二寒暑假,大三寒假,都可以去实践部门实习,大一的寒假很可能因为第一次出门在外,急于回家,可以不去实习,但是,在大一第一个暑假之际,少说也耳濡目染了些许法律启蒙之学,此时即可以去实践部门好好实习,这样,不仅可以积累实践经验,为

以后积累工作经验,更可以为以后的法律学习奠定一定的良好实践基础,有利于以后更加有效的专业学习。按照我初步的设计规划,法科学子有至少四次的实习计划安排:

1、大一暑假去法院实习;

2、大二寒假去检察院实习;

3、大二暑假去律所实习;

4、大三寒假去企业实习;在多数法科学子都可以顺利实习的情况下,这几个实习期间完全可以保证法科学习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务技能,便于其以后尽快转变角色,也便于其在求职上获得一定砝码。

其次,刚毕业的法科学子难以预测和预防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如何求解呢?法科学子在企业法务部门实习期间,此时即可以接触相关企业纷争实例,而且身在律师实习也可以学习律师如何化解企业法律纷争,这样,法科学子跟随律师或是法务人员一边学习实践经验一边还可以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于法科学子以后的学习而言,他们更会知晓,在具体的法律实务中,自身应予将法律学习到何种程度,而实务对法科学子的要求我想才是最终的归宿,经过实务的训练后,这些法科学子更会明白,在校期间的法学学习有时难免和现实脱节,但自身有实习经验完全可以掌控在校期间应予如何学习法律。

上一篇:党集体先进事迹下一篇:知识产权增资基本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