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

2024-04-21

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通用8篇)

篇1: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

国家实施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政策,镇某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个过去有近半数村民在温饱线徘徊的贫困村,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契机,以项目配套和提高建设标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文明新村建设,收到令人惊喜的成效。在上级的大力扶持和镇村的积极努力下,经过三年的强力推进,使某村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

高、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截止到2005年底,全村农业总收入实现870万元,比2002年的230万元增长了2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00元,比2002年的812元增长了429。某村过去贫困落后状况

镇某村,位于松花江中游北岸,距县城12公里。全村有3个自然屯,462户,1888口人,耕地面积4767亩,人均2.5亩,2002年人均收入812元。2003年以前,这个村有贫困户186户,占总户数的40,其中极贫户96户,占总户数的21,占贫困户的52。由于人多地少,加之连续几年遭受松花江洪水灾害,使村里的致贫户和返贫户急剧增多,村内街路脏乱难行,村委会办公场所十分简陋,且欠外债近百万元。特别是村里水质极差,给人畜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学生就学条件低劣,维持在透风漏雨的危房内就读,由于生活贫困造成人心涣散,村风日下,各种案件不断发生,群体上访接连不断。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03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推进村。

一、围绕扶贫开发,在真帮实扶上下功夫

根据该村的贫困状况,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把某村做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组织上、措施上、资金上和项目上进行全力倾斜,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了帮扶力度。主要通过采取“三、二、一”包扶工程,既县级领导到某村包扶3户极贫户,共33户,乡镇领导包扶2户,共20户,县直部门包扶1户,共27户,“三、二、一”包扶工程共包扶贫困户80户,占贫困户的43;另外的57贫困户由镇村两级干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包扶。县、镇、村三级干部每年拿出解困资金近20万元,先后落实扶贫项目近百个,有效的改善了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

二、围绕农村经济,在增加集体积累上下功夫

2003年以前的某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年社会总产值不超过1000万元,农业总收入一直没有突破230万元。当时村办公室仅是两间破草房,村集体经济不但没有积累,还有超百万元的债务。2002年末,镇政府根据某村的贫困现状和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对某村的两委班子进行了认真调整。采取群众公选、择优任用、确立任期目标的办法,对某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换届。新两委班子上任后,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作为根本目标,通过认真透析贫困根源、找准找实发展出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使某村经济在当年就出现了较大变化。

一是盘活闲置资产增加集体积累。2003年初,村委会经过认真研究,把多年来沉淀在个人手里的五荒资源统一收回,公开竞价发包。全村300公顷五荒地一次发包,收入100万元;把合村并校后空闲的房舍场地对外租赁,收入50万元;把闲置多年的村办企业或盘活利用、或招标拍卖,收入50万元。

二是借鸡生蛋全力创收。用两委班子成员各人资产作抵押,赊借推土机积极承包工程,通过修路、推河道、围堤、平整土地、建筑工程等,三年间创收100万元。

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不但化解了村集体不良债务100余万元,还建起了标准化村办公室170平方米,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了300多万元,3年间增长了400倍。

三、围绕农民增收,在抓项目拓渠道上下功夫

某村人多地少,缺乏立村富民的主导产业,是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农民生活十分贫困的主要因素。针对这样的现状,村两委班子在认真分析贫困根源,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把确定符合某村实际的增收项目作为拉动全村整体脱贫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部分村民跑河北、去河南,到周边县市考察论证脱贫项目,最后,把适合于某村发展,投入成本低,好管理、市场需求量大、增收效益较高的貉子养殖作为全村脱贫解困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和推广。2003年7月,村干部每人集资1000元,共集资7000元扶持两户贫困户引进两组貉子养殖项目。在扶持中村干部从场地、饲料、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服务。在扶持过程中,养殖户没钱了找他们,他们就采取了跟朋友借、的办法,一点一滴的进行扶持;不懂技术找他们,他们就请懂技术的人来帮忙,达到包教包会;不了解市场找他们,他们就亲自领着养殖户到河北皮毛大市场去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扶持的两户贫困户,当年产貉子幼子96只,每只买了350元,收入33600元,扣除成本10000元,纯收入23600元,户均纯收入11800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不变的事实一下让村民脑袋开了窍,纷纷找到村里要求扶持发展貉子养殖项目。两委班子成员根据群众要求进行了分工,分别找镇政府争取支持、找上级扶贫办争取扶持、找信用社争取贷款、找养殖厂家争取种源、找中介人争取订单。经过不懈努力,到2005年底,已由2003年的2户发展到现在的133户,总量已发展到1919只,出栏900余只,收入达到30多万元,养殖户户均纯收入达到1.5万

元。通过发展貉子养殖,使全村186户贫困户,有120户当年实现了脱贫。另一方面,针对沿江水草资源比较丰富的自然条件,积极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已发展肉牛600头、生猪3000头、大鹅5万只、本地鸡4万只、金腚鸭10000只,牧业总收入达到182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1,农民人均牧业收入963元。第三方面积极发展棚室菜和劳务经济。依据距县城较近、又比邻林业和国有农场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菜园地,鼓励扶持农户积极发展棚室菜生产。凡是建大棚的农户,村里每户给200元的扶持补贴,现已发展棚室菜15万平方米,收入37万元,农户人均收入196元。同时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403人,收入45万元,农户人均收入238元。到2005年底,全村农业总收入已实现870万元,其中粮食收入551万元、畜牧业收入182万元、棚室菜收入37万元、劳务输出收入45万元,其他收入55万元,农业总收入比2002年的230万元增长了2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00元,比2002年的812元增长了429。

四、围绕整村推进,在大力兴办公益事业上下功夫

某村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一些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农民就医难问题、人畜饮水难问题、学生就学环境差问题、农民种地灌溉成本高、米质差、价格低问题等。为此,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有利契机,全力争取上级扶持,共争取扶贫开发捆绑资金205.2万元、村屯规划120万元,建卫生所、畜牧所7.2万元、改水15万元、中小学校舍20万元、有线电视入户8万元、某电力抽水站600万元。通过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使某村的公益事业建设有了巨大变化。新打人畜饮水井1眼、新建电力提水站200平方米、新建村卫生所、畜牧所150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民住房砖瓦化达到74。彻底解决了农民热切盼望多年的难点问题,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围绕建设新农村,在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

某村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把工作的着眼点聚集在大力整治环境、全面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上来。

一是抓重点、补空白、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省、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有关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机制保障,对某村现有环境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体改造。首先积极做好农户工作,使40多户农户都把自家板杖子向内收缩近2米,有10户农户都主动拆掉了妨碍规划的棚厦围墙,通过对歪脖路、半截巷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打通了村内的半截路3条,新修白色水泥路面3200延长米,使村内的道路达到了三纵三横;新安装路灯50盏;新规划改造水泥瓦板杖子7000延长米,使改造后的某村白天整洁划

一、清新靓丽,夜晚华灯初放、景色宜人,伴随着健康欢快的秧歌舞点,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是讲民主、重管理,坚持依法治村。某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快增长,在此情况下,村两委班子把民主管理、依法治村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对争取到的资金和流向进行严格控制、严格审批、张榜公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使村里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民主管理的范畴之内。同时,加大普法教育、依法治村的工作力度,坚持广播上讲、开会中谈、走访时做宣传,把依法治村渗透到家家户户,使农民脱贫不忘守法。通过这些有效工作,连续3年来某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出现一次越级上访。

三是强素质、增活力,全面提升村风民气。治贫先治愚,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通过邀请科技、法律人员指导讲课的形式,组织农户学习有关农村的政策法规和外地的先进经验,增强了自身的脱贫能力。结合农村实际,组织各项有益活动,开展篮球赛、文艺演出、老年秧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通过科技扶贫,法治扶贫、文化扶贫,使某村的村风民气都有了很大提高,收到了明显成效。某村通过制度的形式,对各项活动定期开展。每年举办科技培训不少于5次;老年秧歌队由村里负担费用,除节假日以外,春夏秋三个季节每晚都活动2个小时;每年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都举办文艺演出;每年挂锄期都举办一场农民篮球赛;每年元旦都搞一次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表彰。通过这些积极向上的各种活动,有效的增强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极大的提升了村风民气。现在的某村打架骂人的少了、小偷小摸没有了,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已成为村民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的生活约定,一个文明、和谐、平安、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某村逐步形成。

2006年某村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做了新的发展规划。一方面是农业总收入计划达到974万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4560元,增长6以上。另一方面是积极打造生态园林村,主要是村外四周重新规划新植绿化树带,村内街道两侧树灌错落、花草相间。目前,已栽植各种绿化树3000余棵,种花7000延长米。第三方面是全力搞好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证春耕生产能及时用到松花江水灌溉,彻底解决水田抽地下水成本高、米质差、价格低的问题,动用了村里的全部力量,对引水渠进行了整修。村里的推土机24小时连续作业,歇人不歇车;雇用两台挖掘机,对推土机干不了的壕段进行重点修整;并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组织全村党团员义务出工,经过18天的突击奋战,上土方近2.2万立方米,修建引排水壕7000延长米,确保了今年的春灌。此项工程的完成,可使全村4700多亩水田全部用江水灌溉,亩降低成本80—100元,提高水稻产量100斤,亩可增收200元。第四方面是积极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为了进一步改善村里的环境和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根据村民的要求,村里又投资10余万元,把村内废弃多年的大坑利用起来,修建一处50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村民们对这个工程热情非常高,从4月10日开始,每天出机动车60余台,拉土1000多立方米进行回填。目前已栽种各种花树1500余棵,铺绿地3000平方米,计划在7月份建成2000平方米灯光水泥球场,供村民业余娱乐休闲。如今,某村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正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快速发展。

篇2: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

典型—金昌村

一、基本情况

金昌村共有9个社,307户,154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24户,1120人,占总人口的73%,有劳动力750人,其中女劳动力340人。耕地面积1449亩,人均0.94亩,人均占有粮180公斤,人均纯收入1050元,贫困人口220户、1100人。现有村小学1所,在校学生180名,教师6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8%。

二、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

县委、县政府创新扶贫思路、转变扶贫模式、创建联动机制,将全县财力和工作重点 “向农村倾斜、向山区倾斜、向民生倾斜”,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对中咀岭乡金昌村投入873.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5万元,从道路建设、危旧房改造、学校、村委会修建、畜牧养殖等10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扶持。

1、道路建设:投资465万元,按照路基宽4.5米、路面宽4米、四级标准硬化通村道路9.15公里;采取支持水泥,群众自备砂石料并投工投劳的办法,硬化村社巷道10.2公里。

2、村委会、卫生室建设:投资28.3万元,建成村委会、卫生室及农家书屋砖混结构两层楼一栋,建筑面积168.7平方米,并配套完成了围墙、大门及村篮球场地建设。在农家书屋配备了0.5万元的阅览设施和2.5万元的图书;在村卫生室配备了1.1万元的医疗设备。

3、学校维修:投资34万元,对村小学进行了全面维修,翻修旧校舍4栋486平方米,新建厕所5间38平方米,扩建宿舍4间63平方米,砖砌操场围墙300米,硬化校园1400平方米。

4、畜牧业项目:投资20万元,扶持贫困户30户,建成暖棚30座,投放良种母羊150,每户5只。

5、危旧房改造项目:投资300万元,完成危旧房改造100户,其中特困户改造97户,五保户改造3户。新建房全部为红瓦、砖墙、瓷砖贴面的大五架,全村完成420间,改造户户均4.2间。

6、农村低保项目:新解决农村低保166人,其中倾斜照顾12人。

7、“两后生”和一般劳务技能培训转移项目:投资10.5万元,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35名,“两后生”培训和转移就业7人;向东南沿海企业输出务工人员117人;向兰州、新疆等地的石油化工企业施工单位输出本村以及邻乡村务工人员465人。

8、“户户有电视”项目:投资15.2万元,对无电视的190户贫困户发放电视190台。

9、贫困大学生救助项目:共救助2名,每生每年救助2500元。

10、关爱妇女行动:组织县上的妇科大夫和专业技术人员,免费对全村287名妇女进行了妇科常见病普查和健康知识培训,建立妇女健康档案220份,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妇女保健手册》各275份。免费发放了价值160元的药品。

三、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搞建设,形成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激发了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热情,“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群众既是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主体,也是项目受益的主体。

篇3: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

井源村位于大桥集镇北部约7.5公里处,是该镇最边远的行政村之一。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4亩,其中水田1230亩、旱地464亩;山林面积12343亩,其中林地6271亩、荒山秃岭6072亩。11个自然村庄分布在大桥河两边,全村有村民423户,17个村民小组,2014口人。由于土地贫脊、水土流失严重、山上林木稀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05年井源村人均产粮不到400斤,人均年收入不到700元,全村有92户453人没有摆脱贫困,有53户247人属于贫困边缘户。该镇一直以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有女莫嫁井源村,半年辛苦半年贫。”村民也戏谑地调侃:“都是这条积沙漏底的大桥河,带走了金银珠宝,留下了穷困贫瘠。”

2006年,井源村抓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这一契机,整合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全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按照扶贫开发规划要求,整合财政扶贫、部门帮扶、社会捐助、村民自筹等各类资金693.5万元,按照“抓基础建设,抓产业发展,抓村庄整改”工作思路,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彻底摆脱了贫困。

制定规划,勾画发展蓝图

2006年初,井源村在省委党校、县政府办公室和县教育局等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人口状况、劳动力资源、家庭收入等基础信息,实地考察全村的地形地貌、山林耕地、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听取村民意见,确定了实施山、水、田、路、电综合治理,整村推进,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总体扶贫工作思路。具体工作目标是大力实施“十项工程”,即修好一条乡村公路和五条村组公路,加固一座小(一)型水库,修建一条灌溉水渠,新建一个村部,新建一栋村级小学综合办公楼,新建一栋村卫生所,架设一座移动通信基站,为每个自然村建一口水井和10至15座沼气池,打造一个油茶基地,每年培训100名科技明白人。为确保“十项工程”顺利实施,取得实效,井源村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健全了各种组织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办法。先后制定《井源村“十一五”发展规划》、《井源村2006~2010年村建规划》和《委、办、局2006年~2010年包村挂乡工作职责》。健全了村两委班子,兵、青、妇组织,计生协会,群众代表议事会,党员群众监督小组,民主理财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确定村“两委”干部联系户、党员联系户、重点帮扶联系户和“双百”活动联系户等各种一帮一联系制度。美好的蓝图、健全的机制充分激发了广大干群发家致富的热情,克服了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了干、拼、搏的进取意识,极大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豪气和干劲。

完善设施,夯实发展基础“要致富,先修路”。投资163万余元,将集镇至井源村的3米宽的沙石路变成一条5米宽的乡村水泥硬化公路,结束村内无水泥路的历史,解决了村民运输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难题;投资120余万元修通并硬化5条共5.3公里组级公路,在全镇最早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的目标;投资32万余元修建大小桥梁13座,架起一座座发家致富的“彩虹”。1组村民徐正国离集镇9公里,以前经过沙石路到集镇一趟光步行时间就要4个小时,如今修通了水泥路,坐车方便了,到集镇一个来回只要1个小时。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将多年失修的池塘堰圳和灌溉水渠进行加固维修,累计新修水渠3000米,充分发挥了中心水库的灌溉功能,确保下游800亩稻田用水无忧。据了解,以前由于水源少、水渠没有疏通,村里经常出现因争水引发的矛盾纠纷,村民为了引水到田里通常是彻夜难眠。如今,水渠修通了,水源充足了,村里再也没有发生争水引发的矛盾纠纷,村民种田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前村里只有一所简陋的村级小学, 房子危旧,面积狭小,既无法容纳全村学生就读,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家长无奈之下,将孩子送到外地就读,导致大量生源流失在外, 教师教学心灰意冷,教学成绩急剧下降。2007年,村里投资45万元新建一栋占地12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添置课桌椅350套,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目前,不仅本村学生全部回归学校,还吸引本镇坳田村、李源村和石坳乡余源村的部分学生“加盟”,学生由以前的160余名增加到300多名。如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校的教学成绩均大大提升,每次评比总是位列全镇前茅。

改善村部和卫生所条件,为村民提供便利。投资22万元新建一栋占地160平方米的两层村部办公楼,改善村两委班子的办公条件,结束了村两委班子长期租赁民房办公的历史。投资27.5万元新建一栋占地80平方米村级卫生所,并对所内设施全面配套,满足了村民就近就医的需求,确保村民“小病不出村”。

建设新村,打造宜居环境

结合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几年来共整合资金175万元,在殿下、黄泥丘、塘下、石塘下和李家垅5个自然村庄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工作思路,按照新农村建设“三清七改五普及”基本要求,全力整治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环境。共折除破旧房屋1200平方米,改水130户,改厕102处,铺设水泥路1.5公里,新建沼气池150座,有98户安装电话,新架设一座移动通信基站。新村点全部实现“五通”:即通路、通邮、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井源村塘下自然村就常常出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年轻人在新建的篮球场激烈比赛,旁边站满了观众,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几个中年人挥舞着手上的乒乓球拍,俨然一副“国手”的潇洒姿态;几个老人正在健身,不时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这分明只是城市里的生活画面,现在也成为井源村五个新村点最平常的生活场景。

发展产业,共奔富裕之路

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壮大传统产业,鼓励村民养猪、养牛、养羊和养鸡,增加农民收入。全村共有生猪养殖大户12户,养牛大户5户,养羊大户13户,养鸡大户3户;成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入社群众30户,规划面积500亩,种粮实现耕作机械化、防控绿色化和良种良法先进化。大力培植农业特色产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从外地引进嫁接油菜、吊瓜和玉竹三个农业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户创办特色产业基地。近年来结合退耕还林、“一大四小”等优惠政策,栽种嫁接油菜1150亩,培植玉竹、吊瓜50亩的专业户各一户。4组村民彭瑞峰栽种油茶50亩,他高兴地说:“三年挂果、五年受益,到时一年挣个10来万不成问题,这可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啊。”

篇4:怀集整村推进机械化插秧

肇庆市政府李天副市长和市农业局、怀集县政府有关领导到现场指导。现场会还吸引了全县各镇(乡)相关工作负责人、农机管理人员、种粮大户、农机专业户以及村委会干部等300多人前来学习观摩。

在机插现场,近十台耙田机和插秧机一起开动,机器轰鸣,耙田机、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进行机插作业演示。随着插秧机的快速推进,田里留下了一排排栽插整齐的秧苗,其生产效率之高让在场观摩干部群众发自内心地拍手称赞。当地村民感叹地说:“以前人工插秧1亩要2天,想不到机械插秧一眨眼就插完啦!机械插秧真是又快又好!”

篇5: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

郎家城村地处安阳乡东南部,全村有4个生产合作社,215户,862人,有劳动力472人,耕地面积1838亩,产业结构单一,土地产出效益低下,群众增收困难,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扶贫工作重点村。2007年,该村被列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各方面有了较快发展,村容、村貌变化较大。2006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812元,至2010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858元,比项目实施前近翻了四番,2010年,该村被评为张掖市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一、把特色养殖作为拓宽产业化扶贫的重要渠道。2007年,在市、区、乡大力支持下,征求群众意见,把该村具有优势的养猪定为扶贫开发项目。2008年在市、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群众自筹49万元,争取扶贫资金21万元,建成了175座高标准的暖棚圈舍。村上帮助协调资金,至2010年全村养母猪563口,每口母猪年收入8000多元,全村仅母猪收入就达45万元。至目前,群众养殖积极性高涨,养猪产业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把发展日光温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2009年乡党委政府争取扶贫资金15万元,在郎家城村一社、二社修建日光温室30座,其中栽植反季节葡萄11座,其它种植花卉及蔬菜。2010年苗木已全部挂果,2011年元旦成熟上市,第一年挂果单棚创造产值高达9000元。今年该村紧紧抓住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试点机遇,争取扶贫资金35万元,修建高标准钢屋架葡萄日光温室70座,至目前,葡萄已全部栽植完毕。

三、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奔小康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2006年村上仅有三间简陋办公室,没有卫生所,道路坎坷难行,群众是看病难,办事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上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修建了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处(288平方米培训中心,120平方米村卫生所,204平方米村委会办公室和农家书屋),配套了桌椅及电教设备。投资20万元,引进红梨新高接换优改造老果园150亩;投资2万元,建立垃圾池、垃圾集中填埋点;投资82万元硬化村社主干道路5公里;完成村通社道路路基铺垫,路面沙砾化15公里建设任务,配套桥涵5座;投资140万元改造危旧房20户;投资14万元改造旧农田400亩;投资42万元修建120座沼气池;投资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万元,自筹20万元,铺设2公里低压管道。

四、把加快产业化扶贫开发步伐作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郎家城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基层政权进一步加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贫困落后面貌有了初步改善。养殖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人均收入增长迅速,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1、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合理化。通过反季节高效日光温室的修建、老果园的改造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使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有效的缓解了供水矛盾,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新的渠道。现在11座温室红提葡萄已经挂果,高接换优的果树也开始挂果,效益较好。通过郎家城村反季节葡萄大棚建设,真正起到了 “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的提升了农民增收的信心。

2、通过整村推进建成万口仔猪繁育基地,2010年全村养殖业纯收入人均6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6%.群众养殖积极性高涨,进一步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村级公路的改造建设,解决了群众行车、行路难的问题。加快了农副产品的外销内调,减少了流通渠道,群众直接增加了收入。

篇6: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

内容概述:

一、村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观音乡洋石村位于恭城县北面,距县城5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该村区域地理海拔较高,气候湿热,有丰富的果木资源、旅游资源、林业资源和水利资源。

2、人口及资源概况

洋石村地处边远山区,既是贫困山村,又是少数民族村,是全乡最贫困的一个村,全村四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352户,人口1213人,其中瑶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3%,人均纯收入1196元。全村总面积28980亩,经济作物面积827亩,分别占总面积的0.04%,64.4%,0.02%。

洋石村两委班子有7人,其中定工干部4人,大专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2人,党支部现有党员53名,其中女党员8名,全村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村民自治章程。

洋石村居民居住还是以泥瓦房结构房屋为主,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只占群村住户的12%左右,村民饮用的大都是山冲水,用水质量无法保证。全村电话入户率87%,沼气57%,摩托车85%,彩电90%。村级卫生室环境及医疗条件简陋,村民多为留守人员,老龄化严重,2010年新农合参合率达95%。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少。村委还有办公楼一座,共280平方米左右,办公设施有待完备。全村道路桥梁等级较低,安全性不强,晴雨通车率不高;群众的农田灌溉主要还是依靠接山冲水,如遇天旱季节将无法保证农田的正常灌溉。

3、经济概况

洋石村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1196元,外出务工人口近250人,主导产业是杉木、毛竹、药菊、水果等,山场林地面积48400亩,其 中毛竹5120亩,杉木3430亩,水果主要发展种植夏橙、椪柑、药菊等975亩,人均种植中稻0.16亩,主要畜养禽类和猪、羊。

该村自然条件差,最远的自然村距离县乡52.5公里,交通不便,山穷水恶,部分水田地势低洼,很易受涝,2010年5月14日的洪灾使全村的稻田、果树基本都被水淹,损失严重,而且山高水冷,土地贫瘠阳光偏短,气温偏低的山区组,全村最高年粮产量48吨,人均只有82公斤。近几年以来,因水、旱灾、山区野兽侵割,产量逐年下降,有三分之一的户缺粮,全靠购买进口粮,牲猪养殖1400头,劳役耕牛275头,养羊100只,小家禽11000只,因地形较差,经济来源不够,畜牧养殖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来源少,最高年景人均纯收1500元。目前,全村近有在外务工250余人,是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历史、自然、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设施建设处于薄弱状态,近几年以来在上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通往村公所的道路已经得到解决,全村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实施地方,村级公路3条,全长11.5公里,桥梁建设一座,水利2条,11千米,需解决接水280户。当前影响和制约全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县人民政府制定禁伐阔叶林和禁止25%坡以上开垦的政策后,林农收入普遍下降,原有的发展路子种毛竹、杉木、药材方式无法进行。禁伐禁垦后,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补助,没有寻求到一条适合林农生态发展的路子。

由于村经济基础簿弱,自然条件恶劣,无资金投入。我村文教卫生环境处于一般状态,由于村里文化卫生教育滞后,村民活动场所不足,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重要重大项目,如水渠、河堤、村级公路配套等建设无法开展,影响到农户生活水平低,贫困户每年增多,贫困面貌十分严峻。

4、贫困农户基本情况

全村共有1213人,其中低保153人,占全村总人数12.6%,贫困820人,占总人数67.6%。

其中低保户中残疾人20名,重病户5户,生活困难78名,民政救济150名。致贫主要因素是山区,山穷水恶,气温偏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村级经济薄弱,农户文化素质偏低,旧思想,商品观念差,科技发展缓慢,导制我村贫困主要原因。

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级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以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上级扶贫的要求,以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为重点,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配套建设结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坚持12字方针,水、田、路、电、气、房、教、卫、文化的全面治理,促进贫困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以国务院《2011—2015年扶贫规划纲要和县开发整村推进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尊重群众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以入世为契机,用科学的态度作好一个开放的动态规划,并随着贫困村发展的状况以及贫困群众意愿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组农户进行落实,项目设施覆盖面达90%以上,瞄准贫困,真抓实干,落实责任,清除贫困,通过贫困开发的措施,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实现全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上东山五年之后步入富裕村行列。

2、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a、通屯内道路建设、修复3.5公里,桥梁建设一座,通村水利设施建设及改造11000米、安全饮水入户302户;b、贫困户危房改造20户。

(2)增收项目:a、扶持贫困人口973人,引进良种水果种植1200亩;b、修建旅游文化场所1个;C、养殖竹鼠、猪、牛、羊16000头(只)。

(3)科技扶贫项目:a、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8个;b、人居环境改造280户;c、退耕还林及退牧还草510亩,天然林保护2000 亩;d、建卫生培训设施1处;e、组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3处;f、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0人(次),培育示范户20户;g、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三、村级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村农户的贫困十分严重,这不仅表现为贫困面大,而且表现为贫困度深,该村脱贫所面临的问题有:

①河堤、水圳、堰坝年久失修,良农不保收; ②部分自然村交通不便,导制农民生活生产困难;

③贫困户素质较差,无一技之长的农户少,富裕户数簿弱; ④贫困户农民思想保守,科学发展观念差,小农意识严重; ⑤长远的角度制约脱贫是教育,农户数育程度偏低,文盲、半文盲劳力占10%左右,高中以上农户只有110人。

四、洋石村级发展项目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一)村级发展项目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项目研究通过召开村干部、支部、党员、组长、群众代表大会,以找准贫困原因入手,把解决制约我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放在首位,着在眼前,通过集体讨论、筛选、审查,最后确立通过 15个项目。

(二)发展项目规划的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十二五”期间的扶贫政策,牢记掌握地方政府有关“农村、农民、农业”三农政策,以及全国扶贫各种惠农政策,做到“懂得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

2、充分调动全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发动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为我办事的思想意识,动员地方有好人志富裕人员乐捐奉献,做到不等不靠,投工投劳,集资投劳相结合形势,把资金用在节骨上,放在刀刃上,以最少的资金办最多,效益最高,覆盖率最宽,群众受益最快的项目上。

3、加强村班子建设,组织村民学习好村民自治组织法,树立村民自治意识,自我建设的形象。

4、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我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 关系,吸引外界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挖掘资源,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5、充分利用科技培训中心为指南,为群众订报、订刊及各种阅览资料,让群众树立科技意识,做到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每年办理2次专业培训户,以杉、毛竹、药菊、养竹鼠、猪等技术培训内容,争取五年规划内让每个农民学会1—2门专业实用技术对生产,开发项目做到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为农户生产出产品找销路,深加工,质量至上,服务到位,让广大农户参与花椒、蚕桑、药材等合作体系。

6、整合种种信息资源,为农户指明生产方向,立项目、定规模、传技术为农户生产出来的产品打入市场,搞好流动服务,慢慢让农户养成商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做到以市场定生产,以价格定质量,以销售定数量,随着市场发展促进生产发展。

7、抓好村级制度建设,包括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民主,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原则,以村规民约为标准,树立文明户、致富户、遵纪守法户,建立以五好家庭,让家家户户养成正常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村上各项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五、村级发展项目的实施计划

首先关系着全村生活稳定项目:“要致富,先修路;水利修得好,百姓饭吃饱”,项目设施好,旱涝保收,百姓高枕无忧。

(一)项目简要实施方案: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9.9万元,占总投资的32.3%:a、通屯内道路建设3.5公里,总投资52.5万元;通村水利设施建设11000米及人饮工程3处,总投资21万元,;安全饮水入户1200户,总投资38.4万元;b、贫困户危房改造200户,总投资168万元。

(2)增收项目398.4万元,占总投资的46.1%:a、扶持贫困人口973人,引进良种水果种植1200亩,总投资86.4万元;b、修建旅游文化场所1个,总投资120万元。C、养殖竹鼠、猪、牛、羊16000头(只),总投资192万元。(3)科技扶贫项目总投资187.38万元,占总投资的21.6%:a、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8个,总投资0.48万元;b、人居环境改造280户,总投资84万元;c、退耕还林及退牧还草510亩,天然林保护2000亩,总投资3.57万元;d、建卫生培训设施1处,总投资8万元;e、组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3处,总投资30万元;f、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0人(次),培育示范户20户总投资1.03万元。g、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总投资0.3万元。

(二)项目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坚持国家投资与个人集资相结合的原则,基础设施、科技培训以国家投资为主,养牛等效益高的项目以个人贷款和个人筹资为主,项目总投资865.68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110万元,占总投资的12.7%;

整合资金320万元,占总投资的37% 扶贫信贷180万元,占总投资的20.8%;

群众自筹255.68万元,占总投资的29.5%;

六、村级发展项目规划的组织、管理

首先规划制订的监督,在制订时,规划制订小组,要经村民代表大会推荐产生。其次,规划制订出来后,要交付人民代表大会票决,票决后向全体村民公告、公示,其次项目资金大的招标形势,质量监督资金监督,每年上级安排扶贫资金以及挂钩单位扶贫资金等,向群众公告、公示,即要公布计划资金,还要公布到位进度,另外对扶贫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做到单据有经手人签字,项目有责任人签章,项目有合同才可施工,再交镇扶贫办审核后入帐,每年帐目开支接受村扶贫规划监督小组审核,签上审核意见,经审如有不符合要求开支,谁经手谁负责,项目质量监督首先严把合同关,要求质量,做到严纲紧,项目实施专人把关24小时有责任人,项目验收时必须有技术员、扶贫办、财政所、规划监督,小组成员参加,以甲、乙双方到场方可验收,每个项目验收后必须收取乙方质量保证金,保证期为一。

(一)规划编制小组 组 长:唐心月 副组长:李庆双

成 员:周春梅 唐正忠 唐艳萍 陈代余 参与村民代表: 唐水发 陈代亮 李友生 范文玉

(二)规划执行小组 组 长:唐心月 副组长:李庆双

成 员:周春梅 唐正忠 唐艳萍 陈代余

(三)规划监测小组 组 长:唐水发 副组长:陈代亮

成 员: 唐仁镜 陈代铅 李友生

篇7: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

2009-6-12 17:59:55

一、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计划落实

今年,我省将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10.4亿元资金,实施64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其中省扶贫办5000个,省发改委1100个,省民委300个。加上上海对口帮扶200个,州市自筹资金实施2400个,全省的目标是确保完成9000个、争取完成10000个村的整村推进。

在省扶贫办负责实施的5000个贫困自然村的扶持任务中,第一批1150个重点村扶持项目于2008年底已经提前下达到各州市,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725亿元,占年度总计划的23%;第二批3193个即日可下达到各州市,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7895亿元。另外,边境25县657个“兴边富民”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计划投入财政资金3.285亿元,待中央专项转移资金就位后立即下达。年度项目将覆盖16个州(市)123个县(区、市),预计将有30多万农户120多万人受益。目前第一批整村推进项目在各级扶贫部门的共同协作努力下,正在稳步有序推进。

二、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一)安居工程建设。第一批计划18029户168万平方米。第一季度完成4206户52.74万平方米,完成比例31.4%。

(二)基本农田建设。第一批计划5893亩。第一季度完成1595亩,完成比例27.06%。

(三)水利工程建设。第一批计划完成沟渠建设218条940千米;建设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10795件28.78万立方;实现新增灌溉面积9081亩;改善灌溉面积43295亩。第一季度完成沟渠建设77条103千米,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1% ;完成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建设2854件11万立方,占年度建设计划的38.2%;实现新增灌溉面积2796亩占年度建设计划的30.8%;完成改善灌溉面积7731亩,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7.86%。

(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第一批计划架设引水管道555条87.2万千米;建设水池、水窖等蓄水工程4389件29万立方;解决21.9万人和19.1万头(匹、只)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第一季度已经完成引水管道139条6.9万千米,占年度建设计划的8%;完成小池、水窖等蓄水工程建设689件1.48万立方,占年度建设计划的5.1% ;已经解决4.7万人2.2万头(匹、只)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五)通路工程。第一批计划修建通村道路617条1878公里;村间道路硬化1299条25.46万公里。第一季度已经完成建通村道路200条555.7公里,占年度建设计划的29.58%;完成村间道路硬化347.6条3.9万公里。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5.3%。

(六)通电工程。第一批计划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20.16公里,架设低压线路335公里。第一季度完成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7.11公里,架设低压线路38.76公里,分别占年度计划的5.9%、11.6%。

(七)生态能源建设。计划种植生态林木13415亩,建设沼气池11699口,节能灶33673口。第一季度完成种植生态林木4112亩,占年度建设计划的30.7% ;建设沼气池3211口,占年度建设计划的2

7.44%;节能灶6538口,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9.4%。

(八)社会事业建设。计划建设农村卫生室107所,文化活动室294个,农村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631座。第一季度完成农村卫生室4所,文化活动室54个,农村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9座,分别占年度计划的3.73%、18.36%、18.85%。

(九)产业发展。计划种植经济作物9.1万亩,发展种植经济林果28.6万亩,发展养殖大牲畜4.7万头(匹、只)。第一季度完成经济作物种植2.8万亩,完成经济林果种植20.3万亩,累计发展养殖大牲畜1.1万头(匹、只),分别占年度计划的30.65%、70.83%、23.77%。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村推进扶贫措施有力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扶贫项目严格落实扶贫开发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任务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制定量化考核办法,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二)瞄准对象,消除“死角”。切实落实贫困对象瞄准机制,优先解决贫困面最大和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确保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0%以上要用于扫除最贫困“死角”,确保最贫困的群体得到优先扶持。

(三)精心组织,强化管理。一是全面推行公示公告制度。二是严格落实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度。对用量较大的水泥、砖瓦等大宗建材物资,以及种植苗、化肥、养殖种猪、牛等实行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三是完善工程质量责任制。四是实行项目后续管理制度。五是全面落实财政扶贫资金预拨报账制。严格实行支出凭证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资金安全运行。六是全面引入绩效考评管理制度。确保责任目标、建设任务、管理措施“三到位”,牢固建立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四)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一是让群众积极参与,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二是增强贫困农户在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激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三是充分调动广大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使群众真正成为整村推进项目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四是不断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度,形成了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2009年支农惠农扶贫三项重点工作情况通报材料

2009-8-5 8:52:34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今年3月在红河州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暨社会扶贫表彰会,明确了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表彰了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营造了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浓厚氛围,提出了今年要力争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产粮食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解决和巩固60万贫困人口温饱的目标。同期在北京召开了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云南工作座谈会,与中央定点帮扶云南企事业单位共谋我省扶贫开发大计,为我省

扶贫开发争取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积极争取,今年项目资金投入预计达到25亿元,在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造成较大冲击的不利形势下,为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扶贫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2009年政府为人民群众办的重点实事和全省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之一,根据安排,我就有关情况作简要通报。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扶贫办对出席今天通报会的各位领导同志、参加通报会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一、关于整村推进实施情况

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计划安排10.4亿元资金,省级实施64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任务。其中省扶贫办实施5000个,省发改委实施1100个,省民委实施300个。加上上海帮扶的200个,州市自筹建设的2400个,全省的目标是确保完成9000个,争取完成10000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中,扶贫部门协调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建设等相关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培植产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努力实现农户“八有”、自然村“八有”、村委会“八有”的目标。截止2009年6月30日,省扶贫办已下达整村推进年度计划4418个,全省已有1150个村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其他3268个项目村的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启动,目前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顺利。

二、关于易地扶贫实施情况

目前,已确定了今年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并已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确保人均1亩以上坡度小于25度的耕地和户均不少于0.3亩宅基地的基本条件,各项目县(市、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安置地点进行了认真选择和确定。在去年安排专项财政易地扶贫补助资金

1.5亿元搬迁3万贫困人口的基础上,今年增加安排专项地方政府债卷资金1.5亿元,资金总投入达3亿元,计划全年完成6万人缺乏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任务,使今年的易地搬迁规模翻了一番,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边境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项目涉及16个州市107个县(市、区),73个重点县共转移安置44945人,占总人数的74.9%;39个革命老区县共转移安置20130人,占总人数的33.55%;25个边境民族县共转移安置17568人,占总人数的2

9.28%。

今年是我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批权下放州市的第二年,各州市的评审工作将在7月份结束。我们将与省财政厅一道,认真审核各项目县(市、区)上报的可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省级审查工作将在8月底完成。在切实做好今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抓紧实施2008年下达的易地扶贫建设。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省2008年度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已完成安居房建设5798户,占计划的83%,转移安置24320人,占计划的81%。大部分州(市)正抓紧项目扫尾及组织验收和移交工作。

三、关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们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就业难,增收难的影响,坚持对外输出和就地输出相结合,以就地就近输出为主的办法,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259962人(含2009年项目培训的7977人),其中,技能培训完成31450人,引导性培训完成228512人,就业率达91%,平均工资收入为900元。昭通市作为全省劳务输出大市,返乡务工人员的48.67万人中有44.7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金融危机影响造成在外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问题,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技能培训重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今年安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扶贫资金1亿元,比2008年增加3800万元。5月18日与省财政厅联文下发通知,及早

安排了专项扶贫补助资金9900万元,计划完成30万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其中,贫困地区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3.5万人,补助资金4700万元;示范基地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补助资金5200万元。为保证培训取得实效,对培训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力度,90个示范基地技能培训人数从去年的3.6万人增加到6.5万人,人均培训费从去年的500元增加到800元,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水平,确保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不低于60%,稳定就业率不低于85%。

今年上半年,扶贫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下半年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四项有力措施,确保全年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省扶贫办成立了扶贫开发重点工作督促检查组,定期深入州县督查,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定期向省政府上报督查情况。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牢固建立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认真落实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分配使用公平公开、公告公示、监督、验收、绩效考评、后续管理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项目实施进行公告公示,与群众共同讨论商量。项目实施后要在项目点设立永久标志牌,并由本县主流媒体进行通报。项目完成后由县级进行检查验收,省级和州市一级要进行抽查。重点县还要向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书面汇报年度工作,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确保项目资金高质量发挥效益。三是突出重点扫除死角。要求项目资金瞄准对象,确保最贫困的地方、最贫困的群众优先受益。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中拿出20%用于扫除贫困“死角”,实施情况上报省级备案。四是结合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突出产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增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把产业培植作为扶贫开发的硬任务、硬要求,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一地,群众脱贫致富一方。

篇8:整村推进之我见

一、主要成效

1.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贫困村新修乡村道路19057公里,其中硬化15808公里,修建桥梁485座,13166米,解决了1047个贫困村没有通水泥公路的历史,使200多万人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建饮水设施172处,铺设饮水管428877米,新建水陂、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1279处(座),解决了20多万人和1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2.贫困村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为做大做强赣南脐橙产业,2006年以来,全市投入果业财政扶贫资金590万元。新开发脐橙面积22万亩,全市脐橙面积达到162万亩。寻乌县果业面积达到43万亩,其中贫困村果园面积达8.6万亩,果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扶贫主导产业。

3.贫困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赣州市把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中专学历培训作为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全市完成劳动力务工技能转移培训7.5万多人,95%以上转移就业;累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600多期,培训农民11.5万人次,其中80%以上经过培训的农民基本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完成“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技生”学历培训3500多人,为贫困村培养了一大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4.贫困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全市贫困村清除垃圾150多万吨,清除路障800多处,清理污水沟15万米,新建自来水厂226座,有14477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新改建卫生厕所6500多处。“三清三改”活动的开展,使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贫困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主要问题

1、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至201 1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9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6.8%,高出全国13.4个百分点,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2、落实贫困村规划资金缺口大。贫困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多地少,气候条件恶劣,交通、通讯、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实施贫困村村级规划项目资金需求量大,资金额度与贫困村需求的矛盾突出。

3、扶贫项目实施不均衡影响扶贫整体效果。从实施效果看,整村推进使大部分贫困村基本解决了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也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滞后、村无主导产业、户无致富项目等问题,农民收入难增长,减贫目标难实现。

三、对策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贫困村生产条件。要加大对全市“十二五”1 1 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含纳入国家扶持范围的465个贫困村)及300个市级扶持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投入力度,力争每个贫困村每年不少于20万元扶贫资金,5年达到100万元以上。要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力度,每年每村安排10万元以上。要加大市、县(市)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市、县(市)直单位驻村扶贫。

2、发展扶贫产业,着力提高贫困村群众收入水平。要紧紧围绕脐橙、油茶、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和烟叶、白莲、茶叶等特色产业,不断创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抓好11个罗霄山特困片区县(市)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着力抓好扶贫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抓好8个重点县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发展资金困难;抓好8个重点县128个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通过扶贫互助资金扶持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促使受扶农户增收增效。

3、与新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要把整村推进纳入到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以新农村建设带动整村推进,以整村推进促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探索整村推进与“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到2013年底,全市1119个省定贫困村都必须有新农村建设点,每年再安排10万元重点用于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每年重点抓1-2个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连续扶持10年,确保贫困村群众生产条件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

4、规范制度建设,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一是认真规范扶贫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程序。坚持从规划中选择项目。凡是贫困村项目都坚持在贫困村五年扶贫开发规划中选择项目,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或者需要重新调整规划的项目,必须按照原规定程序,经过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后方可列入年度扶持项目计划,逐级申报扶持。二是全面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真扶贫,扶真贫,坚持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采取电视、互联网、乡村政务公开栏及公示牌等形式,把贫困村安排的项目、资金、建设内容及搬迁移民对象等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还将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计划批复文件抄送同级审计部门,接受审计行政监督。三是严格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凡是财政扶贫资金安排的项目,市本级及各县(市、区)严格实行报账制管理,按照报账制的规定和程序,坚持做到专项管理,封闭运行。四是认真执行扶贫资金项目验收、检查制。扶贫项目完工后,项目责任单位向县(市)扶贫和移民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县(市)扶贫和移民办、财政局组织包括工程技术人员、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监督小组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建立检查考核机制。市、县(市、区)扶贫部门要把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检查考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实行季度督察、半年检查、年终考评的检查考评机制,通过检查考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总结经验,推动工作。

上一篇: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下一篇:移植大脑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