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民间趣味习俗

2024-04-11

元宵节的民间趣味习俗(共11篇)

篇1:元宵节的民间趣味习俗

我国元宵节民间的习俗活动

1、吃元宵。“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2、观灯。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3、猜灯谜。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而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 Festival 而为人所知。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五八一─ —— 六一九)才出现 ,算 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 ,而要到唐以后灯才成为元宵的主要标帜。一般认为元宵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开其端 。不 过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并非年年举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说在汉武帝之时。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节或佛 教的燃灯法会的说法也都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如下文“习俗”一节所述,元宵大约是从三世纪开始 ,慢慢形成的一种节庆 , 在南北朝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 , 但成为后世元宵主要节日的花灯和百戏要到隋炀帝才开其端,炀帝也是一个把元宵庆典官式化的皇帝。

元宵节浪漫祝福语精选

1、你是馅我是面,不如做个元宵大团圆;你是灯我是纸,不如做个灯笼生活火;你情我愿庆佳节!欢欢喜喜闹花灯!你我爱情比元宵甜!

2、遥望那一轮明月,思念油然而生。远方的你好吗?让我们约定月圆夜共同赏月许愿!愿月亮捎到我深深的祝福……

3、我要用:一缕(情思)一颗(红豆)一勺(蜜糖)特制一份月宵,月圆时分我会让玉兔替我送去,注意接收。

4、元宵节到了,送你一碗幸福的元宵。看到眼里的是温暖,回荡脑海的是团圆。吃到嘴里的是甜蜜,留住心里的是深情。当下得到的是祝福,永远不变的是快乐。

5、敲响是钟声,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来的是祝福,愿你元宵节幸福快乐!

6、一年未见,问君可好?身体如何?心情靓否?前盟遗忘?翘首酸楚,鸿雁渺茫,如何自处?……呵呵,想你啦!

7、元宵节勿忘吃元宵,吃一个好运常在,吃两个幸福永远,吃三个合家团圆,吃四个四季平安,吃五个…哎呀小猪猪,这东西可不好消化哟!

8、你知道我多喜欢你吗?圆粉粉的小脸蛋,咧嘴就是那么甜蜜的笑容。真的好想在你脸上狠狠地吻下去,让你融入我的身体。阿!香甜的元宵。

9、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怠。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0、月到十五分外圆,把你疼爱把你怜,常常把你挂心间,今夜的汤圆甚是粘,我们何时能团圆。

篇2:元宵节的民间趣味习俗

1、偷菜

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一些地区至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习俗。至今,在贵州省黄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传情的习俗。这天,姑娘们会去偷非本族人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缘。

2、祈娃娃

每到元宵节,人们就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将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

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这也许是人们看重元宵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认为这个时候祈娃娃更容易如愿。这时,各地的奶奶庙、娘娘殿前就会香烟缭绕,善男信女云集,虔诚跪拜祈祷,成为一道景观。

祈娃娃者多为一些久婚不育的人,也有一些性急的婆婆,为儿子置办婚事后不久就去祈娃娃。她们一般希望儿媳第一胎就能生个男娃娃,有了男娃娃的家庭则会祈求生个女娃娃。祈求完毕,老人会从神像前拿走一两个小泥娃娃,并在泥娃娃的脖子上系一根红线,表明泥娃娃已是自家的一员。有意思的是,这时还要给泥娃娃取个名字,男孩多为“孬蛋”,女孩多叫“妞妞”。然后郑重其事地对泥娃娃说:“奶奶带你回家啦!”还要告诉泥娃娃家在哪里,爸爸叫啥名字,妈妈叫啥名字等。

3、拜晚年

老话说:“正月十五拜晚年”。在传统民俗中,“过年”泛指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这期间走亲访友统称为“拜年”。由此来说正月十五是拜年的最后“期限”,只要拜访的时间不过十五,均视为拜年。许多人由于节日期间事情较多,忙不过来,拜年时间便往后推迟,但最迟也要在正月十五这天拜访和送年礼,俗称“正月十五拜晚年”。所以正月十五这天带着大包小礼物走亲访友的很多,成为老北京街头的一景。

4、游灯

到了正月十五,乐城人就将城隍爷从庙里抬出来,用轿子抬着城隍爷四处查看民情,城隍爷所到之处,无不鞭炮声声,家家户户纷纷将肥鸡献上,以期来年一切顺利。此外,正月十五游灯也是琼海的一件大喜事。

5、看花灯

正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动是看花灯,早年间从正月初十开始人们就行动起来,几乎是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到了元宵节之夜的夜晚,人们举烛掌灯,结伴而戏。特别是明清时期,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莲花灯、八宝灯、八角灯、高角灯、龙灯等。在今天的灯市口、鼓楼、大栅栏一带,更是花灯荟萃,放花灯、赏花灯,灯火通明,“灯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6、忙开张

早年间,正月十五这天被视为店铺开张的“吉日”、“金日”,所以京城街头有许多买卖家开张。其中有新开业的买卖,也有过年歇业后重张开业的。每家买卖开张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前燃放一挂鞭炮,然后在门前贴上“开业大吉”或“金日大吉”。其中“金日大吉”是由“今日大吉”引申而来的,蕴含着日进斗金、财源滚滚。一些比较大的买卖新开张时,大都有同行或商会来祝贺,有的送花篮,有的挂喜幛,甚至敲锣打鼓庆贺一番,格外热闹。

7、听香

正月十五有“听香”的习俗。古时后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现今这种听香行占的习俗也已不多见了。

8、烧旺火

在晋陕蒙区域,正月里均有“烧旺火”的年俗。至于旺火,有些地区烧的是竹枝,有些地区烧的是松枝,还有的地区烧的是煤炭。据老人们讲,烧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驱邪祈福,当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层意思。在晋陕大峡谷一带的山西大宁、吉县,陕西延安府等区域,正月十五晚上,农村有在自家院里烧旺火的习俗。

9、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10、抢灯裘

在海南,不过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在文昌,正月十五的“抢灯裘”十分有趣。灯,在海南话中与“丁”同音。在文昌,正月十五晚上,当人们高举着自己所扎的灯笼在村里绕一圈,挂到村里的公庙时,尚未孕育的夫妇就要前去抢得已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灯笼,求得来年能够有孩子。待来年如愿生了孩子之后,自己也要扎灯笼挂到村里的公庙,进行还愿,而这时,别的没有生育的夫妇就可以进行“抢灯裘”的活动了。

11、放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颖小编了解到,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12、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吕洞宾、张生、红娘、神仙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13、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玩龙灯、舞龙灯、龙舞,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备受各民族的崇敬与爱戴,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每至年末岁尾,或重大节日节气,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要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

14、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15、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6、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17、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19、捏生肖

篇3:元宵节的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观灯: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猜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是一种富有规戒、诙谐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元宵照井:

俗传元宵夜去观看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在元宵明月当空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篇4:趣味横生的“打的”习俗

众所周知,“打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你知道吗?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打的”习俗也迥然不同。在陌生的国度里,“打的”不仅能提高办事效率,更是一种人生体验与乐趣。不管怎样,“入乡随俗”仍然是我们应该恪守的重要规则,否则你会弄得很尴尬。下面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国不同的“打的”风俗吧!

一般说来,城市出租车都有统一的车型和颜色。我们早已练就了一眼看出是否是出租车的技能。但是这个“技能”在迪拜是发挥不出来的。因为你发现满大街都是豪车,根本见不到的士级别的车型。此时,车顶上那个“Taxi”的标识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你发现悍马、保时捷、宝马、奔驰等豪车上赫然醒目的“Taxi”的标识也不要惊讶。大大方方地上车吧!没错,在迪拜这样盛产土豪的地方,出租车自然也是高大上的!

游走在充满英伦风情的国度虽然惬意十足,但是要想打车出行,交通成本非常昂贵。如果想去参观离自己住处较远的景点,坐出租车出行更是“奢侈”!在英国出租车内大多有乘客,拦空车也非易事,最方便、省时的办法就是自己打电话给出租车公司叫车。出租车公司接到电话后很快就会派车过来接乘客。但是,在英国打车的价格却毫不留情,起步价人民币30元到35元不等。更令人不解的是,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很多说俚语,外国人很难做到用标准的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因此,想要在英国打车,除了要练就“遇乱不惊”的本领,还要准备好纸笔便于与出租车司机交流。

全世界大部分出租车还是“打表”收费的,这一点几乎人人皆知。這在埃及可是个例外:打车不打表。想打车,先谈价。在埃及,在上出租车之前要先和司机说明你要去哪里,需要多少车费,并且最好写在纸上,以免司机中途变卦。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埃及司机都那么“黑”,但是身在异国他乡,谨慎一些才是上策!

在俄罗斯,坐出租车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打车逛逛俄罗斯特有的欧洲风情街,玩得一时兴起,竟忘记口袋里钱己不多了。如果此时出租车计价器上的数字已经超出你承受的范围,那该如何是好呢?不要急,只要你身上带有伏特加酒,喜欢喝伏特加的俄罗斯司机是不会与你计较的。下车时只要和司机简单交流几句,然后拿出身上带的伏特加,司机就会面露喜色收下酒呼啸而去。当然,俄罗斯出租车司机上班时间是不允许喝酒的。因此,游客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否则带足钱才是有备无患的!

在阿根廷人们“打的”时宁肯挤在后面也不愿前排就坐,除非后排人坐满了。在他们看来,坐在出租车司机旁边是件丢面子的事。

在沙特阿拉伯不少地区, “笑”被看作是不友好的象征,是一种奇耻大辱。“打的”时,人们个个都板着面孔,不露笑意。即使在出租车上遇到亲朋好友时也只是轻声问安,不露一丝笑容。

瑞士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之一,但很多人外出习惯“打的”。瑞士人非常尊重女士,“打的”也不例外。当人们遇到女士乘坐出租车时,男士都会主动礼让,这可是暖意融融的习俗!

在哥伦比亚“打的”,坐前席会受到司机师傅的热情关照和服务,甚至会得到出租车司机的票价优惠。如果坐在后排,则被视为是件很不文明和失礼的事。

篇5:元宵节民间趣味谜语及答案

1. 【谜语】:红彤彤一大蓬,见风它就逞凶狂,无嘴能吃天下物,单怕雨水不怕风(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薪水:火

2. 【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体乌黑头,灯前月下陪着你,却是哑巴不开口(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薪水:影子

3. 【谜语】:千言万语并一句(打一气象词) 【谜底】:薪水:多云转少云

4. 【谜语】:三江口周瑜纵火(打一气象词) 【谜底】:薪水:风向东南

5. 【谜语】:有根不着地,绿叶开白花,到处去流浪,四海处处家(打一植物) 【谜底】:薪水:浮萍

6. 【谜语】:小刺猬毛外套,脱去外套露红袍,红袍裹着毛绒袄,袄里睡个白宝宝(打一果品) 【谜底】:薪水:栗子

7. 【谜语】:不是糕点不是糖,洁白芬芳袋里装,不能吃来不能喝,每天都要尝尝它(打一常用物) 【谜底】:薪水:牙膏

8. 【谜语】:一座桥儿长,桥门排成行,门关蓄大水,门开翻大浪(打一水利设施) 【谜底】:薪水:水闸

9. 【谜语】:迷信的人少了(打一字) 【谜底】:薪水:谜

10. 【谜语】:四月有人把它栽,八月金花自然开,早向东来晚向西,对着太阳笑开怀(打一果品) 【谜底】:薪水:向日葵

11. 【谜语】:木弓铁做弦,拉弓不射箭,沙沙连声响,雪花飘眼前(打一常用物) 【谜底】:薪水:锯子

12. 【谜语】:懂得(打一动物) 【谜底】:薪水:知了

13. 【谜语】:开隧道质量第一(打一动物名) 【谜底】:薪水:穿山甲

14. 【谜语】:一道银光一条线,划过长空似利剑,霎时跑了千万里,眨下眼睛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薪水:闪电

15. 【谜语】:有眼无珠一身光,穿红穿绿又穿黄,跟着懒人它就睡,跟着勤人它就忙(打一常用物) 【谜底】:薪水:针

16. 【谜语】:小小一条龙,胡须硬似粽,活着没有血,死了满身红(打一动物) 【谜底】:薪水:虾

17. 【谜语】: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打一动物) 【谜底】:薪水:蚂蚁

18. 【谜语】:借助太阳才发光,围绕地球日夜忙,若是地球遮阳光,娃娃指天问爹娘(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薪水:月蚀

19. 【谜语】:个体户(打一建筑名词) 【谜底】:薪水:单人房

20. 【谜语】:象糖不是糖,象盐不是盐,人畜不能吃,庄稼吃着甜(打一农用物) 【谜底】:薪水:化肥

21. 【谜语】:样式难改(打一工业生产名词) 【谜底】:薪水:定型

22. 【谜语】:天(打一科技词语) 【谜底】:薪水:人工合成

23. 【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帘,千手万脚捉不住,近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打一自然物) 【谜底】:薪水:瀑布

24. 【谜语】:依样画葫芦(打一科技词语) 【谜底】:薪水:机械制图

25. 【谜语】:边境冲突(打一科技词语) 【谜底】:薪水:临界角

26. 【谜语】:秽(打一农业词语) 【谜底】:薪水:秧龄

27. 【谜语】:只生一个(打一农业词语) 【谜底】:薪水:单产

28. 【谜语】:圆口在上方,大脸在下方,长着千只眼,一副怪模样(打一农具) 【谜底】:薪水:筛子

29. 【谜语】:一物生得弯,尾巴翘上天,自己不会走,要用鞭子赶(打一农具) 【谜底】:薪水:犁

30. 【谜语】:生到世上最热心,不欺老少不欺贪,不怕风吹和雨打,夜夜辛苦伴行人(打一交通设施) 【谜底】:薪水:路灯

31. 【谜语】:江似一条龙,夜晚眨眼睛,射出一道光,照亮新前程(打一交通设施) 【谜底】:薪水:航标灯

32. 【谜语】:屋里两条路,门外三道叉,只能让人看,不能让人走(打一工业用品) 【谜底】:薪水:电线

33. 【谜语】:象似蟠龙不是龙,朱砂一点染头红,去雾缭绕驱飞虎,夜夜为咱除害虫(打一常用物) 【谜底】:薪水:蚊香

34. 【谜语】:断肢再植(打一中药) 【谜底】:薪水:骨碎补

35. 【谜语】:风丝雨点满地扬。(打一字谜) 【谜底】:薪水:飞

36. 【谜语】:漠漠水田大雁飞。(打一字谜) 【谜底】:薪水:淄

37. 【谜语】:一只顺风船,白蓬红船头,划起两只桨,湖上四处游(打一动物) 【谜底】:薪水:鹅

38. 【谜语】:远看是颗星,近看象灯笼,到底是什么,原来是只虫(打一动物) 【谜底】:薪水:萤火虫

39. 【谜语】:大小豆粒从天撒,人畜庄稼都怕它,尽干坏事伤天理,掌握科技征服它(打一自然物) 【谜底】:薪水:冰雹

40. 【谜语】:一曲高歌夕阳下。(打一字谜) 【谜底】:薪水:曹

41. 【谜语】:两山相对又相连,中有危峰插碧天(打一字谜) 【谜底】:薪水:由

42. 【谜语】:雨余山色浑如睡。(打一字谜) 【谜底】:薪水:雪

43. 【谜语】:云破月现花影碎。(打一字谜) 【谜底】:薪水:能

44. 【谜语】:一人腰上挂把弓。(打一字谜) 【谜底】:薪水:夷

45. 【谜语】:一把辛酸泪,写成红楼梦(打一成语) 【谜底】:薪水:水落石出

46. 【谜语】:两一片全是草的地(打一植物) 【谜底】:薪水:梅花

47. 【谜语】: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打近代烈士一) 【谜底】:薪水:黄兴

48. 【谜语】:凤凰台上凤凰游(打一数名学词) 【谜底】:薪水:相似三角形

49. 【谜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打字手机品牌二) 【谜底】:薪水:波导、海尔

50. 【谜语】:七日速变俏姿容(打一影星名) 【谜底】:薪水:周迅

51. 【谜语】:孟母三迁(打三本杂志) 【谜底】:薪水:《为了孩子》《健康》《读书》

52. 【谜语】:但得他人开口笑,何妨此骨碎空寒!(打一物品) 【谜底】:薪水:鞭炮

53. 【谜语】:长安美女(打一词牌) 【谜底】:薪水:忆秦娥

54. 【谜语】:遮住了花容月貌(打字出版新词) 【谜底】:薪水:封面秀

55. 【谜语】:为什么白鹭莺总是缩者一只脚睡觉? 【谜底】:薪水:因为缩两只会跌倒

56. 【谜语】:亚当和夏娃结婚后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谜底】:薪水:没人来参加婚礼

57. 【谜语】:一只凶猛的饿猫,看到老鼠,为何拔腿就跑? 【谜底】:薪水:去追老鼠

58. 【谜语】:人们甘心情愿买假的东西是什么? 【谜底】:薪水:假发

59. 【谜语】:人在不饥渴时也需要的是什么水? 【谜底】:薪水:薪水

60. 【谜语】:你的爸爸的妹妹的堂弟的表哥的爸爸与你叔叔的儿子的嫂子是什么关系? 【谜底】:薪水:亲戚关系

61. 【谜语】:当地球爆炸时,什么地方最安全? 【谜底】:薪水:地狱没有人答对

篇6:立春的民间习俗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篇7:立夏的民间习俗

民俗学者称,立夏这个岁时节日早在30前就形成了一些民间习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消失殆尽,不少人甚至闻所未闻。

大家都知道了立夏的由来,那么知不知道立夏曾有许多有趣的民俗呢?比如南方一些地方有立夏尝新的传统,尝的时鲜有青梅、樱桃、鲜蚕豆等。一些地方在立夏这一天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关于立夏的由来和习俗我就说到这,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我们中化民族的传统,熟知传统节日,我们今年可以好好过一过“立夏”节,一起体味“立夏”的味道。

篇8:元宵节的民间趣味习俗

一、节日民俗

(一) 火把节

据彝族民间传说, 远古的时候, 万物皆在天神恩体古兹的统治下, 恩体古兹常在人间征收牲畜, 有一次派遣使者到人间搜刮牲畜, 人类一时交不出, 和使者争执了起来, 结果使者被杀, 天神知道到后大怒, 降下天虫到人间吃庄稼。人们见庄稼要被毁, 十分心疼, 于是相约在夜里, 不分男女老少到田间点燃火把烧害虫。害虫就这样被人们消灭, 从此天下太平。烧虫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所以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一直延续至今。

彝族的火把节要过三天三夜。第一天杀猪杀羊杀牛宰鸡, 预备这三天三夜的熟肉熟食。饭后举行点火仪式;第二天晚上, 点着火把来到指定的地点 (一般是一寨一点) , 唱歌跳舞, 一般到公鸡叫时才散去;第三天晚上举行送火仪式, 村村寨寨房前屋后都是火把在流动, 成为火的海洋。火把节期间, 要举行斗牛、斗羊、斗鸡、赛歌、赛马、选美等娱乐活动。

(二) 彝族年

凉山彝语叫“库史”即“过年”。清朝时期吴三桂和鄂尔泰统治的改土归流的情况下改夷归汉已经不过彝族年了。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凉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经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 每年阳历11月20日为彝族年, 法定放假3天, 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欢度彝族年。凉山彝族年, 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年前的预备阶段、年节的活动阶段和尾声阶段。彝族年要过三天, 彝语称第一天为“库施”、即杀过年猪、祭奠祖先和吃年饭, 第二天为“多博”、即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别开生面, 各有情趣。清早, 姑娘和小伙子们就起来, 各自不声不响地背着水桶到河边、泉旁去背水, 或去别人地里“偷”些青菜、圆根回来, 不能让人察觉。因此, 在途中如遇人碰见了或听到了声响也各自装做不曾看见、听见。第三天为“博基”。“博”义为“走、归”;“基”义为“款待”。意思是祖宗们回来和儿孙后代过完了年, 这一天该送祖宗回去了。因此, 这一天天还没亮, 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欢送仪式。送走了祖先, 人们带着对未来年的美好憧憬和对祖先们的依恋惜别之情, 送走了一个年节。

二、彝族少女的成人礼:“换裙”仪式

在凉山, 彝族少女一般在15~17岁之间, 要举行成人礼---“换裙”仪式, 彝族少女在“成人礼”之前, 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 梳的是独辫, 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 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 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 并要戴上绣花头帕, 挂上耳坠。

举行“换裙”仪式后, 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谈恋爱了。“换裙”这天, 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 富户要杀猪宰羊, 大宴宾客;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 招待亲邻。一大早, 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 送礼祝贺。按照当地俗规, 举行“换裙”仪式时, 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 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

“换群”仪式结束后, 男子才能参加欢宴。大家席地而坐, 愉快地吃着砣砣肉、荞馍和炒面等, 开怀畅饮, 一醉方休。“换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 可以自由地找情人, 谈恋爱。如发生性关系, 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的限制, 一般也不会受习惯法的处分。若女子怀孕, 男方则赔礼或结婚即可。反之, 换裙前的少女要受到严格保护, 不准调戏、奸污, 也不准非法同居, 如发生此类事件, 就必将受到习惯法的严厉惩罚。

三、婚礼习俗

分为订婚、婚前、迎亲几个阶段。订婚, 彝语叫做“吾让木”。是双方正式结缔婚姻的主要标志, 一旦举行了定婚仪式, 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约了。定亲仪式要泼水、抹锅烟子、杀猪宰羊。订婚仪式上, 还要订下结婚的日子, 结婚的日子一般地说都由男方测定, 但要听女方的意见, 主要看双方属相和不和, 要请毕摩测算。

婚前几天, 新娘要禁食, 每天只吃一两个鸡蛋, 喝几口水, 或吃一小片荞饼, 出嫁那天还要禁水。彝族的风俗中认为, 新娘减食的时间越长, 便越显得懂礼节, 有毅力。此外不管你是真的想嫁还是不想嫁, 都要表现出伤心难过的样子, 一说到嫁期将至便哭哭啼啼更好。如果哪一位姑娘在出嫁前还显得欢天喜地、无忧无虑, 不知节制饮食, 那么她就会受到耻笑和非议。

迎亲前夜新娘要哭嫁, 表示对父母的难舍之情。迎亲时还要演一出抢婚闹剧, 但这次不是在女家, 而是在途中。这天, 打扮一新的新娘, 由娘家人将她送至半路, 男方家则在半路抢亲, 女方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则在后面象征性地追赶上来, 此时, 抢婚也就变成一种娶嫁的交接仪式。抢婚既是对女方的一种尊敬, 也是彝族人民一种古老的娶嫁形式。

四、丧葬习俗

凉山一带彝族普遍采用火葬。父母、老人死后, 请巫师"毕摩"念指路经, 追悼死者, 然后, 在家宰羊敬献死者, 择吉日举行火葬。停尸在家时要为死者洗尸整发, 更换新衣服, 亲友来吊唁并送些礼物, 主人要杀牛宰羊宴请亲友。火葬地点一般不加选择, 多在山头或森林附近。火葬时, 将尸体连同停尸木板一起置于松柴堆上, 下面点火以一次烧成灰烬为好, 如中途加柴则认为不祥。尸体焚化后, 有的地区直接将骨灰撒于荒山老林, 有的地区盛于瓦罐或用白布包裹, 埋于土中或藏于洞穴中。葬后要为死者做灵牌“撮毕”供于家中, 请毕摩念作斋经, 超度亡魂, 祈愿亡魂与始祖在虚无缥渺的另一个世界清吉平安, 同时保佑后代子孙。通常三年择吉日送灵超度, 当地称“作帛”。“作帛结束后, 便可取消灵牌, 将灵牌藏到别人不易知道的崖洞里, 此后不再有其他祭拜仪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从凉山彝族地区的节日, 成人礼, 婚礼及丧葬几方面来了解这个地区的民间习俗。

参考文献

[1]《凉山民族文化与旅游》陆文熙著四川科技出版社01年12月第1版[M];

[2]《凉山彝族文史资料专辑》民族出版社00年12月第1版[M];

篇9:民间的“作主”与“点主”习俗

“作主”之俗起源早

据文献记述,作主之俗周代即已存在。《谷梁传·文公二年》有“丁丑作僖公主”(丁丑这天,作鲁僖公的神主)句,晋人范宁解释称“为僖公作主也,主盖神之所凭依”。正因为“主”乃“神之所凭依”,所以才有“神主”之说。据陈梦家先生研究,周之前的商代即已有作主之俗:“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为‘示’。示有大小之别:‘大示’是直系先王,‘小示’是包括旁系先王的。……宗庙建筑有许多名目,如东室、南室、大室、小室等是祭祀之所,宗、家、室、亚等是藏主之所。”

与作主之俗同时存在的,是一种被称为“尸”的祭祀形式。孔子曾言“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祭祀时有尸,宗庙内有主,引导百姓有所敬仰。修宗庙,行祭祀,教育百姓不忘孝道)。此处之“尸”,是指代替死者接受祭祀的活人。这是商周时代流行的一种特殊的祭祀仪式,即找一个活人来代替死者接受亲人的祭祀。担纲“尸”者通常是死者的臣下或小辈:“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这一仪式过程称“飨尸”。之所以有尸祭,按郑玄的解释:“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也即让孝子祭祀时有所依凭。周代曾经尸祭与主祭并行,战国之初尸祭趋于消亡,只存主祭之俗。

事实上,先秦时期的作主之俗也只存在于天子、诸侯等社会的最上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见到的史料仅述天子、诸侯神主牌尺寸的原因。延至汉时,方有庶民作主的文献记述。《天平御览》卷五三一引《五经异义》记载:“大夫、士无昭穆,不得有主,今山阳民俗祀有石主。”至唐代时,仍有三品以上方可立主的规定。自唐而后,“士大夫奉主于宗祠,乡民奉主于家”,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现代。

“点主”之俗发端迟

作主之俗起源于先秦时代,点主之俗却是后起的事情。在宋之前的文献中我们没有见到“点主”的相关记述,可知“作主”与“点主”并非同时发生。

“点主”之事大量地出现在明清两代的文字记述特别是文学叙事中。《金瓶梅》第六十五回中有“西门庆易服,备一对尺头礼,请帅府周守备点主”。《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也有“又请姜副使点主,刘游击祀土”。应该说,明清两代是“点主”习俗的发生、发展期。

传承至后世的点主仪式有着大致相同的仪式过程:一般是在出殡前一日举行,如停灵日久,也可另择吉日。丧家先期备一神主牌,请文人秀士题写如“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之神主”,留有“主”字上面一点不写。神主牌的夹层内题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若干岁等。仪式开始前,丧家用仪仗把点主官请来,孝男孝女一齐跪迎。仪式开始后,恭请点主官入座,孝子脱掉麻衣,抱神主牌跪于案前,执事者接过神主牌置于案上。点主官身着礼服、入座点主之前,先向神主牌施礼,随后用新毛笔蘸上朱红,添上“主”字上面一点。也有的“神”字右边一竖事先不书,留待“点主”时再题,这称“通神”。点主仪式结束后,丧家要备宴款待点主官,有的谢以酬资。

一般人家的丧事点主只请一位点主官,称“鸿题大人”;也有的大户人家请3位点主官,除“鸿题大人”外,另两位称“襄题大人”(俗称“副点主官”)。在“点主官”的人选上也很有讲究,民国《沧县志》称“延兼齿、德、爵三达尊者点主,曰‘大宾’;乡里之间,以老孝廉或子贵受诰封者为最相当”。也有请和尚点主的,富裕之家多请社会名流,如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就曾给上海犹太裔富商哈同点过主,民国“文治总统”徐世昌也曾给袁世凯点过主。丧家最忌请当过法官的人点主,因为他们曾用朱笔勾决犯人。

“神主”制放讲究多

国人讲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作主”和“点主”之俗的发生是“祭尽其敬”的反映,而人们在神主牌材质、形制、放置上的讲究更是“祭尽其敬”的体现。

神主牌以木质为主,夏人用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之所以用木,古人认为“庙主用木者,木落归本,有始终之义”。木质“神主”又有“桑主”、“栗主”之分。《公羊传·文公二年》说:“虞主用桑,练主用栗,用栗者藏主也。”“虞主”又称“桑主”,也即古代死者入葬后虞祭(既葬之后的祭祀)时所立的神主。之所以用桑,因“桑”、“丧”谐音,以“桑”喻“丧”。练主又称“栗主”,则是丧满一周年练祭(又称“小祥祭”,亲丧周年祭)时所立的神主,用栗木作成。此时,要把桑主埋掉,把栗主安置在宗庙,供人们岁时祭祀。之所以用栗,按《论语》解释,取“使民战栗”之意,民间则有“立木教子”之说。后世除有些大家庭使用桑主外,一般家庭大多一次性使用栗主。

关于神主牌的形制,清人吴荣光在《吾学录初编》中做了详细地介绍:神主牌以栗木制成,通高约一尺二寸,由牌趺(底座)和牌身两部分组成。两个部分皆有尺寸限制,牌趺四寸见方、一寸二分厚,牌身三十分宽,也是一寸二分厚。牌身顶有圆首,圆首下为额。牌身从中间剖为内、外两片。外片称“粉面”,以孝子的口吻书写“高曾祖考”等内容,旁题主祀者的名字,如“孝子某奉祀”;内片称“陷中”,以乡党的口吻书写“爵姓名行”,左书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右书死者葬地方向。

神主牌的放置也很有讲究,一般置于祠堂上厅神案之上。按朱熹所言,“神主皆藏于椟中,置于桌上,南向,龛外各垂小帘,帘外设香桌于堂中,置香炉、香合于其上,两阶之间又设香桌,亦如之。”一块神主牌代表一位祖先,传承久远的大宗族的祠堂里,往往分几层陈列着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神主牌。人们岁祭祖先神主,缅怀着祖先的业绩,体悟着祖先的荫余,感受着血脉的传承,尽享着天伦的温馨。

篇10:晋江丧葬的民间习俗

古人谓葬者,藏也。即是把死者的尸骨择一个适当的地方藏起来,避免尸骸暴露也。所以历来有“丧事简办,死者入土为安”的提倡。相地之法,亡命(《通书》称仙命或化命)以生肖纳音为准,墓地以坐山正体五行为主,务必生旺有气,忌克泄。且如本年仙命戊辰(寿享八十),以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纳音之法推断之,即仙命属木,宜选择坐北朝南,取水生木之义的墓地;或选择坐东向西,取比和为旺的墓地,忌坐山属金及坐山属火等克泄不利。墓地务宜山龙大利,年月洪范有气(以洪范五行论山[库]运,堪舆、克择不可不知),切忌冲山、三杀。俗云:“天有四角,留下一角让人走路。”因为根据穴场的坐向结合孝子孝孙的生肖选择日课,切要避开年、月、日三杀方,但每天至少还有一角吉利方予人用事,其前提是二十四山四十八局均可随意选择。如已指定某一地方,就得依据日课大利,不得已停棺待葬的事例很多。

出生的年月可以预测,而死亡却往往出人意外,为了防止大事临头措手不及,许多人在生前就已经把寿衣寿木准备好了。寿衣又称殓衣,一般不少于七件上衣五条裤子。常常是寿庆之日裁寿衣,或另择日期裁寿衣迎寿木的事例也很多。根据迷信的说法,人在临终前必须穿戴整齐,死后才不至于拖泥带水,所以咽气前就得洗沐,穿殓衣,准备好遮身被、枕头、脚枕、手枕,如果死者的父母依然健在,不管年寿几何,都不可以穿着鞋子进棺材,而且还要多加一项戴孝(预先带去头白布和草鞋)。

除了准备好殓衣,还得事先延请僧道到祖屋厅堂中庆土,贴以纸制剪刀玉尺图案。并在祖厅左侧(楚人尚左)腾出一方净土,以备在父(母)临终时“上厅边”,由孝子背至祖厅内,临时搭铺板四块,赶在死者咽气前安置好。候其断气时,孝眷要一路哭泣着到附近代销店买来香、金纸、白烛,长子要倾其口袋里所有钱财。返回祖屋门外,就要跪着一路爬进去,迅速点燃香烛,一张一张地焚化金纸。

人死之后,首先由其堂(乡)亲临时搭个灶,燃上一把稻草,用筷子将一束线面放在热汤中绞了两下就连同筷子一起盛在碗里端到死者枕头边,亦有盛一碗白米饭并插双筷子置于死者铺板头,谓之送终饭。又须拿个粗碗,全体孝眷一起哭泣着到外面盛一碗沙,置于死者床头权当香炉。

孝眷事先备办金纸(库银),孝子孝女每人或20元、或30元、或50元,多多益善,烧金时金纸叠成金山状,孝眷人等四周团团围住防止其他鬼魂乘机抢夺,尔后用二口铁锅对扣封好,上面放把铜锁外加一把铜剑以防偷盗。入殓时由法师盛于红布袋中,郑重其事地写上死者名讳,由死者直接带在身上,以备亡魂过奈何桥或上路时打通关节费用。这和出殡时献路捐同一目的。竖龛做功德超渡其府上早已亡故的`祖考妣等,每尊魂身都得配上小金库,并写明某某祖考、某某祖妣得用。倒龛后还得举行送库银仪式,由鼓吹手、僧道奉请当境起驾,孝眷人等一路护送库银到海边或僧(道)指定的地方交给死者享用。

添置寿内准备入木(殓)用金钵一个,配以篾篮,碗数绑,灯心草席一席(夫妇一方尚存者,则分割一半留下),又备面布、金纸、手帕、包衾等物,寿内店一应俱全。添寿内既是报恩更寓方兴未艾之深意。

又有专程报丧(死)之礼节,亲戚概不例外。旧制,报丧者只能喝水(呷一口后泼水于地),亲戚则将碗倒置于门扇后。分白(头白布点上二点红或贴块小红布)亦寓报丧之意,同村之堂(乡)亲知情后自当帮忙料理丧事。如死者是妇人,报丧者应告以死因,候娘家人来后方可入木。超渡亡魂,还须娘家人起正(正音赠,俗称牵正,超渡的一种方式)。

铜镜也是事先准备好的,用以压在死者身上,又得防止家猫跳到死者身上,以杜绝行尸的事发生。碰到雷雨天就要拿副竹笠戴在死者脸上,但恐尸体因雷电影响而变黑色。

篇11:冬至的民间传统习俗

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3: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4: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5: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6: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7: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8:冬酿酒

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才称之为冬酿酒。

9:冬至做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10:冬至赠鞋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返回目录

冬至吃汤圆的由来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返回目录

冬至祭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冬至祭祖,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

冬至又名“冬节”、“至节”、“长日”或“长至节”,冬至这个节日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猜测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返回目录

冬至祭祖是哪里的风俗

浙江绍兴的人们在冬至时为祖先做出了牺牲。那些拥有祖堂和庙宇的人必须聚集部落,在祖堂中朝拜他们的祖先,这被称为“冬至”。合肥,巢湖,安徽等地在冬至前后都有“做冬至”的传统。

在浙江绍兴和新昌等县,冬至时拜访了大多数祖先的坟墓,为坟墓添加泥土,除草和地基修复,以在这一天破土动工。否则,可能无法预测。内蒙古也称冬至为“鬼节”,并在坟墓中载有香纸。在江西,长宁,湖南等地,他们冬至时也去坟墓,仪式与清明相同。在山东临沂,人们认为冬至是给死者穿冷衣服并加固房屋的日子。每个家庭都剪纸衣服,在坟墓前焚烧它们,增加土壤来种植坟墓。

在广东沿海地区,例如饶平海山地区,当地渔民必须在清朝捕鱼前赶紧拜祖先,这意味着要神灵和祖先保护渔民安全出海。在广东惠安,除了在冬至时拜祖先外,还有一些与清明节类似的习俗。

上一篇:院党课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文言文《管仲破厚葬》的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