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预习有哪些方法

2024-04-21

小学生语文预习有哪些方法(精选19篇)

篇1:小学生语文预习有哪些方法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所以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篇2:小学生语文预习有哪些方法

如预习《分马》时,先读“训练重点”,明确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掌握详略主次,主要人物应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那么在上课时就要围绕这个重点去思考。读“预习提示”,了解这篇小说写作的背景及故事梗概、主题,有利于读懂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

再朗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弄清了这些,上课分析人物性格时就容易多了。

2 “查”: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等不懂的问题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在预习课文时,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3 “画”:包括在“预习提示”和课文注释里勾画出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文学常识等,便于教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画现文中精彩的词句;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画出课后。练习在文中涉及到的地方等。

4 “批”:指批注。将“画”出的部分作旁批,即对文中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写作特色、课后练习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中。

5 “做”:做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抄写字词,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意(弄清意思)、会用(学会运用)。在笔记本上摘录文学常识、写出心得体会等等。

6 “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教师上课时求得解答。在熟读课文和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篇3:小学生语文预习有哪些方法

为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就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自学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 表现自我。笔者对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进行了初步探索, 下面是自己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让预习题指引学生走向文本

教师在备课要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把预习作业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精心设置预习题。教师设计预习题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一题一题摆好就完了, 而是应根据阅读要求由易到难设置相应的题目, 比如:第一遍读文章你觉得哪些字不认识?文章当中有哪些词语需要加以注意等;第二遍读文章你觉得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第三遍读文章, 你觉得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什么关系吗?你对作者还了解多少?第四遍读文章你想提出什么疑问?……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按要求一步步走向文本, 阅读文本, 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对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做到心中有数, 课堂上就会格外敏感。这样如果在课堂上有哪位同学提的问题引起了自己的共鸣, 学生就会格外兴奋, 就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甚至是激情。

如在教学《养花》一课前,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提纲: (1) 课前调查:你养花吗?养过哪些花?你是怎么养的?有什么体会或收获? (2) 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把句子读通顺。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3) 了解作者:本文的作者是谁?通过查找资料, 你知道了什么?关于老舍爷爷养花, 你了解到什么? (4) 再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老舍爷爷视养花为乐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选取一个方面, 举例子说明。“如此循环”是什么意思?请你把课文中能具体说明“如此循环”的一个句子抄下来。 (5) 联系写法:本文有哪些写法值得你借鉴?联系本册学过的课文举例子谈一谈。

二、让学生学会在预习中质疑问难

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预习要求的同时, 更要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 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 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 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问题愈多, 好奇心愈强, 兴趣愈浓, 注意力就愈集中, 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 学生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 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 情绪高涨, 其乐无穷。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篇文章, 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疑难问题, 在“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 互相交流, 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 把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归纳如下: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鱼游到了纸上”?鱼是怎样游到青年心里的?“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 边读、边思、边议, 以学定教, 学生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心, 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养花》一课,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有喜有忧, 有泪有笑……就是养花的乐趣。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呢”这一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通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能在预习时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 能把问题提到点子上, 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三、让预习评价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加强指导和监督才能使其达成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预习情况的检查与反馈, 是品质培养的关键。而对于预习完成情况的评价, 可以从增加评价者入手, 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采用教师考查, 学生互评和家长监督相结合。

教师对于学生的预习应及时的检查, 作出评价。评价预习的方式也要灵活掌握。可以在课内通过提问来检查;可以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可以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 以评价促预习, 以评价增效果, 以评价导习惯。

如在布置预习《天净沙·秋》一课时, 让学生注重“查”这一点。笔者是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 (1) 查有关资料, 了解作者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小组内交流并评价。 (2) 查字典、词典, 理解不懂的字词, 做好自我评价。 (3) 查找与本诗主题相类似的诗。在上课时, 围绕以上三个问题通过提问评价预习情况,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 有的说:“通过查资料, 我知道了白朴字太素, 号兰谷;原名恒, 字仁甫, 祖籍隩州 (今山西河曲) , 后迁居真定 (今河北正定) 。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有的说:“我查资料得知, 白朴出生时, 金王朝已经在南宋和蒙古的两面夹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八、九年后, 为蒙古所灭。白朴幼年经历颠沛流离, 母亲也死于战乱。长成后, 家道沦落, 郁郁寡欢, 不复有仕进之意, 几次拒绝了官员的荐举, 漂流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五十五岁时定居金陵。在他的词和散曲中, 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 情调凄凉低沉。”还有的说:“我了解到, 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 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 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 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 有生机的乐土。所以, 我理解‘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 是作者的归隐之地, 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笔者真没有想到, 六年级的孩子能查到这么多的知识, 并能根据所了解的诗人生平背景去感悟诗意。这样, 通过预习, 学生掌握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还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真可谓一举三得!

四、让学生在超前学习中养成预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 锲而不舍, 养成习惯, 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预习, 感悟到学习语文是超前的、自主的、合作的、务实的、快乐的。预习确认了自我认知能力, 分享了同伴学习成果, 创建了班级语文学习乐园。班集体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和谐的, 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是和谐的,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和谐的, 和谐施教、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文化性才会得以彰显。

因此, 每堂语文课时, 笔者都留出一定时间, 检测预习效果。通过字词听写, 检测学生字词句段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背诵能力。课上, 通过小组汇报, 预习会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集中难点、亮点 (课文精彩之处) , 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预习习惯的形成, 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背诵能力和自学能力, 而且小组合作能力, 网络信息收集与选择能力、联想能力、理解、概括能力、认识能力等都不同程度地得以提升。如果学生人人都自主学习、课前学习, 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对于班级的和谐文化建设, 对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习惯的养成,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4:小学语文预习方法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71-01

“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今世界教育科研所关注的课题。新的课改理念也要求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可见,学习知识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形成的,并积极作用于知识的获得而得以完善。所以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机渗透,适时加以指导。怎样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呢,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现就小学预习方法指导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蠢蠢欲动,才能产出预习的精彩。因而在预习指导时,要丰富预习形式,意趣预习汇报和评价,让预习变得好玩有趣,让预习成为期待。

1、预习组织:灵动多变

小学生,喜欢求新求异。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预习组织时,切忌格式化,一成不变。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文本体裁,因人因时制宜:对于没有预习经验的,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可以把预习移到课堂上来,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初步的预习方法,降低预习难度;当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并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时,可以把预习移置课前,以家庭作业或自主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内容简单,学习目标不高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有一定难度,特别有明显问题产生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形式完成;根据学生的预习程度,还可以采用指导、半指导、自主等形式进行,由扶到放,循序渐进,一切视学情而定。

2、预习方式:因文设预

单调乏味繁杂的预习作业应当被摒弃,预习应因文设预,不同的文章预习方式也应有变化:常规预习法,可以让书上“星星点点”,也可以在作业本上“抄抄写写”;作业预习法,可以以“导学单”“预习单”“导学案”面容出现,也可以直奔中心,试做《作业本》《同步练习》上的基础性作业;设计预习法,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材料设计一份练习题、小试卷,也可以创编一份卡通型学习小报;当预习遭遇《开国大典》时,会场方位图会使学生兴致盎然;当预习恰逢《草船借箭》《将相和》时,人物关系图会使预习徒增意趣;自学小诗,不妨给小诗配上画;拿到说明文的,可以试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把课文换一种说明;每一册的综合性学习,可以布置学生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甚至上街“诊学”……这样的预习方式,既贴近孩子的心理,吸引孩子的兴趣,又能使孩子对所学充满期待,催化预习效果的高质落实。

二、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为预习活动构建模式,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预习一篇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概貌。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的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如在预习《草原》时,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课文讲的是“我”到陈巴尔虎旗访问,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款待。通读时,还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2、学习生字新词。自学认字表,写字表中的生字,掌握读音。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运用字典自学生字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3、参照教师给出的预习要求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课堂上及时质疑,及时得到释疑。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此外,对一些历史性,政治性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的预习中,也作类似的要求: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文章中前两个故事写谁的事?为什么用“负荆请罪”作题目?同学们通过认真默读和思考,了解到前两个故事虽是写蔺相如的职位反而比廉颇高,所以文章必须这样安排。由此可见,二个小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

三、培养自读能力

叶老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读通课文

“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读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精妙处多读

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总结评价

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篇5:初一语文有哪些预习方法

其一,某些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是造成成绩滑坡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弱;死记硬背能力强,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弱,所以在小学靠突击和死抠硬记取得成绩的学生,如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又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精神,到中学自然跟不上。

其二,升入初中,90%以上的学生最大的感受是:在小学还有一些玩的时间,而到了初中,自主时间少了,课程增加到十几门,加之一开学,学校就对初一新生提出高要求,实行严格的管理,一时不适应的学生会感到压抑,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其三,初一学生入学时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不一样,渐渐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指导初一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刻不容缓。

篇6:四年级语文预习方法有哪些

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预习,持之以恒抓好预习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预习意识。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必备环节,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融入了自己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教给方法,进行有效预习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良好的方法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开始不会预习,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把具有示范性的语文预习课带到课堂上来,上几次预习指导示范课。在预习课上,教师可以就一篇要学的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预习中要完成的几个任务,等到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也就可以布置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己去预习新课文了。

在预习中,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学生标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应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

第一步:通读感知。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划出词语,并自学生字词语。字词预习的 要求是在预习本上给生字注音,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自己查阅工具书,或运用一定的方法解释词语,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同时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步: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具体要求是摘抄课文中的描写精彩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三步: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具体要求是在所摘抄的句子上圈出关键词语,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同时还有哪些疑问或对课文后的思考题已经进行了思考都记录下来。

具体来说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完成这样几个环节: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二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等勾画出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语句的课文时,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四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3.加强评价,形成良好习惯

篇7:小学英语预习方法有哪些

第二,要浏览课文。将不会或者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方便在讲课的时候进行重点的学习。

第三,试着做些书中习题。即使有个别不会的题目,也不要担心,在学习之后能够更好的理解,也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通过磁带或其他的方式来跟读文章。这不仅能增强我们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英语的听力。

篇8:小学生语文预习有哪些方法

预习习惯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讲, 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对日后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科的整理巩固, 乃至将来有关知识自我学习的能力塑造,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 对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积极养成对新课程知识的预习习惯, 通过对即将讲解的知识做到提前理解与思考, 会使新知识学习变得容易而有趣。所以说, 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空间中多给学生渗透讲解与预习有关的技巧与方法, 全面掌握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检验,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预习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有技巧性地预习新课程知识;如何对预习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整理, 借助学习的知识进行知识回顾与系统性知识归纳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觉预习意识以及确认学生的预习结果真正有效的教学指导。

要指导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通过兴趣的指引, 让学生在空闲的时间里对预习环节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预习中升华, 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是在古诗词的学习上, 对文言文字词的翻译整理及整个文章的整体感知, 都需要在预习的任务中完成。其次, 还有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名家散文的篇目学习, 更是要重视在作者背景、情感表现以及语句分析等方面的内容预习, 只有对课文整体进行预习把握, 才能真正做到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整理。

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不定期检验, 让学生在学习的竞争氛围中产生对预习效果的重要性认知,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与成效。教师通过检查课前预习的生字词听写、诗歌古文默写等, 可以促进学生的预习主动性。只要有技巧性地对学生进行预习学习的方法指引与成效检测, 就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预习教学中绽放出光彩。

参考文献

[1]任秋霞.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指导[J].人民出版社, 2011 (09) .

篇9:教会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当今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即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明确课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预习和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这个内容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对学习文本提出一些要求,注意到了这一点,预习起课文就会感到有了努力的方向了。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都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许多同学在预习中,往往对这两个方面熟视无睹,以为是无足轻重的,结果对课文的预习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要很好地重视这两个方面。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都感到陌生而好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者到互联网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预习中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而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之后,对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三、自学文中生字词

这是预习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教师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注意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而实际当中,往往就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最容易麻痹大意,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的现象。因此,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规范性的指导,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学生字词语的音、形、义,还要学会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申义,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精神。

四、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内容

这是预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自学能力强弱的环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在指导归纳各部分内容时应教给一定的方法,如找中心句,浓缩段落,细分层次,使学生通过思考对文章的内容有确切的理解,或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段落层次的意思,这样让学生真正能够进得去又出得来,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课堂讲课时教师又着重对这一环节加以检查,抓具体,抓落实,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概括能力。

五、思考课后练习题

一般来说,课后练习题都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所得,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些思考题是开放型的,更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如果学生对这类思考题发生了兴趣,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其课外学习的天地,拓展知识面,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六、疑难问题记录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七、养成预习习惯

由于受学习动机与目的限制,不少学生不爱预习,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因而形成预习效果不好的局面,因此,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把有关重点的预习内容,放在课堂上进行,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在课外进行。这个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有一个过程,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就是要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不会预习时,将预习放在课外是无法进行的,不会预习就更谈不上预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主张初学预习或预习的重点发生转移时,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初步学会预习后,再放在课堂外进行,但教师一定要落实要求,认真检查,以评估预习效果,通过检查校正预习中的错误,提高预习水平,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只有这样课内外结合,长期坚持,才能保证“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环节。

篇10:高一学生的预习方法有哪些

预习意义基本有三点:

1.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助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篇11:小学二年级预习数学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比如在预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篇12:预习指导法方法有哪些

所谓“一读”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通过熟读文本从而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打个比方,这就像战前准备中对敌人要进行了解一样,否则在战场上就表现出茫然无措,被动应付,结果可能会力不从心,乱作一团。只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反复阅读,在熟悉文本的前提下,课堂学习才会感到轻松自然,事半功倍。这可以理解为预习的“一得”。

篇13: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方法研究

进入小学高年级, 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篇幅都相对变长, 容量加大。此时如果仍然依赖教师在课上泛泛地讲解, 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使学生因为被动学习而索然无味。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作为教师一定要着眼于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因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一些学生不会自主学习, 那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学习, 这时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课文的学习对一些学生来说, 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要么骑马观花, 将课文粗略看一遍, 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 漏了西瓜, 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 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 便以为是预习, 预习的结果也与老师要求的相差甚远。由此可见, 预习方法直接关系到语文课文学习结果的好坏, 科学的预习方法十分重要。

二、语文课文学习中具体的预习方法和步骤

语文课文的总体预习思路是在课前通读本节课要学的课文, 把生字词查找出来, 在书中加以明显标注, 并着重理解文章, 然后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课文的内容, 比较一下自己思路与老师思路的不同之处, 再进行课文整体内容的学习。对于刚刚开始培养预习习惯的学生, 可以由教师统一带领在学校利用自习课完成预习, 形成能力后再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课文具体的预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步骤。

1. 生字词的预习

拿到一篇课文, 学生要静下心来通读几遍, 在读的过程中画出生字新词并自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本上给要求认读的生字注音, 对要求会写的生字抄写三遍, 再进行组词 (组词一般至少包括两个, 一个是课内的, 另一个是课外的) 。在阅读过程中, 遇到较难理解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可以要求学生动笔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 通过联系上下文, 查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等方法帮助理解。

2. 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包括课题扩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取主舍次法、回答问题法等。有的文章在题目中就点明了文章主旨, 对它稍加扩展, 就可以得到主要内容;在记叙文中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加以合理组织, 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课文, 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

3. 理清课文脉络

概括主要内容之后, 要再次通览全篇, 想想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也就是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让学生用“先写……再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的句式表达出来。

4. 学习课文写法, 体会作者情感

在理清文章脉络之后, 学生要画出关键词句, 体会其表达情意的作用。此时, 学生要着重考虑文章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如作者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段落构架等方面的特点。这一步也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来完成, 不必拘泥于形式, 也可以对文章中感受最深的重点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上述步骤是预习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具体授课内容灵活地进行调整。在预习习惯培养的初期, 学生掌握方法很重要。一开始可由教师统一带领, 给出一篇文章的自学导读, 学生按项完成, 待学生发现了规律之后, 就可以自己安排每一项内容, 由学生在课后时间独立完成了。学生在课前做好了预习的充分准备之后, 在课堂上就有了“用武之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展示的空间,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采用全班集中交流、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中充分地交流自己的预习所得, 展开思想上的交锋。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不仅想说、敢说, 而且在老师恰到好处地点拨中也越来越会说了。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 也可以尝试由学生当小老师代替教师讲解,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点拨, 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强化训练, 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尝试学习, 自读自悟, 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实践证明, 许多比较简单的教学问题, 学生通过预习完全有能力获得初步的理解。得法于课内, 用法于课外, 课内外结合, 相得益彰, 一旦自学形成习惯, 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展示精彩, 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彭小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14: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引导方法

[摘 要] 语文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课文提前进行了解、思考、质疑、探索的求知过程,既有利于对旧知的回顾、复习和运用,也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学习的技能。要想达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效果,需要教师有方法的引导,要在预习中做到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保证任务具体而引人思考,并在适当切合的方法上持之以恒。

[关键词] 语文;课前预习;引导

语文课前预习是学习课文的前期准备,是学生整个求知过程的起始阶段。在这过程中,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课文提前进行了解、思考、质疑、探索,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这时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因此旧知、新知的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既有利于对旧知的回顾、复习和运用,也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大力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张扬个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阶段性的、系统性的课前预习指导和训练,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由此可见,语文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技能。但真正要使课前预习的功效发挥出来,还要在引导中注意以下三点:

一、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

课前预习的主体是学生,这并不意味可削弱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缺乏教师引导的预习肯定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教师在遵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原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预习题,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学生,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辅以适当的检测评价措施,学生在预习中能得到更切实的收获,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发挥得更充分。以一所学校的语文课前预习导读题为例,该校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接着借助文本和工具书自学字词;再通过架构课文思路来启发学生梳理脉络;而后尝试关注课文重难点及主旨;最后针对整个预习过程尝试着质疑探究。看得出就这一篇课文的预习题来看,是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的。假如教师也尝试着将这渐进式的预习引导方法运用到自己教学实践中,结果收效相信也比较好。因此,如果语文教师在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都能遵循这个原则来指导学生开展预习的话,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定是能够螺旋上升的,尤其预习的自主性会越来越强。

二、任务具体而引人思考

对小学生布置预习,又往往不能说“预习”两字,否则预习就落空了。因此,预习的内容、要求一定要具体。不是仅读几遍课文或请家长签个字,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比如,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或提示,或者像上面举例那样提供相应的预习题,尽可能多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 “善思”。所谓“善思”,是指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启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疑问罗列出来,试着做简要的梳理,初步尝试在预习内容中来探求答案。这样一个带着思考在课文中“来回走几遍”的预习,比单一的“读”效果要好多了。

经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后,学生来到课堂上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老师的阐述、同学的讨论,假如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课堂讨论结果相吻合,学生就会感到这样的知识更多是靠自己努力所获得的,从中会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这样也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另一种情况是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符时,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更能全神贯注地寻求解答问题的思路,这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适当切合的方法上持之以恒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习得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教学内容精选适切的方法来进行。

比如,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特点,教师设计的低年段课前预习可以相对简单,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对一篇新的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主要是读——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语句;画——画生字新词;查——不认识的字查查读音;标——标小节序号;问——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边上打上小问号。

随着学生年段升高,逐渐过渡到中年段时,课前预习的要求方法就要有所变化了,不仅要求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知,还要学会梳理文章脉络。主要是要自主利用工具書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分析字形,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初步把握每小节主要内容,把内容相近的小节练习归纳,并试着分段等。

再推进到高年段的预习,那课前预习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质疑解惑,即学会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带着问题在课文中走来回,并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引导质疑时,启发学生可针对课题质疑;也可针对不理解的词句提问;还可针对不理解的文中内容提问。

随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预习进行适当的检测评价,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效,学生便能从预习中真切体验到学习一篇课文的快乐。这样依据学生年段采用不同方法来引导预习,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唤起了他们求知的强烈欲望。

当然,这样的预习引导与检测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训练,各个层次的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最后,学生常此以往由低年级训练到高年级。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篇课文精心设计层次清晰又围绕知识点的预习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预习,并完成适合自身学习需求的预习题。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既能自我检测预习成效,又是一个提升自主思考、质疑、解惑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自然也如此,因此如果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紧扣需预习的具体内容给予恰当的引导,并且一以贯之地实施好,那么,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则会越来越强,语文教学实效也会越来越理想。

篇15:高中数学预习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把握好度:在课前积极预习的过程中,既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太细没必要,因为许多知识老师还要在课堂上具体的降到,这样既浪费时间,有不利于专心听课。

可是太粗了也不行,就会造成自己在课堂上不知道具体要去听什么,从而在听课中没有针对性。这就有一个度的问题,那么怎么把握合适的度呢?建议大家在课前积极预习中只要做到点到为止,既只要把重点,难点和疑点在课本上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以及对哪些知识点还要在课堂上深入细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课前预习不能过于超前:在课前预习一定要走在老师的前面,但是也不恩能够太超前了,只要时刻保持领先一步就可以了。否则就会脱节,因时间拉的太长,预习的内容就在脑海中淡忘,预习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

篇16:高中数学预习方法有哪些

首先,课前明确预习的任务。预习的内容既可以是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也应包括与所要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某些重要的联系。课前预习的要求也就是将书“看一看”,“做一做”,课上再来“说一说”。

然后在课前几分钟或是课上前几分钟检查预习情况。看一看课本有没有“看一看”,“做一做”的痕迹。通过课上“说一说”的实际反映来及时地鼓励那些真正认真预习的学生,从而触动所有的人更加认真地预习。

再加之课后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对预习情况不太理想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端正其预习思想,巩固其预习方法,督促其预习行为。这样坚持下去,当全体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时,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篇17:数学预习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0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孩子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0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孩子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孩子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可以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篇18:小学生语文预习有哪些方法

笔者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数年, 发现学生课前预习现状不容乐观, 如对预习没有兴趣, 轻视预习, 预习不得法, 不注重预习质量, 导致预习效果较差。因此,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试图通过研究实践, 找到切合学生实际而有效的预习方法, 促进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明确要求,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 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我认为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高度重视预习作业的批阅和评价。于是一开学, 我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并对预习作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作业本用软面抄, 一律用钢笔规范书写, 每天教师亲自检查批阅, 评价采取用笑脸的符号。看到老师这么重视预习, 同学们自然也就重视了。

二合理安排课堂示范预习

针对学生不会预习的现状, 结合学校今年实施的导学案, 我决定将预习的主战场先设在课堂教学中, 一般分三个步骤:

1. 从字词入手

首先, 读准生字字音, 认清字形后工整地抄写或默写在软面抄本上。其次, 找出新词, 弄懂词义。运用之前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 并把理解方法及理解内容写在本上。最后, 大声读通读熟课文, 能用简单句式, 如“谁干什么”, 写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以上是中低年级段应该掌握的方法, 难度不大, 因此花费时间较少, 学生预习起来得心应手。

2. 默读全文, 弄清文章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 要求学生利用合并段意、抽主干去枝干、人物串联、三要素等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样做, 可以促使学生边读边思考。小学语文标准对学生提出要求,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 发现本班学生只有少部分能做到较为准确地把握主要内容, 学生要么舍本取末, 要么云里雾里, 因此在这步要加强指导, 做好中年级段预习向高年级段预习的过渡。

3. 细读深究, 边读边思边批注

陶行知先生曾说:“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可见, 只有坚持手脑并用, 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问题细读课文,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在预习的各个层次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这种做批注采取现场批阅的方式, 给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实时判断和指导, 同时可避免学生抄袭现成的资料。这个环节正是高年级段应该着重训练的, 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 这个环节的训练将更有成效, 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经过一系列的预习指导后, 学生大有长进, 每天拿到作业本, 都会偷偷地看上一眼, 如果是笑脸, 则会握紧拳头一声“耶”;如果没有, 则暗下决心继续努力。在整个预习环节, 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与表扬, 以便使学生保持持久的预习兴趣。

三科学设计课前预习作业

1. 设计预习单, 逐步指导

当学生在课堂上能熟练预习作业后, 此时把预习环节逐步放到课前。那怎样才能确保预习质量呢?科学的预习作业设计直接关系到预习的实效。学校实施的导学案中的课前导学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挑战性, 于是另外给每人发一张“预习一点通, 学习真轻松”的预习单, 分成几个环节:不动笔墨不读书, 即读文画词标小节;词语大联盟, 即写新词、扩词、写反义词、近义词;好句我来品;探索与发现, 即针对所学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还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我发现学生在预习中自己也设计了一些内容, 如会画上一幅画, 配上几句幽默的话, 甚至自己创作的诗句。

2. 设计作业超市, 自主选择预习

在“预习一点通, 学习真轻松”上的题目对有些学生来说要求有点高, 于是我将预习作业划分了几个层次:抄写类作业、思考类作业、拓展类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需要, 选择不同内容的预习作业。如学困生, 可以选择“抄写类作业”, 他们最需要的是夯实基础知识, 稳扎稳打。中等生可以选择“思考类作业”, 有一点难度, 又不会吓倒他们而产生畏难情绪。优等生, 也要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满足他们挑战自我的心理要求。可以选择“拓展类作业”。比如在课文中写感悟或者批注, 收集资料, 拓展阅读。不同的作业都要在相应的层次上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

四根据课文创新安排

课文并不是每篇都要预习, 要根据文体特点及文章内容合适、合理地安排预习。如课文较长, 语言优美的内容要预习;涉及新的文体, 如通讯、词等要预习;新词较多且难理解的要预习。笔者认为一些设有悬念、情节曲折的文章可以不安排预习, 提前预习了, 反而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降低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使得本可能熠熠生辉的课堂黯然失色。如孙双金老师执教《小偷罢工》一文, 没有安排预习, 也没有给学生教材,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未知状态, 正是因为这样, 才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生动地再创了文本, 赋予文本以新的生命、更多的精彩, 学生创造思维得以迅速提升, 课堂才更精彩纷呈。

篇19:小学语文预习方法有效性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预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32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句子的领悟力也不足。因此,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学科教学,应当考虑其所处学习阶段的特殊性采取合理丰富的教学策略。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其实追求的是教学的逻辑化和系统化。而有效的预习,则可以帮助学生预先大致了解课程内容,初步构建课堂框架。长此以往,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条理性十足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共处于一个教学系统内,其关系本就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优质的预习工作不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而言都百利无一害。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预先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无疑需要更高的课堂组织筹划能力,时间统筹能力。因此,这对老师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对学生而言,学生需要提前记忆生字生词,了解相关语文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课改强调自由民主,重视合作教学。小学语文预习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协调学生与教师相统一、和谐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学生学得好,教师才能真正教得好;教师教得好,学生应当好好学。在上述教学理念下,教师如果没有对课程内容建立清楚的框架,学生不易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师的思维以及对教学内容充分的把握,也很难对课程单元分类的目的、标准、主题等方面拥有清醒的认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预习效率,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教师发挥“引路人”的关键作用

学生积极预习的前提是对教师的课堂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成为学生预习道路上的改善者。教师应当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优越的学习环境。充分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的英语预习习惯,抛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不足,适时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课程预习的兴趣。教师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增加个人魅力,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小游戏,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预习战略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生字生词的恐惧,鼓励学生开口说,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善学生预习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引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开放意识,找到合适的预习方式,提高成绩的同时提升各方面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持久的基础。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在预习工作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做学习的“主人”,对于语文学习,要有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理解。学生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单一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而应在对几个单元的内容做到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对于课程的内容安排,课时内的不同模块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总结、分析建模的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养成的,而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需要长久预习习惯下培养的分析能力的配合。在预习中逐渐找到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关注点和兴趣,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绩虽重要,但学生也不应以成绩的提高为单方面目标,忽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找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搜集网络上与这一课相关的课时资源,预先浏览课时内容。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利用新兴多媒体提升自身技能。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丰富知识面,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开拓自己的思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不懂得问题要及时问,想学的知识要及时说。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本领。课前预习中,先大体浏览原文再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并自己试做分析。边阅读边思考,找出自己的疑问并记录下来。课间的时候与老师及时的沟通交流解答自己的疑惑。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为例,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通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如鸟的天堂是什么,为什么大自然可以被称作鸟的天堂呢,文中写了哪些鸟,描述了哪些风景。学生提出困惑以后,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文的第二次朗读,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文章的主题,文章的情感。学生如果做好这样的预习工作,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的进步。

(三)师生共和,建立友好伙伴关系

在教学中,师生处于利益共同体内。师生只有在友好默契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的目标,才会齐心协力,共同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知道,预习工作通常是学生在课下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下就可以完全脱离老师。事实上,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语文学习知识面繁多,内容庞大精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疑问,也难免会对某一块儿知识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就应该及时提出自己的困惑。问题出现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便会影响学生后续英语的学习。教师也应该加强和学生的课下交流,通过电话,家庭走访,面对面交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苦难,并对解决措施给出合理的建议。这样不仅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增进师生友谊,也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建立清楚的认知。此外,教师应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对预习工作进行的好,预习习惯优的学生做出表扬和一定奖励,对预习工作完成的不是很好的同学要多鼓励,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意愿。

上一篇:大荒作文900字下一篇: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打非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