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2024-05-14

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通用8篇)

篇1: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xxx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截至目前,xxx11个行政村共有大学生村官9名,覆盖率81.8%,为全县覆盖率最高的乡镇。其中3名党员,本科以上4名,5名女性。为确保这些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该镇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管理的新路子,确保行政村满意、农民满意、大学生满意。

一、主要做法

1、营造良好氛围,引大学生村官“进门”

xxx针对大学生刚从校门走出,直接到农村任职,一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情况,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一是根据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个人特长及农村发展需求、大学生村官居住地等合理安排分派。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基本方式、方法,全面掌握本村的社情民意。二是挑选工作经验丰富、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镇机关中层以上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指导员,帮助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阶段督导工作的落实。培养大学生村官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三是加强任前、在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对村官进行镇情、村情、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方法,使就任的大学生村官能更快进入工作角色,更好地适应农村工作。

2、加强服务管理,促大学生村官“爱岗”

突出抓好为大学生村官服务的工作,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使大学生村官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困难有人帮,忧愁有人解。一是生活上贴心。坚持关心、关爱、关怀精神,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镇政府及时与他们签订了劳动合同给每一个大学生村干部缴纳各类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每月按时发放工资,同时结合该镇各村经济实力,以镇党委名义发函给各村,给予每位大学生村干部每月350元的补助。今年镇党委又将积极争取大学生村官享受各村在福利方面的有关待遇,让大学生村官无后顾之忧,努力工作。二是服务上热心。大学生村官上任第一天,由镇组织办统一带到各村报到,同时发出任命文件,担任各村村民委主任助理。建立镇联系村领导结对的“传帮带”制度,及时了解掌握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困难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镇组织办每半年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干部会议,通过谈心活动和经验交流活动,帮助他们面对新情况,增强工作信心,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三是政治上关心。要求各村党组织要积极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党员发展工作,把他们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并自愿在基层工作的,可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领导班子。目前,已有1名成为预备党员,有1名经换届选举进村民委班子,2名进村经济合作社管理委员会班子,8名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

3、搭建各类载体,让大学生村官“当家”

多方创建载体,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参加新农村建设,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家,发挥主人翁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多岗锻炼。发挥大学生村官年纪轻、有文化、接受能力强、积极肯干的优势。让他们担任政策宣传员、农技推广员、档案管理员、村务协管员、民事调解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村级组织换届之后,部分大学生村官已经能够独立单独担当条线工作。二是参与阶段性工作。让大学生村官参与镇里部分任务重、时间紧的阶段性工作,如担任十七大精神学习宣传小教员、做好村级组织换届材料登记和报送、合作医疗报销、70周岁(含)以上老人养老补贴工作调查摸底发放、“全国企业污染源普查”等工作。1名大学生村干部通过镇班子会议讨论,被作为村三委班子成员到xxx核电产业园征迁办公室工作,说明了领导对其工作的信任和肯定。三是参加集体活动。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平台,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等不同形式,展现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4、完善考核机制,助大学生村官“成才”。

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监督考核工作,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有效的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实现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锻炼和对农村帮扶工作的双赢。一是出台措施。根据[海盐县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考核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及时以党委文件形式相应制定考核细则转发到各村党组织。二是抓好学习。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加强学历教育培训,参照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销部分学费。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镇组织的村干部的各类培训和镇组织的对镇机关干部和所属事业单位的学习。三是细化考核。要求他们记录好工作日志,并结合本村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调研,每年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文章。从而使大学生村干部可以对照考核细则,做好各项工作。镇党委则建立了大学生村干部个人“政绩档案”,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存在问题

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开辟了一条在基层培养人才的新道路,找到了一个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平台,锻炼了一批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举措。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业务知识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农村最缺乏的就是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而我镇招聘的9名大学生村官中,他们虽

然学历较高,但所学专业没有涉及农业。他们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是现在对农业实用技术了解不多,目前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村工作起来相对吃力,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工作经验少,社会实践能力相对缺乏。大学生村官工作时间短,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好多工作都凭个人去努力,缺少与基层党组织沟通协调的环节。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做一些打字复印等的简单工作,对于村里的很多实际工作插不上手。到农村工作后的心理落差相对较大。

三是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长期工作的积极性。部分大学生村官将这项工作作为跳板,等有工作经验后享受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加分优惠。同时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与同级选调生或公务员相比,其工资待遇普遍反映较低,三年聘用期满后出路等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有后顾之忧。

四是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定位尚不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属于“乡镇管理、服务基层”的性质。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虽属所在乡镇管理,但乡镇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同时目前乡镇民主选举不断完善,不能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级班子的大学生村官身份相对尴尬,地位边缘化。

三、几点建议

一是创新培训方式。不断加强针对性培训,重点学习党在农村的法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工作方法等,同时也要加强适应性培训,从锻炼大学生村官应对事务的能力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农村实际,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增长他们服务农民的本领。在培训方式上要把握灵活性,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大学生村官“论坛”和网上培训等形式。

二是落实考核制度。落实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工作。每年末由镇党委政府、村级两委和当地群众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评定出大学生村干部的优劣等次。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享受“三个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提拔任职优先、推荐荣誉优先,激励“村官”不断进取向上,奋发工作。

三是健全保障机制。对三年工作期满后没有经法定程序进入村级班子或者没有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作出妥善安排,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在村工作。

四是明确定位管理。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有针对性的管理。比如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是村干部,有国家法定假期休息日,适用劳动法中加班和加班费的相关条款。

篇2: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及建议措施

XX县自2002年起先后选派了五批、110名大学生村官,截至目前,考录国家公务员、教师等岗位54名,现有大学生村官56名。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内力。实行“集中制”,专门教育。将大学生村官列为每年党员干部集中培训的重点对象,通过讲授农牧业实用新技术、新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村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实行“辅导制”,专人帮带。制定了《3+1结对帮联大学生村干部跟踪培养制度》和“X+1”结对帮带、帮联跟踪培养机制,形成了县委压担子促着干、乡镇包村领导领着干、村支书带着干的“三位一体”的实干机制;实行“轮训制”,专业培育。多渠道、多途径进行考察学习,先后组织大学生村官赴甘肃、陕西省,民和县、化隆县、西宁城西区就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结构调整等进行考察学习,使大学生村官拓宽了思路、增强了本领。

二是注重实践锻炼,挖掘大学生村官的潜力。紧紧围绕农牧区中心工作,尽可能给大学生村官安排基层工作任务,并在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的基础上,按其所学专业给他们安排一些乡镇工作,有意识的让他们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及“急、难、险、重”问题的处理化解,使他们经受多方面的锻炼和考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决策、应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村官的活力。在充分尊重村

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村官作为正式候选人,依法进行选举。2006年乡镇换届当中,首次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中有5名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被依法高票当选为副乡镇长、乡人大副主席;严格按照省州的有关要求及时兑现了县级配套工资,交纳了大学生村官养老保险金、城镇医疗保险金、人身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等“四金”,解除了后顾之忧,调动了工作的主动性。

四是完善考核制度,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将选派的大学

生村官纳入干部管理范围,下发了《关于做好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完善了大学生村干部《定期汇报制度》、《述职评议制度》、《工作日志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经常与所任职村保持联系和沟通,随时掌握他们的表现情况,每年年底召开乡镇党委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参加的经验座谈会,让大学生村官汇报一年来的学习、思想、情况工作,在汇报的基础上对任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总结和全面考核,督促其改进不足,促使大学生队伍建设更加专业化,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向社会,对农村工作政策、现状了解

不深,工作方法简单,处理事情不够全面。二是省州县对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待遇有明确规定,但由于没有构建起长期性、连贯性以及保障大学生村官待遇的一系列制度,三年届满后去留等问题

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思想波动大,对工作不尽心尽力,有等待、观望的现象。三是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对口,由于缺乏基层干事创业的资金项目支持,专业人才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致使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有劲无处使的现象。四是大多数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暂时性地把到村任职村官作为一个“跳板”,如有机会就想“跳槽”,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意识相对薄弱。五是待遇偏低,与群众直接打交道,承担的工作量大,同时大学生村官为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忙于各类招聘录用考试,无法专心投入到基层工作当中。

三、建议措施

一是加强培训,解决综合能力不强的问题。一要树立长远眼

光,明确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培养的基本内容、重点任务和方法措施。二要立足当前,继续将大学生村官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结合收集、整理外地来授课的专家、教授以及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牧好手”的优秀经验、技术,“量身设计”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和轮训等手段,开展实用性业务培训。三要科学合理分派,为使大学生村官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能量”,按照“便于生活,利于工作,考虑意愿,专业对口”的原则,从每个人的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地域、交通和生活习惯,分派到村,为农牧区提供适用对路的人才。

二是优化机制,解决好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一要建立健全生

活和工作的保障机制。利用帮扶、协调解决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二要建立健全传帮带和定期谈心等帮扶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政策,掌握农

村经济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促使他们及时参与驻村的各项工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三要建立健全创业扶持机制。在严格审核村官创业可行性报告的基础上,积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企业注册、场地安排、证照办理等方面简化程序,提供“绿色通道”。

三是搭建平台,解决好成长周期长的问题。一要搭建成长平

台。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急、难、险、重的农村工作,让他们直接参与村级经济发展、调解纠纷、医保社保、村容村貌整治、计划生育等工作,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使他们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二要搭建典型辐射平台。把先进事迹和先进做法选树为典型,进行推广,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和创业激情,以模范的力量教育引导其他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三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召开交流会、外出考察等措施,让他们学习新方法、积累新经验,掌握新理念,更好的为所服务村出谋划策。

四是强化责任,解决好任务不落实的问题。一要认真执行定

期汇报、述职评议、工作日志等制度,客观公正的进行汇报,促使大学生村官保持良好的工作实效性。二要严格考核督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工作涣散、渎职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同时,做好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年终进行重点考核,作为续聘、解聘、奖惩和培训的重要依据。

五是创新机制,解决好人才流转不规范的问题。一要通过自

愿选择、公平挑选,利用国家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政策给农牧区带来的广阔就业和发展机遇吸引毕业大学生。二要通过采取由政府

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报考公务员、研究生时应享有一定的优先权等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三要针对聘用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拓宽转岗就业渠道时,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给大学生村官解决一定的发展资金,给予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所服务村自主创业。

(州委政研室)

报送:省委办公厅信息处,州委常委,州人大主任,州政协主席,州

人大副主任,州政府副州长,州政协副主席,州委副秘书长,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秘书长、副秘书长。

篇3: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

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渑池县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 出台了《渑池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渑池县"瘦肉精"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 畜牧局作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监管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组织, 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具体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相关业务股室、站、所, 制定了详细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相继印发了《渑池县2016年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渑池县关于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企业主体和部门监管三项责任方案》、《渑池县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推行局班子成员包片、业务股室包乡 (镇) 、监管执法人员包场 (户) 及门店等监管工作分包责任制。整合县、乡、村三级防疫、检疫力量, 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网络。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畜产品质量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以及快速反应、检打联动的长效机制, 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1.2 强化宣传引导,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化认知度

结合“3.15”、“食品安全宣传周”、“落实三项责任宣传月”等活动以及日常开展的饲料、兽药、生鲜乳、鸡蛋、屠宰、生鲜肉及“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 通过设置咨询台、印发宣传手册、刷写固定标语、召开宣教会等形式, 深入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单位、养殖场 (户) 、定点屠宰企业等场所进行广泛宣传告知, 使各乡 (镇) 政府、畜牧部门、涉牧企业、社会公众进一步增强属地管理、执法监管、诚信守法、参与监督的责任和意识, 形成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2016年以来, 投入专项资金3万元, 设计畜产品质量安全明白栏100余套,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将明白栏内容制成墙体瓷砖, 粘贴于饲料企业、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场等场所醒目位置。进行电视专题报道3期, 组织宣教会4期, 培训班6期, 制作发放“便民服务卡”1 000余张, 填写《行政指导意见书》100余份, 刷写墙体标语100余条, 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 培训宣传人员5 000余人次。

1.3 实施科技兴牧, 提升安全优质畜产品生产水平

大力推行程序化免疫、生态畜牧养殖、无害化处理等先进适用畜牧生产技术。一是认真落实畜禽强制免疫制度。春季共免疫禽流感108.25万羽, 鸡新城疫118万羽;猪瘟39.88万头, 猪口蹄疫36.75万头, 猪蓝耳病19.68万头;牛口蹄疫4.92万头, 羊口蹄疫7.6万只;小反刍兽疫7.5万只, 布病6.436万头份。其中,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的免疫密度均达应免数的100%, 全县没有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二是大力推进生态畜牧养殖。加强依法管理和服务指导, 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布局, 召开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动员会, 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 对全县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进行全面调查, 督促畜禽养殖场户落实畜禽污染防治主体责任, 指导督促建设沉淀池、贮粪场、排污管网及沼气处理池, 推行粪污综合利用, 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三是指导畜牧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一体化认证, 至2016年全县已有8家畜牧企业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一体化认证。四是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措施及补贴政策。2016年初, 结合三门峡市首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试点项目的实施, 完善并落实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程序和工作办法, 制定并出台了《渑池县无害化处理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了无害化处理工作任务和目标, 建立了能繁母猪保险、育肥猪保险、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和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联动机制, 在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同时, 有力的杜绝了疫情扩散, 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1.4 严格执法监管, 确保食用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畜牧业生产资料整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集中整治为重点, 对全县2家饲料生产企业、11家兽药经营企业、21余家饲料经营单位和716个规模养殖场户全面开展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经营使用假冒伪劣兽药、饲料产品、乱用无公害标志及违法经营、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违禁物品的违法行为。共出动执法车辆71台次, 出动执法人员240人次, 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20份, 立案9起、办结9起, 罚款8 600元。二是5月份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注水肉”集中治理行动。此次集中治理行动以打击对生猪和生猪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 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违法行为为重点, 对全县14个生猪屠宰厂 (场、点) 进行突击拉网式排查, 未发现有“注水肉”现象。三是组织开展了无公害畜产品标志使用专项检查活动。在专项检查中, 未发现转让、买卖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和标志行为, 也未发现存在伪造、冒用标志等不规范用标行为, 进一步规范了无公害畜产品市场生产经营秩序。四是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活动。对全县700余家养殖场户、屠宰企业、生鲜乳收购站、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发现质量安全隐患9个次, 下达《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9份, 及时查处了兽药经营门市超范围经营生物制品和饲料经营门市拆零销售饲料以及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畜产品等问题, 有效维护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机构不完善

存在基础设施薄弱, 执法人员不足, 执法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动物卫生监督违法案件还不能完全按照法律严肃处理, 对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还存在漏洞。多部门分割执法, 各自为政, 造成执法力度不够, 不利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2.2 检测手段相对滞后

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人员、仪器设备尚未到位, 对肉蛋奶等畜产品以及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不能开展监测, 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缺乏准确、科学的分析。

2.3 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有些养殖户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认识并没有真正到位, 或者说仅停留在口头上, 安全、法制意识较淡薄, 总有个别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心存佼幸, 如果不常年保持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整治工作的高压态势, 难保不会死灰复燃, 涉牧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4 监管经费投入不足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大量宽, 责任重大, 目前, 兽药残留等许多监测尚未列入财政预算, 现有的工作经费难以支撑日益繁重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3 建议

3.1 强化专项执法监督

要按照省、市统一要求, 积极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活动, 加大对生鲜乳、饲料、兽药及药物残留、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畜牧业生产资料打假专项执法力度, 组织执法人员及时查处不合格产品, 并依法销毁处理, 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扩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的频次、范围, 扎实做好集中整治和重点企业巡查, 深入排查养殖环节、生鲜乳收购经营环节、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环节的安全隐患,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要及时总结专项执法工作, 提炼经验做法, 并进行广泛推广。

3.2 完善监管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执法能力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防疫监督、检疫检测、投入品监管和违法案件查处等多项内容, 要提高认识, 健全机构, 配备专人, 明确分工, 建立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技术精的执法队伍。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专业素质, 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二是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依法办案, 强化执法监督, 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强化检打联动和“两法衔接”,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不断规范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三是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 通力合作, 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3.3 完善监测检验体系

要知道畜产品是否安全, 只有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 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严格的程序和专业人员, 通过科学的检测才知道是否安全。所以要争取资金投入, 设置机构、配置专人、购置仪器等,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通过对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畜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的检验检测, 才能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4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一是进一步强化法制宣传, 营造良好质量安全氛围。要利用电视、网络、面对面指导、典型案例教育等多种方式, 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培训, 大力宣传《质量安全法》等有关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瘦肉精”等兽用违禁药物危害性的宣传, 提倡无公害、绿色养殖, 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畜产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 真正做到自觉抵制违禁药物, 自觉生产安全畜产品。二是提高产品质量自控能力。监督指导涉牧企业健全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提高产品质量自控能力。持续推行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告知书》和《承诺书》制度, 实行涉牧企业主体责任一年一告知、履行主体责任承诺书一年一签订。三是实施涉牧企业“黑名单”制度。完善和规范违法违规企业和假劣产品信息向社会发布机制, 从严追究违法企业责任人的责任, 促进企业诚信守法。

3.5 加大投入完善手段

篇4: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治安管理处罚法;问题;完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颁布实施,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公安法制建设和治安管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公安机关依法实施治安管理,查处各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与旧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治安管理处罚法》无论是在立法技术还是总体结构、内容等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该法作为一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集实体法和程序法为一体的法律,在立法和有关执法解释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疏漏,在该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安机关在执法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重要法律依据。该法不仅充分考虑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而且体现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制精神。但是,该法在实施多年以来,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未引入限制人身自由的听证程序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这表明对于比较严重的影响当事人权力的行政处罚,应当告知当事人听证的权力,以达到使具体利害关系人通过听证程序参与行政行为,使其直接与行政主体对话、协商解决利益冲突,使行政行为公开化,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从而使处罚更公正。但是,纵观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却并没有将拘留这一严重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列入听证的范围,这不能不说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大不足。对于公民来说,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设定,其他任何行政法规或规章都无权设定。毫无疑问,相对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处罚来说,拘留的处罚更重。因此,该法未将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引入听证程序,是一大问题。

(二)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治安处罚权是公安机关的的专属权利,主要由警察来实施。公安机关在行使治安处罚权时,也无可避免的会行使自由裁量权。事实上,现代国家没有哪项行政权的行使能够完全消除自由裁量,适当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能动性,有可能使个案正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但是,从《治安管理处罚法》可以看出,该法并未对警察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方式、幅度、程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各个部分都不可避免的有自由裁量权,而且明显的过大,不易控制和监督,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导致滥用行政裁量权的情况出现,导致虽然是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但权力行使的出发点、目的都与法律规定的精神相违背,这必然会对处罚相对人的权利造成损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执法监督操作性相对较差

公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地防止滥权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但有效的监督需要完善的法律规定才能依法控制。《治安管理处罚法》设立了专章来执法监督制度,但却并未规定执法监督的主体、监督手段、措施等具体的操作内容,也未规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依据职责及时处理。"但该法對"及时"的时限、不及时受理与处理应如何追究责任、不予受理是否应向举报人或控告人说明理由等规定却并不明确。而且在这条规定中,监督的主体虽然很多,但谁来监督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如公民进行申诉,向哪个部门申诉更快捷有效?接受申诉的程序是什么?发生警察违法时,如何及时纠正和给予什么样的处罚等,法律规定依然不明确。

二、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建议

(一)确立拘留处罚前的听证程序

确立拘留前的听证程序对于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的治安处罚应该确立拘留处罚前的听证制度。自由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行使和享受其它权利的基础。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充分体现了自由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而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是最严厉的处罚,一旦处罚错误,其后果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须慎重,必须严格规定处罚的程序,以使处罚尽可能的公正,在进行拘留处罚前告知当事人听证权,可以使处罚权力人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最大限度的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如此做出的处罚才是公正合理的。同时这也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要求,同样也是行政处罚公开公正原则的要求。

(二)加强对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所有的自由裁量权都可能被滥用,这仍是个至理名言。因此,必须加强对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控制。首先,在立法上进行控制。处罚的幅度、范围尽量在立法中明确,通过立法缩小自由裁量权。对于法律条文则尽量明确具体,减少弹性条款。其次,行政机关内部控制。通过体制内的各种力量管控公权力的任意行使,如裁量基准,它是一种确定裁量权如何具体行使的规则,其是以行政自我约束的方式实现裁量空间的一种制度模式,能够有效的控制裁量权。再次,定期对警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警察的素质。通过对警察进行培训,使警察提高执法能力,以便更准确高效的执法,同时也可以减少同案不同罚的现象的发生。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差异巨大,因此,各地区也要根据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找准自己的平衡点,在不违背立法目的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情况,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解释,以便更好的在当地适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

(三)细化监督程序,强化执法监督

公权力是人类为应付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协调内部关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然而,公权力一经产生,又极易导致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因此,对于公权力不仅要涉及它产生和运作的机制,还必须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机制。在各种公权力中,行政权与公民的权利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行政权力的滥用,最容易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造成损害,也最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想象。所以,对于警察权力等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将警察权力运作程序化,既方便公民寻求法律的保护,又能有效解决警察权力运用中存在的腐败、滥权和低效率等顽症。监督程序的完善可以通过公安部以人民警察行为规范的方式予以规范,也可以通过行政解释的方式予以确认。公安机关应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办理;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加强对办案民警的法制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杜绝特权思想,把监督措施落实到实处。立法机关还需要以立法变动的方式,对具体的监督机构、监督程序、监督权限、处罚方式等进一步规定。

参考文献:

[1]魏继华:论行政法治视野下《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不足[J],郑州大学学报, 2007 (5)。

[2]王占军:质询《治安管理处罚法》[J],政法学刊,2006(6)。

篇5: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办法

1.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安全管理责任。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安全工作包挂责任制度,在全力落实《沙市二中学校安全风险点责任管理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一岗双责”为核心的安全责任体系,通过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和安全问责制、安全警示制等措施,筑起安全责任防火墙。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指导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专题讲座、以案说法、观看安全教育专题片等方式,向学生普及防火、防爆、防盗、防震、防溺、乘车安全等知识,提高全校师生的珍爱生命意识和自救防护能力。

3.健全工作制度,堵塞安全管理漏洞。以防范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校园伤害事故、学生溺水事故为重点,建立完善学校治安保卫制度、学校消防安全制度、学校交通安全制度、学校集体活动安全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安全管理制度,为预防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提供制度保障。

4.强化排查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会同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专项或综合、重点或普遍、明察或暗访等多种督查形式,对学校校舍、供电设施、消防设施、食品卫生、门卫值班、严重违纪学生跟踪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检查,以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为督查目标,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和初发阶段,保障学校安全和稳定。

5.创新工作举措,解决安全突出问题。针对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这一突出安全问题,加强校园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严格执行进出校门人员查验登记制度,不定期地深入教室、宿舍排查危险器械,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动态监管,实行警校联合、家校联合防范遏制校园暴力犯罪新措施,切实消除可能引发恶性安全事故、群体性安全事故的隐患,有效保护师生人身安全。

6.实施部门联动,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与派出所加强联络,有效打击和控制社会闲杂人员侵扰学生和校园;与交通、城建部门联系,在必要

路段架设路灯,安装减速带,设置交通标识,安排警力定时在重点路段疏导交通;与工商、农牧、文化等部门联系,对三无饮食摊点、黑车接送学生、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安全问题进行综合整治,确保校园周边环境安全。

二、存在问题

1.安全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学校领导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麻痹侥幸心理,工作缺少部署、检查和落实,部分教职工“一岗双责”意识还比较淡薄。

2.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制度落实时严时松。各学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但落实不到位现象。校园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空白点仍然存在;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时只管登记,不重查验,社会闲杂人员被放入校园的现象依然存在。

3.学校安全隐患自查整改工作不够深入彻底。部分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走形式,问题发现不及时,隐患整改不彻底,解决疑难问题没有新思路。

三、对策建议

1.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时,注重责任的落实。一是形成领导决策一条线,即校长-分管副校长-安保主任,负责学校安全的责任分解、形势研判、安排部署和检查督办;二是形成职责落实一条线。即各处室负责人-年级(级部)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宿管员、食堂管理员、门卫、安保各司其职,具体实施安全管理,履行安全职责。三是形成辅助管理一条线,包括学生力量和派出所警力、家长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安全责任不留真空地带。

2.增强督查整改工作实效。加强学校安全专项检查工作,细致检查内容,查出问题,找出根源,以点促面,加大对工作要求落实情况和隐患排查整改情况的跟踪督促力度,努力提高督查整治工作效果,促进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篇6: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党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财政惠农、救灾、优抚及土地征用资金大幅增长。各级政府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强化了资金管理;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也经常开展监督检查,积极查处违反政策的单位和个人,基本保障了惠农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有效落实。从近几年审计监督检查情况来看,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贪污私分专项资金。少数个人利用审批补贴款发放的权力,采取虚报多报、伪造签字等手段,将惠农、救灾、优抚及土地征用资金归个人所有。还有的在发放补贴时,利用手中权力,要挟农民群众,采取不足额发放补贴资金、威逼群众缴纳一定数目的“管理费”、“赞助费”等,不缴纳就不发补贴款,从中将补贴款克扣贪污。有的将虚报获取的资金以发放加班费、福利奖金等形式集体私分。

2.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少数单位和个人采取弄虚作假,造假项目、报假数字等非法手段,骗取国家补助资金,非法谋取单位和个人利益。一是通过编造虚假种植户、购机户、养殖数量和多报粮食、油菜种植面积等手段,骗取粮食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购机补贴等资金。二是个别村干部,以家属、亲戚、朋友的名义虚报数据,冒领国家补贴资金。三是一些村组将村组预留的移民地、机动地等集体耕地以个人名义申报粮食种植面积,违规领取粮食补贴资金,入村财务账,用于村组各项支出。

3.虚报冒领套取专项资金,一是借其他已完工的项目做替身,通过签订假合同,做假预决算,列假支出,暗箱操作,骗取专项资金,有的甚至在本系统内交替发生的基础上,还与系统外相似的项目上替身重复多次套取财政资金。二是申请项目大,实施项目小,虚增项目工程量,套取专项资金。三是采取拨入专款项目资金回流手段,以专款、赞助、设计、修理等形式向项目单位要回部分资金。

4.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一是将专项资金直接拨入单位的经费账户,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作弥补行政经费或挪作他用。二是在资金中直接开支争取项目的接待费、礼品费、请客送礼费用。三是项目资金使用上“张冠李戴”。

5.资金拨付和发放不及时。一是由于资金调度困难,导致大量资金滞留财政。二是个别地方在发放惠农、救灾、优抚及土地征用资金时,工作措施不力,没有及时完成基础数据的调查核实,导致补贴资金无法发放。三是由于部分农户长期在外打工,或者没有及时获取补偿信息,或身份证有误等因素,造成补贴资金未及时发放到户,资金滞留在财政所或信用社。

6.资金管理不规范。有些单体资金量小的项目由乡镇或村组进行财务核算,存在记账不及时、票据不规范、账实不相符等问题,“包包账”、白条随处可见。有的强农惠农建设项目地点分散、单体资金量小,监理或监管不到位,建设质量低下。有的项目建成后未及时落实长效管护机制,被人为破坏、内部物资被偷盗,而形成事实上的损失浪费。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有关惠农等资金投入渠道多,有的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的在建设内容、实施范围上有交叉,不利于严格管理和监督。此外有关惠农等资金分配权遍及政府多个相关部门,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资金管理权责不清,为个别单位和个别人谋取非法利益提供了有利条件。

2.部分惠农专项资金从登记到核准再到发放过程门槛太低,有关职能部门把关不严格,使虚假申报、套取骗取资金等问题有了可乘之机。

3.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在农村基层申报主要集中在村、组干部,但部分村、组干部素质较低,政策法制观念较差,对农村基层的村、组干部缺乏日常监督和制度约束。

4.有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一致,有的业主单位为了早日完成土地征用任务,迁就农村基层干部,擅自提高补偿标准,造成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将高于国家补偿标准部分占为己有,而不发放给被征地群众,甚至有的地方还制定土地征用奖励政策,为农村基层干部贪污、私分资金提供了便利。同时在土地征用过程中,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以征地困难为由,要挟开发商为自己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方便,为自己谋取私利。

5.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国家出台的众多支农惠农政策,最后落实到镇、村组只有靠镇财政所。由于这些政策的标准和要求都不一样,根据政策安排的资金来源渠道多而且分散,需要监管的环节太多,范围太广,而财政所由于受管理能力、政策水平、人员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调查、核实、发放资金等环节上已经是疲于奔波,对资金使用和发放情况的监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许多项目资金和补贴资金一旦拨付完毕,资金的具体使用和发放情况再也无人问津。

6.政策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公开,透明度不高,再加上薄弱的法制意识无形中助推了“腐败温床”的产生。同时有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重争取资金和分配指标,而对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视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1.建立健全惠农等资金管理制度。每年对涉农部门急需解决的项目,按轻重缓急分门别类排列,建立项目库,严把项目审批关,对涉农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年度财政惠农等资金预算,在安排支出上严格执行预算,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项目上,落实到农民手中。

2.强化对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的全过程监督。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农村基层村、组在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核算、发放、使用等全过程监督,并加大明察暗访的力度,做到监督检查常态化。同时,大力加强基层财政所“第一道闸门”的监管职能,把好基础数据申报、核查关,不断提升强农惠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3.加强干部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加大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要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增强政策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要完善惠农等资金发放公示制度,在村组农民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永久性公示栏,长时间张榜公布惠农等资金补贴范围、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农户姓名及实际享受补贴金额等情况,杜绝补贴资金发放的“暗箱操作”和虚报冒领等违规违纪现象。

篇7: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2011-05-31 08:04:26

信息来源: 184 进展情况:分项看,扶贫攻坚工程顺利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药材实用技术示范工作、计生户帮扶工作等进展较好,整乡推进、党建扶贫工作按计划进行,部分项目将按季节进行;就业和创业工程推进正常。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工作、原公益性岗位安臵等工作开展较好,登记失业率为4.23%,由于学生就业工作主要是在3季度后开展,故该部分工作主要是做好前期工作;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中盘县职校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及中小学校改造工程进展较好,部分工作主要在3季度开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任务分解落实到位,整体推进情况良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中农村危房改造工程49081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启动,并已竣工9293户,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推进较好,廉租房工程已部分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工程完成投资较好,白河沟水库及病险水库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县级电网建设工程、电信公司移动基站建设工程进度较好;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

程中美好家园建设工程已启动,其它工程未正式启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中多数资金还未到位;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整体推进正常。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中人民医院住院楼进度良好、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已竣工、市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已完成投资累计343万元,村计生室建设工作、传染病控制工作、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工作进展情况较好;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中食品药品监督抽验工作、艾滋病免费治疗及戒毒工作、地震预测处臵项目、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等工程推进较好。

主要做法:各单位一是做好资金保障,十大民生工程多数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为主,各部门积极与省相关部门的对接,争取上级民生项目任务和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开展协调工作,争取市县两级配套资金早日到位;积极帮助项目业主筹集建设资金,保证了资金投入。二是加快民生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按照“民生优先”的原则,加快开展了民生工程的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十大民生工程的推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是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各单位按照目标任务要求,对能开工的项目抓紧开工,对基本具备条件的项目创造条件加快开工。四是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为民生工程任务的

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五是加强信息沟通,逐步建立了民生工程工作网络,畅通信息报送渠道,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多数单位及时准确上报了民生工程进展

情况。

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筹措压力大。有的资金计划未及时下达,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盘县大山镇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工程省至今未下达资金计划;有的资金迟迟未到位,如通组及串户路硬化工程、文化服务体系工程中的多数项目等;有的有任务而无资金计划,如就业和创业工程、劳动力素质提升中的部分项目;有的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如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总投资估算为172682万元,按照现行投资补助标准,省级需配套5952万元,市级需配套5952万元,各县(特区、区)政府8928万元,三家企业8928万元,房建工程投资为113160万元是需要煤矿棚户区居民自筹,各级配套压力大。二是协调难度大。十大民生工程涉及范围广、任务多,牵涉的单位多,有的单位报送信息不及时或不准确,个别单位如商务粮食局未明确专人负责,造成协调和推进的难度较大。三是部分项目进展较慢。有的项目还没有开展前期工作,小水电代燃料项目中的天生桥水电站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岗前培训

和在岗培训及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部分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缓慢,如贵州省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六盘水市代储库项目、完善报警与监控系统工程等。四是部分单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民生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但有的部门在畏难情绪,有的牵头部门没有发挥好牵头和协调调度作用,导致个别民生工程项目沟通交流渠道不畅。五是投资主体单一。分解的民生工程项目多数为国家和省直接下达项目,自主筹备的民生项目较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少。

下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督促各县区、各牵头单位、各责任单位建立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保证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二是认真做好资金保障。千方百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认真做好市县资金配套、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三是进一步调整充实民生工程项目。根据省分解下达的任务,结合六盘水市实际情况,吸纳部分县区十大民生工程项目进入市十大民生工程,不断调整和充实十大民生工程项目,结合各单位职责职能,更加科学地分解落实民生工程项目,力争在5月份完成民生工程项目调整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协调与调度工作。按照日常调度、月调度、季考核调度、年评比的方式,加强调度工作,随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督促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相关单位按照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协调工作、配合工作;充分利用十大民生工程联席会议等平台,认真解决十大民生工程建设过程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民生项目顺利实施。五是加强督促考核工作。根据平时考核、季度考核和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各县区、各牵头单位、各责任部门的督促考核力度,认真做好十大民生工程考核评价工作。六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和信息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展现民生工程推进中的亮点。强化民生工程信息定期通报的机制,保证信

篇8: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管理,资金使用效率

2005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并决定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5年投入50亿元,用于“科技东莞”工程建设。东莞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力度,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财政将每年安排20亿元,连续五年共100亿元,重点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东莞”工程在“十一五”期间投入的资金运作情况如何?收到了什么样的成效?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改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不仅对于“十二五”期间提高“科技东莞”工程质量有现实作用,而且对于珠三角乃至全国地方政府管理专项资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钱无处花和无钱可花同时并存。

“十一五”期间,东莞市财政总共安排了5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科技创新。但到“十一五”结束时,已立项资金为38.8亿元,占比为77.6%;实际拨款为26.8亿元,占比只有53.6%。一方面,“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钱无处可花,产生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企业又深感科技创新的资金匮乏,急需科技创新资金。有钱无处花和无钱可花并存的事实不仅使东莞市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决策打了比较大的折扣,而且在客观上也延迟了东莞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

(2)“广撒网”和“少而精”的困惑。

从理论上讲,“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应该投放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重大项目,扶大扶强,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前提条件是政府官员能准确把握投资的风险,投资得当。这种投放方式的弊端是,一旦投资失误,不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老百姓很容易察觉,社会舆论压力会很大。虽然人们都会讲要宽容自主创新和投资的失败,但如果真的产生巨大的投资失误,还是会影响政府的声誉和执政能力,也会引起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在广东就有采取“少而精”策略失败的案例,例如,惠州前几年曾投入大量财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现在看来效果差强人意。财政专项资金的另一种投放方式是“广撒网”。“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投放就是采取这种广种薄收、“撒胡椒面”的方式,几十万、百来万的小项目多,大的项目不敢给予相匹配的资金扶持。由于每一个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大,四两拨千斤的杠杠效应也不明显。但对政府官员来讲,滥用财政资金的压力相对较小。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把鸡蛋分散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是“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决策者必须面对的一大苦恼。

(3)资金使用效率评价缺乏客观准确的依据。

虽然东莞市科技局的领导曾经在新闻采访中认为“科技东莞”工程已见实效,东莞科技实力已经实现蜕变,但这种方式颇有自拉自弹自唱,自我欣赏的意味,也不能排除东莞市科技局为了部门的利益夸大“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实上,东莞的官方机构不仅从未公布详细的资金使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佐证材料,而且也没有系统总结“十一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工作经验的文字材料,更没有深入分析“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科技东莞”工程的资金使用效率可能确实很高,但至少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东莞的官方机构没有对纳税人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

(4)资金无偿使用的弊端明显。

由于“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无偿性,一些企业拿到钱并没有把钱用在自主创新的刀刃上,而是挪作他用或应付了事,甚至想方设法把这笔钱装入个人的口袋,真正用于自主创新的钱非常少。“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无偿使用也助长了企业的依赖性。不少企业一遇到问题就找市长,要求市政府提供资金资助,误把东莞市政府当成印钞公司。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得到政府资助几十万还嫌少,得不到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就骂娘,反而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生存环境。此外,“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无偿性,不仅增大了东莞市财政的压力,而且也是难以长久持续的,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5)官员经济腐败的隐忧。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有效使用的关键之一是掌控专项资金的官员都是廉洁奉公的,如果官员有腐败行为,“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就很难保证。“科技东莞”专项资金既不用还本,又不用付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笔资金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谁都想要,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可以凭实力要,没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可能搞歪门邪道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用少量的钱贿赂官员,以牺牲纳税人的利益为代价获取不当利益的现象并不少见。官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措施保障,也很可能被“糖衣炮弹”打中。官员可能一次、两次能抵挡住诱惑,但长期和巨额资金打交道,就很难说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其实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6)扭曲的“科技东莞”工程利益链条。

目前,有专家学者从学术上关注“科技东莞”工程,也有企业家从实业的角度关心“科技东莞”工程,还有政府官员从东莞的未来谋划“科技东莞”工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也有些学者研究科技创新只是为了从中捞取名利,研究的结果粗制滥造,既没有理论价值,又没有实用性。也有企业关心“科技东莞”工程,只不过其目的是想从东莞市政府的腰包里掏点钱来花,一旦钱捞到手,科技创新的事情可能就忘在脑后了。也有一些政府官员关注“科技东莞”工程只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搞一点政绩,装点门面。如果没有一种力量能斩断这种扭曲的经济利益链条,“科技东莞”工程也可能最终演变成一项“豆腐渣”工程。

2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中造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1)门槛高且不尽合理。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相当一部分钱没有花出去,与申请科技创新资金的高门槛有着密切的关系。申请科技创新资金的企业首先必须满足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例如,申请科技创新资金的企业必须做到“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税收必须占销售收入的5%”。仅“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这一条款就把许多企业拒之门外。其实,“税收必须占销售收入的5%”和企业科技创新也没有多少必然联系,但也破灭了不少企业科技创新的希望。

(2)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

繁琐的程序和审批时间长是企业申请“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另一个难跨过的坎。从“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申报到立项拨款不仅需要东莞市科技局的论证,而且还需要与东莞市财政局进行跨部门协调,最终还要经过东莞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审批,走完所有程序最快要几个月,一般也要1年。多头审批和流程长也有一定的好处,能层层把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乱花钱,但是,复杂的程序和多头审批不仅令不少企业望而却步,而且使这笔资金成为“雨后送伞”或“锦上添花”而不是“及时雨”和“雪中送炭”。正如东莞市沙田顺发集团董事长许爱顺所说,漫长的申报时间和繁琐的申报程序打消了不少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影响了这笔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一些创业初期的企业在急需钱的时候,只能望梅止渴;当企业拿到钱的时候,已经病入膏肓,回天无术了。漫长的申请时间往往使新创企业错过了黄金发展时间。

(3)政府部门把握不准投资的风险。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为什么采取广种薄收的投放方式,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对投资风险的担忧。其实,这不仅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也反映了东莞政府官员对花纳税人的钱的谨慎态度。我们知道,最聪明的投资者也难免失误,更何况是政府。事实上,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准确预测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率和结果。从政府官员的角度来看,“科技东莞”专项资金采取“广撒网”的策略,可以有一箭三雕的作用:其一,可以防范投资风险,“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些投资项目会产生好的效果。其二,滥用财政资金的压力相对较小。如果把大量的财政资金资助几个重大的项目或企业,一旦失误,老百姓很容易察觉,社会舆论的压力非常大。相对来讲,“广撒网”的资助方式,在官方不提供全面详细资助信息的情况下,老百姓不容易作出准确的评价,官员滥用财政资金的压力相对较小。其三,“科技东莞”专项资金也有点像免费的“唐僧肉”,地方政府把大中小企业、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都照顾到,相对来讲比较公平,社会矛盾比较小。

(4)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人们的传统思想一直认为,财政专项资金具有无偿性的特点。东莞市政府官员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将绝大部分“科技东莞”专项资金采取无偿分配的形式使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专项资金无偿分配可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财政专项资金无偿分配就可能牺牲效率、滋生腐败和产生诸多的社会矛盾。其实,“科技东莞”专项资金既可以采用无偿分配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有偿分配,无偿分配只是“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其中一种选择而已。从长远来看,“科技东莞”专项资金采取有偿分配为主应该是发展方向。

(5)政府不同职能部门权责利的制约。

“科技东莞”工程至少涉及3个关键部门:东莞市科技局、东莞市财政局以及东莞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这3个部门各自的职责是什么?有多大的权力?怎么来协调?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很好地解决,部门间经常相互扯皮,这无疑要耗费项目申请者的大量时间。“十一五”都过去了,为什么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还没有协调好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利益分配。在有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只要在审批上“卡”一下,项目申请者就会用钱“拉”一下,这样大家才“ok”。只要你有拍板权,不用去寻“租”,自然会有人舍小利取大利,主动交“租”的。当然,如果你没有拍板权,你想寻“租”也是异想天开。政府职能部门的权责利不协调是阻碍“科技东莞”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6)社会腐败的侵袭。

现在我国社会腐败的毒素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在不断扩散。官员经济腐败、企业产品假冒伪劣和专家学术造假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社会腐败的温床既是“科技东莞”工程利益链条扭曲的现实基础,也是东莞科技创新的致命杀手。

3 加强“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对加强“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提出以下措施:

(1)适当调整管理“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政策。

为避免“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大量闲置和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东莞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消除管理制度上的障碍,适度调整管理“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政策。一是适度降低“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申请门槛,尤其是新创高科技企业的申请门槛。二是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行为,减少审批环节,推行并联审批制,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限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办事拖拉、互相推诿的办事人员,应视不同的情况,追究相应的工作责任,严肃处理利用“科技东莞”工程吃、拿、卡、要的办事人员。四是废除一些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但与科技创新关系没有直接联系的约束条款。

(2)理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

健全职能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既是提高东莞市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科技东莞”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协调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在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遇到的磨擦、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产生合力。协调机制不健全,必然出现相互牵制掣肘、扯皮推诿的现象,从而导致“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效率低下。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效能,东莞市政府应合理界定负责“科技东莞”工程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利,尤其是上下边界和水平边界,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健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确保权责利一致。

(3)创新“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运作模式。

至少可以考虑3种创新的财政专项资金运作模式。第一,股本化运作模式。以股本金的形式资助科技创新企业,一方面可以使“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变成一只会生蛋的鸡,促进资金的循环利用,提高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第二,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运作模式。从“科技东莞”工程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第三,风险投资公司运作模式。“科技东莞”工程与民间投融资机构相结合,共同组建风险投资公司,把资金地有效投入富有盈利潜力的高科技企业。

(4)加强开展科学的项目风险评估。

科技创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失败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东莞某研究院声称,已经开发出高、中低速,能应用于不同场合的电动汽车样车,这给一般人的印象好像东莞拥有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其实电动汽车的样品和电动汽车产业化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高科技成果如何实现产品化是一个世界难题,实现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更是难上加难。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数据,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一般失败率达70%,完全失败率达20%—30%。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发达国家为60%—80%;我国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发达国家也只有20%—30%。科技创新的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克服消费观念、技术瓶颈、生产成本、配套设施、市场开发等一系列障碍,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科技创新产业化的夭折。实行科学的项目风险评估,是提高“科技东莞”工程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

(5)加强对“科技东莞”专项资金进行的绩效评估。

被“科技东莞”工程资助的项目单位必须具有明确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指标以及目标约束机制。东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探索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专业性指标相结合的有效办法,要使评价结果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要经得起时间和纳税人的检验。要通过对“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估,促使“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专款专用,实现资金绩效的最大化。

(6)加大“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

缺乏“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监管或监管不到位,不仅会直接影响“科技东莞”工程的效果,而且很容易滋生经济腐败。我们要花大力气研究监管“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机制体制以及可操作性的办法,从而保证“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避免滥用。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也动用财政资金发展经济,但政府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都十分清楚,老百姓可以随意在网上查阅。“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管理应借鉴这种公开透明的监管办法,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动接受老百姓的监督,被政府资助企业或项目的每一笔资金来源和使用都应该有根有据地放在网上,接受公众的审查和监督。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管,要对“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和绩效评估,不能放任自流。“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管理应该有问责制。对于在“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中失职的人,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岳德霞.科技创新提升幸福东莞的意义、难点及对策建议[J].特区经济,2011(11):40-42

[2]彭桂芳.培育发展“两自”企业,创新东莞发展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8(4):10-14

[3]吴忠泽.科技创新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J].中国软科学,2006(9):13-17

[4]王芳,刘永安,何家林.东莞市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6-10

[5]麻文奇.技术进步对东莞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86-91

上一篇:202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讲话下一篇: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