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观潮赏析

2024-05-04

七绝·观潮赏析(通用15篇)

篇1:七绝·观潮赏析

原文:

七绝·观潮

[近现代]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钱塘江的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溅起的浪花拍赞向钓鱼台。

到处人山人海,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注释

雪花:浪花。

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

人山纷赞:聚集观潮的人很多,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阵。

容阔:指江潮像千军万马排列成的阵容,非常壮阔。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借喻雄师劲旅。

赏析:

诗人写的这首《七绝·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诗人眼中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诗人紧扣题目“观潮”中之“观”字,具体描绘钱塘江潮涌的气势:“千里”指水域之宽;“滚滚来”指波浪之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千里”,写波涛水域的面积;“滚滚来”,写波涛的速度和气势。实现了多角度、多侧面地壮写涌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钱塘江的人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江身小,涨潮时,海水从宽达百余里的江口涌入,却受到江身小的狭窄的江岸挤压,形成涌潮。而后面的涌潮又与前面的涌潮互相撞击,后浪推,前浪阻,浪峰壁立,江面奇观。浪潮高达三五米,落差可达八九米,惊心动魄,势极雄豪。“千里波涛滚滚来”恰好写出了钱塘江特殊地形的潮涌。“雪花”这里指浪涛,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词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钓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雪花飞向钓鱼台”,指后推前阻形成的浪涛飞向钓鱼台,写尽涌潮的磅礴气势,沿江而上,不可阻挡。清代诗人曹溶的《满江红·钱塘观潮》,曾有“乱涛穿到严滩歇”的诗句,意同“雪花飞向钓鱼台”一样。

诗法常常讲起承转合,本诗到了第三句,笔锋也突然一转。前面都在写潮,现在忽而开始写起看潮的人。不写看潮人之多,不能突出钱江潮景作为名胜的地位。“人山纷赞阵容阔”,“人山”二字让人联想到人头攒动,争相引颈观看的境况,意思接近“满郭人争江上望”。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写潮水引人交口称赞,化难以描绘的美景为可以想见的众人反应,也是诗中写景的常见手法。

最后一句“铁马从容杀敌回”,重新又写到了潮水的景象。诗中说的是“杀敌回”,十分贴切地写出了本来一路奔流至大海的钱塘江水忽然间自大海重新涌回的景况。这里依然是比喻,然而比起第二句的“雪花飞向钓鱼台”又截然不同。倘若说第二句里的“雪花”意象尚留有些许温情,到了这一句,又是“铁马”,又是“杀敌”,其中蕴含的杀伐之气咄咄逼人。“雪花”是喻潮水的形,而到了这最末一句则是从气势上设喻。因为气势本是难以捉摸的,用“铁马从容杀敌回”来把它具体化,真可谓抓住要害。

在描写钱塘潮的时候,前人常用战鼓作比喻,而战鼓是出战时的.新号,所谓击鼓出阵,鸣金收兵。但在毛泽东的笔下,钱塘江的气势不是初上战场,杀气腾腾——倘若是那样,就不免失之肤浅——而是“从容”。此句就胜在从容,此诗也胜在从容。杀敌回,故而能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一切已尽在掌握之中。这种从容,比起战场上硬碰硬的正面交锋更为可畏。

这首诗还妙在陈述与喻笔交替出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千里波涛滚滚来”是实,“雪花飞向钓鱼台”是虚,到了“人山纷赞阵容阔”是实,“铁马从容杀敌回”又是虚笔。这种交错的写法使得潮景的壮美在诗中一点也不嫌单调。短短一首绝句里,虚实交替出现,又浑然天成,毫无斧凿痕迹。

篇2:七绝·观潮赏析

毛泽东〔近现代〕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赏析

诗人转的这首《七绝·观潮》的,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转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转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愉音,当然这个愉音(即是诗人)胸的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诗人眼的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诗人紧扣题目“观潮”的之“观”字,具体描绘钱塘江潮涌的气势:“千里”指水域之宽;“滚滚来”指波浪之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气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千里”,转波涛水域的面积;“滚滚来”,转波涛的速度和气势。实现了多角度、多侧面地壮转涌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钱塘江的人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江身小,涨潮时,海水从宽达百余里的江口涌入,却受到江身小的狭窄的江岸挤压,形成涌潮。而后面的涌潮又与前面的涌潮#相撞击,后浪推,前浪阻,浪峰壁立,江面奇观。浪潮高达三五米,落差可达八九米,惊心动魄,势极雄豪。“千里波涛滚滚来”恰好转出了钱塘江特殊地形的潮涌。“雪花”这里指浪涛,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有词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钓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的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雪花飞向钓鱼台”,指后推前阻形成的浪涛飞向钓鱼台,转尽涌潮的磅礴气势,沿江而上,不可阻挡。气代诗人曹溶的《满江红·钱塘观潮》,曾有“乱涛穿到严滩歇”的诗句,意同“雪花飞向钓鱼台”一样。

诗法常常讲起承转合,本诗到了第三句,笔锋也突然一转。前面都在转潮,现在忽而开始转起看潮的人。不转看潮人之多,不能突出钱江潮景作为名胜的地位。“人山纷赞阵容阔”,“人山”二字让人联想到人头攒动,争相引颈观看的境况,意思接近“满郭人争江上望”。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转潮水引人交口称赞,化难以描绘的美景为可以想见的众人反应,也是诗的转景的常见手法。

最后一句“铁马从容杀敌回”,重新又转到了潮水的景象。诗的说的是“杀敌回”,十分贴切地转出了本来一路奔流至大海的钱塘江水忽然间自大海重新涌回的景况。这里依然是比喻,然而比起第二句的“雪花飞向钓鱼台”又截然不同。倘若说第二句里的“雪花”意象尚留有些许温情,到了这一句,又是“铁马”,又是“杀敌”,其的蕴含的杀伐之气咄咄逼人。“雪花”是喻潮水的形,而到了这最末一句则是从气势上设喻。因为气势本是难以捉摸的,用“铁马从容杀敌回”来把它具体化,真可谓抓住要害。

在描转钱塘潮的时候,前人常用战鼓作比喻,而战鼓是出战时的新号,所谓击鼓出阵,鸣金收兵。但在毛泽东的笔下,钱塘江的气势不是初上战场,杀气腾腾——倘若是那样,就不免失之肤浅——而是“从容”。此句就胜在从容,此诗也胜在从容。杀敌回,故而能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一切已尽在掌握之的。这种从容,比起战场上硬碰硬的正面交锋更为可畏。

篇3:宋诗赏析北陂杏花(七绝)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2) 。

纵 (3) 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 (4) 碾 (niǎn) 成尘。

绝胜南陌 (4) 碾 (niǎn) 成尘。

一池春水边, 一树树杏花盛开, 娇艳的繁花和水中花影各占春光。即使被春风吹落像雪花飞飘, 也远远胜过落在路边被碾成灰尘。

【注释】 (1) 陂:读bēi。 (2) 妖娆 (yāo ráo) :娇艳美丽。各占春:指杏花和杏花映在水中的影子都非常娇艳美丽。 (3) 纵:即使。 (4) 绝胜:绝对胜过。南陌:南面的路。

篇4:李商隐七绝《为有》赏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首七言绝句用开头两个字作为题目,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样的诗其实也是一种无题诗。李商隐一生创作了许多这样的诗歌,比如《锦瑟》,开头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七律《一片》开头一句“一片非烟隔九枝”,七绝《日日》开头一句是“日日春光斗日光”,七绝《瑶池》开头一句是“瑶池阿母倚窗开”,再如《昨日》一诗开头一句是“昨日紫姑神去也”,《二月》一诗开头是“二月二日江上行”,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

这首七绝《为有》的头两句,写一位闺中少妇害怕春宵来临的现象。在“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中,“为”,因为的意思。“云屏”,指用云母石做的屏风,是一种华贵的装饰品,这里指闺房陈设的富丽。“无限娇”指屏风后面的佳人,也就是那位娇美无比的少妇。“凤城”,即丹凤城,借指京师。这里有一个典故,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有一次在城中吹箫,引来一只凤凰落在城墙上,从此以后,言京师常以凤城相称。“怕春宵”是指害怕春宵夜短。“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这两句大意是说:在华贵的云母屏风的障掩映衬之下,那位少妇显得格外姣美。京城的寒冬已经过尽,但她却害怕起短促的春宵来了。本来人们经受了一冬严寒的侵袭,好不容易熬到冬去春来、风暖花开,高兴还来不及,而这位少妇,为什么倒害怕起春宵来了呢?“凤城寒尽怕春宵”, 作者在这里着一“怕”字,让读者感到蹊跷。是啊,对一个闺中少妇来说,当春风送暖、气候宜人之时,正好是她同丈夫两情缱绻缠绵之际,然而她竟凭空产生了一种怕的心理,怎么不使人疑窦顿生呢?从而造成一种悬念,促使读者急切阅读下文,以便尽快弄個明白。

诗的三、四两句,作者直接说出了少妇“怕春宵”的原因:“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无端”就是不料、没想到。“金龟”,指朝服上用金线所绣的龟形图案。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天授元年,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金龟婿”就是说丈夫是三品大官,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香衾”,就是香暖的被子。原来,这位少妇是嫁了一个身穿金龟服饰的三品大官,每天天刚亮,丈夫就要辜负温暖的被窝而去早朝,只留下她一个冷冷清清的独守空闺,这滋味太令她难受了,难怪她要“怕春宵”了。

这首诗以一“因”一“果”把四句诗紧紧地粘连在一起,而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倒叙手法,又增加了诗意的表达效果。

七绝《为有》这首诗虽然很短,但写得一波三折,扑朔迷离,曲尽其妙,意境幽深。诗的首句“为有云屏无限娇”所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华丽的精美的房屋和艳丽迷人的佳人,按照一般的常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佳人一定会在春光明媚、春景宜人、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好好地享受大自然所赐予人们的一切恩惠。她也许会走出闺门去游玩,也许会去赏花、荡秋千,也许会去放风筝……总之,她是应该像常人一样感谢春天才符合情理。然而,诗在这里却来了个大转弯,“凤城寒尽怕春宵”,对于严寒冬天的过去,温暖春天的到来,她却害怕起来了。接下来的第三句,诗人再来一次大的转折,“无端嫁得金龟婿”一句,咋看起来,又让人一时想不通和无法接受。作为妻子,谁不愿意自己的丈夫有显赫的地位呢?在封建社会里,祈盼丈夫高官厚禄是大多数妇女梦寐以求的夙愿,诗中的女主人公自然也不例外。她的这位“金龟婿”,也许不仅是一个三品以上的大官,有着显赫的地位,甚至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才子也说不定。他们一个佳人,一个才子,不是一对非常难得的伉俪吗?然而,这“无端”二字,又令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诗人在这里又给我们设置了一道雾障。诗写到这里,给人仿佛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直到我们接着读了下面的“辜负香衾事早朝”这最后一句,才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笼罩在脑海里的层层迷雾才烟消云散。

在这首《为有》诗里,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力渲染和描绘闺房的富丽堂皇和女主人的娇媚美艳,然而,笔锋一转,巧妙地设置出一个个不符合人情事理的、使人难以置信的疑团,仿佛带领读者走进了浓雾弥漫的深山幽谷之中。就在读者感到迷茫和不解的时候,作者才让读者走出迷阵。这样写来,整首诗便显得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从而达到了“文如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

李商隐的这首七绝《为有》,看起来是咏闺房怨情的作品,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用意相近。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起来,又觉得不像,他在表面写闺怨的幌子下,似乎另有所指。李商隐的诗歌,一向是含蓄朦胧、秾丽细密、意蕴深邃,让人费解的,真可谓达到了“晦涩和浓得化不开”的程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令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首绝句《为有》也是这样,它所具有的悠远而深刻的意蕴,也很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细细品味。若仅仅理解为少妇贪欢而舍不得丈夫离开被窝,因此而怨恨早朝,并由怨恨早朝而怨恨丈夫官位之高和爵位之显,就未免失之于表象和肤浅,也辜负了诗人的良苦用心。因为如果那样理解,那无限娇美的佳人也就显得表里不一了,必然破坏了她的那种美丽形象,因为她总还不至于糊涂到连儿女私情和社稷大事孰轻孰重都分不清的程度吧?所以“辜负香衾事早朝”一定还另有缘由,也就是说这首《为有》诗一定还另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篇5:七绝·观潮赏析

七绝,七绝梁羽生,七绝的意思,七绝赏析 -诗词大全

七绝

作者:梁羽生  朝代:当代  体裁:七绝   弹剑狂歌过蓟州,空抛红豆意悠悠。

高山流水人何在,侠骨柔肠总惹愁。

篇6:七绝·观潮赏析

七绝 铁镜心,七绝 铁镜心梁羽生,七绝 铁镜心的意思,七绝 铁镜心赏析 -诗词大全

七绝 铁镜心

作者:梁羽生  朝代:当代  体裁:七绝   却似移舟上碧滩,一滩经过一滩难!

酷怜剑气消磨尽,飞瀑流泉日影寒!

篇7:七绝·观潮赏析

七绝 袁冠南

作者:金庸朝代:当代体裁:七绝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篇8:七绝·观潮赏析

【实录】

(正在学习“潮水汹涌而来时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读得干巴巴的, 没什么感觉)

师:你是第一个读, 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 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 (该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 (面对读得好的同学)

生:读得很有感情, 我们听着就好像自己站在钱塘江边亲眼看到了潮水由远而近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眼睛看着读得好的同学)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了课文里, 我读着, 心里想象着潮水翻滚着飞奔而来的样子, 可能心进去了, 也就读得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 让我们大家也学习带着想象再去读读这段吧。

(学生十分投入地朗读)

师: (观察, 指一名女生读) 你来读。 (该女生读得摇头晃脑)

师: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 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 读得很流利, 读的就像课文里写的一样。

师:看来, 想象朗读、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 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同学们再来试试吧。

【赏析】

在此教学片段中, 马老师在朗读上有三点处理得很是特别, 从而使朗读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亮点一:宽容之心。

学生站起来朗读, 读砸了, 读错了, 不仅不会受到批评, 还能得到老师别样的鼓励与奖励:“你是第一个读, 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 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这样, 通过另一位同学的引领以及同学们对读得好的评价, 没读好的同学已从他人那儿学会了怎样把文章读得更好。马老师这种不露痕迹的指导, 没有批评, 没的打击, 心胸是如此坦荡:能容人之短, 用人之长, 以情待人, 助人成功。这, 如同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田, 让学生收获着知识, 收获着快乐!

亮点二:有效评价。

马老师不光对学生有宽容之心, 给学生以期待, 还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 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通过这样的引导朗读评价, 不仅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 同时还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评价反映出来了。这不仅可以使被评价的学生有所收获, 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启发, 知道自己该怎么读。这很自然地形成了有效而有意义的评价。

亮点三:润物无声。

同样, 还是马老师不露痕迹的引导:“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再结合自身的感悟、体会, 从而悟出读书的方法———把心放进课文中去读, 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 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这一方法, 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没有一丝的灌输, 没有填鸭式的说教, 也没有兜圈子似的套路, 整个对方法的感悟过程是那么“润物无声”, 如春雨, 在不经意间悄然落下。

马老师这种读的训练, 把朗读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观潮》中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 能闻其声、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里。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 又帮助学生领会了作者的语言表达。

篇9:七绝·贾谊原文及赏析

原文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译文

贾生的才情在当时无人能相提并论,他以极其哀伤悲痛的心情写下吊屈原的千古文章。

梁王坠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哪里用得着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

注释

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整首诗两联四句。有五言、七言之分,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贾生:指贾谊(公元前2—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初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想任其为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靖王吴著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33岁抑郁而亡。

才调:指才气、才能。无伦:无与伦比,即无人能相提并论。

哭泣情怀:指贾谊《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怀:犹言心境,心情。吊屈文: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作《吊屈原赋》,“因以自喻”。

梁王堕马:梁王指汉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刘胜(一作刘揖)。堕马事发生于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夏六月。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因梁怀王刘胜堕马死去哀伤而死不值得,并深为惋惜。

何用:何必,不用。

赏析

这首诗与《七律·咏贾谊》是姊妹篇。首句写贾谊杰出的才华“世无伦”,次句猛转写贾谊遭贬,三四句写对贾谊的死不以为然,表达对贾谊因自责和哀伤而死表示了无限的痛惜之情。诗题直用人名,不曰“咏”,不曰“叹”,不曰“悼”,纯以中性形态出之,此为“藏锋”之法。情在诗中,不假诗题以张扬。

“贾生才调世无伦”开门见山,高度赞扬了贾谊杰出的才华,并下了一个“世无伦”的定位。在这里作者化用了李商隐《贾生》中的“贾生才调更无伦”成句,只改动一字,易“更”为“世”,就使境界拓宽了许多,“更”为比较说法,“世”为历史品评,议论入诗,一言九鼎,更加实在地肯定了贾谊无与伦比的才华。

“哭泣情怀吊屈文”猛转为贾谊遭贬,概写贾谊被贬至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曾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过《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了愤世伤时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一句诗,追怀两个历史人物。贾谊被贬,与屈原被逐,势不同而运同。贾谊吊屈原,这叫同命相怜。故《汉书·贾谊传》亦说:“追伤之,因以自谕”。毛泽东注意到这一点,将二人并写并论,是体认到历史的不公正性和正人君子的命运多舛。

“梁王堕马寻常事”作者平静讲述梁王堕马而死不是稀奇的事情。汉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很看重他的才学及品德,任命他为梁怀王刘胜的太傅。后来梁王堕马而死,这是一次意外事故,贾谊有责,仅为护理不周。文帝不责,贾谊自责,或性格中“认真”的成分太重,或律己的“压力”太大,一遇变故,万念成灰。这是贾谊深受儒家“忠恕仁义”思想影响,实践其舍生取忠取义的愚忠信条。本来梁王坠马而死不是什么特别不得了的事情,竟然令贾谊哀伤致死。

“何用哀伤付一生”笔锋一转,又回到贾谊身上,惜贾谊宏才不用,惜贾谊因“寻常事”而死,归结为惜人才。“付一生”与“寻常事”对照鲜明而强烈,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才华绝世的贾谊因“梁王堕马”而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才调世无伦”的贾生竟然因此哀伤而死,实在令人难以接受。结尾一句有诗意未尽之效,留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余地。同时也是作者发动“反右”的一种“自我坦白”。

全篇以议论为主,也夹杂着作者似赞似怜,亦颂亦讽,既赏爱又痛惜的复杂而含蓄的情感,作者的这种相反相成的情感是对贾谊才华与命运之反差的悲叹。贾谊的《治安策》对历史与现实作了深入透辟的分析,提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抗击匈奴等重要的举措,而文章的开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既透露了贾谊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情怀,却也显示了其性格的柔弱、脆弱,这既成就了贾谊,也伤害了贾谊,是其性格的悲剧,也是其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赞赏,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时对贾谊那种自伤、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评。语言明白流畅,化用前人诗句,洒脱自如,韵味深长。

创作背景

篇10:徐渭的七绝诗词《墨葡萄图》赏析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赏析】

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仕途失意。曾蓄意自杀,击破自己头颅,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如此自我摧残,他的精神状态已近疯狂,最后终因失手打死继室而下狱。出狱后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七十三而卒。因此,《墨葡萄图》上的这首题诗,正是徐渭满腹才情却不得施展,身世坎坷历经劫难,心中愤懑不平而发的悲鸣!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两句,先画出一位狂放不羁、怅然落魄的文人形象。如今,他经历了半世的坎坷与磨难,已然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然而,他的倔强性格并没有因此而消减,他反而变得更加狂放——“独立书斋啸晚风。”这两句下笔很轻,看似轻描淡写,却隐含了作者悲凉凄切的情感。特别是一个“啸”字,极写其恃才傲物的狂傲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晚年生活的孤独无助。“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两句,进一步发出了对世道不公,有志不得伸展的感叹。

扩展阅读:文学成就

徐渭的文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艺术上绝不依傍他人,喜好独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爱好。

明代的诗坛,由于前七子与后七子的提倡,出现了一股拟古的风潮。这种拟古的风气,在一定意义上有碍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徐渭对此深致不满,并作了尖锐的批评。他说:“鸟学人言,本性还是鸟;写诗如果一意模拟前人,学得再像,也不过是鸟学人言而已,毫无真实的价值。”徐渭自己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风格略近李贺,问学盛唐,并杂取南朝,出入宋元,而终不失其为自我。这个倾向为稍后主张抒发性灵的公安派所继承,对改变晚明诗风具有重要意义。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对徐渭的诗有一段精彩的评述:“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其所见山奔海立。如寡妇之夜泣,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愤。”

徐渭的散文,以《自为墓志铭》一篇最为出色。此外,许多尺牍也很有特色,泼辣机智,幽默多趣,文风远启金圣叹一流。但总的来说,徐渭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诗歌。

扩展阅读:历代评价

汤显祖:此牛有千人之力。

陶望龄: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袁宏道:①(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徐)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王宠)、文征仲(文征明)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②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③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徐文长传》)

梅国桢:文长病奇于文,人奇于时,诗奇于字,字奇于画,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

查继佐:①渭貌修伟,音朗然如鹤唳,常中夜呼啸,忽群鹤应之。②水田月诚所谓鬼才也。不得志于时,事事求死,以为造化无生渭处,而渭卒生。渭画一物生动,书亦遒出,不饱荒粒。诗自为格,喜不拾七子之余。

黄宗羲:岂知文章有定价,未及百年见真伪。光芒夜半惊鬼神,即无中郎岂肯坠?(《青藤歌》)

张廷玉:归有光颇后出,以司马、欧阳自命,力排李、何、王、李,而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钟惺之属,亦各争鸣一时,于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

齐白石: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大涤子(石涛)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

★ 《墨萱图》诗歌赏析

★ 闸上 其二,闸上 其二王冕,闸上 其二的意思,闸上 其二赏析

★ 素梅 其二,素梅 其二王冕,素梅 其二的意思,素梅 其二赏析

★ 其二,其二柳永,其二的意思,其二赏析

★ 咏史·其二原文及赏析

★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赏析

★ 《行路难其二》翻译赏析

★ 从军行其二,从军行其二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意思,从军行其二赏析

★ 移居·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1:七绝·观潮赏析

作品原文

七绝·莫干山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作品注释

①莫干山: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北,为浙北避暑、休养胜地。相传春秋时吴国在此铸“莫邪”、“干将”二剑,故名。

②七人房:指诗人使用的可坐七人的汽车。

③峰峦:大小尖利的山。峰:大而尖的山。峦:小而坚的山。

④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不甚分明。莽:空旷无际。苍:青绿色。

⑤四十八盘:泛指莫干山山间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

⑥钱塘:现杭州市的旧县名。

作品译文

翻身跃入有七个座位的卧车,回头却见群峰隐入苍茫之中。

刚经过莫干山的盘旋公路,车速飞驰又到了杭州。

创作背景

《七绝·莫干山》是毛泽东于1955年所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外交事业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各项事业都按照计划顺序发展的阶段,毛泽东的心情很是舒畅,1955年夏秋之际,他来到杭州休息,游历了杭州附近著名的一些山水名胜,此诗即写景抒怀游历莫干山的`感怀,也由此来纪念长征英雄。此诗和《看山》《五云山》都是写于同一时期。作者游历杭州,驱车回程途中,余兴未尽,乃再口占一绝,抒发轻松愉快的心情。

作品鉴赏

全诗一二句叙写作者乘车在下山的路中穿行,回头看抛在身后的峰峦已入莽苍。三四句写诗人还沉浸在对莫干山盘旋陡峭的山势的回味之中时,回程的路不知不觉地走完了。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这是写毛泽东乘车归途回望莫干山。翻身跳进汽车里,回头看大大小小的山峰,已隐人到迷茫不清的草色中。诗人和随同人员,由莫干山的主峰塔山下来,很快地上了汽车,这时汽车已经发动。“翻身复进”即转身跃入,表现了乘车人动作敏捷,状写了上车的动作快而有力,说明心情欢愉,游兴未尽,不但体力未减,而且有所增强。杜甫《哀江头》有:“翻身向天仰射去,一笑正坠双飞翼。”毛泽东将手稿中的“复入”改为“复进”,避免与下旬中的“入”字重复。诗人将可坐七人的轿车称为“七人房”,通俗而幽默。“翻身复进七人房”一句,揭示了诗人动作轻快、心情欢愉的情状。“回首峰峦入莽苍”,轿车急驰,回头看时,莫干山的峰峦已进入苍茫的野色之中,越来越辨认不清了,形象而真切。从乘车下山,到“回首峰峦入莽苍”,对时空转换与行车速度,诗人只用“回首”二字,刻画出对名山胜境未了的兴致。诗人用“峰峦”来代指莫于山,很恰当。“莽苍”,古人多用于迷濛不清、空旷无际的田野之色,诗人用于山色也很贴切。因为那里“百道泉源飞瀑布”,青竹野树翠无边,云生雾绕,远远望去,只能是迷茫一片,同广阔无边的田野浑然一体。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更是长距离的空间转换,四十八道盘旋山路才走过,风驰般的汽车已经到达了杭州。“四十八盘才走过”是说离开莫干山的时间不长,好像才走过似的,有力地衬托了汽车行驶之快。“风驰又已到钱塘”,用“风驰”来写车速,当然也是比喻,用“又已到钱塘”这一完成时的动作,写出汽车之快。“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这两句是刚离开一个地方又到了另一个地方,不仅表明地理位置的转换,也显示时间的快速和诗人的心情舒畅。从莫干山到杭州,本有百里之遥,但诗人却有风驰电掣的快速之感,这是诗人借助这种时空的急遽变化,抒发自己的欣喜之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中的“回首峰峦入莽苍”,写得十分清新自然、闲适飘逸。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风格轻快。体现在归途人的心情与动作的轻快上,上汽车的动作“翻身跃入”,体轻敏捷,干净利落,“跃”字传神,显得老当益壮,非常活跃。在回首山色时,看到的是“入莽苍”,反衬出汽车远离莫干山以及行驶之快,一个“又”字,更加突出车速之快,又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轻快。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走过“千里”之程,诗人完全沉浸在轻松快乐之中,显得轻舟的神速。两者都体现了一个“快”字,表现的是一个“松”的心境,所不同的是,一个在陆上,一个在水上;一个坐车,一个乘船;一个“回首”,一个“旁观”。

全诗即景抒情,诗句轻快,语言明白如话,诗趣意兴盎然。

作品点评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易孟醇《毛泽东诗词笺析》:“这首小诗是伟人的生活剪影,记下了他在日理万机之外的潇洒情趣。”

作者简介

篇12:七绝·观潮赏析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赏析】

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天。这首七绝描写的就是石邑山一带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

“浮云不共此山齐”句,是仰望所见,刻画石邑山直插云天的气势;“山霭苍苍望转迷”句,则是写远眺所见情景,作者以山间云雾来衬托山峦之高耸连绵之状。“望转迷”三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变化莫测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个“迷”字,暗示夜暮来临,点出诗题中的“宿”字。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两句尤为奇崛,是全诗最为精妙传神之笔。诗人于拂晓时分踏上旅程,透过茂密的枝叶遥望天际,看到明月仿佛飞到了参天大树的枝叶中去了;诗人沿着山径前行,随着峰回路转,视角不断变换,看到银河被群峰遮蔽。这两句描写的是山行所见,当脱胎自陈子昂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诗句。但陈诗所写的画面是静止的,而韩诗的画境却是带有动感的。“暂飞高树里”,下笔看似随意,实则经过锻炼。“暂”字,表明明月是暂时隐于高树中的,随着山路的变换,它还会跃出树丛;“飞”字,动感极强,为画面增添不少情趣。“秋河隔在数峰西”则是山路曲折所致。一个“隔”字,写出了秋河原本出现在峰头,此刻被山峰“隔”断遮掩,暗示出诗人行进中角度的变化。一个“数”字表明了峰连嶂叠的山况。如果说首句侧重写山峰“峻峭插天”的气势,属于纵向的高度,那么,此句的“数峰”则道出其“群峰错列”的态势,属于横向的广度。

扩展阅读:韩翃的人物简介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姬人柳氏,曾为番将沙吒利所夺,后仍归韩。德宗时为中书舍人。

在大历十才子里,韩翃和李益也许是最的两个。这并非是由于他们的文学造诣,而因为他俩都是传奇里的有名角色。见《太平广记》卷肆捌伍许尧佐《柳氏传》。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韩翃诗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这类作品在唐代其他名家诗集里所占的比例似乎都没有像他的诗集里那么大。韩翃善于轻巧而具体地预祝旅途顺利,说得古代舟车仿佛具有现代交通工具的速度。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继辟幕府。建中初,以诗受知德宗,得到德宗的赏识,被授予驾部郎中、知制诰等官爵,最后官至中书舍人。韩翃与钱起、卢纶等人号称大历十才子。他作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野珍之。

扩展阅读:韩翃的主要作品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

《寄裴郓州》

《梁城赠一二同幕》

《河上寄故人》

《寄柳氏》

《同题仙游观》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寒食》

篇13:观潮原文赏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古诗简介

《酒泉子·长忆观潮》是宋代词人潘阆的词作。此词上片回忆观潮,表现了钱塘江的宏伟壮观;下片回忆弄潮,表现人定胜天的奇迹。全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以及弄潮儿的英勇无畏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翻译/译文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

①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②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③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④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⑥向:朝着,面对

⑦红旗:红色的旗帜。

⑧觉:睡醒。

⑨尚:还(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篇14:《观潮》全文赏析

“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

“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

风景和风俗相融。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篇15:《观潮》阅读训练及内容赏析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骑马

C.随波而逝 逝: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 溢:满,充满

5.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7.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2分)

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2分)

【答案】

4.B

解析:“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jì。 “乘”是骑、坐的意思。

5.D

解析:A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第一个“为”被;第二个“为”介词,替,给。D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

6.C

解析:C答案错在“直接表现了”,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是从间接或是侧面描写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上一篇:1风筝导学案下一篇:直言敢谏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