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牵挂作文

2024-05-15

父亲的牵挂作文(通用11篇)

篇1:父亲的牵挂作文

自从我进入初三以来早出晚归,没有多少时间与家人聊天。忽然有一天,我发现父亲竟抽上了烟。不久,他的身上有一股烟味,特别是傍晚,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烟。

一天,我回到家中,听到了爸爸在和叔叔商量着什么事,我便透过门缝看去。“咳,女儿就要中考了,这两天看她这么忙,身体会不会吃不消?”爸爸一手用打火机点燃了掐在手上的香烟。叔叔深沉地说:“没事的,也就这几天。”这时爸爸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又轻轻地吐出来。“这孩子,苦也不会说一声,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们也好帮帮她。”话音刚落,我的视线不知被什么模糊了……

原来,父亲没日没夜的牵挂着我,抽烟只是它牵挂的宣泄。当我再次回味那股烟味时,发现了它有一点淡淡的清香,那是父亲对我的爱,对我的牵挂。

灯光温暖

进入了初三,越来越多的学业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心情也是时常感到莫名地烦躁,总是关上自己书房的门,独自挑灯到深夜。

父亲总是会在我埋头苦读时轻轻地走进房间,我微微察觉,只是抬头看他一眼,便又将自己沉入数学繁多的公式之中。接着似乎感觉头顶的亮光一闪,我诧异地抬头,看到父亲正将落地灯的照明角度细细地调整着,直到灯光驱散作业本上的每一寸阴影,能令长时间看着作业本的眼睛少一些疲惫。看着明亮的作业本,心中突然涌起了一股温暖,我感动地抬头,看见父亲慈祥的微笑……

才发觉,父亲对我的牵挂,正如那淡淡的灯光,不需要如阳光般的耀眼绚烂,却总是会在黑夜中带给我无尽的温暖。

笑容守望

又一次父亲送我来校,临走时,我用一个灿烂的微笑与父亲道别。父亲说:“你先进去吧,我也走了。”我恋恋不舍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学校。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回头看一眼父亲,正当我走到拐弯处时,我停了下来,回过头去,只见父亲依旧站在校门口,那充满深情的目光在与我送别。在父亲的脸上隐隐呈现一丝从未有过的笑容。在他的眼中,我发现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牵挂。

父亲的牵挂,父亲的爱,让我永生难忘。

流光溢彩的鲜花,它们接受了阳光的洗礼,细雨的滋润,付出了婀娜多姿的脸庞来点缀世界。我接受父亲的爱的浇灌,在父亲的.牵挂中成长!

篇2:父亲的牵挂作文

父亲下夜班回来,说他连着两天晚上没睡好觉。起初,只当是感冒,但总是恶心,吐出来的东西又是黑色的。临上班之前,嘱咐他去医院看病。来到学校,心里总是很不安,连呼吸都觉得很沉重。这种感觉让我害怕,只有爷爷去世时才有。监考的间隙给他打了个电话,爸说做了个xt,肺部没毛病,反倒是心律失常。他入院,可他既顾及月亮还小,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又舍不得辞掉工作坚持不住院。

其实,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有的人将自己放在第一位,有的.人将心中的牵挂放在第一位。父亲的牵挂很多:爷爷、奶奶去世后,爸爸将我们这个家看得更紧了。二姑夫直肠癌入院手术,他陪二姑守着直到出院;小姑要在宝泉岭买房子,他起早贪黑,走遍了一幢幢楼抄写售房电话,一家家“考察”;三姑夫妻俩吵架动手了,他一夜之间血压骤升、嘴角起泡……兄弟姐妹是他的牵挂,他是这个家的大家长,是这个家的天!

当然,月亮、我和妈妈是他最大的牵挂。父亲在二九零有非常稳定的工作,职务不高但是受人敬仰很风光,他也以此为荣。我婚后半年就怀孕了,工作性质决定了忙碌是家常便饭。在宝贝女儿和一辈子热爱的工作的天平上,父亲填上了爱的砝码。亲情重如山,父亲在我们小区里了房子,装修好,让母亲先搬过来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自己则两边跑。女儿的诞生让父亲又多了一份牵挂,常年的出差生涯仅靠看相片和通电话已经满足不了他对外孙女的思念和对家的挂牵,于是,他辞去了工作。

辞去了工作父亲一下子老了许多。他本是个闲不住的人,平时总是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如今闲在家里是要憋出病的。于是,父亲开始找工作:在朋友的米厂做过保管,到哈尔滨鑫亚公司当过监管,甚至凭着老本行的“a”证开过公交车……父亲毕竟是56岁的人了,从前惯于管理、指挥别人,如今比别人包括比他年轻的人指挥、斥责,他憋闷着,忍耐着。尽管在家人面前的笑容始终如一,但我知道他心里撑得很辛苦。“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只有酒后,他才一吐心声。

为人子女者,此时除了愧疚、心疼之外,我真不知该做些什么。所幸女儿一天天的成长经历能带给父亲一丝快慰。终于,在家人的帮助下,父亲在工商局的收发室里工作下来,环境整洁,同事友善,他的眉心终见舒展。

工作之余,我和丈夫有成了他的牵挂,气温不高,丈夫的摩托车不好打火。他就趁着我们午睡的空隙,推去修理然后在送到丈夫单位去,赶上丈夫有课,他在外面一等就是40多分钟,门卫当他是丈夫的父亲,原来是岳父,这个“岳父”和“父亲”疼爱孩子的心没两样;我下晚自习要21点30分,无论丈夫接不接我,他都会站在门口直等到我回家,那个不高的、微胖的身影印在我心里却异常高大。

篇3: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所牵挂

(1) 选材陈旧。“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原以为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会“百花齐放”, 甚至不乏感人之作, 结果学生写的是一些老掉牙的故事, 什么第一次学炒菜, 爸爸教“我”学骑车, 深夜母亲送“我”就医, 等等, 让人读来, 味同嚼蜡。这些似曾相识的素材, 毫无新鲜之感, 使人倍感悲哀:我们学生的生活竟是如此单调且枯燥无味吗?

(2) 语言表达无个性。学生文中表达方式多采用记叙, 记帐式的讲述, 直接抑制人的阅读愿望;偶有几处抒情议论, 也是无关痛痒的“呻吟”, 或是干巴巴的“呐喊”。

以上两个问题归纳起来, 似乎也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这已经是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了。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 我们语文老师在这些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作为教育的一方, 老师是煞费苦心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受教育的一方也是这样对作文“满腔热情”吗?如果作文教学成了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 那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成功吗?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联系到自己的写作经历, 自己哪一次成功的写作少得了一番如妇女生产般的苦痛呢?而学生的作文练习会有如一个母亲十月怀胎般的期待吗?会体会到一位母亲听到婴儿啼哭时的那种幸福吗?没有!他们既没有等待中的付出, 也没有太多成功后的快乐。你看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基本就是面对文题, 根据老师的分析和指导, 当堂写就作文。

作文伊始, 如果我不横加阻拦, 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很多前后左右的同学会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他们在互相倾诉不知该写什么的苦恼──真是其情也哀;还有一些同学在忙着翻各种“作文选”———倒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不管怎样, 在一番搜索枯肠之后, 大家都“有话”可写了, 一篇“大作”就此诞生。写的是什么呢?前文已有描述, 这个“馍”不管是别人嚼过的, 还是自己嚼过的, 反正一次作文结束了, 万事大吉。等到下一次作文, 看看分数和评语, 再受一次“煎熬”, 又一次作文过了, 又解放了。学生对上一次的作文牵挂了吗?没有!学生会牵挂下一次作文吗?也没有。这是理所当然的, 对这一次作文都唯恐避之不及, 谁又会期待下一次写作的到来呢!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不热心于作文, 对作文当然也就无所“牵挂”。我想这正是学生作文水平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一个写作的人应该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写作。对写作“心事重重”的人, 他会有写不完的事, 说不尽的话。即使日子平常单调, 好像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他也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与差异, 甚至在似曾相识的时空里有所感悟。

牵挂作文, 其实就是牵挂生活。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从作文角度讲, 我相信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学生总是琢磨着今天有什么值得我写作, 有什么去作为我的笔底收藏, 那么他就会留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譬如路边的一草一木, 譬如身边那个人的一颦一蹙。他也就会主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会及时捕捉自己哪怕是一瞬间的想法。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就会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一双明察秋毫的眼, 也就有了洞悉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把世间的一切都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不经意间他也会“妙手偶得”, 见别人之所未见。如果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那么这种积极的对生活的牵挂就是对写作最好的准备。这是一种思维的准备, 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相反, 一个对生活没有牵挂的人, 即使是再美好的事物, 看在眼里, 也会视而不见;再美妙的天籁, 听在耳边, 也会充耳不闻。如果学生听凭好事物悄悄在眼前溜走, 久而久之, 面对再好的东西, 他不会也不懂得珍惜。他的心早已裹上一层厚厚的茧, 思维也僵化得没有一丝缝隙, 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我们有的家长, 一片苦心, 带着孩子满世界找“生活”, 以为孩子的生活不够丰富, 天南海北领着孩子“长见识”, 结果长城也攀了, 沙漠也去了, 回到家一写作文, 还是没得写, 还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说作文离不开生活, 不是说要刻意摆弄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样式, 也不是说外面的世界才精彩, 应该说生活就在身边, 我们就在生活之中, 只是需要你一颗关注的心。如果我们漠然地看着世界, 把作文看作是游离于生活圈之外的事, 那么就是走遍地球, 又有什么话好写呢?

写作会使人目光敏锐起来, 认识清醒, 对生活更亲近, 更洒脱。我们一些学生看到别人的好作文, 说人家写得好, 文中这个事儿, 自己也经历过, 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自己怎么就没写出来呢?你让他也学着写一篇, 他又会说好像除了这些事儿, 也没什么好写的了。这就是虽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外的人。天天生活, 偏偏又没有生活。

如何让学生“记住”生活呢?很多语文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做法, 那就是让学生写日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不能让学生的日记成为一种“苦记”, 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尤其是在有升学压力的情形之下。日记可以写成“一句话记事”, 或是冰心小诗式的“零碎的思想”, 这样做表面看是让学生积累一些材料, 实则让学生“牵挂”着生活, 保持着一种写作状态。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 有的学生明明有表达的欲望, 却表达不好, 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这还是“牵挂”的问题, 只不过“牵挂”的方向不一样罢了。一个牵挂写好作文的人, 一定会揣摩如何去表达。就像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得到心爱的玩具, 他会想如何向家长开口呢?怎样的措词怎样的句式才会让他如愿以偿呢?他会充分考虑表达的效果, 哪怕他失败了。同样, 我们的学生如果在意他的写作, 他就会留心语言的积累, 语言的表达技巧, 并且在习作中运用它。有一次我带学生欣赏《母亲的诗》一文,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这几句很美, 学生也很喜欢, 我激发学生说, 把诗中的意象换了, 重写这首诗怎么样?在我的示范和指导之下, 大家当堂写出了以下几句:“燕儿呢喃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知了声声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枫叶飘零把秋天的门推开了/寒梅绽放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同学们乐了, 说大家都是诗人了, 作诗就这么简单呢。我想学生如能把这样的尝试坚持下来该多好啊!

我总认为, 牵挂写作的学生, 会有意无意地吸收别人的语言, 把别人的话“据为己有”, 哪怕开始是依葫芦画瓢。坚持阅读, 寻章摘句, 模仿借鉴, 丰富语汇, 提高认识, 进而有自己独特的表达, 这正是许多学生的作文成功之路。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问学习方法, 我想向诸君上陈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是极陈旧, 极笨, 极麻烦的, 然而却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就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 笨是笨极了, 苦是苦极了, 但真正做学问的人, 总离不开这条路。”我想在读书中养成积累的习惯, 集腋成裘, 写文章时就会信手拈来, 不会有语言表达之尴尬。学生能否坚持阅读和积累, 会做到什么程度, 说到底还在于他牵挂到什么样儿了。

事实上, “会”作文的学生, 往住对以上两方面都时刻“牵肠挂肚”, 并能巧妙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为什么有的学生脑中有佳句, 笔下无妙文呢?因为摘录、诵读是吸收, 是静态的积累, 作文是释放, 是动态的组合, 这不是简单的“一进一出”的问题。作文说到底就是用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来传递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并遵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将之联缀成篇。它的实质就是在语言和生活 (思想) 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结合如果贴切自然, 那么文章就文从字顺, 摇曳生姿;结合得勉强、生硬、粗糙, 则言不由衷, 辞不达意。作文“讲究”的学生, 总是很注重用恰当的语言来再现生活。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 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它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种寻求注定了是一种艰辛的过程,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的学生肯为找到这样的“惟一”而“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而另一些学生却不愿为此劳神费心。结果同叙一事, 共写一景, 有的学生语言鲜活如生活, 充盈着灵气, 有的则文句不通, 如清汤寡水, 淡而无味。语言与生活的结合是一个于他人难以察觉的隐性过程, 至今好像还没有人能够指出这其中的普遍规律来。但一个肯为作文倾心的学生, 他的丰富积累在特定情境的激发下会与相应的生活不期而遇, 成就佳作。相反, 一篇不如人意的学生作文, 做老师的可以指出修改方向, 但能帮他跳出原来的窠臼吗?往往不能, 因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最好还是用他自身的语言储备去完成, 如果硬是这么做了, 也是越俎代庖, 于事无补。作文精批细改了, 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在原地踏步呢?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牵挂”着寻求语言与生活的结合, 又当引起我们语文老师足够的重视。

虽然如何让学生“牵挂”作文, 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我们探索, 但如果我们从写作教育 (而非写作教学) 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去研究对策, 必定会有较大的收获。

篇4:父亲的牵挂作文

父子约定:谁先成功谁请客

在范伟的记忆里,故乡沈阳的冬天格外冷,北风一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就飘起来了,一夜之间大地银装素裹。童年的范伟戴着大头帽,穿着厚厚的黄布棉袄走进父亲的房间,怯生生地说:“爸,下大雪了,你带我去堆雪人吧。”正坐在书桌边冥思苦想构思文章的父亲大手一挥“一边玩去,别妨碍我写文章!”范伟只得嘟着小嘴,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去雪地里玩,,觉得父亲就像这冬天一样冷漠。

范伟的父亲叫范承业,在沈阳毛纺织厂工作,母亲是一家商场的营业员,范伟上面还有姐姐范丽娟和哥哥范明。因为酷爱文学,加上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原本在厂质检科当技术员的范承业主动要求调到厂工会当宣传干事,这样每天可以写写画画,总算离文学梦近了一步。那时候范承业做梦都想当作家,他的灵魂一天到晚在小说和诗歌的世界里邀游。在家呈,他无心做家务,更无心与孩子们交流,面对范伟三姐弟,他要么不苟言笑,要么板着面孔训斥。只有母亲回来时家里才荡漾出生气和快乐。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东北女人特有的乐观幽默,说话冷不丁会抖个“包袱”出来,把范伟三姐弟逗得哈哈大笑。

12岁那年,范伟与小朋友们玩捉迷藏时不小心磕破了膝盖,流了很多血。母亲赶紧对父亲说:“快,快把孩子送到医院去。”范承业手里的笔沙沙地在纸上游走,头也没抬地说:“你没见我正忙着吗?你送他去吧。”听到父母对话的范伟对父亲的怨恨油然而生,他甚至恨恨地想自己肯定不是爸爸的亲生儿子,否则他怎么会对自己如此的漠不关心?

也许是遗传了母亲的幽默风趣,少年时的范伟就表现出了不俗的喜剧天赋,能把马季、马三立等相声大师的段子模仿得惟妙惟肖,每次学校举行文艺汇演,他自编自演的相声小段总能把全校师生逗得捧腹大笑。这引起了范承业的注意:孩子说不定是吃这碗饭的料呢。范伟初中毕业后,范承业带着儿子辗转找到市曲艺团著名相声演员陈连仲,恳请对方收范伟为徒。陈连仲让范伟说了一段马三立的经典段子《报菜名》,见他吐词清楚,表情丰富,当即同意收下他。范承业非常高兴,毕恭毕敬地对陈连仲说:“孩子不听话您尽管打,我绝不怪您。”然后又将范伟拉到一边,板着脸说:“跟老师好好学艺,别老想着回家。”范伟白了父亲一眼,心里埋怨道:天下没见过像你这样做父亲的!

因为惧怕父亲,范伟很少回家。倒是范承业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望儿子。陈连仲告诉他范伟是个可塑之材,将来会有出息的,这句话让范承业激动不已。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把范伟接回家,让范伟的母亲做了几个菜,兴致不错的范承业开了一瓶酒,酒酣耳热之际,他激动地对范伟说:“孩子,爸爱写作,你喜欢说相声,咱俩比一比,谁先出成绩谁请客”范伟愤愤地想比就比,谁怕谁,我就不信会输给你!

范伟跟随陈连仲一学就是五年。五年后,他考入沈阳市曲艺团。他创作的相声《一个厂长的日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引起轰动,他也因此由一个新人成长为团里的骨干。此后几年里,范伟创作、表演的《无事生非》、《自食其果》、《要账》等相声多次荣获辽宁省、全国相声比赛金奖。范伟的名字在东北那片黑土地上家喻户晓。

与儿子的风光相比,范承业的创作之路却几乎颗粒无收。尽管相当勤奋,但由于文化底蕴不足,加上悟性一般,这些年来他没有一篇稿子变成铅字。他第一次在范伟面前放下架子“儿子,爸爸输了,还是你了不起。”父亲从来没有用这种低姿态的语气和自己说过话,这让范伟很是感慨。不久后的一天,正在外地演出的范伟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的语气兴奋而激动:“我的文章见报了,你要不要看看?”范伟很为父亲高兴“您先把报纸留着,等我回去了一定好好看”几天后范伟回到家,令他啼笑皆非的是,父亲发表的哪里是什么文章啊,不过是一则一百多字的“读者来信”而已,说的是街道的下水管道堵塞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管一管。范伟心头涌上一种复杂的情愫:父亲那么执著地写作,却一直难有收获,他为父亲感到遗憾啊!

1993年,范伟在沈阳举行相声专场演出,他把家人都请到了现场。演出非常成功。在庆功宴上,范承业拽住儿子的手认真地说“儿啊,虽然爸爸没写出名堂,但你能有今天的成绩爸爸也满足了。你们小时候爸爸对你们几个孩子关心不够,千万不要怪爸爸。”范伟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被拨动了,已年过三十有了家庭和儿子的他懂得了世事的沧桑,天底下哪有父亲不爱孩子的?只不过父亲的爱严厉而深沉……

倾力撮合:慈父梅开二度合家欢

尽管范伟在东北三省已是名人,但在范承业和妻子的心里一直盼望儿子有朝一日能登上春晚的舞台,那才是艺术的最高殿堂啊!

范伟一直在为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努力。就在这时,母亲被查出得了肺癌,并且已到中期!范伟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他将母亲送到医院后想守在母亲身边,直到母亲身体康复。父亲颤抖着手拍拍范伟的肩膀哽咽着说:“儿啊,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可你是顶梁柱啊,这一大家子人都靠你,你怎么能停止工作呢?你放心去工作吧,我和你哥哥姐姐会把你妈照顾好的。”是啊,父亲说得对,如果自己不去挣钱,母亲的医药费从哪里来?尽管内心有万千不舍,范伟还是狠狠心离开了医院,奔波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赶回沈阳陪伴在母亲身边。他痛心地看到,病魔不仅让母亲生不如死,也将父亲折磨得心力交瘁,头发花白了大半。他只能虔诚地祈祷精湛的医术和父亲的照顾能让母亲的病有所好转,但令他痛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病越来越严重。父亲告诉范伟,母亲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走之前唯一的愿望就是看到儿子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范伟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1995年春节,范伟终于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在范伟与赵本山合作表演小品《牛大叔提干》时,已病入膏肓的母亲挣扎着坐起来靠在床头看儿子的表演,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父亲向他描述的这一幕,范伟的心头就隐隐作痛。

春节过后不久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范伟悲痛欲绝。比他更悲痛的是父亲,仿佛一夜之间父亲苍老了许多,精神状态大不如从前,常常像雕塑一样靠在角落里一動不动。

父亲糟糕的精神状态让范伟和哥哥姐姐很担心,他们知道,人老了,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走了,对另一方的打击是致命的。如果不能摆脱悲伤痛苦,活着的一方生命也不会太长久。范伟和哥哥姐姐商量给父亲找个老伴,让他尽快

从丧偶之痛中解脱出来。范伟让姐姐给父亲物色合适的老伴。父亲知道后有些生气:“我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找什么老伴?再说,我和你妈感情很深,这样做能对得起她吗?”范伟看得出来,父亲话虽这么说,但他推辞的态度并不坚决,母亲已经走了一年多了,孤独的父亲也想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啊-范伟和哥哥姐姐一起做父亲的工作:“爸,有个人在身边照顾你我们心里也踏实。再说,只要你过得好,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的。”儿女们的话将父亲心头的顾虑彻底打消,他同意再找个老伴。

在范伟和姐姐范丽娟的撮合下,父亲与一位姓王的退休知识分子组建了家庭。范伟把父亲的房子重新粉刷了一遍,添置了新的家电家具。在照顾父亲和继母的问题上他和哥哥姐姐做了分工:姐姐心细,平时多陪陪两位老人,父亲和继母家的力氣活儿就交给哥哥了,范伟经济条件好些,就负担两位老人的一切生活开支。儿女如此孝顺体贴,让范承业感慨万千。让范伟欣慰无比的是王阿姨贤淑体贴,把父亲照顾得很周到,两位老人相处得非常融洽,父亲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范伟心里对王阿姨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她爱父亲,所以范伟也十分敬重、爱戴王阿姨。逢年过节,范伟给父亲买礼物和衣服,也必定给王阿姨买一份。王阿姨心细,会过日子,范伟干脆把生活费直接交给她,让她安排她与父亲的生活。每年范伟都要掏钱让父亲和王阿姨出去旅游,国内的景点两位老人基本上走遍了,还到东南亚的好几个国家游了个够。

每年春节,范伟雷打不动地要陪父亲和继母一起过年。除夕之夜,他一表演完春晚的节目就带着老婆儿子连夜坐飞机赶回沈阳。大年初一,范伟把哥哥姐姐家里的人召集在一起,还把继母那边的儿女也请过来,两边的人其乐融融地起吃团圆饭。范伟给继母和她的儿女敬酒,与他们有说有笑,饭后和他们一起玩牌,没有一点儿大牌明星的架子。范伟的平和融洽了继母及其儿女与父亲的关系,这个特殊大家庭的日子温馨和谐。

走过劫难:父子情浓如陈年老酒

父亲与王阿姨生活得幸福和睦,彻底解除了范伟的后顾之忧,让他得以全力以赴地在事业上打拼。除了表演小品,范伟还涉足影视剧,他主演的《一乡之长》、《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获得广泛好评,并凭借在电影《看车人的七月》中的精彩表演,荣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3年,范伟作为特殊人才被煤矿文工团引进,他带着老婆孩子将家安在了北京。

范伟与父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经常见面了,但父子俩的交流并没有减少。这时的范承业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痴迷写作,但依然对文字情有独钟,喜欢剪报,喜欢向文摘类报刊荐稿。范伟挺支持父亲的这个爱好,他为父亲订了几十种报刊,让父亲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父亲喜欢新生事物,于是范伟给父亲买了台电脑并安装了宽带,手把手地教他上网。父亲在范伟的指点下第一次在百度的页面上输入“范伟”两个字,鼠标一点,成千上万的关于儿子的新闻全出来了,老人家既惊讶又兴奋:“儿子,你真了不起!”父亲滑稽的样子把范伟逗笑了,他觉得这时的父亲像个老小孩。

学会了上网,范承业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用剪刀加糨糊来收集关于儿子的报道了,从网上看到关于儿子的报道他就下载下来存在文件夹里,没事的时候就点开看看,骄傲与满足溢满心间。

别看范伟在舞台上幽默诙谐,其实生活中的他很内向,沉默寡言。举家迁到北京后,因为演出忙,范伟很少过问家事,妻子杨宝玲既要在医院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心情不好的时候免不了冲范伟发脾气。本希望范伟能哄哄她,安慰几句就没事了,可范伟不爱说话,加上还有点东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不仅不哄妻子,反而还会顶撞她几句。夫妻俩为此没少拌嘴。一次,在关于儿子范曦文要不要上书法兴趣班的问题上,范伟与杨宝玲之间产生了分歧,夫妇俩为此闹起了别扭。可能是范伟的话说得有些重,把杨宝玲气哭了,她流着泪给公公范承业打电话,告范伟的“状”。范承业坐不住了,第二天就和老伴一起来到了北京。老人家先将儿媳妇安慰了一番,然后批评范伟:“宝玲很不容易,要上班,家里一大摊子事也指望她,作为丈夫,你要多理解、体谅她。她心情不好,不冲你发火冲谁发?”他挨着范伟坐下来,把手放在范伟的膝盖上:“儿子,宝玲很能干,你多听她的,没错!男人怕老婆不丢人,我现在就什么都听你王阿姨的,不是过得挺好的吗?”范承业还要喋喋不休地说下去,被范伟打断了:“爸,我听您的还不行吗?”范伟有些愧疚,自己的儿子都十多岁了,这点家庭琐事还要惊动父亲,让父亲为他操心,他过意不去啊!从这以后范伟改变了许多,很少与妻子闹别扭。

在范承业看来,儿女孝顺,自己与老伴生活和睦,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引以为骄傲的儿子会遭受一场生命劫难。2006年10月11日,范承业突然接到儿媳妇杨宝玲的电话:“爸,范伟出车祸了,现正在医院抢救!”范承业一下子蒙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连行李都来不及收拾就和老伴往北京赶。在武警总医院,眼前的儿子让范承业几乎要昏厥过去:范伟浑身缠满绷带,由于失血过多,面白如纸……

从杨宝玲那里范承业知道了儿子出事的经过:三天前,范伟在内蒙古西蒙市多伦县大草原上拍摄电视剧《左伟与杜叶的婚姻生活》时,扮演警察的他为追求真实效果坚决不用替身,当他驾着摩托车追“匪徒”时,摩托车撞到了路边的大石头上,范伟连人带车翻滚在地,几百斤重的摩托车压在了他的身上,导致他胸椎压迫性骨折。医生告诉家属,范伟如果康复不彻底有可能造成残疾。老人欲哭无泪,紧紧抓住范伟的手“儿啊,你可要挺住!”范伟疲惫地睁开眼睛:“爸,您放心,我不会有事的。”

那段时间范承业寸步不离地守在儿子身边,陪他说话,为他端药递水。范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看着父亲为他忙碌。父亲拎着热水瓶慢慢往外走,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身板瘦削,脊背已有几分佝偻……父亲苍老的背影模糊了范伟的双眼,他知道,他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父亲,属于他的家人,为了他们,他要尽快康复。

两个月后,范伟的身体基本康复,尽管错过了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但他并不遗憾,因为他陪伴父亲度过了除夕之夜,他已经有好多年没有陪父亲守岁了。

篇5:父亲的牵挂作文

那是一份,挥之不去的牵挂。

分别,已是四年。还记得我们一起玩耍的那段时光吗?还可曾记得,我们两个第一名,一起走在路上,探讨运算定理?还可曾记得,我们一起坐在屋顶看傍晚的天?可曾记得我们一起走在路上,大声唱着“我们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你,可还记得你曾经的好兄弟,好同学,施俊达?可能,远在呼和浩特的你,我们再也不能相聚,我的好兄弟。

每曾想到这儿,心头总是泛起一丝苦涩与无奈。

晚饭的饭桌上。我艰难咽下最后一粒米饭。原本可口的鱼肉变得索然无味,如嚼蜡一般,再也咽不下一块。一阵苦涩,大脑一片迷茫。

总是想到问你许多问题,但想来想去,只是想问那一个问题,只是那一个,那唯一一个——“你,在那儿过的,还好吗?“但,再也没有人回答我——除了那静谧无声的空气。有时候我还会想,这,也许就是你的回答吧。虽然,这是美好的,但,不过只是臆想罢了——自从,自从你因父母的生意事去了内蒙古,不辞而别,至今未归,杳无回信。

窗外,一轮明月。似乎是要向我诉说着什么。一片寂静。可能你已不记得这个小城市中的一个不知名的11岁的孩子,是你曾经的好同学,好兄弟。可是,我的牵挂,始终未减。

篇6:父亲的牵挂作文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从稚嫩的孩子成长为翩翩少年了,有时候,你们或许不在我身边,但我们之间的牵绊却从未断过。我牵挂着你,你牵挂我……

在这十几年的岁月里,您养育着我,在生活中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真的很感谢,犹记得那首《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对我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在这篇作文里,我也想对我的妈妈说一声:“谢谢您,您辛苦了!”

妈妈,虽然您一直在我身边,可我对您的关心视若无睹 ,而您却一直在默默的关注我,为我付出。当我出门玩时,您牵挂着我的安危,出门前再三叮咛;当我上学写作业时,您牵挂着我的学习,不厌其烦的陪我挑灯夜读;当我一个人在家时,您牵挂着我的身体,出门前一定为我做好饭菜,不肯让我点外卖,并一再提醒……点点滴滴,不禁涌上心头,我心中充满愧疚。

情谊是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是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情谊;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是“c”的忧伤。

篇7:深深的牵挂作文

小时候,爸爸妈妈在常熟工作,把外婆留在遥远的南京,只有在每年国庆七天长假才回到南京探望外婆。记得第一次从常熟回到南京,与婴儿时记忆相比,对外婆的印象早已模糊,怕生的我见到外婆,甚至怯怯地躲在妈妈身后,直到妈妈硬是把我扯到跟前,让我叫外婆,我才垂着脑袋,小声叫了声“外婆”随即便一溜烟地跑了。偷眼瞅见,外婆是个慈祥的老人,可她的头发一点也不白,皱纹一点也不多,就连背一点也不驼。妈妈说外婆已经年纪大了,不能耍孩子气让外婆多操心。可我觉得外婆真年轻,和蔼的像是一束束春日里的阳光,在人需要温暖时给予力量。

当爸爸妈妈接外婆来新房子时,外婆却走不动那一级级水泥的楼梯,才发现,外婆的步伐已不像当年一样轻快;当几件脏了的衣服被外婆洗好,晾晒,却已过去一个多小时时,才发现,外婆的动作已不像过去那样麻利;当外婆在国庆节就提前给我红包,一双单薄的手压在我的手上,却布满了粗糙的茧结时,才发现,外婆的身体竟如此瘦弱。在我来世的是十四个春秋里,外婆又在无声之中慢慢苍老。

外婆,面对那破旧的房子,您会觉得辛苦吗?如果可以,我多想把您带到我们同一屋檐下;外婆,想到早已逝去的外公,您会觉得孤单吗?如果可以,我多想陪您聊聊天;外婆,看到儿女的照片您会思念吗?如果可以,我多想让您至爱的孙女的笑脸天天伴您入睡。

篇8:家,永远的牵挂

儿子蜷缩在座位里, 疲倦掩盖了他的不满。儿子本来计划好暑假游泳、补课、和同学尽情玩耍, 此次是在我生拉强拽、软磨硬泡下, 才陪我回老家的。“看望姥姥, 这是重中之重的事!”曙光划破了黑暗, 人们都从睡梦中缓过神来。经过六个小时的抢修, 晨晖中, 火车又在茫茫的山林里疾驶飞奔了。

中午我们乘上了回家的大巴, 沿途风景让孩子惊喜不已:那起伏的群山, 茫茫的林海, 在雨后愈发生机盎然;群峰叠翠, 山泉漫流, 翠鸟婉转, 山花烂漫。车在山脚下疾驶, 在山腰间爬行, 这是唯一通往外界的山路, 像一条银色的练带在群山和森林间蜿蜒着、舒缓着、回旋着。我无心再去欣赏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景, 暴溢的江水刺痛着我的心:沟壑农田里, 玉米和豆秧的尖梢极力地探出水面;路沟两侧的矮木丛只露出树冠, 半腰浸泡在水中。我的担心正像哥哥所说:回家必经的呼玛河大桥已被冲毁, 桥墩处那回旋的激流, 让人不寒而栗。昔日只有一百多米宽的河道, 已在连续多日的暴雨后变成了三四百米宽, 低洼的农田里一片汪洋。船只停止了摆渡, 边防武警拉起警戒线, 岸两侧聚集了滞留的旅客, 焦急恐慌袭上心来。我的目光越过滚滚的河流眺望对岸, 隐隐约约的人影更加剧了我回家的急切。

夕阳余晖中, 我们终于乘坐边防快艇过了河。暮色里, 透过车窗, 我远远看见久别的家屋和门前焦急的母亲。两年未见, 我万万没有想到病痛和岁月的侵蚀竟让母亲如此苍老:满头的白发和脸上纵横的皱纹, 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 瘦弱、苍老, 不变的仍是那凝视我的深情目光!母亲拥抱着外孙子:“孩儿啊, 姥姥这辈子还能见到你啊!”一行热泪跌落在儿子的肩上。那一刻, 我为自己能带孩子回来的决定感到快乐。家是暖暖的, 在母亲的身边, 我永远都是一个需要温暖和关爱的孩子!我重温了在母亲身边作孩子的感觉, 重温了母亲柔声细语里的关切, 重温了母亲苍老的双手抚摸时的舒缓, 重温了她双眸中不变的温暖, 重温了从母亲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抹不去的、淡淡的、却有着浓浓记忆的味道。

黑夜里, 我和母亲共枕而眠。我们试图倾心攀谈, 然而母亲一到晚上就咳喘不止, 交谈困难却又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我总是在母亲的咳声中醒来, 母亲很歉意, 搬起被子要到小屋去睡。母亲啊, 您为什么总是把儿女的舒适放在第一位呢!

我和儿子的归期到了, 可母亲却在我们启程的前一天病倒了。我退了票, 送走了儿子, 站在医院病房窗前, 眺望着来时的山路, 眺望着那远去的车影,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无奈与失落的表情。母亲在病床上叹息:“我不该病倒啊, 真不该这时病倒!”我搂着母亲的双肩, 面对母亲的自责, 我热泪盈眶, 那一刻, 我仰视屋顶, 不让泪水滑落。母亲时常催我给孩子打电话:坐上轮船了吗?几点上飞机?火车上有座位吗?母亲的担心不亚于我,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一路三折, 经历三天三夜的行程, 要不是他面临开学, 我是决不放手的。母亲埋怨我不该留下, 那几天, 我和母亲彻夜难安, 除了照顾母亲, 我就在母亲的催逼下不停地打电话。三天后, 孩子到了家, 刚一出车站, 我就接到孩子父亲打来的电话:“孩子好像长大了, 出了车站, 自己背着行囊一路徒步, 不再要求坐车了。”欣喜溢满了我的心房, 母亲笑了:“下次就让他自己来自己回!”“行啊, 保证您啥时想外孙, 一个电话他就来到您身边!”我回应着母亲。但这个承诺能否兑现我心里没也底。

待病情好转些, 母亲能下地走动了, 就时常在夜里给我拉被子, 掖被角, 北方的雨夜气温还很低, 她有时还偷偷地洗净我脱下的袜子。这段日子是我成家后和母亲最长的一次日夜相守的时光, 揉肩捶背、递水送药、喂饭倒尿, 回报母亲的慈爱和无私是我的责任, 更是我的幸福。

篇9:黄健翔:做父亲是永久的牵挂

做父亲,意味着一份永不落幕的牵挂

做了爸爸,对健翔而言,不仅仅是收获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有了孩子以后,他觉得自己也跟着她重新开始了第二次生命。完全不一样了,整个人的内心世界、工作状态、精神状态,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都不一样了。而且,“只有当了父亲,才能体会到男人的含义,只有自己有了孩子才会更深地理解父母,才会更深地理解骨肉亲情的感觉。从小一点一滴的生活照料,到长大以后的教育,确实是一种心情,那种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的感觉,甚至有些提心吊胆的心情,这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说到这儿,健翔沉吟片刻,随后说出了一段令我感动至深的话:“我在上学的时候喜欢看三毛的书,三毛曾经说到以后要孩子的事。她说她不敢要孩子,是因为她负担不起那份牵挂、那份心情,等我有了孩子才理解,真的,她有一刻不在我眼前,我都很担心,很怕出现什么意外而失去她。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担心着她是不是吃好了、穿好了、睡好了。我如果不在她身边,只有她妈妈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我才会放心。这种牵挂的感觉,才让我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只是一个物化的举动,那真的是一份永不落幕的牵挂。”

有孩子,更要秉承一份天使的善良

做了父亲,健翔觉得自己又成熟了,成了一个更加善良的男人。“我觉得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心变得非常软,尤其看不得小孩子受委屈。我有时候挺不能理解,有些为人父母的人在公众场合做一些很不道德的事情,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女,也是别人的父母,他们怎么能这么做人做事呢?我有时候甚至会带着一种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孩子,他们太不幸了,生活在那样一种环境里。”

健翔的教育观是单纯的,女儿的到来像天使一样,使他越发觉得做人应该更善良更高尚:“我相信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应该各方面能力都不差,她起码会有更健全的人格,更发达的心智,她应该能够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教育你的孩子世界有美有丑,但是你不能因为这个世界有丑,而教给你的孩子用丑陋的办法去对付丑陋。”

女儿是爸爸唯一的情人

在健翔心里,世界上任何一个女人都没有女儿对他重要。“她妈经常问我,要是我跟宝宝排名,谁排第一,我都不敢说,怕她骂我,我就说你排第一宝宝排第二。然后她自己说呀,我把宝宝排第一你排第二,然后我心里就偷偷乐,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因为孩子弱小,她需要父母的关照,你没法拒绝她,女儿要什么,你简直无法说不,所以一定要克制着自己,为了她的健康成长,有时候还要适当地说不。”

有的时候,女儿真的会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健翔得了急性阑尾炎,头一天晚上疼了一晚上,第二天疼得更厉害。去医院做手术之前,从南京赶来的父亲给他做按摩缓解疼痛。“这时女儿跑过来看,爷爷就说,你爸爸疼,你快过来给他捏一捏。她当时只有1岁5个月,就走过来,站到我旁边,用小手嚓嚓嚓嚓给我捏,爷爷说你给爸爸吹吹就不疼了,她就扑扑吹吹。因为当时疼了一晚上了,很难受,可能人也比较虚弱吧,疼我倒能扛得住,她这小手一捏,我这眼泪哗就下来了。当时就是觉得你对孩子的付出,就是这种骨肉亲情吧,她一定会回报的。”

爸爸是女儿最坚定的支撑

听他说着,我渐渐地被他感染了:“你是不是认为如果没孩子会很有缺憾?”我话音未落,健翔已经迫不及待地回答了:“当然当然,我现在都觉得遗憾。我还希望要第二个、第三个孩子。说实话男孩女孩我真的无所谓,都很喜欢,我就是想,不管是男孩女孩,能够多要两个就好。”

“有没有想过,如果是儿子就可以跟着你去踢足球了?”“是啊。我女儿现在大了也跟我去踢足球,她在旁边抱着球跑呀踢呀,跟别的叔叔阿姨带的小朋友玩,也挺高兴的。”

“我的遗憾倒不是说女儿不能踢足球。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回顾自己的成长,总结自己反省自己,总会觉得有一些遗憾,如果再来一遍可能会做得更好。如果有个儿子,做爸爸的就有那样一种梦想,或者是一种偏执,就是复制一个自己,删掉很多缺陷,是自己的一个更新版,自己的一个升级版,人总是想做自己的升级版。但对女儿呢,因为这个世界对女人的要求和对男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她没什么要求,只要她健康、快乐、平安、幸福就可以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这种实现自己升级版的机会。即便她遗传了你很多,吸收你的很多东西,但是以女儿表现出来的,和男孩还是不一样。”

篇10:心中的牵挂作文

亲爱的外婆您还好吗?离开您,已经有四个年头,这几年春夏秋冬的轮回,没有我的陪伴,您是否过的好呢?如今,回想往事,仍历历在目。桃树,是我最美好的记忆。您最喜欢桃花,那一树的粉红曾为我编织甜美的梦。小时候,调皮的我双脚一蹬便蹿上树了,然后摇晃枝干,任落英缤纷,那一朵朵粉红的花瓣洒满外婆的白发、肩头,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到处乱蹦。我在上面高兴的叫个不停,全然不顾外婆的叫喊,忽然脚一滑,还没来得及大叫,便摔在草丛里。外婆连忙将我抱起,护在怀里哄着。我也是十分不给外婆面子,依旧哭个不停。好不容易停止了哭泣,我跑到树下打了几下大树,才肯罢休。末了,我忽然问:“外婆为什么桃树长得这么高,我这么矮呢?”外婆说:“因为你还没长大啊,等你长大了就有树高了。”“真的呀,那太好了,我一定会长高的。”外婆笑着摸摸我的头,望着那棵桃树,目光深远。

然而,外婆终没有看着我长大。那一天夏天,是我最不愿意想起的。那一年外婆的身体一天天衰弱,每次回去看她,都是病恹恹的,让人心疼不已。窗外的桃花也没有往日开的艳,是无人料理的缘故吗?盛夏的一天,噩耗传来了,外婆不行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火急火燎的往回赶。晚了,还是晚了,就差一点,我也能与外婆见最后一面。而我看到的只是冰凉的,停止了呼吸的身体,听舅舅说,外婆临走前嘴上念的只有我。天意弄人,为什么让我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我抱着桃树痛哭,却也无济于事。那一个夏,悲伤寂寞。

外婆,远在天堂的你,有没有看到满树桃花,有没有闻到那沁人芬芳,有没有感到寂寞孤独。您知不知道,您的孙女已经长大,已经不是年幼无知的孩童。您不必担心,她很好,她会照料好自己,也会照料好那几株桃树,等待那一树花开。

篇11:心中的牵挂作文

这个元旦节,我过得很沉重。当别人家都在兴致盎然地和亲朋团聚欢饮时,我却接到了姥爷快死的.噩耗。一大早,我就随爸爸赶去姥爷家。姥爷家很远,一路上,我心急如焚,真想直接飞到姥爷的身边。可一半路下来,却忽然莫名地害怕起来,怕车子太快,怕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姥爷。坐在摩托上,只觉得风从耳旁呼呼掠过,好冷!我的心绪如随风飘舞的发丝,纠缠着乱成了一团。

路终于到了尽头。妈妈早已在门口等我们了。姨也默默地牵过我的手,站在姥爷的房门口,我怎么也不愿进去,因为我实在不敢看到姥爷难过的样子。好久,我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房间。姥爷平躺在床上,头发更加花白了,乱篷篷的胡子衬着那尖尖的脸,显得格外的黑瘦。我努力压制着心中的悲痛,不让自己哭出来。然后转身大步走向门外,仰起脸,假装自己在晒太阳。然后,伤心事还是不时地钻入耳孔——是外婆在哭诉,姥爷已经好几天没吃一点东西了,只靠喂一点点水拖到现在;妈妈也哭开了,说姥爷昨天还抓着她的手,不肯让她离开,嘴里喃喃的不知在说着什么未了的心愿……

一上午,便沉浸在无边的悲痛中度过。下午,随妈妈返回时,天空中忽然飘起了雪花,风卷着大片的雪花漫飞着,似乎也在为姥爷而心碎。

接下来的两天,我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电话铃声也变得像警铃声一般可怕。

上一篇:音乐人教版6年级目录下一篇:小区供电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