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教案

2024-04-14

1、观潮教案(通用5篇)

篇1:1、观潮教案

1观潮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3、4自然段。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课时。

一、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观潮(cháo)称为(chēnɡ)笼罩(lǒnɡ zhào)盐官(yán)蒙蒙(ménɡ)薄雾(báo)昂首(ánɡ)沸腾(fèi)横贯(ɡuàn)依旧(jiù)恢复(huī)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响。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景。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1)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呢?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

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昂首东望]

2.老师总结: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潮的诗句。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两段,思考问题。(老师范读)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3)第3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板书: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板书:一条白线]

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板书:人群沸腾]

老师总结: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板书:声、形、情]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1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学生默读思考。(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水墙?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 [板书:山崩地裂]

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1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潮去时总的特点。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4)小结:这一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篇2:1、观潮教案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观潮》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走月亮》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哥》全诗写出了花牛的四种形态;《繁星》描写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中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习《观潮》一文,要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潮壮丽景观的句子,反这复朗读,与画面相结合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走月亮》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边读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的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学习《现代诗二首》时,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写景抒发淡淡的离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以及“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2)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自然景观的奇特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通过交流,感受身边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自己推荐的地方和推荐理由。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学过大量的写景文章,知道一些写景的常用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定点观察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写景

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所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法建议】

1.通过初读-研读-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景观之奇、之雄、之美。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轻声读、自由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象。

3.通过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4.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身边的美景。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5.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观潮

2.走月亮

3.现代诗二首

4.繁星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习作

推荐一个好地方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合计

1观潮(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读写“奇观、农历、据说、大堤、宽阔、笼罩、人山人海、闷雷、顿时、逐渐、形成、犹如、齐头并进、飞奔、山崩地裂、余波、依旧”等词语,摘抄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优美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4.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5.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素材的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观。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

(课文朗读音视频、笔顺动态演示、互动认字)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古诗导入《望江台》。

教师口述: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些诗句都使我们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1.观潮。

指导“潮”书写。读课题。)

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请同学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钱塘江大潮。

展示图片: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

教师提示: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二、背景介绍

(1)

(2)

(3)

1.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2.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3.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4.学生观看《资料袋》,进一步了解钱塘潮的形成。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盐官镇、屹立、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观潮、据说、据说、大堤、宽阔、笼罩、闷雷滚动、逐渐、形成、犹如

(重点指导生字: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注意是后鼻音的字;

堤:读“dī”,不要读成“tí”

(4)

(5)

(6-17)

(7)(8)

(9-15)

沸:读“fèi”,不要读半边,读“fó”;

笼:在本课读“lǒng”,不能读成“lòng”

阔:三拼音节的字,不要把中间的介母丢掉了;

浩:不要只读半边,读成“gào”;)

昂:“昂”和“昴”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①水天相接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贯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天下奇观

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

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横卧

“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山崩地裂

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②浩浩荡荡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若隐若现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人声鼎沸

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风号浪吼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按照“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18)

(16)

(17)

(18)

(19)

(2)梳理课文思路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练填空:

课文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头过后)。

(3)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据、堤、盼、滚、犹”都属于“左窄右宽”;“罩、崩、震、笼、余”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小下大;“阔、逐”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顿”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潮、渐”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罩、震”和左右结构的字“滚”,学生练写。

罩: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上边的四字底要写的扁一些。

滚:右边部分笔画较多,左后一笔是捺,撇捺要舒展。

震:上扁下长,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左边的撇要长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20)

(21-35)

(36)

(37)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带领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重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重点)

4.体会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美。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思考: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潮来之前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板书:天下奇观)

感悟“观”的不同含义。

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

(3)

(4)

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3.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小结: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此时,观潮的人场面是什么样的?(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从“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二)潮来时

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5)

(5)

(6)

(7)

(12)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你理解“人声鼎沸”吗?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教师引导:开运动会时;大型集会时;六一活动等)

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13)

(14)(15)

(16)

(17)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形象的说明了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方法指导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想象。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时,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来理解。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先找到描写大潮变化的关键词,然后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把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还原成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

抓出重点词句,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抓重点词句还可以帮助学生们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4.引入文字资料。

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

(19)

(15)

(20)

(21)

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小结:作者是由远及近的观察,按时间的推移和位置变化来描写的。

潮过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三)潮来后

1.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2.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江面何时才平息?(好久)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恢复平静)

(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四)指导背诵。

1.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

(22)

(19)

(20)

名板书)

3.注意划线的部分及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五、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又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读到“天下奇观”,我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

七、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名胜、景色,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4)

(28)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学字词,自己划分段落,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学活动中,效果不错。

2.我还充分重视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

3.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尤其钱塘江大潮的类文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非常积极。

不足之处:

我运用视频播放的方法讲学生代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对钱塘江大潮的自我感悟的表达,只是学生过于沉浸于视频中,不容易尽快进入后边的教学环节。

篇3:《观潮》教案1

一、教材和学情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

/ 5 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 5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 5 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 5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篇4:《观潮》微型课教案1

学校: 朱亭小学 教师:黄明

科目:语文 时间:2015年2月7日 课题名称:《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上节课,我们通过视频,观看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还记得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体会钱塘江的壮观,一起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特景象。

二、研读课文,体会壮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把这壮观的景象描绘出来的。课文在第一自然段点明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

A、潮来前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钱塘江潮到来之前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把句子找出来。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3、交流(江面平静,薄雾笼罩)

B、潮来时

1、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想语句所描写的画面,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它的理由。

2、交流感悟(这两段基本都是描写大潮的句子。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旁边的同学听一下,并互相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老师最喜欢的一句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颜色、形态、声音都讲到了,非常形象、精彩。)

3、从这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4、这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说出表达这个意思的四字成语。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们能表演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吗? b.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5、齐读课文,把气势和变化读出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C、潮过后

大潮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神奇壮观,人们还来不及细细体会,它却又匆匆离去了,但走的时候还是风号浪吼。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大潮的余威。

三、小结

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颜色。既正面描写了钱塘江潮,又写了观潮人的反应。充分表现了钱塘潮的奇妙,大家为它所吸引。

四、作业:

结合自己搜集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材料,编一段导游词。

五、板书

篇5:1、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湖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教学准备:

1、搜集反应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设计:

1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观潮

盐官镇

笼罩

蒙蒙

薄雾

屹立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沸腾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依旧

恢复

风平浪静

齐头并进

3.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薄

4.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5.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写在课本上)

若隐若现

人声鼎沸 沸腾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6.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7.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按照()、()、()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2)在文中画出你认为描写生动具体的句子并一边做标注写一些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8.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钱塘江大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大潮,引出课题。

1、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将欣赏许多自然奇观。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写下一句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课件出示)。你们知道,这里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水?通过预习,你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什么了解?

2、交流各自搜集的信息。

3、引出课题“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字,意思一样吗?你能用上这两个“观”字,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今天我们就去走近它,观赏它!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不会读的多读几遍,遇到新词,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试读。

教师相机出现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笼罩(zhào)

屹(yì)立

人声鼎(dǐng)沸

山崩(bēng)地裂

恢(huī)复

“鼎”字的笔顺和笔画数 “罩”字的下半部分不要写成“桌”字 风号浪吼的“号”读“háo ”

3、请再次快速地朗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先写了什么?在写什么?最后些什么?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三、研读课文

1.回想一下潮来前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情景?(师板书:潮来前)2.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究竟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奇特景象,使人们如此焦急的等待呢?同学们赶快读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内容,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又是抓住哪些特点把潮来时这部分内容写精彩的?(板书:潮来时)

学生自读批注、感悟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谈理由、指导朗读。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最合适? 还有哪句是描写大潮声音或形态的?最经典的词语是…… 生边读边回答

3.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再细心读读课文,把这些词语按顺序重新说出来。

描写声音的有,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描写形态的顺序是,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让我们观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看大家排列得对不对?(播放视频)从这些词语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吗? 从远到近的顺序(教师板书:从远到近)

5.朗读指导: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

声音应该由小变大,语速应该越来越快。

同学们按你们所说,试着读一读,看你能不能把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读出来?学生自练。

6.指名读、挑战读,评价。7.范读想象。

(1)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不由得使也我想读,给我一次机会表现一下行吗?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着画面去听。(教师范读)

(2)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谁能把刚才在你脑海中浮现的潮来时过程说一说? 8.练习背诵

先把你印象最深的部分背一背。再想像潮来时的声音和江面的变化,试着有感情的背诵出来。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背诵的又快又好?

指名背诵

会背的同学看着画面一起背诵一遍。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书读。(师:播放图片 学生齐背)

9.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不信请大家自读欣赏潮头过后。(学生自读 师板书:潮头过后)

请“小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一下潮头过后。老师没有指导这部分内容,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好?(指名读课文)

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有不足?你试试。

三、小结

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就连潮头过后都叫人难以忘怀。作者按顺序描写、抓特点刻画、用词准确的形容,让我们犹如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时既留心了大潮的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态,既留心了大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词恰当准确,真值得我们去学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头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第二课时(综合训练)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观潮)

二、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美

1、看课件,师生齐读课文。

2、说说你的感受。

三、词语训练(小主持人主持)

1、听写词语:先花一两分钟自己识记,然后听写,互改,订正。

2、在这一课中除了这些词语,还有许多好词,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生:(积累词语)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好词好句,不仅会背诵,还要学以致用。谁能用自己试着用上学到的好词佳句说说潮来时的情景,再写下来。

四、赏读、欣赏课文佳词美句:

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写得特别精彩,读给大家听,请大家听一听、评一评。

五、作业设计:

1、写出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描写人多的四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预习设计: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涓涓细流

帘帘飞瀑

滔滔江水

皑皑雪山

人迹罕至

郁郁苍苍

2.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并写在课本上。

不容置疑

一争高下

咫尺为邻

神秘莫测 3.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说说课文是用

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的。

(2)作者从

两个方面来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景观的。画出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一下。

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1、师范读课文,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1)师指名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②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③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交流汇报

2、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3、读说结合: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学法运用,创新练习: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五、以文带文(综合训练)

快速阅读下文,思考文章讲了什么自然奇观,奇在哪里?

黄果树瀑布

去年深秋,我去了一趟贵阳,还未落稳脚,便匆匆坐上了开往黄果树瀑布的汽车。

刚下车,便隐隐听见隆隆的闷雷一般的声音震撼山谷。我快步向声响处奔去,下石阶,过溪流,声响越来越大。顺着水流很急的溪水转个急弯,我的眼前猛然一亮,只见瀑布似银河决口,从九天崩泻而下,拍石击水,发出轰然巨响,犹如万马失蹄,千军仆地,气势磅礴;喷烟吐雾处,万练倒悬,细如珠帘,粗若冰柱;飞瀑跌落处掀起轩然大波,碎玉四溅,银珠轻扬,如蒙蒙细雨,似点点飞雪。阳光射来,瀑布霎时化作一道七彩长虹……黄果树瀑布,真是大自然献给人类的惊人杰作!

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如同一首雄壮的史诗,一曲激昂高亢的交响乐,又似一股青春的激流,一腔沸腾的热血……然而,是谁给了它这雄浑奇伟的气势呢?我沿着山路攀援而上,登上山崖,来到了游客很少到过的瀑布的上方。原以为这里一定是波涛汹涌,白浪滔天,但出乎意料,这里只有一条平凡的河,宽四五十米,不太深,水中石头隐约可见,浅水处还有大一点儿的石头露出水面。河水很静,几片叶子无力地漂浮着,水面上还有绿藻,投下一颗石子也不过荡起小小的波纹。三两顽童正在河边玩耍,鸭儿在水中嬉戏,村妇在水边涮洗,一个村民正背着犁,光着脚趟水而过,完全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小景。

上一篇:游汉江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