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2024-04-10

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共14篇)

篇1: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3.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能够主动积极地想办法,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2.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活动时的组织和调控

2.撰写活动报告

教学方法

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教具准备

每组一个测量倾斜角的仪器(测角仪)、皮尺等测量工具.教学过程

Ⅰ.每组提出测量的对象及方案

[师]上节课我们已获得测量底部可以到达或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测量方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实施.[教师活动]1.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选定测量对象,根据上节课的分析设计出本组测量的方案,并做好分工.2.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帮助完善.3.教师提示要注意的实验的细节:

(1)注意实验时的安全.(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产生测量误差,因此,需多测两组数据,并取它们的平均值较妥.(3)正确地使用测倾器,特别要注意测量过程中正确、规范地读数.(4)积极参与测量活动,并能对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想方设法,团结协作,共同解决.[学生活动]1.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初步确定测量对象和方案,并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帮助完善.2.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活动过程中测角和距离的方法,并特别注重测量的精确度,在活动中,还应注意相互协作、合理安排,让活动能有序、高效率地进行.

篇2: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

2.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

3.回顾、整理已学过的测高方法以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解决问题.(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并能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想办法. 2.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并能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2.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教学方法

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教具准备

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曾遇到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物体的高度,例如习题1.4第2题,小伟测大厦的高度;上一节小明测塔的高度等.这些都是小伟、小明已将测量的数据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直接求得即可.

可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在测塔的高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 [生]测角仪和皮尺. [师]它们有何用途?

[生]测角仪是用来测量仰角和俯角的大小的,皮尺是用来测距离.

[师]很好.首先我们来制作一个测角仪,并思考如何用测角仪测量角的大小,并说明它的工作原理.

Ⅱ.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活动一:测量倾斜角

[师]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

(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能否积极想办法,利用手中的现有材料,制作一个规范、标准的测角仪)

[师]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

[生]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

(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师]用测角仪如何测仰角?

[生]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经对准较高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

[师]你能说明你的理由吗?

[生]如图,要测点M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ECB=90°,而∠MCE+∠ECB=90°,即∠BCA、∠MCE都是∠ECB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CA=∠MCE.因此读出∠BCA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MCE的度数.

[师]如何用测角仪测量一个低处物体的俯角呢?

[生]和测量仰角的步骤是一样的,只不过测量俯角时,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低处的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同样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就是低处的俯角.

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师]你是如何理解“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

[生]“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

[师]现在我们手边有测角仪和皮尺,你能设计一个方案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吗?

[生]我们在初二时曾利用三角形相似测量过旗杆的高度.现在手里有测角仪和直尺.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出旗杆的高度(设旗杆的底部可以到达).

要测旗杆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的仰角∠MCE=α.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

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

[师]很好!为什么这样就能求出物体的高度,你能说明理由吗? [生]可以.因为在Rt△MEC中,∠MCE=α,AN=EC=l,所以tanα=即ME=tanα·EC=l·tanα.

又因为NE=AC=a,所以MN=ME+EN=l·tanα+a.

[师]同学们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测角仪和皮尺测出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有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它们的高度如何测量呢?

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师]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例如测量一个山峰的高度.

[生]前一节中小明测量塔的高度就是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测量.我们从小明的测量过程中得到启示,要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如图所示):

ME,EC

1.在测点A处安置测角仪,测得此时物体MN的顶端M的仰角∠MCE=α. 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角仪(A、B与N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的仰角∠MDE=β.

3.量出测角仪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 根据测量的AB的长度,AC、BD的高度以及∠MCE、∠MDE的大小,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出MN的高度.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可以.在Rt△MEC中,∠MCE=α,则tanα=在Rt△MED中,∠MDE=β,则tanβ=根据CD=AB=b,且CD=EC-ED=b. 所以MEME=b,tantanb11tantanb11tantanMEME,EC=;

tanECMEME,ED=; EDtanME=.

MN=+a即为所求物体MN的高度.

[师]今天,我们分组讨论并制作了测角仪,学会使用了测角仪,并研讨出测量可到达底部和不可以到达底部的物体高度的方案.下一节课就请同学们选择我们学校周围的物体,利用我们这节课设计的方案测量它们的高度,相信同学们收获会更大.

Ⅲ.课时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在各个小组内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方案的设计活动中,想办法,献计策,并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释设计方案的可行之处.相信同学们在下节课的具体活动中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Ⅳ.课后作业 制作简单的测角仪 Ⅴ.活动与探究

(2003年辽宁)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以直接测得,从A、D、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可供使用的测量工具有皮尺,测倾器(即测角仪).(1)请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

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的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D间距离,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用n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

方案1:(1)如图(a)(测四个数据)AD=m,CD=n,∠HDM=α,∠HAM=β.

(2)设HG=x,HM=x-n. 在Rt△HDM中,tanα=在Rt△HAM中,tanβ=∵AM-DM=AD,∴xnxn-=m,tantanHMxn,DM=.

tanDMHMxn,AM=. AMtanx=mtan·tan

tantan方案2:(1)如图(b)(测三个数据)CD=n,∠HDM=α,∠HCG=γ.(2)设HG=x,HM=x-n,HGx,CG=,CGtanHMxn在Rt△HDM中,tanα=,DM=,tanDM在Rt△CHG中,tanγ=∵CG=DM. ∴xxnntan,x=. tantantantan板书设计

§1.5.1 测量物体的高度(一)活动课题: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量物体的高度. 活动工具: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活动方案:

活动一:测量倾斜角.

篇3: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一、在“放任”中点拨,让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

在本课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测量的方法,在三个物体中任选两个进行测量。教师让学生“放任”地思考,学生凭借着一点模糊概念“摸索着”前进。然而,当一部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采用了不恰当的测量方法时,他们还是一股劲地往前走,直至陷入了僵局”。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才能对自己正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干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思维外显”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中,由思维的“放任”到适时地“点拨”,让学生走向成功。

教学片段1:

出示:橡皮泥、土豆、瘪乒乓球。

提问:这三个物体也能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出体积吗?

质疑: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实践:让学生从这三个物体中任意选择两个物体测出体积。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统一归纳测量的方法,再动手实践,而是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由自己提出测量方法,在动手实践中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在“对话”中共享,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在交流环节中,教师并没有操作演示,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记录”,即如何分析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如何探索出测量的方法和定好测量的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去检验自己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等。让学生都能说说自己的“思考记录”,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必要的“对话”,在对话中“共享”他人的思维成果,从中汲取对于自身有益的成分。一般地说,这也就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应具有的素养:在具体地采用某一方法或测量途径前应当对各种可能性经过仔细地考虑,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则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对目前的测量阶段做出评估,并由此做出必要的调整,即使出现了偏差,也不会因此而放弃,而是力图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教学片段2:

交流:研究测量土豆体积的方法。

提问:怎么求它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想到转化策略)

追问:怎么转化?(因为土豆是固体,不好像橡皮泥那样捏成需要的形体)

演示:用“转化”的方法测量土豆的体积,步骤是什么?(学生进行演示实验)

A.测量容器的底面积;

B.在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并量出水面的高度;

C.放入土豆;

D.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计算水面上升的高度;

E.计算出土豆的体积。

教师小结:将土豆放入圆柱体容器中,将土豆的体积转化成上升的水的体积。

刚才我们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将土豆放入水中,将体积转化成上升水的体积,将灯泡埋入沙堆,转化成上升的沙子的体积,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将不规则的物体等积变形后求出他们的体积,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发现的眼光、智慧的眼光。

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悟“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由测量橡皮泥体积,到一个土豆体积,再到瘪乒乓球体积,学生在不断地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践活动课并不表示一味地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背后更要让学生的真实思维充分得到外显,让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对话,在思维共享中得到发展。

三、在“调控”中发展,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片段3:一个土豆可以这样求出它的体积,如果有120千克土豆,该怎么求体积呢?

(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体积大的土豆较重,体积小的土豆较轻,进而体会土豆的体积可能与它的质量有关的数学猜想)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测量出刚才土豆的质量,计算土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写记录单。

提问:怎样理解土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每立方厘米土豆的质量)

追问:观察每一小组计算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土豆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比值是一定的。课前老师在网络上查到,每立方厘米土豆大约1.2克。科学家们还通过精密测量出其他一些数据(出示课件)。

提问:你能根据这个比值计算出120千克土豆的体积吗?

反馈:让学生说明计算的过程和列式的理由。

由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推广到计算一堆土豆的体积。在学生经历过“测一测体积—称一称质量—算一算比值”的活动后,把教学的重点落在后面的比一比、算一算上。巧妙借助学生对这个比值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经历了常见的由猜想到验证,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解决问题策略。

篇4: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关键词:关节轴承;装配高度;测量基准;测量仪

中图分类号:TH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4-0013-03

1 概述

角接触(推力)关节轴承由于球形滑动接触面积大,倾斜角大,有较大的载荷能力和抗冲击能力,并具有抗腐蚀、耐磨损、自动调心、润滑好或自润滑型无润滑物污染的特点,因此广泛用于速度较低的摆动运动、倾斜运动和旋转运动的场合,如工程液压油缸、锻压机床、工程机械、自动化设备、汽车减震器、水利机械等。

角接触关节轴承和推力关节轴承是我公司六大系列中的两大系列的主导产品,产品型号繁多,每月都有大批量生产。该产品的装配高度(如图3的H值)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参数,特别是自润滑型的,在成品终检时属于全数检验项目。因此,如何提高测量精度及测量效率,降低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成为企业保证批量生产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急待解决的问题。

2 原有测量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角接触(推力)关节轴承内、外圈的工作滑动表面均为少半球面,外圈与内圈可以相互摆动,常用的高度测量仪无法对该参数进行测量。原有的检测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芯轴法测量,如图1所示。该检验方法有四个缺陷:(1)每种型号需配备一根与轴圈内径尺寸一致的芯轴;(2)芯轴与轴圈是间隙配合,间隙太大,测量值误差大;间隙太小,不容易装、卸出芯轴,测量困难;(3)检测大型号且批量大的产品,在装、卸出芯轴过程中对检验人员的体力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且稍有不慎可能压伤手指;(4)每套次测量要重复装、卸出芯轴,检测效率低。第二种用千分尺测量法,如(图2)所示。用两把千分尺在产品的对称位置进行测量,测量时需反复调整千分尺的测量值,直至两把千分尺的测量值一致后,此时的测量值即为装配高度。该种检验方法缺陷是:(1)两把千分尺得多次调整才能得到测量值,测量繁琐,效率低,不适合批量测量;(2)需要一定的测量技能,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值。以上两种测量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为了在测量中克服外圈与内圈可以相互摆动而造成的,所以如何在测量中快速保证两测量基准面相互平行这个测量难点成为设计的重点及核心。为此,本人设计了这台角接触(推力)关节轴承装配高度测量仪,以解决这一难题。

3 测量仪的测量原理

由于角接触(推力)关节轴承具有内外圈球径同心且可自动调心、球面的表面粗糙度小于Ra0.8等特点,所以对轴圈施加较小的压力F后,如图3所示,就可使轴圈的基准面与座圈的基准面平行,测量此时的H值即为该轴承的装配高度。

4 测量仪的主要结构

为实现图3所示的测量原理,可通过图4的测量机构来实现。仪器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基础装置(工作台、立柱、悬臂、V型定位叉、防磨损垫片等);升降传动系统(螺纹旋钮、梯形螺纹轴、压板);测量系统(指示仪表架、精度0.01指示仪表);防过载系统(防过载衬套、手柄等);V形定位叉(位置可调节,定位被测轴承)。为了满足生产过程中不同型号规格轴承的检测,该测量仪设计时还考虑尽可能覆盖较多的型号,从GAC25~GAC150,GX10~GX120(轴承座圈公称外径Φ30~Φ230mm)均可测量。

5 设计要点

(1)本测量仪是利用轴承内、外圈可相互摆动且球径同心,可自动调心的特点设计的,其中压板与工作台是否平行是影响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测量精度,除基础装置各相关部件的刚性及形位公差保证外,梯形螺纹轴外径与悬臂孔径的配合间隙,在满足梯形螺纹轴上下运动灵活的前提下,必须是精密的导向(间隙配合控制在0.02~0.04mm),以消除该间隙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2)在升降传动系统中,采用的是工艺性好、螺纹强度高、对中性好的梯形螺纹(导程20、螺距5)进行负荷的传递及行程的传动。该升降机构可以实现快速升降运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同时为防止对测量轴承施加的负载过大,造成测量仪和产品变形,还特别设计了一套防过载系统进行过载保护,如图5所示。手柄带动防过载衬套及钢球旋转,同时螺纹旋钮在压力钢球带动下旋转,当负载过大时,钢球被顶起,防过载衬套打滑旋转,从而起到过载保护作用。

(3)由于角接触轴承成品的轴圈非基准面与座圈基准面处于同一平面,如图6所示,在轴圈压平前,A点将低于基准面,所以测量时必须用支承块垫高轴承的座圈才能实现装配高度的测量。为此,我们在工作台上设计了两个可移动的支承块支承被测轴承。对于推力关节轴承,由于轴圈小端面高于座圈基准面,在轴圈压平前,A点不会低于基准面,所以可以拆除支承块,将轴承直接置于工作台测量。

以上是该仪器的一些创新点和设计思路,该仪器设计的最大创新点在于把原有的两种测量方法中需努力克服的测量难点(外圈与内圈可以相互摆动)转化为设计思路,并通过测量仪来实现快速、精确的测量。

6 测量误差分析

(1)从测量原理分析:在该仪器的刚性及制造精度保证(仪器的制造精度主要是指两方面:梯形螺纹轴外径与悬臂孔径配合精度、压板相对于工作台的平行度)的前提下,加上防过载系统保护及被测轴承自动调心的特点,该仪器的测量精度是可以保证的,并且测量定位快速。

(2)从实际使用进行验证:仪器制造完成后,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测量误差进行实际验证:

第一,用不同的标准高度块进行重复测量验证,表1为验证数据。

第二,用芯轴测量法和该测量仪测量两种方法分别对同一套的GAC110S/K轴承的装配高度进行多次重复测量,验证其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测量数据如表2。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测量结果的测量精度、重复精度均在0.01mm以内;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芯轴法测量较本测量仪测量的重复精度要差,这和芯轴法的测量缺陷是息息相关的。综上,该装置完全可以满足产品测量要求(装配高度公差值均在0.1mm以上)。

7 检测效率比较

经过现场生产的实际应用,本测量仪可降低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较芯轴法提高检测效率达近10倍(以GAC110S/K为例,芯轴法30~40秒/件,本测量仪3~5秒/件)。

8 结语

该测量仪解决了采用原有检测方法时检测精度差、检验人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该测量仪检测效率比原有检测方法提高近10倍,并且可以对同系列不同规格的轴承进行检测,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

因此,该测量仪的设计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陈小春(1971—),男,福建漳州人,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关节轴承检测技术及工艺设计。

篇5: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以及联系某种物质的比重,通过测量相应物体的质量,计算其体积的方法,来测量和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测量的步骤,注意测量过程中的细节。体会测量中发现的规律的实质含义。

教学准备:

(1)圆柱体的玻璃容器1个,土豆1个,大小不同的铁块3块,天平1架。

(2)学生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2、将3个不规则的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柱体,那么这3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一共有多少立方厘米?

二、动手测量

(一)测量土豆的体积

1、提问: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2、组织交流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1)准备好相应器材。

(2)测量圆柱体容器底面直径,计算底面积。

(3)在圆柱体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里,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

(5)计算水的体积。

3、按要求测量土豆体积。

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三、测量铁块的体积

1、先让学生用测量土豆的方法测量前两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

2、在天平上称出它们的`质量。

3、引导学生把数据填在书上第37页上的表格中,并计算出比值。

四、应用知识,求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

1、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交流:用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据上面2块铁块的体积与质量的体积比,你能计算出第3块铁块的体积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五、介绍“你知道吗”

课前思考:

本课时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两次实验,一是测量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二是测量不规则物体——铁块的体积。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理解等积变换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两次活动之前,我们都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和讨论:实验该如何进行?每一步的操作该如何进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小组成员又怎样有效合作------等问题。而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前准备工作仍需充分,特别是要准备好活动所用的物品,如土豆、铁块、天平、圆柱形玻璃容器等。这些准备工作要做得细致些,考虑周全些。要让活动有序开展,学生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很重要,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确定好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活动时不会因为其他一些因素干扰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毕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也是本课时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整节课的节奏,提高活动有效性。

课前思考: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包涵的内容很丰富,是一堂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课。但是这样的课最大的困难就是全班性的操作活动,既要准备充分,又要注意准确性。

课前布置学生先提前预习,并提出要准备哪些材料和用具,接着布置——在家里自己用一个圆柱的器皿试着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比如:土豆、梨、苹果、萝卜……),同时布置有铁块的带一个铁块过来。测量铁块有两重意义,一是测量出体积,二是要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因为这个比值是个科学固定的数据,所以在测量时更要注意准确性。

课前思考: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会很高,但是课堂纪律也得维持好。课前得布置学生预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做实验,正如各位老师所说的,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在这个活动课上我打算把练习与测试中的题目让学生结合起来一起完成。

课后反思:

本节课原本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两次测量活动,而且这两次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昨天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之一是回家准备一个土豆和一个小铁块。我去了科学老师处借了烧杯、天平。借烧杯的用意是便于学生计算,我将第一次测量土豆体积时教材提供的表格进行了修改,课中,我请学生思考:我们使用烧杯来测量土豆的体积,那么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表格又该如何设计。经过学生的思考后达成了共识,认为只需收集两项数据,即放入土豆前水的体积和放入土豆后水的体积,最后根据这两项数据计算出土豆的体积。接着,我快速地给学生分组,并关照学生测量活动中的几点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们开展了活动。应该说这样的活动效果是比较好的,学生能体会到测量不规则物体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以及能进一步理解土豆的体积就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最后,我又组织学生们练习了沈老师上一节课中补充的几道解决问题,其中有几题与测量土豆体积相关,学生们有了这一次活动后解决问题时基本没有障碍。看来,测量活动还是有效果的,达到了预期目标。

很遗憾的是,学生们和我都一时无法找到小铁块,所以第二个测量活动无法开展。看来,只能留待他们进入初中学习物理时再作研究。

课后反思:

这堂活动课是忙碌的一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科学老师的不容易,光是准备一些相关的器材,我就跑了4次科学实验室,一会忘这一会忘那的。听了科学老师的建议,我把量杯改成了量筒,把土豆的体积切小了点,因为量筒的数据比较精确些。

当我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土豆的体积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按书上的表格计算比较麻烦,只要量出放入土豆前水的体积和放入土豆后水的体积即可。

我也没有找到小铁块,所以用了砝码代替,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还告诉学生这个比值就是我们以后要学的密度,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知道一下。虽然这节活动课没有预想的顺利,但是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个活动还是有效果的。

最后我安排学生完成了练习与测试的2题:

“有两个同样材质的零件,一个零件重1068克,体积是120立方厘米。另一个零件重756.5克,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主要是为了巩固“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一结论。但是从学生做下来的情况看,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关键是平时缺乏这类题目的练习。

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先向学生提出测量土豆体积这一问题,讨论测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教材所采用的方法的合理性。再出示量杯,说说还有什么方法。

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操作能力混合编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在宣布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大部分学生是选用量杯直接测量出土豆的体积,用放入后水的体积减放入前水的体积,也有少数同学用自己所带的容器按书上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能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交流后,全班交流研究成果。

通过实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至于第二个实验,我是让学生计算两块土豆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体会到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课后反思:

很感谢潘老师上传的内容,学习过了。文中老师的敬业精神真得好好学习!

篇6: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第十一课时 测量物体的体积 总第2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所有的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并学会求同一种物体的体积。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规则物体的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同一种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预习作业:

1、回家找一块土豆,并计算它的体积。

2、回家找同一种铁块大小不同的3块,并算一算它的体积。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15厘米,高7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14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21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5厘米,高21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5厘米,高14厘米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准备好的圆柱形容器1个,土豆1个,小组合作,用下面的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并填写表格。

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2、出示准备好的2块铁块,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并填写下表。

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比的比值时一定的。应用这一知识,我们就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篇7:教学设计——测量物体的密度

引入课堂

大理石雕塑装饰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如我们教室后面的“润和”喷泉雕塑。我们能否测量出它的密度呢? 例题

1.现有一批汉白玉大理石石料,长1m,宽50cm,高约40cm.雕刻师傅对其称重每块质量为500kg.这批大理石的密度是多少?

2.雕刻师傅利用某石料雕刻一个羊雕,在雕刻过程中石料质量_____,体积______,密度______。

石雕的密度和废料的密度_____。思考:

我们能否大体测量出雕塑的密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小石块体积如何测定?需要用到什么仪器?说出你的方法。

学生实验一: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小组分工合作设计实验,如何准确的测量出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表格:

拓展升华

1.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2.测量的固体如果是空心的,测量结果还准确吗?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 学生实验二:测量盐水的密度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表格:

课堂练习

1、某同学从一均匀大岩石上砸下一小块岩石,用天平称得质量是27g。放入装有8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到90mL,这块岩石的密度是3__________kg/m,这一小块岩石的密度与那一大块岩石的密度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为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不能沉入水中的蜡块的密度,某同学进行了

3以下实验:先用天平称出一蜡块的质量为18g,在量筒中盛60cm,再把蜡3块和体积为10cm的铜块捆在一起放入量筒中,当其全部浸没在水中后,3量筒中水面所指刻度是90cm。则此蜡块的密度是()A、1.8×103kg/m3 B、0.9×103kg/m3 C、0.6×103kg/m3 D、0.2×103kg/m3

6.惠安是“石雕”之乡。小星取一小块样石,通过实验来测定石块密度。(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样石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质量为_______g。用量筒测出样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体积为33_______cm,样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

篇8: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塔吊是高层建筑的主要施工设备之一, 它具有工作幅度大、起升高度高等优势, 因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塔吊的使用、安装、拆卸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任何的违规操作都可能造成重大、特大事故。因此, 高层塔吊在使用时要编制严格的安装、拆卸方案, 以减小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为防止施工单位私自安装、拆卸塔吊, 减少事故隐患, 需要对塔吊高度进行实时测量, 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监测, 便于相关部门监管。

现有的高度测量方法[1]主要有红外测高、经纬仪配合钢尺测高、超声波测高、测高仪测高、GPS测高等。由于高层塔吊自身的原因, 在测高时存在一定的障碍物, 同时考虑到测量精度、测量成本、实时性等因素, 上述几种方法均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飞思卡尔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的高度测量系统, 可用于对正在使用的塔吊的高度进行实时测量, 以便于监测。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该高度测量系统主要由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微控制器STM32F103CBT6 芯片、WIFI转串口模块、数码显示模块、电源模块等组成。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 所示。

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信号传送给微控制器STM32F103CBT6, 微控制器将该信号进行一定的数据处理, 转换成高度信号, 通过数码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并通过WIFI模块将数据发送给上位机, 检测人员根据上位机获取的数据对设备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数据异常, 检测人员可以及时到达现场, 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查处, 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事故隐患。

2 硬件设计

2. 1 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

飞思卡尔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具有精度高、采样频率高、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能对气压和高度压力进行检测, 分辨率最高可达30 cm, 提供以米 ( m) 或帕斯卡 ( Pa) 为单位的数据输出, 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数据输出方式, 同时提供温度补偿机制。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还集成了智能特性———自主数据采集, 数据缓存区FIFO允许MCU工作在睡眠模式, 以降低功耗。当数据缓存区FIFO存满之后, 会自动唤醒MCU, 进行数据读取。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能通过I2C总线模式方便地与微控制器进行连接。

2. 2 微控制器STM32F103CBT6

微控制器STM32F103CBT6 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元件。STM32F103CBT6 是一款32 位基于ARM核心的微控制器, 集成有USB、CAN、定时器、ADC、通信接口、I2C总线等多种功能, 兼具低功耗和高性价比。由于其功耗小、运行稳定、成本低、运行速度快等优点, 被广泛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中。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和微控制器STM32F103CBT6 通过I2C总线模式进行连接[2]。

2. 3 WIFI模块

本系统采用的WIFI模块是TLN13UA06 模块。该模块内置有IEEE802. 11 及TCP/IP协议栈, 采用UART接口, 实现无线网络与用户串口间的转换。TLN13UA06 模块支持串口透明数据传输模式, 使传统的串口设备可轻松地接入无线网络, 为微控制器网络 ( 以太网/WIFI) 数据传输提供简单快速的解决方案。

WIFI模块与STM32F103CBT6 之间用UART相连。初始化STM32F103CBT6 时, 要预先设置波特率、中断类型等, 接收和发送都产生中断, 以保证其既能发送数据, 又能接收数据。

2. 4 其他模块

显示模块采用8 位数码管, 实时显示MPL3115A2智能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大气压强及与之相对应的高度信息。数码管驱动采用MAX7219 芯片, 可直接驱动8 位数码管, 与微控制器采用SPI串口总线进行连接。

本系统工作环境特殊, 功耗低, 采用电池供电。为防止电池电压随着功耗变化, 影响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系统其他器件采用MSP430 单片机智能供电[3]。

3 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 包括系统初始化、读取传感器气压/高度数据、计算海拔高度、WIFI数据发送、数据显示等子程序, 主程序循环执行。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如图2 所示。

3. 1 系统初始化

系统上电, 首先进行微控制器初始化, 对系统时钟、I/O端口等进行设置。然后进行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初始化, 对数据寄存器OUT—P ( MSB、CSB、LSB) 、OUT—T ( MSB、LSB) 中的数据进行“伪读”, 清除所有中断标志, 并设置其工作模式为就绪模式。

3. 2 读取传感器气压/ 高度数据

MPL3115 A2 智能压力传感器提供米 ( m ) 或帕斯卡 ( Pa) 为单位的数据输出。待系统初始化完成之后, 修改MPL3115A2 智能压力传感器的CTRI—REG1 寄存器参数, 使其进入活动测高模式, 微控制器STM32F103CBT6 按照I2C协议读取数据寄存器OUT—P ( MSB、CSB、LSB ) 中的气压/ 高度数据。CTRI—REG1 寄存器中ALT = 0, 表示OUT—P ( MSB、CSB、LSB) 存储的是气压值, 反之是高度值。

3. 3 海拔高度数据格式转换

由于从数据寄存器OUT—P ( MSB、CSB、LSB) 读取的数据由整数和小数两部分组成, 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2]。

4 实验结果

对建筑施工工地的5 台中联重科在使用塔吊设备实际测试, 每台塔吊测量11 个点的海拔高度, 求取平均值并与实际值相比较, 实验结果如图3 所示。

从图3 可以看出,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 由于受到温度、空气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在逐渐增大。但由于该系统只是用于对塔吊高度异常波动的检测, 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不是很高, 系统误差基本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严广斌, 刘绍堂.工程测量中高度测量方法[J].中州煤炭, 2004 (3) :45-46.

[2]茅胜荣, 孙兵, 陈小平.STM32平台的MPL3115A2气压传感器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14 (9) :56-59.

篇9: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关键词:大尺寸;室内GPS;测量1概述

室内GPS的系统的结构中包含一个发射器和接收器,其发射器是红外脉冲激光发射器,它可以传递信号,其接收器的作用则是接收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信号(光线)按照时间特征参数计算出其位置和角度等信息。这里要说明的是接收器接收的信号为模拟信号,我们要得到接收点位置的高精度信息,则必须将其转换成数字脉冲信号,然后通过相关的测量软件来处理获得的数据,这样才能获得即测点的高精度的信息。

一、基本组成及测量范围

室内GPS系统组成包括激光发射器、圆柱形感应器、扁平形感应器、V-Bar测量探测器,还有调制解调器、网络定位软件、移动用户和第三方软件组成。其测量的范围一般在20~50 m左右,覆盖空间水平230°,垂直70°。

二、测量原理

任一工件,只要在工作区域内,室内GPS系统则能够对其进行定位、测量和装配。激光发射器能发出两束激光,接收器则通过发射器发出激光平面產生特定的频率来进行接收转换。该系统在工作区域内一般会平均分配每一个角落,以确保每一角落都被覆盖,接收器通过接收一个位置上几个不同的发射器的组合,则可以得到该点的三维坐标。因此,室内GPS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工作区域内的任何一个点或位置。

目前,国外很多大公司都利用该系统来检测汽车、飞机样机的轮廓结构、汽车的车门角度、飞机的机翼的水平角度以及用于原始设计图纸与已生产好的汽车、飞机等大型物体的重要部件的尺寸以及大小是否相符,还有用来测量出厂前试机后物体的关键点的变化,从而达到对大型物体(汽车、飞机、轮船)成品的质量的检测。

三、主要技术特点

1.较高的可视化

无论工作区域内的传感器是动态或是静态的,该系统能够让操作人员在装配现场或者是中央控制中心都可以实时了解到工作区域内传感器的三维坐标,同时可以通过自行研发的软件进行在线传感和模拟运动轨迹。

2.可续断点连续工作性

由于室内GPS系统有一局域GPS精密测量系统,所以它能够可续遮挡而掉光的断点,不会因此而影响测量工作。如果传感器能同时接收到两个以上的发射器发出的信号,那么通过转换就能够增加整个测量的精度。所以,在测量工作时室内,GPS是可以续断点连续工作的,挡住了某一发射器的信号,还可以接收其他发射器的信号,所以,不会影响其坐标。

3.可实时进行装配的监控和调试

在国外很多大型物体(汽车、飞机、轮船)的装配车间内,工程师们能够通过起重机、柔性支架以及机器人上的传感器来监控和调试整个装配过程,从而指导大型物体的装配。

4.提高生产效率

一般情况下,使用局域GPS能使生产效率成倍增长。但是如果把柔性工具和局域GPS联合使用,其生产效率会提高更多。

5.无需转站,减少误差

室内GPS能在测量工作区域进行无转站全方位测量,这样能提高测量精度,消除或减少在转站时带来的误差。

参考文献:

[1]O Nakamura,MGoto.Developmentofacoordinatemeasuringsyste

mwithtrackinglaserinterferometers.AnnalsoftheCIRP,1991,40(1).

[2]李向军.一种新型激光测距机.应用光学,2002,23(2).

[3]秦世伟,谷川.IndoorGPS技术及其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铁道勘察,2008,3(2).

篇10: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的教学设计

1、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是谁?认识吗?

最近佩奇很烦恼,它想送礼物给小兔瑞贝卡,(黑板上粘贴挖沙铲)可是不知道该买多长的礼品袋,你能帮佩奇测量铲子的长度吗?(板贴:铲子的长度)

请两名同学上台测量铲子的长度。

(学生边测量,教师边总结,粘贴板贴:确定纸带起点和终点,一拃一拃要相连。)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粘贴纸带展示,并指导如何计数(4+,5)

教师粘贴拃,并帮助学生填写数据,咦,为什么两位同学测得的数据不一样呢?

PPT: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我们的结果不同。

2、出示2块橡皮,那用一样长度的橡皮来测量呢?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刚刚是一拃一拃相连,那么现在呢?(一块橡皮一块橡皮)

继续请这两位同学进行测量,教师粘贴橡皮并填写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PPT:用相同的橡皮测量铲子长度,结果一样。)

3、用橡皮和手来测量铲子的长度,哪一个更准确呢?

如果你觉得是橡皮更准确请举1,如果你觉得是手更准确请举2,请选择。

同学们真棒,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用橡皮测量更准确。

4、提出问题PPT:我会思考:除了橡皮,我们还可以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铲子的长度呢?

生:粉笔、铅笔、水彩笔、书本、铅笔盒、筷子、勺子······

小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可以作为工具来测量。

5、聚焦任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板贴课题)

二、用各种物体测量铲子的长度(15min)

1、大家想用生活中的物体来测量铲子的长度吗?

今天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这些物体:橡皮、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板贴)

2、接下来,张老师来分配下:第一排用小棒测量铲子的长度,第二排用回形针测量铲子的长度,第三排用小立方体测量铲子的长度。

你们组用什么测量?你们组呢?

3、为什么没有小组用橡皮测量铲子的长度呢?

刚刚我们已经用橡皮测量过铲子的长度了,那么我们该把数据填写在哪里呢?

(请同学上台填写。)

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们的字要···(大大的,清楚的。)

刚才我们测量了几次?(2次),虽然两次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测了两次,结果就要填写两次。(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填写。)

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确定纸带起点和终点,一物一物要相连,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相对应的表格中。

4、会测量了吗?那就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测量地准确,速度又快,测量完记得把表格交给张老师哦。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数据。(PPT:我会测量)

6、汇报交流:①为什么用小棒测量的小组这么快?用小立方体测量的小组那么慢呢?

(长的物体用长工具测量更方便。)

②用小棒测量铲子的长度和用小立方体测量铲子的长度可以进行比较吗?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铲子的长度,结果不一样,不能比较。)

三、用各种物体测量桌子的长度(10min)

1、用橡皮、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测量铲子的长度,你学会了吗?

2、那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你会吗?

你会选择哪一个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呢?为什么?

3、组长上台领取你们小组选取的材料测量桌子的长度。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督促小组成员上台填写数据。(PPT:我来挑战:)

5、交流汇报:①我们用小棒测量桌子的长度,你有什么感受?(方便、快速)

②用小棒测得铲子的长度是4+,测得桌子的长度是,我们可以知道哪一个物体更长?

(都是用小棒测量得到的结果,可以比较。)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5min)

1、我会思考:

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用物体测量更准确。(板贴:撕去橡皮)

2、我会选择:

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结果可以比较吗?(可以)

如果可以,请拍拍手,如果不可以,请跺跺脚。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可以比较吗?(不可以)

如果可以,请拍拍手,如果不可以,请跺跺脚。

3、拓展:你学会用不同的物体测量了吗?

篇11:测量物体的高度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2、会用特殊方法测质量。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2、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

仪器材料 演示:演示用托盘天平、砝码

学生实验: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剪子

教学方法 自学、研讨、实验相结合教学过程

1、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2、观察桌上的托盘太平,根据书上30页的图2-14熟悉托盘天平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3分钟后每组派一个代表,看谁说出天平各部分名称所用时间最短.

3、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不许用手,一定要用镊子拨动砝码和拿放砝码?(2)我们吃的食盐、刚从水中拿出的小铁块能否直接用天平测量,为什么?

(3)为什么要把游码放到左侧的零位?

观察你所用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在什么位置,如果横梁左臂偏高,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平衡螺母?动手做一下,总结天平调平衡的方法.

(4)你砝码盒中最小砝码的质量是多少,你所用天平的最小分度是多少?

(5)左盘放好准备秤量的物体,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大的还是质量小的?为什么?

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选择质量较大的砝码,逐渐向被测物的质量靠近. 强调:

1、调节横梁平衡(水平、归零、调平衡)

2、测量(左物右码、镊子操作、先大后小、砝码+游码+单位)回忆

布置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本节课的实验是:

1、估计并实际测量物理书、笔、文具盒、一根大头针的质量. 2、100毫升水的质量,称5克的食盐,将盐溶入水中,测盐水的质量并与盐及水的质量进行比较.

3、称量塑料瓶的质量,然后用剪子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量,比较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下面请大家

1、设计测量大头针的实验方案、实验2的步骤和细节

3、对实验3进行猜想

请大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设计多个表格进行记录,记录的内容要全面).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猜想

进行实验 请大家注意实验操作规则,开始进行实验. 教师指导 动手做实验 评估交流 请大家汇报一下:

1、物理书的质量及一根大头针的质量

2、汇报一下实验2、3的结果和你的观点.

3、在实验中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应该注意,你有什么收获?我们的实验设计有哪些不足之处?

4、你还能想到有哪些测量质量的方法? 讨论、交流 课后作业 课课精练 第二节 板书设计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托盘天平构造 使用

⑴ 调节横梁平衡(水平、归零、调平衡)

篇12:测量旗杆的高度教学设计

作者: 王献省()评论数/浏览数: 5 / 555 发表日期: 2011-01-11 16:20:02

我曾经在《走进科学》中看到这样一个例子,成都金沙遗址出土3000年前“金面具” 厚0.04厘米,现代人用最先进的设备都打造不出来。相信现代人比古代人聪明得多,只是不知道古代人的方法而已。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识可以复制,但是智慧不可复制。”所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提问,教会学生方法是很重要的。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

在设计“测量旗杆的高度”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每次升旗我们内心都有一种激动,适逢国庆60周年,这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荣耀更是暴露无遗。之前在 “无主题班会”上,大家讨论的主题就是“爱国”问题,无论是关于国庆的,关于台湾问题,关于动漫的,还是关于体育运动,无一不是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开展的。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最先,我曾经在班会总结时说过:“爱国之心,每个人都有,我们爱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情景时,我把国庆六十周年升旗录像作为引入点,升旗结束我说:天安门旗杆高度是约33米,而一般的旗杆都要比它低。那么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地方法,我们同学可以去实际测量一下。(为课外延伸做铺垫。)

在方法讲解时,我先抛砖引玉,讲述第一种方法----利用阳光下的影子的思路,需测量的数据,要注意的问题,和求旗杆高度应用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和同学们一起总觉归纳,让同学都参与进来)。

到了第二种方法-----利用标杆,让学生通过思考,合作交流,总结出思路,需测量的数据,要注意的问题,运用的数学知识----数学模型。学生交流总结了两种思路:

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是:测量数据中应该是测人眼到地面的高度,而不是身高。学生出现问题后,我没有马上更正,而是让学生从课本叙述中去寻找答案,调动学生参与度。

第三种思路是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我给出提示,让学生找出运用的数学知识(数学模型)。

学生从中感受到相似三角形的构造方法,同时复习应用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第三种方法-----利用平面镜反射,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学生能感受到理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此种方法,直接让每一个学生自行解决,得出结论。选一名学生板演。

提出问题:物理学了平面镜成像。平面镜还可以换成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平静的水面。

我的问题:雨后初晴,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可以看到积水中的影子,你能否用积水测量旗杆的高度,其中原理是什么?

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是高效课堂的目标。成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优化课堂教学之后而进行的。正如斯卡金所说:“教学效果基本取悦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态度”。只有激发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才能揭示知识记忆的全过程。)

三种方法都学完了,请同学们思考:今天所学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问题的提出是希望同学们加强优化意识---寻找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1、方法一要求晴天阳光,阴天只能用方法二和方法三测量。

2、方法一与方法三误差范围较小,方法二误差范围较大,因为肉眼观测带有技术性,不如直接测量、仪器测量操作得到的数据准确。

3、方法一简单易行,是个好方法。

4、测量中允许正常的误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得到结果。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是很重要的,这节课轻松一刻: 学校操场上新立了一个旗杆,各科教师都围在旗杆周围议论旗杆的高度,却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见,数学教师上前把旗杆拔了出来,横放在地上,用皮尺量了量,又把旗杆立了回去,在全体教师的诧异中说道:高度是33.5米。

这时,物理教师不屑的说道:他测量的是长度,而不是高度。„

笑过之后,同学们想一下:还有其他方法吗?(各抒己见,共同参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学生想到的方法:

量升旗的绳长;看利用升旗的速度,时间,求距离;

还有学生说:在旗杆顶端自由下落一物体,测时间。(对其思路肯定----运用物理的自由落体运动,指出其操作的不可行性。)

老师点拨思路:如果旗杆周围有足够地空地使旗杆在太阳光照射下影子都在平地上,并能测出影子的长度,那么,可以在平地垂 直竖一根小棒,等到小棒的影子恰好等于棒高时,再量旗杆的影子,此时旗杆的影子长度就是这个旗杆的高度。(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样是同一时刻影长与高度成正比。)

更多的测量方法在今后学习三角函数后我们将学到。(提前感受)

练习题突出应用本节所学原理,同时便式训练提高学生思维。

便式训练:

(发散思维)

课堂小结和作业都对应本节教学目标。教学反思:

立足于以展示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学生优化意识。使学生学会了运用相似形有关知识求旗杆的高。使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大家有不同的方法,彼此交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要灵活地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晴天时利用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包括小镜子);阴天时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也可以使用小镜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原理比例),当然,晴天时也可以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的办法.我们既要注意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比如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比如晴天与阴天)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应该细心地观察生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多尝试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控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小组合作的完成情况,从活动经验中得到“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它们的影长成比例”这一数学活动事实,并把它应用到求旗杆高度问题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基本上由教师包办代替了,而“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基本上做不到,可以看出,数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本节课可设计的问题串大致是:

(1)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有什么关系?(2)旗杆的高度与人所站的位置有关系吗?为什么?(3)还有其他测旗杆高的方法吗?为什么?(4)在没有影子(阴天)的情况下,还能测旗杆高吗?为什么?(5)如何才能想到多种办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篇13:《认识物体》教案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 初步感知其特征, 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 使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立体图形卡片、有关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你们瞧, 谁来了, (出示课件:喜洋洋) 初次见面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礼物。赶快打开看看吧!你们能把相同的物体放到一起吗? (出示要求:把这些物体分成两类, 再分成四类) 前面我们学习了分类, 可以按颜色分, 可以按形状分………今天, 我们再来分一分, 好吗?你可以自己分, 也可以同桌, 还可以小组分。

1)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

2) 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 你们的分法和他一样吗?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 揭示课题: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四位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二、操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感知长方体。

(1) 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请孩子们在学具盒中拿出和老师手中一样的长方体, 请孩子们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赶快行动吧!

(2)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长方体上面发现了什么?再摸一摸自己的物体, 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 让学生亲身感受, 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 触摸———对几何体的感知。1) 感知长方体。

(1) 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 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 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 汇报: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 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A.引导学生数长方体的面。B.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2) 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1) 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 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样的物体, 就拿出来看一看, 摸一摸, 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2) 汇报:指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特征, 其余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进行观察后进行补充:

正方体:方方的,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圆的。球体:光光的。

3. 比较。

(1)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2) 学生分别拿出几何体在桌面上轻轻的滚动。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圆柱体和球体能滚动, 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5. 小结: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

指生答:它们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6. 到底掌握怎么样?

老师要考考你们, 小黑板出示第60页的课堂活动的第一题指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 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3) 通过讲故事搭围墙, 来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稳定性。以及圆柱和球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活动

1. 奇妙的口袋。

今天, 老师带来了一个口袋, 里面有许多神奇的东西, 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如果你能用手摸出它们是什么?那么这个物品就奖励给谁。

2. 搭积木讲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用所学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玩具。比一比, 谁最有创意。学生展示。

四、全课小结

今天, 我们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搭成了各种玩具。大家真了不起, 这节课, 大家掌握很好。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喜洋洋吗? (出示课件喜洋洋图片) 喜洋洋对大家说: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做个有心人, 用你们的勤劳、智慧, 铸就知识的殿堂。用你们勤劳的双手搭建成房屋、大厦, 创造出我们美好的明天。

五、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导入一开始我想采用直观导入, 直接出示物体图形, 后来我一想, 设计一个好的开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头开得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成败。我选用喜洋洋来做为班级小客人来贯穿此课堂, 对学生来说那更具有吸引力。

在讲解长方体的特征时, 我采用了模仿法, 我先出示一个长方体, 先摸, 再感觉, 然后再说。在讲第二物体时正方体时, 让学生采用像老师一样试着摸一摸, 再感觉, 再说物体特征。在教具上我采用众多的教具和学具, 能使每组小朋友们直接感受到实物。更直观地去发现问题, 去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我设计一个游戏奇妙的口袋, 让学生看不到东西而摸到后, 说出他的感觉。愉快的游戏, 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 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将其由无意到有意注意, 调动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喜欢听故事, 若能把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环节当中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三只小猪盖房子》, 故事内容:“三只小猪在山上建了一座漂亮的新房子, 他们要请他们的好朋友们小熊来做客, 大清早, 小熊就出发了, 哇!好漂亮的房子呀!可是空旷的山坡上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要是大灰狼来了可怎么办呢?小熊想要是在房子的四周修建一面高高的围墙, 这样大灰狼就进不来了。”师引导小朋友们愿意伸出友谊之手, 帮助小猪搭围墙吗?一句话, 透露出小朋友们的热情与友爱。体现了新课标中在课堂中, 素质提高, 更具有养成性教育。

篇14:《测量旗杆的高度》测试题

——美国国家数学教师理事会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 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B. 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C. 有一个角是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D. 有一个角是30°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 如图1,P是Rt△ABC的直角边BC上一点.过P作直线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最多有().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3. 如图2,ABCD中,P是AD延长线上一点.连接PB交CD于点F,交AC于点E.则图中的相似三角形有().

A. 4对 B. 5对 C. 6对 D. 7对

4. 如图3,在△ABC中,=,DE∥AC,则DE∶AC等于().

A. 8∶3 B. 3∶8 C. 8∶5 D. 5∶8

5. 如图4,AB是斜靠在墙上的梯子,梯脚B距墙脚1.6 m,梯上点D距墙1.4 m,BD长0.55 m,则梯子的长为().

A. 3.85 m B. 4 m C. 4.4 m D. 4.5 m

6. 如图5,这是圆桌正上方的灯泡(看做一个点)发出的光线照射桌面后,在地面上形成阴影的示意图.已知桌面的直径为1.6 m,桌面距离地面1 m.若灯泡距离地面3 m,则地面上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0.36π m2 B. 1.44π m2 C. 2π m2 D. 3.24π m2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7. 竿高3 m,影长2 m.同一时刻,某塔影长为20 m,则塔的高度为.

8. 如图6,点E是BD上一点,AB⊥BD于B,CD⊥BD于D.∠AEC=90°,且AB=1.5 m,BE=1.6 m,DE=8 m.则CD的长是.

9. 阳光通过窗口AB照射到室内,在地面上留下2.7 m长的亮区ED(如图7所示).已知亮区到窗口下的墙脚的距离EC=8.7 m,窗口高AB=1.8 m,则窗口底边离地面的距离BC为.

10. 冬至是我国一年中太阳相对于地面位置最低的时刻,只要此时能采到阳光,一年四季就都能受到阳光照射.此时竖一根a m长的竹竿,其影长为b m.某单位计划建h m高的南北两幢并排的宿舍楼.两幢楼相距m(用h,a,b表示)时,北楼的采光一年四季不受影响.

11. 一位同学想利用树影测出树高.他在某时刻测得直立的标杆高1 m,影长是0.9 m.但他去测树影时,发现树影的一部分落在墙上,为CD(如图8所示).他测得BC=2.7 m,CD=1.2 m,则树高AB为m.

12. 如图9,为了估算河的宽度AB,我们可以在河岸选定一点A,再在河的另一边选定点B和点C,使得AB⊥BC.然后选定点D,使DC⊥BC.确定BC与AD的交点E.若测得BE=180 m,EC=60 m,DC=50 m,那么小河的宽是.

三、解答题

13. (10分)如图10,在△ABC中,∠BAC=90°,AD⊥BC于D.E为AC中点,D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AC=BF∶DF.

14. (10分)如图11,∠ACB=∠ADC=90°,AC=,AD=2.问:当AB的长为多少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15. (10分)如图12所示,矩形ABCD中,AB=12 cm,BC=6 cm.点P沿AB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2 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 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两点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

①当t为何值时, △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当t为何值时,△APQ与△ABC相似?

上一篇:王兆国来池州市视察纪实下一篇:物业收费明码标价规定