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鸶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2024-04-30

鹭鸶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通用8篇)

篇1:鹭鸶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生:这个消息传来,住在潭边的鹭鸶们都议论纷纷,心里很担心,打算搬到更偏一点的地方。

师:所有的鹭鸶都是这么想的吗?

生:有一只白鹭鸶却没那么紧张。

师:他是怎么想的呀?

生:他想,如果这里变成了山庄,那我们山猪潭不是就更热闹了吗?

师:他以为来的人多了之后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这里人多了之后会更热闹,人们和鹭鸶们可以和谐相处。

师:这只白鹭鸶有着美好的愿望。他的愿望其实是和许多人的愿望是一样的。默读文章接下来的一个自然段,看看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学生默读)

生:人们的愿望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家人一个亲水的空间,给自己一个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

师:这是建筑商打出的一则……

生:广告。(大屏幕显示广告)

师:从这则广告里,我们可以知道人们的愿望。建筑商也是利用人们的这一愿望,吸引人们到这里来入住。请一个同学把这则广告再读一遍。(指名读)

生: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家人一个亲水的空间,给自己一个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欢迎入住有山有水的“鹭鸶潭”。

师:我想在这则广告后面各加半句话,可以吗?

生:(默许)

师:你再来读。

生: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师:这里有一片绿色的山林;(指向板书)

生:给家人一个亲水的空间,

师:这里有一个蓝色的湖泊;(指向板书)

生:给自己一个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

师:这里有一群白色的鹭鸶。(指向板书)

生:欢迎入住有山有水的“鹭鸶潭”。

师:你愿意入住到这里来吗?

生:愿意!

师:因为你也想给家长和自己一个……

生:亲水的空间……

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

师:看来广告的作用是起到了,因为我们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些愿望最后实现了没有呢?山庄建好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美丽的白鹭鸶吗?

生:不能。

师:鹭鸶们都到哪里去了?

生:飞走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4-7段,把描写白鹭鸶飞走了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读勾画)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我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这一句:“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

生:我找到了第5自然段中的

这一句:“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

生:我还找到了第7自然段中的这一句:“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师:(大屏幕并排显示这三句话)从这三处描写,我们知道山庄建好之后,我们却再见不到白鹭鸶了,因为白鹭鸶都……

生:飞走了。

师:比较这三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鹭鸶们离开的时候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先是“不习惯”,后来是“急着飞走了”,最后是“立刻就搬家”。

师:你真会读书,能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那么,是什么导致白鹭鸶这样迫不及待的离开呢?请同学们再读这一部分,把原因找出来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批注)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原因?(指名说)

生:山庄开始动工了,工程车来来往往,整天轰隆轰隆的,尘土飞扬,

师:于是……

生:(齐读)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大屏幕出示:轰隆轰隆 尘土飞扬)

师:这是这些白鹭鸶飞走的原因。别的白鹭鸶呢?

生:那巨大的看板,挡住鹭鸶回家的路线。加上工人抽取潭里的水,不到半个月工夫,山猪潭变小了。

师:于是……

生:(齐读)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大屏幕出示:挡住路线 抽取潭水 潭变小了)

师:又一批白鹭鸶飞走了。就剩下最后一只白鹭鸶了,后来呢?

生:水田不见了,草地不见了,潭边的相思林被砍光了。潭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小到当白鹭鸶去喝水的时候,整个潭边的工人,售屋中心的小姐们都跑出来,大叫:“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

师:于是……

生:(齐读)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大屏幕出示:水田不见了 草地不见了 相思林被砍光了 潭面越来越小 工人和小姐们大叫)

篇2:鹭鸶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生:老师好!

师:(出示白鹭鸶图片)这是一只……

生:白鹭鸶

师:白鹭鸶是一种喜欢群居的水鸟,全身雪白,体态优雅,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白鹭鸶有关。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生:22 最后一只白鹭鸶

师:读着这样一个课题,再来看这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他为什么成了最后一只白鹭鸶?

生:刚才说了,白鹭鸶是一种喜欢群居的水鸟,其他的白鹭鸶到哪里去了?

生:白鹭鸶快灭绝了吗?

师:会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文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125页,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在了解故事的同时,注意读准生字词。

生:(学生自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我来检查一下生字词能不能读准。(大屏幕显示,指名读)

生:山猪潭 坪林村 搬家 水域 售屋中心 遗失启事

师:“坪林村”的“坪”是后鼻音,“林”是前鼻音,这个词不太容易读,我想听你再读一遍!

生:坪林村

师:真不错!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些词。(指名读)

生:山猪潭 坪林村 搬家 水域 售屋中心 遗失启事

师:全班齐读!

生:(齐读)山猪潭 坪林村 搬家 水域 售屋中心 遗失启事

师:“山猪潭坪林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读)

生:坪林山脚下,有一个山猪潭。潭边的坪林村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的祖先引潭里的水,将潭边坡地开发成水田,世世代代以耕种为生,过得平静的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我看到了一座高山,还看到了一个水潭,还有一个小村庄。

师:再看仔细一些,山是怎样的?水潭又是怎样的?

生:山上长满了树,郁郁葱葱的。

师:哦,你看到了一片绿色的山林,真美!(板书:绿色的山林)

生:水潭很宽阔,水很清澈。

师:天空呢?

生:天空是蔚蓝的。

师:所以潭水……

生:也是蔚蓝的。

师:你看到了一个蓝色的湖泊。(板书:蓝色的湖泊)还有同学看到了一个小村庄。

生:我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园记》,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园。

师:确实很美!只有这些吗?还有一些特别的景致,这里虽然没有描写到,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里还有一些特别的景色。

生:我还看到了一群白鹭鸶在天空飞翔。

师:你真幸运,还看到了一群白色的鹭鸶。(板书:白色的鹭鸶)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知道了,这个地方有(指向板书)蓝色的湖泊,有绿色的山林,还有白色的鹭鸶,真是一幅色彩艳丽、美丽和谐的山水田园画呀!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大屏幕出示动画,教师配乐有感情地介绍)坪林山上,绿树成荫。坪林山脚下,有一个山猪潭,潭面宽阔,潭水清澈明亮,映着蓝蓝的天,闪着迷人的蓝色。潭边的相思林碧绿幽深,鸟语花香。潭边的坪林村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的祖先引潭里的水,把潭边坡地开发成水田,世世代代以耕种为生,过着平静的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群白色的鹭鸶,他们也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在这里安了家,常常在潭边捕鱼,或在田间漫步,也过着平静的日子。美吗?

生:美!

师:由于这里环境优雅,建筑商计划在这里建一座最高级的山庄。这个消息传来,住在潭边的鹭鸶们都议论纷纷,心里很担心,打算搬到更偏一点的地方去。鹭鸶们担心什么呀?同桌之间也议论一下。

生:(议论)

师:刚才你们这些鹭鸶们都在“议论纷纷”,你们在议论些什么呀?(指名说)

生:他们会不会把这里破坏掉啊?把树砍了,或是把这里的水弄脏。

师:哦,你在为这里的生存环境担心。你呢?(指名说)

生:他们要是把这里的环境破坏了,我们以后还可以在这里生存吗?

师:你在为我们将来的生存状况担心。你呢?(指名说)

生:他们这些人会不会捕杀我们啊?

篇3:鹭鸶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以“誓”字巧导入

师: (板书“誓”) 同学们, 认识这个字吗?对, 这是发誓的“誓”, 也是誓言的“誓”。让我们看“誓”这个字:上面是“折”, 下面是“言”, 古人用“誓”这个字来约束人们的言行, 就是说不能使自己的誓言打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九色鹿不仅长得美丽, 而且心地善良, 他跳水救人。 (板书:跳水救人) 他救了谁? (板书:调达) 调达为了感谢九色鹿的救命之恩, 他发誓, 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他能做到吗?他的誓言会打折吗?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九色鹿)

【意图: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抓住“誓”这个生字, 既复习了旧知, 又巧妙地过渡到下文, 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探究调达违背誓言的原因

1.自由读第6小节。

思考:调达有没有遵守誓言?是什么原因让他没有遵守誓言?

2.课件出示王妃图片。

师:调达没有遵守誓言, 就和这个王妃有关。

(指名读第6小节1、2句) 王妃想干什么?

师:为了达到目的, 王妃是怎么做的?哪个词生动地写出了王妃非常想得到九色鹿的毛皮? (缠着) “缠着”是什么意思?你们有没有为了某个东西跟大人缠着要?谁来举个例子?是不是缠着大人要就一定能要到想要的东西?王妃缠着国王, 她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演一演王妃是怎样缠着国王的。

3.想一想, 国王为什么会答应她?

生:因为他想让他的王妃更漂亮。

生:因为王妃一直缠着他, 他没有办法了。

(师画简笔画:一天平, 上轻下重, 上九色鹿, 下王妃。) 【此处的简笔画, 让学生体味国王的糊涂。】

师:同学们, 在国王的心中, 能给国家带来吉祥的九色鹿竟比不上王妃, 这个国王是非不分, 真糊涂呀!

【意图:是什么原因让国王同意王妃的无理要求?抓住“缠着”一词,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体会, 理解国王的做法是出于对王妃的爱。这是调达违背誓言的起因。】

4.国王为了爱妃, 他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国王无奈, 只好张贴皇榜, 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哪些词写出了国王对王妃的爱? (张贴皇榜, 重金悬赏。)

让我们看看皇榜上写的什么。

出示:有谁知道九色鹿下落者, 官封一县, 金银满斗。

【意图:通过读皇榜的内容, 我们知道国王为了王妃重金悬赏, 这成为调达违背誓言的导火线, 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探究调达违背誓言的行为

过渡:俗话说, 重赏之下, 必有勇夫。

1.让我们瞧瞧这个勇夫是谁。

(课件出示调达图片) 这个人竟然是调达, 九色鹿可是他的救命恩人, 这个榜他能去揭吗? (不能)

师:让我们劝劝他。

生:调达, 九色鹿可是你的恩人呀, 你怎么能出卖它呢?

生:调达, 是谁救了你, 你怎么这么快就忘了, 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啊!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调达的誓言。 (齐读: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 可是调达他还是抵不过重金的利诱, 进宫告密去了。 (板书:进宫告密)

(手指“誓”字) 进宫告密, 就是告诉国王九色鹿的下落, 调达已经违背了自己的誓言, 他使自己的誓言打了折。

(师画简笔画:一天平, 上轻下重, 上九色鹿, 下重金。)

【意图:重金与救命之恩相比, 孰轻孰重, 不言而喻, 但在调达的心中, 他心中的天平还是倒向了出卖恩人的一边, 学生们也随着天平的倾斜不禁发出鄙视的声音,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2.调达仅仅是进宫告密吗?

为了重金, 他还带路去捕捉九色鹿。

3.他是个什么人? (小人) 什么样的小人? (灵魂肮脏的小人)

出示:调达, 你 () , 真是个灵魂肮脏的小人!

(生练说, 师板书: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分别解释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词的意思。

4.国王又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国王听了, 立即调集军队, 由调达带路, 浩浩荡荡地向着九色鹿的住地进发了。”

5.九色鹿的命运会是什么样?

四、探究调达的下场

1. (指名读8~9小节)

过渡:在调达的带路下, 国王率领大军去捕捉九色鹿了, 我们都为九色鹿担心, 因为它还在草地上睡觉呢!让我们快催催它。

2.出示:“九色鹿, 九色鹿, 快醒一醒吧, 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

(指名读, 男生读, 女生读, 齐读)

师: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却已经无法脱身, 他会怎么想?

生:发生什么事啦?

生:是调达告的密。

3.九色鹿明白了, 原来是调达出卖了他。明白了真相, 他的心情怎样? (悲伤、痛苦、愤怒、气愤…) 对于这样的小人, 他会怎么做?

4.在九色鹿的嘴里, 调达是个什么样的人? (灵魂肮脏的小人)

5.在九色鹿的声声斥责中, 国王的态度是怎样的?他还会为了王妃杀了九色鹿吗?

师:国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画简笔画:一天平, 上轻下重, 上是王妃, 下是九色鹿) 是啊, 美丽的王妃再美, 也比不上九色鹿所代表的正义。国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国王终于不糊涂了, 我们真为他高兴啊, 他真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国王。

6.那调达会得到什么惩罚, 让我们看一看影片中他的下场。

【意图:因为课文中国王对调达的惩罚是个模糊的概念, 学生很想了解调达得到了什么惩罚。我通过播放电影《九色鹿》中的这个片段, 学生对调达淹死这个结局拍手称快, 也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以“誓”明道理

师: (再次出示“誓”这个字) 同学们, 让我们再来看这个字。我们已经知道了“誓”的本意, 就是不能让自己说过的话打折。课文中的调达却为了所谓的重金, 没有守住他对九色鹿的誓言, 他见利忘义, 忘恩负义, 恩将仇报, 结果却得到了可耻的下场。

下面的几则名言, 送给你们。

(1) 人无信不立。

(2) 言必信, 行必果。

(3)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4) 火心要空, 人心要实。

(5) 黄金失去可再得, 名誉失去难挽回。

篇4:《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叶爷爷是哪里人?

生:江苏苏州人。

师:对,叶爷爷是一位——

生: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生:作家,儿童文学家。

师:不错,看来你们从上一节课的名人小卡片中掌握了不少信息,叶爷爷的写作风格还记得吗?

生:语言洁净,感情朴实。

师:是呀,好的文章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和语言背后藏着的情感。(板书:语言情感)那《荷花》这篇课文,哪些语言让你喜欢,这些语言中都藏着叶圣陶爷爷什么情感呢?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来继续学习、发现、交流。

二、品析文字,想象画面,赏荷花之美

1.读懂大意

师:让我们循着荷花的清香来到荷花池边!(屏显第2自然段)自己放声读一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后交流)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荷叶、荷花。

2.赏荷叶,读出画面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荷叶。谁来读读写荷叶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荷花池里到处都是碧绿的荷叶。

师:具体是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荷叶很多的?

生:挨挨挤挤、一个个。

师:你能不能跟大家具体说说,在读着“挨挨挤挤”这个词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很挤,荷花池都挤不下了。

师:(出示荷叶图)看,荷叶多得怎么样?

生:池塘几乎看不见水面了,一眼望去全是荷叶。

师:是呀,紧紧地挨着挤着,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生:(读后)我觉得有的荷叶都被挤到旁边荷叶的底下去了,一层又一层的。

师:是呀,层层叠叠,就像诗中所说“莲叶何田田”。你除了感受到荷叶数量多,还感受到荷叶的什么特点?

生:荷叶很绿,书上说“碧绿”。

师:碧绿就是绿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青绿颜色。

师:短短一句话,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颜色美,并巧用比喻写法,(板书:像)写出了荷叶的形态美,多么生动的语言呀!我们一起想着画面,轻轻地读一读。

3.赏荷花,细品文字

师:(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读读这一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顶开挨挨挤挤的荷叶,用力地从荷花池中钻出来。

生:我看到荷花很快地从荷花池中冒出来。

师:荷花使劲地冒出来,想要干什么呀?

生:荷花冒出来,想要看看外面的美景。

生:荷花冒出来,想让大家看看自己的美丽。

师:想展示自己的美丽,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出来的呀,请你读。

生:荷花冒出来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生读)

师:听出来了,荷花是充满了快乐地出来的。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多么传神。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冒”出来的白荷花,有哪几种形态?

(生交流三种形态,出示三幅图并引导学生寻找对应的文字)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荷花刚刚开放?

生:“才”“两三片”让我觉得荷花刚开。

师:你看,短短一句话,用词多么准确与洗练。(生读)

师:全开的荷花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生:我喜欢它嫩黄色的小莲蓬,嫩黄色让我感觉莲蓬很可爱。

师:洁白的花瓣衬托着嫩黄的小莲蓬,多美!正是这种淡雅的色彩造就了荷花超凡脱俗的美。

师:写花骨朵儿的句子,哪些词让你欣赏,为什么?

生:饱胀。

师:“饱胀”意思懂吗?

生:就是吃得很饱,都发胀了,我觉得让我感受到花骨朵儿鼓鼓的。

师:它正积蓄着力量,准备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这就叫含苞欲放。(出示:“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聚焦语言方式

师:作者连用三个“有的”写出了白荷花三种不同的形态,非常精彩。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这种表达方式。(生齐读)

师:你从这样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了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爱荷花。

师:(板书:喜爱)让我们把这份喜爱之情和这美妙的语言悄悄珍藏在脑海中吧。(指导试背这一段)

三、欣赏画面,学用文字,赞荷花之美

师:(多媒体映示的荷花形态)你看到了荷花的哪些姿势呢?

生:我看到了立着的荷花。它亭亭玉立在湖中,好像在观赏美景。

师:还看到了哪些姿势的荷花?

生:我看到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好像怕太阳晒黑了自己。

生:我觉得荷花躲在荷叶下,像在捉迷藏。

生:我看到两朵荷花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

……

师: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能学着书上第2自然段的方法,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把荷花这几种姿势写得具体、形象些吗?(出示: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生练习后交流)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亭亭玉立,像在欣赏天上的白云。有的躲在荷叶下,像在乘凉。有的两朵紧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香气轻轻地飘散着。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

师:真是千姿百态。难怪作者这样说——如果把眼前的(生接读)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真了不起。

师:这是作者对美丽的大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呀!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的画面,也来由衷地赞叹吧!(生齐读)

四、入境诵读,想象中丰富情趣,品快乐之情

师:(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看着,看着,作者深深地沉浸在这美丽的画面中,看着,看着,他忽然产生了美妙的感受——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师:荷花,你站在阳光里感觉——

生:我感觉非常温暖、舒服。

师:一切多么美好。一阵微风吹来——

生:(生接读)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美丽的荷花,你和伙伴们一起在风中舞蹈,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感觉非常快乐、很温馨。

师:随风而舞,舞出的是自由,感觉真是美妙。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地小了,风慢慢地停了——

生:(接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师:静静地享受这美妙的清晨,这时,好朋友来了——

生:(齐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多么有趣呀!除了蜻蜓、小鱼,还可能会有哪些朋友来与你聊天?

生:小青蛙会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昨晚捉害虫的事。

生: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劳动最快乐。

生:小鸟飞过来,告诉我这儿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生:蝴蝶飞过来,为我表演了精彩的舞蹈。

师:头顶上有阳光沐浴,脚下有池水荡漾,身边有朋友细语,多么温馨,多么舒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和谐与美好!(生配乐齐读)

师:过了好一会儿——

生:(齐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师:你们说说,看荷花的怎么会变成一朵荷花呢?

生:因为荷花太美了,作者看得太入神了。

生:因为景色好看,作者沉醉了,所以才这样想象的。

师:是呀,面对这一池美不胜收的荷花,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让人陶醉其中?(板书:想象)

师:同学们,我们读着课文,读着这样优美的、有趣的语言,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非常热爱荷花。

生:作者觉得很快乐。

生:作者觉得很温馨,很舒服。(板书:热爱、快乐等)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师:其实叶爷爷眼里、心里,带给他快乐,让他喜爱的不仅仅是荷花,还有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他还这样写道——

(出示: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

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搧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叶圣陶《诗的材料》)(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2.小结:回归“情感”与“语言”

师:在叶爷爷眼里,一草一花,一鸟一虫都是美好的,他对它们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所以他的笔尖才会流淌出这种美的语言。

3.布置作业

师:好的语言需要积累,老师给大家布置作业,课后让我们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另外,让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记录下你对它们的感情。

篇5:《凡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凡卡。

师板书:凡卡).

师: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非常痛苦,受尽折磨,他在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就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生:写信),倾诉他的苦难,哀求爷爷带他离开。在信里,他向爷爷倾诉了哪些苦难?怎样哀求呢?谁来读读有关的段落?

生1读第8自然段。

生2读第10自然段。

生3读第15自然段。

师:谢谢这三位同学,他们的朗读带着我们走进了凡卡的苦难生活。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一段最具体写出了凡卡的悲惨?

生:第8段

师(电脑出示表格):老师设计了一份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第8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进一步感受小凡卡遭受的苦难。(发表格)

找出重点词语

谈谈你的感受

遭遇

哀求

生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师课堂巡视,相机指导、点拨。

生汇报学习情况:

师:各小组都完成得不错!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好,就请杨矗他们小组来。请把你们的表格拿上来。

生1(第1小组代表)汇报:(上台投影展示表格)写凡卡悲惨遭遇的词有……

师:对不起你先停一下。请同学们注意,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听。

生1继续汇报:写凡卡悲惨遭遇的重点词语有:

揪着、拖到、揍、直戳、捉弄、吃的简直没有、别想睡觉。

写凡卡向爷爷哀求的重点词语有:

发发慈悲、受不住、跪下、祷告上帝、就要死了。

我们小组认为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中,受到百般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真是可怜!

师:第一小组合作学习很成功!(指着展示卡上的词语)我们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凡卡在学徒生活中就是这样经常挨打、挨饿、没法睡。(板:挨打、挨饿、没法睡)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谈谈你们的感受呢?

生1(第3组代表):我觉得这位老板简直没人性!竟然这样折磨一位年近9岁的小孩。

生2(第4组代表):老板对凡卡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还不给他吃,不给他睡在床上,对他如此虐待,我们很想拯救他。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那么,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凡卡的那种悲惨遭遇,把我们对他的同情表达出来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第8自然段。

师:谁愿意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第8自然段。

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是对你朗读水平最好的评价!谁愿意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1:从“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读到“要不,我就要死了!……”

生2评: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语感也很好,但是如果他把哀求爷爷的那种语气读强烈一点就更好了。

师:你的评价恰到好处!你愿意试一下吗?

生2读生1读过的句子。

师:你读得太好了!如果爷爷听到了小凡卡的哀求声,他该多么难过呀!大家向她学习,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学生齐读。

生3:读凡卡挨饿的部分。

生4:读凡卡挨打的部分。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真好!老师也相和大家一起体会一下这份感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吧。

学生齐读第8段。

师:凡卡的悲惨遭遇远远不止这些,在10自然段、15自然段也描写了。谁来读?

生1:读第10自然段信的内容。

生2评:他读得十分流利,但语气感情很平淡,我想来试一次。

师:好,敢于挑战!

生2读生1读过的部分。

生3读15自然段信的内容。

生4:他读得很有感情,但有个字读错了,把“昏倒”的“昏”读成“晕”。

师:你听得真仔细!是呀,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下面同桌互相练习朗读第10.15自然段。注意读出凡卡哀求的语气。

同桌练习读。

师:同学们一定练习得不错,下面我们来一个男女生朗读比赛,男生读第10自然段,女生读第15自然段。

男女生朗读比赛。

师:刚才我们在读中体会了凡卡的悲惨遭遇。

师(电脑出示第4、5、6、13、14自然段内容的配乐朗读及相关的画面):其实,作者在凡卡写信的过程当中还穿插了往事的回忆,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生:凡卡回忆了爷爷守夜,爷爷带他砍圣诞树的情景。(师板:爷爷守夜、砍圣诞树)

师:在写爷爷守夜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自由说:乡村下雪时的景色。(师板:乡村雪夜)

师:你们认为这些可以删除吗?

生:不可以。

师:你们知道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你们想象一下。(师指着板书中“挨打、挨饿、没法睡”及“爷爷守夜、乡村雪夜砍圣诞树”)

生:这样写说明凡卡十分想念爷爷,想念在乡下的生活,非常开心,非常快乐。(师板:快乐)

师:其实,乡村的生活并不好过。可是在凡卡心目中,乡村的生活是很快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城市的学徒生活就更加悲惨了。(板:悲惨)

作者就是用乡村生活的快乐跟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进行对比。这样方法就叫反衬(板:反衬),这样显得城市的生活更加悲惨。这种反衬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凡卡写信给爷爷,可是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生: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他没写清楚地址,没贴邮票。)就算他写了地址,贴上了邮票,爷爷能解救他吗?(生:不能)因为在当时沙统治的饿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劳动人民的生活都是非常苦的。可是凡卡不知道,所以他回去睡觉,还做了个……(生:好梦,美梦)他做了一个什么梦呢?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

生:……“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到最后。

师:在当时,对劳动人民来讲,凡卡的这种甜蜜的希望只能在梦中出现。同学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分组讨论一下这三个问题(电脑出示)

1.凡卡梦醒以后的那个晚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凡卡说吗?

3.圣诞节前,爷爷也可能给凡卡写了信,他会怎样写呢?

小组讨论。

篇6:《泉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课文里的生字词,还记得吗?谁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生带读,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泉水从石缝里冲出来,流进山腰的水池,流过山间的平地,流到山坡的果园,穿过静静的山谷。(贴图、板画)

师:想继续了解泉水吗?自己再读一读课文,注意:读课文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生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泉水很多很多。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句子。

生1: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课件出示)来吧,我的水很多。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这儿有两个句子,自己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了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很多”。

师:再读一读,两个很多和一个很多给你感觉一样吗?

生3:不一样,两个“很多”感觉水更多些。

师:再读,还有什么感觉?(生答不出)

师:听老师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生:第二个句子感觉更热情一些。

师:这个句子里,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什么叫“天然水塔”?

师:你真会提问题。课文里的学习伙伴也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先看看什么是水塔。(简笔画出水塔)水塔是人工建造的,里面储水,这水要不断补充。天然水塔是指──大自然原来就有的,不是人工建造的。天然水塔的水藏在哪呢?

生:藏在地下。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

师:你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看课文插图)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所以才会“很多很多”。

师:这句话里。热情的泉水把水送给了谁?(贴图)山里的姐姐来打水(板书:打水)

师:现在你们都来当热情的泉水,我是山里的姐姐,你们喊我一声山里的姐姐。

生:山里的姐姐。

师:哎,泉水。泉水,你们好!

生:山里的姐姐,你好!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作饭吃。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沏茶喝。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洗衣服。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篇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回顾复习,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 生:《开国大典》

师:上节课,老师已经跟大家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掌握了吗?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听写几个词。

师:好,开始。第一个,典礼。我特别喜欢我们班的李杰同学,他的腰挺得特别直,写字的姿势特别好。第二个,协商。第三个,诞生。第四个,瞻仰。最后一个,排山倒海。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来,看看屏幕。你写得是否准确,如果你有错的,请马上更正。

(全体同学齐读词语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开国大典》这文章它主要分四个场面去描写整个大典过程,那么,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四个场面概括出来?

师生概括,并板书: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

二、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一)研读“典礼仪式” 师: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勾画下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写批注。)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首先谁来交流自己划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倒”,读第三声。生:排山倒海。师: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人们非常想见到毛泽东,见到毛泽东人们非常激动。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非常好。从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当中,我看到了群众的目光,还听到了掌声。掌声是怎样的掌声?

生: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从“排山倒海”这词,你知道什么? 生:群众的反映十分热烈。师:他们心情非常—— 生:激动。

师:因为激动,才会有„„ 生:排山倒海的掌声。师:除了掌声,还有——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师:你注意到哪一个词? 生:一齐。

师:从“一齐”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群众非常渴望见到毛泽东。师:三十万人有没有人指辉? 生:没有。

师:但是他们有不约—— 生:不约而同。

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师:我们一齐来。生齐读。

师:继续找。还有哪些描写群众反映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七自然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人们对新中国的成立心情十分兴奋、激动。师:你理解的真好。在这里,又看到了两个“一齐”,三十万人一齐——

生:欢呼起来。师:一齐—— 生:欢跃起来。

师:三十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我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都对革命领袖,也就是对毛泽东充满了崇敬。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你是如此的激动,读得不错。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全国都知道了。

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师:是啊,我感受到了那分激动。蔡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句子时,把第二个“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换成“它”

师;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没有这两个词,就不能很好地表达那种情感。师:文段连续出现这两个词,这种写法叫—— 生:反复。

师:这反复的写法就更加强调,更加好地表达人们的—— 生:情感。

师:读起来就更加有—— 生:气势。

师:我们全班再来体会体会,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是指什么呢? 生:是毛主席宣告中国成立的声音。师:请你把毛主席的原话读一读。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板书:新中国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生:齐读。师配乐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有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有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有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有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指名读)

师:下面,让我们回到这一时刻,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播放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师;接着,升国旗。那么群众的反映又是怎样呢?谁接着读? 生:请大家看第八自然段: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人们升国旗时非常严肃。师:什么叫做“瞻仰”。生:怀有敬意的看。

师:从“瞻仰”一词,可体会到人们对国旗的尊重。因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生:表明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板书;中国人发从此站起来了。)

师:同学们,红旗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今年是我国成立六十三周年。祖国已经过去六十三年,在这六十三年当中,五星红旗无数次地飘扬在天空。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师播课件: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是香港回归仪式上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是奥运赛场上同时升起的三面五星红旗,这是神州七号飞天时飘扬在茫茫太空的五星红旗。这是神舟九号起飞前鲜艳的五星红旗。

师: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假如你亲眼见到这些时刻的五星红旗的升起,你的心情会如何呢?你有什么想说的?

说话训练:看到五星红旗在 升起,我。

生: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时,我当时心情是十分激动、高兴的。我们中国人终于来到了太空,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

生:当我看到香港回归仪式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我感到了自豪,耻辱的过去结束了,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了。

师:真好,你再来。

生:当我看到奥运会上再上升的五星红旗时,我为我们中国的运动健儿感到骄傲。

师:是啊,同学们。在这一次次红旗的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我们中国这一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腾飞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同学们,这时我们才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掌声,一阵阵欢呼声,那就是因为——

生: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引读第九和第十自然段。)

师:为什么是54门大炮,一共二十八响?有含义吗? 生:应该有。

师:老师留下一个悬念,大家课后自已杳一查,“54”“28”这两个数字代表什么?

(二)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师:好,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走进最后两个场面„„ 生: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最后两个部分,利用你的眼晴这台微型录像机,找出你最难忘的境头,好吗?

(学生默读,划句子。)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最难忘的境头是哪个?

生请大家看第十二自然段: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我体会到他们队伍很整齐。师:这些部队,有哪些部队? 生:海军、陆军、空军。

(分角色介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生:我最难忘的镜头是:“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我体会到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师:谁再来和大家交流你最难忘的镜头?

生:“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师:你体会这场面了吗?不管是主席还是群众他们的心中都是无比的——

生:激动。师:无比的—— 生:自豪。

生: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师:“洪流”加上了—— 生(全):双引号。师:是指什么呢? 生:是指火把。师:对吗?有没有同学补充。生:就是指游行的队伍。

师:那为什么把游行队全叫“洪流”啊? 生:因为游行的人是举着火把的。

师:这光明又是什么意思啊?只是指火把的光吗? 生:就是新中国成立了,迎来了光明,祖国明天会更美好。

三、创新文本,拓展延伸。1.创新文本,将内容重组。

师出示;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当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时,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当毛主席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整热烈的掌声;

当毛主席向空中招手时,群众看见了,都把帽子、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当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时,毛主席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师:朗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人们对毛主席非常热爱。(指导激情朗读。)2.拓展延伸

师:《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风采,《开国大典》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那么,作为普通人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以后我们将再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主席在花山》,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时的情感世界。

四、小结写法,片段训练。

师:好,同学们,刚才回到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见证了整个开国大典的经过,那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去写整个开国大典的过程的呢?

师:这么大的场面,我们说过了,写场面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师:有整体的描写,也有个别具体的描写。这就是—— 生:点面结合。

师:大家看看阅兵式部分,作者是不是全部写得很详细?详写了什么?

生:详写了陆军、空军,其它的略写。师:这叫做详略得当,详略得当,就可以 生:重点突出。

师:不管写哪一个场面,却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有一定的条理,这叫做:层次清楚。

(板书: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层次清楚)师:同学们,我们每星期一都举行升旗仪式,下面请你仿照《开国大典》的写法去写一写这个场面。

(写作点评及交流)

五、布置作业。

篇8:鹭鸶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桃园, 探寻剪枝的学问。 (出示八个四字词语)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注意读出感情。

(生读词语)

师: (课件出示“王大伯剪枝图”和“桃园丰收图”) 请你选用两个四字词语来表达这两幅图中“我”的心情。

生:一脸疑惑、又惊又喜。

师:如果请你选用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选什么呢?

生:我选问号和感叹号。

师:选得不错!现在,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画出表现“我”疑惑和感叹的句子。

(学生交流找到的三个句子, 课件出示相应句子。)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聚焦问号和感叹号来研读课文。

【教学意图:用两幅画引出两个标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接着, 引导学生画出关于作者心理变化的三句话, 为有序对话、高效对话提供保障。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变化”这条“暗线”, 既利于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 又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叙述方法, 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二、智读精思, 品文悟理

(出示:我着急地问:“王大伯, 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我”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而感到疑惑?

生:“我”看到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挥舞着剪刀, 把一根根枝条剪了下来。

师:你从“剪刀挥舞”“一根根”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从“剪刀挥舞”这个词感受到王大伯剪枝条的动作很熟练。

生2:我从这两个词猜想, 王大伯一定不是乱剪的, 他能分出有用的枝条和没用的枝条, 因为他是种桃能手。

师:说得真好!没有恰当的停顿便没有思考。我们一起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 老师读王大伯的话, 你们读文中“我”的话, 注意处理好停顿。

(师生合作朗读)

师:读着读着, 你从中体会到“我”怎样的心理?

生1:“我”很着急。

生:“我”很纳闷, 很不解。

生3:“我”很好奇。

师:你们真会读书。请你们静心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或标点来表达内心的疑惑不解?

生1:用了“怎么啦”“干吗”。

生2:还用了“呢”。

生3:除了这几个词, 还有两个问号。

师:你们真会思考。文中“我”内心的疑惑不解还可以怎样表达?

(出示:我着急地问:“王大伯, 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王大伯, 您这是干什么?您为什么要把这些好的枝条剪掉呢?

生2:王大伯, 您怎么啦?把这些好的枝条剪掉怎么行呢?

师:真好!你们用不同的句子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不解。

师:假如你们就是王大伯, 怎么回答?

(指名二人分角色朗读第2、第3自然段。)

师:读得很好, 还注意到了王大伯的动作、表情。请同学们默读王大伯所说的话, 静心思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王大伯和叔叔们剪枝条的原因。

生:长得粗壮的枝条, 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 把许多养分夺走, 又不结果实, 所以要把这些枝条剪掉。

师:王大伯说起话来也很有意思。你觉得哪个地方说得特别有意思?

生:我觉得“疯长”“夺走”很形象。

师:听了王大伯的回答, “我”将信将疑。“我”信的是什么, 疑的又是什么?

生1:“我”相信的是,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 他不可能乱剪枝的, 再说他的话也很有道理。

生2:“我”怀疑的是, 树枝减少了, 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教学意图:这个环节, 通过借助文本语言自主表达剪枝的原因等, 引导学生将精思与活用有机融合, 避免学生得“意”而忘“言”。】

师:冬去春来, 将信将疑的“我”第二次走进桃园。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桃园的话, 那就是——美!让我们一起边朗读课文, 边想象桃园的美景, 体会小伙伴的愉快和“我”的期盼之情。

(生朗读课文)

师:春去夏来, “我”第三次走进桃园, 是又惊又喜。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生1:“我”惊的是王大伯去年冬天说的话真的成了现实。

生2:“我”喜的是桃园丰收了, 结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师:请拿起笔来, 圈画出能够让你感受到丰收的词语。

(生圈画词语后交流)

生:我从“挂满”“光鲜红润”中感受到桃园丰收了。

师:请读一读, 想一想, 下面两个句子同样用了打比方的手法, 效果为什么不一样?

(出示:“啊, 只见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 光鲜红润, 仿佛娃娃的脸蛋。”

“啊, 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 一个个光鲜红润, 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生1:第二句中多了“一棵棵”“一个个”, 让我感受到桃子结得很多。

生2:第二句中还多了一个“胖”字, 让我感受到桃子又大又甜。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一棵棵”“一个个”“胖”这些普通的词语同样具有魅力。

师:看着这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 还真有道理呢!”学到这儿, 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生:减少是为了增加。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中, 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比较法, 扣住“一棵棵”“一个个”“胖”等词体会桃子的又多又大又甜, 感受作者的“惊喜”, 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反复品味, 体会到普通词语的魅力, 语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活用语言, 自主表达

师:种桃能手王大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除了指导大家种植果树以外, 还开发了“快乐果农”旅游项目。旅游项目的第一部分:快乐剪枝。这是冬季的一个旅游项目, 主要是让来自城市的游客体验剪枝的乐趣, 获得剪枝的学问。

师:请你们当一回小导游, 借助提示, 用自己的语言, 也可以借用课文语言, 准备导游词。

(课件出示: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伊伊伊。今天, 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到王大伯的果园学习剪枝, 享受当果农的快乐。

你们看, 这就是种桃能手王大伯的果园。__________。

一定有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要剪枝?__________。

各位游客, 让我们拿起剪刀, 跟着王大伯和几位果农们体验一下果农剪枝的快乐吧!)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先练习练习。 (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导游词?

生: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刘羽。今天, 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到王大伯的果园学习剪枝, 享受当果农的快乐。

你们看, 这就是种桃能手王大伯的果园。王大伯正带着几个乡亲在剪枝呢!一定有人感到疑惑:好好的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告诉你们吧, 有一些枝条长得粗壮, 其实它们只吸收营养, 不结果实。如果不把这种枝条剪掉, 它们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 把许多养分夺走, 桃树就会减产。

师:有几个词用得很好, 比如“一些”“如果……就……”。请继续向游客介绍。

生:各位游客, 让我们拿起剪刀, 跟着王大伯和几位果农们体验一下果农剪枝的快乐吧!……游客朋友们, 欢迎你们再来做客。最后, 祝愿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师:好一个出色的导游!

【教学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板块, 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借用文本语言自主表达, 提升言语智慧。】

四、拓展延伸, 自主实践

师:种桃能手王大伯开发“快乐果农”旅游项目还有这样两部分内容, 请看大屏幕。

出示:桃花节 (春季:欣赏桃花美景, 享受田园风光。)

采摘鲜果 (夏季:欣赏丰收的景象, 享受采摘鲜果的快乐。)

上一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下一篇:阮籍七弄现代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