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灵修类书籍的心得

2024-04-11

读灵修类书籍的心得(精选11篇)

篇1:读灵修类书籍的心得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

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

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篇2:读灵修类书籍的心得

1 《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在《管理学》一书当中共写了六篇,包括十八章,而且全面的阐述了管理学的精华。分别写了以下几点:管理的活动与理论,在管理中的所涉及的道德与社会责任,以及面临着时代的进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全球化管理以及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其次在管理当中,作为管理者在管理当中需要决策与计划,寻找决策与决策方法,做好计划与计划的工作,得战略性计划与对计划实施进行;再次,本书中的第三篇深刻的反应出管理中的组织,其组织是对参与管理中的任何一种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优化配置,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对此详细介绍了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另外,本书讲述了管理的职能——领导,领导的概论,以及作为领导需要的方法:沟通和激励。此外,在书的第五篇当中,对管理的另一个职能做了详细的介绍,那就是管理当中的控制,详细的介绍了控制与控制过程和方法,让一个管理者怎样去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在管理控制过程当中做的恰到好处。最后这本书,还提倡管理者们需要有创新的精神,不仅需要对管理的职能创新,也需要对企业技术和组织的创新。但是,这本书始终逃脱不了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1 管理的任务

管理的任务也是管理者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在管理中承担以下五种基本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管理的层次分为上中下三层。尽管每层管理者拥有的权利大小不同,关注处理问题的类型方式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

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把执行管理任务的人统称为“管理人员”、“管理者”(manageral people)。管理的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人员的任务。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没有主管领导(e_ecutive)、行政人员 (administrator),以及基层领导者 (supervisor)这些等级之分。虽然这些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各自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所进行的具体工作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和级别,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权力范围,担负不同的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都是相同的,都必须为组织及其所有成员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这是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比组织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我们将这个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统称为“主管人员” (manager)。例如在一个公司中,不论是总裁还是经理、部门经理、部门主管等,都属主管人员之列。

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就是通常说的管理职能。对管理的职能,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职能。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的古利克提出,管理有七项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即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五项职能。而本书的管理职能主要分为五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即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但由于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这些职能时也就各有侧重。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主管(top

manager)、中层主管(middle maneger)和基层主管(first line manager或 supervisor),根据所处的不同层次,他们将各有侧重地执行其职能。

1.2 管理中的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到和控制,在管理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管理者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四者缺一不可,每一个都相辅相成,每一项都影响着对方。

决策是管理的关键职能,管理者的职责是运用其权限范围内的资源,动员其他人完成工作,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计划职能在管理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就是为实现未来预期目标而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工作过程。计划促使管理者参与到目标制定和战略决策的有效途径,给予组织关于方向和目的的意识。它有助于协调组织不同部门,确保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控制管理人员的一种工具,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有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和控制。

组织职能是指按计划对企业的活动及其生产要素进行的分派和组合。组织职能对于发挥集体力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作用。管理学认为,组织职能一方面是指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该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组织过程。它的任务是:首先要明确完成目标所需的活动并加以分类,其次对实现目标的必要活动进行分组,再次把各组分派给有权利的管理人员领导,另外确定有关协调的规定,最后根据环境变化及组织发展行组织变革。

篇3:读灵修类书籍的心得

每年教初一新生, 都会发现一个问题:我认为很简单的操作, 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做一遍, 总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不了, 再演示一遍, 还是不行。通过观察, 我发现他们不存在听讲不认真的问题。一开始我以为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 但后来发现, 其中有几个学生竟然是年级中的前几名, 智力绝对不应该成为问题。进一步了解情况发现, 这些学生的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很差, 有的连鼠标操作都不熟练。但即便是信息技术基础差, 我在课上所演示的操作步骤也是很简单的, 以他们的智力条件怎么能学不会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在书店读到《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 (刘儒德等著) , 书中介绍了心理学中的64条规律和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其中第二个效应讲的是7±2法则, “1956年,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 (GeorGe A.MIller) 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1]从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汉密尔顿观察撒在地板上的子弹, 一眼很难看到7个以上;到1887年, 雅各布斯对无序数字记忆的实验;再到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字母记忆的发现;一直到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2]读到这里, 我眼前一亮, 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的演示步骤是不是太多, 结果超过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了?”通过反思, 我发现自己在演示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在演示一个问题的时候, 往往会捎带把另外一些我认为很简单的问题随手做一遍给学生看, 这就导致了演示步骤增多, 结果超出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 所以学生模仿操作的时候常常卡壳。

我马上调整了自己在课堂上的演示方法, 减少了演示的随意性, 课堂效果明显有了好转。第一次演示后学生的完成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那几个基础差的优生还是完成不了。我只能把原因归为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基础太差了, 我想给他们一段时间补一下操作的基础, 以他们的智力条件应该能很快跟上来。

然而, 事实证明, 我的想法是错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他们的动作操作虽然没有问题了, 但他们依然不能完成课堂上最基本的任务, 这些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很容易的, 为什么那几个优生学不会呢?

我回头又把书中7±2法则这一节仔细看了一遍, 发现里面还提到一个奇特的现象——组块记忆, 说的是专业人士在记忆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短时记忆容量要超过这个7±2法则, 原因是专业人士的记忆单位与普通人不一样。比如, 原书的例子“认知心理学”, 对于小学生来讲就是5个字, 对于稍懂一点心理学的人来讲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 而对于专业心理人士来讲, 就是一个组块。[3]我接着往下读, 在随后的第3节——《专家记忆优势》中, 通过丹麦心理学家迪古特对真假象棋棋局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 进一步解释了组块记忆的原因, “工作记忆中的组块与人的知识经验相关。”[4]读到这里, 我想, 对我们的教学来说, 前面基础知识的掌握, 会让学生在后续的深入学习中, 以组块方式进行记忆, 这样他们学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而基础知识差的学生, 则无法有效形成组块, 导致学不会或者学习困难。我再一次思考我的问题, 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那几个优生的基础差, 那些在我和大多数学生眼里简单的操作, 其实很多都是一个组块内容, 对于我们来讲这就是一个容量为1的记忆, 但对他们几个来讲, 其实是一系列具体的步骤, 还没有形成组块。例如, 选择一段文字, 对我们来讲, 就是一个简单的操作, 对他们来讲, 是按下鼠标左键、拖动、放手3个操作步骤, 这样一来, 我感觉很简单的几个步骤, 在他们眼里就可能变成十几个步骤, 这远远超过了7±2的记忆容量, 所以轮到他们做的时候, 卡壳就很正常了。

于是, 我上课时候有意加强了对演示步骤的组合解说, 一个操作任务, 我把它分解为5个以内的小任务, 对每一个小任务再分解为5个以内的基本操作——元操作。[5]如Word中给标题加下划线, 以前我只是一边演示, 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而“念念”的也多是废话。现在我把步骤分为“选标题”→“打开字体菜单”→“设置下划线”, 让学生以组块的方式先记忆大体的步骤, 然后针对每个步骤再去细化为具体的元操作。

尽管在教学实践中, 效果并没有立竿见影, 但进行这样的教学后, 学生在哪个环节卡壳就很清楚了, 通过同位互助和教师辅导, 慢慢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应的组块概念。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组块的思考:

第一, 组块应该根据基本的功能组织形成, 从具体的软件中学习, 但最终应该超越具体的软件, 而成为通用的功能组块。比如, 文件的保存、打印, 文字的格式设置等, 都应该成为独立于各种软件之外的组块。

第二, 组块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操作步骤组合, 应该得到一定的抽象, 这样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实现迁移的功能。比如, 上面讲到的下划线设置, 通过其他格式的设置练习, 让学生总结共性的操作步骤, 抽象出“选择对象”→“执行命令”的基本操作方法, 这也是符合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念的。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后的学习都会在这一基本结构指导之下, 有的放矢, 学生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明确方向的了。

第三, 组块的建立是不断发展的, 就像滚雪球一样, 组块在学习的深入中不断扩大, 这也是学习累积性的反映吧。比如, 文字处理的内容学习完了, 其本身就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组块, 在PPT、Flash、Photoshop等软件中, 文字的输入、格式设置等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组块, 不用再去细讲了, 教师的精力和教学重点可以放到这些软件本身的特色功能上。

第四, 组块建立的基础不是外显的操作步骤, 而是内含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所以组块的划分标准应该以信息技术内在的知识为准, 而不是外在的操作。

第五, 如果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的, 那么组块的设计上限不能超过5个, 以照顾全体学生。

在按照以上原则重新安排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后, 每节课的基本任务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 这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但随着学习内容和要求的加深, 一些需要以基本任务为组块的拓展任务的完成度明显下降, 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另外一方面原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操作还不熟练, 不能把它内化为一个组块, 进行更上一层的思考和记忆, 这是需要时间不断熟练和训练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介绍的64条心理学规律和效应, 都是从一个具体的故事情境开始, 然后介绍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再把它和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 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讲, 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 心理学的理论并不能直接给我们答案, 需要我们把理论和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 去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验证, 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等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第7页。

[2]米勒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George Miller, “The Magical Number7, plus or Minus2: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81-97 (1956) 。□

[3][4]刘儒德等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第8、14页。

篇4:心灵成长、灵修类精选书目

《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唤醒、疗愈与创造》 《舍得让你的爱人受苦》 克里斯多福·孟(加拿大): 《找回你的生命礼物》 赛安慈(美):

《还我本来面目:如何接纳自我和欣赏生命》 埃克哈特·托利(德): 《当下的力量》《修炼当下的力量》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米尔顿的秘密》 阿南朵(澳): 《对生命说是》

芭芭拉·安吉丽思博士(美): 《活在当下》

罗伯特·霍尔登著(英): 《快乐从心出发》 米尔曼(美):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江波:

《与自己和解》 许宜铭:

《活出自己(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

《原来可以这样爱:开启全新情爱关系》 《心灵三部曲》《重塑心灵》 樊馨蔓: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生命与疾病的真相》 《生命可以如此:辟谷记》(上、下)《生命不仅仅如此》 约瑟夫·墨菲(美): 《潜意识的力量》《想有钱就有钱》 《让奇迹在你生命中发生》 凯蒂(美):

《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 葛瑞

·雷納(美): 《告別娑婆》《断轮回》

乔·维泰利 伊贺列卡拉·修·蓝(美): 《零极限》 图像 费里尼(美): 《宽恕就是爱》 詹姆波尔斯基(美): 《有爱无恐》 若水: 《点亮生命的奇迹:奇迹课程导读》 海伦·舒克曼(美): 《奇迹课程》

迪帕克·乔普拉(美): 《不老的身心》《心灵的密码》 《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

《死后的生命:继续前进与成长的秘密》 韦恩·W·戴尔(美): 《你的误区》《神圣的自我》

《灵感:回归真我的18条心灵法则》、《心想事成的九大心灵法则》 《改变思想,改变生活》《每日皆奇迹》 黄焕祥、麦基卓:

《生命花园系列1 懂得爱》 《生命花园系列2 懂得健康》 《生命花园系列3 懂得生命》 舒奎特(美):

《第六感决定你的一生》 威尔(美):

《不抱怨的世界》、《不抱怨的世界2:关系决定命运》 野口嘉则(日本):

《镜子的法则:实现幸福人生的魔法》 罗斯(美): 《心的出路》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美): 《幸福的真意》、《生命的心流》 希丽尔·西蒙(美): 《心灵午夜密谈》 马歇尔·卢森堡(美): 《非暴力沟通》 戴维·方坦纳(英):

《52堂静心课:一年52个周日的修身养性手边书》 费鲁奇(意): 《仁慈的吸引力》 李普曼(美):

《心灵的宁静:新时代的灵魂圣经》 陈阳:

《活出完整的生命》 埃斯特(美):

《专注的惊人力量》 戴维·瑞斯比(加拿大)《活出热情》 李欣频 章成: 《2012心灵重生》

麦克尔·罗奇格西(美): 《当和尚遇到钻石》 《当和尚遇到钻石II》《真爱密码》 瑞哈夏(德):

《生命的教导》(上、下册)图像 满亚法师:

《接触:生活即道场》 胡因梦:

《生命的不可思议:胡因梦自传》 史蒂芬·阿若优: 《生命的轨迹》 阿玛斯:

《内在的探索:钻石途径系列之一》 《解脱之道:钻石途径系列之二》 《自我的真相:钻石途径系列之三》 《无可摧毁的纯真:钻石途径系列之四》 阿姜查(泰): 《关于这颗心》《无常》

《证悟:阿姜查的见道历程》 夏绿蒂·净香·贝克: 《生活在禅中》、《爱情与工作的每日禅》 贝达(美):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艾雅·凯玛: 《禅与自在解脱》《心的依止》 萨姜米庞仁波切(美):

《心的导引:宁静安住的禅修之道》 马修·麦凯(美):

《放下执念:让你自由的50个心灵练习》 灵山居士: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 宗萨钦哲仁波切: 《正见》《佛陀的证悟》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萧民元 :

《佛性的开展》 康菲尔德(美): 《宁静的森林水池》 《狂喜之后》《踏上心灵幽径》 佩玛·丘卓(美):

《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 《生命不再等待》《不逃避的智慧》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转逆境为喜悦:与恐惧共处的智慧》 塔拉·布莱克(美):

《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 堂·米格尔·路易兹(美):

《让心自由:托尔特克智者的四个约定》 沈妙瑜:

《NAMASTE生命喜悦的祈祷》 胡尧:

篇5:励志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小时候的阿甘双腿发育不正常,需要带着护套走路。在一次次被欺负后,珍妮鼓励他跑快点跑快点,最后一次,他真正跑起来,跑掉护套,跑掉胆怯,跑掉耻辱。从此,这个镜头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个画面包含了太多的寓意,代表了重生和希望。这是美国版本的金蝉脱壳,褪去才能重生。

人的一生其实不过是在跟自己斗的过程,战胜自己的恐惧,挣脱自己的束缚。我在缓慢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挫折,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鼓足勇气劈荆斩刺后,便觉得自己如同奔跑起来的阿甘,把所有的不堪统统甩在了身后。

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奔跑是没有目的且毫无意义的,仅仅是想跑了。你觉得生活是什么?是一幕滑稽的喜剧,还是充满了欢笑和泪水的正剧?在伍迪艾伦的眼里,世界属于前者。在《等待多戈》里,人们等待的也不过是不知是否存在的多戈。或许我们做的许多事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却在追问别人做事的意义。跑步的意义仅在于想奔跑而已。

篇6:励志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主人公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他做事踏实,一直做最好的自己,面对困难时一直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不逃避困难,并让自己活得更好。他身上有哈佛大学正负能量图中的第1、4、5、6、7、10项正能量。

相比之下,我面对困难时总是喜欢逃避,退缩,告诉自己不行。比如:在体制学校时,遇到了一道很难的奥数题,当时,我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啊!老师你疯了吗?我完全没有做过奥数题,天哪!我做不好!我不行!

心里在想什么,自己的行动就会表现出来,结果就是我当时做的一点也不好。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是正能量的人心里肯定会想:哇!太好了!虽然我没有做过奥数题,不过,这是一个能提升自我能力的好机会,我一定要努力去想办法做好!

面对困难时,我首先要做到:正面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先想办法改变,让自己活得更好。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用全身心的意愿去执行。

一个人做事要踏实,世界上聪明不踏实的人很多,但聪明又踏实的人非常少。这说明多数人就算聪明也不会把这份聪明用对地方,而是喜欢耍小聪明,投机取巧。阿甘虽然智商低,但是他在影片中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踏实,所以他最终每件事都成功了!

篇7:读灵修类书籍的心得

考察诸多出版社的营销活动, 不难发现:其对于自身教学辅助书籍的营销, 缺乏整体性把握。主要表现在:此类出版物无论在产品差异性、价格策略, 以及促销手段上都存在缺陷。为此, 本文以教学辅助类书籍作为考察对象, 探究该产品营销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 以“小学数学教辅书籍”为准。

一、教辅类书籍市场营销面临的问题

通过市场调研发现, 教辅类书籍在市场营销方面, 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一) 产品缺乏特色

从产品的营销学意义上来看, 产品缺乏特色包括:书籍内容设计和外包装。以小学数学教学辅助书籍为例, 在内容设计上普遍采取:内容介绍、例题讲解、习题、答案详解等四个环节。诚然, 该四个环节实现了教辅书籍的主要内容, 但是, 雷同的内容设计难以吸引学生或学生家长。同时, 在配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上, 仍显不足。考察该类书籍的外包装, 无论是在色彩搭配还是书名设计方面, 都难以立刻吸引学生或家长的眼球。

(二) 营销渠道单一

尽管, 目前对于教学辅助书籍的发行, 鼓励多元化销售渠道;然而, 在行政垄断的环境下, 诸多教学辅助书籍的销售仍被新华书店所承担。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 许多同类型教辅书籍在有限的市场份额内, 展开了过度竞争。结果, 必然是极大的侵蚀了该类读物出版社的利益。

(三) 客户关系管理缺失

不难理解, 教学辅助书籍的目标消费者应是中小学学生。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各类中小学往往通过统一购买教辅书籍的形式, 来分发给学生。其中, 这种形式的购买具有量大的特征。然而, 诸多出版社过于依赖市场销售网点的功能, 在建立与各中小学客户关系管理方面, 力度明显不够。即使存在客户关系, 也较少全程关注该教辅书籍的使用反馈信息。

二、教辅类书籍市场营销的内在要求

目前, 在对教学辅助书籍进行营销过程中, 应努力克服上述问题。同时, 在合理构建营销体系时, 还应充分考察教辅类书籍市场营销的内在要求。

(一) 书籍内容应与中小学课程改革思路同步

教学辅助书籍的内容属于产品的使用价值, 或者说是“核心产品”层次。正因如此, 该类书籍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取决于书籍内容与时同步的特性。本文开篇已经指出, 新课程改革目标在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不仅体现在全面掌握知识点, 更在于能灵活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为此, 教学辅助书籍在内容的设计上, 应充实有关生活经验方面的内容。

(二) 书籍在营销过程中应重视公共关系的建立

如小学数学教学辅助书籍, 其公共关系的建立对象包括:学生、学生家长, 以及学生所在学校。通过定期与之进行信息交流, 不但能把握他们对书籍的需求偏好, 还能通过良好客户关系的形式, 而提升顾客产品忠诚度。关于这一点, 是教学辅助书籍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内在要求。

三、教辅类书籍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

以下将在4 P S原则下, 构建教辅类书籍的市场营销体系。

(一) 产品定位

读物名称可以引入“培养学生数感”的词汇。这样一来, 学生及家长便可以在汗牛充栋的同类型读物中, 识别出本读物。在知识导入方面, 应以生活中的例子为切入点。这样一来, 就弥补了教材本身的抽象性。如, 在设计“几何图形的识别”版块时, 可以导入“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是什么形状”这样的信息, 从而来满足学生的感性体验。

(二) 价格设计

对于读物的价格设计而言, 一般采取成本加成原则。成本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读物的需求量。为此, 在该类型商品需求弹性较大的背景下, 可以通过折扣定价原理来吸引读者。折扣大小的确定, 应根据中间商的分销差价、对其返点等诸多因素确定。在这方面的策划中, 可以分别采取一级、二级、三级差异化定价原理。

(三) 分销渠道选择

在分销渠道的选择方面:应充分利用两类资源, 来开展读物的市场推广。分销渠道主要针对书店、超市等零售终端;读物出版机构的市场人员, 主要针对各责任区域的小学。并且, 应着力推动后者的产品推广能力。

(四) 促销

有关促销的策划思路创新, 重要在于营销组合的设计。由于读物主要面对学生及家长, 其中家长所占的购买决策权重最大。为此, 营销组合的设计应充分关注学生家长的偏好。

摘要:随着教辅类书籍出版社逐一完成改制, 从而, 对于该类出版物的市场营销活动, 也纳入到了出版社的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其对于自身教学辅助书籍的营销, 缺乏整体性把握。主要体现在:产品缺乏特色、营销渠道单一、客户关系管理缺失。因此, 应在4PS原则下, 完成对教学辅助书籍营销体系的整体构建。

关键词:教学辅助书籍,市场营销,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彩虹.教辅销售旺季的营销方案[J].出版参考, 2007 (10) .

[2]、李奕.用畅销书的运作方式打造精品教辅读物[J].出版广角, 2009 (8) .

篇8: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篇9:管理类书籍读书心得

我又不是CEO,又不是高管,管理十诫对我有意思,有用处吗?

一般失败的描述:“公司没有能够创新,公司忽视了创立者的传统,公司做错了这点,公司没有做到那点。” 但是,公司只不过是构建在人的基础之上的组织而已。公司并不会做错什么,真正没能把事做好的只不过是人罢了。看来,十诫都是人容易犯的错误。虽然不是公司的领导者,对于普通个体也是有一定警示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本书当做人生征途中的警钟吧。

第一诫,不愿冒任何风险。

这是一种典型的成功病。随着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富足和舒适,放弃冒险的诱惑也变大了。往往处于市场领军地位的公司觉得处境太过舒服,就会放弃冒险。

第二诫,思维僵化,我行我素。

当你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但你依旧我行我素,没有想过因时而动,那么你肯定会栽跟头的。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不认死理。“从来不知变通的人就像静止不动的河水,会让头脑生锈的。”

第三诫,把自己完全孤立封闭起来。

在任何组织里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些”好消息“,如果汇报好消息就能进入高管专用餐厅吃午餐,那么肯定会有人兴冲冲地跑来向你汇报。人向来喜欢好消息,把自己封闭起来。

第四诫,犯了错误,拒不承认,目空一切。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失败概率的话,那么你可以否认自己判断并非百分之百准确的这一事实,尽可以狂傲的以为别人什么都不懂。

第五诫,只求发展,漠视商业道德。

归根结底,所有公司最后的生命线都是信任问题:顾客要相信企业生产的产品正如它所许诺的那样好,投资者要相信公司的管理层是有能力的,员工要相信公司的管理者能够兑现承诺。经管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商业道德,有的只是道德而已,你的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并无断层。如果你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标准的道德观,那么你就不算一个商人。

第六诫,不用心思考,对该做的事情一知半解。

真正让我们陷入麻烦的并非那些我们根本不懂的东西,而是我们一知半解的东西。如果你想失败的话,那就不要花时间去思考;如果你想取得成功的话,那么你就好好花点功夫去思考。思考是你对自己的公司、职业生涯和人生的最好投资。

第七诫,自己不去把握,完全信赖专家。

对于那经常会听到各种动人的管理咨询演讲的人来说,“关键是要看牛,而不是看人”这项建议是很受用的。

第八诫,行政作风盛行,团队臃肿。

官僚们都竭尽全力地保护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因此他们会阻止信息的有效沟通,也会把本来能成的事给你使坏搞砸,这样就能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了。

第九诫,信息错位,沟通不畅。

对员工或者客户发出含混不清的信息有损于你的竞争优势,最终还会导致你的失败。

第十诫,对未来心理恐惧,悲观主义色彩浓厚。

篇10: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迭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同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学生所形容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素昧平生的感觉。谈话先要讲礼貌、自动讯问表关怀、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咱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小道理,有的只是些微无余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固执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良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厉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博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崇。克拉克老师不只仅将留意力放在进步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而且愈加重视造就孩子的良好习气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预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笼统,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单调乏味,相同感觉作者所形容的就在咱们身边,亲切天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疏忽,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倡导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表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心坎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誉中学会感谢、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举动、从分享中学会感谢、从诚实中学会真谛、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怀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赖、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成绩”先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通知了这位先生的家长,想失去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居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贯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啼笑皆非。兴许是克拉克他本人意识到了本人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形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先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先生的解决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愿意肠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体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当前天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厉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体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踊跃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本人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解决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异样一件事情,不同的解决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咱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成绩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良是教出来的,普通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致力才会使咱们的孩子变得优良。

篇11:读灵修类书籍的心得

一、争当“书香教师”, 做好学生表率

“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书的蕴藉。闲暇时间, 我投身书海, 以书为精神大餐, 与书做知心朋友。

1.博览群书, 与书为友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只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育教学书, 是我的事业食粮。通过阅读, 我认识了贾志敏、于永正、窦桂梅、孙双金等教育名家, 学习了他们的教学理念, 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 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文学类书, 是我的精神大餐。林清玄、泰戈尔、周国平等作家的作品, 丰富了我的底蕴。儿童文学类, 是我的美味点心。阅读曹文轩、黄蓓佳、杨红樱等儿童文学名家的作品, 引导我们走近学生, 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 从孩子的角度教育学生。

我相信鲁迅先生的话:“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

2.手不释卷, 率先垂范

陶行知先生说过:“想有好学的学生, 须有好学的先生。”希望学生做一个好读书的学生, 教师自己首先得爱读书。每天早辅导、自习课、午休课, 当学生自习时, 我就拿出随身带的课外书或者从班级图书角借一本书, 在教室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二、争创“书香班级”, 营造读书氛围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书的教诲, 老师要善做学生读书的引路人, 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自由遨游。我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 师生共同努力, 全心全意创设“书香班级”。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调意义, 培养兴趣

我告诉学生, 爱读书、多读书会让自己获得智慧和力量, 会给自己的人生创造出许多奇迹。比如:在这个世界上, 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 一个是以色列, 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 匈牙利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 占人口的1/4还多。这两个小国, 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 创造了许多奇迹。仅在诺贝尔奖获得上, 以色列人就有8个, 匈牙利人有14个。

有时, 我会给学生讲述自己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 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有时, 我会给学生讲一讲书中的故事, 展示我的读书笔记。我及时告诉学生, 我们县荣获了省“书香之县”称号。在我个人荣获县“书香教师”称号后, 我及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书香教师”荣誉证书。潜移默化,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书的清香。

2.推荐书目, 广泛阅读

儿童阅读, 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 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这就要求学生要广泛阅读, 扩大阅读的面, 增加阅读的量。我们学校分年级制定了阅读计划, 按年级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学期开学, 我们都要求学生根据需要适当购买、租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里的书, 组建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有书可读。

比如:四年级安排的必读书目是《奇妙的数王国》《夏洛的网》《亲爱的汉修先生》《我要做好孩子》《鼹鼠的月亮河》《一百条裙子》《时代广场的蟋蟀》《书的故事》。选读书目是《我飞了》《凡尔纳选集》《窗边的小豆豆》《男生日记》《木偶的森林》《长腿叔叔》《吹牛大王历险记》《班长上台》等, 分两个学期完成阅读。

“博学”方能“多才”, “见多”方能“识广”, “厚积”方能“薄发”。“采的花多了, 酿出的蜜才香甜”。

3.积累经典, 晨诵晚读

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应该大量背诵经典古诗、古词、古文。于永正老师说过, 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的“母乳”, 喝“母乳”长大的孩子后劲大。根据计划安排, 我们利用晨诵、晚读时间, 积累经典。

比如:三年级上学期必背经典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三年级下学期必背经典是:高适的《别董大》,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 、《春夜喜雨》、《绝句》 (迟日江山丽) 、《江畔独步寻花》, 张继的《枫桥夜泊》,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韩愈的《早春》, 辛弃疾的《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读得多了, 能力也就强了。

4.活动促进, “读”享其乐

任何活动, 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在读书氛围的营造上, 我们合力打造“班级阅读文化”, 张贴读书标语。因为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能深刻地影响阅读活动向更深层次推进。在班级积极营造读书氛围的同时, 我们有组织地开展了系列行动,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1) 守候清晨行动——日有所诵, 用诵读开启每一天的清晨, 用经典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2) 相约午读行动——利用每天午饭前的20分钟, 带领学生静静地阅读。滴水穿石, 集腋成裘。这样算来, 一年用在阅读的时间是相当可观的, 可以读完几十本好书。

(3) “我读你听”行动——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利用读书课时间, 我读一篇文章或整本书给学生听, 使学生们爱上阅读, 主动阅读。

(4) “你说我听”行动——利用午休课的三分钟时间, 让学生们讲述读过的书, 汇报所读故事, 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5) “课前展示”行动——利用语文课, 有计划地展示背诵经典古诗词和各类成语, 完成经典积淀。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每周积累八个成语, 并书写在班级黑板的读书角上。想一想, 一周背诵积累这么多, 一学期呢?一学年呢?

(6) 图书角建设行动——采取从学校图书室借一些, 学生买一些, 师生捐一些, 建设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们借书、还书简单方便。

(7) “图书漂流”行动——利用学校的“图书漂流”活动, 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的好书带来, 在班内、班级和年级之间‘漂流’传阅, 让每个学生不花钱看到好书。算一算, 这是多么大的资源!

(8) “沐浴书香, 润泽人生”读书节行动——利用学校的读书节, 每周评选“读书之星”, 每月评选“书香少年”, 创建“书香班级”。积极参与读书节的各项活动, 参加读书卡、自制书签、读书小报、读书笔记展评会, 参与经典诗文朗诵会、“好书伴我成长”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知识竞赛、读书的故事征文、读书沙龙、跳蚤书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每次活动, 学校、班级都会及时总结、表彰, 及时编辑校报、班刊, 刊载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作品。每次考试, 学校都有计划地将“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和必背经典诗词纳入考试范围。这样的阅读, 定会产生历久弥新的魅力。

三、争做“阅读能手”, 掌握阅读方法

不少学生课外书看得不少, 而收获却不大, 为什么?这就是读书的方法有问题。在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按照“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方法阅读, 效果显著。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阅读做批注

我要求学生读书时, 在阅读的书上做标记、加批注, 或者三言两语地写上自己的感悟,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书头笔记”。具体的符号, 可以是约定俗成的, 也可以是自己创造的。这样, 对自己的阅读有益处, 也为日后重新阅读提供方便。

2.读书做摘录

“读书不做笔记, 如同雨点落入大海, 无踪无迹。”读书时, 要求学生以读书笔记或读书记录卡的形式, 把书中的精华摘抄下来。时间长了, 积累的资料就多了。这对增强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 动手抄一遍还能加深记忆, 使读过的书不容易忘记。

3.写阅读作文

我引导学生浏览、速读与赏析相结合, 多读、勤读、熟读相结合, 将作品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我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书, 或把作品的内容概括性地写出来, 或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意见写下来。让阅读与习作挂钩,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上一篇:实质性测试技术提示下一篇:《拇指班长》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