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古诗

2024-04-12

数字的古诗(精选17篇)

篇1:数字的古诗

关于数字的古诗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咏雪》

作者:郑板桥(清)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篇2:数字的古诗

5、江南春 陵

(唐,杜牧)(唐,李白)千里莺啼绿映红,故人西辞黄鹤楼,水村山郭酒旗风。烟花三月下扬州。南朝四百八十寺,孤帆远影碧空尽,多少楼台烟雨中。惟见长江天际流。

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篇3:数字的古诗

关键词:课前四练,数字化环境,网络授课平台,古诗词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源自国外在知识膨胀的背景下, 信息技术提供了短时间掌握大信息的平台, 可以帮助教师改变灌输的教学方法, 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 古诗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文教学、作文教学相比, 改革明显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 笔者利用数字化网络授课平台开展教学实验, 探索出“课前四练”古诗词数字化教学模式, 即以数字化网络授课平台为载体, 以推送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学习讨论为形式, 依靠多媒体、学习软件等信息技术, 围绕古诗词这一学习内容, 展开的4 次课前学习活动。

它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 利用数字化网络授课平台向全班师生开放学习成果, 充分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师生和生生互评、互助, 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针对性。

一、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必须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四学段, 即7 ~ 9 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诵读古代诗词, 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 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编著的《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 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演技能[1]。简而言之, 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促进及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 学生不应该只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应成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习包括3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转换和评价。教师的作用是创造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吸收了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杜威等多位优秀教育学家的理论精髓, 在认知主义基础上结合人本主义要素形成发展而来。它是关注学生如何学习的理论, 认为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 即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教师及同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2]。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字化学习工具和网络平台正逐步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

4.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 指出意义学习是一种与个人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3]。其具有自发性、参与性、渗透性、自省性的特点[4]。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且具有先天向上发展的趋势[5], 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适当条件,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参与, 促进学生主动自发展开意义学习及自我评价,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课前四练”古诗词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究

“课前四练”古诗词数字化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步完成4 次课前学习活动”“学生互评学习成果”“教师课堂展示优秀学习成果并根据成果进一步追问, 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4 个环节构成 ( 如图2 所示) 。

1.实施步骤

【课前活动一: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古诗词诵读】

其理论支撑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探索范围为全体学生。

利用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中“以录音形式提交作业”的功能, 让学生将自己诵读古诗词的录音上传至平台, 并完成生生互评。

【课前活动二:利用Ai School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展开网络学习讨论】

其理论支撑是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探索范围为全体学生。

教师根据课堂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 设计1 ~ 2 个整体感知诗词的问题, 并通过数字化授课平台将其以“预习作业”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只要登录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学生空间”即可解答相关问题。

提交作业后, 学生还可通过“回复”的形式就已提交的其他同学的作业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同样可以“回复”的形式, 在学生已有自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准备在课堂上组织全体学生展开讨论, 在古诗词理解的深度上进行挖掘。

【课前活动三:引入诗词赏析微课实现翻转课堂】

其理论支撑是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探索范围为识记能力较强, 古诗词阅读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

诗词赏析微课这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在4 ~ 8 分钟内完成范读诗词、介绍创作背景、解读诗词大意等教学任务, 且配有古典乐器演奏的背景音乐。教师以预习作业的形式, 运用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将微课推送给学生, 并要求其在看完微课后完成网络平台上的相关测试, 进行及时地学习反思。

通过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的“学习情况即时统计功能”, 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和教师。

【课前活动四:运用Novamind思维导图软件完成诗词赏析思维导图】

其理论支撑是认知结构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探索范围为古诗词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

Novamind思维导图软件展示功能相对优越, 能以动画的形式将导图分支逐一演示。赏析围绕作者、作品、学生的阅读体会3 个要素展开, 使学生对之前3 个学习活动的收获进行充分沉淀。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会对诗歌有更多个性化地解读。对于优秀的思维导图, 教师可以推送到“学生空间”或课堂展示的方式让全班同学学习。

【活动五:集中展示“课前四练”学习成果教师在学生活动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2.“课前四练”古诗词数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 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的优势

数字化授课平台及其延伸网络平台“学生空间”“教师空间”作为智能授课系统, 能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学习效果统计与回馈、课堂展示学习成果等服务。为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电子教学程序支持。

学生在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只要连接网络, 电脑、智能手机皆能登录相关网络平台提交学习成果。这样一来,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合理安排时间, 提高学习质量。平台还能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保存下来, 对生生互评过程进行记录, 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师生开放。

(2)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言简意丰、语境优美、寓意极为丰富, 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 但是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生活阅历等的局限, 对于诗词中所描述的风土人情、社会时代、思想意境都难为理解, 任凭老师讲得多么仔细, 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懂其皮毛而不能懂其意境。

通过数字技术手段, 配置音乐、历史图景, 让孩子们触摸到这些古文人生活的时代, 他们的思想, 还有听到、看到、经历过的那些事儿, 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相对活跃的环境中进行教学, 寓教于乐。

(3) 充分贯彻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

“课前四练”古诗词数字化教学模式, 学习活动安排丰富且有梯度, 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学习质量是否达标等问题不再只有教师一方关注和评价, 学生受到彼此的监督和帮助, 既要完成自己的作业, 又要评价别人的作业, 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在网络学习后的互评中, 学生通过浏览和评价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比自身, 古诗词阅读能力会有提高;就其他同学的作业发表自己的看法, 无形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引入“诗词赏析微课”, 实现“古诗词学习”的翻转课堂, 提高了教学效率, 增强了教学趣味, 丰富了教学形式, 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也让教学效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安排时间的能力,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自觉反思并改善学习方法的能力。

Novamind思维导图软件的运用, 有利于激励学生内化书本知识, 对学生阅读诗词的思维提升有明显帮助。同时, 展示作业的过程, 既让古诗文理解力较强的学生产生成就感, 也能有效实现生生互助, 帮助学习能力暂时较弱的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4)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课前四练”古诗词数字化教学模式, 体现了教师“诵读诗词, 互评正音—网络答问, 整体感知—微课助学, 析句辨义—制作导图, 赏析感悟—课堂展示、答疑, 加深理解”的完整教学思路, 且在活动过程中, 师生虽未处于同一学习时空, 却通过网络授课平台互动,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通过“课前四练”学习活动, 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就能了解到古诗词学情的第一手资料, 便于其根据学生自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导”更有的放矢, 更有效率和质量。

三、实践后的问卷调查

笔者在实践一段时间后, 就“学生在不同古诗词教学环节对数字化学习环境接受度”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 验证教学效果。

参与调查的4 个班学生, 共193 人, 69.23% 的学生认为在预习环节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学习效果较好, 80.22% 的学生认为在课堂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学习效果较好, 48.35% 的学生认为课后作业布置采用数字化平台推送的效果好 ( 如图3 所示) 。

以上统计显示, 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接受度较高。而“课前四练”古诗词数字化教学模式一直坚持数字化环境中的“课前学习活动”和“课堂学习成果展示”的教学方针,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前四练” 古诗词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认可的。

四、结束语

笔者探索研究的过程中, “课前四练”古诗词数字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班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其正处于探索阶段, 具体操作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如:教学策略还可以更丰富;教学环节的规范性还可更强;评价的方法可以更多样化, 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其他非古诗词教学内容上运用, 也可能取得较好效果, 可以尝试推广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如何更好地为学生创造适宜其学习的环境,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礼.电子书包环境下的高效自主学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赵联.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江西教育科研, 2004 (Z1) :75-77.

[4]彭娟.从奥苏伯尔到罗杰斯:论意义学习及其教育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1 (4) :91-94.

[5]崔林.奥苏伯尔和罗杰斯意义学习理论之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73-75.

篇4:填数字,学古诗等

2.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 )花残。(李商隐《无题》)

3. 离离原上草,( )岁( )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 烽火连( )月,家书抵( )金。(杜甫《春望》)

5. ( )男邺城戍,( )男附书至,( )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6. 黄沙(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7. 欲穷( )里目,更上( )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8. 春种( )粒粟,秋收( )颗子。( )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惯用语是汉语中一个十分有特色的部分。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它把人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或者现象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写作和交流。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例: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1. 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

2. 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

3. 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

4. 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

5. 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

6. 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

篇5:小升初必背数字古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篇6:数字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

作者:汉无名氏朝代:汉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篇7:数字的古诗

效古诗

作者:范云朝代:南北 寒沙四面平。

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

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

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

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

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

篇8:数字的古诗

可当前的古诗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往往停留在教一首学一首上,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辛苦。良好的古诗素养难以形成,可谓费时多、收效少。如何转变古诗教学方式,让它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呢?结合《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发挥网络优势,我精心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导提问,激发学习热情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提问:“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赠汪伦》,学这首诗,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这段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他们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果真,此言一出,一个个问题如连珠炮一样向我飞来:“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他还写了哪些作品?”“《赠汪伦》这首诗主要讲什么意思?”“诗中写谁和谁送别,他们用什么方式送别?”……学生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兴趣盎然的开头,让新诗的学习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上网学习《赠汪伦》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一诗好读易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各组在组长带领下登录到校园网的古诗园地,点击送别体诗,进入《赠汪伦》一诗学习,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赠汪伦》一诗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由诗题、诗人、诗意、诗情等几块内容组成,各组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先后进行学习。

2. 交流反馈,随机点拨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组的研究所得,其他组可补充、可提问、可建议,如有组学生提了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歌送别李白?在全班进一步的探究讨论中,大家明白了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体现了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弄懂诗意,感悟诗人和朋友间的情谊。

3. 想象诵读,加深体会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进入角色,想象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呢?”通过演演说说,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与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三、活学活用,带读一组诗歌

1. 师生共同小结《赠汪伦》一诗的学习方法。

师板书如下: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2. 学法迁移,拓展阅读一组送别诗。

各学习小组再次登录校园网的古诗园地,点击送别体诗,里面有《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各组可选择感兴趣的诗歌进行研究学习,学有余力的小组可多学几首。

3. 各组交流汇报。

我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至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9:古诗词中数字运用之妙

一、动静之妙

动与静,是一对反义词。“动”中见灵巧、活泼之妙;“静”中见沉寂、无声之妙。若能巧用数字,动静之妙如在眼前。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青山,在静默中站立,无声无息,然而“一片”孤帆,昼夜不息,淋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一静一动,使整个画面有了视频的感觉:特写——一座座静静耸立的青山,长镜头——一片白色的风帆。简单的数字将动静之美巧妙推出,让人眼前一亮。

二、虚实之妙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之妙,在于夸张、模糊、朦胧,若隐若现,亦真亦幻;“实”之妙,在于真切、准确、清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以虚实数字入诗,使诗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显然是虚指,如此广阔无垠的大自然,此时却万籁俱静,鸟无声息,人无踪影。虽然是虚数,却贴切地反映出大雪之后的真实状况。“孤”“独”二字虽然不是数字,却是数字“一”的另一种表述,一舟之上,一人在寒风中独钓。一虚一实,把作者清高与孤傲的性格,政治上的失意、苦闷和压抑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称之妙

对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建筑、花园、构图……对称之妙,妙在匀称,妙在平衡。数字入诗,也能产生这样的美妙。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成双嬉戏,在柳树上你唱我和,其乐融融;“一行”白鹭列队有序,在晴空中翩翩起舞,姿态潇洒优美。这“两个”与“一行”相对,一点一线,一近一远,一上一下,构图完美。“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千年依旧,突出时间永恒,是“面”;“万里”船,准备扬帆万里之外的航船,起锚待航,凸显空间广阔,是“点”。“千秋”与“万里”相对,时空交错,意境悠远,妙在对称。

四、境象之妙

篇10:数字的古诗

代古诗

作者:谢惠连朝代:南北 客从远方来。

赠我鹄文绫。

贮以相思箧。

缄以同心绳。

裁为亲身服。

着以俱寝兴。

别来经年岁。

欢心不同凌。

泻酒置井中。

谁能辨斗升。

合如杯中水。

篇11:数字的古诗

次古诗韵 其四

作者:王冕朝代:元体裁:五律 蔽体可结叶,充肠难饭沙。

风尘无日定,朋友各天涯。

既有杯中物,那愁□上华。

篇12:数字的古诗

次古诗韵 其二

作者:王冕朝代:元体裁:五律 潇洒衡茅下,岁寒同此君。

幸遗山水窟,得离虎狼群。

有酒怀元亮,无才拟子云。

篇13:数字的古诗

一、诗中有画话难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古诗画同源。有两位教师上课都是由图导入古诗,那些图片都是书上的插图,看到这些“旧相识”,学生都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一个个背得都很带劲,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随即教师说:其实,诗中也有画,由诗想到画,更了不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画中有诗,学生好背,诗中有画,学生就难以描述了。四位教师都有这样的环节:读了这首诗,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虽然有的事先还做了铺垫,有的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再交流。但是,学生在描绘画面的时候,还是不尽如人意。其实,我觉得,只要学生大致懂得诗意就行了,你让他们描述具体的画面,说一段完整流畅的话,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补充背景毋需多

四位教师都补充了作者的资料,平均耗时3.8分钟。都用了幻灯片,出示了一大段文字。有的是教师读,有的是学生读,学生读时,有些字还不认识,结结巴巴,磕磕绊绊,最多耗时5分钟左右。听课时我就在想,补充资料的目的何在?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之意吗?即使不补充资料,从诗中也能读出“千万孤独”啊?

教古诗,要不要补充资料?补充资料,究竟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应该因诗而异!像这首《江雪》资料的补充,我个人觉得由教师直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柳宗元是个好官,但是当时的社会很黑暗,这样一个一心想为民造福的好官却被贬到了非常偏远的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心情可想而知。寥寥数语,点到为止,讲多了,讲深了,学生又能听进去多少?又能听懂多少?

三、积累诗句勿牵强

在教学时,既有教师补充了含有“千”和“万”的诗句,也有补充含“孤”和“独”的诗句。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古诗教学中补充诗句,要么同类诗,要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要么是作者的其他名诗,而课堂上补充的这些诗句对学生理解诗意帮助不大,和诗的意境相差更是甚远!诗中的“千”和“万”是虚指,学生并不陌生,这儿的诗句补充就显得有点牵强了。

四、体会情感勿深挖

四位教师都问了类似的问题:“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大多学生都能答出“孤独”,答得比较好的班级还体会到了画面的“清冷”和“幽静”。我觉得这样就差不多了,情感体验上不要再深挖,再挖,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挖不出什么东西。有一位教师曾这样问:“假如你是唐朝的百姓、皇帝或是柳宗元的政敌,读了这首诗,想对柳宗元说什么?”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就有点深奥了!

《江雪》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意境:在茫茫的大雪中,在茫茫的江心中,老渔翁不怕天寒地冻,忘掉身边的一切,专心地钓鱼。形单影只,孤独寂寞,给人以清高孤傲、凛然不可轻犯之感。这样一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解读,我们老师心中有数即可,要让学生去体会,估计是不太现实的。

周末,我在家里也反复思考,假如我来教学这首只有20字的千古绝句,我会怎么上呢?我想做这四件小事。

一、读一读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所以我认为,古诗教学读为先。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不是像我们平时念儿歌那样“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唱读,一定要读得抑扬顿挫。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我曾听一位教师用溧水话念过,“绝”“灭”“雪”用溧水话读出入声,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我常想,古诗教学可不可以教得有趣一点,毕竟离学生们的生活这么遥远,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用方言范读一下,只要能读出其中味,试一试又有何妨?

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教师们都不陌生,首先读正确,要求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其次,读出节奏。郭沫若曾言:“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节奏停顿要做到连而不断,教师可以范读,可以放录音,也可以请读得好的学生朗读。最后,读出诗的情感。每首诗蕴含的感情不同,如《江雪》是凄清、孤寂的,前一首《元日》则是喜庆、欢快的,读时要有所体现。一节课,拿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好好地读,指读、范读、跟读、齐读、趣读,再评读等,形式多样,读着读着,学生会背了,读着读着,情感也能体会那么一点点了,所以,不要吝啬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尤其是古诗!

二、说一说

反复读了以后,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由词到句再到篇。字词的理解我一直喜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猜一猜,也就是悟一悟,然后再看参考书。整首诗的意思大多数学生还是答得出来的:很多山上没有一只鸟,许多条路上也看不到一个人的踪迹。有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正在江上钓鱼。简单、直白,就像画画中的白描。怎样使语言更丰富、画面感再生动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想象:什么样的天空?远山是什么样的?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情景?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必然有学生会说得比较好,要提醒学生注意听,听人家是怎么表达的?用上了哪些词?语言是怎么组织的?学生的水平有高低,不要强求每个都说得那么好,只要学生说得有进步就行了!

三、写一写

写字教学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忽视,古诗教学也应如此。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孤”,也可以写一写完整的古诗。这样的一首名诗,古往今来,不仅有很多人给它配过画,也有很多名家书写过。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然后自己在习字册上或者教师发给的书法纸上认认真真地书写,可以横着写,也可以竖着写,还可以写成扇形,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写字,不是很好的写字教学吗?

四、背一背

这是一首描写雪景的名诗,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古人曾赞“绝唱,雪景如在目前。”“好雪景,句句妙。”“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送不绝。”所以,我觉得如果要积累诗句,不如积累描写“雪”的诗句,如描写雪大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描写雪的颜色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描写雪后美景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要太多,太多学生也背不下来,课堂上如果能积累这三句名诗,也是不小的收获了!

篇14:数字的古诗

次古诗韵 其五

作者:王冕  朝代:元  体裁:五律   屠沽惭壮士,文绣贵山郎。

习气虫鱼族,风流雁鹜行。

从时多俯仰,吊古独悲伤。

篇15:浅谈古诗古诗赠汪伦的改写

在第十册语文第七单元的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古诗《赠汪伦》一诗所描绘的情景用自己的话写下来,特别是要把两人分别的情景写生动、写具体。

我觉得这首诗很适于改写,但是,如何还原语境,如何让凝固的文字活起来?能否先表演再改写?我试着想了这样几个法子:

1。在初步理解《赠汪论》的基础上,复习《黄鹤楼送别》,仿照他,对离别的环境和离别时两个人的表现进行想象描写。

2。回忆《过故人庄》的学法:读读古诗——看看画面——体会意境——感悟情感——即兴表演——二次创作

教师在“看看画面”和“体会意境”这两个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多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在“即兴表演”中要指导学生组织好语言,体会诗人的感情(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表现)。表演过后再把学生的口头语言外化为书面语言。效果一定不错。

3。采用古诗的五步教学法,即;读一读、查一查(查工具书,弄懂字词句的意思。)、说一说(也叫议一议,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以及还有什么不懂的。)、演一演、背一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气氛活跃。下课前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这时一定有很多同学选择改写古诗《赠汪伦》。但是,我认为这跟课堂上的精彩的表演环节是分不开的。

篇16:数字的古诗

一、名称省略:比如:“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有时地名也缩写:“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二、名词省略:名词在古典诗词中不是充当主语就是占据了宾语,a名词主语式省略:如2008年四川卷吴西逸的《[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中有这样的句子:“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再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亦沾衣”的主语是?。b名词宾语式省略: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正常格式应该是“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吾骑马客京华”。省略了‘吾’即‘我’这个宾语成份。c双省:就是同时省略处于一个联句的上下同一位置的主语或宾语成份。如“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正常格式应该是“岭猿与吾同旦暮,江柳与吾共风烟”。同时省略掉了两个“与吾”(与我)。

三、动词省略:动词省略在古典诗词里边是最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动词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动词在古典诗词中举足轻重。

(一)存在动词省略:存在动词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判断词和比喻词之类,是、在、有、无、可、否,同、异以及象、若、似之类。省略动词最多的就是这类词。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不省当为“海外徒闻更有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省去“有”,这是单省;又如“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本来是“诸姑今在海畔,两弟亦在山东”,一下拿掉了两个“在”,这又是属于双省。2007广东卷林景熙《溪亭》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尚”后就省略了动词“在”。

(二)一般动词省略:这种动词省略是比较简单类型的,因为在我们要省略的动词前边,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都带着状语成份,所以比较容易看得出来。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省当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享婵娟”。“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补充完全则为:山才(遇到)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这是动词完全省略,省略掉的动词要靠读者准确推断。

(三)无特征动词省略:在古典诗词中,动词的省略在多数情况下是无特征省略。就是说这个动词在被省略时,它的前边并不带有特征性的符号状语,而是要靠读者从其相连的两个词的搭配关系来推断之。比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和家万里,中间有了省略部分,所以就等于讲了不相关的三件事:喝浊酒,家,万里路;燕山勒石没勒成,想回家也想不到办法回家乡了!只有按后半句去推理,才会得出诗人的意思是“浊酒一杯(想到)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动词双省:动词双省和名词双省是一个意思,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当上下两个同一节凑点上,出现了重复的动词,却可以一个不留的给予省略的方式。阅读时可能会因为缺乏前置的识别标准而造成判断困难。所以这种动词省略方式是较复杂的省略方式。A单句式动词双省:例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B联句式句首动词双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省的形式该是“(吾)感时(见)花溅泪,(吾)恨别(见)鸟惊心”,也是省掉了两个“见”字。C单句式句中重叠式动词双省: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正常格式当为:“岁暮阴(去)阳(来)催短景,天崖霜雪霁寒宵”。

四、虚词的省略: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虚词,如果不了解文言虚词的运用规律,理解文义是不可能的。而古典诗歌,特别是格律诗,却极少使用虚词。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新晴野望》(王维)中的第三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动词“明”和“出”后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种省略是为了形式上的工整、对仗,但也更突出了“明”和“出”。2007广东卷林景熙《溪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穿”后也省略“于”。再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上联从语法角度按次序解时,应是城阙护卫着三秦。语法上虽然讲通了,但实际地理形势上却相反,应该是“三秦辅城阙”。“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指秦时关中地区,项羽曾把这里封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所以这句是“城阙辅于三秦”的省略。“于’”是“被”,意思是“城阙被三秦辅佐卫护”。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情”后省略了介词“对”。句意为:“这番情意对谁倾诉呢?”

五、关联词语省略: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省略了内在的因果关联词语。2011湖南卷高启《春暮西园》:“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后两句是因果省略,因为看到菜畦里那么多的蝴蝶,所以知道人家花落完了,不然蝴蝶不会飞到菜地里的。孟浩然《宿建德江》“野阔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阔”后省略了连词“故”,“清”后省略了连词“故”。句意为由于原野辽阔,所以觉得远处的天比树还低,由于江水很清,所以觉得本是天上的皓月离自己很近。

六、事情的省略:比如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写了诗人去年清明“寻春遇艳”和今年清明“重寻不遇”两件事。但在两件事之间似缺少交代,如果在二、三两句之间加上“今年今日此门中”,就更加明白了。然而绝句只能写四句,那空档要读者根据第一句的“去年今日”去推断和填补。2005年高考刘攽《雨后池上》“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两句中间也有省略,如果加一句那就应该是“洒落许多小雨滴”。

古典诗词的省略、跳跃不只是一种语法现象,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诗句之中、诗句之间的省略和跳跃往往会使诗词的词语及章句间形成一种张力,从而形成一种一种“蹊径绝而风云通”、“语不接而意接”的艺术效果。

调语序

普通语言的句子组接,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符合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此惯常规律,对正常语序作一些大大小小的调整,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只有先还原它,才能做到正确理解句意。例如(2008天津卷)王维《山居即事》“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从对偶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句的语序,它们应该是“松树鹤巢遍,荜门人访稀”,说的是居所附近人少鹤多,“鹤”这个东西是山林隐居之士或具有隐逸之志的名人们所爱的动物,也是山林田园隐居生活的象征之一。诗人们往往通过鹤的形象,来营造田园乡居的意境氛围,衬托出环境的幽雅安谧和主人的高洁不凡,表现悠然闲适的情感基调。命题者不理解这一点,所以才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从字面上看,这句跟松树茂盛不茂盛没什么关系。语序调整不当谁都会出错。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有许多语序需要调整:“孤城遥望玉门关”应该是“遥望孤城玉门关”,“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应该是“三秦辅城阙,望五津烽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帘卷西风”应该是“西风卷帘”。这些错置的句子如果不调整,句意就很难理解。

大致说来,语序错置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合乎声律需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这就不得不打破正常的语序,形成句中词语位置颠倒现象。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按照正常语序应为“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但为了合乎音律需求,诗人作了艺术处理。(2011年全国卷)周邦彦《关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中的“夜永”应为“永夜”,就是“长夜”的意思,为了叶韵写成了“夜永”。该句的意思是说“如何度过这长夜”。

篇17:数字的古诗

多年来, 中学语文古诗教学, 为了应战中考许多学生仅停留于背诵和默写的层次。教师教学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 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 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要实现终极教学目标, 诵读是基础, 是前提。

教学案例与分析:

这堂课在学生诵读李白诗歌, 朗朗书声中拉开了序幕。 (接着检查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音义预习情况)

师:在我朗诵时, 请大家想想古诗诵读要注意哪些要求? (配乐朗诵, 师有感情的范读后, 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谁来说说读这首古诗要注意哪些要求?

生:我听出了老师朗读节奏, 七言的诗句四三之间停顿。因为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 古诗朗诵要把握好节奏、语速、语调等, 节奏要注意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读出诗的音乐美。我们的女生尝试着读出这些要求好吗?

女生酝酿感情, 模仿教师朗读的语速、语调。基本读出了老师的要求。

分析1:教学由教师的范读开始, 顿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让课堂气氛达到高点。这是教学前奏, 朗读预热, 还没深入分析诗歌, 允许学生朗读水平通过多读多品, 逐渐提高。通过反复诵读, 唤醒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触发他们诵读古诗的激情。通过声音传达出来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 为学生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铺平道路。

整体感知后, 疏通诗意, 整理诗意。

学习活动一:品读诗中的美句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哪句诗最美呢?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仕途受阻了, 表现出一种豪放率真的性情。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生:“停、投、拔、四顾”这些词语。

师:读的时候这些动词该怎么处理?

生齐:重音。 (生读, 没有读出感情)

师:想象李白面对美食, 却难以下咽的感受, 想象扔杯子, 丢筷子的情景。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谁来试试?

生:读 (字正腔圆, 语速、感情得当, 表情由气愤转而迷茫, 配以动作, 生动形象)

师:你读得非常棒, 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吗?

生:“停杯”轻点读, “投箸”想象自己生气的时候气愤读, “不能食”难过读, 用压抑地语调吧。“拔剑”读出亮剑出鞘的感觉, 铿锵读。剩下的用混浊拖音读出茫然的心情。

分析:从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如能把一个不懂朗读的学生通过指导让他从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到成功, 进而喜欢语文课, 这就是最大的教学意义。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内心的凄苦。

师:那请你尝试着读出这种心情好吗? (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感情?

生: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 并且要读出很气愤的情感。下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师:分析得很精彩, 那么请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声音刚落掌声响起。) 听出来哪里读的特别出色吗?

生:读第二个行路难的时候语音坚实有力、凝重, 音调悲愤激越, 好像诗人在呐喊。“今”字读的更有味道, 在颤音、表情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迷惘, 无助。感觉他就是李白, 李白就在我们的面前。

师:读得好, 评得漂亮!颤音、表情, 再适当加上动作, 活脱脱的李白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都是李白, 大家一起读出李白的心声! (师生生情并茂地诵读这两句诗歌)

(组内成员相互读———品———评, 推出这四句读得好的代表小组赛读。学生积极, 气氛浓烈。)

分析3: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 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 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学生对“行路难”“今”字的把握, 使我喜出望外。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 领悟诗情, 他们走进了李白的内心, 演绎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在此教学流程上, 指导学生根据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的变化背诵, 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了此课教学。

分析4: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 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

反思与启示

1.要发挥范读榜样效应

范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教师范读, 是任何现代化的工具都不能代替的, 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教师本人的朗读魅力。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来朗读, 沉浸到文本中去, 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古诗课上要敢于范读;经由范读, 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学生范读,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专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 而且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 学生范读, 在班集体中树立起一个小老师的形象, 更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2.要指导掌握朗读技巧

让学生明确诵读的基本要求:朗读时口齿清晰, 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诗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关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 如在古诗朗读过程中应考虑平仄关系在诗中的呈现、节拍的划分、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来表达诗的意境、形象和情感。注意重音, 重音处理得好, 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 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出幽沉, 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某种表达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 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 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指导学生运用声音形象, 辅以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 完成审美的再创造。

3.要将诵读与品析结合

诵读, 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怎样读, 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感内蕴?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章法、句法, 乃至用字、用韵, 等等, 是提高诵读效果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点拨学生披文入情, 理清脉理, 分析句读, 揣摩炼字的技巧, 体会作品的风格, 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学生会自主地品析、欣赏诗歌, 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总之, 学习古诗文, 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 课堂诵读贯穿始终,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学生养成习惯, 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摘要: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诗歌语言节奏鲜明、富有韵律, 通过反复的诵读能真正地体会到诗歌语言丰富内涵。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可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

上一篇:工程保险风险评估下一篇:好马不吃回头草辩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