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牵挂的家乡作文

2024-04-18

我牵挂的家乡作文(精选6篇)

篇1:我牵挂的家乡作文

我牵挂的家乡作文

【参考文章1:我牵挂的家乡小巷】

风筝升天,禁不住丝线缠绵;大雁南飞;忍不住频频回望。岁月易老,世事难变,唯一不变的,是故乡小巷深情的牵挂。故乡坐落在重庆安居古镇。

北京的特色是胡同,上海的特色是弄堂,那重庆呢?不同于北方城市的是,重庆有着最清灵的特色——小巷。小巷的砖很绿;小巷的瓦很青;小巷的人很善;小巷的情最暖。

坐落在中国的西南,重庆小巷集结了西北汉子的豪迈与江南女子的温婉于一体,乍一看什么也不是,其实也什么都是。

走近每一条小巷,都必经一条约莫五六米的狭窄小道,那两边的石壁硬是被硬生生的掰成两半,硬是分开了能容一人通过的小道,一依如故乡的人,硬是在西南的荒蛮之地,辟出了一座人尽皆知的大山城——重庆。踏进小巷,没有那种江南清新的气息,也不是那种北京胡同湿霉的感觉。是那种青苔潮湿的人情味儿,是那种干燥瓦砾的生活味儿,是最原始的味道!周围的石壁上映满潮潮润润的青荇,地上的石板嵌进了一粒粒干燥的石子,踩在上面有点硌脚。却也有一种别样的舒适。

还没来得及感受小道的魅力,就到头了,一头扎进了巷子。细细打量一下小巷,西北边塞的豪迈和江南水乡的温婉融合的恰到好处。轻轻的参差石板覆盖着地面,来来往往的人们磨平了石板,石板光滑,明亮,向小巷尽头延伸出去。与那窄窄的小道相比,巷子就宽敞了许多,虽不能与城里的街道比拟,却也有大约七八米宽。两边立着几排参差的房屋,有些未整理过,灰色的瓦上覆盖着厚厚的岁月,吱吱呀呀的老窗在半空摆动,发出凄怨的声音,门楣上生着锈迹斑斑,屋里的主人换了好几代,惨诉着一个多世纪的悲哀。还有些重新修筑了一遍,显得美轮美奂。朱门红柱,雕花木栏,镂纹窗棂,漆红碧瓦。一派古典大户之气,于众户青瓦灰墙的平房中显得格外瞩目,这便是那小巷中明清重臣的败落子弟的居所,也颇有历史的书卷气。

巷子中,并不嘈杂,但也是七七八八的声音漂浮不定。最牵挂的,便是那一声一声的吆喝。天还未亮,鸡还未曾报晓,便听见轱辘在石子地上点过的嚓嚓声——是小贩推车来了。带小贩们摆好一摊车的货物,鸡开始报晓了。然后是一家一家拉开布帘,从窗里飘出煎蛋在锅里爆裂的油花生。不久,约摸半个时辰,便有妇女挎着菜篮推门出来,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孩子们也三三两两地出来了,手里拿着弹珠,呼朋引伴。一群一群地蹲在一起,传来嬉笑的声音。再不久,吆喝声就响起了——“卖菜勒,又轻又嫩的瓢儿白勒!”“茶蛋茶蛋,现煮的勒!”一声接着一声,一波接着一波。身影在本就不大的巷子里回荡了几下,便消散了。集市渐渐热闹起来,小巷里人不多,但一声一声地讨价还价仍是把小巷填充得丰盈充实。妇女们挎着装满菜的篮子回家叨唠中午饭了,小贩们也该散了。太阳骄傲地立在天上,从两边参差的房屋缝隙里,透下刺眼的光——小巷进入了最懒的天儿。

小巷的一天从吆喝声中苏醒,也在吆喝声里结束。只不过,这吆喝可不是小贩的.吆喝,是母亲唤着孩子们回家里吃夜饭的吆喝。傍晚,炊烟袅袅,太阳挂在山上,摇摇欲坠。孩子们还没玩够,能再拖一会儿就再拖一会儿。不一会,各家灯火通明。母亲们撩开布帘,一声一声温情的呼唤——“小雨,回家吃饭了!”“姚姚,吃饭喽!”孩子们禁不住饭菜的诱惑,也结伴回家了。小巷此时只剩下炒菜的滋滋声,陷入了深深的宁静。晚饭过后,老太婆们一个接着一个搬着小板凳出来乘凉,一人一把小扇,闲话家常。待天全黑时,也就纷纷回家了。小巷深深的睡去……

忘不了小巷的深情牵挂,因为小巷的砖还是那么绿,小巷的瓦还是那么青,小巷的人还是那么善,小巷的情依旧那么暖……

【参考文章2:我牵挂的家乡】

牵挂家乡的那山、那水、那人,那纯朴的家乡情如藕丝般牵连着我……

家乡——多么神圣的字眼啊!家乡给了你生命,让你来到这个七彩斑斓的世界;家乡给了你思想,让你从一个不懂事的娃娃成了知识渊博的小大人;家乡给了你希望,让你在失败时看到光明。

我的家乡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那儿有山有水也有人。让我一直牵挂着家乡……

牵挂家乡的水。

那水温柔而又暴躁。温柔时,天也跟着明朗起来。水,静如平镜,如不是用手去抚摸,还以为它是静止的呢。水,清如水晶,鱼虾们在水中尽情地嬉戏,那水清得晃你的眼。暴躁时,天也阴沉着脸还下起了大雨。水再也没了那份柔情,在河中横冲直撞:一时与岩石撞了个满怀,飞出几滴眼泪;一时跟大山碰了个头,溅出几朵泪花。可别看它以前的温柔,它可猛了:山可被它冲垮,石可被它冲碎。这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不差于钱塘江的潮势。这水一直流入我的心田。

牵挂家乡的山。

那山不像泰山巍峨肃立,也不像济南的山四面环绕。它如同天上的云彩变化多端。你看!那座山昨天不是乌龟吗,今天怎么成了公鸡了?在看!那座山不是在东边吗,现在怎么到了西边了?真叫人琢磨不透。不要奇怪,这就是雾的大功!山伴着雾,雾伴着山,成了人间“山市”保存在我脑海里。

牵挂家乡的人。

家乡的人们,四季都在变。春天,人们播种耕耘,盼着夏天。夏天,人们捉鱼捕虾,盼着秋天。秋天,人们采摘果实,盼着冬天。冬天,人们和家团圆,盼着春天……这盼着、盼着的家乡情感染了我。

家乡的山、水、人、情,何不让我时时牵挂呢?

牵挂我的家乡……

篇2:我牵挂的家乡作文

他们是天底下最最可爱,最最神气,最最活泼,也是我最最喜欢的小鸭子,我却把它们弄丢了,他们现在还好吗?

鹅黄色,毛茸茸的样子,眼里满是天真,第一次看见,,我就缠着妈妈把它们买下了,只是因为它们很可爱。

这一对小鸭子还真不认生,才到家,就嘎嘎地左瞧右瞧。我找棉絮给它俩垫,也不懂得机警地探两下,就那么爬进了 , 好像还对我嘎嘎得道了谢。

如果有了新主人,你们还会爬进软软的小窝或是溅她一身水吗?

我们才认识半天,它俩就当我是半年的朋友。我从没给那么小的鸭子洗澡,也不请教,就胡乱开洗。像洗皮球一样吗?我给它们擦了无数次肥皂,怕他们洗不干净,很用劲地擦,他们躲闪着,像两个调皮的小精灵一般,躲着我。好不容易才逮到,本来想按进水里洗干净的,可才按下一半,就“扑”地一声扬起脑袋,甩了我满脸水,还得意地扬着羽毛,把剩下的水甩在我手上。好像在笑,我看见他们的嘴咧开了,很调皮。

二十几天过去 , 我开门,却没见着那两个会笑的影子,好像是早上,他们被我放在楼下……家里,楼梯,院子,空空如也,我把我的小鸭子丢了,我的小鸭子没有了。

于是,总想起它们,想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好还是不好?快不快乐?有没有长大……还有,会不会再溅得别人满脸水。

篇3: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所牵挂

(1) 选材陈旧。“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原以为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会“百花齐放”, 甚至不乏感人之作, 结果学生写的是一些老掉牙的故事, 什么第一次学炒菜, 爸爸教“我”学骑车, 深夜母亲送“我”就医, 等等, 让人读来, 味同嚼蜡。这些似曾相识的素材, 毫无新鲜之感, 使人倍感悲哀:我们学生的生活竟是如此单调且枯燥无味吗?

(2) 语言表达无个性。学生文中表达方式多采用记叙, 记帐式的讲述, 直接抑制人的阅读愿望;偶有几处抒情议论, 也是无关痛痒的“呻吟”, 或是干巴巴的“呐喊”。

以上两个问题归纳起来, 似乎也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这已经是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了。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 我们语文老师在这些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作为教育的一方, 老师是煞费苦心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受教育的一方也是这样对作文“满腔热情”吗?如果作文教学成了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 那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成功吗?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联系到自己的写作经历, 自己哪一次成功的写作少得了一番如妇女生产般的苦痛呢?而学生的作文练习会有如一个母亲十月怀胎般的期待吗?会体会到一位母亲听到婴儿啼哭时的那种幸福吗?没有!他们既没有等待中的付出, 也没有太多成功后的快乐。你看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基本就是面对文题, 根据老师的分析和指导, 当堂写就作文。

作文伊始, 如果我不横加阻拦, 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很多前后左右的同学会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他们在互相倾诉不知该写什么的苦恼──真是其情也哀;还有一些同学在忙着翻各种“作文选”———倒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不管怎样, 在一番搜索枯肠之后, 大家都“有话”可写了, 一篇“大作”就此诞生。写的是什么呢?前文已有描述, 这个“馍”不管是别人嚼过的, 还是自己嚼过的, 反正一次作文结束了, 万事大吉。等到下一次作文, 看看分数和评语, 再受一次“煎熬”, 又一次作文过了, 又解放了。学生对上一次的作文牵挂了吗?没有!学生会牵挂下一次作文吗?也没有。这是理所当然的, 对这一次作文都唯恐避之不及, 谁又会期待下一次写作的到来呢!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不热心于作文, 对作文当然也就无所“牵挂”。我想这正是学生作文水平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一个写作的人应该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写作。对写作“心事重重”的人, 他会有写不完的事, 说不尽的话。即使日子平常单调, 好像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他也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与差异, 甚至在似曾相识的时空里有所感悟。

牵挂作文, 其实就是牵挂生活。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从作文角度讲, 我相信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学生总是琢磨着今天有什么值得我写作, 有什么去作为我的笔底收藏, 那么他就会留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譬如路边的一草一木, 譬如身边那个人的一颦一蹙。他也就会主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会及时捕捉自己哪怕是一瞬间的想法。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就会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一双明察秋毫的眼, 也就有了洞悉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把世间的一切都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不经意间他也会“妙手偶得”, 见别人之所未见。如果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那么这种积极的对生活的牵挂就是对写作最好的准备。这是一种思维的准备, 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相反, 一个对生活没有牵挂的人, 即使是再美好的事物, 看在眼里, 也会视而不见;再美妙的天籁, 听在耳边, 也会充耳不闻。如果学生听凭好事物悄悄在眼前溜走, 久而久之, 面对再好的东西, 他不会也不懂得珍惜。他的心早已裹上一层厚厚的茧, 思维也僵化得没有一丝缝隙, 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我们有的家长, 一片苦心, 带着孩子满世界找“生活”, 以为孩子的生活不够丰富, 天南海北领着孩子“长见识”, 结果长城也攀了, 沙漠也去了, 回到家一写作文, 还是没得写, 还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说作文离不开生活, 不是说要刻意摆弄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样式, 也不是说外面的世界才精彩, 应该说生活就在身边, 我们就在生活之中, 只是需要你一颗关注的心。如果我们漠然地看着世界, 把作文看作是游离于生活圈之外的事, 那么就是走遍地球, 又有什么话好写呢?

写作会使人目光敏锐起来, 认识清醒, 对生活更亲近, 更洒脱。我们一些学生看到别人的好作文, 说人家写得好, 文中这个事儿, 自己也经历过, 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自己怎么就没写出来呢?你让他也学着写一篇, 他又会说好像除了这些事儿, 也没什么好写的了。这就是虽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外的人。天天生活, 偏偏又没有生活。

如何让学生“记住”生活呢?很多语文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做法, 那就是让学生写日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不能让学生的日记成为一种“苦记”, 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尤其是在有升学压力的情形之下。日记可以写成“一句话记事”, 或是冰心小诗式的“零碎的思想”, 这样做表面看是让学生积累一些材料, 实则让学生“牵挂”着生活, 保持着一种写作状态。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 有的学生明明有表达的欲望, 却表达不好, 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这还是“牵挂”的问题, 只不过“牵挂”的方向不一样罢了。一个牵挂写好作文的人, 一定会揣摩如何去表达。就像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得到心爱的玩具, 他会想如何向家长开口呢?怎样的措词怎样的句式才会让他如愿以偿呢?他会充分考虑表达的效果, 哪怕他失败了。同样, 我们的学生如果在意他的写作, 他就会留心语言的积累, 语言的表达技巧, 并且在习作中运用它。有一次我带学生欣赏《母亲的诗》一文,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这几句很美, 学生也很喜欢, 我激发学生说, 把诗中的意象换了, 重写这首诗怎么样?在我的示范和指导之下, 大家当堂写出了以下几句:“燕儿呢喃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知了声声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枫叶飘零把秋天的门推开了/寒梅绽放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同学们乐了, 说大家都是诗人了, 作诗就这么简单呢。我想学生如能把这样的尝试坚持下来该多好啊!

我总认为, 牵挂写作的学生, 会有意无意地吸收别人的语言, 把别人的话“据为己有”, 哪怕开始是依葫芦画瓢。坚持阅读, 寻章摘句, 模仿借鉴, 丰富语汇, 提高认识, 进而有自己独特的表达, 这正是许多学生的作文成功之路。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问学习方法, 我想向诸君上陈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是极陈旧, 极笨, 极麻烦的, 然而却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就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 笨是笨极了, 苦是苦极了, 但真正做学问的人, 总离不开这条路。”我想在读书中养成积累的习惯, 集腋成裘, 写文章时就会信手拈来, 不会有语言表达之尴尬。学生能否坚持阅读和积累, 会做到什么程度, 说到底还在于他牵挂到什么样儿了。

事实上, “会”作文的学生, 往住对以上两方面都时刻“牵肠挂肚”, 并能巧妙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为什么有的学生脑中有佳句, 笔下无妙文呢?因为摘录、诵读是吸收, 是静态的积累, 作文是释放, 是动态的组合, 这不是简单的“一进一出”的问题。作文说到底就是用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来传递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并遵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将之联缀成篇。它的实质就是在语言和生活 (思想) 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结合如果贴切自然, 那么文章就文从字顺, 摇曳生姿;结合得勉强、生硬、粗糙, 则言不由衷, 辞不达意。作文“讲究”的学生, 总是很注重用恰当的语言来再现生活。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 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它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种寻求注定了是一种艰辛的过程,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的学生肯为找到这样的“惟一”而“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而另一些学生却不愿为此劳神费心。结果同叙一事, 共写一景, 有的学生语言鲜活如生活, 充盈着灵气, 有的则文句不通, 如清汤寡水, 淡而无味。语言与生活的结合是一个于他人难以察觉的隐性过程, 至今好像还没有人能够指出这其中的普遍规律来。但一个肯为作文倾心的学生, 他的丰富积累在特定情境的激发下会与相应的生活不期而遇, 成就佳作。相反, 一篇不如人意的学生作文, 做老师的可以指出修改方向, 但能帮他跳出原来的窠臼吗?往往不能, 因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最好还是用他自身的语言储备去完成, 如果硬是这么做了, 也是越俎代庖, 于事无补。作文精批细改了, 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在原地踏步呢?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牵挂”着寻求语言与生活的结合, 又当引起我们语文老师足够的重视。

虽然如何让学生“牵挂”作文, 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我们探索, 但如果我们从写作教育 (而非写作教学) 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去研究对策, 必定会有较大的收获。

篇4:我牵挂我的爸爸

牵挂一个人,既痛苦又让人幸福。

我的爸爸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常年在外村打工,但为了照顾家里,他每天坚持回家,而他的交通工具便是那辆破旧的摩托车。

爸爸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一段十分危险的路,那段路,又高又陡,刚爬上山顶,就要飞驰而下,即使坐过山车也没那条路恐怖。在那里曾发生过多起交通事故,路的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太险了!

为了养家糊口,爸爸必须每天穿梭在这条危险的路上。爸爸常说:“为了你们,值!”。

平时,爸爸总会在5点准时回家。可这天,已经5点半了,爸爸还没回家。我心里想,爸爸骑摩托车一向小心谨慎,一定是有事耽误了,别瞎想,爸爸一定没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6点了!就算有什么事也不至于耽误到现在。于是,我急忙拿起电话,一连给爸爸打了20多个电话,但爸爸一个也没接。我推测,一定是路上的摩托车声音太大,爸爸没听到电话声,没错,一定是这样的!我不敢往坏的方面想。

正当我憧憬在自己的推测中时,时钟滴滴答答的响不停,已经6点半了!我忐忑不安起来,心如刀绞,失去了自信。在焦急,害怕了十多分钟后,我最终还是骑车去了那个路段。一想到爸爸倒在血泊之中的样子,我不禁吓得浑身发抖。庆幸的是,爸爸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在高兴了几分钟后,我又陷入了绝望——那爸爸现在……在哪呢?还是回家看看吧!

回到家后,已经7点半了,我越想越害怕,但却不能停止思考,仿佛天塌下来了。我不由打开手机一看,里面有爸爸打来的多个未接电话,我兴奋的向爸爸打去了一个电话……

山西省沁源县第二中学170班

点评:

小作者通过心理描写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字里行间传达着对爸爸的“牵挂”。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感到的是小作者满满的幸福。首尾呼应,浑然天成。

指导教师:张 辉

篇5:我心中的牵挂作文

轰—————雷声轰响,狂风冲撞着窗的声音。好像就在心房的旁边,我用尽力气呐喊着。一时之间,闪电闪亮了房间里的一切,撕裂了夜。我从床上弹了起来,梦到的又是被埋在废墟下的生命在撕吼。每个晚上的梦都反复无常,却始终围绕着那个真实的噩梦在发生。

再也无法入睡,生怕一闭上眼就是地动山摇。上网,又看到了那些孩子们失去至亲后,疼痛的脸,毕竟我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物,心在这一刻痛了起来,那些脆弱的生命,就像一根软茎,一辗就碎。

虽然不想再去看有关报道,却还是时时刻刻守在电视之前关注着相关频道,仿佛隔着电视荧幕就是守候着他们;就算是自私,为了不再让自己心痛而不再去了解灾区生命的情况,也还是制止不住的去翻阅报纸,去为死去的生命绘出一篇一篇的悼词,去为生还的生命唱出一首一首的安抚之歌。于是,越来越克制不住自己,心中的那一丝牵挂已经化成了血液,流淌周身每一个角落,最终就成为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东西。

生命如此般脆弱,我们应该学会珍惜。驻留在心底的生命是永恒的。灾区死去的生命在我们心里快乐的生活着,活着的生命在我们的祝福里活着,所以,他们是永恒的。是否真的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了。如何保护好生命了。就让这一丝的牵挂转化为一线警音吧。

关上电脑,低头闭眼,默哀。

回到床上,继续我未完成的睡眠。

篇6:我心中的牵挂作文

小时候,父母在外地工作,不得不把刚生下来的我托付给爷爷。于是,年幼的我和爷爷奶奶生活着。爷爷是一个脾气很古怪的人,有时像个老顽童一样,有时却古板,很严肃。所以我对爷爷是即亲切又敬畏。

就这样,我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了十年。然而,在我上四年级时,爸爸妈妈却从外地回来了,说要带我去城里读书。我自然很不情愿,就一个人默默地流泪。但爷爷却说:“孩子,爷爷有个心愿,就是希望你成才。城里教育好,你就去吧。”在爷爷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我跟父母走了,背着爷爷的心愿走了。来到了那个陌生的地方,就像一条小鱼从小河游进了大海,可大海太大,我也有些受不了了。我思念我的小河,思念我的爷爷奶奶。我受了委屈,一个人就暗暗地抽泣,但我为了爷爷,我咬紧牙关,继续生活着。渐渐地,我习惯了城里的生活,也有了许多好朋友,但我对爷爷奶奶的那份思念从未减递。却随着时间的递增越来越浓烈。

于是我带着对爷爷奶奶的牵挂和思念默默地生活着。只有在放长假的时候我才能回到爷爷奶奶的身边。但长假对我来说还太短了,我舍不得和爷爷奶奶分开呀!

每到分别的时候,爷爷总是微笑着,奶奶摸着眼泪送我上车的。我知道爷爷是个坚强的人。但他一定已经在背地里哭过了,因为他那红肿的眼睛说明了一切。我明白爷爷并不希望我走,但我深深的知道如果我哭了,反而会触动爷爷的心弦,爷爷会哭的更厉害。于是我也强忍着泪水尴尬地微笑着上了车。我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为了爷爷奶奶的心愿一定要走出去,去实现爷爷奶奶心中的那份梦想。

小鸟飞走了,带着她对树林的思念和牵挂飞走了;

鱼儿游走了,带着他对小河的眷恋的热爱游走了;

上一篇:听专题报告的心得体会下一篇: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两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