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赵胡由于整村推进汇报材料

2024-04-28

太康县赵胡由于整村推进汇报材料(精选2篇)

篇1:太康县赵胡由于整村推进汇报材料

太康县赵胡同村“十一五”期间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先进典型材料

太康县独塘乡赵胡同于行政村位于独塘乡西3公里,辖2个自然村,共279户,1245人,1740亩耕地,全村林木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连续多年被省委、市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2010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先进乡镇,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16元。近年来全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县扶贫开发有关政策,扎扎实实地做好贫扶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该村在太康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和独塘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村扶贫开发方案,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制定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计划和目标,制作了宣传牌。每户发放一份公开信,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加强领导,在乡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指导下,赵胡同行政村成立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村党支部书记赵新建任组长,负责整村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协调和资金运用跟踪监督工作。通过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将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包到村民组纳入该村年终考核,使扶贫开发工作,人人有责,人人有压力。

二、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

近年来,该村认真落实村2006-2010年五年发展规划,达到村容整洁。一是该村于2008年完成了宅基地规划,2009年聘请市规划设计师对全村进行科学设计规划。目前全村房屋整齐,布局合理,村容整洁,村域范围内无乱搭乱建现象,达到了水清气洁。二是投资70多万元,对全村大小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并安装路灯50盏。三是加大沼气建设力度,2009年共建沼气120个,做到一池三改(改圈、改厨、改厕),每家每户全部改用无害化水冲式卫生厕所,彻底解决了污水,粪便污染的问题。四是为彻底改变饮水质量,2009年打深水井1眼,铺设管网3500米,家家用上了清洁水,改善了人居质量。五是投入30万元,建垃圾处理场1个,指派专人负责垃圾的收集与清运。六是投资40多万元建了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同时村里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每20户为一个责任区,党员、村民代表为第一责任人,挂牌上墙,全面监督。在所有村内道路两侧和村内空闲地栽植绿化树和景观苗木。实现道路通、路面清、村内生产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全天候保洁。

该村目前文体设施齐全,有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宣传栏,有标准化卫生室、便民超市、农资供应市场。村庄环境优美,所有住房均为钢筋、砖混结构。并实现达到

“六通两建四级一增”标准,彩电用户279户,固定移动电话503部,宽带入网161户。

三、培育主导产业,突出经济建设

把培植主导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以西瓜种植为主,实现了“一年四熟”套种模式,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特色村。2009年该村制定了万亩辣椒基地发展规划,以赵胡同为中心村、以太康县庆丰收西瓜辣椒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辐射全乡发展。目前,该村已发展西瓜1200余亩,辣椒基地24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16元。2010年底,精品林业育苗发展面积达到144亩,流转土地466亩,人均集体收入达到500元。比上年增长20%。

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到714人,培训人数645人,就业培训率达到85%以上。

四、基层组织健全,管理民主

该村始终坚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认真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务政务财务每月公开一次,重大事项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目前该村每季度都要围绕平安建设、农村低保等村里事务已召开4次以上村民代表大会,2010年8月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村,受到广大干群的好评,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该村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育,不断提高村民的素质,2007年村小学建了教学楼,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5%以上,低保户做到应保尽保,五保对象户8人,有7人入住敬老院,农村新型合作参保率98%以上,村里成立了腰鼓队,2010年3月,该村成功举办太康县首届新农村文化艺术节,省内多家媒体和一些知名网站争相报导,给予了较高评价。

六、社会和谐稳定

该村2010年以来加大了平安建设的力度,实施了明亮工程,安装路灯50盏,监控摄像头11个,建立平安报警系统,加强治安防范,建立长效机制。目前,全村社会安定、邻里团结、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上下一条心,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篇2:太康县赵胡由于整村推进汇报材料

井源村位于大桥集镇北部约7.5公里处,是该镇最边远的行政村之一。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4亩,其中水田1230亩、旱地464亩;山林面积12343亩,其中林地6271亩、荒山秃岭6072亩。11个自然村庄分布在大桥河两边,全村有村民423户,17个村民小组,2014口人。由于土地贫脊、水土流失严重、山上林木稀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05年井源村人均产粮不到400斤,人均年收入不到700元,全村有92户453人没有摆脱贫困,有53户247人属于贫困边缘户。该镇一直以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有女莫嫁井源村,半年辛苦半年贫。”村民也戏谑地调侃:“都是这条积沙漏底的大桥河,带走了金银珠宝,留下了穷困贫瘠。”

2006年,井源村抓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这一契机,整合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全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按照扶贫开发规划要求,整合财政扶贫、部门帮扶、社会捐助、村民自筹等各类资金693.5万元,按照“抓基础建设,抓产业发展,抓村庄整改”工作思路,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彻底摆脱了贫困。

制定规划,勾画发展蓝图

2006年初,井源村在省委党校、县政府办公室和县教育局等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人口状况、劳动力资源、家庭收入等基础信息,实地考察全村的地形地貌、山林耕地、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听取村民意见,确定了实施山、水、田、路、电综合治理,整村推进,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总体扶贫工作思路。具体工作目标是大力实施“十项工程”,即修好一条乡村公路和五条村组公路,加固一座小(一)型水库,修建一条灌溉水渠,新建一个村部,新建一栋村级小学综合办公楼,新建一栋村卫生所,架设一座移动通信基站,为每个自然村建一口水井和10至15座沼气池,打造一个油茶基地,每年培训100名科技明白人。为确保“十项工程”顺利实施,取得实效,井源村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健全了各种组织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办法。先后制定《井源村“十一五”发展规划》、《井源村2006~2010年村建规划》和《委、办、局2006年~2010年包村挂乡工作职责》。健全了村两委班子,兵、青、妇组织,计生协会,群众代表议事会,党员群众监督小组,民主理财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确定村“两委”干部联系户、党员联系户、重点帮扶联系户和“双百”活动联系户等各种一帮一联系制度。美好的蓝图、健全的机制充分激发了广大干群发家致富的热情,克服了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了干、拼、搏的进取意识,极大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豪气和干劲。

完善设施,夯实发展基础“要致富,先修路”。投资163万余元,将集镇至井源村的3米宽的沙石路变成一条5米宽的乡村水泥硬化公路,结束村内无水泥路的历史,解决了村民运输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难题;投资120余万元修通并硬化5条共5.3公里组级公路,在全镇最早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的目标;投资32万余元修建大小桥梁13座,架起一座座发家致富的“彩虹”。1组村民徐正国离集镇9公里,以前经过沙石路到集镇一趟光步行时间就要4个小时,如今修通了水泥路,坐车方便了,到集镇一个来回只要1个小时。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将多年失修的池塘堰圳和灌溉水渠进行加固维修,累计新修水渠3000米,充分发挥了中心水库的灌溉功能,确保下游800亩稻田用水无忧。据了解,以前由于水源少、水渠没有疏通,村里经常出现因争水引发的矛盾纠纷,村民为了引水到田里通常是彻夜难眠。如今,水渠修通了,水源充足了,村里再也没有发生争水引发的矛盾纠纷,村民种田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前村里只有一所简陋的村级小学, 房子危旧,面积狭小,既无法容纳全村学生就读,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家长无奈之下,将孩子送到外地就读,导致大量生源流失在外, 教师教学心灰意冷,教学成绩急剧下降。2007年,村里投资45万元新建一栋占地12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添置课桌椅350套,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目前,不仅本村学生全部回归学校,还吸引本镇坳田村、李源村和石坳乡余源村的部分学生“加盟”,学生由以前的160余名增加到300多名。如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校的教学成绩均大大提升,每次评比总是位列全镇前茅。

改善村部和卫生所条件,为村民提供便利。投资22万元新建一栋占地160平方米的两层村部办公楼,改善村两委班子的办公条件,结束了村两委班子长期租赁民房办公的历史。投资27.5万元新建一栋占地80平方米村级卫生所,并对所内设施全面配套,满足了村民就近就医的需求,确保村民“小病不出村”。

建设新村,打造宜居环境

结合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几年来共整合资金175万元,在殿下、黄泥丘、塘下、石塘下和李家垅5个自然村庄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工作思路,按照新农村建设“三清七改五普及”基本要求,全力整治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环境。共折除破旧房屋1200平方米,改水130户,改厕102处,铺设水泥路1.5公里,新建沼气池150座,有98户安装电话,新架设一座移动通信基站。新村点全部实现“五通”:即通路、通邮、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井源村塘下自然村就常常出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年轻人在新建的篮球场激烈比赛,旁边站满了观众,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几个中年人挥舞着手上的乒乓球拍,俨然一副“国手”的潇洒姿态;几个老人正在健身,不时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这分明只是城市里的生活画面,现在也成为井源村五个新村点最平常的生活场景。

发展产业,共奔富裕之路

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壮大传统产业,鼓励村民养猪、养牛、养羊和养鸡,增加农民收入。全村共有生猪养殖大户12户,养牛大户5户,养羊大户13户,养鸡大户3户;成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入社群众30户,规划面积500亩,种粮实现耕作机械化、防控绿色化和良种良法先进化。大力培植农业特色产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从外地引进嫁接油菜、吊瓜和玉竹三个农业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户创办特色产业基地。近年来结合退耕还林、“一大四小”等优惠政策,栽种嫁接油菜1150亩,培植玉竹、吊瓜50亩的专业户各一户。4组村民彭瑞峰栽种油茶50亩,他高兴地说:“三年挂果、五年受益,到时一年挣个10来万不成问题,这可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啊。”

上一篇:著名矿泉水的精彩广告词下一篇:毕业生演讲稿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