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婚礼习俗

2024-05-02

民间婚礼习俗(共6篇)

篇1:民间婚礼习俗

中国民间婚礼习俗

中国民间婚礼习俗

中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且各民族均有各自的婚礼风俗和特色,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主要地域的民间婚俗。

一、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民间婚俗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甚为繁杂,繁文缛节很多。欲介绍老北京的民间婚礼习俗,首先就不得不介绍过去几个与婚礼关系密切的行当。

1、喜轿铺:

在过去,北京有专门的喜轿铺,其类似今天的婚庆公司,专门为办喜事的人家儿提供喜轿、执事、吹鼓手乃至帮助本家儿送彩礼、过嫁妆等服务。过去富足人家儿到喜轿铺定花轿轿围、绣片讲究用全新的,而且要在娶亲的头天“晾轿”,多少有些显摆的意思。一般人家儿则看得过去就行。此外,有条件的人家儿送彩礼、过嫁妆是讲究多少“抬”的,从六抬到三十二抬之多不等。所谓“抬”就是雇用喜轿铺,用红漆的八仙桌将彩礼或嫁妆放到里面,四周用红围子围好,由喜轿铺的伙计抬着送到女家或男家(嫁妆),一路上吹吹打打,尉为壮观。过去北京的喜轿铺是分片儿的,四九城均有。

2、窝脖儿:

所谓“窝脖儿”就是老北京的一种重体力劳动者。过去,寒穷人家办喜事是送不起“抬”的,所过的财礼、嫁妆一类只须请一两个“窝脖儿”便都送过去了。“窝脖儿”除要有好的体力外,也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先将物品摆在一条长二尺五寸、宽约一尺八寸,用软绳捆扎好的长方木板上,然后由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的肩上,“窝脖儿”蹲身低头将物件“窝”起,送到地方。其在运送过程中要保证东西不磕、不碰、不散。“窝脖儿”除了提供寻常百姓家的服务,大户人家的精细摆件和家具往往也请他们。而且也还应过“皇差”——慈禧太后前往颐和园小住的时候,其有一些摆件和用品也是由“窝脖儿”一步一步从紫禁城送到颐和园的。

由于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地方吃力,所以“窝脖儿”大都留有残疾——脖子上有一个的肉包,也便成了“窝脖儿”的显著标志。

3、跑大棚的

所谓“跑大棚的”实际上是“口子攒儿”中的“厨行”。过去一般人家办喜事能有条件上大饭庄子的不多,北京当时能承办喜事的大饭庄也不过十几家,且价钱极贵。故此一般人家儿办喜寿事均是在家中搭喜棚办事。普通人家儿多请“跑大棚”的厨子来料理席面(现在农村有些地方办事还是如此)。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或找“承头人”介绍“跑大棚”的厨师傅。由于此行是要靠口碑揽生意的,因此一般都会替主家儿着想,做出的菜以既“得吃”又“好看”且“省钱”为原则,一般极少偷工减料或使主家难堪。至于有的相声段子说跑大棚的在大肠里灌香油,围在腰上,头上帽子里顶着泡好的粉丝,身上挂上里脊肉等等偷本家儿的东西食材,则是一种相声艺人的戏谑之词了。尽管俗云“厨子不偷,五谷不收”,也确实有极个别偷拿主家儿的现象,但大多是小偷小摸一类,还没有相声里说的那么夸张。满清入关以后,满汉的风俗便逐渐融合。特别是满清王朝统治者对待汉文化的政策调整和推崇,满汉之间的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差别性日益趋小。因此,北京民间的婚俗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满人风俗的影子。至清末特别是民国以后,由于八旗的没落,有的满人在婚俗等方面便也直接汉化了。不过婚俗差异总还是有的,如满人婚礼新娘梳“两把儿头”、“大拉翅”,而汉女则是戴凤冠;满族女子因是天足,故出嫁穿“花盆底”鞋,汉女穿红绣鞋。满人下“定”要给女方如意,汉人则无。满人接亲不用花轿,而是用红呢官轿,汉人娶亲则是花轿。。。

把以上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交代后,下面就可以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婚俗了。由于有一些相关的内容在前面介绍“六礼”的时候已经讲述过了,因其大同小异,在此就不再重复了。过去老北京的婚礼也是从由媒人说亲、保人保亲(纳采、问名)、合亲(纳吉)、放定(纳征)开始的,其大体如古礼,其形式上略有不同罢了。只是北京婚俗“下大定”的时候除其他物品外,还要有“鹅笼酒海”。“鹅笼”即活鹅一对,放在特制的筒子里,上加笼盖,以代替古礼中的“奠雁”。“酒海”即一个加笼盖的盒子里放上一坛老酒。还有一种说法是“鹅龙酒海”,指的是四样东西了:“鹅”,即活鹅一只;“龙”即鲤鱼一尾;“酒”是老酒一坛;“海”即猪肉一块。更可笑者,有人管这块肉称为“离娘肉”,难怪有的相声作品说“娘身上怎么掉下猪肉来了?”另外,还要同时送给媒妁猪肘子和羊腿,大概是为了给为说合两家亲事“跑断腿”的媒人补补腿力吧。按北京的老礼,女子出嫁的前一天送嫁妆,也称“陪奁”。这一天,女家由男宾四至八人,雇上喜轿铺的抬夫,将嫁妆送往新郎家。过去老北京有一首童谣“月亮月亮照东窗,张家姑娘好嫁妆,金皮柜,银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锭儿粉,棒儿香,棉花胭脂二百张。。。”,虽略显夸张,但也道出了嫁妆物品之多。一般来讲“陪奁”的多少是根据女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的,普通人家六抬至十六抬不等,富庶人家有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多者有八十抬甚至百十多抬。而极贫者是论不起抬的,只好请一个“窝脖儿”搬走了事。所谓抬,是从喜轿铺赁来的,用红漆油桌四面挡上红围子,两边各有两根竿子,供二人抬起,即为“一抬”。过去的嫁妆内容极为丰富,一般有放四季衣物及鞋帽的樟木箱子,放有新娘平日的喜爱之物及平时所积蓄的银钱的“子孙箱”,座钟、盆景、帽镜、插有毛掸的掸瓶,插有红烛的铜烛台,“长命灯”,茶叶罐、帽筒、花瓶、脸盆、脚盆、尿盆、“子孙盆”,条案连三,八仙桌,梳妆台、太师椅乃至顶箱立柜,古玩字画,金银首饰等等。大户人家甚至有送买卖铺户,房产,地产的。嫁妆送到男家,照例男家要有相应的人数迎妆。嫁妆送到后,女家要有熟悉情况的“全和人”到男家按女方的习惯布置、安放嫁妆。

此时男家除个别大户人家在饭庄子意外(当时北京只有会贤堂、庆和汤、福寿堂、聚寿堂、万寿堂、富庆堂、惠中堂、同兴堂、颐寿堂等十几家饭庄可接喜筵业务,且价格昂贵,非一般人家可办得来),一般均已在自家请棚铺搭好喜棚,准备办事了。喜棚用布和芦席搭成,顶上安有栏杆。栏杆下面是类似房檐的挂檐,上绘图案。棚的四面均安有玻璃窗户,以利透光。玻璃窗为红色窗框,四角绘有蝙蝠,取意“蝠”“福”同音,中间绘红双喜字,意为“五福捧喜”。晚上,棚内则安置汽灯。棚口两侧均贴红双喜字,门口外搭花牌楼。

娶亲的前一日,讲究的人家还要“亮轿”,即让喜轿铺提前一天便将花轿、执事等排列在自家门外,一方面是告知四邻,另一方面也有显摆的意思,更讲究些的人家,在喜轿铺定花轿的时候,绣片,轿围,轿帘等均要求是“头水儿”,即全新的。其价格与买一顶花轿其实相差无几了,就是要一个体面的排场。

男家还需请一个懂得娶亲的规矩礼节,能张罗应酬,且与新人命不相克的“全和人”做娶亲太太。娶亲之前,还须有“响房”,即找一个小男童,坐在洞房里新人的新床上敲击铜锣。(也有一种“倒响房”之说,即花轿接新娘回来到门口时响房)。“响房”过后,娶亲太太先到喜堂“天地码”前上香,新郎此时已然袍褂穿戴整齐,在“天地码”前行礼。而后娶亲太太来到花轿前,用一面小镜子对着花轿照一照,谓之“照轿”,乃驱逐邪崇之意。然后还要在花轿内撒一些红枣、花生、栗子、桂圆之类的喜果,各有其喜庆吉祥的寓意。最后,娶亲太太盘腿坐于轿内,惟不下轿帘,谓之“压脚”。此时,金瓜、钺斧、朝天镫、掌扇、肃静牌、回避牌、飞龙旗、飞封旗、飞虎旗、飞豹旗、大红伞盖等执事及锣、鼓、笙、笛、唢呐等“响器”俱已排列整齐,八名轿夫身着镶红边的短蓝大褂。夏扎“纬令”冬戴“秋帽”。随着一声“起轿”,先是铜锣开道(有条件的人家有八面之多),接着是执事,吹鼓手动起响器,一路吹打。花轿到女家,先要鸣锣,通知女家接亲的来了。女家闻讯后,将街门关闭“避避煞气”,实际上也是给新娘上妆争取时间。照例迎亲人员由新郎和陪同的娶亲官客叫门,大呼“开门啰、开门啰。别误了吉时。”女家是不会马上把门打开的,要点上级收入“跨得胜”、“油葫芦倒爬城”、“屎壳郎爬主干一节一节爬”、“麻豆腐大咕嘟”等通俗曲牌。此时新娘绞脸(又称“开脸”,即用丝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净,从此即为少妇),穿红色薄棉的上轿袄(无论是冬夏均是棉的),着凤冠霞帔、遮盖头,由送亲太太(也须是“全和人”)搀扶上轿。新娘上轿一般是要哭一哭的,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吉利的表现。娶亲的轿子往回返的时候是不能走回头路的,要绕开来的时候的道路,走另一条路。此时花轿抬的要平稳,轿夫要压着步子,途中若经过庙宇、祠堂、坛、井、河流等,均需用红毡子将新娘所乘的“宝轿”遮住,以避邪气。倘遇到出殡的,要高喊一声“今天吉祥,遇上了宝财啰!”(取意“棺材”的谐音,“升官发财”的意思)。

娶亲的队伍到男家门外,须鸣锣告知。宝轿打杵后,送亲太太先进入洞房外间。男家也须闭门(称“避避煞气”或压压新娘的性情。)由送亲人员上前叩门。合意开门后,宝轿撤去轿杆,摘去轿顶,由轿夫提入门内从院内事先设置好的炭火盆上抬过,谓之“熏煞”,也寓意着过门后新人的生活红红火火。宝轿抬至中堂门口,紧堵门停轿。此时堂上已然设置好天地桌,请全福不忌的男客代为上香。而后新郎在轿帘象征性地放三支箭,名为“射煞”(也称之曰“桃花女破周公”)。新娘随即手抱“宝瓶”(木质金漆或景泰蓝的瓶子,内装“金银米”,即大米和小米,满人价金银如意,上盖红绸,系以五色丝线)下轿,跨过事先预置好的木质金漆马鞍,寓意平平安安。新娘此时要足踏红毡(南礼或有的经商人家须倒面袋于新娘脚下,一直倒到天地桌前,谓之“代代相传”)。到天地桌前,男左女右立好,旁有人赞礼,新人要同参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均要三拜三叩首,即所谓的“三跪九叩”)。此时吹鼓手动乐,宣告大礼成就。而后新人入洞房“坐帐”,新人双双坐在洞房的炕上,将新郎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也是男尊女卑的意思。新郎需用裹着红纸的秤杆(“秤”“称”同音,意为“称心如意”)挑新娘的盖头。按北京的“老妈妈论儿”此时新郎要赶紧将挑下的盖头压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以“压压新娘的性情”。而后新人同吃“子孙饽饽长寿面”(饽饽,就是煮饽饽,即饺子)。面和饺子是由女家做好带过来的。煮“子孙饽饽长寿面”是有一定讲究的,即将饺子和面煮至五六成熟即捞出来给新人吃,吃的时候照例有一个男童在窗外大声问“生不生?”由新郎回答“生!”表示生育后代的意思。吃毕“子孙饽饽长寿面”以后,新人行“合卺之礼”(即共饮交杯酒)。而后新人要拜佛祭祖(新媳妇不拜男家祖先是不可能被男家认可的),均行三跪九叩之礼,谓之“庙见”。至此,婚礼方才告一段落。回门”“瞧九”

新婚的次日,男家要派人到女家“报喜”,表示新娘是贞洁之身入门的。倘无人报喜,对娘家人来说是一件极为难堪的事情。新婚夫妇三天回门,也称“回酒”。男家套车将新郎新妇送至女家,见面后,在女家分辈分大小,行叩拜礼。新娘家照例摆酒饭款待新姑爷。饭后,新郎便回家了。新娘则留在娘家,有一番诉说。倘男家及新姑爷尚好,则皆大欢喜。倘公婆脾气大,小姑子刁钻,夫婿不成材,婆家外强中干,几难以为继等等,则娘家父母甚至至近亲友难免唏嘘伤怀的。新娘一般在晚上由娘家套车派人送回婆家。

婚后第九日为单九,十八日为双九,娘家有人会来婆家看访,名曰“瞧九”,夫家照例要摆酒盛情款待。

二、少数民族婚俗 土家族哭婚

土家族的姑娘在出嫁的时候,有哭婚的习俗,如果在出嫁时新娘库得不悲伤,不够感人,哭得不哀婉动人,是要被人家耻笑的。严格来讲,土家族新娘出嫁时的哭应当是“哭唱”出来的。成亲那一天,迎亲队伍到女家时,新娘便要开始哭。若是眼上无泪,或哭得不动人,则家人(特别是新娘的母亲,都会感觉脸面无光。有时候为了挽回面子新娘的母亲会乘人不注意偷偷地将新娘掐哭)。因此土家族姑娘一般从十一二岁便要开始学习哭嫁。土家族的哭嫁是要“唱”出来的,因此土家人的哭嫁时专门有《哭嫁歌》的。哭嫁的唱法有独唱、对唱、合唱之别,可谓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其讲究“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撒筷”、“哭出门”、“哭上较”等等。佤族的“串姑娘”

佤族姑娘长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其父母按照传统习惯,就要在自己的屋边,为姑娘建上一间小屋子,安置一些简单的家具,让女儿住在里面,以便小伙子来“串姑娘”。佤族小伙子“串姑娘”之前是要经过一番认真地“侦察”的。因为姑娘的居所是不固定的,故此小伙子一定要搞清姑娘的确切居处,方能准确地去“串”,以免扑空。摸准了情况,小伙子们便去姑娘家门口吹笛弹琴,而后上前叫门。如果姑娘家不开门,小伙子们是可以破门而入的。姑娘的家人则要予以一定的招待。姑娘的父兄可以陪着小伙子们谈天论地,聊一聊天。等到睡觉的时候,姑娘的父兄便会自觉离去。留下小伙子和姑娘在圹火边攀谈,此时姑娘会将火拨旺,一方面是示意光明正大,另一方面也为了便于看清对方的容貌体态。攀谈一会以后,小伙子会唱起“口头调”,请姑娘为自己装烟锅、点烟。姑娘如果对小伙子未看中,就会比较委婉地拒绝小伙的要求。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中意了,则会为小伙子亲手装烟点火。第一步的目的达到了,小伙子跟着就会唱起“梳头调”。此时姑娘会拿起事先准备好的梳子,坐到门外屋檐下。小伙子们则按先后次序请姑娘梳头。一般姑娘会对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尽量为其多梳一会儿,边梳两个人边对歌,内容多是比喻爱情的事物。这时小伙子便会拿出礼物赠送给姑娘。姑娘倘乐意,便可收下,倘不乐意也不能当场拒绝,日后再找适当的时机送还。倘姑娘在选择到一个最为中意的小伙子为对象后,就会将其他小伙子的礼物统统送还,被选中的小伙子就可以单独同姑娘约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倘彼此欢爱,别无意见,则小伙子便可正式向姑娘求婚了。

柯尔克孜族的“捆绑成夫妻”

柯尔克孜民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的柯尔克孜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在汉族地区有一句俗语,叫做“捆绑不成夫妻”。然而柯尔克孜族的新婚夫妇却是捆绑而成的。柯尔克孜族的结婚仪式一般是在女家举行的。在婚礼仪式上双方父母要主持叼羊、赛马、摔跤i、角力的比赛项目,主家对于优胜者均赠与礼物。当新郎在迎亲人员的陪同下骑马来到女家时,新娘家的女眷们会很有礼貌的迎接新郎和客人,男人们则会乘新郎不备,手拿事先准备好的绳索,一哄而上将新郎五花大绑起来。虽事情突然,但新郎此时是不能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和情绪的,因此很快女家的亲友们就会将同样是五花大绑,然而已然装扮一新的新娘推到新郎面前,把她和新郎拴在了一起。此时新郎的父母则拿出礼物,向女方亲友求情再三,恳请“释放”一对新人。女方亲友则也会适时放人。迎亲一方在整个过程中都会笑容满面,耐心恳请,因为每一位客人克孜人都信奉着“捆绑方能成夫妻”的习俗。哈萨克族的“姑娘追”

哈萨克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大多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人能歌善骑,被誉为有着歌与马“两只翅膀”的民族。哈萨克人性情开朗、豪放,无论男女,均善于骑马,且往往马术高超。“姑娘追”便是马上的游戏,是以“男逃女追”的方式骑马进行的。参加的人员一男一女为一组,骑马同往事先指定好的地点。去的时候,小伙子可以在路上同姑娘嬉笑,表达爱慕之情。此时姑娘是不能气恼的,回来的时候,小伙子要纵马疾驰,姑娘则放马追赶小伙子。此时小伙子便要表现出自己高超的骑术,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姑娘追上,因倘或一旦被姑娘追上,姑娘是可以任意用马鞭抽打,而小伙子是不许反抗的,不过通常姑娘们即便追上了,也不会真抽狠打,特别是对自己中意的人,只是虚晃几下鞭子罢了。“姑娘追”是哈萨克民族传统的活动,得益于这种活动促成许多男女青年走向了婚姻。畲族“唱出来的婚宴”

畲族小伙子结婚,倘或不会唱歌,恐怕是连酒席也摆不成的。因为畲族习俗婚宴是女家置办的,而然当客人应邀来到喜筵现场的时候,会发现婚宴现场空无一物,所需物品及菜肴都是要由新郎一一“点唱”出来的,如要筷子、炒锅、炒勺、木柴、酒乃至火柴一一都要用唱歌的形式“要”出来。一般都是由新郎和厨师傅一唱一和,唱一样拿出一样,如新郎唱“四四方方一朵墙”是要灶,唱“中央开出大龙潭”是要大锅,唱“铜镜双双对月光”是要锅盖,唱“金鸡沐浴海中央”是要木勺,唱“三脚落地火焰山”是要火炉,唱“两耳朝天喜洋洋”是要双耳锅,唱“仙女点香珠洗坛”是要竹刷,唱“青龙引泉名茶香”是要茶壶,唱“鲤鱼扳白凑成双”是要菜刀,唱“凤凰伸腰五味香”是要锅铲等等等等。此外,婚宴过程中还要唱“对盏歌”“劝酒歌”等,宴席结束后还需对歌。可见,唱歌是畲族婚礼的主题。哈尼族的“藏姑娘”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区和西双版纳等地。“藏姑娘”主要是红河地区哈尼族的传统婚俗。男家接亲人员到达女方村寨后,要在事先用竹席和绿色树叶搭好的“青棚”内休息,进入“青棚”后是不能随意离开的。女方盛情款待男方接亲人员,将嫁妆准备就绪后,临近出发时,新娘子却不知何往了。按照红河地区哈尼族的传统,此时新娘子已然跑出去躲藏了起来。接亲的人则要在故装焦虑的新娘亲友的陪同下四处寻找。找自然是能够最终找到,然而姑娘并不会很快“就范”,要披头散发、衣冠不整地拒绝上妆。此时,新郎跪在岳父母面前先敬烟酒,表达自己婚后一定会对新娘好,新娘才会同意跟新郎一道起程。裕固族的“帐房戴头”

裕固族主要居住于甘肃省肃南裕固自治县。“帐房戴头”是裕固族出嫁时的一项隆重仪式。“帐房戴头”一般于佛晓举行,天刚刚亮,新娘便由两位伴娘搀扶着进入客厅,走到挂头面的地方为新娘改妆、戴头面。所谓“头面”就是用珊瑚、玛瑙、海贝克等装饰而成,宽约五寸、长约三尺的装饰物,是系在新娘头发上的,裕固语称之为“萨达尔格”。在戴头面时,由伴娘唱“戴头面歌”。此时,新娘躲在帐房的一角,用布将自己遮蔽起来,不让别人看见。戴完头面以后,新娘由伴娘将其送到为其准备的白色帐篷内休息。从此时起,新娘便不能再进入到自己的家门,有什么事情均是由伴娘代为料理的。直到天大亮时,吃完丰盛早餐的送亲人员,在“多依瓦什志”的带领下,护送新娘向新郎家进发。羌族的“戏新郎”

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岷江上游一带。羌族的婚礼一般是要举办三天的。最有意思的是婚后第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新娘家自然要设宴款待新姑爷。不过此时娘家人是要给新姑爷出出难题,戏谑一下新郎的。在宴席上他们特意准备好一双一米多长的大竹筷子,在一端吊上几个洋芋让新郎用。菜大多是成颗粒状不好夹的,同时桌上还要摆上八盏盛满油的油灯。新郎用如此长的大筷子去夹菜,其难度可想而知,况且又是颗粒状的菜肴,故新郎稍不小心,便会将菜掉在油盏内,溅得满脸是油,甚为狼狈。此时新郎还要接受惩罚,或被女家的姑娘们抛起来摔在地上,或被灌得酩酊大醉,方尽欢而散。

壮族的“卷伴婚”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如同大家所熟知的一样,壮族的青年男女主要是歌圩的对歌中寻找自己的爱侣的。且壮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其恋爱的主要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对歌等。其中所谓“打木槽”就是许多青年男女拿着木棍到木槽边共同敲击,敲一下,大家一起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欢乐情趣和爱慕之情。对歌也是壮族青年男女的一种恋爱择偶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歌来披露彼此的心声而相互了解。然而这种“依歌择偶”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歌圩”初次交往的基础上经过以后的多次交往感情发展了方才定下终身的。倘或男女青年相互爱慕,而家长又同意这门亲事,则可顺利走向婚姻。若是女家父母不同意亲事,而姑娘又确实爱慕上了小伙子,则很可能出现“卷伴婚”了。这多少有一点汉家女“私奔”的味道。此事事先姑娘和小伙子是议定好了的,选好成亲的日子,姑娘偷偷打扮整齐,一俟出门,便被新郎和同来的伙伴们一拥而走,接去男家成亲。新娘出门前会偷偷地将男家的婚书、聘礼置于父母的床上,父母发现此事后,声言要状告男家,其实并不真正行动。过了一年多以后,女儿生了小孩,会与丈夫携带着礼物回娘家。生米已然煮成熟饭,新娘的父母会假意生气发怒,然而大多早已默认了这门亲事。回族婚礼

同汉族等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回族的婚礼一般是不用喜庆音乐的。回族婚礼大多在“主麻日”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家要带上羊、大米、馒头、油香等物到女家去,称之曰“催妆礼”。女家接到礼物后便要加紧准备了。结婚当天的上午,新娘要“绞脸”,“洗大净(也称离娘水)”。然后,无论冬夏新娘均要换上红色棉袄,头遮红绸或红色纱巾。接亲的车将到男家门口时,按照习俗,新郎要由姐夫带领跑上前去迎接,围接亲车转一圈,要故意撞一下接亲车,称之曰“撞亲”。车到大门口时,排列好的男家亲友要高声与送亲人员互道“色兰”问好,然后请宾客待茶、入席。新娘子的鞋是不能粘土地的,因此有条件的人家要铺好红毡子或红地毯。新娘子到男家后,要请阿訇给新人念经(“尼长哈”):即在堂屋正中设方桌,正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及新人父母。新人跪在地毯上(现在也有新人与阿訇均站立的),听阿訇念诵《古兰经》的有关片断。而后阿訇为新人撒“金豆”祝福新人。据说原来在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婚礼上,富庶人家确是要由阿訇撒金豆子的,意为有施舍。现在中国的回族婚礼大多撒喜果、糖、花生、核桃等,以祈求真主安拉赐福新人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次日清早,新郎新娘均要“洗大净”。藏族婚礼

藏族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甘肃等部分地区。藏族婚礼在结婚的头一天男方须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及巴珠、嘎乌、手镯等物,用绸缎包好送到女家,以供新娘过门前打扮之用。迎亲的时候,男家要请一位在当地有地位和声望的人物,带上接亲的人马,同时牵上接新娘子用的装饰考究的马匹(须是有孕的母马),以及带上彩箭、璁玉、珠饰等到女家迎娶。在接亲马队到达女方家之前,女方照例要举行敬“切玛”、喝青稞酒等告别仪式。男方的迎亲队伍进门后,须有人先将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名花有主”,是男家的人了。而后把璁玉放在新娘头顶上,寓意新郎的灵魂已有所属,托付给新娘了。当娶亲队伍离开女家时,新娘家会有一个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不断高喊“不要把我们家的福气带走啊!”直至队伍走远。

男家在新娘到达之前,须将大门装饰起来,为新娘下马准备专门的垫子。垫子实际上就是装有青稞、麦子等的口袋,上铺五彩锦缎,面上画吉祥符号。男家人此事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藏族婚礼传统的进门仪式相当繁琐,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要唱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与送亲人员也依次坐好,便开始献“切玛”、敬酒。新人要给佛像、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歌唱,以为庆贺。新人入洞房后,婚宴正式开始,有的要持续三天之久。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牧区的蒙古族娶亲大多也是用马的。接亲时,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新郎须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此时双方亲友均着盛装分别聚集在男女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身着艳丽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桶皮靴,配蒙古刀带弓箭的新郎显得英姿飒爽。新郎及迎亲人员飞身上马后,男方亲友在门口以歌声欢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及迎亲人员来到女家后,照例要绕蒙古包一圈,方能下马。伴娘此时会用毛毡挡住新郎一行,开始对歌。伴娘要拷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则需对答如流。直到女方对接亲人员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方可把礼物送上,伴娘则撤去白毡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此时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了,新郎要在歌声中向岳父献上哈达。宴席结束后,新娘就要跟随迎亲队伍去男家了,娘家人唱“送女歌”为之送行。接亲队伍达到新郎家,男家门口早已点燃两座火堆,新娘则要拉着新郎递过来的鞭梢,从火堆中间走过,喻意他们的爱情坚贞不渝,未来的生活兴旺发达。进入男家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红盖头的新娘一一拜见过公婆及亲友长辈,而后新郎手持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托盘向宾客敬酒,被敬者须将酒一饮而尽,并祝福新人。婚宴到达高潮时,宾客则欢歌起舞,一同祝福新人。瑶族的“入赘”婚俗

同汉族地区的观念不同,瑶族男子上门入赘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上门女婿也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女儿有财产继承权。瑶族婚礼一般办得较为简朴,送亲迎娶时,新娘一般走路或骑马到男家,全寨男女届时均来唱歌表示祝贺。第二天回门住一天,第三日则开始劳动,建立家庭。姑父上门,除有媒人及两个伴郎陪送外,不用带什么东西,只新郎一人去女方家即可,第二天回门之后即住于女家了。彝族婚俗

按照彝族的婚礼习俗,成婚当日无论路程远近,新娘必须于结婚当晚黄昏时分到达男家。隆林的彝族新人在拜堂之后,当晚需陪客人饮酒至通宵达旦,不得入洞房。次日一早,新娘需与送亲的姐妹回到娘家,半月后新郎才带着妹妹将新娘接回自己的家中。那坡一带的彝族的婚礼习俗则是新娘不能够自己走路去夫家的,路近的须有人背到夫家,路途遥远的话则要乘马了。那坡彝族婚礼完毕新娘即可入洞房,并成为此家的主妇,从此不再返回娘家。仡佬族的“三么台”婚宴

仡佬族的婚俗,男家在求婚时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礼物到女家,如礼物被女家欣然接受,则可视为婚姻已然缔结。仡佬族在婚礼上要举办“三么台”酒席款待宾客,即将酒席按顺序分做三台,第一台称“茶席”,上设香茶以及核桃、板栗、花生、白果、瓜子和糖果、点心等;第二台称“酒席”,设白酒、各色凉菜、腌菜、香肠、咸蛋等;第三台称“正席”,设饭菜。一般情况下客人不放筷子主人是必须陪到底的。满族婚礼的“摘他哈”仪式

在前文介绍老北京婚俗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满人入关后,满汉风俗在关内多有融合之处。然而关外的满族婚俗还是更多的保留了满族自身的传统特色。其中“摘他哈”便是满族婚俗中特有的仪式。即新娘家在婚前一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举行仪式时要将室内外打扫干净,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一头拴在祖宗板的斜架上,一头拴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树枝上。仪式由萨满主持,准备出嫁的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要摘下姑娘出生时拴在索绳上的他哈补丁,扔在河里或街头,以祈长命

篇2:民间婚礼习俗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婚礼习俗的寓意:

过火盆,踩瓦片 :婚礼仪式大门槛前需置火盆及瓦片,请新娘脚跨过火炉,再踩瓦片,俗称过火与破煞。过火盆,寓意为新生活红红火火,踩瓦片,寓意过去如碎片,开始崭新生活。新娘进大门,口中要唱好话,如过门槛唱:“过户橂,有吃又有穿”等等。

交杯酒:交杯酒表示夫妻相亲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臂相交各饮一口。一般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人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为几颗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调酒,分别让新郎新娘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意。

改口茶:大喜之日,新人用成双成对的茶杯向长辈敬茶。新人向父母敬茶,以谢养育之恩,并改口叫爸妈,然后拥抱。在敬茶时,每个茶碗中除了茶之外,加放红色的果子两枚,取“四平八稳”之意。茶最好用安徽宣城产“敬亭绿雪”,取“忠贞不渝”之意。敬茶的茶杯一般要准备两对。

中国的婚礼文化比较含蓄,婚礼上的传统习俗都是一种美好的暗寓,也是婚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的习俗不仅仅是在当天“表演”给宾客看,让在场的人见证你们的幸福,也是要新人将这些美好的寓意带进他们的婚姻之中的,让婚姻生活更加美满。表面上看也许仅仅是一场美丽的婚礼,但实际上,一场婚礼可以承载的内容非常多。比如,古时候婚前是没有当众的牵手、接吻行为的,而喝交杯酒的意义就是在宾客面前代替接吻,象征着夫妻性生活的开始。如比如互换婚戒,戴上对方赠予的婚戒,就好比把对方的灵魂戴在身上,让物质升华为一种精神。

一场喜庆、浪漫的婚礼从古至今,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但是婚礼不仅仅是一场仪式那样简单,其中各种礼仪和礼节蕴含的寓意是一对夫妻。一个家庭受益一生的。如果能将婚礼文化延续的婚后的生活中,那么一对新人就可以享受到“天天结婚”的美好生活,让你们的爱情永不褪色。

篇3:非洲婚礼习俗(英文)

Africa is a large and varied continent containing some of the oldest civilizations on earth.It is home to a wide diversity of religions and cultures, and this colorful diversity is reflected in its diverse and colorful weddings traditions.

If any one wedding tradition might be said to be indicative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it would be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An African wedding is, more than anything, the bringing together of two people as a single family, or the combining of two families or even the mixture of two tribes into one family unit.The concept of family is one of the unifying ideas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There are more than 1, 000 cultural units in Africa and each culture, each tribe has its own wedding and marriage traditions, many of which can trace their origins back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of years.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t religions represented in Africa.Many northern Africans, especiall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Muslim traditions, while further south there are more Christian, Hindu, and even Jewish traditions interspersed with more ancient traditions.

In many places in Africa young girls are trained to be good wives from an early age.They may even learn secret codes and secret languages that allow them to talk with other married women without their husbands understanding what is being said.

Depending on which part of Africa you are in, weddingceremonies can be extremely elaborate, some lasting many days.Often huge ceremonies are held during which many couples are united at the same time.

In Sudan and in other areas along the Nile a man must pay his wife’s family in sheep or cattle for the loss of their daughter’s labor in support of the family.A wife may cost a man as many as 30 to 40 head of cattle.Often it is difficult to pay the family yet still have enough cattle left to support his new wife.

In Somalia a man is allowed to have as many as four wives if he can support them all, and it is not uncommon for a girl to be engaged before she is even born.

Bright festive colors, song, dance, and music are vital elements of many African wedding ceremonies.Common to all wedding ceremonies is the concept of transitioning between childhood and adulthood.In many African cultures children are encouraged to marry as young as 13 to 15years of age, as soon as they have reached physical adulthood.

Divorce is rare in African marriages.Problems in a marriage are often discussed with both families and solutions found.Often entire villages join in to help a couple find solutions to their problems and keep a marriage from failing.

篇4:美国的婚礼习俗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会把结婚当作一辈子的大事,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美国人喜欢在6月喜结良缘,因此,每年6月份在美国各地都可以遇见新郎,而事实上,该月在美国结婚的人数几乎占全年的一半,因而在美国有“六月新郎”的说法。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英语里的六月June同罗马神话中象征爱情和婚姻女神的名字Juno发音相似,美国人便认为,在6月举行婚礼,“婚姻女神”就会给新婚夫妇带来欢乐和幸福。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大熔炉”,除了大部分欧洲移民外,还有墨西哥人、古巴人、阿拉伯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朝鲜人、中国人、印第安人等。美国人来源复杂,婚礼形式自然就迥然不同。

美国的婚礼沿袭标准传统,是富裕上层社会在1850年前后开始兴起的婚礼习俗,然后逐渐传到普通百姓家里。“Yes,Ido.”在美国人眼中不仅仅只是誓词,它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一、结婚程序

我们首先从订婚开始说起。男方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通常男方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戒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

当正式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会先一起去律师事务所签订一份“婚姻合同”,内容主要是关于双方的金钱和财产问题,甚至连婚后生育几个孩子、如何分担子女的抚养费、各自担当哪些家庭事务等都作了详细规定。等到大喜日子临近时,未婚夫妇会邀请平时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开个告别单身生活的婚前派对。在聚会上,好友们会赠送新人一些实用的礼物,来祝贺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美国人的婚礼习俗受欧洲的影响,基本上是宗教仪式加上来宾聚会。在举行婚礼那一天,新郎新娘首先在双方亲戚代表和证婚人的陪同下,来到所在地区法院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法官向新婚夫妇宣读事先拟好的祝贺辞,新郎新娘各自宣誓。接着,双方证婚人在结婚证书上签字,表明这桩婚姻已取得法律效力并得到双方亲属和社会的承认。

之后的婚礼仪式一般在教堂举行,教堂主要以白色为基调,白色的蜡烛,白色的地毯,点缀得非常庄重。整个仪式过程主要是牧师念圣经,向新郎新娘问话和祝福,教会的琴师弹奏赞美诗。

就新人在婚礼上穿着的新婚礼服来说,新郎一般是穿着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而新娘穿着白色婚纱的习俗主要是源自19世纪末。据说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结婚时穿的就是白色婚纱,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加之媒体的传播效应,于是就越来越多人穿白色婚纱,逐渐形成习俗,此外,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新娘礼服都是买来的,很少有人会去租。在婚礼结束之后,新娘会把礼服收藏起来,等到女儿出嫁的时候作为特别的礼物送给女儿。而按传统习俗,新娘的穿着的婚纱要包括“一点新,一点旧,一点借和一点蓝”。“新”是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装是新做的,意味着新的生活开始;“旧”是指新娘头上披的头纱是自己母亲用过的,表示永远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着的手帕是从知心的女朋友那里借来的,预示不忘友情;“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是蓝颜色的,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婚礼正式开始后,新郎和伴郎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伴娘在前引领着新娘入场,接着新人双方许诺宣誓,可以按传统誓言进行宣誓,也可以编一套自己的誓言。在双方互赠象征婚姻承诺的戒指后,牧师会宣布二人成为夫妻。

宗教仪式后,就会举行亲朋好友聚会,我们俗称的婚宴。美国人的婚宴上,有两种菜肴一般是不会缺少的,因这两种菜肴普遍受到美国人喜爱。一种是水果或蔬菜色拉,一种是烤乳猪。宴会中间要进行新婚夫妇切蛋糕的仪式。结婚大蛋糕色彩缤纷,按照传统做法,新娘新郎一起握刀将蛋糕切开,首先相互给对方吃一块蛋糕,随后将蛋糕切成无数小块分给客人们享用。客人们吃完蛋糕,新娘站在大厅中央的一把椅子上,将一束鲜花向那些未婚的姑娘们抛去,传递这份喜悦和幸福。婚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婚宴结束时,新婚夫妇同客人们告别,客人们纷纷往他们身上撒生米粒,祝愿他们今后儿孙满堂。然后新婚夫妇在热烈的气氛中驱车离去,婚礼全过程到此结束。

婚礼之后,新婚夫妇到某一地方旅行,度蜜月。当今美国人度蜜月差距很大,主要取决于新婚夫妇的时间、爱好和新郎的经济条件,美国人的习惯是新婚蜜月旅行的费用由男方承担。有的新婚夫妇只在一家旅馆度过一夜就算蜜月旅行;有的新婚夫妇到异国他乡的旅游胜地度过两个星期时间。

在美国举办婚礼可以隆重,也可以简约,没有攀比,量力而行。美国人没有结婚一定要买房的概念,男方更没有结婚前一定要准备婚房的压力。男人娶老婆、女人嫁老公不在乎是否门当户对。有房无房、有车无车更不是一对恋人是否结婚的决定因素。另外,即使父母的经济条件很不错,也很少会帮助子女买房。两人只要相爱,就可以组成家庭,很多年轻人刚结婚时都是租房住,婚后的生活就靠小两口自己去打拼,等夫妻两人奋斗几年,略攒了些钱,他们才会考虑在哪里置房安顿下来。

据美国婚礼协会的统计报告显示,美国人在婚礼上的花费平均为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8万元),每年全美国在婚礼上的花费约为720亿美元。

美国人送礼讲究实用,但都不会很昂贵。遇到朋友结婚,你若收到请帖,一般都要去参加婚礼。出席婚礼的宾客一般不直接送礼金,而是会到知名的礼品专业网站中,购买礼品卡。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和自己的财力,选择不同价格的礼品卡送给结婚新人。而结婚新人可以凭借这些礼品卡,到专业礼品网站中选购需要的结婚礼品,或者也可以兑换成现金。

结语

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也有很多追求新颖时尚的新人选择一些特殊的婚礼仪式。例如,有些人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有的结婚没有宗教仪式、发请柬、举办婚礼晚会等程序。有的打破女方准备婚礼的做法(美国传统婚礼都是由女方操办,女方负担一切费用),由男女双方共同组织操办,费用由双方负担。

篇5:青岛婚礼习俗大全

订婚的日子现在一般是由双方的家长协商决定的。订婚当天,新郎要带的聘礼有订婚戒指等首饰、礼金、两条红腰带、两个红包袱、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小六样,女方家要给男方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

礼金:也叫订婚钱或彩礼钱,这个数字在7年前的时候是10001元,即万里挑一,现在是水涨船高了。不过,这个金额是依据经济条件而定的。

小六样:6斤肉、6条鱼、6瓶酒、6盒点心、6盒糖、6扎粉丝……在青岛的订婚场上图吉利,这小六样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六斤肉必须是一刀切的;六瓶酒不能全是红酒,一般是“4白2红”,即4瓶白酒、2瓶红酒(条件好的也可以全部送白酒);六扎粉丝要用红线扎起来,寓意长长远远之意,六条鱼可以选择黄花鱼或者加吉鱼。

首饰:给女方的首饰是不能少的,一般有项链、戒指、耳环、手镯等需要是成套的,最好事前由新娘选好。

订婚:这一天,新娘家要招待,找一位第三者来主持。一般在中午以前新郎和父母带着聘礼要到达女方家,聊天过后,新郎就要给女方父母敬茶、改口,叫“爸妈”了,这时家长会把准备好了的“改口费”分别送给新郎、新娘,每个红包的数目要双数,钱数一般在200元以上。然后两家人凑在一起,定下结婚日子。

酒席:新娘家事前应该定下酒席,请男方家吃饭。男方在离开时,女方应该将男方送来的小六样(肉除外),返一半回去。还要给男方回一定的礼金,也叫回礼,意指给新郎的行头钱,即买西装、鞋的钱。结婚:

结婚喜字要从路口往家贴

一般来说,结婚头一天新郎新娘两人是不见面的,结婚当天新郎要在中午11点之前把新娘接到新房或酒店。

新郎出发前:新郎家要准备6盘东西:苹果、橘子、花生、大枣、点心、烟(一般是两盘干果,水果、糖、点心等自由组合,烟不摆盘,除非其他东西没准备齐),用粉红纸垫在盘底。出发前,由伴郎给新郎穿衣打领带,由母亲整理,然后新郎经父母许可后出发。出发后:家中马上将喜字等贴好。安排好迎接娘家人、接喜盆、下宽心面人员。喜字分镜喜、窗喜、床喜、路喜等,贴路喜要从路口往家里倒着贴,一直贴回家,古力盖、消防栓等用粉红纸贴上,贴喜字规矩是“迎头见喜”,即新郎新娘一路上走过来迎头的前方墙面要贴喜字。

新娘出发前:准备好带走的东西:两个盆,盆中放枣、花生、桂圆、栗子、红筷子、宽心面(2扎,用红线扎一起,越宽越好)六样物品,盆用红包袱(订婚时送过去的)包好。

“堵门”:新郎、伴郎携带红包、结婚证、手捧花、胸花等到达新娘家,新娘的伙伴都堵在门口刁难要红包,这叫“堵门”。开门后,新郎经过新娘父母许可后,可去突破第2道“防线”:新娘背朝门坐在卧室的床上,卧室门由女伴堵着,接受完刁难,塞上红包后,就要进去找新娘的鞋,找到鞋后,新郎新娘一起在床上吃“滚蛋饺”,一般盛6个,吃4个留下2个,留个想头,表示还回来。

接亲:吃完水饺后,新郎新娘一起出来,新人拜见父母,给父母吃喜糖,敬茶。女方离开时要有送亲的人,女方的舅舅、哥等提着两个包袱。这时候的规矩是不能倒手、不能放,一直上车,新娘出门不能回头、不能说话,不到新郎家不能说话。接亲要安排双数车队,副驾驶上都要坐一个平辈的人押车,一般是新郎的弟兄。

新人进门:新人进门后,新郎进门跟父母汇报,并介绍一下送亲的女方家人。女长辈接包袱,注意用和送包袱的人相反的手接,途中不能倒手。其中一人把栗子、枣、花生、桂圆、莲子等洒床上、褥子底下,另一人下宽心面。接下来,新人拜见父母并敬茶,然后进入卧室,坐到床上吃宽心面,在家人合影过后,就可以前往酒店了。以上这些内容是指青岛一般家庭的情况,在一些细节上、顺序上不同区市规矩也不同。结婚当天青岛地区习俗禁忌

1.出门不要回头观望,寓意不回头。新娘出门不要哭泣,一是不吉利二是容易破坏化装。

2.由新娘家准备水饺在新郎进门后由新娘的女性长辈下锅煮熟端给新郎新娘食用。娘家吃饺子时碗内要留下双数,意为成双成对。

3.新娘家提前准备好红枣、花生、栗子(寓意早生子)用红绳穿两串,放在一个红色带喜字的盆内。另准备用红绳捆好的宽心面两把、红筷子两双,放在另一个红色带喜字的盆内。这两个盆分别用红包袱包好,待新郎新娘出门时交给伴郎携带到新郎家中备用。

4.丈母娘要提前准备红腰带2条,在新郎接了新娘即将出门时为新郎和新娘亲手扎上,(寓意婚后生活红红火火)。新郎的红腰带可以一直扎着直到婚礼当晚结束,新娘的红腰带因为扎在白婚纱外面不太雅观,所以,可以到房间里把腰带扎到婚纱里面,也要扎到当晚结束。

5.新郎新娘下车时,要从同一侧下,不要分开下车,否则不吉利。

6.不要给怀孕的女子发请贴,因为怀孕的不宜参加婚礼,否则双喜相冲。

7.新郎去新娘家按照青岛当地习俗要准备敲门红包多个,当女方亲友为难新郎不给开门时就需要投递红包讨好对方以便顺利进门迎娶新娘。

8.新郎出门后,开始帖喜字,要由未结婚的男子来帖,同时贴喜字的顺序也是有规矩的,要由外向里帖,最后一张是帖在家门的喜字。意思为迎喜进门。记住顺序不要搞错。

9.新郎新娘在双方家都需要给父母剥糖、敬茶、点烟。(寓意双方婚后要孝敬父母)

10.新郎接新娘的行车路线不能走回头路,也就是出发的路线和回来的路线不能是一条路。

11.洞房的新床要请一个健康的小男孩在婚礼前滚床,滚床前铺床时可以在床上撒上红枣、花生、栗子、以及硬币数枚。可以请录象师傅到场录下。记得滚完床后要给小男孩红包哦。

12.在新郎家吃宽心面的时候,要请一个小男孩 高声问新娘子:“生不生?” 新娘子记得一定要说:“生”。

篇6:传统婚礼习俗

1、祭 祖: 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 发: 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 炮: 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 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 喜: 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 别: 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 门: 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 车: 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 扇: 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 炮: 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 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 宴: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 客: 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上一篇:师德演讲稿:不求硕果累累,但求问心无愧下一篇:灾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