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

2024-05-02

《传习录》读后感(共10篇)

篇1:《传习录》读后感

读《传习录》有感 《传习录》读后感

自从工作以来,少有了好好读书的情怀。偶有空闲又被手机快餐文化、电视文化所羁,忽然就没有了静静读书的那种习惯与心态。公司开展“道德讲堂”暨“读书活动”,于是,我在想,读个啥书呢,武侠、玄幻、盗墓?好像难登大雅之堂,时尚文学“鲜肉鲜草”气息太浓,古典诗词又太凝重太泛情了,想来想去还是找了本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来读。阳明先生的书我很早就想阅读,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契机。当然,以我的这点微末水平想解读圣人学说实在太难,现就读书的一点所得分享给大家,以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王阳明先生对于大家来说应该说比较熟悉。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因早年曾隐居于会稽阳明洞,并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世人成为阳明先生。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因其在立言、立德、立功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成就,被尊为我国古代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半个为曾国藩)之一。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卷、中卷、下卷三部分,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阳明先生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的论学著作。它包含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和基本主张,体现了先生修心、修身、仁爱、至诚的修养处世的人生智慧。通过阅读《传习录》,可以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止至善”与“致良知”修养论等。

1《传习录》上卷

在《传习录》上卷,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弟子徐爱的对话领略“心即是理”的思想:如“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先生认为“心即是理”是指“心”主观意识形态代表一切,主宰一切,“心外无物”,是指澄明纯净之心可以感知、认识一切事物,可以产生真善美、仁德孝。先生之思维意境可谓超凡入圣。我对“心即是理”的肤浅理解是心即是本心、本初、初心、本源的意思,心即是理就是要遵从本心、保持本心、坚持本心。人之初,心本善,说明人的本性、本心是忠、孝、仁、信,心即是理就是要坚持本心,坚持忠、孝、仁、信的本性,坚持本心并不是说鼓励男人要率性而为,女人要任性而为,而是要求人的立身行事要坚持本来的真善美、仁德孝。心即是理要求个人要做好不忘初心,不断探索创新,心想事成;而企业也要不忘发展、变革、壮大的初心,共产党人不要忘记勇于担当、开拓奋进、服务人民、使党、社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使国家与社会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初心;心即是理也要求我们公路人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建良心工程、建品质工程、建绿色工程。

在上篇与徐爱问对中,先生还讲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之心之本体,知识‘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格物’是‘止至善’之功,即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我对于“止至善”的理解是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物极必反,月圆则缺,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就会成谬误。我们的高速路只有不断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打造品质工程、匠心工程,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去做完美工程;我们企业也是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找准方向和思路,脚踏实地去追求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成长、壮大之路,而不是简单盲目地去“做大做强”.阳明思想

2《传习录》中卷

在《传习录》中卷中,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弟子陆澄、顾东桥的对话领略“知行合一”思想:如“职责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至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言谈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正是因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领导人为核心的共产党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伟大构想,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不断走向富强、民主、和平、繁荣昌盛的新胜利。同样地,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时时刻刻秉承和践行 “知行合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探索创新,为建设好、营运好高速公路、为开发公司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工作。

知行合一

3《传习录》下卷

在《传习录》下卷中,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钱德洪的对话领略“致良知”思想:如“‘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知”;如“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在我的理解,致良知不单纯是狭义上的道德底线思维,要求我们讲道德情操,而是指“心”的宇宙观、认识论,通过不断观察、探索、分析、思考,对任何事明察秋毫,抽丝剥茧,分清表里、分清主次、分清优劣,达到完全的认知。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改造和创造事物。飞船能够在太空翱翔,卫星能围绕地球周期运行,高铁和高速能又快又好地建成并安全快速运送乘客和货物,这都是我们对自然世界客观规律进行“致良知”的结果。

匆匆阅读,感觉不甚了了,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可能熟读千遍,方有所获。但仍以此书与大家共勉: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人、做好事。

作者:景 卓

篇2:《传习录》读后感

1、关于“主一”之功的讨论

在宋明理学里,“主一”是一项很重要的工夫,因此弟子向阳明请教什么是主一,是不是读书时一心在读书上,待客时一心在待客上。换句话说,弟子理解的主一实际上就是做事专注。阳明对此予以否定。阳明认为,做事专注那是“逐物”,同理好色的一心扑在好色上,爱财的一心扑在爱财上,充其量只能说是“逐物”。而真正的“主一”是一心只在天理上。同理,圣人“应变不穷”,不是因为圣人事事预先讲求,而是圣人有如明镜之心,可以随感而发,无物不照。

这里体现了阳明的学问“先立乎其大者”的明显倾向,而舍弃在外物上求索的方法。但依我的体会,此处恐怕也有救偏补弊的立言宗旨。如果字面理解,认为做啥事都不要专心而要念着天理,甚至不用接触外物只要念着天理就好,那就远离阳明的本义远矣。至于阳明本义为何,我现在有个似懂非懂的解读,还难以直接用语词表达出来。读圣贤书不可在字面文义上穿求,而得去试着领会圣贤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肤浅化解读并认为古人说的都是迂腐的蠢话。这也是我打辩论的收获之一,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语言的局限性。

扯远了,这个内容下面会继续展开。

2、关于读书的探讨

阳明对读书穿求文义的做法多有批评,认为重点还是去认识心中那个天理,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那个天理。我目前对所谓天理还没有较为深刻的体认,但对于读书的讨论倒是颇有同感。

阳明说,旧时的人看很多书,便能在读懂书上没碰到太大问题,但问题在于他把文章给读懂了,没有在心体上用功,没有实践,终究是没有什么收获的。对于后人著述的评价,阳明认为,圣人只言片语只能给后人留下关于天理大致的描述,以帮助后人去求真,除却文字以外的内容,圣人是没法传下来的。但后人的著述,往往在前人的基础上摹仿誊写,然后妄自分析,虽然看上去很吊,但实际上却离求真越来越远。

这一段我在第一次读传习录那会儿就很有印象,这也构成了我对学术、对读书、对读研的思考的一部分。其实在我看来,阳明要表达的简单来讲就是王弼所说的“言不尽意”,文字根本没法百分百准确地、完整地传达信息(关联2019年老友赛辩题“被误解是不是表达者的宿命”),所以读书要“得意忘言”,我有个更形象的说法,就是圣人的文字就像指路的人的手指,问路的人确实要借助指路人的手指去寻找方向,但你得盯着方向,而不是盯着手指,特别是当你顺着手指看到方向了,你就不要老死盯着手指。

所以事上磨炼很重要。但坦白讲,我觉得学术民工们大多数干的就是阳明所批判的行为,包括我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的本科生,我总觉得我看了很多根手指但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方向。因为我的眼睛没法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边只有一团模糊。这对本来抱着经世致用的心(惭愧)报考国际政治的人来讲真是件让人沮丧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了跨考,至少哲学很多时候还是有事上磨炼的机会,尤其是中哲。但依我看现在不管哪一科,应该都存在阳明所说的“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关于动静

儒家尚中庸之道。阳明认为静不等于未发之中,求中的工夫需要贯穿动静,念求存天理去人欲。换句话说,并不是内心宁静就是修养得当,一味求宁静是错误的修养方法;反之,修养的时候追求的是天理,一旦遵循天理,自然内心宁静,不可因果倒置。阳明又说,纯粹追求宁静,并不能根除人欲,它们会潜伏在心中,而一旦遇到事情又会显现出来。因此人必须在事上磨炼,时刻用功,才能在动的时候定,静的时候也定。

这一方面我稍有些心得。我曾有段时间有点社恐,出入社交场合会莫名的慌和不自然,是谓不“定”;那段时间我有意地避开了一些社交,渐渐地发现自己内心变得很平静安宁了,自以为社恐解除;但过了不久参加了某次人比较多的社交场合,我的内心又别扭起来。这

便是阳明说的:“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关于下学上达的讨论

阳明认为,为学工夫不是先下学,然后进阶到上达,下学和上达不能分开讲。阳明说,看不见的、不能说的、不能想的是上达,而老师能教的,是下学,但上达本身就蕴含在下学中。阳明此语主要是要批判先儒教人的时候,教到深入精微处,便说这是上达;依阳明看来,这即便是圣人之言,亦不过是下学,但又蕴含着上达。因此学者只需要在下学处用功就好,不必刻意求个上达的工夫。

这次我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但有一联想,就是像“人生应该怎么过”之类的大问题很多时候是个无效的问题,学会问问题的前提是分清楚哪些内容是能够得到准确答复的、哪些问题只能收到空泛的回应的。我觉得我目前还没有学会问问题。

5、关于正名的讨论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卫国的历史典故,此处简化处理:国君A有儿子B、C,B有儿子D。B本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因为家里矛盾跑路了,A想让C继承,C拒绝,因此A让D继承。

然后弟子问这个要怎么正名,并提出说先儒曾经有一个处理方案,就是把D的上位过程报告给周天子和诸侯,然后废掉D换上C。阳明

说不行,圣人不能这么搞,D把圣人请去当官,圣人把D给废了,这不合天理。那怎么办呢?最佳方案如下:D既然倾心委国给圣人,自然极度信任圣人,那么圣人就可以说动D去迎回他爸B,因为父子之爱本就是天理。迎回来后,圣人要居中调和,D向B表示悔恨,并把君位还给B并愿意受罚,B也会被D感动然后不受君位,让儿子D继续干,这时候臣民也希望D继续干。D于是把自己的过错报告给天子和诸侯,希望把君位还给老爸;然后臣民大受感动也报告天子和诸侯希望D继续干。于是大家都要求D继续干,D只能继续干,然后尊B为太公,好生侍奉。由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完美解决。

不得不说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实在过于理想化,中间有哪个环节不按这个流程走那就全崩了,当然阳明此处的前提在于性善和父子之情乃天理所在,再联系到曹丕明明就是篡汉也得表面上让献帝禅让、刘备当年要称帝还得拒绝多次最后诸葛亮等人拼命把他劝上了帝位,说不定在性善与父子之情乃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正确的时候,这一幕有发生的可能。

此处我单纯是想为古人的正名辩护一下,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像是后人所说的君父有无上的权力,而是当爹的要有当爹的样子,当儿的要有当儿的样子,以此类推,约束是双向的,所谓父慈子孝。因此正名实际上就是明确好你在关系对待中的位置并做好你该做的。

至于戴震所谓的“以理杀人”,确实就是尊者滥用、歪曲“理”以压迫卑者。但当代版的“以理杀人”依然存在,这本质上不是“理”本身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强势一方对话语权的滥用。

篇3:《传习录》读后感

关键词:阳明心学 《传习录》 以象达意 语言

中图分类号:I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6)04-83-88

王阳明心学最惊世骇俗和最受争议的观点是“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1这既是心学与理学最大分歧,也是心学中最不易被常人理解的地方。这个观点与心学中其它重要命题,诸如“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有什么逻辑联系?普通读者该怎样去学习、理解?如何吸取心学理论的合理内核加以批判地继承?

我认为还是要从对《传习录》等心学代表著作的论述语言的研读、思考、辨析入手。其中“以象2达意”的形象性论述语言平易近人,意象常见,善用譬喻、例证、类比等手法,简洁精炼又生动活泼,许多还富有机锋和审美趣味,易读易懂。

心学看待心、物关系的着眼点、侧重点及思维方向,与我们日常思考这个问题的惯性思维和角度不同。其着眼点放在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上,强调和突出“心”即主体意识的作用。其理论侧重点在于:修身、治学的入门着手处是“心”,是对自身本心先天具备的“理”及“良知”的体认,是反求诸己心,而不假外求。但心学认为,光体认“良知”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致良知”,即把体认到的良知天理,通过实践行动推致应用到相关的事物上,即“知行合一”,认识到并切实践行的才是真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批评了知、行分离的弊端。

《传习录》中“以象达意”式论述语言及其常用的意象3,在论证中更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感发性和启发性,可以把它当做我们把握和解读心学要义的一把钥匙,初步开启心学之门。

一、岩中花树,“心外无物”

A.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1

这段流行最广,也可说是《传习录》乃至整个心学论述中最有意境,最富语言和意象美感的篇什。

我将《传习录》中这种自成一体,具有相对完整性的短小论述段落称为“小品”。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运用“形象性语言”的小品。其特点是具有核心的“象”或喻体,借助具体形象或喻体来说理,即运用了所谓的“以象达意”的表现手法。目的仍是说理,但由于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来做比喻、举例或类比,所以运用了述诸形象思维且简洁的描述性语言,便于受众2感知、理解又能启发思考。《传习录》中有些形象性论述小品甚至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描述和情境构造,起、承、转、合脉络清晰,又短小精炼,鞭辟入里。

例如“岩中花树”这一段,外在结构上是王门弟子转述老师王阳明一段小故事。情境是郊游,主要情节是友人借眼前存在的景物“花树”诘问守仁“心外无物”观点,守仁顺势就“花”这一“象”辩答论证。情境与物象皆优美。虽只简单的一问一答,人物当时的情态气质却跃然纸上。友人半玩笑半较真,强调“花树”是不依靠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守仁则从容应对,他的回答强调了“物(客体)”与“我(主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其联系的中介是“看”这一行为。未看时,即客体未进入主体的认识或审美视野时,针对某一特定客体的认识或审美行为实际并未产生,所以“此花与汝同归于寂”。这个“寂”我认为用得极其精妙,并不是“无”,而是各不相扰,互未感应。可以理解成,“花”对“心(主体意识)”而言此时是不存在的。一旦“看花”的行为发生,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或审美视野时,针对某一特定客体的认识或审美行为就实际产生了,与此同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若无“心”的感受、感应,颜色如何能明白起来?主体如何能感知 所以“心”的作用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不可否认的。颜色明白起来的“此花”,已非绝对外在的客体,而是进入了主体认识及审美视阈的、由主客体共同作用产生的“心中之花”,所以说“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也是合情合理。

这个“以象达意”的小品中,情境与物象的美感自然而然能激起受众心中的共鸣,而“未看”与“看”两种情形的对比,又以情境与物象自然地触发受众的思考,审美感受与思辨色彩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仿佛在受众心湖中激起涟漪。心学这段形象性论述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意境,韵致深远。因此受众心有感应,思维还要拐好几个弯。重要在于,其述诸感性思维、情感和逻辑思维的双重感发力,远远超过直接的逻辑说理。究其原因,就是有了“花”这个“象”,成为“达意”的中介,架起理论观点和接受者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二、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心即理”

B.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理”是宋代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万物的根本规律可称之为“道”,落实到具体每样事物上的规律就称之为“理”。理学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朱熹的观点),即通过认真观察研究各种客观事物,把握其具体规律,掌握其“理”。

而心学则认为,“心即理”。 “心即是理”的观点最早来自陆九渊,而真正深入分析阐释这个观点的则是王阳明。1

理解“心即理”这个心学核心观点,至少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人的一己之心,如何能包含万事万物之“理”呢?上面这段论述针对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形象化论证。首先直接陈述观点,强调“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后以举例法,罗列部分具体事物“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等为天地万物的代表。人存在于天地间,属于万物之一,与其他事物“原是一体”,亦可说得通。接着说食物、药物可养人、疗疾,而食物(五谷禽兽)、药物(药石)也属天地万物,推导出人与万物“同一气,故能相通”。它们的构成要素及内在结构必定有某种相同之处。这段论述,为求事物之“理”要向内求诸本心,而不假外求,提供了理论前提: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由于“心”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同一气,可相通,故心可感应万物,心之理也可体现天地万物之理。

此段虽未加以描摹,但“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养人”、“疗疾”等词对应的事物现象,生活常见,列举出来,已能使听众读者在头脑中构筑起具体形象。人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的观点也自然易于被理解。

这段论述进一步指出,“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天地万物中,最开窍精妙处,是人心的一点灵明。“灵明”这一意象,可引出“良知”这一心学核心概念,也与《传习录》中许多有关“光”“光明”“明镜”的形象性论述相互呼应。其“以象达意”的意象群是有内在联系,同气相通的。

三、养心、立志是根本,反求诸己心,不假外求

C.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D.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E.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心学特别强调修养学问时必须“养心”“立志”,反求诸己,去除私欲,培养良知。以上三段皆用比喻手法进行说理。以种树培根比喻养心、立志用功。以“根” 的形象,喻“心”“志”,强调其重要作用。就像种树不重培养根基,自然整棵树也长不好。比喻生动平易,说理明晰。“持志如心痛”一句,简练却幽默。心痛的体验,常人也有。注意力专注于“痛”上,自然顾不得其它。抓“心”这一根本,不为外在因素干扰、诱惑,将修养、为学的重点专注集中于本心“良知”发掘、体认、存养,心无旁骛,才可事半功倍。

心学认为,“心即理”。因此,求事物之“理”要向内求诸本心,而不假外求,即不是从外在具体事物上去求具体事物之“理”,“理”本已存在于“我心”。先“致知”,再“格物”(当然其概念与理学的“致知”“格物”概念是不同的,应具体区分辨析)。王阳明为此专门作诗《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以下是其中两首: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两首诗用了类比和比喻的手法,强调“心”是人的“定盘针”,是“万化”的根源,“乾坤”的基础。认为理学从外在具体事物上去求具体事物之“理”,是舍本逐末,修养、为学未抓“养心”“立志”根基,完全弄颠倒了。不求诸“心”,向外物寻求“理”,就像只看枝叶,未能从“根”处下手。王阳明认为认真体察修养己“心”,方可正本清源;“心”蕴含无尽宝藏,可从自己的“心”上穷尽万物之“理”。为什么要本末倒置,“沿门持钵”向外求呢?王阳明自己也认为,心学和理学的差异主要在于“求理”的方法、方向不同,即“入门下手处”不同。

四、“良知”“致良知”

F.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G.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异于圣人也,特期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

H.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I.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反求诸己心,究竟是求什么呢?是求体认本心的“良知”,并将体认到的“良知”推至施行到各种事、物上去。

由“养心”“立志”就引出心学又一重要概念“良知”,及“致良知”的重要观点。

“良知”即人天生具备一种直觉,知对错、知善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王阳明 《大学问》:“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与“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条用举例法的形象性论述的意思是一致的。即“良知”是人先天自然具备的,是可以凭直觉体悟的。1对此,王阳明还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扭怩。”即连盗贼心底都是有良知的,也清楚知道盗窃行为是错的。这一段也是用举生活实例的方法说明。

用现代心理学解释,王阳明是性善论者,他所说的“良知”近似于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但正如G条与H条所述,圣人与普通人本来都可以凭直觉体认“良知”,但由于普通人常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不能自觉体认本心得“良知”,不能去私欲,就不能自觉“致良知”。能否“致良知”,存心中的天理,去私欲,就是普通人与圣人的区别。

I条关于花草的论述,又可与A条“岩中花树”对照来读。客观事物,如“花草”,本无所谓善恶可言。都是人因自己一时的需求与私欲,主观赋予“花草”等客观事物善恶的价值判断。合己欲者则“善”,不合己欲者则“恶”,随心所欲,毫无确定的标准。这也就失去了“良知”这一价值判断的“准则”。

王阳明说:“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又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强调自觉加强自我约束、慎独,先反复自觉体认心中“良知”,自觉去除蒙蔽“良知”的各种私欲,正己心。心为主宰,良知是“自家地准则”。这与“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又是相互呼应的。为学也是同样道理,首先要特别加强学习意志力的培养,自觉去除好逸恶劳的私欲。

普通人也要认真从本心求先天具备的“良知”,再将“良知”用“行(行动)”推(实施)到各种具体事物上去,即“致良知”。而“致良知”,最重要的功夫还在去除自身的私欲,不让其蒙蔽良知。这样,人人都可成圣人。即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这两条仍以生动的比喻及富于形象性的语言说理,讲还是要从“心”上下功夫,找到做人做事的规则与意义。

五、“知行合一”

J.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K.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王阳明的“心即理”观点是认识论,最终收束于“知行合一”,则是重要的方法论。

J条举“好好色、恶恶臭”的具体实例,论证“知”与“行”本为一体,不可剥离。对“好色(美色)”有感知(“知”),同时就产生“好(喜欢)”的判断与行为(“行”);对“恶臭” 感知(“知”),同时就产生“恶(厌恶)”的判断与行为(“行”)。

K条列举两种人,要么不思考而妄行,要么空想而不着实躬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和主张,就是深感这两种“知行分离”态度的弊端,要矫正这两种修养和为学上盛行的错误风气。不思考而妄行或空想而不着实躬行两种方式,都不是真知和真行。用辩证思维来看,知与行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是辩证统一的。

L.爱:“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L条是师生问答。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许多人知道应当孝顺父母、服从尊敬兄长,但行为上却做不到孝、弟(“悌”的古字)。以此得出结论,“知”与“行”是分开的两件事。王阳明指出只有“知行合一”的才是真知。知而不行的只是未知,根本不是真知。这也启发我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认到的“良知”、准则、见解,也要到实践中去验证、感知、体会、落实践行,才算获得真知。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空谈理论不务实。空想空谈的理论是毫无意义的。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盗贼的例子来看,盗贼内心对“为盗”是有价值判断的,其“良知”认识到为盗是错的。所以被别人唤作贼时,也会“扭怩”,有羞耻感。但为什么内心实际有这样的“良知”,盗贼仍然实施了明知错误的“为盗”行为呢?其根本原因,就是盗贼的“良知”被其内心的私欲所蒙蔽了。私欲使盗贼不能将“良知”推致和实施到实际生活中去,也就是盗贼未能“致良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道德修养上,反求诸己,时刻去私欲、存良知的重要性。

盗贼被私欲蒙蔽了“心”,其知道为盗是错的“知”,由于不能克除私欲,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产生了“知行分离”的状况,因此就未能“致良知”。可见,盗贼按良知实施正确的行动,其“知”也就是未知,不是真知。由此,我个人理解,“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同一个意思,即思考省察、体认良知,并着实躬行。

以上是我对《传习录》中运用形象性语言,使用“以象达意”手法说理的一些语段小品的赏析。其语言特点是,诉诸形象思维,选用对应生活常见事、物、现象的词语,简洁地呈现“具体形象”,同时运用比喻、举例、类比等修辞或说理手法,以“象(语言塑造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论述抽象哲理。由于这些“象”对应生活常见事、物、现象,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就使抽象哲理与接受者之间有了沟通的桥梁。语言塑造或呈现的“象”,仿佛是猜谜时谜语的“谜面”,学习理论的人就好比猜谜者。而语言塑造的通俗常见的具体形象,反而降低了猜谜的难度。同时“以象达意”又不是直接说理说教,更能启迪哲思,让受众体会思考的乐趣。

当然,我并不因此强调《传习录》的文学色彩,这也不是王阳明的初衷。它更让我联想到《老子》、《庄子》、《孟子》、佛经、禅宗的“以象达意”的说理方式与传统,即以物象、比喻、故事、寓言说理,《传习录》与之一脉相承。这也是东方哲学一大特色:恰当运用形象思维说理。

The Language Explaination on the Enjoyment of Chuanxilu as its Meaning Understanding

Lu hui bing

Abstract:Among Chuan Xi Lu,the described comment of imagery language is very simple,the image is ordinarily read,it is good at using metaphor,examples,similar,brief and lively,a lot of them are full of interesting and beatified language,which are very easy to read and understand. It can be as a key for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 the importantance of Xingxue,to open the door of xinxue.

Key words: Yangmings Xinxue,Chuangxilu,Using image to meaning understanding

1 《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卷一)其中一段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2 本文中的“象”,指以语言呈现、塑造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对应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

3 这里“意象”的含义与注释2中的“象”相同。由于论述者在使用这些语言塑造的具体形象时,已主观赋予这些具体形象一定内涵,已是主客体结合的产物,其定义与内涵已与诗歌评论的“意象”近似,所以借用诗歌评论的“意象”术语。

1 本文赏析的A至L条论述语段,选自,〔明〕 王阳明著《传习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2 本文中“受众”与“接受者”,都指阳明心学论述的阅读者、学习者或听众。在具体论述语段中,其受众可能是与王阳明对话的某个友人或学生。

1 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199页。

篇4:《传习录》读后感500字

直初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

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传习录》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说诚,好多同门的日课也把每日修诚列入到了自己的修行当中。

更有意思的是好多同门都说每日做到了。那岂不是我们师门当中有好多的圣人?我认为这其中并不完全是自欺,而是好多的同门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和杂念。

很多时候我们把不正常过成了正常。如果我们真的可以让自己的善念就像如好好色那样,跟着自己的内心,那就真的没有恶念了。这里说的恶念,并不是说要做什么坏事。就像上一篇王阳明讲的那样,只要不是善念就是恶念。

现在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恶念都不是源自于别人,反反复复就是跟自己在捉迷藏。

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贪欲而摒弃了自己的初心?对恶没有像如恶恶臭,就变成了所谓的闻香的不香,闻臭的不臭。就是混沌之人,说不上顽固不化,也是朽木不可雕。

篇5: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900字

第二次见到王阳明三个字,是初中二年级,余秋雨一篇名为《乡关何处》的散文让我大为心折的同时,我也开始对他花了三千字描述的人物感兴趣。阳明山的故事就是从这里知道的。就文论文,余秋雨的散文还是写的很好的。

有印象的第三次,就是高中历史书中了,历史书上用一种不无嘲笑的口吻戏谑着他的关于花的故事,而且和一个幡动心动的故事一样喜欢出现在政治试题中,答案毫无疑问是选择唯心主义的那一个。其时,在我看过一本简单的逻辑学教程后,我对这种逻辑混乱的书充满了鄙视。是非对错不是能教出来的,何况给王阳明下结论的这些权威本身就值得怀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但是,这些时候,我依然没有认真的想过王阳明,第四次认真的在王阳明三个字上坐停留,是在一次追寻五四的“青年必读书”案中,在梁启超开出的书目中,《传习录》三个字赫然期间,梁启超说“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这个时候,从一些哲学论著中,我已经大致了解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将马克思挂在口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没有看过资本论一样,我也没有阅读过《传习录》,对于王阳明内在的理路思想我感兴趣。在我开始感兴趣如何内圣外王,或者仅仅内圣的时候,我开始阅读《传习录》,日三省身。私心以为,现代对许多儒家经典的哲学性发挥是没有多少必要的,除了以供进身之阶别有所图者,经典,对于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来讲,常读然后常新,以供修身,或者更可能是那些往圣昔贤愿意看到的。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

诸公在此,务必要立一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致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

篇6:读《传习录》有感

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把《传习录》读完。这本书是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在他去世之后,为弘扬先生学说,更好地传播心学,而多次编撰的。里面收录了王阳明先生写给弟子的信件,以及先生与弟子之间的谈话等等,整个结构形式与《论语》很像。书是读完了,可是脑袋中空空如也。无法理解书本的精髓,为什么无法理解呢? 看不懂,看不透。比如王阳明先生对“惟精惟一”的解释,对“格物”的解释,对“性善性恶”的解释,对“未发之中”的解释, 我对字面的意思都是一知半解,文字背后的道理更是不得要领,不得所悟。因为我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程朱理学。没有读过这些书,要想把《传习录》看明白,对我而言很难。因为文章中,有部分是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词语的解释,有部分是对程朱理学观点的驳斥。没有读过原文,没有理解原文的意思,没有体会原文的用意,要想理解《传习录》这本书,真是难上加难。

我真的很想追根溯源,但又怕实现不了,只能慢慢谋划,一步步来。不过,在读完《传习录》后,确实是找到了那么一点感觉,不是很明确,想抓又抓不住,这种感觉很是奇妙,值得自己去品味。就是,不管各家学说各有不同,最终还是会回归“良知”。而“致良知”不是静坐,不是静思,而是需要事上练,这就是实践的重要性。任何学说,离开了实践都是空谈。而心学,却着重强调实践的重要。良知指导实践,实践体现良知;良知是内,实践是外。“致良知”的关键是在“致”,也就是实践。因为“良知”,与生俱来,天然存在,无需格物便已存在天地之间。没有实践,“良知”即不是“良知”。“良知”的完美体现,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良知”与行动(实践)的高度统一。行随心发,心随行动,一切顺其自然。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发生的小事儿上“致良知”,事事体察反省,时时体察反省,感悟“良知”,只因世间万物皆是“良知”。

现在人,看过很多道理,说起时头头是道,做起时一无是处,能够做到最后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只是把这些道理当做心灵鸡汤,阅读时心潮澎湃,气质超然;阅读后一声叹息,回归本我,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羡慕别人的成功,嫉妒别人的拥有,却又吃不下奋斗的苦。知道奋斗必有所获,依然窝在一处,我行我素,表现的满不在乎。甚至用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观点来麻痹自己。这样的我们不是在奋斗,而是走上了人生的另一个极端,懒惰与逃避。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混吃等死呢?

篇7:读《传习录》有感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传习录》

今天我徒弟在找我聊天儿的时候,也问到了这个问题。没事的时候自己打坐,好像觉得心很静。一有事的时候就找不到她打坐时的那种心境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所有有关儒家的修炼都是为了在人世间过得更好。把关系处理得更明白,事情办理得更妥当,才能更容易达到人生的成功。

刚入师门时,自己在静坐思心的时候也特别容易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心很静,感觉好像所有的事情自己都想明白了。其实,要像王阳明说的那样,儒家的修行是要克己,不能总是去拿定义规范别人,觉得别人做的哪里不妥,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自己的情绪。要修到《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情欲念,知道自己的情绪、情感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更要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篇8:传习录学习心得-2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王阳明先生认为,人要经常自省,若老是去指责别人,看到的只能是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只有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就不会再去指责别人了。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总是习惯于把过错和责任推给别人,这样的人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其实,这跟王先生说的“人生一大病,只是一傲字”如同一辙。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涤荡心灵的一股清泉,它能给我们混沌的心灵带来一缕光芒。自省,能将我们内心思想里面的浅薄、浮躁、消沉、诡诈、自满、狂傲、自私等污垢清洗刷除,让良知苏醒。只有发现并承认自己的过失,才能进一步纠正过失。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亲手拿刀切除自己身上的毒瘤,不仅需要勇气,还要一颗坦诚的心去面对,这是大智大勇的表现。自省,不是一次、两次的尝试,而是毕生的功课,只有不断的自省才是格物穷理的过程。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他反复自省、格物穷理的结果。

篇9: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曾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传习录》

这一段给我的启示,人必须要修身,修身之后要有自知之明。就是你要清楚自己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跟自己的能力有关,跟社会环境也有关。修身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不是别人说我们能干什么,是我们自己清楚自己能不能干。能干,怎么干?不能干,需要补什么?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不能别人一捧自己就飘飘然。冒然到一个岗位上,对自己、对企业、对别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干不好会让自己的名声变臭,到时候想挽救可就难了。儒家讲明哲保身,如果自己有能力,但是环境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说环境不适合去干这个职位,那你就要选择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也就关系到我们怎么对待生活,曾点对待生活的方式,孔子是认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修身的程度。脱离于生活的修行不是儒家修身方式,不管你是官场得意,还是职场失意,生活每天都在继续。要保有像曾点那样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我觉得曾点就应该是达到了喜乐平和的状态。拿得起需要本事,放得下需要心胸。

篇10: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传习录》

三种志向,三种人生态度。王阳明解读的不是谁对谁错,是前三个弟子在立志向的时候,有“意必固我”跟着,只有曾点在立志向的时候是没有“意必固我”的。我以前在给自己立志向的时候都是想当然,认为自己肯定能达到。自己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像孔子那三个弟子一样,虽然说还在跟孔子学习,但本身实际上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

孔子认为他们可以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孔子没有批评他们。曾点的境界就更高一点,没有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而是从自身的心境出发。自己现在也没有达到曾点的境界,还是想很多世俗的东西,都是跟物质利益有关。进入师门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会问到他们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谈愿景的时候,不知不觉也会犯“意必固我”的毛病。比方会有人说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也会有人说我必须要成为一个慈善家,而且越说越觉得自己的事是真的,这样就跑偏了。

上一篇:德衡律所制度下一篇:2020年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议领导讲话稿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读书班领导讲话稿合编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