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

2024-04-08

文明的韧性(共14篇)

篇1:文明的韧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延绵至今的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万千磨难,几近断脉,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不但没有灭绝,反而越古老越焕发出新的生机了呢?

那是我们民族的韧性,换言之,是我们古老文明的韧性使然!

从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上来看,我们祖先向来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逢治世,他们会积极执政,惠济苍生。一旦生逢乱世或者遭遇不幸,他们往往是“国无道则卷而怀之”,等待时机的到来。苏东坡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然而他既能在位勇退徐州大水,为民谋福,离职后也能盖两间雪堂,“倚杖听江声”“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范仲淹能“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辛弃疾一生志在抗金,却被南宋政府雪藏二十年,但他既能闯金营活捉叛徒,更能在瓢泉稼轩内吟诗作词,等待机会,盼着将来能够“沙场秋点兵。”

从我们的文学艺术上来看,我们的文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元曲,包括四书五经,“柔韧”的光辉无处不在。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我们的中庸之道。我们知道“和而不流,强哉矫”我们也知道“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这是我们的《道德经》,我们从来不硬碰硬,而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我们的唐诗,能让我们“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们的宋词。是它,让我们面对磨难微微一笑,淡然处之。

这些东西,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学,更是中国思想的豁达,处处流露着中国文明骨子里的柔韧!

从我们的历史变迁来看,凡是朝代久远的,都是德润万物细无声。以周朝为例,提出“德治天下”,德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柔以怀人,周朝福泽8。

周朝如此,更别提汉武唐宗了,更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一片祥和,经济稳定发展。他们懂得如果横征暴敛,视民如草芥,必定会“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这便是柔的力量,柔者,韧也!

20xx年,我们的新中国迎来了七十华诞,经济长足发展,面对国际的经济刁难,我们表示,中国经济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狂风骤雨能够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的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五千年的艰难困苦,中国就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古老的中国如今面临这新的挑战。面对美国的贸易战,“我们不想打,也不愿意打,但绝不怕打,而且我们有信心打赢。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1”这便是我们中国人的底气,这便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柔中有刚的韧性!

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伟大的文明,文明的韧性必将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出更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2:文明的韧性

有一种美,飘逸在蓝天上,深埋在故垒下,具有一种吸灵引魂动魄的魅力,它就是华夏民族传承不息的韧性文明。文明的美在于源远流长,它发轫于黄河,流荡于长江,浩浩汤汤奔腾不止;文明的美在于内涵蕴藉,它育于修养集于素质现于言行举止;文明的美在于能量无穷,它能提升人格,消解矛盾,填平嫌隙,增进感情,和谐四方,让人类如沫春风,安享太平。

透过历史的岚帐,隐约中祖先用石斧开辟出的图腾依旧清晰。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璀璨的文明诉说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孔融让梨的礼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贴;毛泽东“敬老尊贤”的谦和可亲。言为心声,行为内现,圣贤伟人的德行,无不折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用一颗刻坚韧的心传承着东方的精髓,修身养性共建和谐,让“文明”经久不衰。

传承文明,人人有责。

朱相远在《中华世纪坛序》曾言:“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我;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可见,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每个答案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清初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大意是说崇尚礼仪非常重要。

宋代学者杨时、游酢二人求学时曾经有程门立雪的典故,留下尊师敬长重道之感人佳话;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礼貌,被尊称为“文明礼仪的楷模”。

个人的美好形象,是靠平日里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而一个国家美好形象的建立,需要每一个公民在公共场所遵守规矩、彬彬有礼。

梁文道先生曾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当丧失道德、气节成为思维定式,丢弃传统文化成为国民现象,违背礼节破坏规矩成为言语行动方式,人类势必会朝着市侩庸俗发展,而与文明背道而驰。如此,国危矣!

我们是礼仪之都文明之邦。新世纪新时期的新青年们有责任有义务力挽狂澜,拯救日渐滑坡的社会风气,唤醒道德意识,让文明韧性发展。

爱护环境,你丢我捡;遵守秩序,你挤我让;待人谦让,你好我学。将尊师敬长、尊老爱幼,遵规守纪、爱国爱家、真诚友善等文明、礼仪、素质、教养等常识牢记于心,并认真践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文明成为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人人信仰推崇,奉为圭臬典范,成不二法则。

篇3:文明的韧性

基于全球教育系统报告得出的结论,一些学校能够非常卓越的原因在于学校教师。教师的质量至关重要,这是国际学术圈的一项共识。对学校来说,教师质量的保持率也同样重要。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质量保持率是指学校不仅仅要留住教师本身,还要考虑质量,否则学生的受益就会不明显。对一个区域来说,如果教师没有竞争力,平庸、消极,整日疲倦不堪,那么即使教师流动的情况不多见,学生的收获也会非常有限,甚至会有损失。因此,我们需要给教师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促使他们成为高效的教师,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教学本身是一关注质量 的教师教 育个与情感相关的实践,如果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师会感到乐趣并乐于积极投入。

一、教师韧性的概念

教师每天所面临的琐碎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么要如何持久地保持积极和高效呢?韧性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获得的?从学术的角度来说,韧性的属性,从心理学构建的角度来看,是情感的宽延和建立,或充满乐趣满足爱,促进创新行为和社会联系的发生。我们试着想象一下,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实践,既是建立个人资源又是作为促进学校以及大环境后续成功和生存的资本,既要满足个人的需求又要呈现出积极的正向能量,使个人确实愿意继续从事的事业,即正能量理论。

另一种关于韧性的观察,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非常局限,要从多角度来看。教师的韧性不仅是关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或执行的高效,其本身也绝不仅是加满油的机器,他们是富有情感、拥有激情的人,因此,教师的韧性与学生相关。所以韧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通过后天的培养与日俱增。由此,我们可以对教师的韧性下一个全新的定义:韧性不仅与教师从受到的打击中走出的反弹能力相关,更意味着他们每日教学中保持平衡、充满决心的能力。当然,如果把反弹理论和教学的日常实际关联在一起,它同时也关乎教师个人获得平衡的能力,以及教师是否对教学始终充满决心的能力。

二、教师韧性的特征

1. 决策特殊性

这是指教师这一职业的优势,以及教师对待这一职业的信心和对待教学的内心呼唤,既有职业的要素又有心理的要素。教学本身是一种感召。据2005年经合组织发布的一份有关政策分析的报告显示,73%的教师会说正是学生的吸引及他们期待的眼神,使他们继续留在教学岗位上,可见师生关系非常重要。经合组织做了两大国际调查,样本取自24个国家的教师,发现在2008年和2013年的两次调查结果中,师生关系所占有的重要性分值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但对学生的热爱却变成其中一个相当突出的主题,关系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韧性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它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非常有关—教师认同自己能够做出改变,产生影响。对那些对自我效能感感兴趣的教师来说,自我效能感能够给予他们更大的职业满意度,并使之转化为个人资源。对信仰坚强的人来说,会加倍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同时,我们对工作成就感也有很多的论述,研究的角度越来越多,探究教师为什么要从事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教师能从这个过程中学习、获得什么。我们发现,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包括从学生本身的成功获得的满意状态,以及从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中获得的价值满足。如果学生能对教师的关心表示感谢,这种从心底发出的情感将会给教师带来非常正向的反馈。

2. 情境性

教师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在走访不同类型的学校时,我们会发现不同学校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很不同。好的学校在考虑留住教师时不仅以单独的课堂作为情境,不仅以教师教学能力、学术能力本身为研究对象,而是以更广阔的职业工作环境来考察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环境及学校领导很重要,校长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有一些不太成功学校中的教师,即使他们本身想做出改变,但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然而,当一位新的校长重新掌管这所学校,给教师更大的机会、自主权后,这些教师会感到非常不一样的个人价值。对有些学校的现状,我们感到无力,没有办法去改变。在对这类学校的一些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访谈后,发现在过去的3年里,持续地跟踪他们,从样本的数量来说是足够的,虽然很多教师可能并不明白所说的被剥夺了一些权利的概念,但他们却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非常关心,比如早上到学校时学生有没有喝足够的牛奶,家长对他们是不是很关心等。其中一位受访者接管了一所这类的学校,在他接管时,这所学校只满足国家的最低标准,但3年中他和原学校教师一起努力,使学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关于学校和教师的研究,关于学校教师生活的研究,赫尔曼认为新的教师在教学起步阶段可能很轻松,也可能非常痛苦。

3. 反弹能力

因为教师每天的工作非常有挑战性,所以他们需要持久的韧性。从开始教学到退休,整个教学生涯期间,教师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其应对的强度也不一样,所以仅仅走出困境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持久的韧性。

此外,我们必须关注人际关系方面的韧性。因为教师的世界由各种不同的角色关系组成,每天都是如此,如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以及教师和校长的关系等,都非常重要。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种互相建立联系的倾向。最近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本身是社会性的,想彼此地互通、相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关系就像社会的胶棒,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帮助人确定世界的各种不确定性,这是积极心理学上的一个认同,即社会关系是韧性的根源,不仅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联系,同时也可以主动地拓展联系。

然而,当前很多关于韧性的理念也遭到批评。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总是把关系看作一种单向性的传输,一种自我保护的因素,而我们的研究倾向于强调人与人之间需要帮助,这是非常正常的,比如正在热恋中的情侣需要一种联系和沟通。很多人无法与他人保持安全的信任和持久的再联系,当一种关系失败时,他们没有办法把这种联系再次建立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韧性,在于关系而非个人,它同时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动态性的概念。当关系处于低谷时,要想尽办法将其拉回。每当遇到困境时,想想当我们一旦从这种关系的低谷中走出来时,还会和过去是同一个人吗?是不是会觉得周围的社会关系突然间变得非常充盈?自我效能感是不是与此同时得到极大的充实?职业、个人是不是从此就觉得非常有力量?

当然,我们知道,当处在一个环境、一个组织时,总有一种消极文化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每个人的自我效能、自我价值。教师并不是不想寻求他人的帮助,也不是满足于自我能力不足的现状,而是因为这种消极文化对彼此之间的需要产生了消极的认可,从而阻止压力中的人们彼此寻求支持,对形成知识性和韧性关系的建立产生一种障碍。这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关系和韧性的根源

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关怀、信任在学校中的重要作用。诺丁的关怀理论认为,关怀本身是一种关系性的概念,意味着建立联系,建立一种信任性的关系,这并不是理所当然、与生俱来的,而是与这种紧密式的社会资本相关联,存在于人际关系中。

在教师之间建立关系韧性很重要,这是因为首先要承认教师职业的属性之一是建立彼此的关系和联系。同时,承认只有各位教师的共同合作和努力,才能取得诸如联合领导力和执行效果的结果,即从理性、情感、精神上让各位教师建立联系。

此外,这也在提醒学校领导,在创造有力的组织结构和环境及培育教师之间的合作成长方面,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领导对教师的继续发展至关重要。在一项案例研究中,我们选取7个当地教育系统中的100所学校和300名教师为样本,获取他们对自己是否高效的意见。当然,我们不仅从学生的学习成绩角度来看,同时也会考虑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的进步。研究证据显示,如果仅从学生学业成绩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教师是一样的,但从综合的成长空间来看,教师的评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之间的关系及教师和校长之间的关系,成为这项研究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变量。当谈及社会概念时,其实是在谈人际关系如何合作、如何共同学习及如何共同发展。谈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时,就会牵扯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关于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同台联系,研究显示,教师会经历6个不同的职业阶段,78% ~ 100% 的受访教师强调同事的激情、热情和知识对自己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信心起着非常强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的这三种关系是教师建立韧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之间的关系和创造智力资本相连,这意味着共同学习及共同的理性成长和智力成长。创造智力资本是促使教师队伍整体形成专业精湛和智慧的教学方式。有证据显示,91%的教师认为在工作场所中感受到的支持和友谊能够保持自己对专业的长久关注,从而促使自己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消极文化会让教师对求助感到害怕,而知识性的文化、帮助性的文化对教师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帮助教师建立彼此价值观和兴趣点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

教师的韧性关系和学校领导相关,需要来自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很多受访教师因为不被学校领导认可而想换学校。对这些教师来说,哪怕一点点的提升和晋升,都会感觉不一样。有教师说,“自从学校管理方式改变以来,我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也感觉到更多的自我价值”,这是教师的个人心声,因此,教师的韧性关系跟领导相关,但并非仅仅和领导相关,它也是教师和领导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必须要有意识地去建立。基于群体性的合作互信,是指对其他教师的能力、政治程度和专注力的承诺和信任,对教师之间的进一步成长非常有益。学校的领导应是这种关系的设计师,教师跟学生之间关系韧性的建立应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篇4:芦苇的韧性

在芦苇深处,撑一支长篙,寻梦。

我随手拔出一根芦苇,那被雨水洗过的青翠,让我怦然心动。

我想也许这就是书上所说的属于苇草的韧性吧!

我情不自禁地吻了一下那根芦苇,眼角有泪就流了出来。

依稀记得,帕斯卡在《人性的伟大》中说过:“思想能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却是一根通向思想的苇草。”

思想,或许正是因为这思想的韧性,才使得它的苇杆孕育出乳白的浆液,因而才有了那一簇簇的芦苇丛……

雨丝和这浅水里有着我泪水的痕迹……

她们一定在找我了吧!因为我又任性地一个人独自跑出来了,载着一份飘零的空荡荡的心情……

她们看不惯我与生俱来的忧郁,她们受不了我莫名潸然泪下,她们不理解我的任性妄为。但是,我真的如她们所说的那样吗?有一天,我站在门外,偶然听到有人在说我——

“我从没有见过这样一个伤感的女孩!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她的心就敏感到像化学课上的PH试纸一样,随时会显出颜色来。其实生命是五彩缤纷的,她的生命里究竟沉淀了多少变质的色彩呢?”

我真的多愁善感吗?我扪心自问,一种惘然与无助充满心间。我只是偶尔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而已……

手指上的伤痕已凝成一团团粉红色的絮团。雨一点一滴,却溶不掉它……

暴风袭来,我的船摇摇晃晃,摆动不定。我用手中的长篙撑着,生命在哽咽着。

我怎么也撑不住它……

我的泪,淅淅沥沥,任雨水再多,也稀释不了它。它顺着脸颊流下,滴落在水中。它是不是想潜到水底,亲吻芦苇的根呢?

究竟是什么让一片苇草怎么怎么也折不断?

究竟是什么让我的泪水怎么怎么也止不住?

我奋力用手拔出一茎芦苇,手抓得隐隐作痛。我不能放手,不能放手,我要像它一样坚韧……

最后拔一支芦苇,握着它,在这片芦苇丛里寻找模糊的记忆……

狂风拂过,我的眼角又湿了。不过,这一次,只是因为风沙刮了眼睛而已,真的只是这样而已……

看风中,一簇一簇的芦苇在摇曳着……

我撑着一支长篙,满载而归。远处,从芦苇丛深处驶出来的不再是空荡荡的心情,而是一簇梦……

篇5:文明的韧性作文

这是一个太过浩瀚的词汇,简单的笔划却包罗万象,浩繁如烟的书卷,百家争鸣的哲思,绵延千秋的历史都跃然纸上。自炎黄上古,到今时今日,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不断的中华文明已走过上下五千载,相较于世界其他文明,它是个更为宏大的命题,横亘山河,纵贯岁月,源远流长,百折不断。

于如此博大之中华文明中谈韧性,自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我看来,文明积淀出的国民性格中的韧性是文明之韧性的最高级。

文明被记载,流传百世,除了书画琴棋这样可见可触的文化实体之外,其深远传承另有所在。举例来说,毛泽东主席追求的共产主义与几千年前孔夫子所倡的大同社会有诸多共通之处,故文明更是一种精神内核,是对民族气节、国民品性的塑造。华夏文明本身即诞生于韧性之中,造字之仓颉仰观群星,俯察大地,日思夜想得汉字初本;移山之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治水之大禹开道于群山之中,三过家门皆不入,终使江河畅通。这些先祖的身上,无一不有韧性在。这样的韧性为伊始的文明赋予了内在之精神,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入了国民血脉,存在于每一辈国人的基因中,使国家经沧海而不倒,文明历风雨而弥坚。

往事越千年,中国历史上从不乏心怀天下之人,生逢其时或可一展鸿鹄之志,身处乱世却难免报国无门,即便迫于时局怀才不遇,未得赏识有志难伸,但千千万万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们,仍旧以坚韧之性守护着寄于天下的信仰。且看北宋庆历年间,内忧外患并起,为肃清天下呕心沥血发起的新政以失败告终,但身遭贬放的范仲淹为名楼作文,提笔写下的是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朝奏一封,夕谪八千,有幼女夭折于穷山的韩昌黎,在与魑魅为群的蛮夷之地不忘“欲为圣明除弊事”的初心,衰朽之身不惜残年,一番利民实事让潮州山水皆姓韩;王勃自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虽无路请缨却常怀投笔之志,慕宗悫长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白首之心不移,青云之志不坠;一生空怀壮志,终未如愿的`陆游,年近古稀尚不自哀,梦中有铁马冰河,有未竟之业……中国文人永远失望,也永远杀不死自己入世的灵魂。一代又一代怀志之士,无论境遇如何,地位如何,一生不忘忧国,他们骨子里折不断的坚韧正是文明之韧性有力的注脚。

如此坚韧之品性并非古仁人所独有,而是作为文明的特性几千年来于国人身上一脉相承。

近现代革命时期有无数为国家谋求未来之人,上到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的孙中山,下到五四运动中奔走呼喊的一众青年。帝国主义铁骑危我中华之际,有心人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绝境中觉醒,不可谓不坚。今天,国际压力之下,海思团队潜心打造国产芯片;屠呦呦青蒿一握,以水二升,德音孔昭,浸渍千年;贸易战当前,举国皆不惧不屈,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不改沉着定力,不可谓不韧。

篇6:文明的韧性作文

人穷的时候经常把脊骨当龙筋用。

去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星巴克咖啡事件,被人以冲击传统文化、不尊重为由批得体无完肤。如果说在古代紫禁城有咖啡店是亵渎,那么在原址有中国制造的咖啡店有什么意义?如果高举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将星巴克驱逐出故宫,是对中国文化的又一次成功防御,又一次胜利?你看不到19的故宫开了朱门喝咖啡。慈禧太后多次用西餐招待外国使节夫人,宴后喝苦水。一直执着于残余,守护着缺点的清朝,还是能接受新事物的。为什么新时代的市民在帝都接触外来文化会如此愤怒?

何况同年长城露营事件,最终因反对而取消;但是第二年在法国看卢浮宫,人们开心地祝福了在卢浮宫吃饭,在皇宫里睡觉的幸运的一对。古老而深邃的灵魂也是如此。中国人的态度如此谨慎,以至于他们把中国文化放在祭坛上,像对待易碎的产品一样小心翼翼地对待它。

中国以瓷器闻名,但文化从来不是易碎的瓷器。金龙坚韧而有韧性,中国文化从来不缺乏包容性。

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无数次的分分合合,分分合合,分分合合,都是不同文化的冲击,交流最终趋于融合。秦统一六国,中华文化首先融合;汉武帝统一,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继续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满族人入关,带入满族游牧文化。从来都不是一种颜色,主要是中国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构成了今天的中国文化。

一味的执着于残疾人只会死在历史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够了因为落后和孤立而被打一百年的屈辱。目前很多人听什么传统古迹被西方文化污染了,都会产生暴力冲击。除了盲目和无知,最重要的是缺乏文化自信。有麻烦的时候,他们会很害怕,很害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夯实文化自信基础,建立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是最重要的。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多年,从未断绝。诞生在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灵魂中,中华文明的韧性值得足够的自信和底蕴。

篇7:文明的韧性作文

文明的韧性首先是一个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不屈。你可以打败他,却不能打倒他。中国便是如此,余秋雨曾提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经历过文明断代的,源远流长,随历经风雨飘摇的动荡,仍屹立不倒至今天。我想,这足以称为一个文明的韧性。抗日战争中,中国虽然在日本的侵略下满目疮痍二战中,但中华民族没有放弃,四万万同胞浴血奋战,我们利用大陆的纵深,与侵略者周旋,建立敌后根据地,终于拖垮了侵略者,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不少国家在战争中一触即溃,投降苟活,被嘲讽永远不能在他们投降以前攻入首都,但中国没有,哪怕经历再多的危难,中华民族都会坚守民族的血性。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文明的韧性还是一个文明的文化所崇尚的坚忍。司马懿笑纳诸葛亮的妇衣,不恼怒迎战,却能传为美谈。换做其他文明,怕是难以接受的,有些民族所崇尚的是宁愿切腹自尽死得轰轰烈烈,但中华文明不同,我们追求的是坚忍不拔的奋斗,哪怕承受屈辱。鲁迅曾说: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即使是小到寻常家庭,也会教导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坚忍的价值导向,是深入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心中的。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文明的韧性更是民族不屈的品格,是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韩信大丈夫能忍胯下之辱,成就战必胜、攻必取的一代将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苏武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尽显中华气节。岁月改变了很多,却改变不了中华人民骨子里的坚强拼搏,这份韧性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中国从古代建立了辉煌的文明,历经朝代变更,外来入侵,有过高峰,也曾陷入低谷,但华夏儿女的民族性是没有变的。所以你看到了,中国人的吃苦耐劳让我们后来居上,实现了今天的繁荣昌盛,一步步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篇8:纳米陶瓷的补强增韧性

先进陶瓷材料在高温、强腐蚀等苛刻的环境下起着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 脆性是陶瓷材料难以克服的弱点。英国材料学家Cahn曾评述, 通过改进工艺和化学组分等方法来克服陶瓷脆性的尝试都不太理想, 无论是固溶掺杂的氮化硅、相变增韧的氧化锆要在实际中作为陶瓷发动机材料还不能实现。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之一。

纳米陶瓷具有类似于金属的超塑性。例如, 纳米氟化钙和纳米氧化钛陶瓷在室温下即可发生塑性形变, 180℃时, 塑性形变可达100%。存在预制裂纹的试样在180℃下弯曲时, 也不发生裂纹扩展。九十年代初, 日本曾报道用纳米Si C颗粒复合氧化铝材料的强度可达到1GPa以上, 而常规的氧化铝基陶瓷强度只有350~600MPa。Al2O3/Si C纳米复合材料在1300℃氩气中退火2小时后强度提高到1.5GPa, 它的高力学性能是与纳米复相陶瓷的精细显微结构直接相关的。德国马普冶金材料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聚甲基硅氮烷在高温下裂解后, 制得的a-Si3N4微米晶与a-Si C纳米晶复合陶瓷材料。它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可在1 600℃的高温使用 (氮化硅材料的最高使用温度一般为1 200℃~1 300℃) 。其最新进展是通过添加硼化物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 利用生成BN的包覆作用稳定纳米氮化硅晶粒, 将这种Si-B-C-N陶瓷的使用温度进一步提高到2 000℃, 这是迄今国际上使用温度最高的块体陶瓷材料。

目前, 纳米陶瓷粉体的制备较为成熟, 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出现, 已具备了生产规模。纳米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气相法、液相法、高能球磨法等。气相法包括惰性气体冷凝法、等离子法、气体高温裂解法、电子束蒸发法等。液相法包括化学沉淀法、醇盐水解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纳米陶瓷的致密化手段也趋于多样化, 其中微波烧结和放电等离子体烧结 (SPS) 具有良好的效果。

篇9:韧性的力量

对人生而言,也是如此。很多时候,韧性比聪明更为重要。韧性,是坦然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是追求梦想的执着,是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能力,是激发未知潜能的力量。

“韧”是屈伸有度

古往今来,竹作为高洁坚贞的代表,获得了无数名家和有志之士的青睐与赞美。印象最深的是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竹的性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喜爱竹,除了欣赏竹的青翠儒雅、柔枝高洁,更佩服竹的韧骨虚怀、刚柔并济。竹有着非常顽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在肥沃的土壤之中,它能茂盛的拔节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它依然能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劲风可以吹断树木、吹垮房屋,却很难吹倒竹,因为竹懂得屈伸之道。当巨大的压力袭来时,适当低头、躬身,换来之后长久的昂首。人们常用宁折不屈来形容英雄气概,然而,竹宁弯不折的姿态则更需要大智若愚的智慧和忍受负重的勇气。

有些人认为“屈”是丢面子的问题,宁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愿忍一时之气,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暂时的退让只是保全自己的手段,是处于逆境中以退为进的应对之道。否则,一味意气用事,在该“屈”的时候“伸”,反而会遭到沉重的打击,甚至头破血流失去了求胜的机会。

水滴能穿石,汇流成海;草能经受风雨,铺成广阔的草原,都是因为生命能屈能伸的韧性。人生何不如此,弦绷得太紧容易断裂,人也需要能屈能伸的韧性才能应对各种压力,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那些长时间处在紧绷状态的人,往往无法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而性格刚柔并济,伸缩自如的人则更具张力,更善于妥协,并能够在妥协中巧妙的坚持原则,达成目标。

读山阅水,最美的景色往往都是坚硬与柔韧相结合的,就像岩石和溪流,树木和野花。人生之路,跌宕起伏。我们无力改变外界的风云变幻,唯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与心境,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屈伸皆有度方能制胜。

“韧”是从谷底到山巅

巴顿将军曾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挫折商”,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时,是否有韧性和毅力,以弹性的思维,冷静、积极的面对,并发挥聪明才智解决困难。

坦率的说,现代社会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反弹力到底如何,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从山巅跌落谷底的磨砺。有些年轻人可能觉得工作不顺利、失恋、考试失利就是掉入了低谷和深渊,但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到漫长的人生当中,最多只是生命中的一些坑洼,远远没有到达谷底。

逆境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而韧性则是这条路上的指路明灯,就如同韧带的存在是为了缓冲来自外界的压力,减少我们的身体受到的伤害,而心灵的“韧带”也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它让我们能够承受住更大的压力,并在恢复之后拥有更强大的内心。

凡成大事者必然有着超乎常人的韧性。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今有褚时健80岁再创事业辉煌,真正具有弹性思维的人,对于那些生死攸关的现实都有着非常清醒和务实的态度,他们往往能在逆境中努力寻找生活的真谛,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从不幸中找到积极的动力,不屈不挠,愈挫愈勇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渡过难关。

然而,韧性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就像人是从走路说话都不会的婴儿成长起来的,跨国企业也是从小公司慢慢发展而来的,所谓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韧性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历练、一种成熟,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锤炼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准一个目标,找准自己的位置,长期坚持,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不半途而废,坚持自己的激情和梦想,朝着成功不懈努力。

“韧”是永不设限

上善若水任方圆,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即使百转千回,也没能阻挡水的脚步,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最终东流入海,真可谓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的坚韧,是源于它永不言败的信念、顺势而为的豁达以及永不设限的自信。

人生就如同东流入海的水滴一般,在到达成功的彼岸之前,必然会经历风浪无情的拍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历乃至颜值,韧性总是最为可靠的预示着成功的指标。

韧性,需要走出安逸,顽强奋斗。很多人不明白,王石在事业成功后,还要去爬珠峰,走戈壁;任志强在退休后,还要致力于公益,多方奔走。其实,是因为他们多年的奋斗经历养成了突破安逸的习惯和永不设限的勇气。

韧性,就是不要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放弃。在现实中,坚韧并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很多时候,付出了努力却并不一定会获得成功,但放弃一定只有失败。成功,从来都是一条不进则退的单行道。雏鸟学不会飞翔就成不了老鹰;猎豹追不上猎物就只能挨饿,强者之所以强大,是因其能在命运的风暴中奋斗而更显坚强;而弱者只能在命运的困境中退缩而更加的软弱。

韧性,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开阔的胸襟,一种成熟的潇洒;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与自信;一种惊涛骇浪后的风平浪静。做一个拥有韧性的人,时刻面对人生中隐含的生活逆境,鼓足勇气,坚持不懈,永不言败!

(作者系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致盛集团董事长)

篇10:文明的韧性作文700字

现如今,千千万年沧海桑田。仿佛上帝赐下的花园,碧草琼花也早已垂垂萎败了。灯塔终于沉入海底,透过碧蓝的波纹还见得那熊熊一炬烈火否?又是哪一天,来自大地深处的一股巨大的冲撞,击毁了壮观至极的斗兽场?

可那条雄壮的苍龙啊!盘踞在东方万里的沃野,曲虬盘旋。几千年,可曾有一天断了腰身?成王败寇的硝烟灼伤过它抖擞的鳞甲,可活生生前赴后继的血肉又填进了它浑厚的骨骼。它庇佑着灿烂的民族,千年的文明如日月皎然,如源源的水脉奔腾冲突,未经断绝,不曾停歇。

焚书坑儒,已见锋芒的中华文化第一次面临危机。三十天的烈火,无数的古典文献尽化了灰。可待火焰熄灭,一场清冽的雨浇起来思想如春笋般的萌芽。烧毁的是书是经,而非千万士子的胸怀与信仰。

一次次的匈奴进犯,五胡乱华,华夏文明在胡化的边缘尽力过几十年又几十年的风雨飘摇。所幸,这个伟大的民族终于还是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一束光,从未被冲得支离破碎。

百年前,西方列强和来自东南海的盗贼,将他们罪恶的炮管伸到神州大陆来,侵犯和掠夺,烧杀和活埋,炮火连天中毁了多少瑰丽的明珠。可中华民族沐浴着鲜血的奋起抗争,不要亡国灭种,不要让流传千年的文明消逝散去。

篇11:文明的韧性议论文

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使文化肇始,百家争鸣。始皇同文,由繁趋简,秦篆汉隶,自曲转直。晋书俊秀,唐楷端庄,汉字本柔,于历史演进中灵动转化;继承传统,延续历史;汉字本固,坚守传承文明之职,万变不离其宗。既有象形生动、笔画灵活,也有横平竖直、钢削斧凿,汉字以柔软为表,坚实为里,始终富有韧性,使得交流障碍可破,文书效率大增,故能延续文化以得生存,顺应潮流更加权重。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汉字的韧性,赋予中华文明独特优势。口音有异书写相同,地隔万里文字一致。这种相同和一致把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体,使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文字如此,思想亦然。近代以来,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倾销宇内,舰炮摧损国门,天朝大国成旧梦,亡国灭种在眼前。中华文明的傲骨暂时蛰伏,转用以柔克刚的策略。但是此柔软并非是脆弱,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作《海国图志》开眼看西方,张之洞作《劝学篇》明中体西用。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志士仁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融入了西方的科技与制度,作为充实中华文明的养分。“天下莫柔于水,而坚强者莫能胜之。”虽历经万难,但万难不折。滴水穿石,积水成渊,中华文明靠坚实打下发展根基,靠坚持迎来复兴曙光,靠坚强走向辉煌未来。

如今,韧性仍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建国以来,改革至今,我国在挫折中自省,在曲折中自强,筚路蓝缕,坚忍不拔,终于成为世界强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美国却执意设置修昔底德陷阱,开打贸易战争,欲扼中国发展,唱衰中国前景。可中国有胆有识,不畏惧,不颟顸。我们有如华为一般的企业,自主研发,全力创新,可与美国奉陪到底一较高下。可打也可谈,我们言必信、行必果,占据道德高地,拿出诚意,讲究策略。我们有控制稀土的反制手段,我们有调控购买农产品的余地。不卑不亢,进退有节,依靠韧性的发挥,我们能够占据这场争端的主动权。

篇12:高考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

然而,一切成长都并不是理想中的一帆风顺,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的制衡使得所有经不住考验的文明都消失殆尽,那些在千百年后流传下来的,必定经过了无数次的蓄势、升腾、和试翼,那是一种坚定如磐石的力量,是柔软如清水的韧性。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北大、南开大学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之担,蒋梦麟之退,张伯苓之让。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齐心协力,以己之身为国家奔走,显示的是一代大家的风骨。弦歌不辍的八年,梅贻琦始终坚持着自己教育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又大师之谓也”,当年最穷的大学,却是真正的大学,它培育出来的一代又一代学子,是自由而独立的,是热血而又澎湃的,他们让中华的文脉不断,让西南联大的精神永存。这,便是文明的韧性。

一千多年前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未完离世,留下无数未解之谜,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大憾事。 清代章学诚《知难》中说:《红楼梦》,知其名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焉;知其所以言者,百不得一焉。 可是,随后便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红学的专家学者,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部古典名著的考究之中。前后高鹗、程伟元等人笔补造化,续写《红楼》致敬曹公;后有蔡元培、胡适等索隐考证派竞相争鸣。周汝昌先生一生写下70多部红学著作,90岁高龄仍在央视点评四大名著,直至临终仍在病床前口述文字,让自己的女儿整理出他最后对红学事业做出的一点点贡献。“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先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红楼梦》,也献给了中国古典文学。一部作品,千年的往事,痴迷了无数的骚人墨客,哪怕“为伊消得人憔悴”,依旧有无数解读并研究的人前赴后继,从形成如今红学界蔚然壮观的景象。《红楼梦》即使断篇,亦能够流芳百世,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即使残缺,依旧是不可复制的珍贵艺术。这,便是文明的韧性。

篇13:浅谈学生“韧性”人格的培养

社会成员因其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而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多元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角色也具有多重性。他可以是品学兼优的班长、大队长以及其他干部, 也可以是学习及其他表现平平的中等生, 当然也会有成绩较差、表现欠佳的后进生等等。但不管固有角色如何, “韧”性精神并非能在他们身上较好地体现出来。而许多时候, 我们传统观念中以及学生潜意识中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不准确。优生更多时候带有一种傲然他人之外, 唯我独行的优势心态, 而后进生则将自己定位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消极停滞状态, “中等生”群体更是“淡然视己”, 满足于已有的“中阶”状态。因此重塑学生坚韧不拔之志, 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尤为重要。

许多时候, 我们过多关注于后进生, 其实, 优生不容忽视。许多优生习惯于被包围在赞誉、呵护之中, 经不起风吹雨打, 遇一点挫折便消极悲壮, 得一些成绩便盲目自大, 因此, 更需教师帮他们认清自我, 为自己重新定位, 俗话说“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态势, 培养其学习进取的“韧性”。而对于学习表现平平的中等生, 则更需多角度了解其固有心理, 多方法开启其心灵, 使其确立积极的学习心态, 逐步培养其学习的韧性。

程度较差的学生一直是教育的难题。教师应多方式引导他们重塑自我, 屏弃以往自卑、消极甚至厌恶学习的劣势心理, 使之认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做得更好。陶行之先生曾这样说:“敲碎儿童的天堂, 创造儿童的乐园。”我们应彻底敲碎儿童的心灵地狱, 还儿童心理的天堂, 使他们不再沉湎于失败的记忆与痛苦。

二、结合各科教学, 多元设计, 创设体验情境, 培养学生“韧性”人格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对学生的种种教育大都是在专门的时间、地点甚至专题中以说教的方式进行的, 学生是单纯的德育信息的“接收器”, 而似乎在这种教育方式下, 德育的种子并未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 甚至会使之产生厌倦情绪。对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 将创新教育融入学习之中, 使他们在学中悟理, 在玩中悟情。

在语文学习中, 依据课文内容, 有针对性设计活动、练习, 让学生在自发的状态中自主体验学习, 并能进而培养起学习的“韧性”。如学习《黄河的主人》可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 发表自己对黄河艄公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的赞叹, 并自由畅谈体会。从而领悟到在学习中也需要这种“韧”劲。学习《二泉映月》可让学生谈谈这首名曲诞生的不凡过程, 并触发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 通过与阿炳作比, 体会“韧性”对于成功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可让学生由此类文章触发联想, 或畅谈体会, 或激情演讲, 或背诵名言, 或自由辩论等等,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学习生活中, 敞开心灵去体验学习的甘苦。

在思品教育中, 更宜于使学生明理悟行, 并自主培养自己顽强的学习品格。如思品五年级第十册第九课《要有毅力》。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1) 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 谈谈对文中“毅力”的看法。学生都能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学电子琴、学练书法、学拉二胡、学跳舞等。 (2) 准备有关“毅力”的名人名言, 并制作成精美的卡片, 将它送给身边的同学。 (3) 自由畅谈学后体会, 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 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 认真思考, 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此时, 由于学生韧劲的增强, 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升华。学生在玩中磨砺了意志, 德育种子悄然萌发。教育在妙然浑成的境界中得到了延伸。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萌发给培养学生的“韧性”学习精神带来了新的契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与 (下转第94页) (上接第124页) 功能, 它注重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主动探索。教师可根据它的自主、开放性特点, 设计一系列活动方案, 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韧性”品格。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校外活动, 让学生从活动中培养自己不懈努力、刻苦探求的“韧劲”。

四、小结

篇14:美国的韧性

不少人觉得美国衰弱了,永久地衰弱了。美国国会在医改,金融管制,全球变暖,移民等重大问题上的僵局让你觉得这个国家做什么都只能是缓慢推进,进一尺,退八分。更不要说经济危机的废墟还远没有清理干净,经济的稳健复苏还远未确定。

从很大程度上,美国是表弱了。在相对意叉上,美国不太可能再重新回到二战结束或者苏联解体之后那样的支配地位,在经济上尤其如此。

而中国经济在这场危机中的耀眼表现,确实来之不易,显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更让不少人开始有了沾沾自喜的骄傲。

但我想从一个很窄的角度说说美国的韧性,好让我们把视野稍微放得长远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和中国相比,美国在历史上的崛起是悄无声息的。

我做了一点简单计算,从1820年到1870年,美国平均的GDP增长率大概是43%,但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的。在这50年间,美国的人口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所以如果没有人口增长,美国的GDP增长率也就是2%左右。从1870年到1929年,也就是大萧条开始之前,美国增长的极值是一年13.8%,但平均起来这60年的增长率也就是3.8%,剔除人口增长的因素,也就是2%左右。二战以后的60多年,美国增长的板值是8.7%,平均只有29%,去掉人口因素,还是2%左右。这其实是经济史和经济增长文献中非常广为人知的基本事实,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过程十分平淡,就是用剔除人口因素之后的每年2%的速度毫无戏剧性地增长了近200年。但是一回头,却发现它已把所有的国家遥遥地抛在后面。

如果说美国有什么奇迹,那就是这个国家在最近两三百年的时间里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有韧性,小步慢跑的美国在很多方面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其他国家都未达到的高度。

中国已经大步快跑了30年,乐观的人觉得至少还能再这样跑30年。如果真如此,那时的中国会是经济总量第一大国,人均水平也会相当可观,大概能达到当前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就是说,中国还要这样快跑30年才能在人均意义上达到今天的发达国家水平,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相当于中国用一个甲子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两个多世纪走的路。

但即便看好中国的人,大概也会承认,上面说的这是最好的情形。政治、经济、军事、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在内的诸多因素,但凡其中一个出现差错都可能让最好的情形无法出现。如果当下的中国是盛世,那么这个盛世会持续多长时间,还是一个未知数。

美国则不同,这个国家温和的盛世巳持续了至少有200年,这个国家也面对过很多挑战,也许没有中国苦难多,但也不少——打过内战,有过大萧条,有过激烈的种族冲突,光被暗杀的总统就有4位,占总共44位总统的近1/10。但历史证明,这个国家有着一种很强的韧性,从而保持了平和的进步和稳定。

这种韧性并非偶然。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西莫格鲁教授和哈佛大学的罗宾逊教授,在他们仍在进行的合作研究中,正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具有广泛参与的政治制度会是保持韧性的一个关键。尽管从短期看,政治制度几乎和经济表现没有必然关系,什么样的制度下都有经济成功的事例。

但数个世纪来,昙花一现的国家不少,最后真正坚持下来的还是那些不断完善制度的国家。事实上,当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的土地时,现在的美国远不是最繁荣的土地,而一个世纪前,南美的阿根廷还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上一篇:武汉理工大学的介绍下一篇:观落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