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光》教学设计

2024-05-16

《认识光》教学设计(共8篇)

篇1:《认识光》教学设计

认识光教学设计1

课题名称: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第42页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大头针,两根硬纸条,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最后出示角的图形,教师边出示边提问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吗?”同学们回答:“认识,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儿童在的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教学时间大约用2分钟。

二、新课讲授

1、电脑出示一幅校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中有角吗?同桌学生讨论找角。

学生汇报,

生1:老师手上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上有角。

生2:球门上有角、角球线有角。

生3: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正在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形成一个角。

……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教学过程说明:教学伊始,借助情景图创设情境,这样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内迫切想知道新知,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角。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现在,咱们就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角。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角指给大家看看。在日常生活中,角实在太多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找到角。

学生汇报,

生1:黑板上有角。边说边上去指角。

生2:数学书上有角,边说边指角。

生3:课桌上有角。用手比划。

……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图形有角吗?(多媒体出示例1的3幅图),大家找一找,学生指出后多媒体演示抽象出角的图形。

通过找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及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大约用了4分钟。

3、折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折角(出示一张圆形纸),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最多。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什么感觉;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教师示范。指名学生回答。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平平的。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师: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边说边标出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折出的角(多媒体出示3幅图),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填出自己折出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折角让学生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角的大小这一特点进行了初步认识。同时角的不同折法这一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大约用了6分钟。

4、做和演示活动角

(1)师: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小朋友们已经会折角和画角了,老师这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你们看。(师电脑展示出活动角)你们想知道这个活动角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师展示活动角的制作过程。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活动角呢?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帮助,小心图钉,注意安全。

(3)请小朋友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动作。(慢慢张开)这时这个角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大,角也越来越大。)(慢慢缩小)这时这个角又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小,角也越来越小。)看来,一个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屏幕上有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生: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两条边又怎样了?角又怎样了?

生:两条边又张大了,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四人一组讨论)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关键了,可是红角和蓝角却不知道,你看它们正在吵架呢?

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争吵的对话。你能想办法帮他们比大小吗?课件演示比较大小的过程。教师解说。

课件演示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两个角比大小。

师:你从刚才的录像中能发现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过程说明: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观察,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5、画角

师: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下面的例2,请根据书上的提示画一个角。

学生先自学,然后再画角。

师: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媒体演示,教师讲解:这个小老师到底教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学画角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当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适时的演示画角的过程。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留下的表象也非常深刻,角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动物园里的四只小动物却不太清楚,它们每人画了一个角,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画的是角吗?

媒体出示小动物画的角,教师请学生判断它们画得是不是角,再说出理由。

2、做练习八的第2题。

3、剪一剪、猜一猜。

师: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剪一剪,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剪一剪、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反馈后,媒体演示。

师: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想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说明:这种开放题的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四、全课总结大约用了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游览了角的乐园,我们在角的乐园里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顶点,两条边。先画一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就组成了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七、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主题图导入时,设计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观察、寻找校园里角,还有在演示活动角的时候设计变魔术的情境以及让学生伴随轻松优美的音乐找角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而本节课课件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从学生学习的效果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认识光教学设计2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拓展性目标:

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蜡烛、激光器、硬纸板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小诗

2、让学生猜想: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变的这样绚丽多彩?

3、学生交流

二、活动一:

三、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有光?

1、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2、对光的分类:自然光

人造光

生物光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选了这六种光?它们有什么代表性?

3、理解光源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同学们刚才的.举例很好。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类能发光的物体: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我们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小结:使学生知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了解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

活动二:哪些地方用到光

1、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光

2、引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归类、整理。

小结:灯光不仅仅能照明,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要使用不同的光源。有的地方适合热的光源;有的地方需要采用冷光源等等。

活动三:光沿着什么路线传播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沿着什么路线传播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蜡烛的光穿过三块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探究实验。

9、实验说明了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自由活动:

1、做手影游戏。或观察一个物体的影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通过资料卡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

篇2:《认识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多媒体录像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城市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特别是夜晚的景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城市的夜景,大家想不想看呀?那么就请大家用你们美丽的眼睛去发现它的美。一起来欣赏。(播放城市夜景录像)

师:看了这段夜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极了。师:什么美?

生:城市的夜景很美,水也很美。生:灯光很美,很好看。生:夜晚的建筑物很漂亮。师:最美的是什么? 生:灯光。

师:是啊,老师也觉得灯光很美!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那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 生:世界将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

师:是啊,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光交个朋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认识它吧!(板书:认识光)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师:看完了城市夜景录像,相信同学们对于光一定会有很多问题想要知道,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上,你们最想研究关于光的什么问题呢? 谁来说一说你最想研究的问题?

同学们很善于动脑,一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提出了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哪些物体会发光?哪里有光或者说光从哪里来?(2)光是怎样传播的?(3)哪些地方需要光?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光源

师:首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光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源头在哪?我们知道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 生:太阳能发光。生:月亮也能发光。

师:月亮会发光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月亮不会发光,它看起来那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知道的。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好方法。生:老师,我知道星星会发光。生:蜡烛发光。

生:不对,应该说是燃烧的蜡烛会发光。师:你描述得非常准确,很棒!生:镜子也会发光。

师:是吗?在漆黑的夜里,镜子在发光?那你能看见镜子吗? 生:(笑了)看不到。师:那镜子会发光吗?

生:镜子不会发光。它看起来很亮,可能是它反射的别的物体的光。生:老师,我还知道萤火虫也会发光。

师:是啊,“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萤火虫也是一种光源啊!……(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发光体的图片,(课件出示)树有根,水有源。光也有个源头,大家刚才讲的这些发光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同学们能给这些发光物体分分类吗?像太阳、星星这一类光源属于自然光源;像电灯、点燃的蜡烛等,这一类光源叫人造光源。像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我们把这一类光源 叫生物光源。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探究“光沿直线传播”

1.猜想:师:光源这么多,那么这些光源所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请你猜想一下。(学生沉默,没有人举手回答)

师:让我们联系生活中一些现象,再结合老师的图片,大家仔细观察,猜想一下,光可能会沿什么路线传播呢?(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各种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图像,阳光下人的影子,电影放映机照向荧幕的光,手电筒发出的光,舞台上的镭射光,透过树林缝隙的太阳光,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光的传播路线。)生:我认为它沿直直的路线传播。生:我认为光也许会拐弯。生:我认为它向四周传播。……

师:大家都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了大胆的猜想,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前奏,那我们要想知道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师:对,做实验。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实验验证,才会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

2.设计方案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组实验材料,第一组实验材料有一根蜡烛,一个打火机,两个纸筒;第二组实验材料有一根蜡烛,一个打火机,三张带孔的纸板;第三组实验材料有一个激光灯,烧杯,水,牛奶,白纸板;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讨一下你们小组想要用哪组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商量完之后,小组长来拿实验材料。同学们先不要盲目的做实验,应该先大胆设计实验方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你们手中的实验材料来设计、讨论你们的实验方案。比比看,哪个组设计的方案又快又好,开始!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的很投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生交流实验方案(我们的猜想是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组打算这样做)师:那我们在进行实验时,应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小组之间要团结合作;注意安全……(师的鼓励性语言你是一个谨慎的孩子。你知道要爱护实验器材,真棒。)

师: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老师还要提醒大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好实验记录单。(不要用激光灯直接去照眼睛,用打火机点蜡烛时注意安全,同时要注意保护试验器材。)师:老师看见不少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探究答案了,好,心动不如行动,抓紧开始你们的实验探究吧!

3.实验(生开始设计实验,而后开始探究,并学会在探究中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有一小组学生用激光手电照射烧杯,显示轨迹……)

(有一小组的学生点燃蜡烛,使蜡烛,眼睛,三个纸板的孔在一条直线上,看能否看见光线。)(有个学生正在用纸筒看蜡烛的火焰……)(有一组的学生用激光灯沿白纸板照射,显示轨迹)……

四、交流与表达

师:都研究好了吗?现在请每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若有不同意见可以站起来补充。(生上台演示)生:用激光手电照烧杯,能看见光线。师:你认为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师:谁再来说说?

生:用蜡烛光照在纸板上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小孔,也能看见光线。这也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

生:用纸筒照蜡烛能看见光线,把纸筒弯折就看不见烛光。师:你认为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我还发现用激光手电沿白纸板照射,能看到光沿直线传播。师:刚才同学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这个现象还可以帮我们做游戏呢!你看(教师演示)谁能玩出花样来,你们来玩玩。学生玩游戏。(手影游戏)

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只有在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时才会有影子。影子的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师:我们用实验、游戏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得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可谓收获颇多,旗开得胜。

师:(点燃一根蜡烛)看到这个蜡烛光的同学举手。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看到了蜡烛光,说明了什么? 生: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板书结论)光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三)哪里需要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很多,谁能来说一说? 生:手电筒在夜晚发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晚上,汽车的车灯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自由发言。(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手影等。师要有鼓励性语言,比如: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是一个好的观察者)

师:光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了光,才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你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光?哪些地方需要光? 生:晚上做作业需要光。生:看电视需要光。生:医生做手术需要光。生:植物生长也需要光。师:你知道的可真多!生:动物也需要光。

(课件播放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调查,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知道的知识真不少,(出示图片)在生活、生产、医疗、军事等方面都需要光,光不仅带给我们便利,还美化、装饰了我们的生活,光带给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了光,世界将会一片黑暗,人类将无法生存。光虽然是美好的,但“过犹不及”,灯光过多、过亮会产生光污染。老师这里有一些关污染资料,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室内的光不要太过富丽堂皇,夜晚的车灯污染。让学生知道光污染现象,认识到要合理利用光。)

六、谈收获

师:通过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同学们的大脑中已经储存了关于光的不少知识,老师要检验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课件出示习题)

师:恩,同学们都非常了不起,都很棒!那谁来谈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谈收获

篇3:《认识光》教学设计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 如何让学生自主, 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课堂45分钟, 一般都是教师把握了全局, 把自己原本设计好的内容一点一滴的灌输到学生头脑中, 这样的教育学生是被动的, 失去了主动性, 也难有积极性,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笔者认为在探究过程的七个环节中,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学生的“问题”、“实验”与“交流”这三个环节, 围绕这三个环节本人尝试在上“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时,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本节课的部分片段。

[教师进入教室就熄灭所有的灯, 并拉上窗帘, 使教室处在黑暗中, 学生鸦雀无声, 感到疑惑, 不知所措。]

师: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我们所处的环境?

生:黑暗

师:此时我们特别想需要得到什么?

生:光 (学生齐声回答)

师:光从何而来?

生:光源 (教师打开灯)

师:激光笔是不是光源?它发出的光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屏幕上的?

它的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引出标题:3.3光的直线传播)

师:激光笔发出的光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

生:空气

师:你能否再举出其他光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师:激光笔发出的光它的传播路径你能看到吗? (教师关灯, 在黑暗中用激光笔打出激光)

生:不能

师:怎样才能看到?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看见它的传播路径呢?

生:喷雾、喷烟

师:你是根据什么现象想到的?

生A:汽车在有雾时打出的灯光是直线

生B:探照灯在夜晚打出的灯光是直线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我们做个实验来验证大家的说法是否正确 (教师在黑暗中用喷壶喷出水雾并让激光从水雾中通过。学生们为初步得到的结论被实验验证而显得异常兴奋, 小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师:光除了在空气中传播, 还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生C:固体、液体

生D:水、玻璃

师:光在这些物质中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桌上的实验器材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 大家开始做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

(有的小组同学打出激光从玻璃砖中通过……)

(有的小组同学在水中滴几滴豆浆打出激光从液体中通过……)

(有的小组同学点燃蚊香打出激光从烟雾中通过……)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 大家合作得很好, 下面各小组分别派代表阐述你们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小组代表上讲台向大家介绍选择的实验器材、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

…………

师:听了各小组代表的发言, 由实验可知: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因此, 光在同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同种物质中是否一定沿直线传播的呢? (学生感到困惑不解, 对自己得出的初步结论感到质疑) 下面同学们再继续做实验, 先将激光打在墙壁上, 再点燃酒精灯让激光从酒精灯火焰上方通过, 再仔细观察墙壁上的光斑有没有变化。 (学生忙着做实验……)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是直线吗?

生E:啊, 我发现光斑在动。

生F:光斑在抖动。 (学生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高兴得欢呼雀跃)

……

生G:根据激光的光斑在墙上跳动的现象, 可以判断它在空气中传播路径不是直线。

师: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发生弯曲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各小组再次热烈讨论交流)

生H:是冷热空气不均匀造成的。

师:同意他们小组观点的请举手。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还应该附加一个什么条件呢?

(继续追问)

生:传播物质必须是均匀的 (我心中暗喜, 达到了目的)

师:很好。比如:早晨, 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 我们就看到了它, 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的道理……

【案例反思】

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利用课程资源,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 通过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以探索实验, 科学发现为学习主线而进行设计实施的。教学效果突出明显, 高兴之余我在反思, 这一节课的成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这一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学习兴趣, , 教师利用黑暗提出问题, 利用黑暗让学生感受“光”, 利用黑暗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奋, 增加了教学的新鲜感,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因此, 创造问题情境, 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 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 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学生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2. 精心设计提出问题

探究式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 通过设计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拓思路,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教师对对本节课提问的设计, 如:光从何而来?激光笔发出的光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它的传播路径你能看到吗?光除了在空气中传播, 还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光在同种物质中是否一定沿直线传播的呢?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还应该附加一个什么条件呢?这样的一连串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有表及里,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从而“围歼”教学上的难点。

3. 利用实验引导质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对学生具有无穷的魅力。本节课学生在黑暗中多次观察实验、探究实验, 总是显得十分兴奋, 思维活跃且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教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鼓励学生质疑, 对培养学生能力有极大的好处。敢于怀疑, 善于怀疑, 才会去钻研, 去创新,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大胆猜想, 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

4. 小组合作提升效果

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而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为主, 通过实际操作, 亲身体验、感悟获得直接经验, 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 得出结论。本节课的授课形式是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自主性、突出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和实验信息交流的互动性。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创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造成了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 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篇4:从增透膜理论再认识光的本性

1 光学薄膜的应用事实

光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反射的程度与介质的折射率有关。一般来说,当光垂直入射到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时,反射光强约为5%,对于有6个透镜的照相机来说,反射光强约为45%,而潜水艇上的潜望镜有20个镜片,则反射光强达到了约87%,仅有13%的光透射进去,几乎不能成像。因此,消除或减小反射,是光学仪器制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减少反射,人们通过在介质表面真空蒸镀一层厚度均匀的透明薄膜的方法来实现,不同折射率、不同厚度的薄膜,反射情况如图2所示,纵坐标R为反射率,横坐标为薄膜的光学厚度。可以看出,薄膜的厚度对光的反射有具体而明确的影响,其中,当薄膜介质的折射率为n=n0n1,(n0、n1为薄膜两侧介质的折射率,如图2中的实线所示,空气、玻璃介质间的薄膜折射率约为1.23,目前并没有找到折射率如此小的物质,实际中常用的镀膜物质是氟化镁,折射率为1.38)且薄膜光学厚度为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的奇数倍时,反射光的能量将为零。若薄膜光学厚度为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的偶数倍时,反射光的强度又是各种情况中的最大值。为什么恰恰是1/4波长的奇数倍或偶数倍这些特定的数值呢?这就促使人们去寻找理论解释了。

2 波动光学的解释

当我们把光当成一种波的时候,显然,满足1/4波长奇数倍的膜厚,将使来自薄膜前后两表面的反射光波的光程差δ满足相消干涉关系,即δ=nλ+λ/2,(n=1,2,3…),结合课本上的肥皂膜实验现象可知,相消干涉将出现暗纹,意味着反射光能量较小,光的能量哪里去了呢?根据能量守恒,一定是透射光的能量增强了。问题是,光不是已经被膜的前后两表面反射回来并发生相消干涉了吗?它又是怎样进去而变成了透射光了呢?没有微观图景,学生接受起来是很困难的。

3 量子光学的解释

来自同一光源同一平均发光时间间隔内的光,每一段波列长度ΔL=cτ叫做相干长度,原子的平均发光时间τ也就是相干时间。取同一时刻开始,由同一激发态跃迁,偏振也相同的那些光子作为一个系综,由不确定关系ΔEΔt≥h/4π可知,在发光时间τ内,系综内的光子的能量E也有一个不确定的范围ΔE τ≥h/4π,由E=hν、ν=c/λ以及p=h/λ可知,ΔE=cΔp,即ΔE τ=ΔpΔL≥h/4π,这表明同一系综的光子,在同一时刻的空间位置有个不确定范围ΔL,在ΔL范围内的各点,每个光子都有出现的几率,在ΔL范围以外光子出现几率为零,我们可以用波函数Ψ来描述光子的状态,波列振幅的平方表示光子在该处出现的几率。

4 从增透膜再认识光的本性理论

一个正确的新理论应在原理论的有效范围内,给出与原理论结论相同的结果,并能提供预测。光在薄膜上有选择的被反射和透射,且反射的程度与薄膜的厚度有确定的关系,这是一个明确无疑的事实,对这一事实的合理解释,波动光学要求我们把光看成波,如果光是一种波,则上述分立的数值恰好是四分之一波长的某种倍数关系,或者说,把光看成波能成功地解释这一事实。甚至,可以根据波动理论来预测薄膜厚度的变化将会对光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分析结果也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这意味着波动理论是成功的,光具有波动性;另一方面,量子光学让我们把光看成微观不连续的光子,应用量子理论将更有助于理解相消干涉的微观含义,一定的薄膜厚度,根据波函数,可以使光子在薄膜表面出现的几率为零,根本没有发生反射,这就是“增透膜”的本质。我们同样可以预测,厚度取另外一些分立的数值时,光子出现的几率将是各种可能中的最大值,出现了“增大反射”的现象,这也与实验事实相符合,量子理论同样是成功的,这意味着光具有粒子的性质。对增透作用的解释,波动理论和量子理论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然而,光并不是经典的粒子,因为它没有经典粒子的静质量,也没有时空中的确定轨道;光也不是经典的波,因为经典的波在空间是弥散的,其频率和波长表示波具有时空的周期性,而光的波动性只意味着光子在空间某点附近出现概率可以通过波动的规律来解释,本质上,它是一种概率波。那么,光到底是什么呢?正如爱因斯坦晚年所言:“整整50年有意识的思考仍没有使我更接近‘光量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看来,我们探索“光是什么”的路依旧漫长,无论是波动理论,还是量子理论,都只是事实在某一层面上获得的解释——“自然科学并不是自然本身,它是人类和自然关系的一部分”(海森伯语)。

参考文献:

[1]蔡履中,王成彦,周玉芳.光学.2.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人民教育出版社

(栏目编辑王柏庐)

篇5:认识光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会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指导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假设性解释,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教学重难点为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来完成对光的认识,并采用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论证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在新课伊始就用美丽的组图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使孩子们对光充满了神奇的向往,对光的探究更充满了深深地渴望。然引导学生提出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光是怎么传播的,光的作用,光的负面效应(光污染)。

二、实验探究部分

1、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说说你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2、借助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发现”了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4、由手影游戏引出影子的光学原理,播放《符号中国》视频,引发学生对光影艺术的感叹。

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充分展现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

三、光的作用(好处)。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光,并通过课件图片扩展学生的知识经历。

四、光的负面效应(光污染)。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体现光的负面效应,并通过课件图片扩展学生的知识经历。

五、说收获。引导学生说说课堂的收获,不局限于知识提升,动手能力拓展,小组协作,文化艺术(皮影戏、影子舞)的欣赏等,都可以肯定。不足之处

1.全班集体研讨,发言面不够广。

2.集体交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方法,试验步骤不够严谨,交流过程不够细化。

3、学生实验设计困于教材与教师引导,缺乏自主创新。

篇6:《认识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拓展性目标:

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蜡烛、激光器、硬纸板等。

活动过程:

1、导入

哪些地方有光?

2、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对光的分类:自然光

人造光

生物光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选了这六种光?它们有什么代表性?

3、理解光源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同学们刚才的举例很好。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类能发光的物体: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我们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小结:使学生知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了解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

活动二:哪些地方用到光

1、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光

2、引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归类、整理。

小结:灯光不仅仅能照明,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要使用不同的光源。有的地方适合热的光源;有的地方需要采用冷光源等等。

活动三:光沿着什么路线传播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沿着什么路线传播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蜡烛的光穿过三块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探究实验。

9、实验说明了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自由活动:

1、做手影游戏。或观察一个物体的影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篇7:《认识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光源;光的传播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用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A4纸、打火机、蜡烛、三张带孔的硬卡纸、激光笔、果冻。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报告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播放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引出“光”,导入课题。

1、自然界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举例)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写到小纸片上,展示交流)我们把这些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

2、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你能给你想到的光源分类吗?(展示)

(谈话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一种分类方法。)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手拿着一个激光笔射向天花板。)老师提问:从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墙上去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作出假设,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活中,大家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吗?(展示交流)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好,看得出平时也非常注意观察,但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3、设计实验:好,今天,同学们就用实验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实验器材,教师引导分析器材的作用。(教师出示合作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4、分组展示实验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5、实施实验:教师提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6、展示交流: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展示交流,总结汇报,进行小组评价)

7、教师演示实验一:激光笔射出的光穿过果冻,观察现象。(观察展示)。演示实验二:点燃蜡烛,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光,说明什么?(观察思考展示)

8、实验总结: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整个实验过程严格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顺序进行,培养了学生规范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知识应用:

做影子游戏,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展示交流)

(四)知识拓展: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光。(学生展示交流。)

2、教师介绍:了解什么是光污染。

3、教师介绍:光的传播速度。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交流)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用实验、假设、游戏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得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可谓收获颇多,其实关于光的学问还有很多,今天的学习才是刚起步,以后我们要不断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光学问题,我想你们都会成为一个小小的光学专家。

板书设计:

9、认识光

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的传播:沿直线

使用:广泛、光污染

篇8:《认识光》教学设计

一、重视学生作文中的真情流露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虽然不出众, 但是他们的心地善良, 他们不善言谈, 却经常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 及时表扬。

班里的冷同学是河南来的, 父母都在石家庄打工, 租住在一座小工棚里, 家境条件很苦, 虽然他成绩不太理想, 但他生活很乐观, 一直在默默努力。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小的时候, 母亲总是很严厉地对待我,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母亲为我检查作业了。一到下午放学, 母亲就让我先把作业写完, 然后再叫她检查一遍, 检查完后, 方可过关。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终于有一天, 我发现我的作业中有好几个错别字, 可妈妈却没有发现, 再往后我也发现了许多类似的事情。渐渐地, 我发现妈妈好像只是看我的字写得好不好, 整齐不整齐, 似乎从不过问我写得对不对。到后来我终于发现:妈妈原来不识字……我终于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终于理解了母爱的伟大, 我下决心不管将来我做什么, 都要好好地照顾妈妈。”

这位学生不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 但他对母亲的这份感恩之心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美德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虽然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偏差, 但是他身上的这一优点值得我们去赞美, 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家长会上, 我把他的日记读给家长听, 家长们静静地听着, 许多家长都感动得掉下眼泪, 这说明我们学校的感恩教育很成功, 孩子们在成长, 在提高。

二、耐心倾听学生的倾诉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一种方法。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 能够把心里的郁闷、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 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抖擞。在多年的工作中, 每当有学生向我倾诉时, 我都会耐心地倾听。

张同学是一个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的人, 经常在课堂上没话找话, 同学们都不愿理他。有一天,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找个座位让他坐下, 打算让他打开话匣说个痛快。果然, 他打开话匣子, 胡侃一气, 讲起班里的同学、班里的事情, 他认为许多事都是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我耐心地听着, 等他稍一停顿, 我赶紧问起了他家里的情况, 突然, 他神色黯淡了下来, 声音也降低了许多, 头微微低下了。原来他爸爸妈妈早就离婚了, 他一直跟着姥姥住, 七十多岁的姥姥除了能给他做碗饭吃, 别的事情很难再帮他。他经常一个人到处游荡, 心烦时就没事找事, 故意找茬, 时间一长, 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听着他的讲述, 看着他瘦小的身材, 一股怜悯之情涌上心头, 我眼里涌出了泪水。他还很纳闷, 问道:“老师, 你怎么啦?”我说:“老师为你的坚强而感动。”他当时非常兴奋, 眼里闪着异样的光芒。我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了劝导, 鼓励他面对现实, 他没有说话, 但我看得出他的心灵受到了触动。从此以后, 我发现他跟我说话的态度变了, 经常找我说说心里话, 还写了一篇很有感情的作文给我看。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爸爸》, 他在开头这样写道:“我的爸爸是一位变脸大师, 一会凶, 一会乐, 一会悲, 一会喜, 真像一块四味糖果。”结尾写道:“爸爸之所以变脸, 是因为我, 因为我这个淘气的小导演。”

看到他的作文后我很高兴, 这个淘气的、令人许多人厌烦的孩子, 其实内心深处非常可爱, 他需要我们去关注, 需要得到老师、家长的关爱、鼓励与表扬。我深刻感受到我的耐心倾听给了他极大的尊重, 使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变得通情达理了。

三、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孩子的信心

只有使家长看到教育孩子的希望, 只有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 他们才会以诚恳合作的态度来和教师一起教育好他的孩子。尤其是对学习基础比较差、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的家长, 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我改变了以往的办法。以前学生一犯错, 我就打电话告诉家长, 要求家长配合, 结果收效很小, 甚至有的家长很不高兴。后来我改变了对策, 收效不错, 这得从具体实例来解说。

我们班的李同学, 可以说是一个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然而他无意中却给我出了一个很好的点子。一天, 他的作文中有一句话写得非常好, 很有感情:“上中学了, 我累了, 妈妈更累了。”多么感人的句子!虽然整篇作文写得很乱, 可是我还是发现了这一精彩句子, 我用红笔把它勾出来, 在班上大加表扬一番, 从来都没有受过表扬的李某同学很是兴奋, 整节课都激动不已。下课后, 他追我到办公室, 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 我写得这个句子真有那么好吗?”我说:“当然了, 写得很真实, 很动情, 很感人。”他更加兴奋, 红着脸说:“老师, 你能不能打电话告诉我妈妈。”看着他渴求的目光, 我欣然同意了。晚上, 我给他妈妈打电话聊了聊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 并且说孩子作文很有真情实感。他妈妈很激动, 说:“以前老师打电话都是告状, 一接老师电话就很紧张, 唯恐孩子在学校犯错, 没想到这次是表扬。谢谢您, 老师。”

第二天, 李同学来到学校, 精神焕发, 上课状态前所未有的好。我看他进步这么大, 晚上又给他家长打了第二个电话, 表扬他今天上课专心听讲。第三天, 他写作业非常认真, 我继续打电话。第四天、第五天……我每天都找到他的一个优点给家长打电话, 这样, 持续了十几天, 李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 家长有时也会主动与我联系, 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在这一过程中, 他自己也在不断进步, 由原来的差生变成了中等生。

李同学的成功转变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虽然有一些表扬, 一开始有些牵强, 有点违心, 但表扬几次后, 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 违心的表扬也就变成了真实, 我们教师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从这许许多多学生身上, 我感受到教育责任的重大。作为教师, 我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教育之路上始终践行自己的诺言, 用爱心温暖着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赏识学生, 用智慧的眼睛发现学生的潜力, 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它挖掘出来。

上一篇:初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范文下一篇:电梯维保奖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