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婚礼习俗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民间婚礼习俗范文

民间葬礼习俗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 “开咽喉”。 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1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2 2.給死者净身穿衣

孝氏或亲友在人死后用一张湿毛巾从下向上擦死者的前胸三次,然后穿衣。一般穿衣服七至九件,裤子五至七条,包帕子三条,穿袜子三双,穿布鞋一双。所穿衣服和鞋不要钮扣,裤带用黑线拴,死者有多少岁就用多少根线。腰带用一条红布巾。

3.抬死者到堂屋蹬铧

之前帮工需将堂屋棺木掉头,大头在内,小头在外,按男左女右的规矩置于堂屋内。铺一张晾席(或门板)在堂屋地上,上面再铺一床专门为死者订做得坝单。然后将死者平放在坝单上,脸上盖草纸,脚上蹬一锏旱犁铧。

4.入小殓

死者蹬铧后,即刻准备灰包,仍按死者有多少岁就包多少个,灰包内一般包柏枝。另用麻或白线穿一窜打狗饼,二十至三十个为宜。打狗饼用面擀成较薄的面皮,划成圆片在锅里炕一下。入小殓时,帮工三人连坝单一起将死者迎进棺内,两边用灰包摤紧,左手关一窜打狗饼,右手捏一张手帕,身上铺盖单,脸上盖草纸,然后盖上棺盖,大头留二指宽的小缝。

孝氏在棺前置一木凳,点上水灯、香蜡,放上贡品。(水灯碗内倒莱油,一般用灯草做灯芯,贡品一般是熟肉片、水果等。)

入殓至出灵期间孝氏要守灵。在人殓的同时,还要请亲友或帮工烧死者的铺草、被子及穿过的衣服等,将死者睡过的床横立起放在屋里。

3 (三)、地仙查期

人死后,孝氏或派专人请来地仙,依据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和死亡时间,选择吉日出灵,确定何日“坐夜”(坐夜当天主要是接待送葬的来客和开展祭奠活动),并选择墓地。

(四)、死后报讣

人死后,孝氏又要戴上孝帕前去长辈亲戚家报丧。即报死者去世的时间及请地仙所查的安葬日期和坐夜的时间。见了长辈还要先下跪再报。

(五)、设灵堂

根据坐夜时间,孝氏要提前请来支客师布置灵堂。一般应挂“沉痛悼念……逝世”的横匾,书写相关悼念的对联。灵堂中央安放专门为死者修的灵房子,前面搭供桌,点上香蜡并摆上贡品。

(六)、坐夜

坐夜前几天须请厨师及帮工做好宴客准备工作,预约一鼓乐队于坐夜当天早上来家打坐家锣鼓。坐夜的主要议程是: 1.接待送葬来客

(1).接客的时间一般定在下午。接客时长子(媳)端上亡牌,举上自家准备的花圈同鼓乐队、帮工一道出院门迎接,若是长辈来送葬孝子还要跪接。帮工主要是接花圈等礼品。在接客的过程中,双方还要对炮,客家放一炮主家对放一炮。 (2).客鼓乐队参灵

4 送葬的鼓乐队来到灵前受支客师接待参灵。参灵时,打着锣鼓来到堂屋,沿死者棺木走一转。孝氏提前准备好礼封放在棺木上,礼封一般是每人2元钱,一包烟。 (3).厨师接“杠单”

杠单一般是女儿(婿)送,内有猪头等祭品。发财的女儿还有的送三陈杠单。帮工将杠单摆在灵堂前,厨师要亲自去收捡祭品。送葬的人提前给厨师准备有礼封放在杠单内。 (4).送葬来客行祭奠礼

由支客师主持来客肃立灵前,孝氏头顶孝帕站一旁。支客师边讴祭奠礼语边指引来客为亡灵上香、奠酒、化白(即烧纸)。祭奠前后来宾均要为死者敬三次鞠躬礼,孝氏最后行二次鞠躬礼致谢。 2.孝氏设晚宴款待来客 3.举行祭奠仪式

(1).搭宝台(即长席)报讣

支客师候全体送葬亲戚宝台就坐,孝氏戴孝帕站立一旁,孝长子报告死者病情、治疗过程和不幸去世时间,死后头戴、身穿、脚蹬的衣物、鞋的数量。 (2).瞻仰遗容

孝氏及全体送葬亲戚受支客师引导,按长幼顺序去堂屋瞻仰遗容。帮工一至二人负责御棺合棺。 (3).孝氏答疑

5 参灵后回到宝台,送葬的长辈等亲戚发表意见,孝氏长子等分别予以解答。支客师作一些补充和协调,无异议后拆去宝台。 (4).孝氏行家祭

孝氏站立或跪在灵前,前来行祭奠的亲戚站立或坐在后面。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向亡灵敬三个鞠躬礼,由长子致家祭(可支客师代致)。致祭文一般是讴颂。 (5).女儿(婿)行客祭

女儿、女婿及外甥站立或跪在灵前,孝氏站立一旁。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先行三个鞠躬礼,再由女儿或女婿致祭文(可专人代致)。致祭文后支客师引导再行三个鞠躬礼后退位。

(6).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及全体参加祭奠的人员肃立灵前向死者告别,行祭奠礼、化白后祭奠仪式结束。(鸣炮)

注:若死者所属单位要召开追悼会,一般应安排在祭奠仪式之前。 4.支客师安排所有鼓乐队乐祭亡灵,有的还要唱川戏,演唱现代歌舞,他们受主家委托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5.坐夜当天,地仙要写好地基文书,开好“七单子”(逢七天烧钱纸的时间),做好“引魂幡”。若去世的日辰犯重殇等,地仙要做好化解的相关工作。八大金刚平整好墓地、修好出殇的道路。墓井一般出灵当天打,若出灵时间早,也可坐夜的下午打好,墓井中放一双死者穿过的鞋。地仙用罗盘定好放棺木的座向,前后打上荆(黄荆枝)桩定位。

(七)、出灵

6 出灵的日子一般在坐夜的第二天上午。按以下程序进行: 1.地仙封棺

封棺之前由帮工卸盖,孝子揭去搭在脸上的草纸后再合上。地仙封棺时边念咒语边贴封棺条幅,最后盖上印章且封棺完毕。 2.地仙宣布出灵顺序:

(1).撒买路钱(孝子女或孙儿女一至二人负责),边撒边往前走,不能往回看。

(2).打引魂幡,提引魂鸡(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 (3).端亡牌(孝子或孝女负责)。 (4).出大殇。

(5).抬灵房子(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也可帮工代)。

(6).送花圈等纸盒。依次是坐家花圈、伞、战马、客家花圈及其它纸盒。

(7).打锣鼓。依次是坐家锣鼓、客锣鼓。 (8).放炮。

3.八大金刚站立棺木两旁待令。

4.地仙宣布出灵。放炮、打锣鼓。之前将死者遗像向内放在堂屋神台上(七天后面向外放),出灵后关上堂屋门。 5.安葬 (1).地仙烧井。

(2).下圹。八大金刚将棺木置入墓井中。

7 (3).地仙将棺木分中(用一根两边坠有小钱的红线),八大金刚拨棺木合天地线。

(4).地仙将保殇的酒莱、筷了、酒杯置于棺木上。

(5).八大金刚食用后将剩下的倒在棺木上,并将杯、筷撒在墓井中。 (6).孝子、孙捡金条、捡银子(即杯、筷)。俗言说,谁捡得多今后谁就最发财。

(7).孝子、孙等亲人为死者棺木扶土。

(8).地仙将亡牌放在棺前,水碗扣在棺前地上,引魂幡铺在棺盖上。 (9).八大金刚掩白,地仙同时申地基文书。

(10).地仙撒五谷(五谷一般是谷子、高粱、大麦、包谷和麦子)。此时,孝子、孙等后人序列坟前,面向前方牵起后面衣服接。同时,鸣炮、众鼓锣合奏,地仙边颂吉语边将五谷抛向众子孙。俗言说,谁接得的多谁仍就最发财。 6.八大金刚捋坟

7.孝子、孙等将坐家花圈、女儿送的伞插在坟上,灵房及其余的纸盒在烧钱纸时一并烧尽。坟上插的花圈及伞烧毕七时一并烧尽。 8.鸣炮下葬结束

第二篇:丰城民间习俗

(一)婚俗 1.婚嫁“合八字”

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订婚必须事先“合八字”,这是旧时订婚的一个程序,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男性成年后,娶媳妇要事先托媒人(多为已婚妇女)向女方提亲,并求取“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辰,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等,叫年庚八字,一旦对方有意,即将之写在红纸上。若女方认可,就会送上庚贴,庚帖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字”;男方获得这份庚贴后,又请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阴阳之说,推算男女双方的寿、夭、福、祸、通、穷、得、失,是“相生”,还是“相克”,若相生即好,相克则不好。还有些地方有属相上不合婚的说法,如“白马怕金牛,鼠羊不到头”、“蛇见猛虎如刀锉,猪见婴猴泪长流”等。如果“八字”合上了,男方就将写好的双方年庚八字红帖置于祖宗神位面前,三天之内,如果白天家里没有摔坏东西,晚上也无异常动静,家人又没有发生口角,就表示佳偶天成,否则作罢。一旦八字相合,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媒人去女方家上门正式说合,并下礼金,男女双方相互交换信物,婚约缔结方定。封建社会里,男女婚姻大都父母作主。在包办婚姻习俗下的青年男女,无法自由恋爱,只能托亲友到女家窥女子相貌而定,或在亲友的带领下,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双方见面,这就叫“相亲”。视其相貌俊丑,以议婚约。这种相貌礼仪形式,在丰城民间一般大同小异,而且普遍流行。今天的男女相亲,从内容到形式均与旧时有所不同,则须另当别论了。

2.母女哭嫁

哭嫁,即女子出嫁时的哭诉过程,为丰城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哭嫁有多种形式,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哭、兄嫂、父母、亲友同哭,有低声哭、放声大哭等,哭诉内容一般都是诉说对共同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兄妹、姐弟等亲人的离别之情。女儿向父母亲哭诉,以谢养育之恩。母亲要说“娘在东来女在西,不比女儿在边里”、“凡事自己要小心,上楼下梯要注意”等之类的话;还有向兄嫂哭诉帮助关照之情,向弟妹哭说多年相处情谊,嘱咐今后要听从父母长辈教诲等;母亲也会向女儿哭喊:“女儿到婆家后,要安分守己,勤俭持家,教敬公婆,团结妯娌,体贴丈夫,夫妻和睦”等礼教之言。

出嫁之日,新娘“开脸”着嫁衣,头插两朵花。到了婆家,将一朵戴在婆婆的头上,表示今后婆媳关系融洽。临行前,向长辈跪辞拜礼,披上罗头红纱,叫“披兜纱”,由兄弟背上轿马或车子。淘沙一带的姑娘出嫁时,上轿之前,父亲要坐到灶前柴火边“守财”。相传,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女儿把娘家的财气带走。出嫁路上,不准回头看娘家,意在到了婆家对丈夫永不变心、反悔。许多人家的姑娘出嫁时,娘家要给女儿特置一对红漆大木箱,放置娘家陪嫁的贵重物品和女儿平时挣下来的钱,叫“压箱钱”,或心爱之物。不落锁,由亲兄弟押箱,到交给男方后,才把锁落下,取出钥匙,表示新娘子今后管家会“细水长流”。罗山一带山区姑娘出嫁头天晚上就要哭嫁,叫“起嫁”。首先是烧香化纸,接着点燃烛拜祖宗,母女两人边哭边互相哭诉,母亲唱“哭嫁歌”,内容多是慰语。民俗以为不哭嫁会不吉利,老鼠会咬嫁箱。目前,这种出嫁习俗仍在丰城民间流行,但母女哭嫁之俗渐趋淡薄。

(二)年节习俗 1.初一开财门

开财门,就是农历“元旦”、今称“春节”的时候第一次打开门户。历书春节的这一日都注有“元旦”开门时刻。据说这是预卜一家一年休咎的关键,人们对此极其慎重,无论贫富,都须事前贴门神、年画、春联、挂签等,把房屋大门打扮一新,迎接新年的来临。同时备好俗称“符盘”的供品和香烛鞭爆,在子夜到初一凌晨的这段时间内,户主必得首先换好衣服,关照子女(主要是男性),然后诚心诚意地于祖宗牌位前摆上供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并于鞭炮声中大开门户,接着率领男性亲属,携带香烛等物,走到村前禾场上,依照历书上注明的大利方向毕恭毕敬地烧香拜揖。段潭地区百姓在这天开财门后,多向东方“拜太阳”,俗称“出方”,之后,返回家中再敬天地,拜祖宗,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老幼平安,生财发福。是日三餐食素,如吃发糕、米古、甜果、青菜等,取“清清吉吉”、“甜甜蜜蜜”、“一定发财”之意,又寓卫生于节日之中。1949年以后,“出方”一俗已基本消失,但开财门的习俗仍盛行不衰。 2.清明“挂青”

清明“挂青”,是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要习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名。是日有扫墓、踏青之俗,凡坟墓皆于此日祭扫。

丰城民间各氏族或宗友,历来都有“清明会”,有会产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扫墓。届时,清明会均要备办祭品,即鸡、肉、鱼等,叫“符盘”;配备好香、烛、纸、爆竹和纸旗,聚集本族之男性成员同到祖宗基地,摆设祭品、点烛、燃香,铲土培坟,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长条白旗于坟堆上;再烧钱化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诉报答意愿。这个时候,长辈一般都会叮嘱晚辈,不要忘记祖辈的葬地所在,说要缅怀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铭在心。

扫墓拜祭完毕后,到祠堂会餐。是日大部分地区兴吃“水银米古”,即“水银子”野菜的粘米粉做成的米团子。河西圳头一带,昔日各村各姓都有清明祭祖会。是日主管人用会产基金备好祭品,上午组织“男丁”先到无后人的祖坟上进行草吊。下午则各自分别去自家祖坟吊祭。河东段潭一带地区村族各姓祭祖会,是日将会田收入买好祭品,以备扫墓。剩余的钱又照人口分发。有的宗族清明会还会备好猪肉,按学历不同分发:大学生每人三斤肉,中学生二斤,小学生一斤,以示鼓励后生奋发读书。

3.端午插蒲艾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即农历五月五日,因正值端阳之时故名。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是日,丰城城乡家家户户门口插新艾,挂菖蒲。传说艾为旗,故又叫“旗艾”;另说艾枝是刀,蒲为剑,故又叫“蒲剑”或“菖剑”,以示驱妖祛邪,保障平安;又说艾蒿味辣,是日人们采艾插于门口,可禳除毒气。菖蒲,又名“剑水草”,“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其茎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人们习惯每逢端午,挂于门户,以示合家之人健康昌盛之意。

端午之日,有吃粽子、面包子、熟鸡蛋、熟大蒜头,喝雄黄酒以去五毒、挂长命缕、赛龙舟等习俗。河西泉港、董家、圳头一带的村民,端午日喜吃包子、发糕、蒸蒜头,午餐时全家喝雄黄酒,小孩额头和两腮各涂抹一点雄黄酒,胸前挂一个用红绿线编织的小网袋,装上红色染过的蛋,以表吉祥。这一天,亲友之间还会相互走访看望。下午,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后,就去看龙舟赛,享受节日的欢乐;个别地方还有早晚向祖先烧香化纸钱的习俗。河东地区段潭、袁渡一带,各家各户都要在房屋堂前四周、房间、猪、牛栏等地,洒上雄黄酒,消毒驱虫害等,素有“过好春节上半年好,过好端午节下半年好”之说。

4.中秋祭月

中秋,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端午并称三大传统节日。这一天,丰城民间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

所谓祭月,属祭祀祖先的又一种形式。是夜月圆之际,每户人家设好案几,并于其上摆好月饼、瓜果等,并将之放置屋堂门前,待月升起,清光照入门户,便燃香祭月,以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合家团圆。祭月又含祭嫦娥之意。传说嫦娥偷吃升天药,长住月宫,素有永葆青春的能力。故中秋之夜,妇女们为了能与嫦娥一样永葆青春,多会设案,供奉瓜果、糕饼,烧香祭之。在丰城乡间,人们多以月饼、西瓜和柚子为主要供品。是日,将西瓜切成莲花瓣形,供于月下,或雕成牛形,取“西牛望月”之意。有“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开错,瓣刻之如莲花”之说。还把“月”与“饼”连在一起,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次为赏月活动,这是待月东升之时,合家集于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有的还摆芋头、花生等,赏月谈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则连宵嬉戏。

5.冬至祭祖

祭祖,是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祭祖又叫“祭冬”、“拜冬”。形式有两种:一是室外祭奠,二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指的是在祖父、或者父亲的坟墓举行祭奠活动。过程有:先给坟墓添土,俗叫“上土”,传说是给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冻,实为防雨水冲击,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准添坟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竖碑石,他日不能竖墓碑”的说法。添土竖碑后,在墓顶压几张纸线,有的还插上三枝香,并于墓前摆好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爆,向祖先默哀拜揖,缅怀功德。

室内祭奠,主要由族长组织在家祠进行。自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立祭,领全族男丁,按辈分长幼、地位尊卑顺序,在鸣爆声中,依次拜祭。大姓族祭奠,要设三牲(猪、羊、鸡) 而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由族长、士绅或新科秀才、举人、进士等分担主祭、分献、陪献等,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参加。

两种形式都有会餐之习,有的吃肉炒面,有的设酒席等。张巷一带村族的冬至多在总祠举行,而且分别是冬至日头天晚和次日早上,分两次进行。凡六十岁以上者可吃两餐正酒。七十岁以上老人除此之外,又可以领得猪肉一斤半,八十岁以上的得三斤,九十以上的六斤,百岁老人则特别优厚,可领得一头猪和一只羊,以表尊崇老人之意。白土、袁渡、段潭一带,每逢冬至日,各姓宗祠大门均要打开,在祠堂中摆设事先准备好的三牲,请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士和族长参加祭祖。由功名最高、官位最高者主祭,按仪式程序团体拜祖。祭事完毕,用膳一餐。同时,是日各户家主上三盅满饭,一敬天地,以求神灵保佑;二敬灶神,以求房屋免遭火灾;三敬祖先,以求子孙兴旺发达。并分别在三处插上三枝香,作三个揖,向祖先祷告,祈求全家福寿康宁。

这一天,又是弘扬先祖功德的大好时机。如淘沙槎村、上郊等村的范氏,这天大开堂门,绅士耆老云集,祠堂门上写道:“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一门三进士,半里两翰林”,以彰扬范氏祖先是显官名宦旺族。然后扛着活猪、活羊、敲锣打鼓到始祖“风吹罗带”墓地祭吊,缅怀功德。亦有竖碑碑基不能高于坟堆之俗,又说坟墓不准封项,一旦封了顶的话,则已故之人不能投胎转生等等。是日,又是家家户户男丁“上谱”、死亡男丁“注谱”的重要日子。时至今日,室内祭奠形式渐已消失,室外祭祖活动则仍在进行。

(三)其它习俗 1.做寿庆礼

做寿,又叫“祝寿”,是祝福老人长寿的习俗。丰城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十无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做一做,六十摆宴席,七十大庆贺,八十无消息,九

十、百岁大贺喜。”而在乡村不兴做八十寿。民间传说,古时某君的做八十大寿的时候,恰逢家里既遭火灾,又遇强盗抢劫,寿星也被打得半死,所以说做八十不吉利。后来小辈挨了打或遇到不吉利的事,也叫“满八—卜”。丰城人做寿一般从五十岁开始做起,但不多见。通常做六十岁寿。六十寿,叫“花甲年”;七十寿,叫“古稀年”。且在岁满头一年举行祝寿,故有“做九(酒)不做十”之说,如六十寿,则在五十九岁做,取天长地久之意义。 寿筵之前,给亲朋好友发出请帖。被邀请者一般都会备好礼届时前往祝贺。女婿是祝寿礼的主要参与者,送的礼品多为寿饼、寿肉、寿面、寿糕、寿桃、寿烛,还有准备死后的入殓寿衣、寿被、寿鞋,次有寿联、寿匾、寿屏、寿画等,有的还送红包。其他亲友礼品,一般有寿布、寿匾等。这些寿礼都很有讲究,富有寓意,如寿糕的“糕”与“高”谐音,表示德高望重,寿高百岁;寿桃的“桃”与“陶”谐音,表示其乐陶陶,又借喻为“蟠桃盛会”,寿如王母;寿饼上的寿星图像,含意和寿星一样长寿;寿面的“面”和“命”谐音,表示长命百岁;寿联上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匾上一般写“花甲同春”、“龟鹤遐龄”等吉词。寿屏、寿画上都写有祝寿之语,歌颂寿翁或寿婆平生为人德高望重,红颜永驻,添福添寿等。

寿堂设在大厅上方,装饰也很讲究,堂门前设堂厅,张灯结彩,中间挂一大“寿”字,两旁贴一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对联,四周挂寿匾、寿布、寿联、寿画、寿屏等礼品,把寿堂装饰得琳琅满目,华丽堂皇,意在谢天地恩德,给老人长寿。拜寿仪式开始,点燃一对镶金大红烛,置堂中桌案上,在神案插上三柱红香,燃放鞭炮,吹打奏乐,晚辈成双成对依次跪拜祝寿。河西地区,祝寿程序,分头天晚上进行一次,叫“拜寿”;第二天早上一次,叫“上寿”。

祝寿时,多颂扬老人一生所取得的业绩,作出的贡献,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语。之后,大摆酒筵,款待亲友。并分发寿饼、寿糕和其他纪念品。酒席上多吃面条,意在长寿延年。酒宴结束后,还向邻居或全村发寿面和寿饼等。有的富裕人家做寿,还请和尚念经,欲消灾延寿。多者请六十四个做七天七夜罗天上醮,同时备足斋饭、斋菜,施舍于穷人,扩大声誉。1949年以后,念经、打醮等陋俗被除,但祝寿习俗仍存。

2.上梁唱彩词

民间建造房屋,无不视为一件大喜事。届时,要择好吉日,请风水先生定向,再由石匠按方位破土,木匠锯梁定材。到新房墙和柱架完成时,再选择黄道吉日举行上梁仪式。

上梁之日确定后,房主发出请柬给亲朋好友,请他们来吃“上梁酒”。客人们得到请帖后,多会各备礼品,如镜匾、喜帐、对联、香烟、座钟等,届日赴宴。房主在上梁前要用红纸写好“紫徽架临”四字,新屋柱上要写“竖柱欣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徽星”。此俗的来源据说还与乾隆皇帝有关: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微服来到一户做新房的人家,喝了上梁酒。后来有人偶然间发现这位来客的长衫里显出了龙袍的一角,才知道是当今皇帝,皇帝是紫徽星,从此才有了那副对联,以取吉象之意,木工还要用朱砂在新梁上画“太极图”,用红布包住主梁中腰。

上梁时辰定于上午或下午举行,一般是上午八时或傍晚时分。仪式为:先放鞭炮,吹唢呐,敲大锣,接着户主领着儿子,手执焚香去接梁,木工把梁安放到栋柱顶上,手提雄鸡和酒壶喝彩祭梁。唱词曰:“伏以,手提金鸡毛灿烂,金鸡生在凤凰山,凤凰山上凤朝阳,金造门来银造梁。金门银梁色色新,金光闪闪耀门庭。打开鸡冠取宝血,一祭天,二祭地,三祭师傅鲁班艺,四祭午天分长短,五祭曲尺关四方,六祭凿子铁杆响叮当,七祭泥架泥刀二面光。天地师傅都祭了,鲁班弟子祭门梁:一祭梁头,万里红朝;二祭梁肚,国强家富;三祭梁腰,角带飘飘;四祭中央太极图,太极图上出彭祖;彭祖寿高八进八,贤东人财代代发;彭祖寿高九百九,贤东富裕代代有。门梁都祭了,祭了门梁祭石磉:一祭东,孔明才能显东风;二祭西,屋檐出水有高低;三祭南,东家弟子读书中状元;四祭北,文武状元一齐得。自从祭梁后,福寿延绵降吉祥。脚踏兴隆地,金玉满堂福寿”等,每唱一句彩词,房主要高声应道:“好呀!”秀市地区做屋上梁仪式,木匠要轮手拿公鸡,刺破鸡冠子,滴血“祭梁”、“祭柱”,并唱彩歌,边唱边祭,凡唱到“伏以”二字,房主立即叫好;唱到“天官赐福,打挂爆竹”,主人马上应声“好!”并立即鸣放爆竹。祭梁歌云:“伏以,手拿金鸡和凤凰,生得头高尾又长。头高载得千年福,尾长收割万担粮。此鸡不是平凡鸡,人民家中报晓鸡。今日拿来祭栋梁,一祭东,代代儿孙能办公;二祭西,荷花出水有高低;荷花蕾中生莲子,莲子莲孙毕业归;三祭南,文武官员一大团;四祭北,今后结果多喜色;五祭中央戊己土,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等。

唱完彩词歌后,除女儿外,全家人成双成对跪拜房梁。安排一人拿着“米古”或糖果从梁上前后左右抛下来,叫“抛梁”,任孩童们在地上抢果子吃。有的地方在上梁的晚间十一点钟左右,木匠、石匠要扛着做工的木马,叫“煞马”,鲁班五尺、煞棍,打着摇炉、火把,敲锣打鼓,捶栋打壁,大喊大喝“出煞”,同时由一身强力壮的徒弟头扎红巾,背着“煞马”往外疾跑,众人则打着火把,拿着斧头、煞棍紧追,等“煞马”抛入河水之后,即停息锣鼓,大家静悄悄地返回绕道走,叫“出煞”,为新屋驱邪。这种祭梁习俗至今仍存,但形式较过去已大为简化。 3.祈年赛社火

社火,即“庙会”,俗叫“故事会”。是丰邑城乡流传甚久、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河东地区旧称“庙会”,河西地区叫“社火会”、“故事会”。宋·陆九韶在《正本节用》文中记述:“丰邑水乡之民„„每当祈年报赛,迎神演剧,鳌山台阁,夸多斗靡„„”其热闹场面,非同一般。古代礼制以春、秋社日为祭祀(土神传统节)日,春祈良耜,秋报社稷。南朝梁·宗怀《荆楚岁时记》载:“是日,民家结成会社,杀牲备供,于树下祭神。并作傲饼,佐以生菜、韭黄、豚肉为食。”节日集会朝拜极盛,百姓竞集,热闹非凡。唐王驾咏《社日》诗中描述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对社火会盛况的真实写照。

河西一带的社火日,多在立秋后的

八、

九、十月间。这时候农事渐闲,阳气正刚,远近圩场、乡镇、村落开始赛社火活动。社日一到,墟镇、村场纷纷架起戏台,从省、市请来的“京剧班”,本地的“花鼓班”,都轮流演出。还有他处慕名赶来的杂技等艺术团体,也附会表演绝技。各村玩舞龙、耍狮子、游花灯,彩莲船、抬“神仙菩萨”、扛“折子戏架”,扮演“故事会”等层出不穷,游神队伍延绵达数华里长,金鼓齐鸣,鞭炮喧天,真是“夸多斗靡”,争奇斗彩,观众车水马龙,摩肩比踵,一派欢乐景象。其中隍城地区的“社火”会最多,范围广,场面大,赛会盛,闻名遐尔。有的村庄每年有两次活动,为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三和十月二十八日的隍城“社火”日,八月初十至十月三日和十二月为泸田“社火”日等,尤以十月二十八日隍城圳头天符庙“社火”会,规模最大,场面最盛。每年十月圳头“社火”日,要将“天符”菩萨从庙内抬出,顺传统路线去游历各村,或接受许过愿的病人家属还愿,或受人们朝拜。每到一村拥挤着的人们全部都会下跪、叩头、敬仰。菩萨出游时,由几十或上百人组成的仪仗队,杂以数面彩色绣花龙凤旗开路,乐队随后吹打不息。每到一处,在早已摆好的香案前,由道士举行“上表”仪式,围观群众烧香跪拜,求神保佑。鞭炮声、锣鼓声,久鸣不息。

圳头十月“社火”日期,实际从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共有四天活动期,请戏班唱戏,远近商贾辐辏,杂技艺人赶来献艺。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外地客人都纷至沓来,吃“社火”酒,看“社火”戏,到处呈现一派“万家灯火不夜天”的节日气象。今天的隍城“社火”日,集市依旧笑春风,但游神旧俗习已革除。

第三篇:莆仙民间“点心”习俗

“点心”是指饭前或饭后的小量餐饮,其种类丰富多样。在莆仙民间,“点心”成为司空见惯的一种小吃。但是,莆仙人所说的“点心”有着特殊的意义,包含一种亲友之间来往的礼仪行为。

一般说,人家要到亲戚、朋友家登门造访,主人就得客客气气地招待喝茶,或吃水果、瓜子等。这样主人还觉得招待不周,特地去煮“点心”,通常是煮线面、米粉,或者是鸡蛋、鸭蛋、汤圆等等。可是客人必须接受主人的盛情厚意,肚子再饱,也得坐下来品尝几口,表示有礼貌接受对方的礼仪。其间,主人不时手持筷子往客人碗上挤压,并口口声声说“要吃干净”、“都给吃掉!”、“别客气,路子这么远,肚子会饿的„„”,客人总觉得尴尬,难为情。一会儿,客人放下筷子,离开桌子。这时主人手忙脚乱,硬要客人再吃几口。客人大概只吃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点心”碗上面的花生、紫菜、肉类、青菜、黄花菜等等,只吃一点点,不敢全给吃光,唯恐不礼貌。这时,主客磨蹭了一阵,最终主人还得把点心端到厨房里,放在锅子里,待客人走后,端给孩子吃,孩子们喜出望外,虎囵吞枣,吃得津津有味。称为“吃福余”。

主人煮“点心”,亦有煮蛋。一般煮四个,客人只吃两个,剩下一半,表示客气,肚子再饿,亦不能给吃光。莆仙民间叫“留碗底”,这并非嫌煮不好吃,是一种礼貌行为。煮“点心”时,如果是男的客人,主人还得备有酒。以前农村一般家庭,一年煮“点心”多达上百碗,表明来往多、客人多、门庭若市。这从某种意义来说,说明主人好客,朋友广通四面八方,交友多外交好,视为一种光荣。过去,人家请来医生登门诊病,也得煮“点心”,主人要煮米粉。因为米粉煮熟后脆弱、松软,意为“脆脆葱”。亦就是说,医生给病人看病,药到病除快带康复。春节期间,煮“点心”必须煮线面或打面、机面,意为长寿,情意绵绵;亲人祝寿,煮“点心”一定要线面。人家孩子考上大学,将要动身远行,或者青年人应征参军入伍,亲人煮“点心”表示祝福,应当煮蛋汤,表示顺利圆满。

人家建造房子,或者装修、做家具等,雇泥匠、木匠,下午三点许,必须煮“点心”给工匠吃。这种情况就灵活,线面、打面、粉面、米粉、白米果等均可以。工匠们重体力劳动,下午“点心”当作饭用,一般都吃完,还得再打半碗。近年来,人家雇工匠做工,备有“点心”充饥,通常是馒头、糕点、面包等之类。人家华屋落成,主人煮线面一碗,称为“炉归面”,即工程竣工“点心”。莆仙人妇女分娩坐月里,每天要多餐多饮,称为“九十砂锅,一百八十碗”,就是说一天要三餐三“点心”。有的人贪吃懒惰,被人家唾弃,骂其“三顿吃,四顿点心”。其实,一般的人一天三餐就足够,除非晚间忙碌工作加班,吃个“点心”。现在街道上有许多摆摊夜宵,就专给那些夜间工作加班的人提供餐饮服务。据说,夜间吃点心会导致加重胃肠消化负担,工作到十点左右休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许多胃病的人,就得少吃多餐,成为习惯。

农村农忙期间,农民们劳动强度增大,体力消耗,除三餐之外,还得加上“点心”充饥。这种农忙“点心”就随人家的方便,品种多样,有的甚至将午餐的剩饭再煮熟,就当作“点心”,比较简易,以吃饱为主。

第四篇:论民间习俗——年例

让我介绍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就拿我家乡一个民间习俗文化来说吧,这个习俗在整个粤西都很出名的,当然很多地方也没有听过,这个在我家乡每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热闹的节日,在年例期间,各种食物与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得很厉害,交通往往也会堵塞,每年年例那天都是大堵车,在一段只有两三公里的地方却用了两个小时都很常见,大家都是去有年例的家里吃饭,不管是朋友还是亲戚都会叫上的,平常一家有喜的时候摆宴席,都会有很多人来,现在的年例都是一个村庄都举行,甚至附近的村庄也有很多举行的,人就会拥挤上来。不过大家并不会因为交通堵塞而不来,反而有时更加喜欢趁热闹,人越多,也证明这个村庄的年例就越旺。年例每个村庄都是一年举行一次,平常过年的时候还没有拜访过得亲戚朋友就会趁这次的机会聚聚,也是有可能就这一天大家聚在一起的,年例期一过就会各奔东西。

这个节日就是年例,很多外地人听不懂的时候,我们就会说是年宵,事实上又跟年宵有很大的不同。茂名大部分乡镇在每年都会举办年例,但各个地方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又不相同,集中在正月二月份,还有八月十五左右都有不少,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一天,少数两三天。不过附近很多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同一日的,这时候就特别特别热闹了,不过年例在大部分市区都不会举行的,市区都是充满着现代化气息,年例都是充满着浓浓的神主义,不过聚聚人气气氛并不比神主义的气氛差,何况现在受着各方面的现代化的浸染,神主义也会慢慢的变得稀淡,但气氛总会很高的。很多农村年例都是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每个地方的年例风格也不同,大家都想让年例变得相当热闹,够特色。

在年例这天,很多外出的人多会返回自己的村子做年例,而在整个年例中很多都是迷信的活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添加了不少现代节日庆祝方式,点鞭炮少不了的,在农村每个节日都会点鞭炮,这个是传统庆祝节日的最常用方式。舞狮舞龙当然也少不了的,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都喜欢敲锣打鼓, 舞狮助庆。舞狮中“采青”最为常见。采青有“生猛”的意思,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舞各种各样的动作,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这个给节日添加不少热闹气氛。舞狮舞龙这些都会窜门,家家户户都会去的,舞狮进屋了,当户人家就会给个利是给舞狮的,当舞狮走的时候就要点一串鞭炮恭送舞狮的离开。当然舞狮团都也会有技术表演的时刻,有时会接受别人的邀请在他家里面进行表演,凭借着技术,会吸引到很多人来观看,然后有些人就赞叹不已,就会给舞狮团一些不定金额的利是。

当然年例那天都会请来不少表演团,基本那天24小时都会有表演,表演最多的是劲歌劲舞,也是最受欢迎的,有出名的歌手来到现场,唱起高歌,全场都是欢呼起来,在一年中最热闹的就是这一天,在过年的时候并没有这些表演,在歌唱的时候,人流也特别多,一个并不大的舞台就被人流围得水泄不通,因为人流很多,周围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摆摊,也成为了一个小市场,那个舞台每个村都会有,然而通常都是只有这一天可以用得的这个舞台。在年例每年那一天,基本都会下雨的,不过那天的下雨并不会减少节日庆祝的气氛,白天的时候也会有魔术表演,吸引到很多人,特别是小朋友,充满了好奇,有时进行互动的时候更引起大家满口大笑。

在我那个地方,最为出色的节目就是飘色,当天的晚上吸引到不少外地人来观看飘色。这个飘色的出色曾经有CCTV的专题采访,获得全国飘色的山花奖。飘色大概有二十多台大型手推板车组成,每个车上都装着不少装饰设备,然后就在上面装上椅子,然后让些小孩子坐上去,从外面看上去就好像看到小孩子在飘起来,并不会知道小孩子是坐的姿势,最下面是由一条质量很好的铁柱顶着,支撑着一个架子,每个架子都有很多分支,分支上就会坐这一个小孩子,当然每一台的人数也会不同,这样增加了飘色里面的多样性,每台的飘色车都是由十二生肖分别组成,第一台通常是那一年的生肖,还有一台很大型的,就是一台车上面飘着大概有二十多个人。在人数上已经是很大难度的了,可是在这个难度上还会让整个支架转起来,只要保证支架的平衡,这些飘色都会正常地被推动。飘色在举行前都会清理好道路的障碍,包括国道都会进行封锁,前面也会有舞狮舞龙进行保护,后面也有,一旦进行的时候,人流基本就动不了的了,各种的电视台记者也会把摄影设备把飘色围住。这些飘色通常都是穿越到每家每户的街道,基本都是绕了一圈镇的中心街道,当经过每户门口的时候那户通常都会点上鞭炮迎送飘色的经过,基本都是飘色去到哪,鞭炮的声音基本都是在哪里响起来。整个活动大概举行五个小时,并不包括前后筹备撤场的时间。

在年例期间,每家每户都会张灯结彩,村镇街道两边都布置彩楼、彩廊、画廊,彩旗等,路旁都插满着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并没有停止过,各种民间艺术表演都尽演自己的才艺,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在这里面中特别以粤剧最为受欢迎,在当地都称为大戏的,也有类似的戏叫人班戏。这些都是受到当地老人的喜欢,木偶戏也是少不了的,之前是很受老人的喜欢,不过现在每次都是只有那么几个人在听,现在主要都是在庙隔离进行表演,主要都是给菩萨听的,但这几年都是在慢慢衰落,以前是很多人喜欢的才会流传到现在,现在想听的人并没有多少了,接这个艺术的班更加没有多少人了。

我们过年例,传有有“年例大过年”这个的说法。在农村,年例就是玩吃聚,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我们这边的农村人不变的节目,很多很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相对传统的年例也有不少改变:我们的迷信色彩的活动相对大大减少,更加注重的的以食为主,以娱乐为伴,这些往往都会增进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 当然很多村庄还是有很多迷信之类的活动,虽然说得是迷信,但更注重的是形式礼仪,在我舅父的家乡就会有很多神游的活动,“摆宗台”是神游的一部分。这也是年例活动中相当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放在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在供桌上。最显眼的供品也是最重要的是鸡。在我们的茂名无鸡不成席,所以就没有鸡就不会上供的了。以前迎神的气氛很浓很浓的,不过每个地方不同,总之迎神越来越少了,可是大家庆祝的气氛并不减弱,可以看到,可以听到,也可以闻到。以前经常出现迎神这些活动,不过也有很多村庄还存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村庄已经取消这些神游的活动。

在年例的期间听到最多的是吃年例,也就是宴客,这也是我们举行年例的重头戏,邀请到在各个地方的亲戚朋友,这是年例活动中的一个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年例请客就好像喜宴的请客那样,也就是我们通常都是借着年例的一天聚一下,一年就没有聚过得,通常都会来吃年例,当然来的客人主人不必很熟悉,甚至也从没听说这个人的:随着亲戚或朋友来了,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就证明该户人家越兴旺。当然相反,谁家来的客人少,会感到门庭冷落。

有人把年例解释成年年有例。年例已成了茂名人每年必过的节目,好同过年一般,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演变,年例已在高州和化州这两块土地上生了根。人们每年回到乡村过年例,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活动。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是年例加强了他们的乡土情结。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庆祝,还宴请朋友分享这块喜庆。因此年例也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

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第五篇:寒露节气民间传统习俗

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寒露节气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寒露节气传统习俗

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菊花

饮菊花酒

习俗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赏菊花

每个季节都在寻找适合它精神气质的花。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的月份。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菊花开得最艳丽的时节。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其中“菊始黄华”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

登高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多数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描述。除了佩带茱萸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传承下来。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形。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送佩戴的。

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政府的提倡下,重阳节已成为了中国人“敬老爱老”的老人节了。

寒露秋边钓

寒露时节是钓鱼的好时节,因为,进入“白露”以后,天气已逐渐凉爽,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此时,饱受了盛夏苦日的鱼儿又开始活跃起来, 四处游弋觅食。尤其在“寒露”,“霜降”节气的晚秋,鱼儿为填肚越冬要贮存食料就显得更加馋嘴贪吃,易上钩、易钓获。钓者须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

寒露节气的民间习俗

农事习俗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登高习俗

寒露登高寒露,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中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

饮食习俗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寒露节气为啥不可以露脚

白露身不露,是提醒大家早、晚需要穿长袖衣服了。而过了寒露时节,露水增多,气温越来越低。此时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专家表示,此时寒气逼人,一定要注意身体,特别是脚的保暖。

过了寒露,天气由凉转寒,入夜后更是寒气袭人。常言道:寒露脚不露。这就是告诫人们应特别注重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抵抗力下降。

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极为敏感,骤然降温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衣服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睡前还可用热水泡脚。

寒露节气民间传统习俗

上一篇:美国面签问题范文下一篇:满分作文欣赏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