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目录

2024-04-0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目录(精选11篇)

篇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目录

目 录

第一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 四则混合运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课时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课时 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课时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课时 混合运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课时 有关0的运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课时 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课时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课时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找出物体的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课时 位置与方位(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课时 位置与方位(2)...........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课时 位置与方向整理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课时 乘法分配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课时 减法的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课时 综合运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课时 除法的简便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课时 乘法的简便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课时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课时 营养午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课时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课时 小数的意义与读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课时 小数的写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课时 小数的性质(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课时 小数的性质(2)...........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课时 小数大小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1)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2)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2).........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单元 三角形....................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课时 三角形认识................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课时 图形的拼组................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课时 三角形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课时 小数加减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课时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课时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课时 小数加减法简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 统 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课时 认识折线统计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课时 绘制折线统计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课时

统计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课时 数学广角(2).............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课时 数学广角(3).............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课时 综合应用——小管家........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课时 数学广角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单元 总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课时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课时 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课时 统计整理与复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篇2: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目录

四年级下册目录

1、四则运算

2、位置与方向

3、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 ★、营养午餐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①小数的性质 ②小数的大小比较 ③小数点移动(3)生活中的小数(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5、三角形

(1)三角形的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图形的拼组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统计

8、数学广角 ★、小管家

篇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目录

一、建设针对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数学知识需要不断累积,才能使知识得到深化。所以老师需要将以往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结合情况,建设针对性的学习情境,而且这个学习情境也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根据数学情境,建设有关三角形的数学模型,激活学生脑海当中的知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首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有关的内容,因此可以使学生联系以往学会的知识进行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可以灵活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阅读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其次学生也已经比较熟悉平角、直角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折纸,使其了解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均为180度这一理论。最后要从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章进行引申,使学生进行了解为什么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这两个差别比较大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是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为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丰富教学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量

在教学大纲当中清楚地提出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是指建模、推导、模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从数学的表面进行解决问题,需要将问题进行转化,使其变成比较简单的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首先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舍弃一些比较难的问题,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其次要将所选择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学生可以学会解题思路,使其学生灵活使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解决许多具有难度的题目。比如在老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时候,使学生自己进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度,并且使其应用所验证出来的结论进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为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浓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点,使学生按照自身的想法加入到等腰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锐角三角形这四个组当中进行验证内角和是否为180度这一理论。使每个组在纸上剪裁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且将三角形的角剪下来进行组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可以从纸上计算和实际动手操作这两个方面进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论,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问题,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丰富教学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数学经验,就需要经历许多数学活动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进行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的时候,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进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首先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比如老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要学生预先进行阅读《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使其获得初级的知识,并且根据章节的内容找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等待到课堂上进行提问,获得对应的答案。其次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使学生自由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所得出的不同答案进行辩论,确定最终的答案。最后由老师对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进行点评,使学生了解其所犯的错误在哪,使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提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这种问题,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使学生可以主动进行思考问题的答案。同时使学生进行不断计算,进行验证不同三角形的度数,从而可以深刻地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可以灵活使用这一理论解决许多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理论传授,需要通过不断引导、解析和积累,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不仅需要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内容,也需要使其了解对应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自身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的探究过程、积累学习经验等方面出发,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理论,并且充分利用这一理论,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摘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小学数学的必修章节,其对后续的图形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需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主要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但是目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赖文学.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6(03):88-89

[2]苏会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5(03):452-453

篇4: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目录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篇5: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世界人口

内容:P46~48

课时: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读信息,提问题。

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师演示竖式计算。

5、学生尝试计算:3.4×21 1.24×1.7 4.47×0.72 3.5×28

6、集体评议。

7、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课时2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2、结合具体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合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节约意识。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问题1:P47的第1题

1、实物投影练一练的第一题。要求:

(1) 读出“世界人口统计图”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

(2) 独立解决(2)、(3)两题,集体订证。注意学生能否准确从图片中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

(3) 集体讨论第(4)如何列式。特别注意计数单位:60亿,2.6人。

问题2、P48的第5题。

1、生读题,了解题意。

2、师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书:

20xx年人均国民收入:(1)中国是850美元

(2)世界是中国的5.4倍

(3)发达国家是中国的28.3倍

3、从(1)、(2)两个相关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是多少?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说完整。(提名回答)

5、那么从(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么问题?生自由回答。集体评议。

问题3、P48的第7题。

1、生自由小声读题。了解问题。

2、集体讨论怎样解决,板书出相应的算式,独立计算。

一、探索小数乘法的特征。

乘法的积一定比乘数在吗?

1、P47的第3题,学生先在书中填一填,然后汇报交流自己填的方法。

2、集体观察、思考并讨论:

(1) 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0.3乘什么数时比0.3大,什么时候比0.3小,什么时候等于0.3。

(3) 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 用你发现的规律验证第2列是否正确。

课后练习:P47、48的第2、4题。

教学反思: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确定积的位数的练习,学生进步很快。但是这样的题还是有个别同学出错。如:0.3×1.2○0.3 0.3×1.2○0.3 1.8×1○1.8还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案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最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篇6: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篇7: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1.经 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 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20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随堂练习。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 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篇8: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目录

一、填空改连线,直逼教学目标

变化:新旧教材例题中都提及“下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然而新教材呈现的方式是“连一连”,而旧教材呈现的方式是“填一填”。

不变:教材例题呈现方式改变,但是不变的是学生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都得以发展。

思考:本课例1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 体会观察的对象的空间特征。旧教材本课编排在例题3,显然,这是在学生已经观察过由物体组合的物体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有相对丰富的学习经验。新教材由“填空”变为“连线”,在已经给出的三个图形里,指出哪个图形是前面看到的、哪个图形是右面看到的、哪个图形是上面看到的。只要把头脑里的几何体的三个面的图形表象与教材给出的三个图形比照, 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头脑里的表象外显。这样的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已有生活经验,便于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而不是旧教材中以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与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亲自思考。呈现方式的改变,降低了观察对象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活动的针对性。易于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并结合图形构造, 进一步体会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是一个知识的堆积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探索、获得与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亲历观察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二、立体到平面,凸显空间观念

新增:新教材在编排内容上增加例2(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上下两层(下3上1)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这3个方向进行观察)。

思考:新增例2,丰富学生的操作体验,学生通过拼摆小正方体,有了丰富的表象储备,才会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而这种空间想象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 只有通过教师引导才能深化。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各种形状,置身三维世界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 渐渐获得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 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教材的呈现为“摆一摆、看一看”,提醒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让学生先用四个同样的正方体照样子摆一摆,再从不同位置仔细观察。顾名思义,“观察物体”是用眼睛看物体。如果不摆出物体,只是看教科书画的立体图形,就不是真实地观察物体。学生不可能真实经历从前面看、从右面看、从上面看的活动,不可能真实体验几何体各个面的形状,更不可能获得观察物体的知识技能。另外,学生动手摆出几何体,能通过触觉感知其形状特点,这是对观察物体的视觉信息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 从而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想,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二是重视观察、比较、表述,学生边看边说,分别说出从前面看到什么形状,从右面看到什么形状,从上面看到什么形状。这是三维立体向两维平面转化的思维活动,凸显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价值。

三、操作中观察,积累活动经验

变化:人教版教材例1和例2都突出“摆一摆”,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则突出“画一画”,摆与画各有什么不同理解?。

不变:无论“画”或“摆”,都离不开本课的数学本质———学生的数学思考及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思考:“画”———学生要从每个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各个图形由几个小正方形拼成, 这些小正方形怎样排列……一边思考一边画图。由此可见,编排画的本质是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及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然而,人教的“摆”,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做中思考,不仅凸显数学思考及其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更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例2“移动一个正方体”,几何体的形状下依然是3,上依然是1,但是上面的正方体不是在左边,而是在中间(或右)。变化后,要求通过观察,找出变化后的几何体的前面、右面、上面的视图。例题还要求比较变化后上面的形状相同,左面的形状也相同,可前面却不相同,体会几何体结构上的不同,前面视图也不相同,而三个几何体的结构虽然不同,左面、上面视图为什么相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篇9: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篇10: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数的意义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能 把十进分数改写成小数或把小数改写成十进分数。

2、通过实际操作:“看一看”、“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学 重 难 点

1、了解小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及小数与十进分数的互化。

2、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数位的相互关系。

教 学 准 备

挂图 计数器 四张正方形纸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建立模型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标签,让学生说说商品的单价。

2、谈话引入:同学们都能正确地读出了这些商品的标价,这是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元、角、分和小数”,一些商品的标价用元做单位时,要用小数表示。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3、出示挂图,生活中有很多小数,咱们的课本中也举了一些例子,同学们翻到第2页,自己读一读,课下还可以再继续找找生活中的小数。这些小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活动。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活动一:折一折,涂一涂

1、(出示一个正方形)我们把一个正方形表示为“1”,请同学们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把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再把另一个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中的3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

2、我们可以写成小数0.1,0.1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

3、学生尝试把 写成小数。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请同学们尝试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先用分数表示,在用小数表示。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5、挑战:请同学们把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其的1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然后试试用小数表示;那23份涂上颜色,怎么表示呢?

6、先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自己读一读,课下还可以再继续找找生活中的小数。这些小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活动。

7、推想: 改写成小数是多少? 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两人互相商量。

8、观察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活动二:读一读,写一写

1、刚才同学们写了很多小数,如:0.23,0.127,0.409。谁会读这些小数呢?

2、这三个小数的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都是0,如果整数部分不是0,怎样读呢?如:32.017,125.409。

3、观察总结: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有什么不同?

4、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出示计数器,教师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学生比较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与整数部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拨一拨,说一说。

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解释与运用

1、小练习:独立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2、3、4题。

2、数学游戏:你说我摆。

3、小结。板 书 设 计 小 数 的 意 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是一位小数; 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 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测量活动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教 学 重 难 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教 学 准 备

尺子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 书 设 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题 目 比大小

(一)备课人 白季

教 学

目 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教 学 重 难 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设疑激趣:

1、创设情境:少年演讲比赛

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的得分高呢?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2、大胆猜测:

(1)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2)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郑强和李明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87○9.90

2、评委会给张华多少分呢?(1)独立阅读,分析信息(2)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3、你能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4、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5、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解释与应用: 我能行:

1、独立练习:P9 1、2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新课标 第一 网 我最棒:

P9 3、4题(重点指导第3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

一、数学游戏:猜价钱 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板 书 设 计 比大小

(一)教学挂图 练一练中的题目

题 目 比大小

(二)备课人 范文芳 教 学

目 标 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 学 重 难 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以疑导入 引发冲突

师:课前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谁来汇报一下?老师也做了调查,校门口左边的商店一支钢笔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开书完成P10 1、0.2和0.20谁大?涂一涂,比一比

2、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独立尝试

(1)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2)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解释与应用 我能行:

1、独立练习:P10 “试一试”

1、2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教师小结: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我最棒:

P11 “练一练”1、2、3题(重点指导第2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板 书 设 计 比大小

(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题 目 练习一 备课人 王春霞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 学 重 难 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相关知识

1、创设情境:开学了,智慧老人想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游玩呢,我们先到小数馆看看吧!

2、想一想:这周在小数方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还有那些困难?

3、在小组里说一说。(要求:认真倾听,注意比较谁说的让你觉得很满意,怎么说的?)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及时整理并板书)

二、多层次练习,巩固方法

(一)我会做:P12/ 第1、2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方法并提醒容易出错的地方

3、做《学习手册》中相关题并评价。

(二)我能行:P12/第3、4、5题

1、独立完成

2、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或觉得困难的题

3、小结:要注意看清楚是以什么为单位,弄清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0进制,还是100或1000进制

4、做《练习册》中相关题并评价。

(三)我最棒

1、P13/第6题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2)个别学生说说学习方法

2、数学游戏(1)同桌游戏

(2)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游戏的心得、获胜的经验

数学游戏: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板 书 设 计 练习一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购物小票 备课人 白季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教 学 重 难 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超市购物情境,提出了核对小票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

7.29+1.71 15-12.5 用竖式计算:

0.9+0.6 15.4+2.97 11.65+7.39 10.2-8.75 5.94+10.7 10-3.14 第1题: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森林医生:

(要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情境题:

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①猜一猜她可能买哪两本书?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将体会到时常需要根据问题选择估算或是精确计算)②如果吴彤只有15元,她只能买哪两本?

③如果她没了《童话大全》和《趣味折纸》,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板 书 设 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

1、25=2、41 1、2 5 3、6 6 + 2、4 1 — 1、2 5 3、6 6 2、4 1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量体重 备课人 范文芳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 学 重 难 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体检量体重的情境,提出了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二、探索计算方法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

1、直接说得数

2.1+0.6 1-0.9 0.96—0.7

2、用竖式计算:

3.7+2.36 15.4+2.97 11.65+7.39

10.2-8.75 5.94+10.7 10-3.14 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3、下面个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不可以去掉? 8.10 15.00 30.070 0.090

4、森林医生:

(要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5、课本17页3题

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三级跳远前三名成绩表 中国 王颖 14.12米 乌克兰 奥尔加 13.96米

俄罗斯 贝佐诺娃 13.90米

(1)中国选手领先乌克兰选手多少米?(2)中国选手领先俄罗斯选手多少米?

板 书 设 计 量体重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5.2—33.4=11.8(千克)38—33.4=4.6(千克)

45.2 38 — 33.4 — 33.4

11.8 4.6 答:淘气比丁丁重11.8千克,丁丁比笑笑轻4.6千克。

题 目 歌手大赛 备课人 王春霞

教 学

目 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通过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 学 重 难 点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计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卡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引入,“谁的表现好”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画面(当屏幕出现5号选手说“专业得分8.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时),问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谁能说说怎样判断谁的表现比较好呢?

二、解决问题:(1)谁的表现好呢? 让学生独立列算式。

(2)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号选手?(3)先独立思考,再列算式,和四人小组交流

由学生独立列出小数混合运算的算式,并和同桌说一说运算顺序。师:还可以怎样算?

活动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让学生独立列式,和同桌说说运算顺

序,说说自己在计算中的好方法,提醒学生书写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算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2、试一试。

4.2+12.3+5.8+2.7 15-1.2-3.8

3、学生读题,找到题目中的相关数学信息,说一说,讨论,解决。(1)分步列式解答。

(2)对于学生使用的方便只要正确,应给予肯定。

三、解释应用

1、独立列式计算。

2、可采用“比比谁是计算能手”来完成此题。

3、解决图形中的小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4、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5、智慧题。

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目意思,由能力强的学生独立完成。

板 书 设 计 歌手大赛

谁的总分高,高多少?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总分高,高0.38分。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练习二

备课人 白季

教 学

目 标

1、在问题情境中巩固第一单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混合运算,使学生能养成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在活动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加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 学 重 难 点

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 学 准 备

课 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活动一:我会做

通过开火车或全班抢答的形式完成: 0.7+0.23 1-0.56 0.17+0.33 0.9-0.6 0.75+0.25 1.9+8.1 5-0.42 4.3+2.31 5.9-3.7 集体订正。活动二:我能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8+3.54 9.5+4.85-6.36

3.05-2.9 5.6+2.7+4.4 85-34.7 4.6-(1.75+2.08)4.02-3.5+0.98 70.8-1.25-1.75 5-4.19+2.83 活动三:我最棒

1、地理知识题。

(1)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多少?(2)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

2、体育题:强强跳了多少米?

3、比一比:

(1)哪辆小汽车的车身高?(2)哪辆小汽车的车身长?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4、生活题:

(1)买1份鸡翅和1份蔬菜汤,大约需要多少钱?(2)我有5元,买1份冰激凌和1份爆米花,够吗?

(3)买1份粟米棒和1份薯条,付了10元,找回3.25元,对吗?(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5、实际题:

篇1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64-P65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三、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已学会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积累的数量关系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设想

将数学概念“嵌入”数学学习背景与结构之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概念位于数学背景的“哪个”位置,这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是极其重要的。

五、教学思路

关系——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六、教学过程:

1、制造冲突,聚焦“数量关系”

⑴课件出示

⑵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数量,同学们猜猜要求的数量可能是什么?

⑶学生找出求和、求差、倍数三个问题?

⑷展示淘气问题,鸭的质量有多少千克?

⑸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算不出来?

⑹教师小结,已知数量与要求数量之间没有关系。

2、辨别比较,引入“等量关系”

⑴教师提问,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就能算呢?

⑵分别出示两种关系

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⑷这个关系能确定鸭有多重吗?

⑸学生交流、讨论

⑹教师小结:上面两个关系不能确定鸭有多重,但是能确定鸭的质量的范围。

⑺教师:你觉得什么样的关系就能确定鸭的质量呢?试着用手比划一下。

⑻课件出示:

3、自由创造,感知“等量关系”

(1)出示学习单,学生自主填写相等的关系。

(2)分别展示以下三种情况

鸭鸭鹅鸡鸡鸭鸡鸭鹅

(3)学生根据相等的关系分别算出鸭的质量。

(4)小结:在数学里我们把这样相等的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4、自主尝试,表示“等量关系”

(1)出示

(2)这个等量关系,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3)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

(4)小结: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5)有不同的式子表示吗?

(6)小结,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量关系式。

5、数形结合,感悟“等量关系”

(1)出示

(2)请看,这三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你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4)学生自主完成。

(5)交流表示方式:等量关系式、线段图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

(6)对比线段图和式子,发现用图表示更直观。

(7)展示下面的等量关系,进行交流和讨论

6、走进生活,寻找“等量关系”

(1)课后练习

(2)动画中寻找等量关系

(3)寻找教室里的等量关系

七、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直观)

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上一篇:忍辱负重成语含义及近义词下一篇:盘点描写大海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