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应该如何预习

2024-05-26

小学语文应该如何预习(通用10篇)

篇1:小学语文应该如何预习

(一)、培养认真看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按阅读顺序训练学生读书先看题目,然后粗读,了解课文梗概,再细读逐字逐句地理解全文内容;最后根据课后习题要求,精读深思,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层次和中心思想,写好学习提纲和读书笔记。并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读物的阅读方面去。

四年级学生在读课文时,学生在读书时要做到手脑并用,不仅要划出生字新词,利用拼音读准字音,利用组词或看插图理解词义,还要运用读、划、注的方法阅读课文,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词语、中心句、段落、疑难问题等。在边读边想的同时,细细品味文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处理材料,以及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所要说明的人、物、事、景的。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体会,用三言两语写在书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不仅是学习的准备,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四年级学生的预习习惯处于提高阶段,更要抓好课外预习,让学生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等。按“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要求,从粗读、细读、精读中理解课文,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习思想,解答疑难问题,进行效果检查。每次预习都要确定一个重点,布置适当的预习思考题,逐步提高要求,强化制度。

(三)、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在课堂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三心”,即在倾听时做到:

一是认真:无论是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和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

二要耐心,学会尊重。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

三要边听边想,在听取他人说话时,有选择地接受,做到“听”、“说”、“思”并重,相互促进。逐步学会补充发言。

(四)、培养书写工整、乐于识字的好习惯

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五)、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篇2:小学语文应该如何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并概括课文大意。

3、理解文章重点语句,或是读后的初步感想和不懂的问题。(标在书上或者课文旁边)

篇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预习

一、预习的好处

(一) 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 在上课时可以认真听讲,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积极主动性。

(二) 有利于听课时跟着教师讲课的思路走。预习可使学生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增强, 可明确哪些知识应该重点关注, 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 做到心中有数。

(三) 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 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这样, 疑惑易解, 听起来轻松、有味, 思起来顺利主动, 学习效果较高。

二、如何指导小学生预习

(一) 课前预习指导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并根据由难到易、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和原则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包括布置的预习作业要难易适中, 数量也不易过大。然而, 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通过有目的的设问、精心指导和细心评价等来不断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监督和引导,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该文本的特质来合理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预习作业必须遵循具体化、精思化和求异化的原则。也就是说, 在进行预习作业布置时, 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而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 达到较高的训练目的。同时要对预习内容进行合理筛选, 务必使学生的各个感官都被调动起来, 通过积极思考和质疑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所谓“精思化”, 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 而是要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让大脑充分运转, 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 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 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 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 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起其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 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求异化”, 是指每位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效果是不同的, 存在着差异性, 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感受、体验和理解层次深浅不一,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 围绕教学重点, 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 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 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 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 精心设计训练, 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例如, 我们在教六上的课文《姥姥的剪纸》时, 除了常规的预习外, 还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 安排重点预习的内容。这篇课文中的多音字比较多, 例如:左邻右舍 (shè) 、择 (zhái) 、菜调 (tiáo) 、皮蛋刁难 (nàn) 、数 (shǔ) 九隆冬、三伏盛 (shèng) 夏;还有些读轻声的字:工夫 (fu) 、庄稼 (jia) 、机灵 (ling) 鬼。另外, 本课还有些看似贬义的词语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却变成了褒义词或中性词。例如: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我们也可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些词语, 所以我们在第一课时的预习要求中让学生关注本课的多音字和轻声, 以及上述的那些有特色的词语。第二课时, 我们主要通过感受剪纸作品, 来体会姥姥的勤劳善良、心灵手巧, 以及“我”与姥姥的浓浓亲情。所以我们让学生在第二课时的静心默读, 思考感悟时着重让学生找到文章中描写剪纸作品的句段, 并通过对字、词、句的揣摩, 从中感受姥姥的品质以及我与姥姥的感情。

(三) 合作预习

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 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 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形成自学的风气。

合作预习首先针对的是一些较有难度的课文和片段, 例如文言文教学、名著片段解读等, 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来集中进行讨论,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来选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以期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其次, 可以针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要求学生先相互交流解答, 实在解答不了的再向教师或者家长请教。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和合理想象的能力, 也培养了其合作互助的意识。

(四) 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

家庭教育在目前而言, 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它并非可有可无, 而是一种有效的, 甚至是最初的对学生的教育, 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 应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家长在学生放学回家后, 也及时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抽检, 对于子女不懂的问题及时解答和查阅相关工具书, 对于孩子正确的、合理的想象予以鼓励和支持, 对于孩子错误的想象力和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而不应该把教育的重担完全施加在教师和学校身上。

三、结语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 做好了语文学习的预习, 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而有效率的学习, 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又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就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要求而言, 以学定教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准则。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要求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展开, 必须利用各种条件和途径让学生学先于教, 也就是说, 学生的预习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必须首先让学生自己先预习和学习, 带着问题进课堂, 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点拨和评价, 使其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从而变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启发性教学模式, 这其中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篇4: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预习从字面上理解即在老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预先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的矛盾的转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习惯和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能够拥有高效率的预习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课前预习的效果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的预习只限于认识课文里的生字词语,给课文标注自然段,对于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知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则不求甚解,甚至不管不顾。像这样低效至无效的假预习能对语文课堂教学起什么作用,其效果不言而喻。

我个人认为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养成科学有效的预习习惯。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研究和做法。

1.在教学中,我根据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再结合班上的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老师布置。老师只要作一些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可以了。

所謂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讲《梅花魂》一课前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说说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3)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4)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6)“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7)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2.课前预习的其它方式

课前预习,除了上述的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归类式预习、合作式预习、开放式预习等。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指导预习的范例则起到种子、酵母的作用。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合作式预习一方面指对于一些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困难,学生之间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针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课文,让学生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指导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新高一学生应该如何预习

预习中,—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的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二、阅读与查资料相结合

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生词和不懂的内容,要立即查字典、词典和其它参考资料,把生字、生词在书上注音、注解。

三、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四、不要全面预习

预习时,不要—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先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五、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

篇6: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西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曾霞

[摘要]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丰富的预习方式,并进行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预习;方法;指导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抽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掌握要学课文的有关内容。但现在好多家长忙于事业、应酬、娱乐,疏于孩子的管理与辅导,多数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预习能力和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通过各种评价、激励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语文预习能力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就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创造的快感。

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预习作业并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培养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就直接说回家预习某某课,但是没有教学生怎样预习的方法,学生有的只是读一读课文,有的学生人连课文都可能没有读通顺就草草了事,这样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每个学生个性、能力、习惯差别很大,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

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如何来落实这项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讲究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等内容,涉及课外知识还要查阅有关资料,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内的阅读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预习要求:①读通、读准课文,②自学生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③通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④细读课文,自学质疑,找含义深刻的句子,做好标注⑤尝试解答课后思考题,做好标注⑥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又如六年级口语交际习作二《民风民俗》,提出预习:①搜集资料,了解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戏剧、文化遗产特点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②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上台展示③可以表演、解说等。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课前让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1)读:把课文读通顺(至少读5次);(2)圈: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划出生词。(3)动:动手给生字注音、组词;(4)标:标上每个自然段的序号。(5)问:在不懂的地方画上小问号。预习完后要求家长签上字,第二天上课时,经检查,学生预习完成的较好。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预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落实了高效课堂。

2、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反复培养训练。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如,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在课堂上开展预习生字词大比拼(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读字词),看谁组的词多,谁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字词等。二是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要认真检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三是开展有效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很多同学为争取到交流的机会,在预习时会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3、科学的评价,激发预习兴趣

学生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评价,给予学生一些激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检查时,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作业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看看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再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

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感悟时,教师评价:“预习得认真,到位。预习时读得真仔细”等。在字词检查时,学生不单是会认生字新词,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们提示读音,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记字的方法,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教师可说“你真是个识字大王”。朗读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有的学生就读得又有感情,又流利。这时,教师就应及时予以表扬:“预习时你肯定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了。”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

评价主体上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的评价。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要突出差异性,不能以同一标准来度量。

篇7:谈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谈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本学期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发现问题。

1、问题一:为什么预习在学生眼里根本就不算作业? “真是无语了,怎么回事啊,明明是叫他们昨天预习好的,今天上课都跟不知道似的,手都不会举的„„”办公室的同事又抱怨了。是啊,似乎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想,也许有这几点。老师自己不重视预习。傍晚布置作业,其中有一项是预习下一课,自己都觉得这算不上一项作业,形同虚设。学生不重视预习,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甚至部分学生干脆就不进行课前预习。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以为语文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写写字词。看到有预习这一项,很高兴,数有几项作业的时候往往不会把它数进去,反正老师也看不出来我预习了没有。家长不重视预习这项作业,给孩子检查的时候也就问一下而已。久而久之,预习就真的变成了可有可无。

2、问题二: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预习。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在班上我问过我的学生,老师让你们预习你们都怎样预习啊?学生回答说把课文读一遍,然后再划出生字新词读一读,读会了就预习完了。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老师的放任自流或要求过死,导致学而无趣。老师的放任自流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不闻不问,不作任何要求,要求过死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千篇一律,比如:课文你得读两遍,哪几个字你得划下来查字典注音,哪些词语你得查词典解释含义,分段落写段意,等等。结果是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可言,只有做预习练习的“不自主”。这样缺少正确的引导或是要求过死,都导致了学生对预习的茫然。

3、问题三:老师缺少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就我平时的教学来看,虽然我也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文,却没有给学生讲要怎样去预习,比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立足于词、句、段、篇,你要注意什么;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立足于阅读感受,你应该如何提问等等。学生不知道,老师也没有讲,似乎以为这些事情是学生都会的,就不 应该是 老师讲的东西。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自主”,老师不应该过问;另一方面可能是老师对预习的研究不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也就很简单草率:课文读一读,抄写字词两遍。时间一长,学生既不会预习的方法,也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也就不去预习。

二、改变现状,做到有效预习。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就不难解决,那么面对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如何来改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变现状?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1、重视预习指导,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必须做到对预习的指导到位,而且要循序渐进。

首先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必须要有具体的指导,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对学生有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其次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预设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了。当然,关于学段的时间观念是一个最低要求,学生如果能较好较快的发展,那么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进取愿望。

2、预习的指导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其次,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3、预习的检查——预习评价。

以往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检查,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篇8:小学语文应该如何预习

一、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意义

1.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标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他们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 能独立自主地探究新的知识。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因此,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意识和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预习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阅读、独立分析、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经常要使用工具书, 查阅相关资料, 搜集、处理信息等, 所以预习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大有裨益。

2.预习为学生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预习, 学生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对生字词有初步认识, 也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这就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一定会发现问题和提出疑问, 如此, 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 从而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 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带着问题上课, 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 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预习为教师的教学准备与教学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依据。预习不是形式, 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 教师在课前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能够及早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可以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探知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困惑点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 有的放矢地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工作。

二、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策略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绝非朝夕之功, 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小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的限制,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预习多加指导。为此, 下文详细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策略。

1.明确目标, 任务适当。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高, 不知道怎样预习, 他们通常只是粗略地读一下课文, 对课文内容却了解得不深刻, 对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不求甚解。因此, 教师要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学生的预习, 给他们指明预习目标和任务, 如通读课文, 读出感情, 掌握课后生字词等。这样学生预习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有针对性地预习, 逐步了解该预习的内容和预习方法, 并在以后的预习中举一反三, 从而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2.分层设计预习目标, 因材施教。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 按照目标去预习, 并且预习效果很好, 而有的学生尽管也预习了, 但读课文时还是不够流利, 遇到生字不能主动查字典, 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够, 不能很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除了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外, 小学生还有一个共同弱点, 即他们理解事物往往是孤立的, 不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 反映在阅读上就是他们理解的课文内容支离破碎, 抓不住文章重点, 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对此, 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及心理特征, 给他们安排不同层次的预习目标。

3.抓住教材特点, 灵活安排。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订, 是将同类体裁或题材的课文归为一个单元, 各单元的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 预习目标的设定还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使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比如, 对于写人的文章, 学生预习时要重点明白写的是谁, 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对于记事的文章, 学生预习时要明确写了什么事, 能否口头复述事情的梗概;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 学生预习时就要知道写的什么景、什么物, 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景物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等。

4.适时指导方法, 热心教导。对于不知如何预习的学生而言, 预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于学生自主预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让学生在预习时大胆质疑, 试着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难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 如让他们写故事梗概, 找出关键词, 找出优美的句子等。这些方法是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养成的向导, 教师要耐心地指导他们学会多种预习方法, 让他们根据文章内容、难度和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让他们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5.自主出题, 展示个性。自主出题即学生根据自学情况,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等自问自答, 自主出题。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课堂作业或考试题等题型出题, 丰富自主出题内容和形式。学生可以自主出题的内容很多:如读音方面的练习, 多音字组词、辨别读音、难读字注音等;识字方面的练习, 如写字小提示, 练字场, 形近字、同音字组词, 查字典等;词语方面的练习, 如词语搭配, 找近义词、反义词, 分类积累、抄写, 造句等;还有各种句子练习、写作练习等。学生在自主预习中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写写读后感、小练笔等。这样学生从每一篇课文的预习中都能不断积累, 不断创新, 不断进步, 从而整体上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语文新课标提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多方面努力, 其中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以实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 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篇9: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教学;有效性;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56-01

预习教学是所有学科都所拥有的,它主要是指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就会能够自己悟出一些知识的道路,也就学会了知识,对哪些知识不理解,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更加注意听讲了。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听课,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上,听课时就产生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就能充满自信,这正是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一种心理优势。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研究情况谈谈提高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一、激发预习兴趣

学生预习是一个较大的困难,得需要学生有着积极的主动性,否则自己去学习知识是很难的,学生自己预习也比较单调枯燥。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如果学生的预习作业,一直是老师所布置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权利,就一定会削弱他们预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优秀、爱动脑的学生更是如此。此时,预习内容自由选择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一定会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成立预习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者重视预习质疑,让学生主动思维。无论是自主选择预习作业,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预习,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从不同起点主动走向新的学习之旅。

二、科学评价

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主预习效果的评价应采取小组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评价为主,进一步提高自主预习的有效性。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思想,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个人其实都有惰性,小学生年纪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一此两次三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果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会有认真做的动力。同时,还应形成另一个检查机制,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三、抓住重点进行预习

新课程实施至今,有些教师对“训练”二字仍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预习中强化语基环节必不可少。课前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不少教师讳“讲”如深,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该细嚼的地方还它个细嚼,该慢品的地方还它个慢品,该朗读的地方还它个朗读。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这种“点讲”决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烦琐分析,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仍要扎实“双基”,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講,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

四、优化预习方法

刚开学的时候,虽然布置孩子回家预习,但是因为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而且有些孩子学习不够主动,这项作业的完成与二年级没有提高。我们二年级是这样要求的:1、认真读课文;2、画出生字词;3、标出自然段序号;4、自学生字。开学几天后,我关注到这个问题,结合《语文评价手册》,补充以下几点要求:1、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解决;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完成《评价手册》【预习导航】;4、对查阅什么资料作一定的主题要求,必要时可以简单写下来。通过明确要求,并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能够逐渐步入正轨,但也要警惕他们因为习惯而出现马虎应付的现状。

篇10:小学语文应该如何预习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历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已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努力,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学好语文知识,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教书育人的需要。而“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

预习的主要好处有四个:

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源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则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预习时间有限,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4、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总之,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好办法,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不良的效果。比如有的老师给学生印的预习提纲,项目多、要求高,学生花费很多时间也难以完成,这就会严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不仅是教学艺术,也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学生开始不会预习,因此应该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酌情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在预习课上,老师可以用一篇文章做例子,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一般是:

(一)、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

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跳水》这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谁跳水? 为什么要跳水? 跳水的结果怎么样?……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七子之歌》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和《七子之歌》的资料,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闻一多怀念自己的祖国、渴望回归的真挚情感,以及他强烈的民族自尊感。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太阳》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五)、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六)、完成练习,检测预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通过完成练习情况学生能自我检测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设计预习提纲的原则是:①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②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所以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③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思维。④预习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宣布预习要求,可以老师讲,也可以用大屏幕显示,还可以印发预习卡片。开始预习之前,要让学生复述或读一读预习要求,再让学生说一说,对预习要求不清楚的,教师讲清后,方可组织预习。

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我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达到预习要求的发奖卡以示鼓励,从而激发学生下一次预习的兴趣。

上一篇:小学语文国培学习个人体会下一篇: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合格学校申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