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制度讲述

2024-04-26

企业法律制度讲述(共7篇)

篇1:企业法律制度讲述

律师讲述民间婚约彩礼涉及的法律问题

2014/4/22 来源:新中网

我国自古就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所谓婚约,也称为定婚、订婚,在我国民间广泛存在,但是缔结婚约并不是我国婚姻关系成立的法定程序,所以在《婚姻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并无这一问题的具体规定。对于订婚牵扯到的彩礼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彩礼又该如何处理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何来解决?

中顾法律网司南:非常欢迎杨国尧律师的到来,本期访谈我们谈一下民间婚约彩礼涉及法律问题,首先由杨国尧律师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民间婚约行为中财物赠与的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到的“彩礼”的性质,结婚后是属于男方还是女方,亦或者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杨国尧律师:对于彩礼给付行为的性质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主要采用附条件说,认为婚约期间的财务赠与是以对方将来与自己结婚作为赠与所附的条件或负担。所以基于对彩礼的性质的认识,我们普遍认为彩礼在男方赠与女方后,彩礼就应当属于女方所有。

中顾法律网司南:另外,如果订婚之后若未能登记结婚的,男方要求女方返还彩礼,通常在哪些情况下女方是需要返还彩礼的?

杨国尧律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所以,如果男女双方在订婚后未能登记结婚的,男方可依据该司法解释的规定主张返还彩礼。

中顾法律网司南:其次,婚后两人不能继续婚姻,离婚时女方所收到的彩礼是否能算婚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杨国尧律师:依据我们在第一个问题中谈到的,现今理论普遍认为彩礼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是男方以女方将来与自己结婚作为赠与所附的条件。彩礼在男方赠与女方以后就属于女方所有,不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而要求分割。

中顾法律网司南:再者,在婚约存续期间,婚约当事人死亡的,彩礼是否需要返还?

杨国尧律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只要女方未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况的,男方均无权要求女方返还彩礼。所以在婚约存续期间,如果女方死亡的,应当区别对待。对于已经登记结婚,虽然女方未与男方共同生活,但该情况的发生并非女方存有过错,所以我们认为原则上男方不能要求返还彩礼;对于未登记结婚的,男方可以依据该司法解释的规定,主张返还彩礼。

中顾法律网司南:离婚纠纷中,男方要求返还彩礼,女方拒绝返还。对于男方主张返还彩礼钱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杨国尧律师:对于男方主张返还彩礼的法律依据,主要的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中顾法律网司南:杨律师您从事律师行业多年,见过的悲欢离合也不在少数,实践中因为彩礼问题引起纠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您认为引发此类纠纷频频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杨国尧律师:我个人认为,此类纠纷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解除婚姻、借婚约或婚姻索取财物、买卖包办婚姻、离婚以及无效或可撤销的婚姻等。总结这些原因的根源还是在于我国由来已久的婚姻观念以及现今社会对男女双方感情的影响。

中顾法律网司南:非常感谢杨律师的详细解答,关于本期访谈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杨国尧律师:婚姻是一件神圣而又幸福的事情,希望各位将要结婚的男女朋友不要因为彩礼的问题而且放弃感情,希望大家可以和谐共处,幸福美满。谢谢!

律师简介:杨国尧,湖北资深律师,湖北君任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湖北律师网首席律师。工学学士、工程师,宜昌市综合招投标中心专家评审委员会法律专家、评委。擅长处理各种工程建筑、民事赔偿、债权债务纠纷、经济合同纠纷,代理的案件如湖北巴东“4。21”滚装船侧翻特大交通事故、李某诉当地某电视台侵犯肖像权案、张磊诉九州购物广场售假茅台双倍索赔案、张自力诉宜昌县扶贫开发公司销售劣种子索赔案等曾为众多媒体报道;

长期担任本地媒体《三峡日报》《三峡商报》法律专栏主持人,经常接受省级媒体《楚天都市报》《三峡晚报》的采访。曾在多家媒体担任记者,现仍与众多媒体保持广泛的联系和深度合作,为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排除行政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有深厚的法律理论功底,发表法律类文章近30万字。

(责任编辑:zhiccm)【好友推荐】【打印】我要评论(0)

篇2:健全企业法律制度的看法

一、企业法律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

(一) 企业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解决客观发展的困境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也就是说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而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国家经济的不稳定。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 企业就需要完善风险防范制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而国际市场经济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在这样一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经济环境下, 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现阶段, 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是违约风险、并购风险、海外投资风险、贸易壁垒阻碍风险、资金拖欠风险、劳资纠纷风险等, 这些风险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各国对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维护所造成的经济发展上的不公平和社会人际交往之间的互相不信任, 这些风险中的任何一项一旦发生就会各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问题, 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经营, 为了走出客观现实中的困境, 就需要企业法律制度的辅助。

(二) 企业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改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企业的发展存在风险, 而风险的成因不是完全的外部化, 其中也掺杂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因素, 并且企业内部的因素产生的影响要大过外部因素。企业的内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 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很多企业在发展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得, 片面认为只要为企业发展创造巨大的盈利空间, 就能够使企业持续长远发展, 而不需要在制度完善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企业的法律制度建设相当落后, 制度建设投入明显不够。据相关的调查显示, 我国企业发展的法律风险管理投入远远落后于美国企业, 这个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法律制度的完善认识不足。

第二, 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企业的经营管理环节主要包括决策的制定执行、实际操作运营、具体的工作分配等, 而管理的风险往往就出现在决策的相关环节, 在决策中, 很多企业或是没有经过实地调查, 或是缺乏专业知识型人才在决策制定、执行过程中的参与, 导致决策的执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要求而给企业发展带来损失。在一部分企业中会设有法务管理部门, 但很大程度上此类部门只起到事后补救的作用, 而事后补救时损失已经发生, 它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风险产生后的后续问题, 而不是在问题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针对风险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1]

二、健全企业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 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法律制度的确立

企业的经营管理具体要怎样运行主要依靠经营管理者的指定, 因而要健全企业法律制度, 就要让企业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意识到企业法律制度确立的重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企业所作出的每个行为举措, 都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为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定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合同法》等, 明确对企业发展最有力的管理方式, 将权利和责任相对应, 时刻关注法律内容的变动, 结合本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 及时调整企业的法律制度规定, 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 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 减少企业发展在法律上的漏洞, 维护企业发展中的效益。[2]

(二) 完善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高低, 在实际经营案例中, 有不少企业因为内部管理的不合理而产生劳务纠纷、决策失误等风险问题, 增大了问题处理的难度,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深入发展。由此可知要全面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体系, 加大企业在风险防范制度方面的投入, 吸纳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企业发展规划的决策中, 多听取发展意见, 尽量将决策的风险降到最低, 鼓励在进行实地现场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重视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强化企业内部的法律管理力度, 减少企业风险带来的损失, 实际的相关法务性质的部门要曲尽其用, 充分发挥其在指导正确决策方面的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隐患, 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顺应时代的要求, 不断完善企业的法律制度, 用法律的力量来危化企业发咱还能的合法权益, 减少各类危机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将法治理念贯彻到企业管理中, 减少企业发展中的法律制度漏洞, 提高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竞争力。

摘要:企业的发展单纯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工作和经营管理者的先进理念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 企业要更加从容的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就需要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近年来国家倡导建设法治社会, 对市场经济活动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 为响应国家的号召, 为构建健康的市场环境做出贡献, 企业就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将对企业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关键词:健全,企业,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何楠.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完善[J].经济师, 2003 (10) .

篇3:关于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探析

关键词:法律顾问;制度;分析研究

企业的法律顾问制度是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不断促进企业发展的依据,对社会注意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本世纪初,我国相关部门就颁布了《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这为我国企业的法律顾问制度确定了政策依据。文章就对企业的法律顾问和相关制度概念实施研究,另外探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就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合理建设提供了相关建议。

1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概述

所谓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实际上就是企业所配备的,专业服务于企业法律事务的企业工作者。而企业法律顾问规章则是有关企业专业设计的法律顾问组织或配备专业的从事自己企业法律事务法律工作者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现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法律顾问的基本任务是:为本单位草拟各类规章制度、相关规章条例等法律文书同时实施审核确认,以其相关制度复合我国各种法律法规,能够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最终让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内部管理可以向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在其实制定重要经营决策开始之前,实施各种项目的讨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对应的法律咨询服务和项目可行性分析,充分保障企业各种决策活动能够有法可依,使其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风险;为了预防单位和有关合作商出现合同纠纷,帮助企业草拟各种合同,另外需要对合同实施有关审查,同时为企业的代签各种合同,让企业的合同管理机制健全而不断完善,避免各种合同漏洞出现。

2 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2.1 企业的法律顾问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规避法律风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经济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市场多元化可观环境,其利润也愈多愈好的环境下,绝大多数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避免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假若利益追求和所存在的环境二者之间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一定会存在法律风险。因此为了科学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降低损害,其企业在事前必须实施风险评估,在事情实施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在事情结束之后实施风险处理,此类风险的处理、管理以及评估就需要企业设计专业的法律顾问机构和聘用法律顾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为企业提供各种法律服务。

2.2 法律顾问制度为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

作为现代化企业,一定要有产权清晰的制度,这些需要企业的法律顾问参与其中,责任与权利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企业法律顾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而言即为政企分开,实际上管理合理的现代企业规章更加需要企业的法律顾问对其献计献策,不断付出努力。不可否认的是,企业法律顾问规章制度为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组成形式,科学有效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能够合理规范企业的管理,使得企业能够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3 现阶段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依法治企理念还不强

我国很多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其依法治企的理念严重阻碍者企业的发展,依法治企实际上为现代化制度的基础。不过,因为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在这种大背景下尽管这些年我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同时尽力推进法制化建设,不过因为时间相对较短,各类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健全,另外加之法律的普及率在我国也并非特别高,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领导人员的法律意识还远远不够,社会对依法治企的关注还需要不断加强,有关部门则认为依法治企为企业内部事情,没有对企业依法治企实施监督管理。上述因素最终使得企业法制化的程度在不断降低,部分企业为了最大的追求利益,企业管理人员仅仅考虑企业利益问题,对法律事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领导者只有在本企业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法律服务。

3.2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相关体系不健全

尽管现阶段有《企业法律顾问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关于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意见》等关于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规定,不过此类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说为部门规章,同时与别的规定存在冲突,此类规定缺乏覆盖社会其他种类的企业。

4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对策

实际上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法律顾问地位和责任应该要有法律明文规定。任何企业的法律顾问和普通的律师性质完全不相同,法律顾问仅仅为企业服务,不过,企业法律顾问能力不但要比一般的律师更高,同时还应该比律师更懂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不但要依据规定全面负责本企业的法律事务,同时还应该对企业决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法律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对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法律问题负责。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构建不仅仅是企业内部问题,绝对不能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制定。由于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不但能够为本企业规避法律风险,以节省企业生产与运营成本,同时也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方法,健全法律顾问制度不但以企业为纲,同时应该尽可能的将其规范化。

5 结语

篇4: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制度研究

一、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部分企业尚未尽到环境责任

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人们不难发现, 企业和当前环境的恶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向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总的废污水排放量还在逐年上升, 但是上升的幅度已经下降。其中工业的废水排放量在废水排放量中约占2/3的比例。再如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九部委开展了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 共检查企业9123家, 有2183家企业因环境违法被查处, 此外还取缔了231家企业, 停产整治641家企业。由此可以看出, 部分企业的环境责任还没有较好地实现。

(二) 有关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首先, 企业环境侵权诉讼制度还不完善。企业仍存在排污侵害环境、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 违法行为同时会对排污权交易产生较大的影响。其次, 对企业环境行为监督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 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如现在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的法律制度还没建立起来。

(三) 国内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尚未形成

由于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监管制度的缺陷, 我国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难以形成, 进而导致现有监管机制的运行效率不高。此外, 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将会促进排污交易制度建设, 推动我国排污交易市场的建设。但是我国不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可以进行直接碳交易的国家, 因此还不能进行直接的碳交易。但是我国具有巨大的碳交易的潜力, 可以间接与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目前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参加CDM项目与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 但是我国现在碳交易CDM项目的开发上还很不足, 还没有发挥出碳交易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法律对企业环境行为调节

(一) 加强法律对企业环境行为调节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克服政府调节的失灵

由于企业环境行为存在外部性, 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很难发挥市场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政府的依法干预, 政府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由于作为经济政策执行者中的人具有追求权力、个人利益、政治归属感等特性, 使得经济政策的执行主体很难有效地执行经济政策, 从而导致政府干预的失灵。而法律对执法主体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对经济行为的调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相对于经济政策更能克服政府对企业环境行为宏观调节的失灵。

2. 有利于促使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

为了促进低碳经济, 保障国民经济能稳定运行, 强化法律对企业环境行为方面的宏观调节十分必要。现在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调控多为行政法规与民事法规等, 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激励措施不足, 对企业环境行为监管的效率低。把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去规制企业的环境行为, 会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使企业自觉承担环境责任。为了更好提高对企业环境行为调控的效率, 发挥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应强化经济法规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宏观调节。

(二) 加强经济法规对企业环境行为调节的理论依据

从法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经济法对环境关系的调整是源于社会的需要。从法律责任制度的出现到确定, 都是源于社会的需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我国的自然资源相对短缺, 如我国人均拥有淡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已经接近国际公认的严重短缺水线。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共的社会问题, 它关系到社会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 法既执行政治职能, 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注重社会本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法律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社会本位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又都是经济法干预经济的重要原则。可见, 经济法在宏观层面进行干预企业的环境行为, 有利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

从法与经济的关系来看, 完善经济法规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调控是法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需要。法律作为上层建筑, 应当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各个环节必须考虑的一个新的因素, 在生产环节, 要依法排污、治污;在销售、消费环节, 人们推崇绿色产品。可见环境问题已经渗入到了生产、消费、国内销售、国际贸易等各个环节。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发生了变化。为了维护社会总的经济效益, 又兼顾社会各方经济利益公平, 需要经济法对环境关系从宏观上进行适度调节。

三、增强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对策

(一) 强化宏观政策的调控作用

1. 加强对企业的绿色信贷、财政支持、税收等方面的立法

目前我国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手段对企业的行为进行间接调控, 对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企业是通过经济政策进行引导的。如2009年1月1日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 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我国已经出台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意见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将支持环保工作、控制对污染企业的信贷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 严格限制污染企业的贷款。经济政策的效力是低于法律效力的, 为了更好地建立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通过市场手段进行优胜劣汰, 应当加强宏观调控法律建设, 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控作用。

2. 完善宏观调控的配套措施

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发挥碳交易对我国统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进作用, 应进一步完善企业在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研发项目上的绿色信贷、财政支持等配套措施, 例如给予开发CDM项目与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的企业以绿色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从而激励企业去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二) 完善绿色会计审计监督制度

1. 依法强化绿色审计监督的必要性

对企业违法行为的监督, 仅仅靠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管是不够的。完善绿色审计法律制度能够促使企业依法进行有关的经济活动, 能更好地监督企业的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环保项目的收支是否真实完整等, 从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 自然环境是有价值的, 是商品或潜在商品, 其价值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 自然资源的资本性质, 使得把企业环境行为有关的费用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成为可能。随着自然资源资本重要性的日益突出, 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 会使健全绿色审计法律制度显得更加必要。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绿色审计的监督作用, 而我国的《审计法》中尚无专门的关于绿色审计的规定, 所以确立绿色审计法律制度意义重大。

2. 推进绿色审计法律制度建设

一方面要加快绿色审计法律建设的步伐, 给绿色审计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还应确保绿色审计法律能得以有效实施。在完善的绿色审计法还没有出台以前, 首先要保证现行审计法律规范能够有效实施。例如《审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 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 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 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但是《审计法》并没有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不接受审计机关调查的, 不提供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情况时应当承担的具体法律责任。没有规定具体法律责任的部门法是不健全的, 部门法本身也是很难有效实现的。因此, 首先要完善现行审计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 以保证《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能有效实施, 同时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建设。

(三) 反不正当竞争法视角下的企业环境侵权诉讼制度构建

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只有发生在流通领域或盈利性服务领域的不正当竞争才会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裁。但是我们应当看到, 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是有利于促进企业排污权交易的。鉴于企业违法排污的行为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之大, 当企业违法排污的行为破坏了公平的竞争秩序时, 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把企业违法行为纳入到其调整的范围之内。

首先, 企业违法损害环境的行为可以看成是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具有不确定性。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对象是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 这就表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对象的外延具有不确定性。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观念的改变, 人们对不道德的行为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 也是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行为, 损害人类福祉的行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破坏环境、违法排污的行为, 也开始被人们认作是不道德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合法权益具有社会性。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保护合法的诚实经营者, 还保护利益受到侵害的、不直接参与交易和竞争的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

其次, 企业损害环境的行为可能会对同行业的企业造成实际的损害。企业通过违法排污、不当降低治污成本的方式降低成本, 不仅损害了自然环境, 还侵害到了同行的合法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例如, 我国的化工企业, 很多都是在进行低层次的生产, 治污费用对企业是相当敏感的。企业不履行环境责任, 对同行经营者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此外, 依据规定可以实行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上,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可见企业违法排污的行为还必然影响到其他企业的正常的排污, 侵害到其它企业的合法权益。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 如何健全法律法规, 确保企业的环境法律责任得以实现, 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只有把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相结合, 才能使企业的环境责任得以较好地实现, 因此, 强调经济法规对企业的环境行为的调节十分必要, 同时还应当加强绿色审计的监督及构建反不正当竞争法视角下的企业环境侵权诉讼制度。

关键词:企业环境责任,法律调节,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周柯.生态环境法论[M].法律出版社, 2001.

[2]朱晔.经济法概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张守文.经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漆多俊.经济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5]张春平.绿色审计:为绿色经济保驾护航》[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2) .

篇5:我国煤矿企业工会法律制度分析

关键词:煤矿企业;工会;法律制度

一、概况

(一)工会的性质

在我国,工会是将党和广大职工群众密切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是工会会员和广大职工福利与利益的代表。目前,就人数方面来看,中国工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会,国内煤矿企业也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关于工会的性质,《中国工会章程》总则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从其具有的阶级性、群众性和政治性三个属性方面明确了工会组织的性质。

1.阶级性。根据《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只要是来自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等单位且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如何,一律可以加入中国工会组织。由于完全是由工人阶级组成了工会会员的主体部分,这就决定了工会组织首先具有阶级性。它是工人阶级自己的组织,充分代表并维护广大工人阶级的基本利益和合法权益,是其职责所在和价值的体现。

2.群众性:主要体现为吸纳工会会员的广泛性,如上所述,只要是来自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等单位且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如何,一律可以加入中国工会组织,参加工会组织和工会活动具有充分的自愿性与民主性。

3.政治性:与西方国家工会不同,《中国工会章程》明确规定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理论指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政治上与行动上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思想保持高度阳煤集团一致。

(二)公会的地位

1.政治地位。工会是将执政党与广大职工群众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工会当可以将其路线、方针、政策迅速及时传达到广大工人群众中去;反过来,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可以通过工会得以反馈,并以之作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决策依据。工会作为工人阶级最广泛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维护和保障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依法发挥工会的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以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2.经济地位。工会是广大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它可以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签订维权合同,从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和民主权利,从而将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整体利益与职工个人的具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

3.法律地位。中国工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按照《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国工会章程》,依法行使工会代表权、维护权、参与权、协商谈判权、监督权等。

二、我国煤矿企业工会法律制度不足分析

(一)体系上的不足

我国目前对于工会的身份定位较为模糊,这主要是源于我国目前对社会团体身份定位的模糊,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结社权”做出很好的界定和落实,导致各类社会团体及工会的存在和发展名不正言不顺。

我国目前在很多法律法规中都有对“结社权”的立法和规定,如《宪法》、《工会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但是这些现有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大多较为笼统和宽泛,只是对工会的社团性质、职责以及权利义务关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而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内容庞杂、有些规定前后矛盾,造成法律适用困难;工会组织设立的程序复杂、透明性差;可操作性不高等等。

(二)内容上的不足

由于工会的组织制度与其干部人事制度定位不准确,造成我国目前的法律对工会的职能定位相当模糊。从过去到现在,我国工会一直实行的是“双重领导”,这与我国过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双重领导日益凸显出如下弊端:模糊了工会本身所具有的“维权”职能,使工会仅仅作为上级工会领导的一个附属机关,严重脱离了基层群众,工会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所在;使工会组织失去了其固有的组织架构和人事培养制度,严重阻碍了工会人才的成长。

(三)组织上的不足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动摇的,在很多法律法规涉及和规范不到的领域,政策的影响力和制约力远远超过了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定位偏差严重影响了工会的组织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使得工会越来越成为政府行政行为的傀儡的附属。

三、我国工会法律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健全工会法律体系

我国从2009年开始,工会系统已经开始试行工会公职律师制度,以更好地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提高工会法律援助的水平。

全总法律工作部副部长郭军解释说,试行工会公职律师,可以使工会系统内的法律工作者以与社会律师平等的身份参加司法活动,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会法律专业人才的作用,提高工会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能力和水平。

(二)改进工会组织结构

企业工会的最初出现,是企业生产客观形势的需要和劳动者集体需求的产物。在企业工会未产生以前,企业中的每位劳动者要与企业管理者签订或形成一个单个的劳动合同。而企业工作本身是社会性的,即使是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企业管理者在组织和分配劳动任务时也不可能孤立地进行,每项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当然,企业工会建立以后,其基本职能逐步演化为多种具体内容,但其核心内容在于代表劳动者开展企业集体谈判,签订企业集体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这一点从工会出现初期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三)加强对工会人员的保护

各级工会组织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安全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深刻领会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对广大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国家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中“群众监督参与”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朝峰.关于我国工会组织法律地位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9)

篇6:企业商业秘密法律制度保护研究

一、商业秘密概述

商业秘密在法律中的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商业秘密主要包括四个构成要件:具有实用性、不为公众所知悉、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由此处可以明确推出商业秘密的特点, 即价值性、秘密性、保密性。同时法律中也规定了哪些信息是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 主要包括招投标的标的和标书的内容、设计、货源情报、财务状况、管理决策计算机程序、投融资计划、制作工艺和方法、客户名单、产销策略、财产担保及涉讼纠纷、产品配方等信息。

二、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国内环境

我国在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问题上已经初见成效, 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学界前辈的努力研究, 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 主要是体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行政法规、合同法、民法程序法等法律中。我国相关立法保护规定: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最早对保护商业秘密做出具体规定的法律, 目前我国对商业秘密保护的依据大多来自于此。《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不仅仅明确的规定了商业秘密的基本概念、范围, 同时对侵犯商业秘密所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亦做了规定。

(二) 行政法规保护规定

相关人员不得擅自公开、技术资料、私自带走以及利用原单位的技术成果, 侵犯单位的商业秘密, 在198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有了明确规定, 国务院下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在2010年3月出台了了《中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暂行规定》, 该规定主要是对中央企业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商业秘密提出了奖励规定, 对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三) 刑法保护规定

刑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规定可以追溯到, 国家科委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于1994年6月发出的《关于办理科技活动中经济犯罪案件的意见》, 该规定对盗窃商业秘密如何认定做了详尽规定。之后由于97刑法的全面修改完善, 将侵犯商业秘密作为了一项单独的犯罪, 进行规定, 同时对侵犯商业秘密规定了相对严厉的刑事责任。

(四) 合同法保护规定

《合同法》中规定了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时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以及相关法律责任。分则对技术转让、承揽以及技术开发合同事宜所涉及的保密义务做出了相关规定, 违反相关规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

(五) 程序法保护

《民事诉讼法》对于商业秘密做了如下规定, 案件如果涉及到商业秘密, 当事人可以申请不公开审理;商业秘密作为证据时, 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等。这些规定从诉讼法角度健全了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三、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对商业秘密范围的定义必须延伸

目前, 有四种行为被认定为侵犯商业秘密, 均是由《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给与规定, 现实中, 商业秘密被侵犯的形式表现得多种多样, 并且伴随科技的发展与信息网络大范围适用下,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变得复杂且多样化, 有许多行为甚至是我们从未想到过的, 所以, 国家在制定和完善商业秘密保护的有关法律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其范围的明确度以及包纳的广度, 在合理的范围内扩大其保护范围。

(二) 立法散乱, 不统一

目前我国涉及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繁多, 存在诸多弊端。然而商业秘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现实中出现的侵犯商业秘密的方式更是层出不穷, 我国急需针对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制定一部《商业秘密保护法》, 便于有效的惩罚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法分子, 从而维护好商业秘密安全。

(三) 缺少商业秘密的诉讼保护

由于商业秘密一旦被泄露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因此必须强化诉前诉中对权利人利益的保护。对此我国法律可以仿效美国采取禁令与赔偿同行的制裁方式, 同时根据在审判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禁令。由此完善商业秘密诉讼保护。

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一方面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努力, 而良好的法制环境更是其保障。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不仅是顺应经济发展要求, 同时也是企业家们的心声。

参考文献

[1]张岩松.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措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王琳, 李黎明.商业秘密保护与专利保护比较研究[J].科技与法制, 2010.

[3]赵春红.商业秘密保护的刑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2006.

篇7:关于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理性思考

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再加之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要遵守统一规则,我国的企业管理已进入了一个全面法制化的时代;同时,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社会法律制度健全和完善的产物。所以,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既是形势的需要,又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领导人在法律方面的参谋和助手”,第8条规定:“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对企业领导人负责。未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企业法律顾问直接对企业领导人负责。”现在有不少企业的法律顾问不能直接为领导服务,而是通过企业其他部门间接为领导提出意见。很显然,这种做法很难发挥企业法律顾问的作用,对企业的法制管理是不利的。企业法律顾问机构是企业的职能部门,它的具体任务就是要完成企业赋予它的工作,做好企业的法制管理。因此,企业法律顾问或者企业法律顾问机构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必须设置的。尤其是现代企业,缺少法律就无法进行经营活动。因此,法律事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最终要通过企业制度体现出来,而企业的制度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法律问题。因而,重视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把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是企业管理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表现。只有法制化的管理才是最有效、最具潜力、最有前途的管理。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性质

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内部从事企业法律事务的工作人员。这是企业法律顾问区别于其他职业及人员的最重要的法律特征。第一,企业法律顾问从事的是与企业有关的法律工作,与法律无关的工作不是其职责;第二,企业法律顾问从事的法律工作是与企业有关的工作。另外,根据“企业法律顾问只能在一个企业内正式执业”的有关规定,企业法律顾问的服务对象只能是本企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

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内部的专职、专业人员,受聘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前提条件,是他必须首先是或同时成为企业的雇员,而且企业法律顾问必须是企业内部的专职人员,即专职从事企业法律事务的人员。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和律师的根本区别在于:

1、从业机构不同。企业法律顾问从事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在企业一般称之为法律事务部(处)或者管理处,也有些企业将法律事务机构设在企业管理处室或办公室。《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管理企业合同,参与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参与企业的合并、分立、破产、投资、租赁、资产转让、招投标及进行公司改制等涉及企业权益的重要活动,处理有关法律事务;办理企业工商登记、专利、商业秘密保护等有关法律事务;接受企业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企业的诉讼和非诉讼活动;在境外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向董事会推荐企业法律顾问担任董事会秘书;配合企业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法律咨询;负责企业外聘律师的选择、联络和相关工作;办理企业领导人交办的其他法律事务。由此可见,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工作内容中没有一项是向社会提供法律事务的,完全是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或为加强内部管理服务。因此,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是企业内部的职能管理部门,不是社会法律服务组织,与律师的从业机构不同。

2、服务对象与范围不同。企业法律顾问仅服务于本企业的法律事务,而不面向社会提供法律中介服务。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他们的工作内容严格限制在企业范围内,根本不进入社会法律服务市场,不是社会法律服务的主体。原因有:一是根据有关法律和企业法律顾问管理的办法规定,企业法律顾问除对本企业的法律事务进行管理外,不能代理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法律事务,更不能提供有偿服务,工商管理部门不发执照,税务机关不核发税务登记,物价部门不发收费许可;二是企业法律顾问不能出具有任何经济鉴定性质的法律文件,不具有公证、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经济鉴证的合法性;三是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与律师受聘担任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并不矛盾,企业既利用自己的企业法律顾问从事日常的法律事务管理,同时又聘请律师作为常年法律顾问或者诉讼非诉讼业务,这在大企业中已经相当普遍。律师是以诉讼和法律专长赢得客户,而法律顾问是懂经营、善管理,同时也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并且在国外很多国家都规定只有律师才能出庭诉讼,但这并不表明律师能包打诉讼。在实践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管用的规则乃至交易术语、技术术语等,律师一般不能向企业法律顾问一样熟悉自己的企业、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运作,因此,常常是企业法律顾问为律师准备好的大量的基础材料,甚至一起作为代理人出庭诉讼。

3、执业资格的内涵不同。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是原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司法部考虑到企业法律顾问岗位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安全有效的重要岗位,为了保障上岗人员的水平,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整体素质,同时解决企业法律顾问既不能评工程师、参加经济师考试,专业又不对口的状况,为企业法律顾问设计的一种兼具上岗证书和职称证书的考试制度,这种执业资格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与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从事社会中介服务的执业资格的不同。按照《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属于职业证书制度。企业法律顾问只能在一个企业内正式执业,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人员,企业根据需要可以聘任经济师专业技术职务。取得企业法律顾问资格是在企业法律顾问岗位上评聘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这些规定从根本上将企业法律顾问资格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律师资格做了区分。因此,企业法律顾问资格是对企业专业人员的一种管理制度,如同企业的某些工种需要持上岗证一样,不能将企业内部的会计师、工程师、审计师、设计师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注册会计师、注册工程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设计师等同。

4、规范制度不同。规范企业法律顾问职业的是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律师执业的是律师制度。社会上容易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和律师混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社会律师可以受聘担任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社会律师担任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和企业法律顾问不是一个概念。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从身份上,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内部职工,在企业的职能部门工作、受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律师是自由职业者,受律师法的约束,在作为中介组织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因此无论其担任多少企业法律顾问,其身份还是律师;从工作性质上讲,企业法律顾问既要懂法律又要懂管理,并要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管理人员,而社会上的律师从事的是法律服务工作,即当企业需要时,从社会服务者的角度向企业提供有偿的法律服务;从知识层次上讲,企业法律顾问考试包含企业管理知识,在法律知识方面只侧重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内容,如公司法、企业法、税法等,要求的是专而精,律师资格考试是对基本法律知识的全面考察,要求的是广而博;从工作原则上讲,企业法律顾问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以事前防范为主,而律师则只有受到企业的委托才能提供法律服务,以事后处理为主,具有临时性和阶段性。在美国,企业与律师事务所签定长期合同是违法的,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因而在法律上得不到承认。因此,企业法律顾问和律师受聘担任企业常年法律顾问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特点

1、机构设置的自主性

企业法律顾问机构是由企业根据自己的法律事务需要而设立的专门处理法律事务的机构。是企业管理机构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有明确的职责和定位。

2、从业人员的内部化

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内部的专职工作人员,接受企业的管理与领导, 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3、知识结构的复合型

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的人员,是精通法律事务、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合型人才。

4、职责权利的制度化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中很重要的内容是保证企业法律顾问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保证企业法律事务由企业法律顾问处理或者参与处理。这是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区别于一般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

5、同社会律师的互补性

企业法律顾问的职责主要是企业内部法律事务,涉及到企业外部法律事务时,有相当一部分应当由社会律师来担任。社会律师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是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有益补充。因此,正确处理社会律师和企业法律顾问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完善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内容。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法律顾问作为企业内部成员,必须以企业法律事务为自己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为企业各个层面提供法律咨询。

上一篇:党员轮训班小组总结下一篇:行政许可中心“树窗口形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