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2024-05-08

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篇1: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描述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熟知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2掌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分析东北发展农业的条件。

3通过读图,熟知东北林区,牧区的分布地区

主要的农牧产品。

4通过图表分析,掌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通过图表,学会分析东北地区

发展的条件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分析。

2东北林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1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东北山区特色农业建设。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分析东北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

(二)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社会条件:

1人口(突出地广人稀)

2农业技术

3交通

4市场东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自然条件和社会

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的林业基地,在畜牧业和

渔业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篇2: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 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师 对。他们的这些活动都是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农业种类不同,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板 书: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推进新课

师(承转)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节思考这个问题。

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回答)农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三大因素的制约。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布局。

师 请同学们看一组材料,并思考材料当中所提出的问题。

课件展示:

中国名茶

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杭州龙井乡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新茶精制而成的,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种带回国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

问题:说说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生(观看投影,并分组讨论,回答)日本与中国江南的自然条件不同,日本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不适合茶树的生长。

师(总结)是这样的。不同作物,所需条件是不同的,由于茶树性喜温湿的气候和酸性土壤条件,所以在我国的江南一带生长较好,而日本的土壤不适宜种植茶树,所以日本人尽管想精心培育,却不能成功。这说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板 书:

自然条件

师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照,那么光照对农业生产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板 书: 光照

生(讨论并回答)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太阳辐射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师(总结)农作物生长离不开光照。但光照条件在各个区域是不同的,如新疆,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十分充足,而英国,由于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光照条件则较差。同时,不同农作物对于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瓜果生长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而多汁牧草则可以在光照较差的条件下旺盛生长。所以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承转)农作物的旺盛生长,不仅需要光照,而且也必须满足一定的热量条件。请同学们看相关内容并讨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何重要影响。

板 书:

热量

生(合作探究,讨论并回答)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热量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方式也不同。

师(总结)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课件展示:“中国南北方农业布局及耕作制度”的影像资料

问题: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及耕作制度有何不同,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观看材料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通过材料可知,我国南北方的农作物不同,南方主要种植喜热的甘蔗、橡胶等作物,而北方则主要是喜温的大豆、苹果等。同时,作物熟制也不同,南方水稻可达一年三熟,而东北则为一年一熟。

师 很好。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我们常以活动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积温不同,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和耕作制度也不同,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承转)热量和光照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而任何农业活动都必须在土地上进行,所以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板 书:

土地

(提问)讨论当地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并选代表回答。

生 人口增长,建筑用地增多,土地污染严重,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师(精讲)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为了缓和人地矛盾,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土地应该有不同的利用方式,而且,不同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比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如江汉平原的耕地,由于水源丰富,又较肥沃,就可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且产量较高,而像内蒙古高原,由于缺少水源,较适宜发展畜牧业;城市郊区由于地价较高,农业生产只能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如花卉、蔬菜等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另外,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大,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不同。

板 书: 地形

(承转)请同学们讨论:农作物的生长除了与上述因素有关外,还离不开什么? 生 水分。

板 书: 水分

师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任何农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那么,水分是怎样影响农业布局的呢?请同学们从水的作用、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对农业的影响方面来讨论。

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又是动植物生存、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输送者,一切农业生产过程只有在水分的作用下才能顺利完成。对于不同的区域来说,水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并且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水分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比较少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师(激励性评价后,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可知,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

课件展示:

表格(系统梳理知识)区位因素 光照 热量 土地 水分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①—热量 ②—光照 ③—地形 ④—地形(承转)同学们的答案很正确。农业生产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还与其他众多因素相关。请看下一组材料。课件展示:“以色列的智能农业”图片和材料 在以色列,有一种智能的节水压力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塑料管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而且在灌溉前可先将化肥溶入水中,使水、肥灌溉同时完成,用少量的水肥就能达到最佳效果。更神奇的是,这种灌溉系统的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埋在地下的湿度传感器,可以传回有关土壤湿度的信息;有的传感系统还能通过检测植物的茎和果实的直径变化,来决定灌溉的间隔;等等。计算机收到这些信息后,便自动调节和控制灌溉,既节水,又省时、省力。

师 请同学们思考,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生(分析材料讨论回答)科学技术。

师 由此事例可见,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板 书:

(二)农业技术因素

师(提问)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有何不同?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各种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就种植业来说,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要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劳动力需求又要大于小麦。师(补充总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劳动者借助土地、农具、种子、化肥、农药等来完成农业生产活动。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同,而不同的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等对农业生产影响也很大。请看以下图片。

课件展示:

A图 我国水稻农耕景观

B图 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

请同学们思考:这两张图的耕作方式有何不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生(讨论并回答)A图是手工劳作,B图是机械化作业,两种方式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不同;先进的技术装备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师 对,先进的耕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如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培育的杂交水稻,因单产高而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承转)对于种植业来说,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的种植方式及耕作制度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农业生产有哪些主要方式呢?

生 种植方式主要有单作、间作、套作、连作等。

师(精讲)不同地区,人们的种植方式是不同的,如华北地区的玉米与大豆的套作,南方水稻田的连作等。采用不同种植方式,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空气等资源,并且可以做到养分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

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的热量条件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耕作制度,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等。一个区域在确定了农作物种类和数量后,要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并落实到具体土地上去。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简要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 a.培育良种 b.机械化 c.节水技术

①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②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要少量农业工人。()③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答案:①—a;②—b;③—c(承转)由以上学习可知,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技术因素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条件,那么,农民在土地上生产什么,生产规模多大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看屏幕展示的资料:

“我国20世纪90年代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2004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严重的滞销局面。”

师 请同学们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市场条件的变化。

师(精讲)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当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会上升,导致更多的农户进行生产。当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致使生产这种农产品的农户减少。可见,农业区位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可能的变化作科学的预测。

师(出示材料)①我国北方市场上销售着南方的热带水果。②春节期间南方的鲜花装点着北方家庭的居室。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生(讨论后回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师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另外,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一般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对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我国三江平原的国营农场,就是在我国政策的指导下产生的。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①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②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③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④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⑤2004年,我国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价格大幅度下跌。()答案:①冷藏保鲜技术 ②运输条件 ③饲养技术 ④运输条件 ⑤市场供求关系 师 请阅读教材,了解以下问题: 1.绿色农业的产生背景是什么?

2.绿色农业的含义是什么?

3.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何不同?

4.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途径有哪些? 学生自主学习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

问题1:近些年来,农业生产的弊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高成本、高污染、土壤退化、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依赖、单一化经营所导致的病虫害等。农产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问题2: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物技术为基础,通过生物工程失去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变换与农产品品质提高的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

问题3:与传统农业不同,绿色农业必须以“绿色”为核心,妥善处理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问题4:更新传统观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途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同时要加大技术投入,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生产,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使农业不断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从容说课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温室无土栽培”推广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生(回答)1.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区位的三大要素。2.光照充足。3.科学技术。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水平是不同的,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且牧则牧,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此,在不同地区,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板 书:

二、农业地域类型

推进新课

师 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

生(阅读教材,并回答)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师(激励性评价后讲述)为了加强理解,请同学们看一则实例。

课件展示:

多媒体资料“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

请同学们观看材料并展开讨论:该地区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有哪些?

生 看材料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该地区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价较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该国又通过培育良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措施,使该地畜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其乳肉产品远销至欧洲等世界各地。

师(精讲)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在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表现为不同级别的农业区域。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承转)但是,在同一区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看书讨论两个问题:

1.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农业地域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生(分组讨论并作答)1.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代表着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

2.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师 第一个问题好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变化,所以,从生产目的到耕作方式再到生产规模都不断发生着变化。

第二个问题则较抽象。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一般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科技水平、有关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则具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农业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的需要外,还能够向区外提供比较多的商品性农产品。因此,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美国的商品谷物业等都是在地域分工的前提下形成的。

(拓展提升)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师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区域。

师(承转)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热带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等。根据不同标准,可以从不同侧面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

板 书:

世界农业生产类型

师(精讲)按生产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按投入多少分为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与商品化农业。那么,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展示: 资料

(一)“自给农业与商品化农业的影像资料”(如教材图3-14)

师 请同学们比较,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生(合作探究,回答)自给农业是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用传统的农具种植多种农作物,以求自给自足,用来出售的农产品是很少的。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商品化农业是在较广阔的耕地上,利用现代耕作方式,大规模经营,农产品商品率较高,价格较低。多分布在发达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区。

师 对,像热带雨林地区的热带迁移农业就是自给农业,而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则是商品化农业。

课件展示: 资料

(二)“集约型农业与粗放型农业的影像资料”

请同学们思考:(1)什么是集约型农业?分哪几类?(2)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有何不同?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1.集约型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比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集约型农业分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以及技术集约化三大类。

2.粗放型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师(评价并总结)这二者之间存在鲜明的不同,集约农业投入较多,产量、产值较高,如花卉培育厂、养猪场等;而粗放农业投入较少,产量相对较低,如内蒙古的游牧业、热带雨林地区的迁移农业等。

目前,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师 请同学们看图讨论,合作完成下列内容。

课件展示:

1.填写下表:(斜体字为填写部分)对象 A 生产类型 混合农业

特点

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所种植的农作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 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油橄榄等园艺作物也比较多

C 热带种植园农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业 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

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分布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橡胶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巴西,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及非洲。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产地和棕油出口国

2.将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分类:

①中国的水稻种植业 ②美国中部的商品谷物生产 ③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 ④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园 ⑤蒙古的游牧业

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有___________;畜牧业有___________。

按投入状况分:集约型农业有___________;粗放型农业有___________。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化农业有___________;自给型农业有___________。生(做题并相互校正)

(承转)民以食为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粮食作物是最重要的农作物。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其中,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在世界上,小麦、水稻、玉米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 B 地中海式农业 P65,图3-20“世界水稻、小麦、玉米主要产区”

生 合作探究所提问题,并回答:(答案不明确时,教师要及时加以补充)

小麦: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原因是小麦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成熟期需要充足的光热条件。

水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降水丰富的地区,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南欧的一些地区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积种植水稻。原因:水稻喜温喜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这些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

玉米:多分布在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等地。这是因为这里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适合玉米生长。

师 可见,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品种是不同的,这与作物本身特性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现仅以水稻生产为例来分析。

(提出问题)(1)水稻的自身生长特性是什么?(2)水稻生产有什么特点?

生(合作探究两问题后,回答)问题1: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高产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需要大量的水分。

问题2:水稻生产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投入比较多的劳动力,而且不太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经营。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水稻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不高,比较适合于个体农户经营。

师(总结)可见,水稻生产是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水稻单产量较高,是人类喜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因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均有分布。

(师提出问题)水稻能否实现机械化作业?

生 能,日本在这方面就有了很大突破。

(拓展提升)水稻喜温喜湿,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湿热的地区,我国纬度较高的东北平原能否种植水稻?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能。因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能满足水稻生长的水热需求。

师 是这样的。我国农业分布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在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都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而且我国是世界上稻谷产量最多的国家。

(承转)那么,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水稻种植特点一样吗? 生 不一样,南方多水田,北方为旱稻。

师 回答正确。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我国南北方的土地景观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南方由于降水丰富,耕地多为水田,北方由于降水较少,多为旱地。

课件展示:

教材图片,图3-21,图3-22及图3-23。

师 请看画面,我国的耕地可分为两大类,即水田和旱地,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观看材料并分析讨论,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斜体部分学生填写)

课件展示:表格

类型 水田平地水田 梯田水田

特点

主要是指种植水稻及其他水生作物、每年有季节性积水的农田

分布

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在北方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水田多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

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旱地平地旱地 通常是指种植旱地作物、一般不坡地旱地 需要季节性灌溉的耕地。包括有广大地区,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南方丘陵山地亦广泛分布

灌溉条件的水浇地和一般旱地

生(合作探究,完成上表。)

师(对学生所填内容作评价总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类型。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一个勤看、多想、多联系的习惯,充分利用实例来说明问题,并能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当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做到热爱家乡、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

课题:当地农业主导因素分析

过程:查阅当地的有关资料,如自然条件方面的气候、土壤等资料。人口、耕地总数、农业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资料。到农田中调查。

结果:形成调查报告。

活动与探究二

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调查某种农产品的商品率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影响农产品商品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某种农产品的商品率?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先从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农产品及商品率、农业区位条件等方面入手,全面了解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然后解答探究问题。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对家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知道农产品商品率的计算公式: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出售量/农产品总产量×100%。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是正确的)1.下列不属于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优越的区位条件有()A.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 B.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C.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D.水陆运输发达,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答案:C 2.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是()A.小麦和玉米混合农业 C.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答案:C

B.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混合农业 D.牧牛和牧羊混合农业 3.下列各组国家中,是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区的是()A.丹麦、法国

C.美国、加拿大

答案:B 4.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一种()A.种植业农业 C.自给农业

B.新西兰、南非 D.阿根廷、巴西

B.养殖业 D.混合农业

答案:D 5.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 B.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商品率很高 C.亚洲水稻生产主要以大农场为主

D.要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必须扩大播种面积 答案:A 6.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械化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单产低,商品率低

D.资金投入多 答案:B 7.下列符合亚洲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的是()A.人口稠密,劳动力素质高 B.科技水平较高

C.夏季高温多雨或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D.小农经营 答案:C

二、综合题

8.下图是“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年降水量及水资源利用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气温()℃3020100降水量(mm)300大分水岭200100D010 月CB气温()℃3020100降水量(mm)3002001001E471400 m14A710 月 0100m输水洞

(1)B、C两侧降水稀少的是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2)E处为澳大利亚著名的混合农业区,该地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是__________。

(3)澳大利亚政府是采取什么措施发展E处农牧业生产的? 答案:(1)C 位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背风坡,处于雨影区(2)灌溉(或水源)(3)发展水利工程,东水西调。

9.下图示意是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Ⅰ表示烟草业的变化,Ⅱ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问题。

Ⅰ 国际市场国内市场Ⅱ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卷烟加工业烟草种植业鲜花产销业鲜花种植业图例现状产销量未来产销量现在产品销售方向未来产品销售方向(1)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__________。(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_____________。

(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__________。

(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A.减少运输成本

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

答案:(1)“四季如春”,降水丰沛

B.使卷烟的产量增加 D.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2)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

篇3: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1.1 章标题

第三章第二节第四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2 授课对象

学生:本科一年级下或本科二年级上

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教授对象一般为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的学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生活, 懂得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紧跟科技潮流, 用互联网、玩APP、知道大数据, 关注机器人, 他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但是, 他们对科技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 主要包括三点:第一, 混淆“科学”与“技术”, 认为科学等同于技术或者技术等同于科学;第二, 不能系统第分析科技说引起的深刻变化;第三, 关注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忽视科技的负面影响。

1.3 学时安排

30分钟

1.4 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的第四个小问题———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理解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其中, 教学重点为“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教学难点为“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1.5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的:学习和把握科学与技术的差别, 着重了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理性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1.6 课后思考题

(1)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3) 你听说过虚拟现实技术吗?它会为人类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2 教学过程

2.1 教学安排

2.2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 辅以讨论式、问答式等参与式教学法。

2.3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为主, 辅以音像资料

2.4 教学资源

教材、经典论述、热点时事、典型案例

2.5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前几日, 闲来无事, 把科幻电影《生化危机》又温习了一下, 在一个秘密的科学实验室里, 超级计算机时空后成为人类的巨大威胁, 科学家感染病毒死而复生变为僵尸, 一个特别任务小组开始了拯救行动。整个故事惊悚刺激!冷静下来不禁思考:科技的发展究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 它在社会的发展中究竟发挥何种作用?

[理论讲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今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第二,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在讲授此部分内容之前, 我们先要区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的技术, 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比如, 孙杨在水中的生产就属于技术, 而阿基米德在水中的生产就属于科学。区别完这两个概念, 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一个知识点: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问题设置]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几次科技革命, 每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回答]人类历史上公认的三次科技革命分别是18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以后的第三次革命。这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有一个广告很能体现出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视频资料]《HTC EVO 4G首部创意广告片科技史缩略》

[视频资料解读]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的代表, 工业革命, 电力革命, 相机的诞生, 福特式生产方式的出现, 推到柏林墙,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存储技术的发展, 最终汇成了一部手机。这是一部被浓缩了的科技发展史, 同时也反映了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理论讲授]具体来说,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三个层面, 分别是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 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首先是改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形式。其次,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 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 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长,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最后,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 大大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 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案例]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使只能及其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通用公司曾投资1.7亿开设一家电池工厂。1.6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安装了1万个传感器, 分布在各条生产线上。

[理论讲授]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来重大变革。比如手机在能够满足人们通信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我们的娱乐需求、提升能力的需求以及社交需求等。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随着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随之而来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比如互联网+思维就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问题设置]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理论讲授]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案例]以教室中存在的多媒体技术为例, 对比八九十年代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图片展示]水体污染与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图片

[理论讲授]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 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图片中所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案例]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

[案例解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对生命的概念、对自然、对进化都提出来挑战, 除此之外还会引发生物安全与不公正等伦理问题。

[总结]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 首要的就是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应用, 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3 教学反思

从教学效果来看, 案例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整体效果不错。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给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环境,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教学经验看:教案应该做到 (1) 立足教材, 讲好讲透; (2) 使用案例教学; (3) 贴近学生生活。

篇4: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非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

理解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泉港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2005年福建炼油厂成品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谁能告诉老师石油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能源,炼油所产生的许多产品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如,我们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用到的汽油和柴油等等。

生:美伊战争可能与能源有关系,当时由于战争爆发,全球的石油价格飞速上扬,而到了战争结束后,由于伊拉克境内恐怖活动活跃,石油价格更是上涨得厉害。可见,石油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太重要,直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能源与社会”。

师:能源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人类要离开生命之本就会灭亡。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地球上的能源。下面的时间就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看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还可以通过你认为可行的其他方式进行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位学生都以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有的学生列出了本节内容的提纲)

师: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小组之间,可以把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5分钟左右,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的。我所知道的情况如下:(1)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能源和环境。

师:你提炼的问题很好,详细说一下可以吗?

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其中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占世界能源消耗的90%以上,是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成本高,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地增加,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极为重要。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出这么多知识,说明你很用心,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呢?

生: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能源的分类,查得资料如下:能源有多种分类,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可分为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柴油、电源等是二次能源。

师:你查找的资料很不错,它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多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可见你思维很开放。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本节内容?

生:我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我上的是“中国能源网”,查得资料如下:中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位总储量的12%,居第三位。水力资源占世界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除常规能源之外,中国的新能源亦有广泛的利用前景。比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师:以上几位同学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让我们具体了解了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大致情况。既然能源对我们有这么大的价值,我们可不可以无限制地开发能源,无节制地利用能源呢?能源对我们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生:煤、汽油、柴油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像温室里的玻璃,能将太阳辐射的热量保留在大气中。因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必将使地球气温不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使土壤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生:我从《泉港花絮》这本书中还查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关于泄漏石油污染泉港海域事件。1996年2月28日福建轮船公司“安福”号6万吨级油轮在乌丘岛附近海面发生事故后,29日停泊在后龙镇上西10万吨级原油码头卸油,导致4吨以上原油泄漏。瞬间,原油团随着风力、潮力迅速扩散,漂向泉港整个海域,使我们当地养殖业、内海捕捞业遭受严重损失,如,海蛎因油污不能食用,紫菜、海带恶臭难闻,无数鱼网粘上黑油团不能使用等等。此次污染严重危及到泉港区沿海39万多人的生产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人民币。

师:两位同学查找到的资料很具体,既全面又有针对性。说明你们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愧是21世纪的中学生。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很震撼,能源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全球性的问题,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如何才能解决好使用能源与保护环境这一问题。

生:我认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因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在运用时可能成本较高,但我相信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成本将会下降。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既准确又有前瞻性,请坐。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要过分浪费资源,要注意节约能源,尽量不要造成环境污染。如,尽量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少乘车;多爬楼、少乘电梯;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等等。

师:非常棒!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人有责。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守护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

地球!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节能的短片。(课件播放)

3.课堂总结,情知交融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一些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學习。我想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也会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的时间,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和收获。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伟大的。它既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能源。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给我们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师:你们的感受很有见地。节约能源,的确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更要马上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会寻找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注意信息的获取。

师:好,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学会搜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人类只有把握住新的信息、运用好信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会做到从容应对。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信息也是一种能源,我们只有科学地利用好这种能源,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永立不败之地。(学生齐声

鼓掌)

篇5: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发展规划近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一、发展规划近期目标的制定

在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的精神指导下,分阶段安排、分步实施。从总体目标中分解出近期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

2010——2012年发展规划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服务为先、继承发展、与时俱进、张扬个性、特色鲜明的与人思想。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目标,以“幼儿发展为本、家长需要为纲、教师成长为主”为管理目标,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树立“团结、进取、敬业、开阔”的两哈园风,营造“尊敬、平等、民主、开发、主动、创新、快乐、和谐”的园所文化。

(一)发展规划目标

目标内容: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改科研课题的延伸。

1、行政管理。求实创新,吸收现代文化管理理念,实现管理体制的新突破。改革办园体制,扩大办园规模。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增强管理力度。

2、教育与科研管理。深入学习和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人才成长扎实终生发展的基础。

3、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培养其健康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为目的。创设开放的社会环境,体现幼儿社会性教育特色。充分利用英语教学优势,实现侵入性双语教学,完善原有基础。规范家长学校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4、后勤管理。完成综合教学楼的改建,对院楼整体规划,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购置和匹配现代教学和办公设备,打造温馨的、亲情的办公室环境。在“预热期”制定和强化各项管理制度上,将再次加深各项完善制度与管理。

(二)策划

近期发展规划目标的确立和前期的预热,是迎接近期发展宏伟目标任务的起跑,是下一个时期的起跑线。

1、预热的成效。在各项的不断的完善中,我园将在2011年后期启动园舍修缮工程,建设美化、绿化、环境教育化的园林。

2、听取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教育局及各部门领导不仅对我荣丽幼儿园提出指导意见,还多次来园检查日常工作,了解日常工作及各项开展情况,帮助指导!

3、园所班子会议。针对2010——2012年发展规划目标中的硬件建设,后勤管理工作作出新的调整,作出新的安排。

4、二、发展规划目标的实施

1、改革措施

(1)筹集资金,改革办园体制。

(2)制定幼儿园教师职业平等30条。

(3)制定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制度。

2、管理改革措施

(1)保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体现“生活处处皆教育”的指导思想。

(2)细化保教工作常规。

(3)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技能。

3、教科研管理措施

(1)建立幼儿档案管理系统

4、后勤目标管理任务

(1)加快整顿步伐。

(2)按照原计划不能延误。

5、卫生保健

6、规范食堂管理

(1)严格执行食谱,食品制作注重花样。

(2)主副食搭配讲究营养,有现代饮食改革意识。

(3)按照5常发管理要求管理好物品,保持清洁、有序。

篇6: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农业(第三、四目)

赵修雪 东营市实验中学

2016.11.24

农业教学设计(第三、四目)

东营市实验中学 赵修雪 ※教学目标:

1.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通过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2.在教学中运用感性、比较、分析、观察、合作、交流、表述、汇报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3.通过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走科技强农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的科学发展观。

4.通过对我国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5.通过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了解,树立和谐人地关系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我国科技发展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农业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教学方法:

观察、对比、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农业动画和背景音乐----《庆丰收》,以便创设情境。

一、导入新课

用“新疆内蒙古沙漠地带能种水稻”是真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如果有学生知道是真,则同时引出第二目科技强农),调动学生的表达欲与求知欲。

二、探究新课

(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分析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学生分析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总结出大多数农作物生长都受到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要分析每个地区的优势和不足,把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种植在适宜他发展或生长的地区,以充分利用当地环境条件优势,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2)请你判断,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3)群策群力,ABCD四地(东部地区)该发展何种农业生产部门。

2、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1)群策群力,近年来C地部分农民逐步转向种植蔬菜生产获得成功。请分析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并讨论成因,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并领会C地转型成功是由于距离消费市场近、需求量大、便于运输等因素,由此引出因地制宜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

继续探究,分析案例,领会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及辩证的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体会农业发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2)总结,师生共同总结第一部分内容。

(二)走科技强农之路

1、导入:我国耕地少,后备耕地不足,有许多沙漠,戈壁难以利用,这些区域我们能靠我们的智慧开发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我们能更好的改造利用自然,我们一开始的问题现在有了答案,请同学们欣赏。

2、请你欣赏:沙漠种植水稻的美景,看沙漠种植水稻技术的录像。领会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使不可能变成可能。

3、分析我国人口、人均耕地与粮食增长图,引导学生体会科技发展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4、生活地理,请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科技强农的例子,通过对现代农业几幅图片的观察,讨论总结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5、知识拓展:补充现代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的例子,使学生领会我国农业正在向农业强国迈进。

6、未来展望,我国向现代农业发展。

篇7: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板书)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并讲解)

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讨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让学生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最后由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1)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2)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从社会科学角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融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一定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实质。

(3)生态可持续发展

所以,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强调各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

[阅读]: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上的成就(2)持续性原则 [阅读]:承载力(3)共同性原则(4)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那么,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应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必然性。第二课时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的第三部分,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认识并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3.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后,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内容加以点拨: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性,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我们是否认知、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只有首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如不吃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垃圾,不乱涂乱画,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课堂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清洁生产循环图,了解清洁生产的含义,并完成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1)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______、清洁的______过程和清洁的______。

(2)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______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_____,并拓展到______。(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_____效益与______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______发展。

(5)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______基地,为保护环境,国家已决定将______市列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2)末端 废弃物

(4)经济 环境 可持续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唯一办法是()

a.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b.禁止工业排放“三废” 2.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a.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 b.工业、农业、环境的发展 答案:a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趋于和缓 b.环境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d.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以人类自我满足为前提 答案:b 4.清洁生产包括()答案:a

二、综合题

1.(1)垃圾已成为城市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该方式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你认为有哪些不足之处?(2)法国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对此,你如何理解?

(3)下图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完成方框内未填的内容。

a.肥料

b.做工业原料 d.回收处理 答案:

(1)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容易发生爆炸事件等。

篇8: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正如我们在2008年的市场总结报告中预测的那样, 2009年的中央空调产业在上半年处于低迷状态。虽然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并且陆续开始实施, 但中央空调产业处于经济产业链的下游, 要在项目实施的后期才能见效。下半年, 随着各个刺激经济发展项目的落实, 中央空调产业步入了相对复苏和发展时期。受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2009年, 我国中央空调总体销售额 (各品牌在全国市场的总体出货额) 与2008年相比基本持平, 约为320亿元左右 (图1) 。

2009年, 我国中央空调市场呈现了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主要品牌格局特征、各细分产品市场特征和各大区市场特征将在以下的章节中分别加以阐述。

(1) 市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显著变化。如果用工业增加值画一条曲线, 那么从2008年6月到2009年10月, 是一个标准的V字形。中国经济发展也正如这条V型曲线, 胜利地从低谷逃脱。在“一揽子”经济政策的作用下, 2009年的中央空调产业与国家整体经济一样走出了“先抑后扬”的走势。2009年初, 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 国内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低迷, 不仅国内消费信心重挫, 实体经济也大幅度下滑。中央空调产业受此影响, 同样陷入消费的低谷, 不仅新签约合同大幅度减少, 而且原签订的合同也多数推迟履约。与之相对应的是, 品牌市场推广活动大幅缩减, 鲜有新品推出。就在各个行业陷入低迷之际, 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 尤其是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 既支持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又坚定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特别是基础建设的大力投放和楼市的回暖, 给中央空调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品牌格局基本保持了以往的稳定格局, 但8大品牌 (大金+4大美资品牌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国产3大品牌美的、格力、海尔) 的市场销售规模排序有所变化, 且市场占有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盘点中不难发现, 国产品牌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而青岛海信日立公司在2009年取得了30%的增长率, 在全国多个区域市场上的表现喜人, 销售规模在2008年的基础上再次取得突破, 稳居几大品牌之后, 超越之势指日可待 (图2) 。

(3) 行业整合、品牌调整进一步深化。从2009年6月1日起, 大金将撤销其在中国市场成立多年的3大分公司 (上海分公司、广州分公司、北京分公司) 体制, 而是改为6个统括部, 分别是华北统括部、华南统括部、上海统括部、江苏统括部、浙江统括部和中西部统括部。2009年4月, 美的对各产品线进行了调整, 成立单独的产品中心, 同时, 为加强大机推广力度, 将重庆通用从纯粹的生产转变为集生产、研发以及销售工作于一体的公司。海尔于年底进行调整, 就旗下的空调业务单元进行了战略整合, 将原来分散的家用空调、商用空调、三菱重工海尔合资公司进行整合, 组建空调产品团体, 全面统辖海尔团体旗下空调业务的运营和发展。而特灵在2009年底也明确表示, 其将调整内部组织结构, 特别是销售部将会有很大的变动。据悉, 2010年, 特灵将分为8个大区来进行市场运作, 分别为北区、东北区、西区、西南区、东区、中区、南区和单独划出来的江浙沪区域。

(4) 价格因素在招投标项目因素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提升。在市场环境相对恶劣的情况下, 中央空调产品的价格往往就成为品牌抢占市场的主要因素。2009年初, 原材料价格的下滑和宏观环境的恶化使得企业纷纷降价来出击市场。从2月份开始, 美的宣布将旗下多联机、风管机和家庭中央空调在内的全线产品价格平均下调15%开始, 引发业内的“降价风暴”。随后, 在主流品牌中, 约克、麦克维尔、海尔等纷纷下调产品价格, 其他品牌虽然没有直接降价, 但也针对渠道进行了相关优惠政策的调整。

(5) 节能减排迈出关键一步, 低碳经济时代来临。2009年, 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为致力于节能环保产品和余热利用技术开发的中央空调企业创造了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与此同时, 各地着眼于节能的空调改造项目逐渐增多。在低碳经济时代, 暖通行业作为占建筑能耗比重较高的行业, 需要整个行业、多个企业共同努力。国家政策方面也会对整个产业进一步的规范, 如节能产品标识的应用、节能建筑评估等一系列措施都有利于促进技术行业的进步和发展。相比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低碳经济的概念实质上要求更严, 理念更高, 更深、更全面地要求中央空调产业在设备制造上减少能耗, 提高设备自身的节能性以及后期设备处置的合理性和节能性;另外, 如何让产品的寿命延长, 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低碳经济要让设备走更长寿的道路。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 我国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排放承诺。在经济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 这一承诺意义重大。这对于主推节能产品的企业来说, 无疑是一大福音。

(6) 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发展给暖通空调设备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近2年来, 随着《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 高铁投资热潮已经兴起。2009年, 在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刺激下, 高速铁路与地铁的建设全国“开花”, 中国轨道交通进入高速发展新时代。包括隧道风机、射流风机、推力风机、冷水机组、组合空调机组、风机盘管机组、冷却塔、水泵、组合风阀、多联空调机组、消声器等设备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广泛使用。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大部分位于地下, 因此保证其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的空气环境满足人员生理和心理需求, 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 以及为各种设备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温、湿度环境成为了暖通空调行业的重要任务。

(7) 市场竞争渐趋激烈, 渠道洗牌、转型日益明显。从2008年下半年逐渐蔓延的经济危机给经销商也带来了考验和挑战。由于市场容量的萎缩, 新签约量的锐减, 一些实力不济的经销商不得不改行或者退出中央空调的大舞台。另一方面, 一些实力较强的经销商转型趋势明显, 他们不光着眼于空调行业, 而转向其他有潜力、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如上海等地主流大户经销商开始进军房产、机械等行业。另外, 不少大户经销商近2年开始在更多的省市进行网络布局, 广泛收集项目信息, 争取扩大市场份额, 如上海容和实业、北京明宇赢联等知名经销商。值得一提的是, 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在着眼于自身发展的同时, 开始关注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和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

(8) 市场细分化趋势更加明显, 品牌“差异化”思路层出不穷。对于大多难以形成规模突破的企业, 细分市场并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市场细分为众多专业化的企业提供了生存之道, 2009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金融行业、房地产业、军工行业、医药行业、通信行业、轨道交通行业等不同行业都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和需求, 因此也带动了一些中央空调企业的成长。如盾安在大型核电站项目上、顿汉布什在地铁行业中、台佳在医药净化行业中、申菱在水力、电力行业中、荏原在石化行业中、三菱重工海尔在基站空调上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美的、三菱重工海尔、海尔纷纷成立大客户部, 针对中央空调行业中的某些特殊行业, 如电信、地铁等行业进行大客户营销, 进一步细分销售渠道, 更大范围地进行产品销售。

以上特征归结为一个词就是竞争, 包括价格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品牌的竞争, 这些竞争还将贯穿在中央空调行业未来发展的轨迹中。2009年, 我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挑战, 在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大背景下率先实现了企稳回升, 为中央空调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但2010年的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 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10年经济政策6大指向“由保增长转向促转变”, 强调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 重点用在完成在建项目, 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这意味着, 2010年政府投资“铁公机”的力度将减弱, 公共服务投资将加强。对于中央空调行业来说, 要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开始低碳经济试点。

上一篇:初中叙事作文:第一次走夜路300字下一篇:教学设计a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