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2024-05-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通用7篇)

篇1: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作者:李树青

浅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的论文提要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真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

李白的绝句在明清时代即被推为绝唱,这种结果是多方面因素造就的。

有个人才情、经历的影响。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

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长流夜郎。在途中被赦免。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之时,他

再次从军,无奈半道病还,逝当涂,年62岁。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穄”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不仅个人才情、经历会对诗作产生深刻影响。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也会从各个方面对诗作的产生发挥影响。盛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兴盛的时期。国力的强盛,开放的立国胸襟和开明的政策,造就了盛唐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繁荣局面。兴盛的时代,文化的多元繁盛,激起诗人们无限的诗情,汉末建安风骨及前朝文化的诗文流韵被继承并发扬光大,使盛唐诗歌达到了气骨声律、兴象风神、意境深阔的至高之境。

浅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作者:李树青

摘要

盛唐之音的顶峰毫无疑问当推李白,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更深刻地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存在。(注一)

关键词:李白;七绝;用典;音乐性

绝句有七绝、五绝之分。本文仅从李白七绝的角度探讨其诗美的成因。

一、李白七绝之美的时代背景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在从中原到塞北普遍均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李唐帝国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经由中唐走向消失。与此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因素。以杨隋和李唐为首的关中门阀取得了全国政权,使得“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了“重婚娅”(强调婚姻关系的汉魏北朝旧门阀)、“重人物”(东晋南朝门阀以风格品评标榜相尚)、“重贵戚”(入主中原的原少数民族重血缘关系)等更典型的传统势力和观念。“仕”和“婚”同成为有唐一代士人的两大重要课题,官阶爵禄在日益替代阀阅身分,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社会风尚在逐渐变化。

这与社会政治上实际力量的消长联在一起,名气极大的南朝大门阀如王、谢在齐梁既已没落;顽固的北朝大门阀势力如崔、卢,一开始在初唐就被皇室压制。以皇室为中心的关中门阀又接着被武则天所着意打击摧残。与此相映对的是非门阀士族即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更广大的知识分子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这条道路首先似乎是军功。“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初、盛唐的著名诗人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武全才、生活浪漫的巨人们相似直到玄宗时的李白,依然是“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上韩荆州书》)一副强横乱闯甚至带点无赖气的豪迈风度,仍跃然纸上,这决不是宋代以后那种文弱书生或谦谦君子。

对外是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与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胡酒”、“胡姬”、“胡帽”、“胡乐”等等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这是空前的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谓惧无

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如果说西汉是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那么唐代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的向上一环: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

二、李白七绝之美——表现内容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李白二十五岁出蜀,游历了半个中国,诗人将自我与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写什么,江山、风月、诗酒,其中都可以读出一个大写的‘我’来,读之心胸为之开阔。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歌以轻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衬托遇赦东归的轻快心情。又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末句写诗人之舟乘风破浪通过天门的令人兴奋之情:水天相接处,一轮红月涌出江心,一片风帆即向太阳驶去。

羁旅生涯多离别,自然也就成就了李白七绝的又一题材:赠别诗。

李白的赠别诗情真意切,令人动容。《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言语自然而情意真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传目送之情,令人神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慰人贬谪,充满同情。

三、李白七绝之美——用典

李白的绝句在明清时代即被推为绝唱,而清真自然、含蓄浑厚被认为是其最大特色。沈德潜《唐诗别裁》言:“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注二)但李白的七绝其实也讲究修辞技巧,尤其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借助联想,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诗歌的境界,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含量,形成了含蓄凝练、韵味深长的风格。因为用典艺术的巧妙,李白成功地消除了典故所携带的历史文化沉淀造成的隔离感,营造出情、景、典交融的意境,保持了“清水出芙蓉”的清真自然之美。

李白七绝大量用典而仍保存“清水出芙蓉”之美的奥秘在于:多用熟典、常字,有效地疏导典故携带的历史文化沉淀,借助联想拓宽意境,产生凝练含蓄之美;通过以情驭典、融典入景的方式营造出情、景、典交融的意境;多角度活用典故,结合修辞手法,创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

从用典的比例、数量以及技巧来看,用典是李白七绝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法。李白七绝现存84首,其中运用典故的作品有64首,占76.2%;而运用两个及以上典故的诗作占44%。其用典的方式也灵活

多样,表现出纯熟的技巧。从典故的性质看,有事典、语典;从取意角度看,有正用、反用;从述典方式看,有明用、暗用;从取事数量看,有单采、合用;从修辞目的看,有类比、拟人、比喻、设问、反问、借代等。其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用熟典,拓宽诗境

如写宫怨用汉武帝陈皇后典,如《长门怨》二首。写美人多用巫山神女典、汉宫飞燕典、洛神典等,《赠段七娘》用了《洛神赋》语典。写洞庭题材则用湘君典,这些典故都是同类题材诗歌中常用的,带有某种心理定势和暗示作用,在读者心中易引起共鸣、联想,有助于拓宽诗境。

此外,一些用做借代的语典也很常见,在古代诗文中几乎可以作为同义代词。如《流夜郎闻酺不预》中以“北阙”代朝廷,《上皇西巡南京歌·谁道君王行路难》中以“六龙”代天子车驾;《清平调词》以“倾国”代美人。这类语典的运用产生了言简意赅的效果,同时避免了用典带来的文化隔膜。可见李白善于运用熟见典故,扬长避短,使绝句这一字数受到严格限制的体裁,在承载历史文化意义和时空表现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扩展,形成了凝练含蓄的风格,同时消解了典故带来的陌生感,无损清真之美。

二、以情驭典,融典入景

李白善于以情驭典、融典入景,将情、景、典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注三)的动人效果。这首先源于李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往往以“我”之

所思、所感为标尺去剪裁典故,虽为用典,读来却只觉处处是写李白之所思、所感、所遇、所行。如《山中与幽人对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援引《宋书·陶潜传》中陶渊明的原话“我醉欲眠,卿可去”。用典明显,但因前句“一杯一杯复一杯”铺垫出一个酣饮沉醉的境界,只觉此处是李白自己的醉后呓语,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完全以“我”的情感、身份代入贾谊,作者与典中人物难解难分,情与典水乳交融。《秋下荆门》“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亦以张翰自比,而反用典故,用“我”的口吻道出李白自己不爱鲈鱼而乐山水的思想。此外,《酬崔侍御》“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鲁国见狄博通》“谓言挂席渡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赠华州王司士》“知君先负廊庙器,今日还须赠宝刀”亦与此类似。这些诗作都以“我”的口吻言志抒情,典故仅作为传递思想、情感的媒介。加之,李白性格洒脱真率,其抒情也往往比其他诗人更直接、更痛快,因而情与典结合紧密,造成诗歌情感的真挚深切。

李白的七绝还善于融典入景,利用典故来营造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意境,在此意境中,典与情、景完全融为一体。如《早发白帝城》暗用《水经注·江水》之意境:“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长啸。”用典如水著盐,溶化无迹。杨慎《升庵诗话》曾比较李、杜对此典的运用:“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

间„„’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有别。”相比之下,李白把典故融入自己旅程的真实体验中,“轻舟”“猿声”都写得如在目前、如闻其声,字里行间透出自己遇赦放还的轻快心情,确实比杜诗的概括表述更真切感人。再如《横江词·横江馆前津吏迎》“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不可行”,化用梁简文帝《乌栖曲》“郎今欲渡畏**”,将一句诗衍为一段对话、一个场景。李白急欲渡江的心情、津吏善意劝阻的语言、神态都跃然纸上。整首七绝成为李白生活片断的一个记录,阅读行为成为参与李白生活的一个过程。正因为李白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典故、写入诗歌,其爽朗的性格、潇洒的风神、自由的气质都反映其中,形成了清新飘逸的韵味和清真自然的意境。

三、变幻角度,重造意境

李白七绝保持清真之美的又一重要技巧是:多角度地活用典故,讲究正反、注意明暗、巧作分合,重新创造出情景交融、自然天成的意境。

李白善于反用典故来造成衬托、对比的效果,从而将自己的思考、情感更好地融入典故,营造出自然天成的意境。如《巴陵赠贾舍人》“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反用贾谊贬长沙典,以玄宗对比汉文帝,借以衬托贾舍人处境,宽慰中带着几分调侃、几分感慨。李白七绝对典故的暗用,大都浑成脱化,如出己口。如《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亦以《折杨柳》笛曲寄托思乡之情。典故在其中成为“诗眼”,充当了情与景的绝佳媒介,成

功的暗用使诗歌产生语近情遥、清新动人的韵味。

李白七绝中合用典故的不多,但少数的几个例子都能在典故的拆解重组、剖分连缀中,保持形象的鲜明和抒情的真切,避免了密集用典而因历史文化过度沉积、意象堆积导致诗歌流于板滞的常见弊端,表现出清真之美。如《永王东巡歌·试借君王玉马鞭》“指麾戎虏坐琼筵”一句,糅合了裴启《语林》中诸葛亮“持白羽毛扇指麾”的事典与谢脁《奉和随王殿下十六首》其六咏谢安事之“敷教藻琼筵”,融合二人的典型形象而新造了一个于琼筵间潇洒地挥舞羽扇指挥三军的李白形象,“指麾戎虏”与“坐琼筵”恰好构成连动状态、共同组成一个场景,达到如在目前的表达效果。《横江词·日晕天风雾不开》中“公无渡河归去来”,糅合古乐府《公无渡河》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语典,而创造出新的意境。因为两典都切合诗中情景,而且语义衔接紧密,真切自然得如同旁人劝阻渡河之语。《流夜郎闻酺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也连用了“北阙”“太康”两语典。从句法结构看:以“北阙圣人”代指皇帝,构成主语;以“歌太康”构成动宾结构;整句诗把两个语典融合到一个皇帝高歌太平、普世同庆的欢乐场景中。

四、结合修辞,点铁成金

李白还经常巧妙地利用各种修辞手法叙述典故,消解熟典、常字带来的文化沉淀,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塑造形象。

类比是李白七绝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技巧,84首七绝中约有25首用了类比。通过类比,李白成功地拉近了历史和现实中各种人物、事

件之间的距离,达到情真、景真的效果。而利用姓氏、身份、遭遇、处境等相似性,采用情景代入的表述方法,使现实人物与典故中人融为一体是一个重要技巧。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洛阳才子谪湘川》以贾谊比拟贾舍人,抓住了二人同姓、同为谪臣、同是洛阳人且同到潇湘的相似点。《庐江主人妇》以焦仲卿妻比拟庐江小吏之妻,以身份相同为类比基础。《山中与幽人对酌》自比陶潜,则以隐居、酣饮的相同处境为联系。

拟人是李白七绝用典产生情真特色的一个重要技巧。李白具有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在他笔下,飞花、明月、夜色等都带着人的温情。如《春怨》“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就化用了《古伤歌行》“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和萧子范《春望古意》“落花徒入户,何解妾床空”的语典,月解窥窗,花解笑人,长夜之寂寞、思妇之怨恨都由此婉曲道出。再如《长门怨·桂殿长愁不记春》“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暗用《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的语辞与意境,以带着温情的动词“悬”“独照”来描叙“夜”,环境的冷清、宫人的惆怅、作者的同情都见于言外。拟人手法成为情、景、典融合的关键。

比喻手法在述典中的运用也是李白七绝保持形象鲜明的原因之一。如《上皇西巡南京歌·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援引陆机《从军行》“胡马如云屯”,写出玄宗回朝的壮观景象和欢快气氛。《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化用晋僧慧远《庐山记》中“香炉山„„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烟水”的意境,融典入景,形象地写

出日照下香炉峰的神色姿态。

此外,设问、反问等修辞技巧的运用,也有效地疏导了典故的文化沉淀,带来章法的活泼流转和风格的清新自然。如《庐江主人妇》“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诗中主角,寓起兴、对比于设问之中,章法奇幻。再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洞庭西望楚江分》“不知何处吊湘君”,通过反问含蓄道出迁谪之愁,章法自然。

可见,李白凭借高超的用典技巧,在七绝极其有限的篇幅里,打破了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各种界限;同时把自我的强烈情感巧妙地倾注在诗中,营造出情景交融、深邃含蓄而又清真自然的诗歌境界。在永恒和瞬间的巨大张力中,李白把七绝这一体裁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展示出用典的完美典范。

四、李白七绝之美的——音乐性的感染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大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唯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的各艺术

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绝句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可以说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型的七言才是当时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注四)

注一: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132页)

注二:沈德潜.《唐诗别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注三: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注四: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138页)

篇2: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学科论文

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102001040019 姓 名: 胡振鹏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四班

二零一二年六月

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

【摘要】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 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关键词】诗歌风格

送别诗

含蓄 以小见大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在七绝方面都有过人之处,特别是送别诗的感情都带一个“真“字,王昌龄是仁而真,“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殷蟠也说他“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者叹惜。’可谓“一片冰心”。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一、融情于景。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就是情景妙合,意深情切,以少总多,内涵丰富的艺术珍品。它从个别中体现一般,意境深远,节奏明快,格调自然,细腻动人。如这组诗的第一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杳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此诗写在青海戍边的战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不堪忍受饥渴冻馁之苦而引出的愁绪。在当时,征戍者那种厌战思乡的情绪,是普遍存在的。于是一幅完整的画面便兀现在读者眼前:在那荒漠边塞、烽火城西,燃火报警的百尺楼上,一个离乡戍边的战士,在值勤燎望。他站在高高的戍楼上,远望着夕阳西下的黄昏蓦景,从青海湖面吹来阵阵策瑟寒风,感到秋意袭人,孤独寂寥,心绪悲凉。在这孤独寂寥的环境中,远处偏偏又传来阵阵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关山月》曲调的羌笛声。这缕缕笛声,幽怨哀婉,更加激起人的离情别绪。所以他很自然地想起了“万里”之外的“闺房”的爱妻,同时想到自己在荒漠的边塞思念着她,而“万里”之外“闺房”中的爱妻怎不想念我呢?可是彼此相去千万里,徒劳相思而不能相见,也只好无可奈何罢了。此诗前三句是景语,为的是创悲凉凄抢的环境气氛,给抒发边愁闺怨作铺垫,后一句是情语,通过“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点睛之笔,把征人与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而造成他们远隔“万里”,彼此不能团聚的原因,正是统治阶级的穷兵默武。因此,此诗所流露的不仅是征人思妇彼此怀念的感情,也流林出作者对统治者连年征战的怨演。全诗写得情真意深,委婉曲折,意境浑然,耐人寻味。

又如《从军行七首》组诗之二,仍是写边愁,但却另涉笔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此首紧承上首,虽述边愁,却别开生面,一改黄昏向晚,独坐戍楼,湖风扑面,通思报弓望之景,而是军中作乐,琵琶弹奏,舞姿翩翩,通霄尽欢的场景。诗人把自己对开边默武的谴责之情,通过写征戍者因军中宴乐而引起的复杂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短短的四句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情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习习,军中有人奏起了新的乐曲,跳起了新的舞蹈,但戍边者所感觉到的却“总是关山旧别情”。怎么也改变不了《关山月》歌词包含的离情别绪。尽管调子再新,舞姿再变花样,也驱不散戍边者内心的无限惆怅,反倒更添一番新愁。末句以景结情,在无可奈何中,抬头遥望,月照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景象壮阔而悲凉。

二、含蓄婉转

在昌龄的笔下,即便是对昏庸的统治者或无能边将的鞭笞,亦多表现出含而不露、隐曲婉蓄的审美特点,“运用借端托喻,从反面侧面暗示微挑的手法,起到词约义丰小中见大的效用。”③如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可为著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边关烽火,长年难息;从军万里,征人未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何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两句以曲折含蓄之笔,回答了问题的根结所在——实乃缺少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英明边将。“但使”、“不叫”这一假设句“用常得奇”,十分精当。它没有正面直接对那些无能之辈力加斥责,而是借对古代威震匈奴、令敌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的向往、赞慕来表达

对唐王朝边将的否定鞭笞。用语旁敲侧击,含蓄婉转,但言近而意遥,所谓“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似“漫然成诗”,却“自有含蓄托讽”,大有“辞前意”。而同是表现对昏庸边将批判否定内容的,在高适的笔下则写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前者偏师取胜、借端托喻,后者则笔锋犀利,直接明快,其异显然。

三、以小见大

从盛唐的七绝来看,李白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在泼墨描绘自然山水的雄奇壮丽中,寄寓豪放不羁的激情,”高适、岑参等诗人则以大笔勾勒边塞的奇风异俗见长,与众不同的是,王昌龄的七绝侧重于选取生活细节,细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以小见大、言简意深的特色。如诗人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的后两句,先对久已磨损的恺甲作细节刻划,典型地表现出战场生活的艰苦长久,然后以人物表白的坚定信念作结。一方面是久戍思归的苦痛,另一方面是保卫边防的必要,这是军旅生活存在的客观事实。诗人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两者高度概括,统一于士卒的内心活动,把无人体恤的怨苦之情和戍守边关的责任心一同真切地反映出来。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作品也就更深刻地揭示了边塞生活的内涵。人的艺术佳作,并不在于文辞的华美,而在于描写的真实和深刻,在于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高度认识。王昌龄的七绝不仅写景真切,抒情深挚,而且情景妙合,耐人寻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篇3:浅析李白与王昌龄七绝的相同点

一、均受当时豪爽任侠思想的影响

李白与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任侠风气较盛, 他们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王昌龄曾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 脱略当事务。”大有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概。而李白也曾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 所交尽豪雄。……脱身白刃里, 杀入红尘中。”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他们两人慕侠尚气的性情。

因共同的豪爽性格, 李白与王昌龄部分七绝作品中都有一股侠气,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出塞》, 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从军行》等。

二、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失意的悲愤

李白和同时代的其他人士一样, 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 所谓:“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这种信念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入永王幕府后, 他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 表现出要建立辉煌功业, 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他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放纵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 以求得圆满的人生。

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 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 而以“五湖”“沧州”为家, 向往自由的生活。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 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碍时, 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在早期, 他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 正如他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 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 风流肯落他人后。” (《流夜郎赠辛判官》) 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 如“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李白对朝廷和社会的了解, 他开始反权贵, 并借古讽今, 把矛头直指唐肃宗。如《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 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 怜君不遣到长沙。”

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 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傲骨传统的重要内容, 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王昌龄的一生, 也是渴望为国立功, 为老百姓做点儿事的, 这些从他的许多对人民表示同情的诗中就可以看出。他在朝中当了十一年的官, 但最终还是由于“不护细行”而为朝中权贵所不容, 一再遭贬, 理想最终不能实现。

他的诗作表现手法与李白的不同, 情感没有那么激烈, 语言没有那么尖锐, 而是含而不露, 怨而不怒。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部分作品中看出。如《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中“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无辜受打击的愤懑, 表明了自己一贯的耿介廉直的操守, 请亲友们相信、放心。

总之, 他们两人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又都没有真正实现, 由此而产生的悲愤, 演绎成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李白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的影响, 想要“济苍生”“安社稷”, 虽然他的理想一直没有实现, 但他对祖国还是怀有深深的感情, 对祖国人民的苦难, 他寄以深切的同情, 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 如:“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廷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 写出了虎将勇猛及他对边关将士英勇杀敌的赞赏。再如《别内赴微三首》, 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因战争造成的离人的痛苦的深切同情。

王昌龄表现这方面的七言绝句内容更为丰富, 他的《出塞》二首, 既有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 又隐含着对统治阶级强加给将士非人待遇的不满和讽刺。还有他的《从军行七首》, 有对边关将士乡思的真切表达: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有对英勇健儿悲惨遭遇的真实描述: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还有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绝的可能性发出的深长叹息以及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深切同情: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这些对人民的同情诗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正因为爱得深沉, 才“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四、用送别诗表明、心迹和表达送别、相思之情

篇4:李白与王昌龄七绝差异及其原因

摘 要:唐代诗坛中,李白和王昌龄七绝以其独特的风貌堪称“七绝双璧”。

本文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入手探讨二者七绝差异,并以其出身经历、思想性格等为切入点,深入阐析二者差异的原因。

篇5: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

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李白创作的诗歌来看,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李白是一个满腔济世之志的具儒家思想的人,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要求自己像他们那样施展才能“济苍生”,“安社稷”。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一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也没有丧失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使他的诗气象非凡。他的诗歌还有一种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的诗篇《江上吟》中,李白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很多诗歌都是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蜀道难》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而又回旋往复不能自己。《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整首诗势如万里黄河奔流不息,每次诵读总是荡气回肠。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的一生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生都处在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景况中。因此他的的诗歌总是伴随着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游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虽在东鲁家中居住,怡情养性,虚度时光,但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所以在诗中发出那样激越地呼声。而诗中的求仙访道,正是他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来表示对权丞贵戚地鄙视和不妥协,是他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唐代山水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奇葩,不仅生动描绘了华夏山川的风光,汇成千古江山的历史艺术画卷,而且深刻表现了山水诗人崇高的思想情怀。它洗濯心灵,陶冶性情,蕴蓄着宝贵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唐人自我陶冶而形成的风景诗心和意象诗兴,最终影响到唐诗总体上注重景象生动的时代特征。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瑰奇宏廓之美。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迥落天外的想象为瑰奇之美涂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而其内蕴则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知识充实其中。

第二,奔腾浩荡之美。他的诗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实质上主要是指李白诗中爆发式的抒情。

第三,纵横变幻之美。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诗发想无端,纵横变幻,非常人所能预料,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具有很大跳跃性。第四,清水芙蓉之美。李白诗歌的语言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

五、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同是唐人七绝的冠冕,在语言上实得力于民间诗歌的学习。正由于李白在这种学习中得出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语言上,他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也根据这样的主张,批判地汲取了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他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于摒弃六朝华靡诗风的同时,却又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由于他在汲取民间诗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制作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他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又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高华”和“豪放”的特色。

篇6: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句的艺术成就:

1、综述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句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句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句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句的巨大影响。

2、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3、特征

李白的诗句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句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句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句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句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4、手法

李白诗句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句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句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5、语言

李白诗句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句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二、扩展知识:

1、个人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后世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句、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篇7:浅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与其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相联系, 李白诗歌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景象。李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风景秀美的祖国山河的描绘与歌颂。他走过很多地方, 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观奇遍诸岳”;他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无比热爱, 他善于用艺术的笔触来表现那些美丽的景物, 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喜爱, 那些诗篇读起来都非常动人。他所喜爱的自然景色也并不是那种引导人远离现实栖遁山林的悠闲静谧的“图案”, 而是那种像“峥嵘崔嵬”的蜀道, “势拔五岳”的天姥山, “登高壮丽”的庐山, 等等, 他喜欢那种雄伟壮丽, 令诗人胸襟开朗的广阔的景色。他说:“李太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故其为诗疏宕有奇气。”自然景色的壮丽也影响了他的诗歌特色的形成。例如下面的一首《望庐山瀑布》 (其二) :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用单纯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写出了壮美的自然景色, “银河”的比喻也是非常新鲜具体。苏东坡称赞这首诗:“帝遣银河一脉垂, 古来唯有谪仙词。”这首诗的确是将飞流直下的瀑布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了。

李白写过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诗, 这些诗都是富有那些景物本身的具体色彩的, 这就要求作者不仅把握他所描写对象的具体特点, 而且用动人的形象和诗的语言来加以表现。在表现手法上, 他也是多样的, 并不重复的。例如另外一首写庐山瀑布的诗, 《望庐山瀑布》 (其一) :

西登香炉峰, 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 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 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 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 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还空。

前面一首是远望景象, 写出了在阳光下面, 满山烟雾, 瀑布直下的壮观。这一首却是登峰近看, 对于水流的急湍更容易领会了;从近处举首仰观, 瀑布显得尤其壮伟。

他也常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所写的景象, 例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 石作莲花云作台。”这和我们所熟知的“白发三千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诗句一样, 都是属于一种夸张的表现。这种写法可以使他所写的对象非常突出, 特别在写雄伟壮丽的自然景物时, 可以使景物有开阖动荡的效果。这种夸张的写法又常常和他的丰富的想象联结起来, 有时还运用一些神话传说, 这就形成了一种“壮浪纵恣”的多彩的笔锋,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构成他诗篇的一种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因素。

他还常常把描写的对象加以“人格化”, 赋予感情的机能。例如他的名句:“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不只人在看山, 敬亭山也在不厌地看人了。此外, 如“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都是这类例子。创作中, 他没有把自然景物只当做描写或刻画的对象, 而是把丰富的想象和诚挚的感情结合起来, 读来就更富于感染的力量。沈德潜评价时说:“太白落想天外, 局自变生, 大江无风, 涛浪自涌, 白云舒卷, 从风变灭。”这是形容李白诗的豪放飘逸的风格的。这种风格的形成当然和他的思想性格, 遭遇经历都有极密切的关系, 但他把诗中所要表现的内容也赋予了与之相应的优美的语言和结构, 丰富的想象和动人的形象, 这就使他的诗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高度的成功, 具有感人的力量。

除了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的描绘与歌颂外, 李白的诗中表现最多的是一种对于自由和摆脱社会羁绊的渴求, 一种对满足与既成秩序的庸俗人们的藐视和一种对于有才能的人在社会上的得不到应有尊重的愤慨。这些思想常常借饮酒高歌的行为或游侠求仙的向往表现出来, 而且这种表现常常是非常强烈的。《怀仙诗》说:“尧舜之事不足惊, 自余器器直可轻。巨鳖莫载三山去, 我欲蓬莱顶上行。”他看不惯世间的庸俗和污浊, 因此才以神仙为寄托。“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 极目四海, 手弄白日, 顶摩青穹, 挥斥幽愤, 不可得也。”这说明他有忧愁, 而求仙的目的正是为了“挥斥幽愤”。

但神仙毕竟是一种幻想的存在, 并不能解脱他日常生活中的忧愁和愤懑。“求仙殊恍惚, 未若醉中真”, “贤圣既以饮, 何必求神仙”。求仙只给他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期望, 而饮酒则可以直接寄托他的傲岸情绪, 使他得到一种豪纵的快感。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 他不愿意沉浸在忧思中, 于是一方面饮酒行乐, 慷慨怀古, 叹息人事的无常, 为自己解怀, 一方面他仍有高度的自信, 像他自己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也同时说明了李白的饮酒行乐并不完全是一种颓废享乐的态度。他的“忧思”中当然含有他个人的成分在内, 但也绝不是专为自己而发的;他看不惯那种是非贤愚不分的昏暗的现实。在诗中, 他对当时的社会有如下的描述:“鸡聚族以争食, 凤孤飞而无邻。……嫫母衣锦, 西施负薪。”《古风》第五十首也说:“流俗多错误, 岂知玉与氓!”对这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 他感到实在无法容忍, 这就是他忧思的主要内容。他虽然想“济苍生”, 但在当时来讲只能是空话, 于是就更沉湎于酒了。他的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 经过长期现实生活的磨炼, 他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认识得比较清楚了, 这种精神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上面。因此, 我认为, 李白诗虽然在风格和表现方法上都是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 但因为他根本上是从现实出发, 所以也鲜明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面貌。可以说, 他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古典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很好典范。

在创作的过程中, 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 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 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因此, 在诗体的选择上, 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 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歌行体为主的古诗, 尤其是七言歌行。而且, 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 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例如《蜀道难》大量运用长短不齐的杂言, 劈头就用了独特的句式:“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 忽而七言, 时而短至三四字, 时而又长至十几字, 如:“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在句式的屈伸变化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明朝胡应麟《诗菽》说:“古诗窘于格调, 近体束于声律, 惟歌行大小短长, 错综阖辟, 素无定体, 故极能发人才思。”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白喜爱写乐府歌行。他是一个性格豪放的人, 他不能容忍诗歌形式给予内容表达的任何约束, 他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是这样, 他的诗歌创作也是这样, 这就形成了他诗篇中的那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单纯的风格。

这种自然单纯的风格, 与他所用语言的朴素平易是分不开的,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 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 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像这种明白如话的句子, 在他的诗中是很多的。这也是构成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 李白诗中也有许多运用典故和比较难懂的地方。他吸收了自诗经以来的古典作品的营养, 从而构成了他艺术特色的有机部分。

明朝胡震亨说:“太白宗风骚, 薄声律。”他自己也说“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 他受《诗经》, 《楚辞》的影响是很深的。李白曾称赞屈原的成就:“屈平辞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他很佩服屈原。他有些诗篇的风格明显地受到屈原的影响, 比如《远别离》, 那种若断若续, 反复曲折的表现方式, 使人有一种“一唱三叹”的余响之感, 就很有《离骚》的特色。此外, 他也受到汉魏六朝诗的影响。杜甫称赞他“李侯有佳句, 往往似阴铿”,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他的《古风》五十九首就与阮籍的《咏怀诗》很接近。总之, 对于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作品, 他都是经过刻苦学习的, 特别是受了鲍照的不少影响。比如《古风》第十六首就与鲍照的《赠故人马子乔诗》词调很接近。

上一篇:放飞心情,追逐梦想下一篇:知识产权贯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